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進入受難之城——耶路撒冷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111節。

 

        耶穌終於走到了耶路撒冷,這時候也是要迎接逾越節來臨的時期。從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這一天開始,基督教節期說這是受難週的第一天,也稱之是「棕樹節」。這節期的名稱是根據約翰福音第十二章13節的記載,說民眾圍繞在耶路撒冷城牆內外,大家手裡拿著棕樹枝迎接耶穌和他的門徒、跟隨的民眾進城。

猶太人有四個大節期,耶路撒冷城都會擠滿了來自各地的朝聖客,特別是返鄉參加節期活動的猶太僑民更多,而其中第一重大的節期,就是逾越節。第二是緊接在逾越節七個禮拜之後的五旬節。第三是農作物秋收完成後的住棚節,第四個是獻殿節(參考約翰福音十:22),又稱之為「光明節」。前三個都是從摩西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老節期,有明確的法令規定活動方式和慶祝時間之長短。而獻殿節是在主前第二世紀中葉之後,因為猶太人驅逐希臘軍隊離開耶路撒冷,然後將耶路撒冷聖殿重新整修、潔淨之後的節期。因此,前三個節期是非常熱鬧,也有一個規定:凡是居住在耶路撒冷二十公里範圍之內的所有男人都要參加的活動。而逾越節則是傳統上,只要是男人,不論他們居住在哪裡,除了範圍內的居民,在國外的猶太僑民,至少一生當中必須有一次返回耶路撒冷朝聖參加這節期,進入聖殿獻祭。因為這緣故,每年逾越節的耶路撒冷,總是人滿為患,保守估計節期間的人口,至少要比平時的居民四至五萬人,多出十倍以上,這樣就可多到四、五十萬人。而猶太史學家約瑟夫(Joseph)曾說過,有超過一百萬人的記錄。是否真的有這麼多?不得而知。但至少說出在此節期中,想要找到一個居住、聚餐的地方,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耶穌當然知道這件事,因此,在進入耶路撒冷城之前,他早已經準備好要怎樣進入該城,同時也已經安排好要在城內的哪個地方,跟他的門徒們一起過逾越節的晚餐。

        有安排、有計畫、有條理,這一向是耶穌做事的方式。他派兩個門徒到伯大尼對面的小村子去,並且說會看見一匹沒有人騎過的小驢,可以將之解開繩索牽回來。他要騎那匹小驢進入耶路撒冷城。他也同時告訴這兩個門徒,若是遇到有人詢問為甚麼牽他的驢子,就跟那人說:「主要用牠,用後會立刻把小驢送回來。」從耶穌對門徒說這話,就可以理解他是早已經安排好這件事。

        驢,在中東地帶這幾乎就是家家戶戶的交通工具,也是人們工作的好幫手,有如今天在咱台灣處處可見的摩托車一樣,可當作交通工具用,也可當作經營小本生意的好幫手,像送貨、載貨、上下班等都可以用得上。用騎摩托車來想像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城的場景,就可以明白耶穌所呈現出來的樣式,絕對不像會是一個大人物的姿態,想想看,騎摩托車的人,怎麼可能是被看成是大人物要進城?這也跟後來群眾擁擠在城牆內外高聲呼喊迎接他的場面,很不搭調。

        耶穌為甚麼要騎驢進入耶路撒冷?這一點有很多討論,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般都會說這是一種謙卑的樣式,也跟舊約撒迦利亞先知的預言所說相同(參考撒迦利亞書九:9)。不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確信的,那就是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絕對不是因為腳酸的緣故,因為他已經從北部的加利利一路走下來,且現在已經來到離耶路撒冷城外也不過只剩下三公里遠的伯大尼。因此,他要用騎驢的方式進城,必定有特殊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要讓民眾知道,他不是一個君王,也不是軍事領袖,而是跟大家都一樣,都是個普通的百姓。

        另一方面,他用騎驢來進城,也有意思要把門徒,特別是雅各和約翰這兩位兄弟在意的權位之念頭打消,因為他們兩人才在這之前向耶穌要求,讓他們兩兄弟在耶穌坐在榮耀的寶座上時,一個坐在他的右邊,另一個坐在他的左邊(參考馬可福音十:37)。這是非常政治性的念頭,想到的就是權力、地位。而有這種想法的,在門徒當中不會是只有雅各和約翰這兩位兄弟,包括加略人猶大更可能是其中的一份子。在耶穌的門徒當中,還有一位屬於激進黨派的西門(參考馬可福音三:19)應該也不會缺席才對。

為甚麼我要這麼說?這可以從耶穌在第二次對門徒們說,他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將會遭受苦難,並且會被殺害的這種預言後,門徒們的反應看出來,他們顯然對耶穌一再提醒他們注意,他將會遭遇到苦難和殺害的事,都不以為意,還在路上爭吵看誰大、誰小的事。因此,耶穌故意問他們為甚麼在路上發生爭吵的事?並且將十二個門徒都叫到他面前,告訴他們說:「誰要居首,誰就得居後,作大眾的僕人。」然後找了一個小孩子來,藉著小孩子教導門徒,耶穌對他們說:「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不僅僅是接待我,也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馬可福音九:33—37)其實,門徒們在耶穌第二次預言即將在耶路撒冷受難的事後,並沒有因為耶穌這樣的勸勉而有收斂或改變,雅各和約翰這兩兄弟的動作是更為積極,乾脆直接去向耶穌求取坐在他左右的權位。這也是為甚麼後來當這兩兄弟對耶穌講這種話之後,隨即引起其他十個門徒的不滿,於是耶穌隨即把他們都召集到他跟前,很痛心地告訴所有的門徒說: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作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十:42—44)。

 

爭權位,自古以來一直是人類社會屢見不鮮的事,即使到了現今的時代,這樣的問題是越來越惡化,大可到國與國之間爭奪國際社會地位,小到家庭裡也會因為爭奪權位的關係,導致兄弟姊妹鬩牆,族群之間成仇敵,更悲慘的,還將這種仇恨延續到無辜的下一代子孫。從這裡也可看出人類世界,只要是有爭奪,就會有仇恨;而有仇恨,就會有傷亡,這剛好和耶穌所教導的,是犧牲、給予的愛完全相反。

門徒顯然就像馬可福音作者所說的,真是腦袋遲鈍,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否則,單是聽到耶穌說要去準備騎驢進入耶路撒冷,也應該會大感吃驚,而頻頻詢問為甚麼是驢,不是高大的駿馬了。當他決定要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時,眼尖的門徒應該可以看得出來,這樣的姿態,根本就不是一個得勝的將軍該有的形像,更不像是一個凱旋歸來的大將軍會擺出來的樣式。頭腦冷靜的人應該會想到這個問題: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怎麼可能會「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呢?不可能的事!

但問題出現了,耶穌雖然是騎驢要進城,門徒卻是率先將他們的衣服搭在驢背上,讓耶穌騎在上面,而民眾當中也有許多人將他們的衣裳鋪在路上,這種情形都在顯示他們尊崇耶穌為大,如同尊崇君王一樣(參考列王紀下九:13)。群眾當中也有人跑去砍下樹枝,也就是約翰福音作者所說的,他們手裡拿著棕樹枝出來迎接耶穌。這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事,就像前面敘述過的,當耶穌一再用最低調的方式進城,民眾卻不是這樣,他們眼中所看到的耶穌,就像在加利利一樣,是一位大有能力如同先知以利亞,更像被殺害的施洗約翰,而他傳講的上帝國信息,都比經學教師還要有權威(參考馬可福音一:22)。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耶穌確實是君王,沒錯,但他這樣的君王並不是在政治上擁有權柄,更不是在軍事戰爭上戰功彪炳。在耶路撒冷權貴眼中耶穌只是一個小小木匠,沒有高深學問,但他在人們眼中卻完全像個君王,這從約翰福音第六章1415節記載的內容可看出來,在人民的心目中,耶穌就是他們期待已久「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不但如此,他們甚至想「要拉住他,強迫他作王」,可是耶穌動作快,他避開他們,獨自一人躲到山上去。看,這是多麼大的對比啊!

耶穌拒絕這種世上的權位,這是早在他出來傳福音之初,就已經在魔鬼想盡辦法要誘惑他時出現過。路加福音在第四章67節,有記載著魔鬼對耶穌這樣說:

 

你若向我下拜,我就把這一權柄和財富都給你;因為這一切都已交給了我,我願意給誰就給誰。

 

看,連魔鬼也會用這種人看了都會垂涎的權柄和財富來誘惑耶穌。但耶穌是用很嚴厲的口氣,斥責魔鬼對他的這種誘惑,讓魔鬼一點得逞的機會都沒有。

權柄和財富是相連結,這兩樣東西簡直就像連體嬰,分不開。想想看,在這世上誰不會想要這兩樣東西?在這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可以有堅定的毅力拒絕?這真的不容易啊!中國有一句大家耳熟的名言:「升官發財。」這是連結在一起的,表示官做得越大,擁有的財富就越多。可以想像得到那些財富是怎麼得來的。但相對的一句台灣名言是:「做官若清廉,吃飯要攪鹽。」耶穌的門徒就為了誰大、誰小吵翻了,明明耶穌講的非常清楚,說此趟進入耶路撒冷去,會遭遇到許多苦難,甚至會被殺害,他們雖然聽了,卻還是在吵著要爭奪坐在耶穌榮耀位置的左右。他們是真的聽不懂耶穌講這些話的意思,甚至當耶穌朝著耶路撒冷的方向走在前面時,他們雖是緊跟在其後頭,但心裡卻是懷著戒懼,民眾也跟著害怕起來。但就在他騎著驢要進城之際,他們卻故意將耶穌打扮得像個君王一般,是否有意要「逼」耶穌坐上王位呢?就像約翰福音作者說的,在加利利耶穌因為用五餅二魚讓超過五千個民眾吃飽,顯露出奇妙的神蹟奇事,民眾因此警覺到耶穌身上有不同的身分,因而想要「強迫」他作王,但耶穌拒絕了。

我們呢?會拒絕嗎?若是宗教信仰沒有讓我們有這樣的毅力拒絕,我們就會像耶穌的門徒一樣,只會想盡辦法玩誰大、誰小這種爭權遊戲。但有了這種遊戲之後,就會引起他人不滿,就像耶穌的門徒們對雅各和約翰的不滿。這也是為甚麼耶穌特別警告他的門徒。信仰團契跟一般社會的團體、組織,是完全不相同的;在社會團體,被認為是統治者,擁有權柄來管轄、支配人民。但在信仰團契裡並不這樣,而是誰地位越高,就要當別人的僕人。這是用信仰組成的團契跟社會團體完全不相同之處,也是最大區別的地方。

在教會裡,有長老、執事,也有傳道者,若是依照耶穌的教導,這些身為長老、執事、團契幹部的人,特別是傳道者,都應該要謹記耶穌這樣的教導,千萬不可忘記,否則就失去了信仰團契的特徵,以及信仰的意義了。

在台灣長老教會的歷史上,有一位謝緯牧師,他在1970年被選為總會議長時,起先是不要接受的。但大家苦勸他,懇請他出來背負這種十字架的重擔,他勉強接受了。但就在那年,他因為車禍去世,接續他當總會議長的高俊明牧師,也因為當時總幹事鍾茂成牧師辭職,沒有人要當,大家都推來推去,最後不得已,總常委決定用投票方式,看誰票數多,誰就要當總幹事,結果高俊明牧師當選,他也是勉為其難的接受總幹事的位置。1989年也發生這樣的事,被推選出來當總幹事的楊啟壽牧師,在總會議場一直流淚,呼求所有議員讓他回去玉山神學院當個教書「園丁」,不要「逼」他出來當總幹事。他們越是這樣,大家越是感動,越要他們出來背負這支苦難的十字架。可惜的是今天這樣信仰情操已經逐漸褪色了,且幾乎不再看見,相對出現的,是跟耶穌門徒一樣,爭奪權位的傳道者、長老也越來越多了,不僅是在總會組織中,更是在中會的團體裡,有的教會連長老、執事的選舉也發生這種爭奪的現象,那就更不用說教會屬下的事業機構,爭奪手腕的惡行惡狀更是慘不忍睹,最後只好狀告法院去。

耶穌騎著一匹小驢入城,民眾是照樣歡呼,並沒有因為他那樣毫無架勢的平民樣式而有任何減損。但耶穌很清楚知道在那歡呼的背後,隱藏著要讓他受難的陰謀,也包藏著要殺害他的計畫。因為魔鬼就是要利用門徒看到這樣光彩、榮耀的畫面,來進行它迷惑人脆弱心靈的計謀,加略人猶大就是因為這樣而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堅持,他接受了魔鬼給他的指令。

當時耶穌是騎著小驢進城,即使有民眾夾道歡呼,高聲歌頌上帝的救恩,他還是都不為所動。因為他相當清楚知道領受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使命。我們來想想看,我們是在那夾道歡呼的民眾當中呢,還是跟隨在耶穌身後的門徒呢?若是前者,我們是真心歡迎耶穌呢?或是心中別有所圖?若是後者,我們心中所期盼得到的又是甚麼呢?想清楚關於耶穌所說三次受難預言的含意嗎?應該要想的是這點吧。

 

經文默想:

1.當有一天,有萬人夾道歡迎我們的成就時,我們是否想到耶穌用騎驢的這種方式進入人群中?

2.有人將耶穌這種事先準備好驢,並且非常清楚地讓他學生知道會有人來用詢問作為牽驢的暗號,當作是一種管理學的學問在教導。你的看法呢?

3.拿破崙說過一句名言:「當年最歡迎你的人,很可能是後來最痛恨你的人。」當然他說這句話是因為親身的際遇。而現在這些民眾歡迎耶穌,也是這些群眾,他們後來在彼拉多面前高喊要將耶穌釘十字架。我們會怎樣想這種問題?

 

代禱事項:

1.為在基督教會內發生這種爭奪權位而傷害信仰秩序的事代禱,懇求上帝憐憫我們的軟弱。

2.懇求上帝賞賜給我們謙卑的心,不是看多少人歡迎我們,而是讓我們知道怎樣學習堅忍的信心,完成上帝所付託我們傳揚福音的使命。

3.為所有在台灣投入傳福音工作的外籍宣教師代禱,不論他們在任何工作領域,遇到多少困難,都能因為上帝在耶穌裡的愛,完成傳福音的目標。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