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導讀(1~30)

    1. 第一章主要是在描述先知耶利米得到上帝的呼召,針對猶大王國約西亞在位的時代,直到王國被巴比倫侵犯,猶大人民被擄至巴比倫去當奴隸為止,那段期間他受召傳達上帝的信息。時間大約是在主前六二六年至五八六年之後不久。
    2. 一:1—3節,第1節說耶利米的父親希勒家是「便雅憫境內亞拿突城的一個祭司」。便雅憫,是雅各最小的兒子,也是十二支派中最弱小的一支(參考士師記第廿至廿一章)。不過,最弱小的族群並不表示人才最少,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掃羅,就是屬於便雅憫支族的人(參考撒母耳記上九:21)。


    a. 約西亞,在主前六四○年至六○九年統治猶大,時間長達卅一年。他也可說是猶大國晚期最正直的一位君王。列王紀的作者給他的評語是:「約西亞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跟隨先祖大衛王的腳步,不偏左、不偏右。」「在他以前,沒有一個王像他那樣盡心、盡意、盡力地事奉上主(申命記六:5),遵行摩西所頒佈的法律;在他以後,也沒有一個王像他那樣。」(列王紀下廿:2 、廿三:25)


    b. 約雅敬,他是約西亞的兒子,在主前六○九至五九八年繼任為王。在他之前有一個兄長名叫約哈斯,在位只有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就被埃及國王尼哥給廢了,並且另立約雅敬接任王位。約雅敬原本的名字叫以利亞敬,約雅敬的名字是埃及王尼哥替他改的(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1—34)。我說過,在當時的文化裡,替別人命名、改名,都表示對那個人有管轄權,或是教養、保護之責。


    c. 西底家,是猶大最後的一位國王,他在位時間是主前五九七年至五八六年。他在位期間因為整修聖殿而發現了「約書」,一般認為是「申命記」這本經典的一部份,而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宗教改革運動,他因為這點而得到上帝大大的賜福。


    3. 一:4—10節,先知耶利米被上帝呼召傳達信息。包括先知以賽亞、使徒保羅,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在母親的腹內就已經被上帝揀選為傳達信息的僕人(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九:1、5,加拉太書一:15)。這種看法是表明上帝有祂完整的拯救計畫。在甚麼時代,祂有計畫地揀選僕人來傳達天上的信息。


    a. 先知的意思是「上帝的代言人」,也就是替上帝傳達信息的人。他的工作職責是:「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紀上廿二:14)不是隨自己的意思傳達信息。但上帝的話並不是人人都喜愛,因為上帝的話往往會刺痛人的心,深入人的骨髓,使人很難受(參考希伯來書四:12)。而推託找理由不願意接受呼召的人,大有人在。包括了先知以利亞(參考列王紀上十九:4)、約拿(參考約拿書四:3),先知耶利米後來也表明想要自殺,甚至詛咒那位傳報他出生的人(參考耶利米書二十:14— 18)。
    b. 第10節說明先知耶利米接受呼召的職責。這節也可同時參考第十二章14至17 節;第廿四章4至6節;第卅一章28節;第四十二章10節。


    4. 一:11—19節,這段經文包含了兩個異象—一根杏樹枝子,北方有一個滾沸著的鍋,倒向猶大這邊。看見異象,這是先知文獻的特色,例如先知以西結看見滿山的骸骨,也看見「一個人像銅一樣發亮,手裡拿著麻繩和木尺」(以西結書卅七:1、四十:1—4);先知但以理則是看見四巨獸(參考但以理書七:1—3);先知阿摩司看見「一群蝗蟲」、上帝預備了「火」、上帝手裡拿著鉛垂線等(參考阿摩司書七:1、4、7)。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在先知文獻中一再出現。


    a. 第11節的杏樹枝子,杏樹(shaqad)的希伯來語含有「儆醒」的意思。這種果樹在巴勒斯坦是寒冬過後最早開花的果樹。這句話也可譯為「我看到一棵儆醒的樹」。上帝的話就是儆醒的話,要人注意聽(參考馬可福音四:9)。


    b. 第13節的「北方有一個滾沸著的鍋」,在第14至15節解釋了這滾沸的鍋,就是來自北方的敵人將圍攻耶路撒冷之意。這裡的北方強敵應該是指巴比倫,當時的埃及對猶大已經不構成威脅。值得注意的是第16節所說的,敵人來圍攻耶路撒冷,乃是出於上帝的旨意,為要懲罰猶大人民的罪惡,理由是他們離棄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


    c. 第18至19節是上帝對他所揀選的僕人耶利米的鼓勵,但是後來耶利米卻一再遭到攻擊,連生命都受到嚴重的威脅,他甚至詛咒自己的出生(參考第二十章)。這也是先知孤獨的另一面,正如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呼喊的:「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參考馬可福音十五:34)其實,上帝沒有離棄祂的僕人,而是上帝在憤怒祂的子民怎麼連祂的僕人的話都不聽了。


    5. 二:1—3節,這首詩是表明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間親密的關係。也敘述了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特殊的愛,有如戀愛、婚姻期間愛人的關係一般親密。這也是以色列人民在表明他們和上帝之間關係中的一種。


    6. 二:4—13節,這首詩歌明顯說出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錯誤,就是離棄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在第6至7節提及出埃及入迦南地的歷史。在先知文獻中,這件偉大的歷史一再被提起,特別是在史詩中更常見(參考詩篇六十六:5—7、六十八:7—10、第七十八篇等等)。


    a. 第8節上帝生氣的另一個原因是祂的僕人沒有忠於職責,這些僕人包括了宗教領袖以及政治領導者。更惡劣的是本來應該傳達上帝信息的先知,卻傳出偶像神明巴力的話,這簡直就是和講虛妄的話一樣的嚴重,是欺騙的行為。


    b. 第11節主要在控訴以色列人民將偶像神明當作真神在敬拜。這違背了上帝頒佈給他們的十誡之第二誡──不可雕刻偶像,並且將之敬拜。這是很嚴重的行為。因此,第13節說以色列人民所犯的是「雙重的罪」──離棄上帝,又去敬拜偶像神明。


    7. 二:14—19節,這段詩歌指出以色列不尋求上帝的庇護,卻去尋求埃及或亞述的救援,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何西阿也曾指出他們這樣的錯誤(參考何西阿書七:11)因為以色列人民已經離棄上帝,離棄上帝的人才會忘記上帝才是他們真正的倚靠。這裡指出以色列人民原本以為找到埃及可以得到幫助,結果不但沒有獲得幫忙,反而受到虐待(16節,挪弗和答比匿,這兩個都是屬於埃及的城市)。

    8. 二:20—25節,這段詩歌很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民敬拜偶像神明的行為,就像犯淫亂的人一樣。第20節提到「跪拜繁殖神明」,這是指迦南地最普遍也最受歡迎的神明──巴力(23節),是負責生產的土地神明,有如台灣民間宗教的土地公。


    a. 第21節可比較以賽亞書第五章2節,指出上帝揀選最上等的葡萄種,卻長出又酸又澀的葡萄,甚至是變了種的葡萄。


    b. 第23至25節說出以色列人民簡直像正在發情的野獸,到處亂撞,為的是滿足獸慾而已,卻不知真確的對象是誰。其實台灣社會也有這樣的情景,大家樂、六合彩盛行的時候,只要有錢賺,管他拜的是甚麼神,有錢賺就是神。和先知譴責的情形是一樣的。


    9. 二:26—37節,第27節的木頭、石頭都是當時人民選來當作雕刻巴力神明的主要材料。換句話說,假神就是用上帝所造的東西做材料雕刻出來的。因此,在患難的日子裡,這些偶像都沒有真正的力量可以幫助人,就像第28節所說的。中國俗語也有類似的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第28節也提到偶像神明氾濫到處皆是。


    a. 第30節值得注意,因為他們曾殺害先知(上帝的僕人),因此,有些先知懼怕而說假話,甚至「奉巴力的名說預言」(二:8)。這是很悲哀的事。但上帝的僕人受害,不是只有舊約先知時代才有,在現今的時代也一再發生,今天的中國、中南美洲、回教世界等地也持續在發生。


    b. 第34節說出一個背棄上帝旨意和教訓的人,就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沾滿了窮人和無辜者的血,他們都是手無寸鐵或是毫無反駁能力的人。在沒有公義的社會裡,這種現象一再出現。但一個遵守上帝旨意的社會,是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的。摩西法律中也規定必須善待貧窮人、孤兒寡婦和外國人(參考申命記第十五章)。

    c. 第35節指出以色列人民最嚴重的事,莫過於犯罪卻不承認,因此,上帝絕不會對他們寬容。
    d. 第36節可參考歷代志下第廿八章16至21節,有關尋找亞述帝國協助的結果,以及歷代志下第卅六章1至4節,有關尋找埃及協助而帶來的苦難。


    10.三:1—5節,以色列民族將上帝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比喻為夫妻。因此,作者以妻子投奔情郎來形容以色列民族就像是犯姦淫罪的女人。


    a. 第3節可比較申命記第十一章13至18節,遵守上帝的誡命、專心敬拜祂,就會有春霖秋雨;相反地,如果背離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上帝將發怒,使土地乾旱,不能出產五穀。第3節也可比較創世記第三章17節,人犯罪的結果就是土地受連累。


    b. 第4至5節,除了將上帝和以色列民族比喻為「夫妻」關係之外,我們也看到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比喻為「父親與兒子」。參考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至24節的比喻。這兩節指出,以色列人民一方面表示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親密如同父子,但卻同時背棄父親的教訓,這是虛假的親密關係,是表面的,不是真實的。


    11.三:6—18節,這段經文被編輯在此與前後文對照不起來。第5節如果接續第 19節會比較清楚。


    a. 這段經文如果編輯在第十一章之後就更好。因為它與猶大王約西亞在主前六二一年所實行的宗教改革有密切的關係,是針對猶大所發出的信息,旨在譴責南國猶大並沒有從北國以色列的滅亡得到教訓,相反的,還虛情假意,以為可以矇騙上帝,說已經悔改認罪,其實沒有。不過上帝確實是個慈悲的上帝,祂願意憐憫祂的子民,只要他們肯悔改歸向上帝,祂就寬恕他們。


    b. 第14節出現「殘餘的人民」的觀念。這在先知以賽亞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從第14至18節也說明了從奴隸之地巴比倫返鄉的應許。但在這段經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原本在所羅門王死後分裂的以色列帝國,將再次成為合一的王國,這對他們來說未嘗不是一件難得的好消息。因此,也可看出上帝的偉大慈愛,透過懲罰背叛的子民,幫助他們醒悟過來,並在他們悔改之後,賜給他們極大的恩典。


    12.三:19—25節,這是接續第5節的段落。以色列民族背叛上帝,結果將上帝所賞賜最好的恩典都失落了。第19節與第20節再次強調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是父子、夫妻的關係。第24節指出離棄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的代價,就是失落一切所擁有的,不但失去了生活的必須品,更失去了延續生命的能力,以及賴以生存的環境。第24節所說的失掉了兒女,是指將兒女殺死獻為牲祭給巴力神明之意。


    13.四:1—4節,上帝的慈愛顯示出祂極大的耐性;祂對那些一再背叛祂的子民不斷地呼籲他們悔改,但悔改必須是真實的,不是用欺騙的方式。第4節的「在心靈上受割禮」是表示他們用「至誠、正直、公平」等態度向上帝發誓,表示願意悔改歸向上帝。只有以這樣的態度才能博得上帝的喜悅。


    14.四:5—18節,這段經文是針對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發出的警告信息;因為那威脅著要毀滅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北方」來者,就是巴比倫。


    a. 第8節的「披上麻衣,痛哭哀號」,意思是悔改。以哀痛的心悔改,才有可能平息上帝的怒氣。或許這樣可以改變上帝決意毀滅的計畫。


    b. 第10節先知耶利米抗議說,上帝「確實欺騙了耶路撒冷人」,說「會有太平」,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原因並不是上帝「欺騙」他或是耶路撒冷人民,而是「假先知」假借上帝的名撒謊(參考十四:13—16)。人們聽信假先知的話,並且將之當作上帝的話聽從,結果不但沒有帶來平安,反而為自己帶來災禍。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先知耶利米從來不曾傳達「平安」的信息給猶大的以色列人民。


    c. 從第11至13節,作者用「灼熱的風」、「最強烈的風」、「黑雲」、「戰車像旋風疾駛,戰馬快過老鷹」來形容巴比倫的銳不可當,猶大國已經不能免於滅亡的災難,只剩下唯一的途徑,就是尋求上帝的幫助。而最基本的前提是猶大人民要確實從心裡悔改,因為他們得罪了上帝。


    15.四:19—31節,這是形容耶路撒冷即將毀滅的哀歌。嚴厲的災禍將使該城變成廢墟,不再有人居住,也不再適合人居住。因為田園已經荒蕪,且戰爭的聲音還持續存在,人民唯一尋求的就是「逃命」。會造成這樣的理由只有一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上帝,就像一個不認識上帝的智障兒一樣。


    a. 請注意第27節「但他不徹底加以毀滅」這句話,指的就是上帝為祂的選民預留了「殘餘的人民」,這些人都是忠實於上帝教訓、誡命的人。上帝還要透過他們來復興、重建已經毀滅的以色列王國(參考五:10、18、三十:11,參考以賽亞書十:16、20、廿四:14、卅七:31-32)。

    b. 第30至31節,第30節是在描述耶路撒冷有如淫蕩的女人一樣,打扮得花枝招展,為要贏得情郎的喜愛,但卻遭到情郎的遺棄,因為情郎的愛情是虛偽的。第31節則是用產婦臨盆般陣痛來形容,在第六章24節也有這樣的比喻。這裡特別指出是「生產頭胎」,意思是產痛的情況比一般已經有經驗的產婦還要大。這種以產婦來形容痛苦的比喻,先知以賽亞也曾用過(請參考以賽亞書廿六:17—18)。


    16.五:1—11節,第1節可比較詩篇第十四篇1至3節;另外參考創世記第十八章32節,亞伯拉罕向上帝祈求,只要在所多瑪城找到十個好人,就不毀滅該城。但第十九章記載上帝的天使進入該城,並且毀滅了該城。換句話說,該城連一個好人也找不到。創世記第六章5至6節則說大洪水毀滅上帝所造的世界,是因為上帝「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就後悔在地上造了人。」


    a. 第2節可比較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3節,先知以賽亞指責當代的人敬拜上帝,是用嘴唇,而不是用他們的心真實地敬拜。


    b. 第3至5節說出耶路撒冷人民背叛上帝的嚴重性,連他們的領袖也不理會上帝,更嚴重的是:他們都否認了上帝的權威,不服從上帝的誡命和教訓。因此,災禍無法避免,上帝的怒氣不會消除。


    c. 第6節的「獅子」、「豺狼」、「花豹」等都是用來形容來自北方的巴比倫帝國。


    d. 第8節再次用夫妻的關係來形容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的關係。

    e. 第10節可比較約翰福音第十五章1至6節,以及馬太福音第七章17至19節有關葡萄樹和枝子的關係。再者,這一節也說明了上帝並不會全部毀滅以色列民族(四:27、五:18)。


    17.五:12—31節,第12至13節可看出背棄上帝的子民只願意聽從假神明先知的話,而不願意聽從上帝先知的話語。參考列王紀上第廿二章,亞哈王只願意聽從自己御用先知的話,而不願意聽約沙法的建議,也不願意聽從上帝的僕人先知米該雅的話。


    a. 第14節形容上帝的話像「火」,可去雜質,使之更純潔精緻。這可比較以賽亞書第六章6至7節,上帝呼召先知以賽亞的情形。也可參考希伯來書第四章12節。


    b. 第15至19節都是預言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即將遭到毀滅的慘狀。詳細的情形可以參考列王紀下第廿四至廿五章。第18節提到留下忠實於上帝的話和教訓的餘民。


    c. 第21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六章9至10節。不是上帝的僕人沒有傳,也不是以色列人民沒有聽見,真正的問題是:他們聽了,卻不肯接受,看到了,卻不肯相信。耶穌基督傳福音時,一再呼籲當代的人,有耳朵可聽的人,要注意聽(參考馬可福音四:9)。

    d. 第22節以大自然界的景象作為認識上帝的起步,例如約伯記第卅八章8至11 節,詩篇第一○四篇6至9節。


    e. 第26至31節說出猶大毀滅的主要原因,就是宗教領袖貪得無厭,欺負貧困和受冤屈的人民。也就是說他們帶領整個社會故意不認識上帝,這樣,他們就可以胡作非為。原本這些宗教領袖應該要教導、帶領人民更認識上帝,現在他們卻只會欺騙、貪婪,人民並非不知道,卻允許這些人亂來,這也是他們同遭受災禍的原因。


    18.六:1—30節,這是說明上帝差遣來自北方的巴比倫帝國侵犯耶路撒冷的景況。


    a. 第1至8節,第1節的「便雅憫人」,先知耶利米是該族的人(一:1),他向同族的人呼喊災難來到。提哥亞,語音與「吹號角」相同,是先知阿摩司的故鄉(阿摩司書一:1)。第2節比較第四章6節,原本說耶路撒冷城(錫安)是個安全、有設防的城堡,但現在卻說即使是在耶路撒冷城也一樣不安全,也會遭到毀滅,雖然那是所謂的「聖城」,但上帝不再居住在該城,原因是該城人民背棄了上帝。


    b. 第9至15節,第9節是用以色列人民採收葡萄的情景作比喻,他們從不遺留葡萄在枝上,總是採得精光。形容敵人來攻擊時,也會像他們摘葡萄時一樣,不留下任何人。但這裡也提出了第四章27節、第五章10、18節殘存餘民的信息。先知耶利米和先知以賽亞都一再提出「殘存餘民」的觀念(參考廿三:3、卅一:7、四十:11、15、四十二:2、19、五十:20)。


    第13至14節是整個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因為大家都貪婪,且欺騙成性,更嚴重的是:不知悔改,這可比較第八章10至11節。


    c. 第16至17節,守望者,這是專門在城牆上的瞭望台負責安全守衛的人,當他們發現敵人來侵犯的時候,必須趕緊吹響號角,提醒守軍防衛,讓人民趕緊躲入避難處。參考以西結書第卅三章1至9節,先知以西結受呼召就是當個「守望者」。如果他盡職吹響了號角,人民不聽,那罪過不在先知。但設若是守望者忘了吹響號角,則上帝要追究他的罪。在這裡,先知耶利米指出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拒絕聽從守望者的話。

    d. 第20節可比較阿摩司書第五章21至24節。上帝並不喜歡人獻祭,只喜歡人依照祂的教訓去行──公義實現在人類社會。比較何西阿書六章6節,彌迦書六章6至8節。


    e. 第22至30節,這段說明了來自巴比倫帝國的威脅已經是兵臨城下,整個耶路撒冷危在旦夕。因為圍城的緣故,人民不但無法外出,連出門上街都有困難,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被敵人的槍砲射中。可是另一方面,並沒有人因為這樣的生命危機而有悔意,他們的心已經硬化,其嚴重的程度連用「提煉金屬」般的旺火,也無法溶化他們僵硬的心。上帝要將這樣的百姓拋棄,因為他們決意離棄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

    19.七:1—15節,這段經文有個思想背景,就是利未記第十八章5節:「你們要遵守我頒佈給你們的法律和命令;這樣,你們就能存活。我是上主。」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第5至6節、9節,都與摩西的法律、命令有關。第7節說明上帝的態度很清楚──只要悔改,就蒙赦免。


    a. 第4節指出人民聽從假先知的話,以為躲在聖殿裡就有生命安全的保障。原因是以色列人民一直認為上帝就居住在聖殿裡的「至聖所」。因為自摩西建造會幕之後,上帝在「至聖所」與他說話(參考出埃及記卅四:34、四十:34—35)。因此,假先知就傳出這樣的消息:「只要躲進聖殿裡的『至聖所』,有上帝在那兒照顧,就不會有敵人攻進去。」但是,他們忘了所行的污穢行為,已經使上帝遠離了他們,不但遠離了聖殿的「至聖所」,且決意要毀滅他們(參考列王紀上九:6—9)。這也就是第11節所說的,做了污穢的事,卻又躲進「聖殿」尋求上帝的庇護,那等於將上帝的殿視為盜賊的庇護所,跟污衊上帝的神聖一樣嚴重。只有假先知才會告訴人民躲在聖殿裡是最安全的。


    b. 第12至14節的像從前對待「示羅」一樣;「示羅」這個城曾經是以色列人民宗教的中心(士師記廿一:19、撒母耳記上一:3),在約書亞時代聖幕曾經放置在此(約書亞記十八:1)。即使是這樣,也不能保證該城一定安全,因為在撒母耳記上第四章記載,以色列人民與非利士人打仗時,將約櫃從示羅抬到以便以謝,以為有約櫃同在,就會打勝仗。結果還是輸了,且輸得很慘。連約櫃也被非利士人擄去。


    20.七:16—34節,這段經文是上帝決定要執行懲罰祂的子民的信息。


    a. 第17至18節描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敬拜偶像神明的嚴重情況,幾乎到了家家戶戶皆然。


    b. 第22節再次說明上帝並不要人獻祭給祂,祂所要的是遵行祂的旨意(參考何西阿書六:6,彌迦書六:8)。


    c. 第25至26節可參考第廿五章4節、第廿六章4至5節、第廿九章19節、第卅五章15節。這些都指出上帝憤怒的原因,是人民都拒絕上帝的僕人所傳出的信息,且情況有變本加厲的現象。


    d. 第30節說出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惹火上帝的主要原因,乃是在聖殿放置偶像神明敬拜。這樣的聖殿,已經不能再稱之為「聖」了,因為已經污穢了。而做這等事的君王就是猶大王瑪拿西(參考列王紀下廿一:1—9)。


    e. 第31節看到在巴力神明的禮儀中,有獻自己的兒女為祭品的宗教禮儀。為了使以色列人民從這種惡習中區分出來,以色列人民用羔羊獻祭(參考創世記第廿二章1至19節有關亞伯拉罕獻他的獨生子以撒的故事)。

    21.八:1—17節,第1節的「到那一天」,也就是上帝嚴厲懲罰的日子(比較四:9)。上帝的懲罰是嚴厲的,即使是已經死去的人,也不得安寧,要被敵人用最慘不忍睹的方式對待──鞭屍。而殘存之民將被俘虜到外國去當奴隸,過著極為痛苦的生活──求死也求不得。


    a. 第4至7節的經文中一再用「回頭」、「回到」、「懺悔」、「回來」、「遷移」等詞來形容知道改變行為,意思是應該知道正確的方向,使自己不至於迷失了生命的方向。如果連候鳥都知道氣候的變化而改變,到該去的地方,人卻不知道改變自己,朝往正確的方向,這樣的人就連鳥都不如了。


    b. 第8節可比較馬可福音第七章9至13節。經學教師往往加添了許多人的傳統在上帝的誡命裡,以致於上帝的誡命被疏忽,但人的傳統反而束縛了人的行為,這是使人走向虛偽的主要原因。

    c. 第10至12節,可比較第六章13至14節。
    d. 第13節可參考馬可福音第十一章12至14節、路加福音第十三章6至9節。
    e. 第14至16節可看出敵人已經來臨,以色列人民已經感受到死亡的威脅。
    f. 第17節說明上帝的能力豈是人的能力可以抵抗?參考出埃及記第七章12節,以及出埃及記第七章至第十一章中,描述上帝如何用十大災難懲罰埃及國王、人民,以及那些行法術的巫師們。


    22.八:18—九:16節,這段詩歌是先知耶利米所唱的哀歌,主題內容是為甚麼上帝不再理會祂的子民?為什麼上帝會拋棄祂的選民?答案是因為以色列人民不承認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
    a. 第八章22節的「基列」,這裡是盛產香料,以及草藥的地方(參考創世記卅七:25)。
    b. 第九章4節雅各,這名字的意思有好幾種:包括爭奪、欺騙、以色列、上帝扶持著腳跟。這裡採用「欺騙」之意。
    c. 第5至8節說出以色列人民已經欺騙成性,因為他們的心中早已沒有上帝。
    d. 第10至11節都預言耶路撒冷將成為廢墟,與往日是各地朝貢、敬拜的地方,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e. 第16節是整卷耶利米書最重要的信息之一:預言以色列人民即將淪亡到外國去當奴隸,甚至嚴重到有被滅絕的可能。


    23.九:17—26節,第17節提到雇用專門唱輓歌的女人來哀悼,參考馬太福音第九章23節。這種情形很像台灣社會的「五子哭墓」,或是台灣南部喪葬隊伍中的「電子琴花車」上那些被雇用來哭喪的人一樣。


    a. 第20節,人民不再像以往一般,教導子女認識上帝的誡命,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敬拜上帝了。在上帝懲罰的日子,因為哀哭的時刻多,大家都忙著辦喪事。因此,只好教導子女學唱哀歌,因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喪事,沒有人有空去為鄰舍舉哀。況且死去的人多得如田園的麥穗一樣(22節)。


    b. 第23至24節,可比較哥林多前書第一章18至25節,使徒保羅也引用先知耶利米這段話(參考哥林多前書一:31、哥林多後書十:17)。


    c. 第25至26節說明了外表的記號並不是最重要的,必須有真實的內心才是與上帝立永遠之約的主要意義。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知道,在中東地區割禮乃是當地的習俗,可能與「成人禮」有關。但以色列人民為了要從迦南地人民的「成人禮」區隔出來,乃提早至出生的第八天開始行割禮(參考創世記十七:12)。


    24.十:1—16節,這首詩是讚美的詩歌,同時也是勸勉以色列人民離棄敬拜偶像神明的詩歌。
    a. 第1至5節形容這些偶像神明共同的特徵:木頭、匠人雕刻的產物、金銀修飾、必須釘牢才不至跌倒、像稻草人不能說話、不會走路。這樣的偶像神明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傷害,因此,沒有懼怕它的必要。


    b. 第6至16節則是指出耶和華上帝的偉大,祂是創造者、宇宙萬物都屬於祂,祂是萬物的主宰,因此,所有受造之物,都供祂差遣,聽從祂的旨意行事。祂揀選雅各的子孫來作為祂的子民。祂是真神、永恆的君王,是唯一的神,沒有其他的神明可以和耶和華上帝相比。第12至16節的詩歌再次出現在第五十一章15至19節。

    25.十:17—25節,第17至22節說明在巴比倫圍困城牆之下,人民慘痛的苦難


    第23至25節則是一首簡短的懺悔詩歌,先知耶利米代表以色列人民認罪,並祈求上帝的寬恕、憐憫,免得以色列人民因敵人的攻擊而遭到滅絕。


    26.十一:1—17節,這章經文可能和約西亞時代的宗教改革背景有關。在這段經文中,一再重複提起「這約」,意思是指列王紀下第廿三章1至3節所記載,有關約西亞王進行宗教改革時,帶領人民「向上主立約,要聽從他,一心一意遵守他的法律誡命,並實行約書上所規定的命令。所有的人民都答應遵守這約。」但結果發現,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並未遵守約西亞王帶領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工作,只有儀式上的,並沒有從內心的革新做起(參考九:26)。列王紀下第廿三章2節記載當時和約西亞王參與立約的是「祭司、先知,和所有的人民,無論貧富,都到了聖殿」,因此,立約的地點顯然是在聖殿進行的,這樣神聖的立約,卻沒有從
    內心做起,表示他們並不想真的離棄偶像神明的敬拜,就像這段經文上帝要先知耶利米指出的:「猶大人的神明跟他們的城鎮一樣多;耶路撒冷人為那可恥的巴力所造的祭壇也跟他們的街道一樣多。」(13節)這是多麼嚴重啊!


    a. 第3至8節所提起的,上帝與以色列人民祖先所立的約,指的乃是上帝從埃及將他們帶領出來,他們和上帝所立的約(參考申命記四:20),這約的主要內容就是:耶和華上帝要作以色列人民的上帝,以色列人民就是祂的子民。

    b. 第9至14節說出猶大的以色列人民破壞了這約,因為他們敬拜巴力偶像神明,且到處建造巴力的祭壇敬拜。可見拜偶像的風氣已經相當興盛,幾乎全以色列的人民都離棄了上帝。但是,巴力的神明雖然那樣多,多到如同城市的街道,卻對猶大即將面臨的災難毫無幫助,可見假神一大堆,不如真神只有一位。


    c. 第14節可參考第七章16節,上帝禁止先知耶利米為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代禱並祈求上帝的寬恕。理由是這些人民已經背叛上帝的誡命,且是屢勸不聽。


    d. 第15至17節,更明顯地說出猶大的以色列人民的問題,乃是虛情假意地到聖殿去敬拜。要不然就是一方面敬拜耶和華上帝,另一方面也敬拜巴力偶像神明,以為這樣很公平,有更多的神可以照顧他們。但他們錯了,因為上帝十誡的第二誡很清楚地指出,絕對不可雕刻偶像,又對之敬拜,上帝絕對不允許這樣的行為(參考出埃及記二十:4—6、申命記五:8—10)。


    27.十一:18—23節,在這段經文中,先知耶利米的生命遭到威脅,因為他的鄉親──亞拿突人──要殺他,認為他帶來的並不是上帝的信息,而且是假冒先知的名亂放話。當時的人不認為耶利米的身份有甚麼重要,因為他不是有名的先知或祭司(參考十八:18)。可能因為在聖殿講道後,震撼了當時的權貴階層,使他們感到被羞辱(參考七:1—15),因此,他們才想要除掉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先知耶利米支持約西亞王進行聖殿改革,將各地的偶像祭壇廢除,並且集中在耶路撒冷敬拜,使原本祭司就相當多的故鄉亞拿突的祭司們感受到生存的危機,因此,憤怒群起,要除滅先知耶利米。

    a. 第20節,先知耶利米提出上帝乃是鑒察人的心思意念,並不是看人的外表。上帝也替人伸冤(參考羅馬書十二:19)。


    b. 第21節,背棄上帝旨意的人民,共同的做法就是:禁止上帝的僕人宣傳上帝的信息。就像先知阿摩司的時代,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禁止先知阿摩司傳上帝的信息一樣(參考阿摩司書七:10—13)。


    28.十二:1—6節,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此段經文是緊接在第十一章18至23節之後,認為是同一篇詩歌,就是所謂耶利米的哀歌,這也是他的一篇自白。這段經文是由先知耶利米求問上帝(1至4節),而上帝的回答則是在第5至6 節。


    a. 第1節的好人不幸,惡人則是鴻運當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實,提出這種問題的,不僅是先知耶利米,在約伯記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問題,而詩人在詩篇第卅七篇、第四十九篇、第七十三篇,以及先知哈巴谷、瑪拉基(參考三:15)的作品中都可以讀到同樣的疑問。這樣的問題就是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例如詩篇第一篇)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


    b. 第2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3節,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都是虛偽的、表面的,並不是出於真實敬虔的心。


    c. 第5至6節,上帝的回答讓先知耶利米知道,他即將承受更大的苦難(參考第卅八章)。第5節的「約旦河邊的叢林」,是指許多野獸,特別是獅子時常出現的地方(參考四十九:19、五十:44,撒迦利亞書十一:3)。意思是指更危險的地帶。第6節可比較第十一章21節。


    29.十二:7—17節,這段經文可分成兩部份;一是第7至13節,述說上帝決定要懲罰以色列人民,第二部份是第14至17節,上帝給以色列鄰國的人民一個機會,如果他們也知道敬拜上帝,祂將會拯救他們,如同上帝曾眷顧以色列人民一樣。


    a. 在第一部份,很清楚地說明懲罰以色列人民是出自上帝的旨意。背棄上帝的以色列人民,無論他們多麼努力,如果沒有上帝的眷顧,就算選上等的種子栽種,也是枉然,因為不會有好的收成,他們的努力只不過是徒勞無功。

    b. 第二部份則是回應第一部份,這些被差遣來攻擊、懲罰以色列人民的鄰國,如果不依照上帝的話,認識上帝,也一樣會被上帝連根拔除。第15節說出未來返鄉的預言:以色列人民終將返鄉重建家園。


    30.十三:1—14節,是兩個比喻,說出同一個信息──上帝要毀滅以色列人民,並要嚴厲懲罰他們。


    a. 第1至11節,請注意,這裡的「麻紗腰帶」是指內衣的一種,它是用來裹在臀部的四周,然後垂到大腿的中央。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緊身內衣」,象徵著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很密切。這裡比較困擾的是,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到「幼發拉底河」,這確實是離開巴勒斯坦很遙遠的地方,來回大約有兩千公里。可能走這麼遠的路嗎?若是依照和合本聖經所用的「伯拉河」,則是在亞拿突東北約五公里處,兩地相當接近。不過,這裡有這樣的含意:以色列人民將被俘虜到遙遠的巴比倫去當奴隸,等到有一天要找他們時,這個民族已經在垂死邊緣了。如果是這樣,則此比喻所用的「幼發拉底河」是正確的。本來以色列人民與上帝的關係,正如第11節所說的,原本是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並將之放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日子久了,風化、腐蝕之後,就不堪使用。背棄上帝的人也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上帝乃是生命的泉源,沒有上帝,人的生命就像失去水份滋潤的樹木一樣,將會枯萎。


    b. 第12至14節,酒缸盛滿酒,這原本是一句流行的俗語,意思是原本就應該這樣,因為這才是酒缸的正確用途。但現在卻用盛滿酒來表示要使人因此醉酒,不但原來歡樂的氣氛會改變,也因為醉酒導致彼此相撞而毀損,則這些酒缸就不堪使用了。將此段比較以賽亞書第廿九章9至12節,就更容易明白,一個醉酒的人,無法認清實況,也無法辨別是非。這些以色列人民的領袖──君王、祭司、先知等都是如此,已經無法認清事情的真相,導致後來全部都被消滅。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