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天父【下】

路加福音十六:19—31

這篇比喻也是福音書中相當出名的一篇故事,經常被引用來提醒那些擁有財富卻沒有憐憫之心的人,也讓許多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帶來許多生命的盼望和力量。
基本上,要了解這段故事之前,再次回顧一下我曾在介紹路加這位作者寫這本福音書時,提到作者喜歡引用當代社會最受人疏忽、瞧不起的人物為對象當作寫作材料。例如在第十章「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第十五章那位仁慈父親與在外面敗光一切所分得家財的孩子之比喻,以及這裡所提到的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比喻等等,都是與作者取材的用意有關。我們知道撒馬利亞人乃是當代猶太人社會認為不潔淨的人,但卻是最遵守聖經教訓的,這對一再講究摩西法律重要性的猶太宗教領袖來說是很難堪的一件事。我們也看到那位敗光一切從父親分得產業的孩子,在當時猶太人社會來說,他是可以用石頭打死的一個對象,因為他等於是違反摩西十誡的第五誡要孝敬父母。更何況當他返回父親家時,已經是和乞丐的身份相同,因為他連想要吃豬的飼料都沒有資格。乞丐,這在任何時代的社會裡都是被人瞧不起的族群。在外國是這樣,在咱台灣社會也是如此,在古代這樣,現代社會也都是這樣。

現在耶穌再次用乞丐與財主作對比,這也是耶穌教訓中經常出現的比喻模式。用極為鮮豔的對比,主要目的就是讓人一聽就明白他在講的是甚麼意思。例如在馬太福音第七章1314節記載耶穌所說的,有兩條路,其一是通向滅亡的,門很寬,但人卻很多;另一是通向永生的,門很窄,找到的人卻是很少。在第七章2427節也提到說有兩種人,一種聰明人,這種人會將房子蓋在磐石上,另一種人相對的是愚蠢的人,是將房子蓋在沙土上。第廿一章2832節,他提到有兩個兄弟,其一是老大,他聽到父親要他去葡萄園工作,雖然回答說不去,可是後來卻去了。但對老二講同樣的話,他的回答是「好,我就去」,可是卻沒有去。類似這樣鮮豔、對比的比喻,主要目的是要讓聽的人很快就明白其意。我們也可以說比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人更加清楚、明白,這也是現在我們所看的路加福音第十六章1931節,耶穌所說的這個大財主與乞丐拉撒路比喻的用意。

其實,這個比喻一開始的前三節,也就是第1921節,已經將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狀況描述得很清楚了:
在財主方面,我們看到他穿的是「紫色袍和細麻布」的衣服。這必須稍微注意一下,為甚麼耶穌會說「紫色袍和細麻布」。因為在聖經的時代,紫色顏料的來源很不容易,和今天的科技時代相當不一樣。今天是只要你有辦法說出顏色,就有辦法用電腦將顏色調整到你滿意。但聖經的時代,要取得紫色顏料,必須到深海的地方去捕大海螺。然後將海螺放在日光下曝曬。當海螺快要去世時會吐出唾液,將那唾液攪拌在絲料中,經過氧化作用後,就會變成紫色。想想看,在聖經的時代,甚麼人能夠潛下深海中去撈這樣的海螺上來呢?在那科技沒有今天如此發達的時代,要潛下深海裡去撈海螺的,就是那些抗拒命令也是死亡,順從命令下去可能會死也可能不會死的奴隸,他們為了常要被逼迫下海去撈海螺上來,以致大部分的人因此而喪生海中。這也就是紫色難求而變得珍貴之因,也只有貴族才能買得起,聖經中提起波斯時代的末底改、以斯帖、所羅門等人曾穿戴這種質料的衣服。

再看看「細麻布」,在當時最出名的絲質中心,就是埃及。埃及就是以細麻布而聞名於當時的中東世界。有錢人通常都會進口埃及細麻布當作珍貴禮物,或穿這種質料的衣服顯示自己的身份。
再來看看描述這個富人的第三種富裕景況,就是他除了「每天」穿這樣珍貴、漂亮的衣服外,且是「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如果將這句話再比較一下第21節所說的,這位乞丐拉撒路都在等待他將「桌子上掉下來的東西」丟到外面給他撿拾作為充飢之用,就可知道這位富有的財主,是「每天」都吃山珍海味的佳餚,且是很浪費。為甚麼,因為誰會將桌子上掉下來的食物撿拾起來吃?這並不是每天拉撒路被人抬到他家的「餐桌」下去吃東西,如果這樣,我相信沒有人會吃的下。而是當時的人吃肉時,就像有陣子台灣社會流行的「手扒雞」吃法,用手撕肉吃,而手會因此而沾滿了油膩,有時鬍鬚或嘴唇也會沾到油膩,因此,還需要手巾擦拭。那時的有錢人常常是用麵包擦拭後再吃,但這個富有的財主是將之擦拭後丟到外面給狗吃。

現在我們看到第2021節描述的這個乞丐;他是渾身生瘡,這是一種皮膚病嚴重的病狀,會流膿或血,且有臭味。我們看到第21節說連狗也來舔他身上的瘡,這表示他已經是連要趕狗的力氣也沒有了,病得很嚴重的樣子。他也是每天被人抬來放在這個富有人家的門口,為的就是要撿拾這個財主丟出來的麵包食用。
依照這三節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想像的到:如果這個才主要幫助這個可憐的乞丐,並不困難,他只要在吃的方面稍微節制一下就好了。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不論是誰,不管是富有或貧窮,只要是人都會死,且會面臨審判。真正的問題是在上帝審判人的時候,並不是依據世上的標準,而是有上帝自己的準則。就像第十六章15節所說的:上帝洞察人的內心;人所看重的,在上帝眼中是可憎惡的。果真的是這樣,這位財主死後並不是到大家所期盼的地方—天堂,而是到了陰間痛苦的地方,相對的,這位乞丐卻到了亞伯拉罕的地方。亞伯拉罕,這是在象徵著快樂、有上帝同在的地方。他可能想到生前拉撒路都被人抬到他家門口去撿拾他丟出去的麵包養活,現在應該可以請亞伯拉罕要這位乞丐用點水來涼他的舌頭。這也表明了他將身前的景象帶到身後的境界去思考了。

亞伯拉罕的回答很有趣;他告訴這位財主,說他生前享受太多,但是拉撒路沒有。這句話至少說出一個重要的審判:人生前的作為,與死後的審判有必然的關係。人如果生前浪費太多,死後將面臨相對的就是缺少。再者,亞伯拉罕也告訴這位財主,天堂與地獄之間,其差距之遠,是無法溝通的,雖然可以聽到、看到,但那是無法相通的兩個境界。

這個財主想到退而求其次,是他期盼亞伯拉罕看在他也是屬於子孫的一個,請亞伯拉罕差派乞丐拉撒路到他家去告訴他家人,因為他還有五個兄弟,他想警告他們不要像他生前這樣,否則也會像他這樣的際遇。希望差派拉撒路的原因是他的家人都認識他,如果他去講,必定會讓他們看到「復活的拉撒路」而都相信他。但亞伯拉罕的回答可不是這樣,他提到在世上已經有了摩西和先知在警告,應該是聽先知和摩西的話才對。如果連摩西和先知的話他們都不會聽,就算有死人復活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也不會相信。

想想看,甚麼是摩西和先知?摩西就是代表著法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摩西法律」,是聖經最前面的五本經書。先知代表著上帝的話。通常用「摩西和先知」這個詞的時候,所代表的就是聖經上帝的話。因為在耶穌的時代,沒有新約聖經,只有舊約聖經。因此,這句話也就是說:如果連聖經都不讀,聖經的教訓不聽,怎麼會相信有神蹟呢?怎麼會相信死人復活的偉大神蹟呢?這些都記載在聖經裡啊!

這個比喻也說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一開始耶穌就提到這個財主的問題,他是「天天」(每天)奢華宴樂地過生活啊。怎麼可以這樣呢?天天就是包括了安息日,這就是摩西法律所記載的,要守安息日啊。他已經富有到忘記安息日了!一個人如果富有到連上帝都忘記了,還能聽的下上帝的話嗎?一個人如果連敬拜上帝的安息日都不知道要遵守的時候,死人復活的神蹟即使出現在他面前,他也看不出來。我經常看到一些信徒,在年輕的時候,很熱心福音事工,參與教會服事的工作很熱情,也很認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逐漸地,被上司重視,升級位階。於是開會、出差的頻率逐漸升高。他也漸漸地無法按時去參加聚會。但收入越來越好,工作越有成績,於是不能參加聚會的頻率又相對增高。於是,漸漸地,一年只有假日或是特別的節期才有機會參加教會聚會。但他都會準時奉獻,或是教會或其它福音事工單位需要錢時,他都會認真地奉獻。到後來,為了工作的需要,他是連禮拜天都忘了,即使自己當上了老闆,也一樣在應該禮拜的時間都要加班。這就必須相當小心了,如果富有到這種程度時,恐怕就要特別小心回來省思這個比喻帶給我們的是甚麼信息。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這個富有的財主,他如果要幫助這個乞丐,實在太簡單了,只要他伸出手就可以使他免於「天天」這樣被人抬來抬去的痛苦。但這位財主卻寧願天天看到他的痛苦,而不願意伸手幫助他。他有很多理由可以說出自己的困難,就像亞伯拉罕後來也是用許多理由來說明無法幫助他一樣。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一個人如果富有到失落了憐憫的心,這才是生命枯萎的開始。我們台灣社會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我們的基督教會是否也這樣呢?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信仰功課啊。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