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導讀(61~90)

    61.廿八:23—29節,這是一首讚美詩歌,說明上帝的智慧就像一個有經驗的農夫一般,知道怎樣耕田撒種。同樣的,上帝對待祂的子民也是這樣,祂的懲罰也是恰到好處,不是嚴厲,是祂的子民所能承受的,主要是使他們知道怎樣受到利益。因此,上帝的懲罰本身也是一種恩典、賜福。
    62.廿九:1—14節,這是第二個遭殃,是論及耶路撒冷的事。第1至4節很清楚地應該是指主前七○五至七○一年,亞述帝國包圍耶路撒冷的經過。而第5至8節則是主前七○一年的背景,上帝差遣祂的天使攻擊亞述的軍營,死傷慘重(參考卅七:36—38)。


    第9至14節是指出不聽上帝話語的子民,必定受到嚴厲的懲罰。沒有用真實敬虔的心敬拜上帝,則一切的宗教禮儀都不具意義。真正的問題在於領導階級的領袖們,是昏庸者,只知貪婪,卻傳不出上帝的信息。(酗酒所表明的就是昏庸、無能、懶惰、貪婪等)。再者,雅各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因此,真實敬虔的心不僅是在禮拜的儀式而已,而是將信仰表現在對苦難的人的憐愛。


    63.廿九:15—24節,這是第三個遭殃,論及上帝在審判的日子所展現出來的大能。從第15至16節可以看出作者在反映第9至12節;在暗中策劃陰謀的人,總以為沒有人看見,就像一個酗酒甚重的人,看不見、也聽不到一樣。以為都沒有任何事發生,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們在暗中所進行的陰謀。但是,上帝都很清楚。


    第18至24節可比較第六十一章1至 11節,這是傳出上帝最美好的消息。審判的日子,對忠實的上帝子民來說,並非都不好,而是恩典,因為公義將出現,所受的冤屈將得到伸張。那時,沒有人是盲目的,大家都將明白上帝真實的愛,雖然有過懲罰,但那是恩典,因為祂施行奇妙的拯救。


    64.三十:1—17節,這一章是第四個「遭殃」,主要說明猶大若是與埃及聯盟,將會帶來無法收拾的結果。


    a.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說明猶大真正的問題是:對上帝沒有信心,卻想倚靠埃及的救援。原因從第10至11節可看出來,不是先知沒有傳出上帝的信息,而是執政者(猶大的領袖)不聽上帝的話,先知要傳遞信息,卻被阻擋。這情形也發生在亞哈執掌南國以色列政權的時代( 874-853 B.C),他在主前八五三年決定進攻亞蘭,但是先知米該雅堅持反對,他卻禁止米該雅說反對的聲音,結果亞哈在此役中戰死(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28)。先知阿摩司的時代,也因為傳出當代政治領袖不喜歡聽的話,結果遭到北國以色列的伯特利大祭司亞瑪謝的禁止(參考阿摩司書七:10—13)。


    b. 第6至7節,將埃及形容成「獅子、毒蛇、會飛的惡龍」,在以色列文化中,蛇、龍等物都被形容為邪惡的記號、代表。這與創造的故事中,蛇引誘人離棄上帝的命令有關。猶大請求埃及給予援助,等於台語俗話所說的「請鬼拿藥單」,不但沒有功效,反而更糟糕。


    c. 第12至14節是上帝審判的預言,用來形容猶大將會敗壞,且結果是慘痛的,因為會粉碎到如同高牆倒塌、陶器摔壞一樣,無法修復。


    d. 第15至17節說明猶大的慘敗,並不是因為敵軍強盛到自己無法勝過,而是因為上帝憐憫的手不伸出來。此段經文可以比較詩篇第卅三篇16至19節。


    65.三十:18—33節,這是一段與前面所述說的景況完全相反的預言,提到上帝還是會照顧祂所揀選的子民,另一方面,上帝也要懲罰亞述,而且懲罰的結局是使亞述從此消滅。亞述帝國的首府尼尼微城是在主前六一二年被攻陷,然後在主前六○五年被巴比倫帝國所併吞消滅。


    a. 從第19至26節這段預言看來,似乎猶大的慘痛經驗並不是前段經文所描述的,被上帝遺棄了,而是上帝用異族入侵來「訓練」、「教導」祂的子民(20至21節)。主要是要教導猶大人民離棄偶像神明的崇拜,忠心歸向拯救他們、帶領他們的上帝。


    b. 第26節提到「光」(包括月亮、太陽)要比以前「明亮七倍」,表示黑暗將不會再出現,生命展現出新的希望。「七」是神聖的數字,帶有祝福、拯救之意。


    c. 第30節提到上帝所使用的方式,可比較出埃及記第九章20至26節、二十章18至19節。另外,第30至33節預言亞述帝國將遇到的災難,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卅七章所描述發生在主前七○一年的圍困耶路撒冷城事件。


    66.第卅一至卅二章是敘述第五個「遭殃」。主要是在說明上帝必定會施行祂的審判和拯救。


    67.卅一:1—9節,第1至3節可參考詩篇第卅三篇16至19節,也是再次重述以賽亞書第三十章1至18節的內容,重點在第3節所說的:「埃及人並不是神;他們不過是人。」這也是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之一,人是受造的萬物之一,倚靠人的力量,等於藐視上帝的拯救。


    第4至9節所描述的內容和第三十章19至33節的內容相同。主要在呼籲:猶大人民必須認識上帝才是他們生命的保障。真正的拯救者就是創造的上帝,猶大人民必須將那些不能說話,也不能彈動的偶像神明丟棄,回到真正的主──耶和華上帝面前。


    68.卅二:1—20節,這一章持續第五個「遭殃」,但所敘述的內容則與一個公正的君王,以及上帝的審判有關。

    a. 第1至5節提起這位即將來臨的君王是人民所期盼的,他帶給人民和諧、安樂的生活。


    b. 第6至7節則說到愚蠢的人和明智者之間的差距是何等的大。就像一個賢明的君王和一個愚笨的統治者是不能相比的。所謂的「愚蠢」或是「愚笨」,並不是指行為舉止都很遲鈍、不明事理,相反的,聖經所指的「愚蠢」乃是指將個人的能力當作上帝的化身,以為只要倚靠他,就可以享有生命的安全保障,這種人乃是心中「沒有上帝的人」,也是指那些仗著自己的能力而狂傲的人說的。


    c. 第9至20節分成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第9至14節,預言即將來臨的災禍。從這段經文中可看到當時社會奢華的景況,包括豐富的農產收穫而有的安逸生活,以及繁榮的城市、堂皇的宮殿,都成為人在物質生活中陷入墮落的一個記號。可將此段經文比較第三章16至26節,就會更清楚先知這些預言的真實內容。


    d. 第二個段落是從第15至20節,在這段經文中,先知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景象:安居樂業的生活,就算有「冰雹」打下來,人們也可以安心地牧放牛驢,因為災害不會來到他們當中,因為有上帝保護他們,雖然生活純樸、簡單,卻是忠實、公道的社會。


    69.卅三:1—24節,這一章剛好是以賽亞書全書的正中央,卻也是最複雜的一章。之所以說「複雜」,是因為它不像前面的經文,明白指出是亞述的問題,或是來自巴比倫的威脅,而開頭的「敵人要遭殃了」,這敵人到底是指誰呢?一般認為這裡所提的「敵人」是指亞述而言,這是從第7節的「尋求和平的使節悲痛哭泣」得到的,因為在主前七○一年,當亞述帝國派兵圍困耶路撒冷城時,那時希西家王曾派「國史大臣亞薩的約亞。結果他們三人都遭到亞述的指揮官羞辱「要吃自己的糞,喝自己的尿」(參考以賽亞書卅六:1—20)。

    a. 第2至9節是一段祈禱文,包含了讚美的詩歌(5至6節)。第8節可反映第1節所說的。沒人敢旅行,是因為有人在路上搶奪財物。而條約的廢除,乃是強國經常有的作風,就像一個凶悍的強盜,他搶奪別人的財物,卻沒有被人搶奪過。第9節,黎巴嫩原本出產聞名的香柏樹(參考列王紀上五:6),現在卻變成森林枯乾;沙崙,是位於約帕以北沿著地中海海岸的平原,盛產美麗的植物,也以翠綠的青草牧場聞名(參考卅五:2、六十五:10),但現在要變成荒涼的地帶;巴珊和迦密山肥沃的土地區域,尤其是巴珊的「母牛」相當聞名(參考阿摩司書四:1),也盛產橡樹(以賽亞書二:13),但現在卻是「樹葉都掉光」,也就是荒廢到極點。這都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耶路撒冷城不保,這些原本青翠的田野也將遭到荒廢。


    b. 第10至16節,述說上帝將會對前段所敘述的祈禱作出回應;在第10至13節中,上帝對背叛的選民一點也不留情,因為他們是屢勸不聽的子民。除非他們真的悔改歸正,回到上帝的教訓裡(15至16節)。


    c. 第17至24節,這是預言將來的審判之後,「新的耶路撒冷」出現的景況。那是上帝的指揮中心城市,一切都將按照公義、慈愛來進行。不再有恐懼,也不再有病痛之苦,是個永遠繁榮,使人安居的城市。因為不會再有任何外國武力的干擾,就算有外國武力想要攻擊,也不會得逞,因為有上帝親自保護這個城市。


    70.第卅四至卅五章都是屬於預言末日的審判。如同是為第廿八至卅三章作結論。也如同第廿四至廿七章,是為第十三至廿三章作結論一樣。


    71.卅四:1—17節,這一章的主要重點放在以東這個國家。論及以東的結果是慘痛、滅亡的。這必然與主前五九八至五九七年,猶大被巴比倫帝國入侵的時候,以東趁機從南方掠奪猶大有關。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阿摩司早就預言過以東人所犯的罪過將會為他們帶來嚴重的懲罰(參考阿摩司書一:11—12)。主前第六世紀的先知耶利米則預言以東將會像所多瑪與蛾摩拉城一樣的遭到徹底毀滅(耶利米書四十九:18)。先知以西結也曾預言以東將遭遇上帝嚴厲的懲罰,理由是以東利用以色列和猶大危急的時候,趁機併吞他們的領土,引起上帝極大的不滿。因此,他預言以東將會變成「廢墟」(參考以西結書卅五:1—16)。


    a. 請注意第11節,作者先在第9至10節描述所多瑪和蛾摩拉城遭毀滅的景況,並用它來形容以東即將遇到的災難(參考創世記第十九章)。現在則是更進一步以創造之初
    的「空虛渾沌」來形容可怕的「亂象」,除非上帝展現祂創造的能力,否則沒有人有能力挽救以東的危局。從第11至15節,提到許多野獸、飛鳥的名字,這都在表示整個城已經不適合人居住,也沒有任何人居住在此,才使得野獸、飛鳥盤踞於此。因為沒有人居住,所以第12節說這裡「沒有王,也沒有長官治理這地」。

    b. 第16節提到「去查考上主的書」,可以說是預言有關以東末日的先知書信。


    72.卅五:1—10節,這首詩歌則是完全與第卅四章預言以東的結局呈現相反的結果,因為這首詩歌是說耶路撒冷城將成為上帝指揮的中心,所有蒙恩的人都將聚集在這裡感謝上帝拯救的恩典。
    a. 第2節可以對照第卅三章9節,是完全的對比。有上帝的拯救和失落上帝的庇護,結局是完全不同的。


    b. 第5至6節與第六十一章1至4節所預言上帝拯救的結果是相同的。施洗約翰派學生來問耶穌基督的身分時,他的回答就是引用先知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的這段經文。


    c. 第7節可與第卅四章9至15節對照來看。


    d. 第8節明確指出審判的時候,將會把屬於上帝的忠實子民分別出來。


    e. 第9節的「獅子」、「野獸」都是指攻擊人,特別是在旅途中最容易造成旅客生命安全的就是「獅子」等野獸。


    f. 第11節和第五十一章11節完全相同。指出上帝將會以耶路撒冷為祂居住的中心地。在上帝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生命最安全的地帶。這已經在預言於主前五三九年,當波斯帝國將巴比倫消滅後,塞魯士皇帝下諭旨,讓以色列人民返回耶路撒冷故鄉重建家園,人民興高采烈的歡喜景況。


    73.從第卅六章至第卅九章8節,大多是引自列王紀下第十八章13節至第二十章19節的內容,也有些經文是逐字採用過來的。不過,列王紀的作者在下卷第十八章14至16節清楚描述猶大國王希西家在亞述皇帝面前求降的經過,這一點則是以賽亞書的作者所省略的。再者,列王紀作者並沒有記載以賽亞書第卅八章9至20節的身體康復後吟唱讚美的詩歌,以及第卅七章6至7節、21至35節、卅八章5至8節、卅九章6至7節等四個預言。第卅六章至第卅九章有關亞述帝國攻擊耶路撒冷的事件,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十八章至第二十章,或是歷代志下第廿九章至第卅二章。這三份資料都可成為互補的,對此段歷史事件的瞭解相當有幫助。


    74.卅六:1—22節,在第1節的「希西家在位的第十四年」,這是主前七○一年,也是亞述帝國皇帝西拿基立率兵攻擊耶路撒冷的那一年。他在位期間是從主前七一五至六八六年。西拿基立則是在主前七○五至六八一年統治亞述帝國。


    a. 第2節可比較第五章26至29節,會更清楚亞述帝國攻擊的情況是多麼令猶大膽顫心驚。

    b. 第3節和第12節可比較第卅三章7節的詩歌。


    c. 從第6節中,我們看到當時亞述眼中的埃及是多麼的軟弱,就像有傷痕的蘆葦一樣。第7至10節是亞述大將拉伯沙基假借上帝的名說這樣的話,因為從第18至20節可以看出,這位大將在第7至10節的說法其實是一種反諷的說詞。第7節也是亞述大將拉伯沙基最具「震撼力」的說詞;他的說法是:如果亞述皇帝將所有的偶像神明都摧毀,只留下耶路撒冷聖殿敬拜的上帝。那麼,他們能夠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豈不就是亞述皇帝幫的忙,而不是來自耶和華上帝的幫助!


    d. 第11節提到「亞蘭語」,這是當時國際外交的語言。而當時的希伯來語則是猶太人通用的語言。因此,當亞述大將故意用希伯來語講話時,為的是要讓耶路撒冷城的猶太人也聽得懂,讓他們心中恐懼、害怕即將陷落在亞述手中。


    e. 第13至20節是這位亞述大將軍拉伯沙基的第二次發言。值得注意的是第15節,拉伯沙基要耶路撒冷城的猶大居民不要聽信希西家王的教導,要聽從上主的話,並要他們不要相信上帝會拯救他們。這更充分顯示出他在第10節「上帝差遣他來攻擊猶大是出自上帝」的說詞是假的。再者,第17節「直到皇帝把你們遷到另一個地方」,這句話清楚指出亞述帝國當時的作法──要徹底毀滅一個國家,就是將該國的人民遷移到他國,給予強迫通婚以混合族群(參考列王紀下十八:11),讓他們無法結連,用這種方式來防止族群聯合起來抵抗或反叛。


    f. 第21至22節可看出希西家在宗教改革方面確實有了顯著的成效。人民相信希西家的帶領,會得到上帝的賜福和保護。也可以說亞述這一次的「心理戰」並沒有成功。


    75.卅七:1—38節,這一章主要在說明上帝怎樣幫助倚靠祂的人,以及怎樣對待那些驕傲,且假借上帝之名欺負弱小的人。

    a. 在第卅六章22節說猶大王希西家派出的三位大使心中很難過、悲傷,因此撕裂了衣服。現在第卅七章1節也說希西家王為了國家可能面臨的危機而「撕裂衣服、披上麻衣」,並且還差派穿著麻衣的使者去見先知以賽亞。他這些舉動也同時在說明自己在政策上的錯誤,和祈求上帝的寬恕,就像約拿時代的尼尼微城的國王和他的百姓一樣,都是穿麻衣痛悔認罪。也從第1至4節中看出,當時猶大確實無法抵抗強大的亞述帝國。尤其他在主前七二一年消滅了北國以色列,震撼了鄰近的國家,大家紛紛向之進貢,也在設法與埃及聯合抵抗亞述的日趨壯大。


    b. 第5至7節乃是整個事件的中心,說明上帝並不是視而不見,也不是聽而不聞,更不是袖手旁觀。上帝的確在看,看誰倚靠祂,看誰狂傲,看誰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先知以賽亞的信息傳出上帝知道亞述的驕傲,且對祂的污衊,因此,懲罰必定會臨到亞述人的身上。耶穌基督說:「人所犯一切的罪和所說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到赦免;但是褻瀆聖靈的人永遠得不到赦免,因為他所犯的是永遠的罪。」(馬可福音三:28—29)


    c. 第8至13節又是另一次的心理戰,主要是亞述皇帝聽到埃及的軍隊開過來,就將準備全力攻打耶路撒冷的軍隊調派去阻擋埃及背後的攻勢。他希望能夠不費兵力就拿下耶路撒冷,沒想到這一招並沒有成功。然後,在他打勝了古實帶領的埃及軍隊後,就傾全力攻打耶路撒冷,卻沒有想到會有第36節的後果出現──死了十八萬五千名兵士,傳說是因為兵士感染了瘟疫的結果。先知以賽亞認為那是上帝的懲罰。


    d. 第14至20節讓我們看到希西家王確實是個很有信仰的猶大國王,他信靠上帝,將所受到的威脅陳述在上帝面前。第18至19節也是希西家王在回應亞述大將拉伯沙基挑釁和污衊上帝聖名的話。希西家認為亞述已經將創造的上帝拿來和石頭、木頭相比,這是對上帝的污衊,也是極大的侮辱。


    e. 第21至35節,這一段是先知以賽亞宣告上帝將對亞述採取的行動,要讓亞述受到極大的重創。第22至25節可說是亞述的戰績,確實是令當代的亞述鄰國心驚。請注意第29節的「用鉤子穿過你的鼻子,拿嚼環套住你的嘴」,這是古代俘虜戰敗人民的殘酷手段,就是用繩子穿過鼻子拉著,有的也會用銅線穿過嘴唇拉著俘虜走。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即將對付亞述,那殘酷的方式正是亞述對待以色列人民的方法(主前七二一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消滅,人民被俘虜去當奴隸或是販賣到鄰近國家)。


    f. 第30至32節提到耶路撒冷顯然是受到重創,但是還有「劫後餘生」的人民,這段可能與列王紀下第十八章13至17節有關。第30節很清楚地說到種植的花果蔬菜將在第三年開始有收成,那也表示亞述圍困所帶來的威脅,並不是馬上就得到解救,而是需要經過兩年的時間。這一節也是在回應第卅六章16節,亞述大將拉伯沙基用吃、喝等安定生活的條件來誘惑猶大希西家王聽從他的話。
    g. 第36至38節,上帝親自動手,任何人的力量都無法阻擋,除非上帝罷手。就像在出埃及的前夕,上帝的天使進入埃及全地殺死所有頭胎生的,包括了人和牲畜等一切所有的。就算埃及乃是當時世界最堅強的國家,上帝若要出手懲罰驕傲的民族、國家,他們都無法躲避得了。希臘史學家西羅多德(Herodotur)說上帝是用「瘟疫」來懲罰亞述。主前六八二年,西拿基立被他的兒子殺死。這段經文也可比較第7節所說的。


    第38節的「以撒哈頓繼承他作王」這一句可比較以斯拉記第四章2節。


    76.卅八:1—20節,這一章是由兩個不同的資料彙編而成;一是第1至8節,可比較列王紀下第二十章1至11節,以賽亞書的作者將之縮短了,主要在說明希西家王從死亡的邊緣多活了十五年的經過。這也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說明生命的主宰就是上帝,祂既然創造生命,也就有能力延長人的生命。再者,這段故事也說明了向上帝祈求延長生命並非困難的事,真正的問題是人延長生命之後,要作甚麼?這一點才重要。希西家王雖然求得延長生命十五年,但是卻因為這樣忘了自己得以延長生命乃是上帝的恩賜,卻將自己好端端的改革機會給喪失了,這也是第卅九章所要提起的。


    a. 第8節,也說明創造的上帝,既可命令太陽發出亮光,也可使太陽、月亮都停在天上不動(參考約書亞記十:12—13)。現在上帝決定用「日影倒退十步」來作「預兆」,讓希西家王明白上帝的旨意。


    b. 再者,這一章與列王紀下不同的地方是,第9至20節這段詩歌,是一首讚美的詩歌,通常被用在病癒後的感恩禮拜。


    c. 第11至14節是在描述一個人生命垂危時的心境,其痛苦和不安,是最典型的內在心靈反應。這裡用「像帳棚被拆下,像布從織布機上割了下來」、「彷彿獅子咬斷了我的骨頭」、「聲音微弱無力」等等,都是在表示生命已經黯淡、毫無希望,人的內心有很大的掙扎。


    d. 第18至19節是陰間與活著的世界的對比。


    77.卅九:1—8節,這一章是為第四十章以後做轉換的準備。因為自第四十章至第五十五章,乃是以賽亞書的第二篇,屬於主前第六世紀的時代背景,和第一至第卅九章以主前第八世紀的背景為重點很不相同。這章說明猶大雖然因為倚靠上帝的帶領逃過亞述的攻擊,卻因為顯示自己的財富和能力,而遭到巴比倫的滅亡。作者有意說明一項非常重要的信息:倚靠上帝,人的生命獲得保障,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上帝也會伸手帶領。但是,倚靠人的財富,不但得不到保障,反而使自己所積存的一切付諸流水,歸給別人所有。這正好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沒有人能夠伺候兩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看重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馬太福音六:24)


    巴比倫王米羅達‧巴拉但在位期間,大約是主前七二一年至七○一年。他在位期間很努力想要說服其他國家與他聯合反抗亞述。而希西家就是他考慮的對象之一。後來猶大被巴比倫消滅,乃是主前五八六年,並不是希西家壞了國政大事,但是,先知已經預先讓他知道後裔的慘痛結局。有關猶大的滅亡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四章至廿五章。


    78.從第四十章至五十五章,可說是以賽亞書的第二部份,是以主前第六世紀為背景。說出猶大已經滅亡,人民在痛苦中祈求上帝的憐憫和拯救。就像早年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痛苦的生活一樣,祈求上帝的寬恕和拯救。


       第四十章也可說是這部份的開場白,說明猶大已經亡國,並指出在奴隸生活中的以色列人民是多麼期盼上帝的手的扶持和帶領。

    79.四十:1—11節,在亡國的期間,人民最期盼聽到的好消息,就是釋放。這段經文就是以「好消息」為主題。「好消息」的意思就是「福音」,就像新約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就是人類的「好消息」,是我們生命得拯救的福音。


    a. 耶路撒冷是在主前五八六年被攻破,人民被俘虜去當奴隸。因此,經文的背景是要向那些在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傳出好消息──上帝要安慰他們、要寬恕他們,也就是說他們在巴比倫的日子即將結束。主前五三九年,巴比倫被波斯帝國消滅,波斯皇帝塞魯士決定釋放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耶路撒冷重建家園。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有詳細記載他們返鄉的情況。


    b. 第3節第「一個聲音」傳出,要將坎坷的道路剷平,也就是將生命的苦難結束之意。馬太福音的作者也引用了這節經文來形容一個君王要出巡時,都會有先遣部隊開路,好使君王能夠順利行進,並且要削平所有崎嶇不平的道路,好讓君王行進時安穩舒適。換句話說,上帝拯救的手既然已經伸出,就會排除那些阻礙以色列人民被釋放的絆腳石。


    c. 第6至8節是再度傳出消息:無論人多麼偉大,在上帝看來都是短暫的。亞述如此,巴比倫也不例外。唯有上帝才是永遠的。人和上帝相比,人實在太渺小了。


    d. 第9至11節,傳消息的人再度傳出,要大家聽到這個消息時,不要驚嚇,因為實在是太偉大了,一個奴隸可以被釋放,且是很有尊嚴地走出奴隸之地,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一件事。第11節可以比較以西結書第卅四章11至16節,也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卅一章10節。


    80.四十:12—31節,在第12至17節中,主題是第14節,提到人怎能和上帝相比?亞述的西拿基立呢?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呢?他們的偉大都已經過去(7至8節)。不但如此,甚至是渺小到有如一滴水、一顆沙粒,甚至是灰塵,也就是說看不到它的存在一樣的渺小。


    a. 第18至24節,人怎能和上帝相比較?愚蠢的人才會想到這樣的比較。這段詩歌用人的手所造的偶像,與敘述上帝創造的天地相比較,馬上可看出人實在是太渺小了,甚至是微不足道。第22節可以比較創世記第十一章5節,當人在誇耀自己建造的高塔很偉大時,上帝卻要下來看看到底建到哪裡了?


    b. 第25至31節,說明人的渺小,和上帝創造的偉大。天上的星辰就像上帝的天兵、天軍一樣,數算不完,但上帝卻可以叫出它們的名字,這也說明了人和上帝之間簡直就無法相比。人對上帝的瞭解是少之又少,因此,埋怨時常發生,卻不明白自己抱怨是為了甚麼。


    第28至31節提到一個主題──人的力量有限,上帝卻是無窮。倚靠人的力量,會有疲乏、用盡之慮。但在上帝的手中,永遠沒有止境。


    81.四十一:1—20節,從第1至7節有類似公開審判的意味,上帝要向所有的人解釋、回答所疑惑的事。

    a. 第2節「從東方引來那征服者」,這是指波斯皇帝塞魯士(主前五九○至五三○年在位)於主前五三九年消滅了巴比倫帝國,並且下諭令讓所有的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重建家園(參考歷代志下卅六:22—23,以斯拉記一:1—4、六:1—5)。


    b. 第4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在巴比倫的時代,軍隊所向無敵,但是,卻在波斯皇帝塞魯士的手下成為敗將。這一節在告訴我們上帝才是歷史的主宰。無論誰多麼強悍、國家多麼壯盛,真正在主導歷史的是上帝。無論是誰,即使造了許多偶像,並將之奉為神明,但這些神明卻還得用釘子固定才能穩住身子。但創造的上帝是連海島聽到祂的聲音都會害怕。


    c. 第8至20節,這段詩歌很清楚地表達上帝對以色列人民伸出拯救的手,並要照顧他們,更要使他們從艱困的環境中重新獲得生命力。第10、13、14等節都一再重複「不要害怕」。有上帝同在,就不用害怕,因為祂是萬軍的上帝,也是歷史的主宰。請特別注意第14至15節所說的,可比較撒母耳記上第十七章的記載,有關少年時代的大衛抵抗巨人歌利亞的事件。就如同弱小的以色列,在上帝的庇護下,不用害怕強大的敵人一般。第17至20節是在描述上帝就像早年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經過一樣,在曠野中出泉水,在沙漠中出水果,讓那些長年流浪在荒郊野外的子民,看到這偉大的神蹟,不用為了口渴、饑餓而愁煩。在人看來不可能的事,在上帝眼中卻是輕而易舉的事。


    82.四十一:21—29節,這又是與前段相同的詩歌內容,開場白就像在法庭審判一樣。此次審判的對象是偶像神明,也就是那些虛偽的神明,人的手雕刻的偶像神明,它們是無能的,既不能看,也不會說預言或預測將來要發生的事。就算是說了,也不知道說些甚麼。第25節再次提起波斯帝國來解救在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但波斯的到來,所帶來的損害卻遠超過巴比倫帝國所能承受的。


    第27節是這段經文的中心經節,說到上帝才是真正歷史的主宰者,就像第4節所說的一樣。上帝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因此,祂先派人將波斯釋放以色列人民返鄉的好消息傳回耶路撒冷。祂之所以先派人去傳遞這個消息,是因為波斯帝國乃是上帝的僕人,是上帝差遣它去釋放以色列人民的。上帝就是歷史的中心。


    83.第四十二章至四十三章都論及以色列人民乃是上帝揀選的僕人。在先知的書信中,這種看法相當普遍,這也是創世記第十二章1至3節所記載的,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作為祂的僕人。但上帝揀選一個民族或是一個人來作為祂的僕人,是要成為祂的同工,並一同參與拯救的工作。也可以將這樣的認知引用在今天的基督徒身上,我們就是上帝的同工(參考哥林多前書三:9)。在以賽亞書中,除了第四十二章1至4節這段被稱之為「僕人之歌」外,尚有第四十九章1至6節、第五十章3至9節、第五十二章13至15節、第五十三章等,都是屬於「上帝的僕人」之歌,且這位僕人乃是一個「受苦」的僕人。而他的受苦,是因為人類的罪的緣故。


    84.四十二:1—9節,第1至4節被馬太福音的編者引用在該福音書的第十二章8至 21節,形容耶穌基督就是上帝差遣來拯救祂子民的僕人。在以賽亞書裡,先知傳出上帝的這段信息中所指的僕人,乃是指以色列民族。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來到西奈山下紮營的時候,摩西上山去見上帝,上帝告訴他,要他轉告以色列人民,他們乃是上帝揀選要成為「神聖的國民,是事奉我(上帝)的祭司」(出埃及記十九:6)。所謂「祭司」,指的就是幫助人如何認識上帝、敬拜上帝的人。上帝的僕人最大的使命,就是帶給人類社會持久的公義(1、3、4節)。


    a. 第1節比較馬可福音第一章11節。


    b. 第2節比較路加福音第二章1—20節,耶穌基督降生時,也是靜悄悄地,沒有任何喧嘩、吵雜的聲音,因為是在夜半時分。但是在天上卻是相當忙碌,因為天使忙著四處報佳音,天上與人間的差距是很大的。


    c. 第3至4節比較詩篇第七十二篇1至4節。


    d. 第7節可比較第廿九章18節、第卅二章3節、第卅五章5節、第六十一章1節等,都是在說明上帝拯救日子來臨的時刻。上述這些經文的內涵也被路加福音作者引用在第四章18節,說明耶穌基督就是這位即將來臨的拯救者,他代表著上帝的拯救。


    85.四十二:10—13節,這是一首讚美詩歌,可比較詩篇第九十六與九十八篇。第11節的「基達」,是指阿拉伯曠野中,遊牧的貝度因人之家園。基達是以畜牧業出名,特別是在畜養羊群的事業上很專業(參考以賽亞書六十:7)。「西拉」,這是以東人的首都,位於死海以南的高原上。「西拉」這個地理名稱有「峭壁」之意,也可看出此處的地理位置相當好,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第11節就是指出位於沙漠的基達人,和位居高原地帶的西拉人,都將歡呼,因為上帝的子民要獲得拯救。


    86.四十二:14—25節,這段詩歌最重要在於作者一再強調,上帝將如同帶領瞎眼者走正確的道路(16、18節,參考第7節)。在第16節,說明了上帝將帶領祂的子民走的,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經驗,因此,如同瞎子行走新路一般,這條路並非平坦易走,但在上帝帶領之下,即使是崎嶇不平的道路也會變成坦途,只要有上帝的帶領,就不用害怕前面的道路或即將面臨的困難。但在上帝決定伸出祂拯救的手時,只要聽到的人都會感受到那令人震撼、驚訝的場面,甚至害怕到如同產婦喊叫一般,也像山河變色般地令人畏懼(參考出埃及記十二:29—30、 十五14— 16,約書亞記五:1)。


    a. 第18至25節這段詩歌說明了甚麼是瞎眼的人。就如同第20節所說的,即使看了,卻不明白;就算聽了,卻又聽不懂其中的奧秘。拒絕聽從上帝的指引,或是想要脫離上帝規矩的人,就如同一個瞎眼的人,在別人的眼中,是可以隨意欺負的對象。詩人在這段詩歌中,主要在說明:上帝的子民會遭到滅亡,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背棄了上帝的道。


    b. 第25節明顯說明了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圍困耶路撒冷城的情景,那是慘痛的生命經驗,可惜,上帝的子民卻沒有從慘痛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就像第23節所呼籲的:要他們留心聽。


    87.四十三:1—7節、14—21節,這段詩歌很明顯是在亡國於巴比倫之後寫成的(5至6節)。以色列民族在主前五三九年,在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的許可之下,開始返鄉重建家園。因為波斯已經取代了巴比倫帝國,且對以色列人民懷有同情的好感。在塞魯士的後代中,皇宮中甚至聘用以色列人,例如以斯帖記中的末底改擔任高官位階。


    a. 在第1至7節與第14至21節的這兩段詩歌中,詩人描述了出埃及的景況。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第5節的「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在一起」,這句話說出上帝對祂的選民的疼愛,雖然祂的子民一再背棄上帝的法則,但是上帝還是疼愛他們。且在第5至7節中,說
    了另一項非常重要的信息,原本在所羅門王死後就已經分裂的以色列民族,雖然在主前七二一年北部的以色列國被亞述帝國消滅,南部的猶大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消滅後,人民被俘虜四散到各地去(參考列王紀下十七:5—6、24、歷代志下卅六: 17—20,以賽亞書十一:11)。卻在此時上帝伸出援手,不但要讓以色列人民得到返鄉的福音,且更有意義的是:要讓原本分裂的民族,透過此次返鄉,變成一個嶄新的民族,他們原本已經是分裂長達350年(933-586B.C)的民族,將因此重新結合起來,且要將四散各地的族裔召回,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樣的「神蹟」只有上帝才有辦法完成,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更不是用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因為在上帝眼中,祂所揀選的子民,都被視為最寶貴的子女。

    b. 第16至17節可比較出埃及記第十四章21至30節。背景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埃及軍隊追趕到紅海邊的情景。而在第19至21節則說明將有更偉大的神蹟出現,就是前段所述說的,原本分裂的民族,將因此次巴比倫的消滅,而得到復原的機會。使一個已經沒有復和希望的民族再次和好。就像沙漠地帶將出現泉水一般,令原本已經枯萎的生命重現生機。


    88.四十三:8—13節、22—28節,這兩段詩歌從「法庭」開始,也從「法庭」結束。說明上帝的控告,要讓以色列人民知道,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亡國的慘痛經驗,乃是因為背叛上帝,去敬拜那些偶像神明。就像一個瞎了眼的盲人,也像一個聽不見的聾子。看不清楚的偶像神明根本就不能救人,也不會保護人;又像聾子一樣,表示聽不見偶像神明發出甚麼聲音,因為它根本就不會講話。


    a. 第10節是這兩段詩歌的中心經文,說明十誡的最基本誡命,也就是第一誡──唯有耶和華上帝是獨一的上帝,沒有其他的神可以跟上帝同時並列。上帝揀選的子民應該都是這個誡命的見證者,也是宣揚者。


    b. 第22至24節都說明了以色列人民根本就沒有敬拜上帝,因為他們已經忘了上帝對他們的慈愛,雖然上帝曾經帶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奴隸之地,但上帝並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如何獻祭,或做任何有關敬拜的事而造成負擔。可是以色列人民卻去敬拜那些偶像神明──那些不能救他們、保護他們的假神明,且用許多貴重的財物裝飾的祭品,這些都成為他們祭拜偶像神明的負擔,卻也成為上帝拯救他們脫離另一種「重擔」的主要原因。


    89.四十四:1—8節,從這段詩歌可以看出上帝給予以色列人民極大的安慰和鼓勵,因為他們已經在亡國的苦難中,上帝表明會與他們同在,且要幫助他們,更重要的是,肯定表明以色列民族乃是和上帝有特殊的關係:上帝是他們的主人,他們是上帝的僕人。這層關係說明上帝絕對不會置他的僕人於不顧,也就是會拯救他們脫離苦待他們的人的手。

    a. 第5節,這是古代奴隸的記號方式。如果以色列人民是屬於上帝的僕人,主人會在他們身上作記號,表明隸屬的關係。創世記第十七章9至14節,上帝與亞伯拉罕及他的後代立永遠的約,就是以「割禮」為記號。


    b. 第6節是這首詩歌的中心題旨,表明上帝是永遠的上帝,祂和屬於祂的子民之間的關係是永遠的、不會改變的。可比較第四十一章4節。


    c. 第8節再次提到以色列人民乃是上帝最好的證人,可比較第四十三章10、12 節。


    90.四十四:9—20節,這是一段描述偶像神明被製造的經過,以及敬拜偶像神明乃是極為荒謬的事。在這段經文中,作者主要在說明:無論是哪一種偶像神明,也不論它的「質料」是屬於哪一種,根本上就是人的手製造的。人如果敬拜用人的手所造的偶像神明,正好表明敬拜的人是愚蠢的,因為人既然能用自己的手造出神明,豈不是比這樣的神明更偉大,又怎能祈求這樣的神明保護人呢?不可能!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