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一種上課方式

這學期的東門學苑,我是用欣賞電影來談基督教信仰看今天的社會。我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想要上這樣的課,我共計選了六個片子,包括有《姊姊的守護者》、《近距交戰》、《為巴比祈禱》、《莫洛凱情緣》、《義無反顧》、《哭喊自由》等六個片子。

我一直堅信宗教信仰應該是帶有社會責任的,這點認識非常重要。這種在社會「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中心教導之一,因為上帝是公義的,祂希望祂的子民會將祂的公義形像彰顯出來。上帝揀選亞伯拉罕時,就曾這樣說:「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創世記十八:19a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若宗教信仰對社會不公義的事採取漠視的態度,那樣的宗教,就不會是好的信仰,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高。因為宗教信仰是帶有社會責任的,特別是對國家政策、社會習俗錯誤(墮落)的現象,以及對貧困者、弱勢者鄙視的態度,都應該有明確的回應,給予修正、改進,這樣的宗教信仰才會是正確的。我選這六部片子,就是有這種用意。

在《姊姊的守護者》這片子,談到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生命問題。現代科技越進步,特別是醫療科技更是直接影響到人對生命的態度,這片子談到與器官移植有關的問題。早在1976年,「新新聞出版社」就出版過一本由「Andrew Kimbrell」所寫的〈The Human Body Shop〉(中文譯為「器官量販店」),裡面就談到有越來越多富裕國家的人,到貧困國家去購買器官,甚至成立了專門買賣的公司。這樣子對嗎?有錢的國家、富人可以這樣做嗎?

當器官移植已經不再是「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好好思考甚麼樣的人可以接受他人捐贈的器官?或是捐贈器官要表達的意義是甚麼?誰可以決定摘取器官?若是牽涉到生命倫理問題時,我們用甚麼樣的眼光看待?這片子是由「Jodi Picoult」所寫《My Sisters Keeper》一書所改編而成。雖然結尾是和原著相反,不過影片帶來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為甚麼要出生?生兒育女的目的又是甚麼?誰的生命比較重要?用甚麼標準來衡量?等等這是我上課時帶大家一起探討的問題。

《近距交戰》這部片子,是在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英、法聯軍與德國交戰正熾,故事背景是在19171224日聖誕夜那晚,戰場地點就在法國境內。這些前線的戰士們都想著一個問題:耶穌降生應該帶給人類生命的喜悅、和平才對。就像天使對那群牧羊人所說的:「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願和平歸給地上他所喜愛的人!」(路加福音二:14)於是三國指揮官都同意大家休戰,至少在聖誕夜應該如此,後來他們並且還聯手一起埋葬因戰爭而死亡尚未埋葬之官兵屍體,呈現出人性和信仰上最美的面貌。

但是後方最高層指揮官,以及宗教界領袖在得知消息之後,對前線指揮官這種決策大為震怒,不但給予嚴厲譴責,甚至還將這三位指揮官降調至其它戰事更惡劣地區,而其中最令人錯愕的,竟然是高階宗教領袖引用耶穌所說的這句話:「不要以為我是帶和平到世上來的;我並沒有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刀劍。」(馬太福音十:34)嚴厲譴責屬下對邪惡的敵人仁慈。這可說是最典型的濫用聖經的話語。宗教領袖可以用耶穌這句話來鼓舞戰士殺盡敵方的戰士和人民嗎?而且是無論婦孺老幼都殺無赦?

這使我想起19601980年代的「基督教反共愛國聯盟」,也曾有不少傳道者就是跟著國民黨政府「殺死萬惡共匪」的政策、口號在吶喊,這樣對嗎?基督教信仰到底要怎樣看待生命的問題?以及對政府發起戰爭所要表達的意義是甚麼?這部片子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作為省思的教材,特別是對身為傳道者更是如此。

在《為巴比祈禱》這片子中,很有深度地在探討有關性別認同問題。這可說是自1970年代後,在世界各地紛紛接續掀開了過去隱藏起來的這塊面紗。2009年日本最夯的影片《送行者》,就是從禮儀師處理一位性別認同問題,而遭遇到父母拒絕接受、承認,導致用燒炭自殺方式來結束生命的兒子開始,到最後孩子的父親承認自己的錯誤,但卻已經無法挽回喪失生命的兒子。

這片子就是在探討當父母知道孩子在性別認同上有了改變之後,是否可以藉著宗教信仰來「糾正」、「改變」,或是說「治療」這種性別認同問題?這片也出現很重要的鏡頭,就是宗教師在解釋聖經經文上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其實,這片子也在表達一個重要的觀念:宗教師(特別是牧師)若是要幫助信徒對生命存在的價值給予肯定,這就必須從正確認識經典著手,才有辦法建構起來。

《義無反顧》這部片子,是我大約在二十多年前看過的片子,我很珍惜這片子。這是在描述1970年代發生在中南美洲,軍事獨裁政府統治下的國家,統治者幾乎就是把國家當作自己的私人財產一般看待,而人民往往在統治者眼中就像是奴隸般的低賤。故事是描述發生於薩爾瓦多天主教會,神職人員投入在社會邊緣人族群中,關心著他們生存權利,給予基督的愛,但卻也因此和軍政府之間的關係有了極大的緊張,最後甚至有了衝突。

就像前面所說的,影片中很清楚地說明宗教信仰是有社會責任的,否則就會失去信仰的意義。大主教羅美諾神父(Fr.Romero)從原本認為教會應該恪守政教分離的原則,到後來決定親自參與站在被欺壓者當中,並且嚴厲譴責軍事統治者箝制宗教信仰,但他得到的結果就是被軍政府派出殺手暗殺。

有權勢的人往往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把對手殺死,就可以安枕無憂。其實不然。因為真實的信仰會像酵母一樣,在人看不見的時候發酵起來,那時展現出來的力量,就會像一片汪洋大水,可以用來灌溉田園、解渴,卻也可以成為潰堤患難成災的力量。如今的中南美洲,已經不再像過去196080年代那樣屬於軍政府統治的樣式,原因是宗教信仰的反省所帶來無形的力量。

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莫洛凱情緣》這片子時,讓我感動甚久,也讓我想起白寶珠宣教師和戴仁壽醫師夫婦,投入一生的生命為痲瘋病人服務的情景。我想到描述基督教信仰的一句話:「是貧窮人的福音。」這也是耶穌回答施洗約翰學生詢問耶穌時,他所說的:「就是瞎眼的看見,跛腳的行走,痲瘋的潔淨,耳聾的聽見,死人復活,窮人聽到福音。」(路加福音七:22)關心社會邊緣人,讓這些社會所疏忽、遺忘的人,能夠因為上帝的愛而得到生命的盼望,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本質。如果宗教信仰只求自己物質生活的富裕,忘卻關心困境的人的需要,那樣的宗教信仰是沒有意義的,也是錯誤的。

從這部《莫洛凱情緣》,可以看到早期台灣社會有許多宣教師投入在醫療服務工作上的影子,就是在回應耶穌這份拯救的愛。這片子確實對傳道者和教會有很大的啟示。

《哭喊自由》這片子是描述1970年代發生在南非黑人執政之前,白人政府採取種族隔離政策下,有良知的知識份子要怎樣看這種黑白隔離政策?特別是身為媒體工作者,更需要有良知為發生不公義的事說話。這片子在描述南非白人中,也有些白人知識份子想盡辦法要揭發這些政策上所帶來的錯誤,以及在白人優越感之下,對黑人生命殘害的血腥事蹟,但卻也因此為他們帶來生命的威脅。媒體工作者就是知識份子良知的面鏡,可以被用來當作統治者的愚弄人民的工具,但也可以成為建構一個和平、公義的社會之力量。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了解:自由絕對不是平白會得到的,都是需要用生命去爭取才會得到。只有在平等、自由的社會中,人才會感受到生命活得有尊嚴。但要擁有生命的尊嚴,就必須從建構一個自由社會開始。

在我的觀點中,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本書。看好的片子,也等於是閱讀一本好書。這也是我為甚麼會常介紹大家去看電影的原因。再者,我喜歡從基督教信仰看世上的人、事、物,包括看電影、書,也都會用這樣的觀點。我總是比較偏向用基督教信仰看劇情的內容,尤其是和生命價值觀相關的片子,更會是我所偏好。這學期我是用電影帶大家思考從基督教信仰看我們世界、社會,和我們生命價值的態度。我用這種方式和學員討論基督教信仰看生命的問題時,也同時為自己作反省,想想自己獻身傳道的使命和責任。

——台北東門教會週報二○一○年十一月七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