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導讀(31~60)

    31.十二:1—6節,這是一首感恩的詩歌,也是從第七章起的另一個高潮。這首詩歌也是由兩段詩歌組合而成,就是第1至3節、第4至6節。兩段的開場白都是用「在那一天」起頭,表明這是屬於拯救的恩典,是盼望得救的聲音。這首詩歌也可說是以色列人民重新信仰告白的詩歌,因為這首詩最重要的是在表明:人所能倚靠的就是上帝,他才是生命的拯救者,是人生命的泉源。只有上帝才能成就拯救的大事。
    32.第十三章至第廿三章是另一個部份,主要是先知以賽亞論及外邦民族的
    預言。


    33.十三:1—22節,這一章是有關巴比倫的信息,這一部分直到第十四章23節為止,都與巴比倫有關。然後從第十四章24節至27節是論及有關亞述帝國的問題。


    a. 從第17至22節就可清楚看出這段預言是關於巴比倫即將毀滅的信息,而起來攻打巴比倫帝國的是波斯帝國屬赫得的一支勁旅──米底亞人(和合本用「瑪代人」)。波斯帝國的興起乃是上帝的呼召,因為巴比倫人和當時的亞述一樣,都是「驕傲」、「自大」(2、11節)。就像在前面已經述說過的,驕傲乃是心中沒有上帝的記號。這種人時常忘了自己是誰,以為所有的才能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以為所擁有的,都是自己的能力得到的。但是,聖經的作者卻不是這樣說的,作者告訴我們,沒有上帝的賜福,人所擁有的一切都將是虛偽、不實、虛幻的。


    b. 第8、9、15至16、18、21至22節等,都說明了引發上帝的怒氣,所得到的懲罰是嚴厲、慘痛的。在上帝發出烈怒的時刻,就像天地都會動搖(13節)一般的令人震驚、恐慌(8節),甚至連天上的日月星光都會黯淡下來(10節)。人的生命比甚麼都不如,可說是非常脆弱。


    34.十四:1—23節,這是繼續前段有關巴比倫的預言。這段也可說是論及巴比倫的一首哀歌,就像人在為已經去世的親人所唱的哀歌。


    a. 第1至2節是預言以色列民族將重新統治世界,他們將返回自己的故鄉重建家園。這件事是在主前五三九年,波斯帝國興起取代巴比倫帝國後,皇帝塞魯士所作出的重要決策:允許以色列人民返鄉重建家園。這部分的預言確實是實現了。不過,以色列人民重新統治世界的預言並不如所預言的那樣實現。

    b. 第3至8節,說明巴比倫帝國的統治者就像一個「暴君」,因他喜愛窮兵黷武、好戰,導致民生凋蔽,生活困苦。


    c. 第9至21節,這段主要是描述巴比倫帝國的君王在亡國後所遭遇的慘狀,連陰間的床鋪都長滿了蟲、被窩也生蛆蟲(11節)。他死後的際遇是:死無葬身之地(19至20節)。更嚴重的是,連累他的子孫也慘遭報復(21節)。


    d. 第22至23節,巴比倫慘遭滅亡,不僅是國家遭到消滅,連帶的民族也遭到滅除。這些事在主前五三九年,因波斯帝國的興起而實現。


    35.十四:24—27節,這一段是針對亞述帝國所發出的言論。主前第八世紀,也就是主前七四三年以後,可說是亞述帝國的黃金年代。整個中東地區的鄰近國家紛紛向其進貢。但就像第九至十章所說的,亞述帝國的驕傲、自大,是導致它被上帝嚴厲懲罰的主要因素。


    36.十四:28—32節,亞哈斯是在主前七一五年去世,那時候的非利士人背叛亞述帝國,當時亞述帝國的皇帝撒耳根沒有時間處理,但是卻在主前七一一年,大舉進攻亞實突(非利士人的城市),終於將之消滅。


    第30節的「窮困人」是指以色列人民,他們並沒有參與非利士人背叛亞述的行列。因此,在亞述帝國被懲罰的時候,並未受到連累。因此,第30節的「他要使非利士人遭饑荒;殘存的人也要死光」,這個「他」是指亞述,不是亞哈斯或是以色列人民。


    37.第十五與十六章都是預言有關摩押的事件。在這兩章中,可分成兩個部份,一是第十五章1節至第十六章12節,在這段經文中,提到摩押即將受到極大的災難,先知在預言中表示了極大的痛苦、哀傷。二是第十六章13至14節,這部份只有簡短的兩節經文,但是卻說出和前一個預言相同的後果,就是摩押將會被毀滅殆盡。這兩章談的都只有一件事:摩押即將遭到徹底的毀滅。


    38.十五:1—9節,摩押,祖先乃是來自羅得和大女兒亂倫所生下來的兒子的後裔(請參考創世記十九:37)。但他們一直與以色列人民是世仇,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於曠野漂流的那段時間,摩押人就曾出言邀請先知巴蘭,要他詛咒以色列人民(請參考民數記第廿二至廿四章)。申命記第廿三章3至4節甚至明文規定:「亞捫人或摩押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他們的子孫,甚至到第十代,也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因為你們出埃及時,他們不供給你們旅程上所需要的糧食和水,並且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比奪城,雇了比珥的兒子巴蘭來詛咒你們。」在列王紀下第十三章20節這樣記載:「以利沙死了;他們把他埋葬了。每年摩押人都成群結隊來侵犯以色列。」但現在先知以賽亞卻在他的預言中,傳出摩押將遇到大災難,心中發出相當同情的語調,顯然,災難之大連先知也心軟。而從路得記也可看到某一段時間,摩押仍是以色列人民逃難的另一個地區,且摩押的女子確實也有很優秀的。


    a. 這段哀傷摩押慘遭吞滅的情境,也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四十八章36至47節,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懲罰摩押人的信息中,也提到類似的慘況。


    b. 第2至3節的剃光頭、刮掉鬍鬚、穿上麻衣等樣式,都在表示極度哀傷之意。

    c. 第4節的「希實本」曾經是摩押的首都(參考民數記廿二:26)。「雅雜」離希實本約有三十二公里的距離。如果哭聲能傳到這麼遠,表示情況相當嚴重,早已經有人將這樣的慘狀傳報給雅雜的人民,告知他們即將來臨的災禍。


    d. 第6節,這是因為敵軍在進擊的時候,為了迫使摩押人沒有水可喝,將水源處給阻斷,也因此,西邊的草枯乾,連帶的也無法耕種,牲畜都將因此而死亡。這會引發嚴重的戰爭後果──飢餓。
    e. 第7至9節可看到摩押人死傷慘重的情景,幾乎是血流成河,即使是及時逃離災區的人也難逃死亡的命運。


    39.十六:1—13節,這一章也是繼續預言摩押被消滅的情景。


    a. 第1節依照列王紀下第三章4節的記載:「摩押王米沙飼養很多羊;他每年向以色列王進貢十萬隻小羊和十萬隻公綿羊的毛。」比起現在只進貢一隻小羊給猶大的耶路撒冷統治者,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也可看出國勢衰微的嚴重性。


    b. 第3至4節可比較撒母耳記上第廿二章3至4節,大衛王逃難的時候,也曾經將自己的父母寄託在摩押王那裡。說明兩國的人民雖然有歷史上的世仇關係,但人民卻經常彼此有往來。路得記記載在士師統治期間,也因為饑荒,以色列人民移民到摩押地暫時避難。


    c. 第6節說明摩押國遇到浩劫的主要原因乃是人民非常驕傲、狂妄自大。比較詩篇第十四篇1節:「狂妄人自言自語:沒有上帝。他們都腐敗,做了可厭惡的事;連一個行善的也沒有。」驕傲、狂妄的人是得罪上帝的主要原因,它們往往自己扮演上帝的角色,卻忘了自己是誰。


    d. 第7至11節提到吉珥‧哈列設、希實本、西比瑪、雅謝等四個城,可見當時經濟富裕的景況,從盛產葡萄到釀葡萄酒而聞名於當時的世界。人民飲酒作樂的日子已經過去,哀傷的日子緊跟在後。


    e. 第12至14節特別提到摩押人民另一個問題:崇拜那沒有生命的神明,對他們苦難的來臨一點兒幫助也沒有。不但如此,將使他們原本積存下來的一切產業、生命隨之喪失。第14節的「再過三年」,可能與主前七一五年(或是七一二年)亞述王撒珥根的入侵有關係(請參考耶利米書第四十八章)。


    40.十七:1—14節,這一章內容比較凌亂,但有一個共同主題,就是在主前七三五年至七三二年之間,敘利亞與以色列同盟時,出兵攻打南國猶大的背景。


    a. 第1至3節,這是與敘利亞的滅亡有關,原本敘利亞是和以色列同盟,在第3節則提到以色列已經不再成為它的伙伴時,敘利亞便孤立防守,而在主前七三二年,被亞述國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所消滅。人民的遭遇也是很慘,和以色列人民的際遇一樣。其實,早期的時代,戰敗國根本沒有所謂「生命的尊嚴」可言。除了被羞辱以外,還是羞辱。

    b. 第4至6節是有關以色列的問題。第4至5節的「從富裕變為貧窮」,這是戰敗的結果。「利乏音谷」,這是位於耶路撒冷以西的地方,原本土地肥沃,為猶大支派所分得的產業(請參考約書亞記十五:8)。這裡說該地將「光光禿禿」,這可能是採用歷代志上第十六章8至13節所提供的背景以該地曾屢次遭到非利士人搶奪的歷史事件,來形容北國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城也將會有這樣的結局,這也就是第6節所說的,所剩無幾。


    c. 第7至11節,注意第7、9節的「那日子一到」,這是指上帝拯救與審判的日子。人所造的一切,與上帝的力量根本不能成正比;人的手所造的,都將毀滅,因為上帝才是人生命的保障(磐石)。真正的神耶和華上帝和人的手所雕刻的偶像神明亞舍拉完全不同;後者不能保護人,只會帶給人憂愁、困苦而已。亞舍拉女神,這是迦南地區人民敬奉的「生產之神」,他們認為敬拜這樣的神明,可以使地上的五穀豐收。但是,真正能使土地生產的是耶和華──創造萬物的上帝,不是人的手所雕刻的偶像神明。


    d. 第12至14節,這段經文是在回應第7與第9節所說的「那日子一到」的景況,因為這是上帝審判的日子,也是祂拯救倚靠祂的子民的時刻,所有迫害祂的子民的人,無論多麼強壯,都將消失無蹤。這段經文也可能是在說明主前七○一年,亞述皇帝西拿基立攻打耶路撒冷時,上帝的天使下降攻擊亞述軍營的事件(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九章)。


    41.十八:1—7節,這一章是論及古實的災禍。古實,這是位於埃及南部的國家,即今天的努比亞族人(蘇丹王國的一族)。主前七一五年,埃及第廿五代王朝安提阿伯控制了整個埃及地區。
    a. 這一章的背景是:埃及鼓動猶大新上任的王希西家(主前715至687年),聯合非利士人、敘利亞,以及其他許多小邦族群,一起抵抗亞述帝國。先知以賽亞警告希西家王,不要為了要抵擋亞述而和其他國家結盟。他提醒希西家王,上帝拯救以色列人民自有祂預定的計劃(參考以賽亞書三十:1—7)。


    b. 第2節是指埃及人和古實人高頭大馬,體格很壯。


    c. 第4至6節先知以賽亞預言亞述將會很快摧毀古實,也就是聯盟的國家,就像在摧毀枯木那樣的容易。因為尋求埃及的援助並沒有得到利益,反而有害。


    d. 第7節指出上帝的援助才是實在的,因為上帝還是會將耶路撒冷作為敬拜祂的地方。意思就是上帝會伸出援手拯救祂的百姓。


    42.第十九至二十章都是論及埃及的預言。在第十九章分成兩個段落,其一是第1 至15節,這一部份是用詩體寫埃及滅亡的寓言,第二部份是從第16至25節,用散文體表達真實宗教信仰成長的願景。


    43.十九:1—15節,第1節提到拯救者──上主──是駕雲來到世上(請參考詩篇六十八:4、一○四:3)。雲,在舊約聖經常常用它來代表上帝的降臨(參考出埃及記卅三:9—10)。


    a. 上帝懲罰一個國家、社會也會用「內亂」的方式(2節),也會用「暴君」使人民在痛苦中受到懲罰(4節)。先知以賽亞有可能是看到埃及社會的混亂,有感而發才說出這樣的預言。


    b. 第5至10節,尼羅河可說是埃及的生命線。充沛的水量帶給沿岸地區肥沃的土地,使其生產足夠的糧食、棉花、麻,以及足夠的魚貨量。我們不清楚這「乾旱」的實際發生年代(似乎沒有發生過)。先知以賽亞可能是用這種方式來表示上帝懲罰一個民族或國家,除了在政治、軍事因素外,往往也會用自然災害來形容,出埃及記第七章14節開始的十大災害中,包括蛙災、蝨災、瘟疫、冰雹、蝗災等等都屬於自然災害。


    c. 第11至15節,第11節的「瑣安」城,在第廿五代王朝時,曾以此為北部的首府。有可能就是出埃及記第一章11節所說的蘭塞城。第13節的「孟斐斯」城,也是古埃及的首府。一個國家的首府,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必定有許多謀士、智者。但是在上帝懲罰的日子裡,這些謀士將成為無用的昏庸之士。就像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運動中,上帝帶領摩西與埃及謀士對抗一樣(參考出埃及記九:11、創世記四十一:8,但以理書五:13─16)。當上帝懲罰人的時候,最聰明的人也將成為愚笨的(請參考哥林多前書一:19—20)。

    44.十九:16—25節,這段是用散文寫的記錄,用了五次與「那日子」有關的詞句
    16、18、19、 23、24 節等)。先知文獻中如果以「那日子」、「上主的日子」等類似的詞句,都是在表明上帝審判的時刻來臨,也是上帝拯救的時機。

    a. 第16至17節是第一個「那時候」,人們的反應是「恐懼」、「懼怕」。因為這是上帝審判的日子。

    b. 第18至25節提到整個國際社會的轉變,上帝的名將遍傳各地,人們將歌頌上主的聖名。預言在上帝的日子來臨時,將不會再有人和人之間的分離,就像第二章4節所說的,國際間的糾紛將解除,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整軍備戰。也會如同第十一章6至9節所預言的,人和自然之間將和諧共存。
    c. 第18節的「太陽城」(和合本用「滅亡城」)。這是因為希伯來文的「滅亡」和「太陽」一字幾乎相同。


    45.二十:1—6節,這一章也是繼續第十九章預言埃及將遭遇的災難。先知用赤裸裸的方式,象徵性地表示埃及和古實將在亞述帝國的攻擊下滅亡。


    a. 第1節的亞述皇帝撒珥根(主前七二一年至七○五年在位)攻擊亞實突城,是在主前七一一年。亞實突則是非利士人五個主要的城市之一,其餘四個城市是:亞實基倫、迦特、以革倫、迦薩等。主前七一三年,亞實突背叛亞述,不再向亞述進貢,且參與鄰近小國和埃及聯盟來對抗亞述。主前七一一年,亞述皇帝撒珥根攻下亞實突,弭平叛亂。


    b. 第2至4節的「麻衣」,通常都是在表示哀傷時才穿的衣服。如果連穿麻衣和鞋子都得脫下來,卻是赤裸著身體、光著腳,表示一無所有,被剝削殆盡。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先知用這種方式表達信息長達三年。顯然人民並沒有從他的身上得到啟示。「三」這個數字在聖經中也很特別,例如上帝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去敬拜(出埃及記三:18、五:3),約拿在魚的肚子裡「三天三夜」(約拿書一:17),尼尼微城需要走「三天」的路程(約拿書三:3),耶穌基督死後「三天」復活(馬可福音八:31、九:31、十:34)。


    c. 第5至6節,請注意在主前七二一年,亞述帝國消滅了北國以色列,俘虜以色列人民當奴隸(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七章)。南國猶大王希西家受到極大的壓力,想要與埃及聯盟,但被先知以賽亞阻擋,要他尋求上帝的幫助,而不是尋找埃及(參考以賽亞書三十:1—26、卅一:1)。


    46.廿一:1—10節,這段是有關巴比倫帝國滅亡的預言。巴比倫的覆沒是在主前五三九年,被波斯帝國吞滅的。主前六一二年,巴比倫攻下亞述首都尼尼微城,並且在主前五八六年,在皇帝尼布甲尼撒的帶領下,攻下南國耶路撒冷城,不但當著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面前挖下國王的眼睛,也俘虜了猶大全國的菁英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這一年,也是全以色列民族(包括南北二國)全部淪陷在巴比倫帝國的手下,也因此,使原本在所羅門王死後分裂為南北二國的以色列帝國,又在奴隸之地「復和」起來。這也是一大奇妙的安排,隨後在主前五三九年,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允許以色列人民返鄉重建家園。


    以色列人民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下,可說是生命中最慘痛的經驗,但是卻在波斯帝國統治下,經驗到亡國中最溫和的待遇。


    a. 第3至4節說明一個先知得到那特別的異象,且異象所顯示出來的信息非常重大時,常會造成他心中無法承受的重。


    b. 第5節說明巴比倫後期的軍情鮮明對照;一方面,官員們還在喝酒作樂,但卻忽略了國情危急,甚至滅亡的日子已經來臨,他們還不知道。


    c. 第10節的「像在篩子裡被篩的麥子」,意思是指受到嚴苛的懲罰和對待。是在暗示以色列人民在巴比倫所受到的慘痛待遇。


    47.廿一:11—12節,表明以東的情況尚且不明朗,需要再過一段時間才能知道,因此用「黑夜」來表明局勢不清楚的意思。但在耶利米書第四十九章7至22節則記載關於以東滅亡的預言。


    48.廿一:13—17節,這是關於沙漠中的阿拉伯族群。這段經文也可比較耶利米書第四十九章28至33節。第16節說「在一年內」,表示時間相當短促、緊迫。第17節指出人的興旺很快就會過去,從「最勇敢」、「興旺」都將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且是「所剩無幾」。雖然沒有說明原因和被懲罰的背景,但是都說明了人類歷史的真相—短促的榮華富貴。除非人將一切榮耀建立在倚靠上帝的慈愛上,否則很快就會消失殆盡。


    49.廿二:1—14節,「景象谷」在哪裡?沒有人知道。也許是一個接近耶路撒冷的地方吧,因為內容是有關耶路撒冷毀滅的預言。也說明了在即將滅亡的前夕,耶路撒冷的人民還是輕浮不羈,不知悔改認罪尋求上帝的憐憫,他們還在大擺宴席作樂(1至2、13節),這是對生命作賤的態度,也是上帝所不允許的。


    a. 第3節指出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軍隊攻破的情形,其實巴比倫軍隊並沒有發出一箭就把城打開了,因為城內居民飢餓到交換孩子、甚至將自己親生的孩子烹煮了吃(參考耶利米哀歌四:10)。這樣的慘狀發生在主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的時代。如果是先知以賽亞的時代,往前推則是在七○一年亞述帝國圍困耶路撒冷的時候。從第8節至11節都是描述耶路撒冷在防衛亞述攻城的景象。亞述的軍隊攻破了許多耶路撒冷外圍的城鎮,掠奪人民的財產、殘害猶大人民的生命,希西家王趕緊先繳納一大筆金錢緩和亞述帝國的進攻(參考列王紀下十八:13─17)。


    b. 第13至14節正好說明耶路撒冷的人民,對上帝審判的來臨採取漠視的態度,不知及時悔改才是上帝所厭惡的事,是無可救藥的表現。因此,上帝不會寬恕這樣的人民。


    50.廿二:15—25節,這是一段比較特別的預言,先知譴責南國猶大的內務大臣舍伯那,數說他的過犯。以往都是針對統治者的罪過,現在卻是針對一位政府官員。


    請注意第16節,這裡說他「為自己挖墳墓」,這種作法是只有國王才有的舉動,因為國王才有資格預先準備自己要埋葬的地點,和事先觀看自己埋葬的墳墓是否妥當,這是因為國王常常有「陪葬品」,必須先看墳墓建造的情形,一則可以知道陪葬品是否安全,再者,能夠為自己準備安葬的地方,也在表示壽終正寢,不是死無葬身之地。因此,也表示幸運、有上帝的賜福。舍伯那是一位國王的幕僚長,卻敢如此明目張膽地為自己準備墳墓,表示他的權力已經高漲,且沒有好好輔佐國王,因此,當危機來臨時,上帝要懲罰這樣的官員。從列王紀下第十八章18節可看出,以利亞敬已經取代了舍伯那的地位,舍伯那被改為擔任王室書記,以利亞敬則是總管。可惜的是,以利亞敬似乎也沒有好好把握自己的職份,也被上帝所厭棄。


    51.廿三:1—18節,這一章是有關泰爾、西頓的預言。這兩個城市古時候是非尼基人非常重要且繁榮的城市,且當時的勢力已經遠達西班牙(10節)。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的時候,推羅的希蘭王曾供應香柏木和手藝精巧的匠人(參考列王紀上五:8—10)。主前七○○年,非尼基人開始衰微,亞述帝國的勢力入侵,緊接著是巴比倫帝國的興起,使他們飽受侵犯之苦。由於它有很長的海岸線做為屏障,雖然巴比倫曾在主前五七二年攻下許多據點,但真正攻下這城市的,是直到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那已經是主前三三二年。


    第15至17節一再提起「七十年」,它可能是指在亞述帝國皇帝西拿基立在位的期間,一直干擾著泰爾的對外貿易,使泰爾和推羅極為繁榮的景象蕭條了許多,幾乎到了停頓的狀態。另外,這「七十年」,也正好是先知耶利米預言以色列民族將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下的時間,然後將會得到釋放返回故鄉(參考耶利米書廿五:11—12)。


    52.從第廿四章至廿七章,這四章都是論及終末的審判。上帝乃是萬民的統治者,祂一定會施行審判,並要消滅所有敵對上帝的力量。


    53.廿四:1—23節,這一章是在描述整個世界將會荒廢。主要原因是在第5節,上帝的子民違反了與上帝所立的約(參考創世記九:8—17),玷污了所居住的土地,結果連帶的使居住的土地也受到詛咒(參考創世記三:17、四:12)。


    a. 第14至16節a句,這是在終末審判中顯示出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將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他們將會是生命最大的收穫者,正好與那些背棄立約者完全相反。就如同馬太福音第廿五章31至46節所形容的,有山羊與綿羊之別。屬於綿羊的人,也就是那些蒙福的人,可以承受從創世以來就已經預備好的國度,他們將得到永恆的生命。屬於山羊的人則是被驅離,就像被詛咒般的丟進那為魔鬼和它的爪牙所預備永不熄滅的火裡,受永遠的刑罰。

    b. 第16節b句至23節,都是描述世界末日的景象,可比較馬太福音第廿四章29至31節,以及創世記第七章6至24節。第21節的「天界的掌權者」是指「天界的邪靈」(參考以弗所書六:12),它們有可能就是創世記第六章2節所說的「神子」的代表,也可說是撒但和墮落的天使。


    54.廿五:1—9節,第1至5節是一首讚美的詩歌。這首詩歌與第廿四章的審判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作者提到審判的結果,使那些該毀滅的無所遁形,使應該得到眷顧的,受到安慰和庇護。然後在第6至9節,就像福音書中耶穌基督所說的,是在辦天國的宴席。和第廿四章14至16節一樣,在歌頌審判之後所帶來的生命新氣象──永遠廢除死刑(意即沒有死亡)。沒有哀哭,再也不會有羞辱的事發生。

    第9節說明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將如同訂立新約一般。


    55.廿五:10—12節,這是有關摩押將被毀滅的預言。


    56.廿六:1—21節,這是一首讚美上帝拯救的詩歌。注意第1節說「那一天」,是指上帝伸出援手拯救的日子。原本在上帝的懲罰下,人們是剃光頭髮、穿上麻衣的(參考廿二:12),但是,現在詩人卻說在「那一天」,也就是倚靠上帝拯救的日子,人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國家景象。第1至2節描述有上帝保護的城池,和第5至6節所呈現出來的「城牆成為廢墟」幾乎是兩極對照。


    a. 第7至11節說明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祂的審判是公義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詩人期盼上帝的公義早日實現,使那些為非作歹的人羞愧而知道悔改。


    b. 第12至19節,這段詩歌論及死人復活,是非常珍貴的,可見遠在舊約時代死人復活的信仰已經出現。說明了人對生命的最高期盼──復活。不過,依照以西結書第卅七章的觀點,復活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一個國家、社會的復興,是回歸到公義、和平的新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人不再有死亡的憂慮,也不再有生命的哀嘆。


    c. 第20至21節,短短的兩節,卻說出上帝審判的嚴厲,明白上帝旨意的人,會知道怎樣等候審判的來臨,就像早期以色列人民扣緊門栓,等候上帝執行祂嚴厲的審判遍及全埃及地,然後看到釋放的力量降臨在倚靠祂拯救的百姓中(參考出埃及記十二:21—36)。

    57.廿七:1—13節,這一章讀起來會覺得不是很連貫,但有一個共同的信息:審判的日子。作者用「那一天」或是「將來的日子」來表示。整章的重點在第9節
    ,除非以色列人民將偶像神明亞舍拉的祭壇拆毀掉,否則上帝必定會嚴厲懲罰、不寬赦。這一章也明顯指出:審判,也就是做出分別。就像拿著篩子,將麥子和糠秕分開,這就如同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廿五章31至34節中所描述的,分開「綿羊和山羊」,也像天國比喻中,將稗子和麥子分開一樣(參考馬太福音十三:24—30)。


    a. 第2至6節也可說是第二首「葡萄園之歌」,第一首是在第五章1至7節。這一首更清楚地說明,栽種葡萄園的上帝將親自看守葡萄園,並且要清除園中所有的荊棘、雜草。這樣的葡萄園將會開花並結出好果實。


    b. 第13節指出以色列人民已經被四散在亞述和埃及各地,這兩個國家當時是強勢國家,被俘虜去的人民,或是避難而去的人民,很可能都被當作奴隸販賣到其他地區。因此,當「日子一到」,上帝要親自召回這些四散的選民。不過先決的條件是第12節所說的──經過了篩選之後才召回來。這些人也就是先知以賽亞一再說明的「殘餘的人民」(參考廿四:14—16a)。


    58.第廿八章至卅五章,是以賽亞書的第三個部份,經文的背景與主前七○五至七○一年的時代有密切關係。重點放在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的預言。在這段經文中,總共提起六次的「遭殃」(廿八:1、廿九:1、廿九:15、三十:1、卅一:1、卅三:1)。然後以一首詩歌作結束(第卅五章),這首詩歌表明了審判之後,「餘民」(或是「殘餘人民」、「劫後餘生」者)將成為「聖潔的子民」,走在「聖潔之路」上,歡樂地歌頌上帝的慈愛。


    59.廿八:1—13節,這段經文說明一點:領袖們(也包括了先知和祭司在內)都是昏庸之輩,他們甚至不清楚上帝的審判已經來臨。作者用酗酒來形容他們對國事的廢弛、紀律不彰,使他們失去分別善惡、是非的能力,這是導致國家淪亡的主要因素。第9至13節正好說明一個充滿昏庸領袖的國家,聽不進上帝僕人先知們的教導。


    60.廿八:14—22節,很清楚地,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在先知以賽亞譴責猶大與埃及簽訂國防協約時。他的警告是:與埃及簽約,就等於和死亡簽約。作者以非常特別的民間諺語「床太短,無法伸腿;被太窄,蓋不住全身」來形容埃及救不了猶大的需要。就如同俗語所說的「遠水救不了近火」,意思是沒有甚麼作用。a. 第16至17節說明倚靠上帝的大能,才是明確的選擇。倚靠人的力量,將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災難。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九章32至33節引用了先知這段說詞,表示一個人必須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這樣的人才會發覺上帝才是人生命的磐石,是永久的倚靠。


    b. 第21節的「比拉心山」,可參考撒母耳記下第五章20至21節,上帝幫助大衛打敗非利士人,情況有如「洪水沖破堤防」一般,使非利士人受到的損失相當慘重。「基遍谷」,可參考約書亞記第十章1至11節,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在基遍擊潰了耶路撒冷、希伯倫、耶末、拉吉,和伊磯倫等亞摩利王聯合的軍隊。這兩次的出擊,都是在上帝親自帶領下完成的。有上帝的幫助,就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和勝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