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主所欠缺的事

路加福音十八:18—43

在我們現在所讀這段經文中,有一則大家相當熟悉也是福音書中經常被提起的故事,就是一個財主來問耶穌關於該做些甚麼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問題。這一則故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九章1630節,以及馬可福音第十章1731節。如果我們將這三本福音書所記載的這則相同故事對照一下,就會發現,這位來詢問耶穌的人,三本福音書除了都說這個人是有錢的財主外,路加福音說他是一位猶太人的領袖,馬太福音說這個人還是個年輕人。這樣我們就看到這個人如果換在今天來看,很可能就是個所謂「電子新貴」,並且很有才氣,在商界擁有一席之地。可是這樣的人卻來問耶穌關於該做甚麼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這就成為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了。
身為一個猶太人,一定會很清楚摩西法律對這方面的問題是怎麼說的。在摩西法律中很清楚地說明遵行上帝的法律規定,就可以長壽,或是得到上帝的賜福。因此,猶太人的法律教師都會教導人必須遵行上帝的法律,才能在所居住的土地上,永遠長存。這當然和猶太人曾經亡國而且被外國人擄去當奴隸的經驗有密切關係。這樣,當這個年輕、又是猶太人的領袖的財主來問耶穌這個問題,就像在第十章那位教法律的猶太教師來問耶穌這個相同的問題,都令我們感到相當的納悶。但在第十章那位教法律的教師來問此問題是可以了解的,因為他並不是真的要來問問題,而是要來「試探」耶穌的,結果耶穌以一則「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來解答這個問題。而現在這個年輕財主來問此問題,也許是真的想要了解永恆生命的問題。若是這樣,這就很值得大家深思了。

為甚麼我會這樣說?想想看,一個年輕、有錢、有地位的人,卻發現他在生命中有不滿足的地方,總是覺得生命欠缺了甚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我們經常聽到許多有才氣的年輕人,你問他信不信上帝?他的答案常常從他臉上那種輕藐的微笑中看的出來,原因是他甚麼都不信,他只信自己,他自己覺得所有的成就都是自己努力得來的,甚麼上帝啦、宗教的,他都不信。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當他在表示甚麼都不信的時候,其實內心是他只相信財富,因為財富使他講話很有力量,也因為財富,使他得到社會的尊崇,也因為財富,他可以影響政治人物聽他的話。我們今天的社會就是這樣,西方社會也相同。但這一則故事卻提供給我們省思這問題一個很好的教材:人的生命真的是這樣子嗎?

這則故事一開始就說這個人是猶太人領袖;稍微分析一下這樣的官職到底是甚麼?國會議員在當時相當於是猶太人領袖,但這個年輕人是否能夠成為猶太人的領袖是很有問題,至少猶太人的國會議員是從長老、經學教師、祭司等三個階層中圈選出來的,這個人顯然不可能擁有這樣的機會,因為他年紀尚輕的關係。再者,他可能成為猶太人會堂的主管嗎?也不太可能,因為這樣的工作者,都屬於在信仰上有一定年資,且對整個社區的動態相當清楚和備受尊崇的人。第三種比較可能的,就是當稅吏長,就像撒該一樣。這種工作是替羅馬政府工作,因此,也屬於一種官職,身邊擁有可差遣的羅馬兵丁。羅馬政府不會在意這種工作者年紀怎樣,它在意的是誰有能力將抽稅的事辦好才重要。如果這個人是屬於第三種的抽稅者,那就可以理解他為甚麼會來詢問這個問題。

為甚麼我會說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屬於抽稅的工作者?原因是和他稱呼耶穌為「好的先生」這句話有關係。因為在猶太人的法律教師眼中,特別是法利賽人的眼中,抽稅工作者就是和「罪人」一樣,不但瞧不起他們,根本不會跟這種人對話。有些比較保守派的法利賽人,還會想盡辦法要將抽稅工作者暗殺,更不可能成為他們的朋友。但我們知道在路加福音中一再提起耶穌和抽稅的人在一起,包括耶穌的門徒中就有一位抽稅工作者利未,又耶穌也曾到過稅務長撒該的家去作客,很可能是這個緣故,這個人覺得耶穌和猶太人的教師(拉比)或法利賽人、經學教師大不相同,因為耶穌會接納抽稅工作者成為朋友。因此,他稱呼耶穌是「好的先生」。也從這裡我們看到:他雖然擁有財富,但這些財富的來源在猶太人的社會中卻被看成是不潔淨的方式得到的。且因為他們的工作關係,也被拒絕在猶太人會堂中參與聚會,而猶太人又有這樣的看法:一個人如果沒有參加聚會,等於沒有得救、得到永恆生命的機會。因此,他來問耶穌這個問題就更可以理解了。

耶穌回答這個人,要他從法律的層面去思考。法律的層面就是十條誡命後面的屬於人和人之間的責任問題,就是從第五誡開始到第十誡的部份,包括了要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竊、不可作假證等等。這個人表示這些都是他從小時候就遵行的。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如果他有遵行,他就不會在抽稅的工作上有多抽、貪污的行為。問題是多抽稅在當時是羅馬政府所允許的行為,換句話說,對當時的人來說,討厭多抽稅,並不表示這種行為是偷竊,因為是法律所允許的。這也就是為甚麼施洗約翰對那些抽稅者來想要受洗時,要他們不要多抽稅的原因。法律所允許的,並不表示在信仰上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以前在台灣的戒嚴令下,允許執政的人可以因為維護國家需要,將許多不同思想行為的人判定死刑,但並不表示這樣做就是對的,因為那是統治者認定的標準,並不是信仰上可以接受的行為。

耶穌當然知道這個人的問題在哪裡,因此,他就進一步對這個人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賣掉你所有的產業,把錢捐給窮人,你就會有財富積存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看吧,問題越來越清楚了,他是在所謂的「合法」之下累積了許多財富,因此,耶穌就要他將這些累積起來的都拿出來捐給窮人,然後,跟著耶穌去四處傳天國的信息。跟耶穌去傳福音,就像一個流浪者一樣,因為耶穌是連枕頭過夜的地方也沒有啊!怎麼可能這樣呢?這個人擁有一大堆錢財,原本可能想:若是捐出一部份,或許可以換的到耶穌的讚賞,但是耶穌卻要他將錢用來幫助窮人。為甚麼耶穌會這樣說?因為聖經說幫助窮人等於是借錢給上帝一樣(參考箴言十九:17),這就是所謂累積財富在天上的原因。但這個人卻垂頭喪氣(憂悶),聖經說原因是他的財富太多。

真正的問題就在這裡,他的生命困擾是因為擁有太多的財富。然後耶穌進一步說「有錢人要成為上帝國的子民多麼難啊」,甚至是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怎麼會這樣?那簡直就是門兒都沒有了。如果我們再比較一下馬可福音第十章24節就會發現,馬可福音的作者記載一句很重要的話,那就是耶穌為此事所說的:「倚靠錢財的人入上帝的國難喔!」這確實是一句很震撼人心的話。我們有太多的人就是以為上帝國是可以用錢財換取得到,其實,錢財是可以換取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需要以及滿足,但卻不是上帝國的必備品。路加福音第十章1931節有關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耶穌並沒有說錢財不好,但耶穌說過必須在錢財與上帝之間作個明確的選擇,因為錢財是最容易迷惑人心的東西,很容易使人誤以為它就是「神」一樣,這也就是為甚麼台灣俗語會有這樣的話:「有錢,駛鬼可推磨。」如果上帝國可以用錢財換取的到,那上帝國恐怕都是大財主的世界了。還好,上帝國並不是這樣,因為乞丐也可以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也就說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有機會。

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的第二個記事,是耶穌第二次告訴他的門徒,這趟去耶路撒冷,是準備去受難的。但他的門徒顯然還是不明白為甚麼會受難,這對當時的門徒來說確實是個很難理解的問題。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一大群民眾跟隨在耶穌的背後,應該是會得到群眾的擁戴;如果要喚醒大家進行獨立運動,也是會一呼百應啊。但耶穌卻說要受難。這就好像在一個經濟發展的社會中,如果我們告訴大家要有世界末日來臨,面對上帝審判的準備,也是一樣,大家都會覺得很奇怪、不解。其實,基督教信仰就是一再提醒大家,要有受難的準備,因為基督教就是從生命的苦難開始了解。沒有生命苦難的認識和經驗,就很難明白基督教信仰的意義。

最後一段經文是記載耶穌接近耶利哥城的時候,又行了一次神蹟,這次是醫治好一位瞎眼的人。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個瞎眼的人並沒有看過耶穌,但因為耶穌的名聲很響亮。因此,當他一聽到許多人走過且吵雜的聲音,就問發生了甚麼事,一聽說是關於耶穌路過,他就趕緊抓住了機會大聲呼喊耶穌,請耶穌可憐他。雖然有人責備他,但他是更大聲,希望耶穌聽的見。結果他得到耶穌的醫治。請注意,當耶穌問他能為他做甚麼事時,他的回答很清楚:希望能看見!瞎眼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就是唯有一條生計可走:當乞丐。乞丐最需要的就是乞錢。但這個瞎眼的人很清楚知道:有錢,並沒有解決他生命中最苦難的問題瞎眼。於是他告訴耶穌,他要看的見。他從來沒有看過耶穌,也沒有接觸過耶穌,但他聽見耶穌的故事,雖然眼睛是瞎的,他的心卻很清楚的知道他生命中最需要的就是耶穌醫治他,結果他得到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