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但以理書這本經書

 「但以理」這個名字在基督徒中是非常熟悉的一個先知,特別是從兒童主日學開始,老師就喜歡講他被丟入獅穴中不被獅子咬死的神蹟故事,也喜歡聽老師講他那堅定不移的信心。但這是屬於這本經書的第一部份,而另一部份則是從第七章開始到第十二章,就非常不同於前一部份,這後一部份被稱之為「異象」(啟示),就很難讀得懂,這也是聖經裡其它經書中有關「異象」(啟示)方面共同的問題,例如以西結書、啟示錄等等。

這本經書寫作的年代

  但以理書,在舊約聖經中是被歸類於「先知書」,但既不屬於「十二小先知」的範圍,也不屬於「大先知」的類別,剛好是介於二者之間。但其文學類型則是屬於「啟示文學」類。這種「啟示文學」特別盛行於主前第四至二世紀之間。也因此,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但以理書是成書於主前第二世紀的時代。不過這種說法也被不少聖經學者持反對的意見,原因是對於這本經書所用的語言、文字的認定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這本經書是用亞蘭文(二:4—七:28)和希伯來文(一:1—二:、八:1—十二:13)寫成的,因此,它不可能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而是蒐集了古老的故事加以編撰而成這本經書。而在聖經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作者(或編者)喜歡用古老的故事述說當時的社會。因而,我們看到的雖是是古老的文字,卻是近代的產物,這也是聖經中時常引起著作年代問題的另一個問題。

  傳統上,認為但以理書這本經書是寫於主前第六世紀,也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的時代(主前六○五至五六二年,參考但以理書一:3—7),主要是在紀念那些因為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但卻擁有堅定信仰的一些偉人;他們雖然生活在相當艱苦的環境中,也因著對上帝堅定的信心,而持守著對未來拯救的盼望(異象)。

  另一種看法是將此本經書認定編寫於主前第二世紀的時代,也就是大約在主前一六八至一六五年之間。持這種看法的原因是當時巴勒斯坦的統治者依皮法扭‧安提阿哥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他在主前一六七年佔領耶路撒冷,強迫猶太人必須完全希臘化,下令在耶路撒冷聖殿的至聖所祭壇殺豬獻祭,並將希臘神像移入聖殿裡,禁止猶太人守安息日,且對行割禮的猶太人以死刑處置,同時燒毀聖經。這些在猶太人看來極端污穢聖殿的舉止,引起許多猶太人怒氣難消,我們可以從但以理書第七章24至25節、第八章11至13節、第十一章31節、34節、39節等等經文看得到這些事件的背景。但後來有馬加比帶領猶太人奮不顧身地投入反對運動,並且是多次戰勝了安提阿哥四世的軍隊。猶太人得以在主前一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得以進入聖殿,重新潔淨聖殿。不過這段記事卻沒有出現在但以理書裡,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本經書成書時間會比主前一六五年還早些時候。

這本經書的主要內容

  大概一般人也會這樣問:為甚上帝讓祂的子民受苦?為甚麼上帝會允許祂的聖殿遭到污穢?為甚麼祂忠實的僕人會被殺害?到底有沒有上帝?若有,祂在哪裡?類似這樣的問題不僅發問在古老的時代,也持續發問在今天的世代裡,特別是在遇到苦難的基督徒當中。而但以理書的價值就是在這裡;作者就是用一些過去大家熟悉的故事,或是熟悉的信仰偉人故事要告訴讀者:上帝的審判隨即會來到,堅持到最後的人,必定會得到上帝的祝福。在這個世上有許多迫害,但公義、真理將勝過這些人為的逼迫。那些受迫害而死去的人,在將來的日子裡會得到復活的恩典,相對的,那些背棄信仰的人,將會遭到永遠的羞辱(參考十二:1—2)。換句話說,但以理書信仰人物分成兩種:一是堅守信仰而受難的人,這種人會得到復活的恩典。另一是背棄信仰的人,他們將會被丟入永遠的痛苦中。作者要告訴所有的讀者:上帝才是永遠的掌權者,祂統治萬有,祂的國度永遠存在(參考二:44、七:27)。至於敵對祂的人,無論是誰,即使是地上最有權力的君王,上帝也會嚴厲懲罰。

可分成下列兩個大段落

  這本經書主要可分成兩大部份;一是第一至六章,作者描述但以理是一位相當優秀的猶太青年;他雖然身處外國並為奴隸的身份,卻沒有改變對上帝的忠實信心。上帝賜給他智慧,使他得以在那樣的環境下,仍使設計陷害他的人徒勞無功。

  第二部份是第七至十二章,作者用「異象」來說明統治以色列人民的這個強大國家,在上帝摧毀它之前,會發生許多奇異的事。但最後上帝的國度必將來臨。在這些奇異的事跡中,特別強調將有連續四個大國支配著世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