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紀念主日的感想

今天是十月三十一日,也是發生在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宗教改革的四百九十三週年紀念。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可說是整個改革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他十八歲時(一五0五年)進入埃福特大學(Erfurt)就讀,並於一五0五年取得文學碩士。後又學習法律,但時間很短,只有半年時間,就轉入修道院苦修。關於其原因,據說有一天他遇到暴風雨,走在路上淋濕了全身。當時他看到閃電雷雨交加,心裡非常害怕,於是就躲在路旁牆角向上帝祈禱說,若上帝保守他平安返家,他願意終其一生都獻身給上帝當僕人差遣使用。沒想到,當他祈禱完後,閃電與雷雨竟然都停了。就這樣,他依照自己所發的誓,於1505716日進入當時推動苦修極為嚴謹的奧古斯丁修院(Augustinian Eremites)就讀,兩年後就被授職為教士。不久,他從埃福特被調到威登堡大學(Wittenburg)去學習,並於1511年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亦隨即受聘在該校教授聖經課程。他講授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希伯來書。他是那時代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這也促使他後來在腓特烈(Frederik)侯爵所屬的瓦特堡(Waterburg)避難期間,親自將新約希臘文聖經翻譯成當時最為普及的德文。

馬丁路德之所以會勇敢地冒著生命危險,站出來指責當時教會墮落、錯誤的信仰現象,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教會領袖們欺騙、詐財、淫亂等的惡劣行徑,更發現當時農民生活已非常困苦,教會卻還執意想建造富麗堂皇的聖彼得大教堂,以示教廷的權威。為了要籌募建築經費,教會想盡辦法「斂財」,甚至設計「贖罪券」販賣給信徒。這一切都讓馬丁路德忍無可忍,只好在當時最重要的威登堡主教堂大門貼上九十五條的抗議文。每條抗議都清楚地寫著當時羅馬教廷的錯誤教導。依據馬丁路德所指出的錯誤,可知教會不僅在體制上出了問題,在信仰上也違背了聖經的教導,而這比教會體制的問題更嚴重。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教廷知道馬丁路德所做的事,自是忿怒到了極點,立即下令當時的德國國會必須嚴懲他,以示對教廷的效忠;而同時也開除了馬丁路德的神職。

馬丁路德對當時教會的錯誤現象,提出下列三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

一、我們是因為信耶穌而獲得救恩,這跟奉獻、做善事等完全沒有關係。換句話說,他認為信徒不能以奉獻比較多的錢蓋禮拜堂,或是做善事等,來當作是換取上帝救恩的籌碼。說句台灣人比較熟悉的話,就是人不能以奉獻錢財給教會,或是去做幫助人的事來當作「積功德」。想要用這些來換取上帝的救恩是行不通的,也是錯誤的信仰認知。

二、教會最高的權威在聖經。人所說的話,不論是教皇或任何神職人員,都不能取代聖經上帝的話語。因此,教會必須回到聖經裡來,才能知道教會所做的事,是否有偏離聖經的教導。他這樣的強調已經在說明一件事:教皇所說的話,或教會所做的事,有可能會是錯的,且是偏離了聖經的教導。這一點正是讓當時的教廷最無法忍受的重要因素。因為這是公然在向教皇的權威挑戰。當時的教會之所以會禁止信徒閱讀聖經,就是認為信徒若閱讀聖經,將會對聖經提出許多問題,而造成神職人員更多的困擾。但信徒若是不讀聖經,神職人員就更容易權威化;神職人員若越權威化,就越會扮演起上帝的角色。這點也是後來引發馬丁路德決心將聖經翻譯成當時最流行的普通德語之因。他的目的便是要鼓勵信徒會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文字來讀懂聖經。

三、每個信徒都可以成為上帝的僕人,引領他人來認識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向上帝祈禱,也可以幫助他人祈禱,甚至可以講道、分享聖經的信息,主持聖禮典等等。換句話說,傳福音的事、主持禮拜的事,並不是神職人員的專利,所有信徒都可以參與在其中。他會這樣說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神職人員強調,只有他們有權柄可以替代上帝赦免人的罪,若是沒有神職人員的代禱,人想要獲得上帝的憐憫、寬恕,是不會有結果的。但馬丁路德強調說,每個真正悔改認罪的人,就算沒有通過神職人員的代禱、祈求,也可獲得上帝赦免的恩典。因此,信徒可以彼此代禱、互相認錯、寬恕,以及赦免。這點讓教廷大為忿怒,因為這樣已經是在向原有神職人員的特權挑戰。

談及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成功的因素,其中有一項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劑,也就是他翻譯完聖經之後,德國的古騰堡恰好發明了全世界的第一部印刷機。因此,他翻譯的新約聖經就可以大量印刷,不但價錢便宜,大家也容易買來讀,且聖經的文字更是簡單易懂。這促使閱讀聖經成為當時信徒的風氣之一,改革的浪潮就這樣推動了起來。

如果將馬丁路德的這種理念拿出來檢視今天的基督教會,其實推動信徒認真讀聖經,就是改革教會弊病最好的方式之一。

今年剛好是大專神學研究班成立40週年,這簡稱為「神研班」的營會活動,第一屆成立於1970年。當時有陳南州、林弘宣、謝叔陽(以上三位是來自南神),以及鄭信真(來自台神)等四位神學生,他們都是在大學畢業後進入神學院就讀的。當他們還在念大學的時候,就曾聽到許多外教派的學生(特別是校園團契),為了要吸收長老教會青年加入,竟以嘲弄、譏諷的語氣說,咱長老教會的大專青年只會唱歌,既不會讀聖經也不會祈禱。當他們四人進入神學院就讀後,發現許多大專青年讀聖經的方式並不正確,且他們對聖經的了解,跟神學院所教導的確實有一大段的距離。因此,他們決定用在神學院所學的,開創「聖經神學研究班」,設計出一套教大家研讀聖經和理解聖經的方法,大力帶動大專學生一起來讀聖經。就這樣,經過了40年,神研班到現在,一直都是長老教會大專學生事工的招牌,不但口碑好,且還歷久不衰。

神研班說出一個重要的訊息:正確的讀聖經方式,是了解聖經和建構正確信仰的途徑。很多參加過神研班的大專生,都因為受到感動而決志獻身進入神學院就讀,畢業後當傳道。不過很諷刺的是,其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當了傳道者之後,就把當年參加神研班時,對聖經的認識和感動都給忘得一乾二淨,自己在牧養的教會都沒有開設查經班。不想帶信徒研讀聖經,教會的根基就很容易衰敗;更可怕的,就是把人的理念、價值觀引進教會當作管理守則,這也是今天基督教會最大的問題所在。而這種不積極推動信徒研讀聖經的基督教會,在今天的台灣非常普遍。

有越來越多的傳道者喜歡帶教會講究靈恩,開口閉口都說聖靈,卻不想帶領信徒研讀聖經。坦白說,這樣的傳道者所傳講的是否真的是聖靈,還是要回到聖經來檢驗。因為若不是建構在聖經的基礎上,人很容易用自己的感受取代上帝的聖靈,甚至更嚴重的,就是把自己當成是上帝的代言人。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引領人來敬拜上帝、認識上帝的救恩,甚至是分享聖經的信息、主持禮拜等等;另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就是每個人的家庭、工作職場都是「祭壇」,都是敬拜上帝的地方,不是只有在教會。這一點也是咱長老教會創始人約翰‧加爾文強調的論點。換句話說,把敬拜上帝的地方從教會延伸到我們的家庭、工作地點去,就是會將信仰延伸到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的身體就是敬拜上帝的殿(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617、六:1819)。如果沒有培養這樣的觀念,我們很容易把信仰與工作分開,也會把信仰和家庭生活隔離出來。

今天適逢宗教改革主日,我再次懇切地呼籲大家,來跟我一起研讀聖經。我身為牧師,有義務與責任帶領大家認識聖經的話語,而這也是我獻身為傳道者的主要使命。教會就是用上帝的話語作為根基,若是大家都認識聖經話語,咱台北東門教會的信仰根基自然就會很強而堅固,也會永久存在。因為只有上帝的話才是永恆的(參考以賽亞書四十:8)。

——台北東門教會週報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