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被捕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6-03 10:24
路加福音廿二:31—53
這段經文提到許多事件,包括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就是耶穌要他的門徒去買刀、耶穌坦白告訴彼得將會有三次不認他、和耶穌在橄欖山上被逮捕等記事。這幾件記事都是長久以來,認真讀聖經的人都會一再提出問題的章節。比如:為甚麼耶穌會事先知道彼得將有三次不認他?為甚麼耶穌要他的門徒去買刀?先前不是說甚麼東西都不要帶嗎?買刀作甚麼用呢?即使一人一把刀,十二個門徒也不過是十二把,真正要與羅馬兵丁對抗也等於是拿雞蛋打石頭一樣。在這段經文中,歷代教會最常用來勉勵信徒的一句話,就是耶穌向上帝祈求,讓受難的苦杯離開他,但他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苦杯,這是每個時代的教會或是基督徒必須自己去詮釋的。每個時代、不同的地方,對苦杯的認定內涵也不相同。但不論怎樣解釋,苦杯所代表的就是在信仰裡的苦難。
彼得,他一直是教會長久以來被看為是耶穌最得意的門徒。福音書中有好幾次記載耶穌只有帶彼得、約翰、雅各他們三位跟著他。比如說:耶穌到管會堂的葉魯家去醫治他的女兒;上山去祈禱後,開始邁向耶路撒冷城;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依照馬可福音的記載,耶穌帶他們三個人離開其他門徒到約有扔一塊石頭的距離地方祈禱。為甚麼耶穌會對這三個人比較特別?我們實在無法知道真確的原因,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們三個人在早期教會是相當活躍的使徒。
路加這位作者喜歡用「撒但」試探人心來表示一個人已經忘記了他和上帝之間特有的「形像」關係。就像猶大要出賣耶穌時,也是用「撒但進入加略人猶大的心」這樣的話來形容他決定背叛耶穌。先前我們看到猶大已經被撒但迷惑,現在則是彼得。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耶穌在彼得否認他和耶穌之間的關係前先提醒他,用意可能就是要彼得注意這件事,如果儆醒祈禱,必定會有足夠力量抵擋撒但的誘惑。就像在猶大決定要出賣耶穌之後,耶穌還是在他做出這動作之前先提醒他,為的也是要他清醒過來。但很可惜的是人很軟弱,給了撒但侵入人心的機會,就往往無法自拔。馬可福音第十四章29、31節都記載彼得聽到耶穌說他將會否認與他的關係時,還信誓旦旦的表示:即使別人都離棄了耶穌,他也不會。甚至說就是必須要和耶穌同死,他也不會否認耶穌。聽起來是很令人感動的話,但這樣堅定的信仰告白,有時也是會變調走樣。果然,就在耶穌被逮捕送到大祭司的官府去審問時,彼得被人發現他和耶穌是同夥。就在那時,他堅定地表示根本就不認識耶穌,甚至還以誓咒的嚴厲的話說「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上帝會懲罰我」來表示他與耶穌之間根本就沒有甚麼關係。
有些人喜歡拿彼得這樣的軟弱來提醒信仰的伙伴。我們不要輕看彼得的軟弱,其實彼得的案例正好也是我們在我們的信仰經歷中,一再發生的。當我們孤獨無助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會發出像彼得這樣的聲音—不認耶穌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因為我正在受苦難,我們覺得所有的人都離開了我們,連耶穌也不聽我們祈禱了。這種現象經常在我們信仰經歷中出現,其實我們並不比彼得好。就像彼得在聽到「雞叫」而醒過來一樣,那是上帝非常大的恩典,雖然彼得有這種軟弱,但上帝還特別安排了一隻連人想都想不到的「雞」來叫醒彼得。很多基督徒都有這樣的經驗,每當自己覺得被耶穌拋棄,不想再相信耶穌是生命的救主時,就在那最危險的時刻,上帝會安排一個清醒的聲音呼叫著我們回來他身邊。只要我們注意聽,一定會聽的到。就像那聲清晨的雞叫聲一樣,叫醒了彼得的良知。
為甚麼要門徒拿錢去買刀?這實在是一個很難了解的問題。第35節很清楚地說明了在第九章差派十二個門徒出去傳福音,在第十章再次差派七十二個門徒出去傳福音,都曾交代他們不用帶任何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因為傳福音給甚麼人,那人必定會供給。因此,耶穌問他們有沒有缺乏的問題。門徒很清楚地表示「沒有」。可是現在卻要他們將這些生活必需品都帶著,包括了旅行袋、錢包等。甚至要賣掉衣服買一把刀,這表示是非常重要的隨身物品。這樣,買刀到底要做什麼呢?說要對抗羅馬兵丁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這有甚麼用呢?也許可以從耶穌時代的社會來看,經常有強盜出現在偏遠郊外地方,就像路加福音第十章耶穌比喻中的撒馬利亞人故事所說的,在耶路撒冷和耶利哥城之間也會有強盜出沒傷人搶錢。因此,有一把刀,或許在傳福音的時候,需要自我保護一下,雖然用不著用刀與人對抗,但至少有總是比較安全些吧。
有一件事必須要注意的是,耶穌並不是要門徒準備刀來抵抗他即將受難的事,這點是可以確定的。因為根據約翰福音十八章11節的記載,當彼得拿刀砍掉大祭司的奴僕馬勒古的時候,耶穌對彼得說:「把刀收起來!你以為我不願意喝我父親給我的苦杯嗎?」他甚至警告他的門徒說:「因為凡動刀的,一定在刀下喪命。」(馬太福音廿六:52)
我們看到耶穌在被捕前,還帶門徒到橄欖山上去祈禱,並且一再勉勵他的門徒要儆醒禱告。也許是因為門徒在逾越節晚餐時喝了不少酒吧,不勝酒力,終於昏昏欲睡。而這時候,卻是最危險的時刻,可是門徒還是無法清醒過來。於是就在橄欖山上的祈禱中,耶穌被逮捕了。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耶穌在祈禱中,祈求上帝讓這象徵著受難的苦杯離開他。沒有一個人喜歡受苦難,這是任何人都一樣的,大家都期盼很順利、平安。如果聽說有苦難在前頭,且那苦難與死亡可能很接近的話,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喜歡接近,甚至會想盡一切辦法避開。作為一個「人」的耶穌,他也是和我們一樣,希望能躲開受難的來臨,何況那苦難是十字架的刑罰。這在當時的人看來,乃是最醜陋、惡劣的人才需要這樣的刑罰。但耶穌在祈求上帝不要讓他喝這苦難的杯之時,也同時說不要照他的意思,他願意上帝的旨意成全。
這是生死的關鍵時刻,因此耶穌會有這樣的祈禱。苦杯,就是死亡的意思,是十字架的苦難。請注意,這苦杯(或是說苦難)是和上帝國的信息有關的,不是個人生死的問題,而是牽連到上帝拯救的計畫。因此耶穌說要以成全上帝的旨意為重。但今天有許多人將個人的苦難,都當作是上帝給他喝的苦杯,這就差距太多、太多了。我也聽到有些人想要當教會組織裡的高級幹部,竟然說他願意承擔這「苦杯」。其實,教會組織中的高級幹部,自有教會組織以來,都不是苦杯,而是「甜杯」,至少在這些組織位階中,已經享有社會給予的榮耀「冠冕」了。我們豈不是常在某些傳道者的告別禮拜中,看到故人略歷中就寫著他當過甚麼「長」之類的頭銜嗎?這些都在表示著一種榮耀,至少在他的家人後裔中是用這種認識在看的,否則不會在意這些頭銜。
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苦杯,是生命面臨十字架的苦難,且是為了上帝國福音的緣故,否則不會有這樣的苦杯出現。
猶大帶人來抓耶穌。為甚麼需要猶大帶人來抓?這是因為他們聚會的地方是隱密的。理由是猶太人宗教領袖一再想盡辦法要抓耶穌,但卻因為害怕民眾而不敢下手。因為在逾越節期間,耶路撒冷城朝聖客激增相當多,羅馬政府不希望出亂子。耶穌在民眾中有一定的地位,我們從他和門徒進入耶路撒冷城受到歡呼就可看出來。如今,如果冒然在光天化日下抓耶穌,必定會引起那些「奮銳黨」派的人乘機鼓譟而造成暴亂,這樣猶太人宗教領袖就無法對羅馬統治者交代。因此,怕群眾,使得他們不想在這節期中出狀況。但耶穌現在來到耶路撒冷了,如果不抓,等節期一過,他又回到加利利去,要抓就更困難了。耶穌當然知道這些猶太人的領袖階級要抓他,因此,他也盡量避開正面的衝突。總是利用夜間躲在客西馬尼園。約翰福音第十八章2節說:「出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常和他的門徒在那裡聚集。」這句話說出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耶路撒冷城後,就經常利用夜間去橄欖山。因此,猶大知道這地方;也因此,有他帶路,這些想抓他的人才會知道門路。
猶大的「吻」實在很令人感到心寒。吻,是猶太人表示親熱、最大的歡迎的一種方式。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耶穌比喻中,提到那位浪蕩的兒子回來找父親的時候,這位慈悲的父親一看到這位浪蕩的兒子回來,隨即就是上前給孩子一個「親熱」、「極大歡迎」的吻。但猶大卻是用「吻」來出賣他的老師—耶穌。
人類社會經常出現犯罪的動作,就是用最親熱的方式。例如蛇要引誘人犯罪的時候,就故意對人類的委屈表示同情,然後告訴人可以「像上帝」一樣偉大。人的反應是感覺蛇很同情他,卻沒想到結果是死亡的來臨。我們也看到西緬和利未,要屠殺示劍城的男人時,就是先以同意他們的妹妹底拿嫁過去作為條件。結果當示劍城的男人因為受了割禮正在疼痛時,他們就進城去進行大屠殺的慘絕人寰行動。這些都說明了最親密的動作,很可能隱藏著最危險的動機。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錢財是非常好、又很誘惑人的「餌」,但卻是最危險的東西,很容易使我們離棄了上帝的旨意。這點是我們在信仰生活中必須相當小心的。
這段經文提到許多事件,包括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就是耶穌要他的門徒去買刀、耶穌坦白告訴彼得將會有三次不認他、和耶穌在橄欖山上被逮捕等記事。這幾件記事都是長久以來,認真讀聖經的人都會一再提出問題的章節。比如:為甚麼耶穌會事先知道彼得將有三次不認他?為甚麼耶穌要他的門徒去買刀?先前不是說甚麼東西都不要帶嗎?買刀作甚麼用呢?即使一人一把刀,十二個門徒也不過是十二把,真正要與羅馬兵丁對抗也等於是拿雞蛋打石頭一樣。在這段經文中,歷代教會最常用來勉勵信徒的一句話,就是耶穌向上帝祈求,讓受難的苦杯離開他,但他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苦杯,這是每個時代的教會或是基督徒必須自己去詮釋的。每個時代、不同的地方,對苦杯的認定內涵也不相同。但不論怎樣解釋,苦杯所代表的就是在信仰裡的苦難。
彼得,他一直是教會長久以來被看為是耶穌最得意的門徒。福音書中有好幾次記載耶穌只有帶彼得、約翰、雅各他們三位跟著他。比如說:耶穌到管會堂的葉魯家去醫治他的女兒;上山去祈禱後,開始邁向耶路撒冷城;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依照馬可福音的記載,耶穌帶他們三個人離開其他門徒到約有扔一塊石頭的距離地方祈禱。為甚麼耶穌會對這三個人比較特別?我們實在無法知道真確的原因,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們三個人在早期教會是相當活躍的使徒。
路加這位作者喜歡用「撒但」試探人心來表示一個人已經忘記了他和上帝之間特有的「形像」關係。就像猶大要出賣耶穌時,也是用「撒但進入加略人猶大的心」這樣的話來形容他決定背叛耶穌。先前我們看到猶大已經被撒但迷惑,現在則是彼得。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耶穌在彼得否認他和耶穌之間的關係前先提醒他,用意可能就是要彼得注意這件事,如果儆醒祈禱,必定會有足夠力量抵擋撒但的誘惑。就像在猶大決定要出賣耶穌之後,耶穌還是在他做出這動作之前先提醒他,為的也是要他清醒過來。但很可惜的是人很軟弱,給了撒但侵入人心的機會,就往往無法自拔。馬可福音第十四章29、31節都記載彼得聽到耶穌說他將會否認與他的關係時,還信誓旦旦的表示:即使別人都離棄了耶穌,他也不會。甚至說就是必須要和耶穌同死,他也不會否認耶穌。聽起來是很令人感動的話,但這樣堅定的信仰告白,有時也是會變調走樣。果然,就在耶穌被逮捕送到大祭司的官府去審問時,彼得被人發現他和耶穌是同夥。就在那時,他堅定地表示根本就不認識耶穌,甚至還以誓咒的嚴厲的話說「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上帝會懲罰我」來表示他與耶穌之間根本就沒有甚麼關係。
有些人喜歡拿彼得這樣的軟弱來提醒信仰的伙伴。我們不要輕看彼得的軟弱,其實彼得的案例正好也是我們在我們的信仰經歷中,一再發生的。當我們孤獨無助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會發出像彼得這樣的聲音—不認耶穌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因為我正在受苦難,我們覺得所有的人都離開了我們,連耶穌也不聽我們祈禱了。這種現象經常在我們信仰經歷中出現,其實我們並不比彼得好。就像彼得在聽到「雞叫」而醒過來一樣,那是上帝非常大的恩典,雖然彼得有這種軟弱,但上帝還特別安排了一隻連人想都想不到的「雞」來叫醒彼得。很多基督徒都有這樣的經驗,每當自己覺得被耶穌拋棄,不想再相信耶穌是生命的救主時,就在那最危險的時刻,上帝會安排一個清醒的聲音呼叫著我們回來他身邊。只要我們注意聽,一定會聽的到。就像那聲清晨的雞叫聲一樣,叫醒了彼得的良知。
為甚麼要門徒拿錢去買刀?這實在是一個很難了解的問題。第35節很清楚地說明了在第九章差派十二個門徒出去傳福音,在第十章再次差派七十二個門徒出去傳福音,都曾交代他們不用帶任何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因為傳福音給甚麼人,那人必定會供給。因此,耶穌問他們有沒有缺乏的問題。門徒很清楚地表示「沒有」。可是現在卻要他們將這些生活必需品都帶著,包括了旅行袋、錢包等。甚至要賣掉衣服買一把刀,這表示是非常重要的隨身物品。這樣,買刀到底要做什麼呢?說要對抗羅馬兵丁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這有甚麼用呢?也許可以從耶穌時代的社會來看,經常有強盜出現在偏遠郊外地方,就像路加福音第十章耶穌比喻中的撒馬利亞人故事所說的,在耶路撒冷和耶利哥城之間也會有強盜出沒傷人搶錢。因此,有一把刀,或許在傳福音的時候,需要自我保護一下,雖然用不著用刀與人對抗,但至少有總是比較安全些吧。
有一件事必須要注意的是,耶穌並不是要門徒準備刀來抵抗他即將受難的事,這點是可以確定的。因為根據約翰福音十八章11節的記載,當彼得拿刀砍掉大祭司的奴僕馬勒古的時候,耶穌對彼得說:「把刀收起來!你以為我不願意喝我父親給我的苦杯嗎?」他甚至警告他的門徒說:「因為凡動刀的,一定在刀下喪命。」(馬太福音廿六:52)
我們看到耶穌在被捕前,還帶門徒到橄欖山上去祈禱,並且一再勉勵他的門徒要儆醒禱告。也許是因為門徒在逾越節晚餐時喝了不少酒吧,不勝酒力,終於昏昏欲睡。而這時候,卻是最危險的時刻,可是門徒還是無法清醒過來。於是就在橄欖山上的祈禱中,耶穌被逮捕了。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耶穌在祈禱中,祈求上帝讓這象徵著受難的苦杯離開他。沒有一個人喜歡受苦難,這是任何人都一樣的,大家都期盼很順利、平安。如果聽說有苦難在前頭,且那苦難與死亡可能很接近的話,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喜歡接近,甚至會想盡一切辦法避開。作為一個「人」的耶穌,他也是和我們一樣,希望能躲開受難的來臨,何況那苦難是十字架的刑罰。這在當時的人看來,乃是最醜陋、惡劣的人才需要這樣的刑罰。但耶穌在祈求上帝不要讓他喝這苦難的杯之時,也同時說不要照他的意思,他願意上帝的旨意成全。
這是生死的關鍵時刻,因此耶穌會有這樣的祈禱。苦杯,就是死亡的意思,是十字架的苦難。請注意,這苦杯(或是說苦難)是和上帝國的信息有關的,不是個人生死的問題,而是牽連到上帝拯救的計畫。因此耶穌說要以成全上帝的旨意為重。但今天有許多人將個人的苦難,都當作是上帝給他喝的苦杯,這就差距太多、太多了。我也聽到有些人想要當教會組織裡的高級幹部,竟然說他願意承擔這「苦杯」。其實,教會組織中的高級幹部,自有教會組織以來,都不是苦杯,而是「甜杯」,至少在這些組織位階中,已經享有社會給予的榮耀「冠冕」了。我們豈不是常在某些傳道者的告別禮拜中,看到故人略歷中就寫著他當過甚麼「長」之類的頭銜嗎?這些都在表示著一種榮耀,至少在他的家人後裔中是用這種認識在看的,否則不會在意這些頭銜。
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苦杯,是生命面臨十字架的苦難,且是為了上帝國福音的緣故,否則不會有這樣的苦杯出現。
猶大帶人來抓耶穌。為甚麼需要猶大帶人來抓?這是因為他們聚會的地方是隱密的。理由是猶太人宗教領袖一再想盡辦法要抓耶穌,但卻因為害怕民眾而不敢下手。因為在逾越節期間,耶路撒冷城朝聖客激增相當多,羅馬政府不希望出亂子。耶穌在民眾中有一定的地位,我們從他和門徒進入耶路撒冷城受到歡呼就可看出來。如今,如果冒然在光天化日下抓耶穌,必定會引起那些「奮銳黨」派的人乘機鼓譟而造成暴亂,這樣猶太人宗教領袖就無法對羅馬統治者交代。因此,怕群眾,使得他們不想在這節期中出狀況。但耶穌現在來到耶路撒冷了,如果不抓,等節期一過,他又回到加利利去,要抓就更困難了。耶穌當然知道這些猶太人的領袖階級要抓他,因此,他也盡量避開正面的衝突。總是利用夜間躲在客西馬尼園。約翰福音第十八章2節說:「出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常和他的門徒在那裡聚集。」這句話說出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耶路撒冷城後,就經常利用夜間去橄欖山。因此,猶大知道這地方;也因此,有他帶路,這些想抓他的人才會知道門路。
猶大的「吻」實在很令人感到心寒。吻,是猶太人表示親熱、最大的歡迎的一種方式。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耶穌比喻中,提到那位浪蕩的兒子回來找父親的時候,這位慈悲的父親一看到這位浪蕩的兒子回來,隨即就是上前給孩子一個「親熱」、「極大歡迎」的吻。但猶大卻是用「吻」來出賣他的老師—耶穌。
人類社會經常出現犯罪的動作,就是用最親熱的方式。例如蛇要引誘人犯罪的時候,就故意對人類的委屈表示同情,然後告訴人可以「像上帝」一樣偉大。人的反應是感覺蛇很同情他,卻沒想到結果是死亡的來臨。我們也看到西緬和利未,要屠殺示劍城的男人時,就是先以同意他們的妹妹底拿嫁過去作為條件。結果當示劍城的男人因為受了割禮正在疼痛時,他們就進城去進行大屠殺的慘絕人寰行動。這些都說明了最親密的動作,很可能隱藏著最危險的動機。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錢財是非常好、又很誘惑人的「餌」,但卻是最危險的東西,很容易使我們離棄了上帝的旨意。這點是我們在信仰生活中必須相當小心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