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彼得三次否認和耶穌關係

  經文:馬可福音十四:6672節。         到過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地區旅遊的人,如果有注意禮拜堂建築,就很容易發現有些禮拜堂門口架著一支高高的桿子,上面有一隻金屬造型的公雞,那就是取材自現在所讀的這段記載彼得三次否認與耶穌有師徒關係的經文,目的是用之來提醒所有參加聚會的信徒,要謹記,不要重蹈彼得否認與耶穌關係的覆轍。        為甚麼聖經的作者會知道彼得連續三次否認耶穌這件事?當時在大祭司府邸的門徒只有彼得一個人在那裡烤火驅寒,他想要探知「三和林」開會審問耶穌的情形,並沒有其他的門徒在場。因此,簡單的判斷是:是彼得自己公開告白而留下來的記錄。        依照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當五旬節那一天,使徒和信徒們都聚集在一起時,突然聖靈降臨在他們當中,他們都被聖靈充滿著,於是彼得和其他使徒開始傳講耶穌死在十字架和復活的信息。之後,早期教會逐漸形成,也開始有人記錄使徒所傳講有關耶穌的各種言行記事,而這件彼得否認和耶穌關係的事,可能就是彼得後來在告白自己軟弱時說出來的。        若是這樣,彼得為甚麼要把自己這件糗事說出來?其實,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一個信耶穌的人,只會說自己的軟弱,他說:「如果我必須誇口,我寧願誇耀那些顯示我自己軟弱的事。我們的主耶穌的天父是那位永遠當受頌讚的;他知道我不撒謊。」(哥林多後書十一:30—31)會很誠實地說出自己的過錯,好作為他人追求信仰之道的警惕,也用這種方式來互相勸勉。        降生為人的耶穌,雖然具有一般人的軟弱,例如他會愛睏、生氣、歡樂等等,但他確實有一般人所無法擁有的能力,尤其是他會知道人的心思意念,福音書作者一再告訴我們,耶穌會看出人心裡在想的事(參考馬太福音九:4、十二:25、廿二:18,馬可福音八:17,路加福音六:8、九:47),而聖經告訴我們,只有上帝才擁有這種能力,這點也是福音書作者想要凸顯出耶穌特有的神性。再者,聖經也告訴我們,只有真正的神,才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而且所預知的事,後來確實是發生了(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一:21—29、四十二:9、四十四:25—26、四十六:10—11、四十八:36—7)。耶穌早就預言彼得會在雞叫兩遍之前,三次不認他(參考馬可福音十四:30)。當耶穌預言這件事時,彼得還信誓旦旦地說:「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馬可福音十四:31)不但他這樣說,連其他的門徒也都跟著彼得作出這樣的告白。可是事實並不是像彼得和其他門徒發誓所說的,一定會同耶穌一起死。雖然他們確實有夠努力,甚至還曾拿刀出來抵抗那些來抓耶穌的聖殿警衛,但當耶穌被抓的時候,所有的門徒都逃離耶穌他去了。        彼得可說是門徒當中最勇敢的一位,他在耶穌被捕移送到大祭司官邸去審問時,很想要知道整個事件的發展如何。因此,才會想盡辦法進入大祭司府邸的院內。約翰福音說彼得之所以能夠進入大祭司的官邸,是因為:他「和另一個門徒跟著耶穌;那門徒是大祭司所熟悉的,所以跟著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彼得留在門外。那個跟大祭司相識的門徒再出來,對看門的女孩子說了一聲,然後帶彼得進去。」(約翰福音十八:15—16)這就相當有意思了,這「另一個門徒」是和「大祭司熟悉的」,他會是誰呢?而且還在這深更半夜裡來到大祭司官邸,莫非也是被緊急召來參加「三和林」會議的議員之一?這個時間,那麼重要的會議,若不是具有議員的身分,應該是不會被召來大祭司官邸參會。若是議員又是耶穌的門徒之一,那會是誰呢?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亞利馬太的約瑟。        馬太福音第廿七章57節說這位亞利馬太的約瑟是個財主,他「也是耶穌的門徒」。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42節說這位亞利馬太的約瑟,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議員,一向盼望上帝主權的實現」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51節則是說這位亞利馬太的約瑟「良善正直」,「他雖然是議會的議員,卻沒有附和別人的計謀和行為」。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38節作者說:「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的領袖不敢公開。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這位亞利馬太的約瑟,不但是個財主,並且是耶穌的門徒,同時又是「三和林」議會的議員,因此,才會在當晚被召來參加大祭司召開的臨時會議審問耶穌案件。根據約翰福音的寫法,他是因為怕猶太人領袖,因此沒有把自己的身分公開。原因是法利賽人會把信耶穌的猶太人領袖給趕出會堂(參考約翰福音十二:42)。如果有人被趕出會堂,那表示他的社會領導地位也會失去。亞利馬太為了要保有這份地位,他不敢公開表明自己就是耶穌的門徒。但他是「三和林」議會的議員,又是耶穌的門徒,當然跟彼得熟悉。因此,彼得跟著他走到大祭司官邸,向守門的僕人交代了一聲,那守門的女孩就讓彼得進入大祭司官邸院子裡了。        還有,關於在大祭司官邸夜審耶穌的事,若不是有這位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彼得作證,早期教會也不會有人知道得那麼詳細。彼得不可能知道會議中怎樣進行,但亞利馬太的約瑟一定知道很清楚,才會把這段審問耶穌時有人想盡辦法想要用假見證的方式把耶穌做掉,以及後來大祭司問耶穌是否就是上帝的兒子、是基督的問題等,可能是他把這些都清楚記錄或是口述出來,才有福音書作者將整個過記錄寫下來而傳到現代。這也是路加福音作者所說的:「已經有好些人從事寫作,報導在我們當中所發生的事。他們的報導是根據那些從開始就親眼看見這些事,並且曾經傳佈這信息的人所敘述的。」(路加福音一:1—2        當彼得留在大祭司的院子裡,夜晚的院子裡寒冷,彼得跟在警衛當中一起烤火取暖(參考約翰福音十八:18),就在這時候,大祭司的一個婢女過來,注神看著彼得,好像認出了他,就指出彼得「也是跟拿撒勒的耶穌一夥的」,彼得聽到之後,隨即就否認了。        請注意,這個婢女提起的是「拿撒勒的耶穌」,這句話很重要。因為提到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在表示:耶穌是真實的人,曾經在拿撒勒這個小村落生活、長大,和工作(木匠)。早期教會內有一種說法,認為耶穌是神,不可能是人,因此,大家所看到的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幻影而已,並不是真實的人存在於人間。甚至有一種運動對早期教會內部影響很大,把流傳在信徒當中閱讀的資料,只要是有關耶穌人性的部分都要刪除。還有,當這位大祭司官邸的婢女說耶穌是「拿撒勒」人的時候,也在表示在他們這群領導階層的議員眼中,耶穌只不過是一個鄉村小民,不是基督、救主。因此,當他指出彼得是和「拿撒勒的耶穌」同夥時,語意中是帶有鄙視的意味。        但這時候的彼得一聽到這婢女指出他跟耶穌同夥之時,隨即就說「不知道」她所說的,也就在這時候,馬可福音作者特別指出第一次雞叫了。但雞叫顯然並沒有叫醒彼得的心。        馬可福音繼續寫著說,同是這位婢女再次指出彼得就是跟耶穌同夥的,但在馬太福音第廿六章71節則是說「又有一個婢女看見了」彼得,路加福音作者支持馬太福音的觀點,認為是另一個人。不論是否同一個婢女,這是第二次又有人指出彼得就是和耶穌同夥的。馬太福音甚至指出在第一次指認中,就提到彼得是「跟那加利利人耶穌一夥的」(參考廿六:69)。「那加利利人耶穌」這句話很有意義,因為這句話已經清楚在表明耶穌曾在加利利地區造成極大的震撼。而他這震撼是跟他所做的一切事工有密切關係。因此,若是提到「加利利的耶穌」,意思就是在指耶穌的工作成果一再讓人津津樂道。他傳講的信息跟經學教師不一樣,而他所行的神能,更是讓經學教師承受不住,只好說他被鬼王別西卜附身。因為實在是太有能力了,遠遠超出一般人的能力所及。要注意馬太福音特別記下彼得再次否認時,是用「發誓」的方式說:「我跟本不認識那個人!」用「發誓」的態度來表明自己跟耶穌之間完全沒有關係,這行為正好和耶穌教導他們的相反(參考馬太福音五:37)。他甚至以「那個人」來指耶穌。別忘了這種語句,正好像雅各的兒子們,將約瑟出賣後,然後欺騙他們的父親雅各說:「我們找到了這件袍子,這是你兒子的嗎?」(創世記三十七:31)在耶穌所講的比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就是那位長子看到他那浪蕩散盡家財之後回來的弟弟,他很不滿父親對弟弟寬厚之愛,就是以「你這個兒子」(參考路加福音第十五章30)這種詞字來回應他父親。現在彼得用這種詞句,正好在說明他和耶穌的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他是他,我是我,就是這個意思。接著,也是第三次,彼得被認出說話有加利利人的口音。為甚麼?因為加利利是有很多外邦人居住的城市,因此,在猶太人眼中是個「外邦的加利利」(參考以賽亞書九:1,馬太福音四:15)。因此,在猶太人一說到「加利利」,總是帶有鄙視的意味。這也是為甚麼當時民間街坊在談論耶穌就是基督時,就有人這樣反應說:「基督怎麼會來自加利利?」(約翰福音七:41)意思是指這個是有很多外邦人的城市,而基督應該來自「純」的猶太人社區才對。就是因為有許多外邦人居住的加利利,因此,當地人說話的口音顯然和絕大多數都是猶太人,且是猶太人政教中心的耶路撒冷城,必定會有腔調上的差異。難怪這個人隨即指出一聽彼得的口音,就可以知道他是加利利人。這次彼得的回應更重了。不論是馬太福音或是馬可福音,都說彼得是用「賭咒」的方式,說:「我不認識你們所講的那個人!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上帝會懲罰我!」請注意這裡所說的「賭咒」一詞,意思是指用生命發出的重誓,很像咱台灣人在發誓時所說的,例如會遭遇雷擊、車禍死亡等等。更嚴肅的問題是彼得竟然會說出「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上帝會懲罰我」這種話,這是非常不應該的,尤其是撒謊的時候,又拿上帝的名來當保證,這更是與毀謗上帝的神聖之名沒有兩樣(參考出埃及記廿二:28a),這都是很嚴重的罪行。十誡的第三誡很清楚地說,不可以濫用上帝的名(參考出埃及記二十:7)。當他說「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而事實上他所說的真的就是謊言,不是實話。「上帝會懲罰我」,果然不錯,這句話應驗了。因為基督教會歷史延續迄今,彼得這件否認與耶穌有師徒關係的事件,一直被用來當作警惕的教材,這正是上帝「懲罰」他的一種方式。而就在他說完否認的話之後,「就在這時候,雞叫了」,這正好應驗了本章第34節耶穌所預言的,彼得會在雞叫二遍以前,有三次不認他。約翰福音寫最後一次彼得否認的記事最特別,作者說最後指認彼得,就是那位被彼得用刀削掉耳朵的大祭司僕人的親戚,他也是陪同聖殿警衛去抓耶穌的人,因此,他指認說:「我不是看見你跟那個人在園子裡嗎?」(約翰福音十八:26)即使如此,彼得還是否認了。前一次,雞叫的時候,彼得沒有醒悟起來,這次雞叫第二遍,他終於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預言,彼得難過到無法忍住心中的悲痛「哭起來」。「哭」,可以看出彼得心中的懊悔。因為這時候,他知道自己的軟弱、無力,竟然把自己曾慷慨激昂說過要跟耶穌一同死(參考馬太福音廿六:35)的話都給忘記了。彼得為甚麼一再否認與耶穌的關係?也許這樣問會比較實在些,就是我們豈不也是經常在否認與耶穌的關係?是的,沒錯,當我們想要避開他人知道我們信耶穌,而影響到某些手上的既得利益時,就會努力想要掩飾我們與耶穌的關係,包括我們為了商場上競爭的需要,也為了想要得到某種利益,或是做了見不得陽光的事,欺騙、否認等都會隨時從在我們的口中說出這樣的話來:「我不是基督徒!」或是說:「沒有,只是偶爾去教會聽聽牧師講道罷了。」 經文默想:1.想想看,在甚麼情況下,我們會像彼得那樣一再否認與耶穌的師徒關係?2.彼得在三次的否認中,有兩次是用發誓、賭咒的語句否認他跟耶穌的關係,甚至第三次都連上帝的名也拿出來當保證。想想看,我們是否也會這樣,用基督的名當保證,但所做的,卻和否認與耶穌的關係相同?比如說掛著「基督教」的招牌開辦醫院、學校、社會福利機構,甚至是教會等。但是否都有透過這實際行動見證就是屬於基督的?3.當我們遇到生死關頭時,會持續表明我們就是耶穌的信徒,甚至是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代禱事項:1.懇求上帝憐憫、赦免我們的軟弱,特別是每當我們遇到困境時,為了要尋求幫助脫困,我們竟然否認了與耶穌的關係。2.懇求上帝賞賜,給我們有堅定的信心,無論遭遇到怎樣的困境,我們都會勇敢地說:「我是基督徒!」3.懇求上帝幫助我們,在我們最軟弱的時候,知道上帝就與我們同在一起,時刻提醒我們,好增添我們的信心、勇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