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學「吐詩」

有好幾次我在查經班,或是在結婚禮拜的時候,跟參加的會友說:台語是非常美的語言,就像「愛」這個字,台語念「痛」thiàⁿ,愛越深,生命的感受越痛,有時甚至是「愛」到快要死去一般的「痛」,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字。因為這「愛」很清楚在表示:若是在生命中沒有感受「痛」,那種「愛」並不是真實的,或者是欠缺生命內涵的。我並不是台灣語文專家,但我總是覺得能明白台語的美,就會越來越喜歡。

另外有一個字,也是當東門學苑有開關於「詩」的課程時,我總是喜歡在介紹時用來說明課程的,那就是「詩」這個字的台語讀音「si」,和「絲」這個字完全相同。

有許多昆蟲會吐絲。「蠶」就是大家所熟知又常見、很會吐絲的昆蟲。而最常見也會吐絲的另一種昆蟲,就是「蜘蛛」。不同品種的蜘蛛,吐出來的絲之圖案也不一樣,但它們吐絲的圖案,有的確實美麗、好看。美麗的圖案,也常吸引了許多路人會停留下來多望一眼,甚至會接近仔細瞧個清楚,然後發出讚賞的聲音。不論這些蜘蛛所吐出來的是甚麼圖案的絲,都有一個主要功用,就是捕捉生命的糧食。而我們卻從蜘蛛的絲,研發出許多功能,像用來製作防衛護身的盔甲(如防彈衣),以及傘兵專用的降落傘等等。而蠶所吐出來的絲,則用來製造出許多珍貴的織布纖維和禦寒用品,如棉被等。

跟「絲」這字同音的「詩」,它可說是文學最高的境界,意境很高。會寫詩的人,生命的經歷必定非常豐富,也因此,得過獎的文學家,很多都是詩人。但這並不是說有讀過書的人,或是有高深文學底子,或是有甚麼才華的人,才會作詩,不是。千萬不要小看野台戲中的那些唱戲者,他們雖然沒有飽讀詩書,卻會作詩,更會吟詩,也會在聽過之後就背誦許多他人所寫的詩歌。很多時候,他們所寫的詩,吟唱出來之後,都會令人聽了就自然而然地會心一笑。我讀國小時候,就曾一再流連於野台戲和戲院的後台,看這些演戲的人在休息時,討論詩的唱法、用詞,那時聽不懂他們說些甚麼,但也聽了不少句子,洗澡時會跟著唸出來,也因此經常被我母親斥責,說要把我送去給戲班的人作兒子。功課不好,就叫我乾脆去跟戲班的演戲。

好的詩歌,會創造出許多美妙的文字,讓聽到的人心動,而因此從文字鋪陳的詩詞,會流傳更廣,讓聽到的人心靈震盪不已。很多動人心弦的詩,自然地就會代代流傳到下一代子孫,甚至流傳到國外異域受人吟頌。我們迄今依舊經常會聽到的詩歌,就是這樣代代口傳、吟頌之後的結果。而這些詩的作者,並不一定是甚麼鼎鼎大名的詩人,許多寫詩的人常是名不經傳,甚至可說是無名小卒。但他們的詩,卻會在經過譜曲之後,讓歌唱者唱出生命的吶喊,使聽者動容流淚,久久無法自己。

我很喜歡「補破網」這首詩歌,它是很有名的台灣民謠。我喜歡它,並不在它的曲,而在詩詞之美和含意。我經常這樣介紹這首詩寫的第一段:

「見到網,目眶紅,破到chiahkhang

  想要補,沒半項,阮努力無採工。

  今日若將此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莽振動,才着來補破網。」

注意詩中所說的「魚網」hî-bāng這一詞,剛好和台語的「希望」hi-bāng讀音接近,唯一的差別是這「魚」字,本音是第五音ˆ,而「希」字的本音是第一聲,但兩字的讀音幾乎是相同。將「魚網」用來意會「希望」,那種意境就非常美。因為詩人說「魚網」破了,若將破的魚網用來捕魚,那是永遠沒有甚麼「希望」。但為了生活的需要,就要修補破的魚網。同樣的,生命的希望經常會破滅,若是因為破滅就放棄;或是在破滅的環境下,繼續用這「希望」,那就會陷入在無法跳脫出來的泥沼中。因此,只有把破滅的「希望」,重新作調整,並將之修補起來,這樣,就像已修補好的「魚網」一樣,可以重燃生命的「希望」。若是沒有補修「魚網」,就算是看到整群的大魚迴游過來,想要用破網獲得一些魚貨,那是永遠沒有「希望」的。

生命也是這樣,若是我們只會唉聲嘆氣,或是終日自怨自哀,說自己懷才不遇、別人不重視我、生不逢時、輕視我的才能等等,這是沒有幫助的。一個人要使自己的生命有希望,就需要把破滅的景象調整,並將之修補完整,這樣才有機會看見亮光。

這學期,東門學苑特別聘請出名的詩人李敏勇老師來上課,他將用整學期的時間與大家談論「詩的境界」,藉此來閱讀「台灣詩」,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可以透過他所介紹的詩,來了解咱台灣的歷史,和社會現象。

當聘請李敏勇老師來為我們解讀台灣的詩之時,我們也同時聘請對台灣語文很有研究心得的學者李南橫老師來開課;他將與大家分享「台灣話的美」。他們兩位過去都曾在咱東門學苑開過課,深獲學員的好評。想想看,有台灣詩的課,再配合台灣話的美之課程,這真的是絕妙的搭配,是很值得你撥出時間來分享的課程。

在介紹大家讀古倫神父所寫的「擁抱老年『心』生活」一書時,我就曾這樣強調說:「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千萬不要等到年紀老邁了,才想要學習知道怎樣當老人、過老人生活,而是要趁著我們還沒有年老,就要開始準備迎接老人日子的來臨。」這就像我經常告訴一些有意想要退休的人,記得先作好退休後的生活規劃,以免退休了,反而問題連串而生,對自己和家人可能都是一項極大的負擔。

這學期東門學苑特別聘請林信男長老開課,他就是要開有關怎樣過老人生活這方面的課,這確實是一門非常值得我們來聽與分享的課程。有人跟我說,我還沒有老,還年輕。其實,看一個人是否老,年齡只不過是其中之一,卻不是絕對的,而還有的則是心的層面。有的人看起來年紀輕輕,心思上卻是非常老化;有的人是看起來年紀很大,心態、動力上卻是不輸給年輕人,不但創意新穎,動力更是十足充沛。因此,重要的是:我們怎樣認識「老人」這個名詞。

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牧師,你怎麼會常常介紹會友看電影?」

「牧師,你好像常看電影?你那麼忙,怎麼還有時間?」

「牧師,你怎麼知道哪部片子好看?」

「牧師,為甚麼每次總覺得聽你說,比自己去看更有趣?」

其實,我並沒有經常看電影,但看電影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因為看一部影片,包括來回車程至少要花去四個小時。一部影片,等於一本書。而看影像,比看書的時間快。但看完電影後,需要一些時間沉澱深思整部片子的劇情,這樣,看電影才有意思;就像讀一本書之後,就需要靜下來想一下該書所記載、描述的事,這樣,讀過的,就會永遠銘記在心。其實,是我的女兒悅文經常介紹我電影,她總是先把片子介紹給我,我評估之後,才會找時間帶牧師娘去看。我知道廖雅雅姊妹超愛看電影,而她總告訴我哪一部片子好看,很會分享看完的心得。

過去東門學苑曾聘請李喬老師的公子、李舒中老師來開電影欣賞的課,引起許多學員對電影產生高度的興趣。經過李舒中老師的極力推薦,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就聘請劉慧真老師開電影欣賞的課,大家都很喜歡。其實,單單看電影這點,就已經很值得你來參加了。因為每看完一部片子,就等於讀完一本書,又有人在幫助我們知道怎樣欣賞,豈不是一舉數得?

這幾年來,咱教會東門學苑所開的課程獲得很好的口碑,連其他社區大學的負責人都會來「取經」。從這就可以知道,我們雖然沒有拿政府任何一分補助的經費,但我們卻可以辦一所有品味的社區學苑,這就是上帝給咱教會極大的恩典。

寫這些,只期盼有更多兄姊踴躍加入東門學苑的課程行列。也祈求上帝賜福所有來參加的學員,透過東門學苑的課程,不但飽讀詩書,更是心靈滿足,也因為看了電影,帶著喜悅之心,過每天的日子。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