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馬帝國衰亡來反省

  幾年前曾讀過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所寫《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簡譯本,是志文新潮文庫出版的書。這本簡譯本是由日本人濃縮翻譯成日文,然後再由留日學者蕭逢年先生譯成中文。去年八月受邀到美國去巡迴演講時,我再次利用搭飛機的時間,重讀一次該書。每次閱讀,心中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感觸。

不久前,我在嘉義的好友田年豐特地買了一套由聯經出版完整版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送給我,共計六大卷,這套是由退役軍官席代岳將軍所翻譯,且是完整地從英文直接翻譯過來的。聯經出版社能夠這樣大手筆出這套書,可真是不簡單,不但值得喝采,也令人欣慰。

探討一個大帝國之衰亡,確實不是用一兩件事就可以描繪清楚。就像要探討國民黨為什麼會在短短四年時間內,這麼快就在第二次大戰之後,將統治整個中國的政權奉送給中國共產黨一樣,那絕對不是用幾件事就可以形容得完整。但也是有所謂的「一針見血」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可以用來形容一個龐大政權的喪失、帝國的傾倒、衰亡。若果真要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描寫國民黨在第二大戰之後,從統治整個大中國,到喪失政權奉送給共產黨,只說這句話就足夠:「貪婪和欺騙」。就像前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于衡先生(他也曾經是一位新聞工作者,後來也是代表東北地區的立委),曾在傳記文學月刊上連載所敘述的,在結束第二次大戰之後,國民黨取得統治中國政權時,最快喪失的統治地區就是東北滿州,而其主要原因就是「貪」。他毫不客氣地指出:那些派去東北接收日本留下來的大官,除了貪愛黃金外,就是喜歡玩女人;再來,就是所有高階官位都被國民黨高幹給遞補佔去了。這就難怪東北會是國民黨政權最快流失、瓦解的地區。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借用吉朋在這套《羅馬帝國衰亡史》所說的,該龐大帝國的衰亡,不外是下列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軍人不但干政,還因頻頻參與位引發社會動亂。二是頻繁的戰爭,不但國家人力喪失,也因為戰爭,導致民生基礎建設荒廢,瘟疫奪去更多人民的性命,被逼到允許外族人遷入接替勞力,進而取代了統治帝國。三是人民過慣了奢華安逸的生活,欠缺勞動勤儉的意念,因此需要引進大量外勞入境,國家勞動力逐漸喪失,生產力不足,最後只有走向崩潰一途。

把于衡先生評論國民黨喪失中國統治權,和吉朋論及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拿來看咱台灣在戰後所遇到的景況,以及現今社會的生活實況,其實都非常貼切。不是嗎?戰後之初的台灣,會發生「228事件」,以及後來的急速通貨膨脹,引發四萬元兌換一美元,就可看出那是怎麼一回事了。如今國民黨政府又發行「消費券」,且是一天到晚透過媒體鼓勵人民盡量去消費,這到底在告訴咱台灣人甚麼訊息?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嚴肅的課題,絕對不要輕忽小看。

自古以來,我們一再聽到老一代告訴我們要「勤儉持家」,以及「節儉是生活美德」;現在卻因為消費券的發行,竟然是由總統親自出面在電視記者面前,告訴全國民人要「多消費」,這到底是在幹什麼啊?!當總統一個月薪水數十萬,加上特支費,總共一年的收入以數百萬元計的時候;相對的,一般人民在失去工作、毫無收入之際,執政的政府先預支子孫的錢給這一代的我們,不論貧富,都要我們將之拿去「消費」掉,且是要跟著他的模樣學去消費,這樣的總統,這樣的政府,其實就是在告訴全國人民:我們所剩下能快樂、有尊嚴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如果羅馬帝國的衰亡是因為人民生活奢華,反過來看我們今天咱台灣社會的生活,特別是在台北這種大都會生活圈裡,其間相差又有多少?

當今我們遇到金融風暴大災難來臨,想想看,是哪種人才能夠撐得下去這種苦哈哈的日子?我相信只有有在儲存備用的人,才能繼續挺得下去;而會最先倒下去的,是那些平時沒有儲蓄觀念的「月光族」。他們並不一定是每月收入所得很少,有不少人是因為不知道儲蓄的重要性,更嚴重的,是他們有人過著奢華的生活。

1946年,當我們把福音遍傳到原住民地區去之後,除了禁止他們喝酒之外,也為改變他們原有的習俗,設計了符合原住民特殊需要的所謂「儲蓄互助社」,鼓勵他們在農收之後,就要將販賣所得到錢儲存下來。不論是三百、五百元,或是一千元,總是比收成之後,就拿去買酒喝掉要來得好。除了鼓勵儲蓄之外,更重要的用意,就是要透過儲蓄達到「互助」的功能。再者,也可以避免因需要周轉金找不到擔保人而無法貸款的窘境。為這緣故,基督教會(特別是天主教會)很積極推動成立這項兼顧銀行功能角色的「儲蓄互助社」,也因為「儲蓄互助社」的成立,信徒之間彼此的聯繫更緊密,大家學習到互助的重要性。而有意思的是,這原本是為原住民設計的「儲蓄互助社」,卻也在農村各地鄉鎮教會紛紛成立,且還蔓延到城市都會區。目前已超過三百多個社,其實力,並不亞於一般公營銀行,為台灣社會奠定了雄厚的財政基礎。

從小,我們生活在簡單的物質生活環境中,大家很自然地學會節儉。經過晚近這四十年來,咱台灣人努力奮鬥,勤儉打拼,雖然帶來社會繁榮,卻也逐漸在富裕的物質生活中,養成了過奢華萎靡生活的習慣,早已經忘記了長久以來,咱祖先所留給我們要過儲蓄儉樸生活的箴言。在「少子化」的環境下,改變了許多人的觀念,總是給予年輕一代的子弟,過著豐富且優裕的物質生活,滿足了他們各種需求,但卻甚少讓他們體驗到動手勤勞做工的生命經歷。加上家長對子女總是以滿足物質需求當作是愛,結果,我們年輕的一代對於勞力的觀念,就顯得更加薄弱。

認真說來,咱台灣並不是沒有工作可做,找工作並不是非常困難。問題出在是否願意放下身段做工?特別是那些外勞、外傭佔據大部分勞力就業市場的工作,為甚麼我們的年輕人不願意去做?問題在哪裡?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們不願意?這是很值得我們省思的課題。

應該說用自己的勞力做工,這樣賺來的錢,會使我們活得有尊嚴。許多工地、工廠需要外勞,以現在聘僱一個外勞所要給付的工資,再加上保險、交通、伙食等等,每個月至少也要二萬五千元。同樣,一個外傭,不論是在家裡或是在醫院,每月也需要至少二萬元。在這不景氣的時代,我們為甚麼不要自己做?這必定牽涉到許多觀念和價值觀認知的問題。當然,這也牽涉到國人對待外勞和外傭,以及本國勞工應該有的態度。但不論如何,基本上,從羅馬帝國衰亡的歷史來看,若是我們再持續這樣下去,帝國衰亡的慘痛經驗,很快地在我們這一代或即將來臨的下一代重演,將會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