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耶穌揀選門徒

路加福音六:12—19

路加在第五章一開始就提到耶穌曾在革尼撒勒湖邊傳講上帝國信息後,呼召彼得和雅各、約翰來跟隨他。現在他是進一步呼召更多人來跟隨他。我們可以這樣瞭解:有一大群人跟隨著耶穌,無論耶穌走到哪裡,後面都有一大群人跟隨著。因此,耶穌有必要從這些跟隨者當中揀選一些人來參與傳福音的工作。作者路加一開始就說耶穌是到山上去祈禱,且是「整夜祈禱上帝」,然後才揀選十二個人來當他的門徒。

[閱讀全文]

不一樣的教訓【上】

路加福音六:20—26

這段經文可說是一段與耶穌言行有關的記錄,在馬太福音第五至第七章中有更詳細的記載。

[閱讀全文]

不一樣的教訓【下】

路加福音六:27—49

從第六章2738節這段經文,都是在談有關「愛」的問題。耶穌一開始就提到要「愛你的仇敵,善待恨惡你們的」。這句話聽起來容易,要實踐起來恐怕就不容易了。但耶穌不僅這樣教導他的門徒,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也祈求上帝赦免那些釘他於十字架上的人。他說這些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些甚麼(路加福音廿三:34)。我們一般人是很容易愛那些愛我們的人,討厭那些討厭我們的人。但耶穌這樣教導他的門徒,就是要告訴所有傳福音的人知道:只有愛,才能化解仇恨。不可能用武力、強迫手段解決仇恨,這只會增添仇恨,對化解彼此之間的恨一點助益也沒有。

[閱讀全文]

信心和神蹟

路加福音七:1—17

這段經文記載兩件重要的神蹟,第一個神蹟是有關耶穌醫好一位羅馬軍官家裡的僕人。第二個神蹟是耶穌在拿因城使一位寡婦的獨生子從死復活起來。醫好羅馬軍官家裡僕人的神蹟,在馬太福音第八章也有記載,但內容並沒有路加福音所記載的那樣詳細,特別是路加福音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包括這位羅馬軍官和猶太人之間的關係非常特別,他還曾經為猶太人蓋會堂。而耶穌使拿因城寡婦的獨生子從死復活,則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也是福音書中記載三件死人復活的神蹟之一。

[閱讀全文]

知道感恩的女人

路加福音七:18—50

關於被關在監獄中的施洗約翰,差派他的門徒來詢問耶穌:「你就是他所說將要來臨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得等待另一位呢?」的這段記事,也出現在馬太福音第十一章。路加福音在描述上有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第21節的地方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詞句剛好在那時候。這個詞句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它說明了這兩位被差派來見耶穌的施洗約翰門徒,不是聽到有人說了關於耶穌的事蹟,而是當他們找到耶穌的時候,「剛好在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患病、患疫症,和邪靈附身的人,並且使許多瞎眼的重見光明。」也就是說,施洗約翰的門徒是親眼看見耶穌行了這些神蹟奇事。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會在回答這兩位受差派來的門徒問題時,很清楚地告訴他們:將他們所看見、所聽見的報告給施洗約翰。

[閱讀全文]

對福音事工貢獻大的婦女

路加福音八:1—3

雖然是短短三節經文,卻對基督教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有相當大的意義,因為這三節記載了婦女對福音事工的貢獻。同時,這也是路加這位作者最特別的地方。他注意到早期社會被疏忽的族群中,有許多在信仰上有美好見證的人:例如羅馬軍官有很好的信心;又如一位被當代社會瞧不起、過著「罪惡的生活」的女人,但用她的眼淚為耶穌洗腳、用頭髮擦拭,然後吻耶穌的腳,又用油抹在腳上。現在我們又看到作者路加提醒我們注意:在耶穌傳福音的事工上,有些婦女確實參與了非常重要的事工,就是在財物上提供給耶穌和他們的需要。

[閱讀全文]

撒種的比喻和教訓

路加福音八:4—18

耶穌所講的這個撒種比喻,可說是前三本福音裡非常著名的一個比喻。在馬太、馬可這兩本福音書中,都說耶穌是在加利利湖邊傳講這個比喻的信息,而民眾是坐在湖邊的草地上。只有路加這位作者提供的資料是說耶穌在鄉村講這個比喻。不論是在湖邊或是在鄉村,都有一個基本重點:就是耶穌講這個比喻時,並非憑空想像得來的,而是看到一個重要的實景,然後借用當時看到的景況作比喻告訴大家。

[閱讀全文]

耶穌的能力【上】

路加福音八:19—39

路加福音從第八章開始記載耶穌帶著門徒四處傳福音,隨行的門徒中也包括了一群婦女。因為耶穌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引起群眾甚大的迴響,加上他特有的醫病、趕鬼能力,使許多民眾一聽見他來到,就趕緊聚集,要聽他的講道,也希望能得到他的醫治。但是因為人多,甚至有時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因此,有人將這樣的情況告訴他的母親和兄弟。耶穌回答一句很出名的話:「那些聽了上帝的信息而實行的,就是我的母親和兄弟!」

[閱讀全文]

耶穌的能力【下】

路加福音八:40—56

這段經文是將兩件醫治的神蹟,併在一起記載敘述的故事。而將這兩件神蹟連結在一起的,就是「十二」這個數目。

[閱讀全文]

五餅二魚的神蹟

路加福音九:1—17

這一段經文記載兩件很重要的事。第一件是關於耶穌差遣他揀選的十二個使徒,出去傳上帝國的信息的紀錄。第二件是有關五餅二魚的神蹟。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