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導讀(1~30)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21:51
1. 一:1—6節,好人與壞人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遵行上帝的教訓而定。以色列人普遍的一個思想定律:興旺的力量來自上帝的賞賜,災難乃是上帝對作惡者的懲罰。
a. 這首詩可分成兩段落,即第1至3節和第4至5節,第6節是結論。前段是談及好人,也就是依照上帝旨意去行的人。後段則是相對的違背上帝旨意的人。
b. 第1節是這首詩最重要的一節;這節說一個真正以上帝的話(法律)為依據的人,是「不聽從」、「不跟隨」、「不與惡人為伍」。這是鮮明的態度,不是和稀泥的應付之態。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某一個人是做違背聖經教訓之事,我們就要用很清楚的態度表明「不聽從」、「不跟隨」、「不與之為伍」來反對。
c. 所謂的「真正有福」的人,是指在上帝面前有喜樂的人。這種人即使在苦難中也對生命充滿盼望、活力、喜悅。因為他知道上帝必定賜福他。
d. 第4節「糠秕」是指那些外殼看起來好看,但是沒有內容的穀子,只要風一吹就飄走了。沒有以上帝的話為生命內容的人也是這樣。詩人說,這樣的人就是只知道作惡的人。
2. 二:1—12節,詩篇第二篇是一首君王的詩,最初是為屬於大衛君王族裔的君王加冕而作的詩,以上帝和大衛王立約為題材寫的。後來因為先知預言中認為那位即將來臨的彌賽亞是出自大衛的後裔,而使得此篇詩增添了彌賽亞的色彩。這也是為甚麼這首詩之所以會常被引用在新約聖經中的原因例如馬可福音第一章11節,使徒行傳第四章25至26節、第十三章33節。
a. 第1至6節可看出詩人在表達的態度:君王是由上帝的先知所膏立的,因此,如果反對君王等於是反對上帝一樣。而上帝對這樣的人只會嗤之以鼻,因為由上帝所選立的君王,上帝必定會帶領、眷顧。
b. 第7節是這首詩最重要的一節經文,這位被上帝所膏立的君王,有如上帝的兒子一般。換句話說,上帝和祂的子民之間的關係有如「父」與「子」之間的關係那樣地密切。
c. 第10至12節是勸告那些心有二意的君王要以實在的心順服上帝的旨意,也就是順服上帝所膏立的君王。
3. 三:1—8節,這是一首哀歌。是一首表達人在路盡援絕的時候,以哀傷的心靈向上帝祈求救助的詩歌。另一方面也在表示對上帝的絕對信賴(4至6節)。第4節的「我向上主呼求援助」中的「呼求」,有「大聲喊叫」之意。第7節表示拯救的上帝必定會「羞辱」那些欺負祂的子民的仇敵,這種羞辱的方法,就是把仇敵炫耀的勝利重重地擊潰,使他們的臉變形難看。
4. 四:1—8節,我們可以將這首詩分成三段,即第1節是向上帝哀求的祈禱,第二段是第2至5節,勸人不要再犯罪,第三段是第6至8節,仰望上帝的賜福。
a. 請注意第3節,這裡所說的「歸屬」,原來的意思是指「忠心」,也是指「委身」之意。上帝所揀選的人,這人必定會忠心於上帝,委身於上帝,因為知道上帝對他的愛甚深。
b. 第7節詩人說出一個人生命的豐富,是在心裡的喜樂,因為喜樂的心遠勝過豐富的飲食享受。可以將此節比較馬太福音第六章28至34節,會更清楚此意。
5. 五:1—12節,這首詩和前面二首詩很相近,都是在描寫一個人內心掙扎、奮鬥的信仰告白。長老教會的聖詩第363首就是以此篇詩作詞的。由於第3 節的關係,一般都將此詩看成是一首早晨的詩歌。
a. 請注意第5節,比較詩篇第十四篇1節,因為狂傲的人心中沒有上帝,因此,這樣的人是不配站在上帝面前。從第4至6節,詩人在告訴我們上帝所厭惡的事乃是「邪惡」,這包括了狂傲的、作惡的、撒謊的、嗜血的、詭詐的等。
b. 注意第6節所說的「嗜血」,意思是指傷害人的生命,並不一定是指拿刀槍的,因為謊言也足以傷害人的生命,或是毀謗也會造成人的生命受傷,虛假的見證更是比刀劍厲害。這也是第9節所提到的仇敵之言不可信的原因。
c. 第12節所說的「盾牌」,指的是足以蓋過一個人的身體而言。換句話說,這種「盾牌」是指一個人被上帝完全包住,不會讓仇敵傷害到他。
6. 六:1—10節,詩篇裡總共有七篇是屬於所謂「悔改的詩歌」,這是其中的一篇,另外六篇是:32篇、38篇、51篇、102篇、130篇、143篇等。這首詩與第38篇的詩歌很類似。這是一首人在病痛中發出的聲音,並且有一種看法,認為病痛乃是上帝對人的處罰。這種看法普遍存在人的思想中。
a. 第5節中所說的「墳墓」、「陰間」和死亡是同一個字。在詩人作詩的時代,尚未有復活的觀念出現,因此認為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尤其認為因為生病而死乃是上帝對人最大的懲罰。因此,他祈求上帝賜給他足以脫離死亡的威脅和陰影。
b. 第7節的「眼睛紅腫,視力衰退」是與第6節所說的每夜哭泣直到枕頭濕透有關。
c. 第8至10節是祈禱得到上帝悅納的回應。
7. 七:1—17節,這首詩是屬於個人的哀歌,在祈求上帝替他伸張公義的詩歌。有可能是由兩篇以上的詩歌併成的,但是也可能是一個作者的作品。
a. 第1節說上帝是人的「避難所」,意思是上帝乃是人的倚靠,最好的靠山和保障。將仇敵形容如同凶猛的野獸,也是詩篇中時常出現的現象,例如十:9、十七:12、廿二:12—13、16、20—21、卅五:17)。特別對於在逃亡的人來說,任何威脅到生命安全的對象,都如同森林中的野獸一般地可怕。
b. 第3至5節作者向上帝陳述自己的無辜情形,就好像自己不承認有犯錯,但卻受到迫害。這就好像一個人在發咒誓般,用來表明自己的清白。
c. 一般的看法是第12至17節接續在第5節之後。述說作惡的人最後就是自食惡果,因為公義的上帝會讓惡人陷入自己所設的網羅中。
d. 第6至11節是另外的一首詩歌,在描述上帝是一位公義的上帝,祂會以公義審判人類和全世界。
8. 八:1—9節,這是一首歌頌上帝創造之美的詩歌,以創世記第一章作題材寫成。第1節和第9節是相呼應,也是這首詩的特色。一個人能看見上帝創造的偉大時,就表示這個人的謙卑,因為驕傲的人體會不出也看不出上帝創造的偉大。這種卑微是學習如同一個嬰兒般的幼稚開始。耶穌曾對他的門徒說,上帝國是「像小孩子」的人才能進入(馬可福音十: 15)。約伯和上帝的對話中,就是從上帝的創造中看出自己的卑微和認知的有限,而知道懺悔的重要。
9. 九:1—20節,有些學者認為這一首詩歌和第十篇原本是同一首詩歌,是一首歌頌上帝公義的詩歌。後來會分成兩篇,有可能是因為詩歌內容的極大差異的關係吧。因為第九篇是歌頌上帝的詩歌,第十篇則是在遭受迫害時,發出的哀嘆聲,內容確實和第九篇差異甚大。
a. 這一篇可分成三個段落來看,一是第1至6節,這是在歌頌上帝是公義的上帝,替受冤屈的人伸冤。二是第7至16節,是讚美上帝的詩歌,讚美上帝是真實的審判者,讓那些作惡的人,或是受欺壓的人得到解放。三是第19至20節是結語,祈求上帝審判列邦萬民,特別是那些忘記了上帝的人。
b. 第10節的「認識你的人要倚靠你」,這裡的「認識」是指對上帝的特性、要求、旨意等都會認真去實踐,這才是「認識」的意思。
10.十:1—18節,這是一首祈禱的詩歌,是在苦難中祈求上帝拯救、幫助的詩。從第1至11節中,可以看到詩人在困境中的焦慮,他在詢問:為甚麼作惡的人一直昌盛?詩人這樣的反應,其實也是一般人心中時常出現的問題。好像上帝不存在的樣子,要不然怎麼會允許惡人興旺,而好人(或義人)卻時常遇到災難,為甚麼?這一段和詩篇第一篇所說的好人有好結果,壞人有壞報的說法很不一樣。詩人這樣的描述,也是一種控訴,對惡人的控告。第12至18節則是祈求上帝出來主持公義的審判,對邪惡的人給予嚴厲的打擊,讓受苦的人能夠得到伸冤。一個人會這樣祈禱,表示這個人對公義的上帝具有信心。雖然眼見惡人當道,但詩人還是相信上帝必定會審判,替孤苦無助者伸出援手。
11.十一:1—7節,這是一首很好的詩,因為這首詩的作者表明了身陷危險中,也不放棄對上帝堅定的信心。人時常在遇到災難中對上帝的信心搖動,甚至認為社會已經敗壞,沒有希望了。但是,詩人的看法不是這樣,而是堅定地相信,上帝必定會審判,因為上帝知道人所做的一切,沒有一件事能夠隱瞞上帝的眼光。
a. 第3節所說的「根基」,指的是「秩序」,社會的秩序,就是善良必定永遠存活,邪惡必定會敗壞。
b. 第4節說上帝的寶座是在天上。天,是上帝的殿宇,上帝從天上俯視地上的人類,並且對每一個人提出審判。但是,上帝也居住在地上的聖殿中,祂不僅在天上,也是在地上。祂知道人的一切,是人生命的主。
c. 第6節和創世記第十九章23至29節所描述所多瑪城與蛾摩拉城之災難相同。因為罪惡盈滿,上帝從天上降下硫磺大火懲罰該兩城的罪惡。
d. 第7節「正直的人得以朝見他」,這句話可比較馬太福音第五章8節:「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
12.十二:1—8節,這也是一首哀歌。將這首詩用來看今天台灣的社會,必定會有很深的感受。
a. 第1節所說的「敬虔的人」、「忠誠的人」,指的是那些在社會道德上有規律、堅持遵守正直的人。如果這樣的人沒有了,這樣的社會又有甚麼可期待的呢?為甚麼一個社會變成到這種程度?主要原因就是人的心中沒有上帝了。詩人的這種心境感受就像先知以利亞一樣,他對上帝發出這樣的問題:「上主──萬軍的統帥啊!我一直專心愛你。但是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你跟他們立的約,拆毀了你的祭壇,又殺了你所有的先知。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殺我!」(列王紀上十九:10、14)也如同先知彌迦所說的:「在這塊土地上,所有誠實正直的人都死了;連一個對上帝忠心的人都沒有。」(七:2)因為詐欺、撒謊成為人生活的一種記號。這樣的人的心中是不會有上帝的。
b. 第5至6節,雖然局勢是這樣的惡劣,詩人仍然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相信上帝必定會審判,會為那些貧困、窮乏的人伸冤。祂一定會用公義對待這些受到迫害的人。第6節說上帝的應許是絕對會實現的,就像銀子經過「七次」的爐火,很純潔、無瑕疵。「七」,表示完美、神聖的意思。
13.十三:1—6節,這是一首發自內心相當美妙的詩歌,也訴說出人內心對上帝拯救的期盼。將第1節比較第廿二篇第1節:「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我哀號求助,你為甚麼不來幫助我?」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a. 這首詩開始以四個問題發出:「忘記」、「不理睬」、「悲愁」、「敵人耀武揚威」要到多久等等。這是生命的一種實際經驗,人一直喜歡知道「時間多長」的問題。例如生病的時候,想知道要「病」多久?或是遇到苦難,希望知道多久時間會過去。人很想知道時間,但是時間並不在人的手中,時間是屬於上帝的主權。耶穌也對他那時代的人說:「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馬可福音十三:32)
b. 第5至6節是結語,表示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因為第6節所說的「你施恩厚待我」,也可翻譯成「你用厚厚的恩典補償了我」。這說明了上帝確實有聽他的祈禱,並且「補足」了所有的一切需要,且超過所需要的一切。
14.十四:1—7節,這首詩可以和第五十三篇相對照。這兩篇可以說是相同的一篇,除了第十四篇的5至6節和第五十三篇5節有明顯差異外,其餘幾乎都是相同。再者,第十四篇是採用「耶和華」的名字稱呼上帝,而第五十三篇採用「伊羅以」的名字稱呼。另外一個特點,是這首詩有先知文學的韻味,例如第1至3節開始這句型就是很典型的先知語句,例如耶利米書第五章1 節:「耶路撒冷人哪,走遍你們的大街小巷!到處詳細觀察!到市場上搜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公正忠誠的人?你們找得到,上主就會饒恕耶路撒冷。」
a. 這首詩也同時具有「智慧文學」的型態,例如第一節開始就說「狂傲的人自言自語:沒有上帝」,這樣的句子和箴言第一章7節:「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愚蠢的人輕視智慧,也不願意學習。」這剛好是相對的型態。約伯記第廿八章28節a說:「上帝向世人說:敬畏上帝就是智慧。」同樣都說出人的愚蠢正好表現在人的狂傲態度上。
b. 請注意,這裡說「狂傲」(或是愚蠢),意思是指那些頭腦簡單,沒有思想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把上帝的事置之腦後,以為上帝甚麼事都不知道,以為自己最為偉大的人。
15.十五:1—5節,這首詩歌很特別,因為它在述說一個要敬拜上帝的人,應該有的態度和準備。這首詩也被人看為是一首附有「智慧」品味的詩歌,原因是猶太人的看法中,敬拜上帝乃是智慧的根基(請參考箴言一:7),而這首詩歌是在描述敬拜上帝的人應該有的品德。
a. 舊約聖經提到「錫安」,通常是指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聖殿就是以色列人民敬拜的中心,是和上帝親近的聖地。因此,這首詩歌也會被當成是聖殿的規矩,通常被用來指導朝聖客之教材。例如第1節是朝聖客提出發問,然後由祭司回答的就是第2至5節。很有意思的地方,乃是這首詩歌雖然是說到有關聖殿的規矩,卻不是談到有關禮儀的問題,而是屬於社會生活上的倫理道德規範,且是十條規律,剛好和上帝十誡相吻合。
b. 請注意第5節b句「不受賄賂來陷害無辜」,這句話應該是指法庭的官員,或是政府官員說的。
16.十六:1—11節,這是屬於讚美的詩歌,表明有上帝同在,是生命的喜樂,無法用其他的方法來比擬。詩人以敬拜上帝的子民,和敬拜偶像神明的人相對比,認為敬拜上帝的人,生命中像似一股泉源,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有如飲甘泉一般的甜美。
a. 第8節「我時時體會到上主在我面前」,意思是我時刻以上帝的話作為遵行的準則。
b. 第10節是表明一個人如果確實以上帝的旨意為生活的準則,這個人必定會得到永恆的生命,不會敗壞。
17.十七:1—15節,從詩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逃難中,或是遇到困境而懇求上帝的救助。除了控告仇敵的迫害外,也在為自己的無辜申辯。
a. 請注意第3節所說的「你夜裡來察看我」這句話。聖經作者通常會用「黑夜」表示犯罪的時間,或是罪惡猖獗的時刻。即使在這種時候,作者也能夠面對上帝的審判。如果將這節用來看今天的社會生活,就是如同一個人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他也知道潔身自愛,不會與人同流合污。
b. 第14節充分顯示早期以色列民族甚為流行的觀念:父親的罪過,將持續懲罰到子孫身上。但是後來這樣的觀念在先知時代有了修正,先知耶利米說:「那時候人不再說: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女的牙齒酸壞了。相反地,誰吃了酸葡萄,誰的牙齒就酸壞了;每一個人要因自己的罪過死亡。」(卅一:29—30)
18.詩篇第十八篇,和撒母耳記下第廿二章所記載的很接近。這首詩很可能是出自大衛王。是一首歌頌上主的詩歌,寫出大衛王的生平故事。可將此詩分成三段來看:
a. 1—19節,這部分是在描述君王受到脅迫時,祈求上帝的拯救,而垂聽祈禱的上主也回應了君王的祈求,親自降臨來幫助他。第2節的「巖石」,和「磐石」同意思。表示永不衰退的力量,可以作為人危難時的保障。先知以賽亞這樣說:「以色列啊,你們已經忘了那位拯救你們的上帝,他像堅固的巖石保護你們。」(十七:10)
第7至15節是在描述拯救的上主降臨顯現之時的情形。這種描述是一種情感的,不適合用「望文生義」的方式去了解。第10節的「基路伯」在舊約聖經中時常被用來比喻為上帝的守衛,例如創世記第三章,當人犯罪後,上帝將人逐出伊甸園,然後派「基路伯」守護著(三:24)。又如約櫃上面蓋的兩端各有一個「基路伯」,它有「翅膀」,象徵著守護著約櫃(出埃及記廿五:17—22)。第16至19節君王說到自己得到上主的拯救。
b. 20—30節,這段經文在描述君王之所以得到拯救的原因,是因為對上主有絕對的信心,因為上主會為受冤屈的人伸冤,不會讓受冤屈者白白受難。使徒保羅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十二:19)另一方面,這段也在說明上主是個信實的主,祂必定會依照所立的約,拯救與祂立約的子民。
c. 31—50節,君王說明因為有上主的保佑和支持,結果是敵對的力量都因此瓦解了,困境不再出現。不但這樣,連那些原本不認識的「異族」,也都來順服。第33節「使我像母鹿一樣腳步穩定」,這是當時的人對於鹿的奔跳,有相當深刻的感受,用鹿來描述一個健壯的人應會如同鹿一般,尤其是母鹿。先知哈巴谷這樣說:「至高的上主賜給我力量。他使我像母鹿一樣腳步穩定;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三:19)因為古時候的戰士,必須靠腳步敏捷來取勝,如果能像母鹿一樣的腳步,就會戰勝對方。
第46至50節是這首詩的結論,君王以歌頌上主的恩典作此詩的結束。注意第49節君王說「要在列國中頌揚」上主,這句話回應了第43至45節,因為列國都歸順了君王的統治,因此,君王也將命令列國都歌頌上主。因為能統治列國不是君王自己的能力,而是來自上主的同在和支持。
19.十九:1—14節,這首詩應該是由兩首詩合併起來的,也是一首讚美的詩歌。我們也可以說此詩的基本架構,就是用「摩西五經」作為歌頌的主題,因為創造的精美和法律之美,都是「摩西五經」主要內容。
a. 第一部份是從第1至6節,述說上帝的榮耀,因為祂的創造實在非常的精美,用人的言語無法形容。宇宙萬物雖然沒發出聲音,但是看到它的存在,就像看到創造的上主一樣。
b. 第二部份是從第7至14節,這部份說到上帝的法律之美,美在「完備」、「可靠」、「公正」、「透徹」(意即只要一看就明白,沒有模糊的地帶,因此,相對語用「明亮」來表示)、「純真」、「準確」、「可貴」、「甘甜」。請注意,詩人認為一個人如果認真遵守上帝的法律,生命就會有如甘泉出現一般,是充滿活力的生命。這當然和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們,將許多不必要的且是人無法遵行的傳統、規律等附加在上帝的法律裡不一樣了。
20.第二十至廿一篇,這兩首詩歌可以說是「姊妹」詩篇,原因是此首詩君王要去戰場之前的儀式詩歌,第廿一篇則是君王戰勝凱旋歸來的感恩、頌讚詩歌。兩篇在結構上都很相近,分成兩個段落,然後在最後一節作副歌結束。
a. 二十:1—9節,可以分成兩段,其一是第1至5節,是人民為君王出征前祈求的詩歌。在這裡已經發展出「錫安」和「聖殿」的名稱,可以想像得到,這首詩歌應該是在所羅門王朝以後,至以色列人民被俘虜之前經常歌詠的詩歌。其二是第6至8節,頌揚上帝必定使他們的君王戰勝歸來,因為戰勝不是靠著強大的軍事武力,而是倚靠上帝的幫助。最後在第9節再次表明人民的期盼:君王能得勝回來。
b. 廿一:1—13節,從第3節可看出這首詩也用在君王就任滿週年時。第1至7節,是感恩的詩,感謝上帝帶領,賜給他們的君王能夠在戰爭中得勝。第8至12節是對君王凱旋回來的歡呼。第10節說出詩歌內容也含有對未來的期盼:不再有戰爭出現。希望此次的戰爭就是結束,永無後患。最後在第13節再次表明感謝上帝的帶領使他們贏得戰爭。
c. 當我們讀到這種詩歌時,可以將戰爭看成是對「魔鬼」的戰爭。魔鬼,是指引誘我們犯罪的力量。不一定要繞著軍事武力的戰爭。人生命成長中一直有自我內心的交戰,都可以引用這樣的詩歌。
21.廿二:1—31節,通常稱這首詩歌為「受難的詩歌」。第1節大家必定很熟悉,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時就引用此節經文(馬可福音十五:34)。是人在非常痛苦時,從生命中發出的哀嚎聲音。長久以來,教會都將此詩看成是預言彌賽亞的詩歌,也是在預言基督受難的一首預言詩。
a. 第1至21節,是哀歌,作者覺得自己已經被上帝所拋棄,生命不再有期盼,也不再存有希望。可以將這段詩歌比較約伯記第三十章9至11節,以及以賽亞書第四十至五十五章。作者深刻地感受到被仇敵譏笑,更嚴重的是被上帝所忘。因為仇敵一再譏笑地問說:「你的上帝為甚麼不來救你?」這像詩篇第四十二篇3節作者所說的:「仇敵不斷地問我:你的上帝在哪裡?」整段詩歌中,詩人所在意的就是:上帝與他之間為甚麼有那麼大的距離。聖經的作者一再提出一個信仰認識:離開上帝,生命就枯萎了。
b. 第22至31節,這段又與前面大不相同;此段詩歌是頌讚上帝的恩典,因為上帝確實有拯救受難者。這段詩歌也說出作者充滿感恩的心,他要用最大的感恩方式,就是要「世世代代」都事奉上帝,也要傳揚上帝的名到後代子孫。在基督教信仰中,我們也認為最好的感恩,就是將上帝的名傳揚到下一代,不是將上帝的恩典只停留在自己的身上,也要告訴所有的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要「世世代代」相傳下去。
22.廿三:1—6節,這是大家甚為熟悉的一首詩歌。在聖經中,大概除了主禱文外,再來就要算此篇詩篇最為大家耳熟能背的一首詩歌了。這首詩歌也被肯定是大衛王所寫的詩歌之一。將上帝比喻是「牧羊人」的觀念,在以色列民族來說是相當特別的,因為他們將自己看成是上帝的羊群,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像羊和牧羊人之間緊密、不可分的關係。這首詩有很強的出埃及進入曠野的歷史經歷背景,曠野雖然是個空無一物之地,但是以色列人民卻沒有因為飢餓、口渴發生過生命的危機。「躺臥在青草地」、「安靜的溪水旁」,這些都描述在上帝的帶領下,他們走過了平安的曠野之旅。第4至5節很清楚地說明了在曠野和進入迦南地之前,他們經常與當地居民戰爭的危險,但是上帝卻用奇妙的手使他們安然無恙。
23.廿四:1—10節,這是一首眾人排隊要進入聖殿敬拜時所唱的詩歌。詩歌的背景很可能是大衛王將約櫃抬進耶路撒冷城之時,群眾高歌頌揚時唱的。後來演變成在過新年時唱這首詩歌,歌頌上帝賜給那些敬拜他的人有新的生命和希望。敬拜的隊伍到達了聖殿門口的時候,聖殿內會傳出聲音問:「這偉大的君王是誰呢?」群眾就要大聲回應唱著說:「他就是堅強有力的上主;他是戰無不勝的上主。」就像這樣,第3、8、10節由殿內的人發問,然後群眾回答。這首詩就是用這種方式唱。第7、9都是群眾的呼喊聲,然後門內的守門者就要在群眾的呼聲中,緩緩地將門打開,讓群眾依序進入。
24.廿五:1—22節,這首詩是以希伯來文字母排列方式寫出來的詩歌,和詩篇第一一九篇相同,希伯來文字母總共有22個,這樣的寫法的詩歌,在詩篇中總共有九篇,就是第九、十、廿五、卅四、卅七、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九、一四五等。有的聖經學者認為此篇詩歌和第卅四首是同一個作者。這是一首祈求上帝赦免的詩歌,在編寫上很特別,採對稱的方式:例如第2節「求你不使我失敗蒙羞」,和第20節的「求你不使我失敗」相對稱;第8節「他指示罪人該走的路」,和第12節「上主會指
示他該走的路」。我們可以將這首詩這樣看:一是第1至3節和第16至21節對稱,二是第4至7節和第8至15節對稱。原本這首詩是個人的祈禱文,然而因為有第22節提到「求你拯救以色列」的句子,就成為公眾的祈禱文。如果我們將「以色列」改成「台灣」、「教會」、「家庭」等,也都可以適用。
25.廿六:1—12節,是一首受冤屈者向上帝祈求伸冤的詩歌,和第十七篇很類似。這首詩的特色是作者一再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沒有犯罪,但是卻受到迫害。這很像約伯在對上帝抗議時所表達的方式。早期的人認為一個人就是因為犯罪,才會遇到災難。但是,這首詩的作者認為自己是個行為正直的人,遇到災難真冤枉,他期盼上帝的拯救。
26.廿七:1—14節,這似乎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編撰在一起的,因為第1至6 節和第7至14節的題材和內容截然不同。前段詩歌充分表現出作者的信心,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這可以從第3節看得到,就像舊約先知哈巴谷所告白的信仰說:「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葡萄樹也沒有葡萄;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穀;即使羊群死光,牛棚裡沒有牛;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至高的上主賜給我力量。他使我像母鹿一樣腳步穩定;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三:17—19)會唱出這樣的詩歌,必定有相當堅定的信心才辦得到。
a. 這首詩的作者一開始就告白說,上帝是他的「亮光」、「拯救」、「保障」,因此,他對生命的際遇就不再有任何擔憂了。
b. 在第7至14節,是另一種詩歌的形式和內容。作者在尋求上帝的幫助和拯救。第9節和詩篇第廿二篇1節對照來看,就可以發現聖經作者一貫的思想:人若離開了上帝,或是被上帝所離棄,生命就變成孤獨無助,陷入危險中。第11節是此段詩歌的中心思想:唯有遵行上帝的道路,才有生命的盼望。人不能倚靠自己的能力勝過這個世界,唯有倚靠上帝的帶領才能勝過世上的各種試探和誘惑。因此,詩人發出聲音,祈求上帝指示他人生的道路。
27.廿八:1—9節,這是一首哀歌,述說一個人遇到生命的困境時,所發出求救的聲音。可分成兩個段落來看,其一是第1至5節,這段詩歌主要是祈求上帝解救他所面臨的死亡威脅。其二是第6至9節,祈求得到幫助後的感恩。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在第8至9節,因為這裡進入為大眾祈求的詩歌,也因此,這首詩就從屬於個人的詩歌變成大眾公用的詩。
28.廿九:1—11節,這是一首古老的詩歌,有的聖經學者認為這首詩歌原本是迦南人在歌頌他們的神明「巴力」的,後來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將之加以修改用來歌頌上帝偉大的創造。
這首詩歌很清楚地是在述說上帝創造的偉大,因此,在詩歌開始,作者就呼籲所有上帝的子民都要以歌頌的心情來讚美上帝。作者在這首詩歌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讓我們看到即使是野牛的蹦跳、小牛蹦跳,都是來自上帝的奇妙的創造。在人煙甚少的荒郊野外之地也會有上帝的聲音在傳述著。即使是在人看來或許是最微不足道的落葉,也是上帝的創造。
29.三十:1—12節,這是一首個人的感恩詩歌,作者很可能是因為患了重病得到醫治後,所獻上的感恩詩歌。從第3節可看出作者曾經面臨了死亡,還好上帝及時伸出醫治的手,使他從死亡的邊緣轉回來。
這首詩後來被猶太人用在紀念被敵人俘虜去當奴隸的經驗,他們從被擄之地回來後,感覺自己好像從死亡的邊緣走回來一樣。特別是他們在主前一六四年,從安提阿哥依皮法尼四世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聖殿時,將聖殿重新清除乾淨後,唱出這首詩歌,表明他們心中的感恩,有如一個差點死去的病人得到痊癒後一般的喜悅。
30.卅一:1—24節,這是祈禱的詩歌,可能是一個身心俱疲的詩人所寫的。
可以分成三個段落來看;
a. 一是第1至8節,這段內容強調對上帝的信靠的重要。請注意第5節,耶穌在十字架上時,曾引用這句「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中」(路加福音廿三:46),而使基督教會對此首詩更加重視。這段詩也可看出詩人雖然是身陷在困境中,還是對上帝有堅定的信心。
b. 二是第9至18節,這段詩歌是對前面第一段所遇到的困境進一步地描述。特別是提到自己已經在人們眼中像是個死去的人般,生命就在這種環境中逐漸衰竭下去。這段詩歌最重要的地方,是作者雖然在極為痛苦的生活中,還是一再表示上帝就是他的上帝,這種信仰告白是聖經作者最想要告訴讀者的內容。
c. 三是第19至24節,作者用這段感恩的詩歌做結束。在這段感恩詩中,作者再次將過去的經歷作一次簡單的回顧,並呼籲大家要堅定的信心,仰望上帝的慈愛和救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