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教訓【下】

路加福音六:27—49

從第六章2738節這段經文,都是在談有關「愛」的問題。耶穌一開始就提到要「愛你的仇敵,善待恨惡你們的」。這句話聽起來容易,要實踐起來恐怕就不容易了。但耶穌不僅這樣教導他的門徒,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也祈求上帝赦免那些釘他於十字架上的人。他說這些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些甚麼(路加福音廿三:34)。我們一般人是很容易愛那些愛我們的人,討厭那些討厭我們的人。但耶穌這樣教導他的門徒,就是要告訴所有傳福音的人知道:只有愛,才能化解仇恨。不可能用武力、強迫手段解決仇恨,這只會增添仇恨,對化解彼此之間的恨一點助益也沒有。
記得耶穌差遣他的門徒出去傳福音時,就是要他們不要帶任何東西,只要帶簡單的衣物就可以了。因為過多的身外之物,對於傳福音的事工不但沒有幫助,反而只會帶來阻礙,增添負擔而已。耶穌教導他的門徒,有人想從我們的身上拿走什麼東西就給他。包括外衣,連內衣也給他們。拿去的,就不要去要回來。他為甚麼會這樣說?原因乃是這些都不是屬於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而是一些屬世的身外之物。在上帝的國度裡,並不需要這些屬於世上的東西。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部影片教會(Mission)。描述在第十七世紀宣教師在中南美洲山區傳福音的情景。鏡頭的開始就是出現一位神父,攀山越嶺要到山中的原住民地區去傳福音。他身上所攜帶的東西都因攀爬山崖斷壁遺落了。當他費盡所有力量攀到山上,抵達他要去的原住民山區時,身上只剩下一支笛子而已,落魄的情況可以用「一無所有」這句話來形容。但福音卻是用那一支笛子吹開的,並不是用甚麼金錢、財富,或是甚麼禮物換取得到的。一支隨身攜帶的笛子,看起來沒有甚麼顯眼,卻吹開了原住民的心門,他們因此聽到了福音。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將愛放在「沒有回報」的基礎上。他勉勵門徒出去傳福音時,就要像愛一個人一樣,不要有想從對方身上取得回報的念頭。因為這樣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有代價的愛。他告訴門徒們,沒有回報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是一種給予,因為上帝就是這樣愛我們。

什麼樣的愛,才會不求回報呢?耶穌說:愛仇敵。仇敵只會恨我們,不會愛我們,但我們卻要去愛他們。這就像俗語所說的:「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為什麼耶穌會這樣說呢?箴言有一句話很接近這樣的觀念:「濟助窮人等於借錢給上主;他的善行,上主要償還。」(箴言十九:17)沒錯,窮人就是沒有力量償還債務的人,如果有能力償還,他就不算是窮人。但窮人無法償還的,就記在上帝的帳冊裡,上帝要替這些窮乏的人償還。由上帝來償還,得到的報償必定比借出去的還要更多、更豐富。

耶穌說如果人只知道愛那些愛我們的人,這樣的愛,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因為罪人也是這樣做。使徒保羅可說將耶穌這句話引用得更清楚。他說:「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羅馬書五:8)沒錯,上帝並不是因為我們變好了,才愛我們。而是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祂就差遣耶穌來到世上愛我們、拯救我們,為的是希望我們能從罪惡的當中脫離出來。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要門徒們將標準放在上帝的基礎上。所以他說:「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所謂「仁慈」,是指對人有憐憫的心,這種憐憫是對所有的人,而不是有選擇性的。

因為是以上帝作為標準,所以他進一步勉勵門徒們,要饒恕別人。我們可以這樣說:整本聖經的主要教訓之一,就是饒恕。上帝就是因為要饒恕我們的罪,才差遣耶穌到世界上來。在耶穌教導門徒的祈禱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馬太福音六:12)這句祈禱文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說:我們饒恕別人多少,才能祈求上帝饒恕我們多少。如果我們不能饒恕別人,我們就無法向上帝祈求饒恕。上帝因為饒恕我們這些有罪的人,因此,只有上帝才有資格評斷人的是非,因為只有上帝才知道人內心真正的意念是甚麼。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只能看到人的外表,無法看到人的內心。台語有句話說:「能生得兒身,不能生得兒心。」意思是指即使是母親,也無法明確知道孩子的心思意念。更何況其他的人,要瞭解別人內心的意念,距離更遠。而人往往會因別人外在的表現受到迷惑,因此,我們判斷別人的好或壞,只能從外表的行為來觀察、判斷,但這些判斷往往會失真。耶穌用「自己眼中有大樑」,怎能對弟兄說他的眼中有「木屑」,來說明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真實性很低。耶穌在這裡談及饒恕的行動,要從最基本的「不要評斷」做起。有了這個基礎,饒恕才會從內心油然而生。

耶穌的教訓中,給門徒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認識由內心生出來的果實。人內心的意念,一定會影響到他的外在行為表現。雖然有時人會用各種方式來隱瞞、欺騙,但是上帝要驗收的是果實。這些果實是不能欺騙,也無法欺騙的。

在所讀這段經文的最後,耶穌說到信仰的兩種基礎,就如同一個人建造房子,一是將房子蓋在磐石上,另一是蓋在沙土上。當然可以很快就明瞭蓋在磐石上的房子必定堅固、耐久,不怕風吹雨打,甚至在大水來臨的時候,也不怕被衝擊倒塌。相對的,蓋在沙土上的房子,不用說大水的衝擊,單單是大風吹襲,也會垮掉。耶穌用這樣簡單的比喻來形容信仰基礎上的差異,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其實,這段經文與前面一段談及內心的意念,會從外在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是有關係的。一個人可以用嘴說很好的「主啊」、「主啊」,卻不一定有真實的信仰,也無法知道他的內心想的是什麼。就像看房子,單看裝潢是不正確的,真實的地基誰能看的到?除了當時在施工的工人、監工者才知道有沒有確實將地基打好。我記得二年前(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有不少高樓大廈倒塌,在那些倒塌的房子中,就看到有些高樓大廈的大柱子裡面竟然是用沙拉油桶,而不是真實材料的建材,難怪不堪大地震一搖。也有些大樓的鋼筋並沒有按照規定,而是嚴重的偷工減料,鋼圈數目不夠,結果柱子從中折斷。這些都是最好的說明。

信仰也是這樣,必須認真學習打根基。而信仰的根基在聖經。沒有用真實的心學習認識聖經的教訓,單單學習很會祈禱,結果就是不知道所祈求的是什麼。這樣的祈禱,就如同耶穌在警告門徒所說的「重複沒有意義的話」(馬太福音六:7)一樣。有些人是有讀聖經,且是每天都讀聖經,但卻沒有明白瞭解聖經,結果誤解了聖經的意思,這樣對信仰的根基的建立也不正確。

今天我們讀這段耶穌教導他門徒的話語,對我們的信仰認知很有幫助;他至少告訴我們兩件事:
一、用上帝的標準當作我們學習的目標。這樣,我們在學習「愛」的功課時,就會知道真實的「愛」是給予,是心甘情願地給予。不是需要回報,而是希望對方分享到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愛。「愛」絕對不是因自己享有而滿足。
愛的第一步是從「寬恕」開始著手。寬恕的另一個意義,就是鼓勵別人向善。不是一直停留在指責對方的錯誤。而是知道給予鼓勵導正錯誤的行為。

二、信仰需要打好根基,而根基的磐石在聖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聖經的基礎,我們就不知道上帝在對我們說什麼,因為聖經是上帝的話。正確明白聖經上帝的話是非常重要的。詩人這樣說:「你(上帝)的話是導引我的燈,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詩篇一一九:105

以上兩點對每個基督徒來說是學習認識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功課,對今天的基督教會來說也是一樣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