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導讀(91~120)

91.九十一:1—16節,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首詩,可以用「是一首信仰告白的詩歌」這句話來說明。作者在詩中充分地說明了他心中的上帝。就像申命記第卅二章摩西用詩歌在描述上帝一樣。作者在詩中充分說明了上帝對倚靠他的人顯現出無比的慈愛。第19節的:「他們在患難中,我要與他們同在。我要拯救他們,使他們得光榮。」這句話說出基督教信仰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即使是在最艱困的時刻,上帝也不會離棄倚靠祂救恩的子民。

92.九十二:1—15節,這是一首感謝、讚美的詩歌。第12節和詩篇第一篇的作者所要表達的信念相同,就是聽從上帝旨意的人,必定會像栽種在溪水邊的樹一樣:茂盛、繁榮,充滿著生命力。因為上帝就是整個受造物的主宰,是生命的來源。也是從這一篇開始,到第一○○篇,都是以這個主題為主軸發展出來的。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瞭解:整本聖經給我們一個明確的信念:上帝必定會賜福倚靠祂的人,對那些拒絕上帝的旨意、救恩的人,一定會衰微、失敗,生命會枯萎。

93.九十三:1—5節,就如同在第89條所說的,第四部分有一個明顯的主題:上帝乃是世界的主,是世界萬物的審判者。這首詩歌充滿著讚美韻味,但在讚美中,有說到上帝就是宇宙萬物的統治者。統治者有祂統治的基本法則,不會允許人搗亂。

94.九十四:1—23節,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詩歌,內容充滿了哀歌的韻味,但是同時也堅持相信:上帝就是審判的主,祂一定會管教那些不聽從祂的人,會為受冤屈的人伸冤。

   這首詩比較受爭議的地方是,當作者在述說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審判善惡的上帝時,卻將以色列人民受難的事件帶入這樣的「審判善惡」的境況中(5至7節)。我們可以明白以色列人民之所以受到災難,就是因為他們離棄了上帝的旨意,不聽從上帝的話語所帶來的結果。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段經文所說的那些壓迫者也可以是指那些以色列惡劣的官員,或是君王,因為他們從上帝得到賜福成為掌權者,卻沒有好好地照顧上帝的子民(參考第20至21節)。

95.從第九十五篇開始到第一百篇,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以耶和華上帝為生命的主、為王、是一切萬物的統治者。這些詩篇也因為這樣的主題,都用在聖殿的敬拜禮儀中大聲歡唱。

96.九十五:1—11節,非常清楚地,這是一首在呼籲大家一起用讚美的聲音歌頌上主的詩歌。通常這首詩歌用在季節、慶典比較多,尤其是在收割結束的時候。由於第1至7節的內容和第8至11節的內容差異很大,有人認為這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組合而成的。

a. 第6至7節是此首詩的中心,呼籲民眾要記得上帝,要聽上帝的話。

b. 第8至10節是以色列人民在出埃及後進入曠野時的醜陋經歷,這些經歷都記載在出埃及記這本史書中。第8節的「米利巴」、「瑪撒」,在出埃及記第十七章7節這樣記載說:「那地方叫瑪撒,又叫米利巴;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裡抱怨,試探上主。」這樣我們就清楚了,「瑪撒」的另一個名稱就是「米利巴」。「瑪撒」的意思是「試探」,用在這裡是指懷疑上帝之意。「米利巴」的意思是「鬥爭」,指以色列人民和摩西鬥爭,也和上帝在鬥爭。出埃及記的作者說他們之所以會抱怨的原因,是因為那時他們離開汛的曠野,然後到了利非訂紮營,但是在這地方發現沒有水可喝,抱怨摩西帶他們到這地方讓他們渴死。上帝因此要摩西拿柺杖擊打磐石,結果從磐石中出了泉水。

97.九十六:1—13節,在歷代志上第十六章23至33節可以看到這首詩的內容。這首詩也常被看成是從巴比倫奴隸之地釋放回來後所寫的,因為在以賽亞書第四十至六十六章中,可以看到許多類似這首詩歌內容的資料。而以賽亞書第四十至六十六章,正好是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後,到釋放回來重建聖殿、故鄉的背景。因此,解釋這首詩歌也常被看成是一個嶄新的世代的來臨,因為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脫離外族的統治,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和故鄉。以感恩和歡欣的態度讚美上帝的恩典。

   第7至8節很特別,因為在第7節說「地上萬民都要頌讚上主;要讚美他的榮耀和大能」,在第8節b隨即提到「要攜帶供物,進入他的殿宇」。如果「殿宇」指的是耶路撒冷聖殿,就有很特別的意思了。因為耶路撒冷聖殿獻祭的祭壇處,不是外邦人可以進入的,只有猶太人才可以進入祭壇邊。因此,當詩人這樣描述的時候,很清楚地在說明一個心中的期盼:有這麼一天,全世界所有的人民都將以耶和華上帝為主,都將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中心敬拜上帝。因為「上主要來治理普天下。他要以公義統治世界;他要以信實對待萬民」(13 節)。這樣的情境一直是以色列人民所期盼的,
其實也是基督徒一再盼望的。

98.九十七:1—12節,如果從第1節來看,作者喜歡從創造的觀點看上帝的榮耀。如果從第3至4節看,我們很快就會想到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經歷(請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三、十九章)。假若是從第8至10節看,有濃厚「末世」審判的內容。整篇詩歌的內容就是以這樣的題材為主,作者告訴我們:上帝就是萬物的主宰,祂以公義審判全世界。上帝憎恨邪惡,但祂以慈愛、光亮對待好人。

99.九十八:1—9節,從第1至3節可以看出這首詩比較接近從被擄的巴比倫回國的作品,因為在第3節提到上帝「謹守向以色列人所作的應許…全地的人都看見了我們上帝的救恩」,這樣的句子清楚地說明是以色列人民在患難中得到解脫後,對上帝慈愛的回應。我們也在這首詩歌中看到以色列人民的特色,就是當他們從苦難中得到解救後,會向所有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民、環境呼喊。這就很像他們的牧羊人一樣,當尋回失落的羊後,會向全社區的人呼喊,請大家與之歡欣、感謝一樣(請參考路加福音十五:4—7)。

100.九十九:1—9節,注意看第3、5、9節,都會有一句「他神聖莊嚴」,這清楚地告訴我們這首詩是以頌讚上帝為主題寫的。這首詩的特色是在:上帝的神聖莊嚴,從祂的統治方式表明出來,例如在第2節,提到上帝的統治威力是超越萬國,祂喜愛的是公義,也伸張公義、主持公道,祂回應忠心僕人的祈求,也指示人民走該走的道路。

101.一○○:1—5節,這首詩最常被用來在禮拜時的「宣召」,因為是一首呼召民眾來敬拜的詩歌,用在「宣召」時非常恰當。第3節可看出以色列人民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將自己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比喻成羊群和牧羊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這一點恐怕在所有的民族中是相當特別的。這首詩的內容和第九十五篇很接近。

102.一○一:1—8節,從內容可看出作者是以宮廷作為背景,作者應該是個君王。如果說這是出自大衛王或是他的後裔的手,大概沒有人會反對。詩中作者有很大的心願,希望能夠真的以純潔的心、公義的態度來治理他的人民。時常看到現代的執政者暢談治國方針,卻甚少聽到他們說要「遠離歪曲的道路」,或是「絕不沾污邪惡的事」,更聽不到他們用堅定的口氣說:「詭詐的人不能在我身邊」,「偽善之輩不許站在我面前」等這樣的告白。如果說總統或是縣市長的就任詞用此篇,將之稍微修改一下詞句,一定很有意思。

103.一○二:1—28節,這是詩篇中七首懺悔詩中的一首(另外六首是:第六、卅二、卅八、五十一、一三○、一四三等),從第23至24節可以明顯看出是屬於個人的懺悔詩歌,因此甚少用在公眾的場合裡。

a. 第4至5、11節明白顯示作者已經面臨生命的終結點,正在奄奄一息當中。

b. 第12至22節則在暗示著,作者很可能是在被擄於巴比倫受苦難時所寫的。因為在巴比倫時常受到戲謔,就像在第一三七篇的作者所說的:「俘虜我們的人要我們唱歌;折磨我們的人要我們歡娛他們。他們說:來,為我們唱一曲錫安的歌!」雖然是在奴隸生活中,作者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他還是以上帝為主,要「為後代把上主的作為記錄下來,讓那些未出生的人曉得歌頌他」,這樣的信仰情操才是真實的。

c. 第23至24節可看出作者感受到自己壯年的日子,卻面臨死亡的來臨,因此,祈求上帝的憐憫,讓他得以再繼續生存下去。
d. 在第23至28節中,我們看到作者將上帝的永恆和自己的短暫相對比,寫出自己心
中的感受,也是信仰告白:詩人知道自己的有限,和上帝無窮的能力。第25至27節被
新約希伯來書作者引用(請參考希伯來書一:10—12)。

104.一○三:1—22節,這是感恩的詩歌,也是一首被認為最美麗的詩歌之一。第8節:「上主慈悲仁愛,不輕易發怒,滿有不變的愛。」這句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主題。耶穌最生氣的地方,就是當代的宗教領袖常常把上帝形容為一個嚴厲的上帝。因此,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連續三個比喻,就是耶穌針對那些宗教領袖說的,他述說上帝的慈愛,對那些知道悔改向善的人,上帝簡直是到了「無條件」的包容狀況。這首詩歌讓我們看到詩人的信仰境界是相當高的,特別從第14至18節,作者不只是看到眼前的,且是看到生命的深處。

105.一○四:1—35節,這也是一首頌讚上帝的美麗詩歌。作者從受創造的宇宙萬物切入歌頌,頌揚上帝創造的美。也可以說這首詩是以創世記第一章作底,寫出創造的美和奇妙。例如第1至3節就像創造的第一、二天,這是造光和天(穹蒼);第4至17節則是創造的第三天,上帝造了大地(陸地和海洋),以及地上的植物,和空中的飛鳥;第19至24節可以對照創造的第四、六天,造出日、月、星辰,以及地上的走獸;第25至26節則是創造的第五天,有海中的生物;第27至30節可以說是整個創造的總結,說到一切受造之物都是在上帝的「氣」中生活,因為萬物生命的來源,就是上帝的「氣」或是「靈」。

106.一○五:1—45節,這首詩歌和第一○六篇有密切關係;只是這首詩偏重在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的關係,跟一○六篇注重在懺悔犯罪的焦點上不一樣。

  此篇詩的第8節很重要,因為作者再次提醒以色列人民注意:上帝是信守「約」的上帝,是永遠都會遵守「約」的上帝,且這「約」是永遠的,會延續到千代子孫身上。其實,這首詩也有很濃厚的「史詩」的內容,從第5節開始,作者從描述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直到雅各帶領家族進入埃及寄居,然後揀選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經過。整個民族的經歷就是在與上帝之間的「約」中經過的。而這「約」是上帝和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所立的,上帝一直遵守著「約」在帶領以色列民族。

107.一○六:1—48節,就像上一段所說過的,這首詩和一○五篇有關係,但卻有不同的描述方式。前一首詩是以「約」作主題,而這首詩則是以悔改犯罪為主軸,在描述上帝的仁慈。同樣是在述說出埃及的生命經歷,第一○五篇是偏重在上帝遵守「約」,依照「約」帶領以色列人民。但是這首詩則將以色列人民如何在曠野中犯罪的事實紀錄了下來,並且懺悔所犯的罪過。前一首詩歌重點述說上帝在帶領中的慈愛,這慈愛顯明上帝的「約」的特性。這首詩則是偏重在人犯罪後,上帝還是施出憐憫,拯救祂的子民,因為祂是一位紀念「約」的上帝,這是因為祂的「慈愛」的緣故。

108.從詩篇第一○七篇開始到第一五○篇,這部份就是詩篇的第五輯。第一部份是從第一至四十一篇;第二部份是從第四十二至七十二篇;第三部份是第七十三至八十九篇;第四部份是從第九十至一○六篇;第五部份是第一○七至一五○篇。每一篇都以頌讚上帝作結束,並加上「阿們」表明心中的真誠心意。

109.一○七:1—43節,從第3節隱約可以看到這首詩歌是寫於以色列人民從奴隸之地巴比倫被釋放回來後寫成的。可以將這首詩分成三個部份來看;a. 一是第1至3節,表明感謝上帝的恩典,因為祂拯救了受難的子民。

b. 二是第4至32節,由四種遭遇到不同苦難者向上帝祈求憐憫、看顧的哀歌,這四種就是(1)迷失方向的人,他們走錯了道路,導致生命陷入危險中(4至9節)。(2)因為違背上帝的命令,而被關進監牢中受苦的人(10至16節)。(3)因為犯罪被懲罰,甚至導致重病的人(17至22節)。(4)在航海中遇到災難的人(23至32節)。由於上帝也垂聽他們的禱告,他們請大家與他們一起感謝上帝的慈愛,頌讚上帝行大能奇事(8、15、21、31節)。

c. 三是第33至43節,描述上帝的恩典和慈愛。

d. 在第4至32節這部份,我們會發現每段結束的時候,都是以歌頌上帝的慈愛作結束,且是排句相對;例如:第8至9節,第15至16節,第21至22節,第31至32節。

110.一○八:1—13節,這首詩歌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合併在一起的。第1至5節和詩篇第五十七篇7至11節相近,第6至13節和詩篇第六○篇5至12節極為相近。前半部詩歌可以說是歌頌,後半部詩歌是屬於祈求上帝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有力量對抗敵人的侵犯。作者相信,唯有倚靠上帝的力量,才能勝過敵人威脅。

111.一○九:1—31節,這也是一首屬於哀歌類型的詩。整篇內容充滿濃厚的不滿情緒。很可能就是因為作者被人陷害、誣告,他像是站在法庭中,向那些審判者哭訴自己所受的冤屈,並且請求代為伸冤。我們從申命記第十七章8至13節記載關於人民申訴的事件,難以判斷的時候應該有的處理方式。可以想像得知:當法官無法判斷真偽的時候,人民就更容易覺得受到冤屈。這首詩歌顯然有這樣的內容。類似這樣的詩歌,在詩篇中有第五十八、六十九、八十三、一三七等篇,但是以這篇所用的詞句最為激烈。

112.一一○:1—7節,如果說這首詩重要,是因為這首詩的第1節被耶穌引用來反問那些經學教師,使他們啞口不敢再問他問題(請參考馬可福音十二:36)。這也就是為甚麼古代教父們曾對此詩下了一句評語說:「篇幅雖小,份量卻重。」原因是它是一首關於君王的詩歌。不過這位君王是誰?目前沒有人能給予肯定的答案。不過很可能是在期盼一位拯救的君王來臨,如果這樣,這位君王應該是和彌賽亞的來臨有關係,原因是猶太人早就將此首詩歌當成是「彌賽亞詩篇」在吟唱,且早期基督教會在彼得的引用(使徒行傳二:34—36),以及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多處引用它(一:13、五:6—10、七:11—19),使得這首詩在早期教會佔有很重要的份量。從第1節可以看出詩人的期盼,就是那位要來的君王是上帝自己揀選出來的,因此,這位君王可以和上帝同席而坐,且是成為大祭司「麥基洗德」的樣式(創世記十四:18),不但是君王的角色,且是帶領人民認識上帝的祭司。

   這樣,詩人的期盼對今天的社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一個好的國家領袖,不但是建設國家有穩定的國力,且是使人民的心靈中有敬畏上主的心,這是比任何物質的建設、成長更為重要。

113.一一一:1—10節,這是一首讚美的詩歌。從第1至8節都是相對句(現代中文譯本在「啟」的部份,是「要讚美上主」,應的部份是「我要一心一意感謝上主,在他正直子民的聚會中感謝他」),第9至10節是三個對句。在唱的時候,就像今天在主日禮拜時所用的「啟應文」一般的模式。如果注意讀也會發現此首詩和第一一二首詩篇相當類似,甚至有人說這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這兩首詩都是有二十二句子,每個句子的開頭就是依照希伯來字母的順序排列寫出來的,就像詩篇第九、十、廿五、卅四、卅七等篇的寫法一樣,可見詩人的文學造詣相當高。這首詩是在歌頌上帝的智慧、全能,和祂的正義。由於在第4至6節很明顯的是提及和出埃及的經歷有關,因此,通常都是用在逾越節、七七收穫節(五旬節),以及住棚節等節期時讚美上帝。

114.一一二:1—10節,看這首詩歌時,可以從第一一一篇的最後一節(10節)看起;「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接下來在第一一二篇1節開頭就吟唱說:「敬畏上主的人多麼有福啊!」這首詩的內容偏重在讚美上帝的仁慈、憐憫、正直,敬畏上帝的人必定會得到祂的賜福。這樣的理念一直是以色列人民傳承的信仰內涵。

115.從第一一三篇開始到一一八篇,都是逾越節晚餐時必唱的詩歌。這六篇詩被稱為「頌讚詩集」。這幾首詩歌常出現的詩句是「要讚美上主」,就是我們相當熟悉的句子「哈利路亞」。不僅在逾越節唱,也在五旬節、住棚節、奉獻節等節期的時候唱。通常是在逾越節的晚餐時唱第一一三至一一四篇,飯後唱一一五至一一八篇。馬可福音第十四章26節說:「他們唱了一首詩,就出來,到橄欖山。」就是唱詩篇第一一五至一一八篇中的一篇。

116.一一三:1—9節,是一首頌讚上帝的詩歌。主要在讚美上帝的威嚴、榮耀,以及祂對卑微、窮苦的人的眷顧、疼惜,就像在第一三八篇6節a句所說的:「上主至尊無上,但他看顧卑微的人。」上帝雖然相當的尊貴、威嚴、至上無比的榮耀,但是,祂卻也會垂憐那些在卑微、困苦中的子民。猶太人在重要節期中都會吟唱此首詩歌。

117.一一四:1—8節,從這首詩的標題可清楚看出是「逾越節之歌」。內容也很清楚在歌頌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偉大神能。這首詩也被稱為「埃及的讚美詩」(Egyptian Hallel)。第3節的「紅海一看見就奔逃;約旦河也倒流」,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四章19至24節,以及約書亞第三章14至16 節;第4節的「群山像公羊跳躍;丘陵也像綿羊蹦跳」,意思是指上帝出現時的景象。上帝出現時,整個山嶺和聽到祂聲音的人都會震撼、搖動(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 18)。

118.一一五:1—18節,也是歌頌、讚美上帝的詩歌。通常唱這首詩歌時,是用輪唱的方式來進行。在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翻譯本聖經都將詩篇第一一四和此篇合併在一起。原因是認為前者為出埃及感恩的詩歌,這首則是接續歌頌,雖然曾經遇到阻礙、挫折、沮喪,就像從前的祖先在埃及經過苦難的日子,上帝還是帶領他們出埃及。現在,上帝還是像從前一樣,帶領著祂的子民。不過,將這兩首合併在一起的作法並不普及在其他聖經學界。

   這首詩的唱法是:從第1至8節,由民眾來唱,然後在第9至11節改由祭司唱。接下去第12至13節由民眾唱,然後第14至15節換祭司唱,最後第16至18節由民眾唱。


119.一一六:1—19節,是一首感恩的詩歌,主要是作者在經歷過死亡邊緣的困境中,得到上帝的拯救而獻上的詩歌。從第 14、17,以及第19節可以看出,作者曾到聖殿去獻上還願的祭。因此,這首詩也被用在聖殿的敬拜禮儀中。這首詩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一、第1至11節,是述說被拯救的經過。二、第12至19節,是作者還願的心志。第15節是很有意思的經文;他說:「在上主的心目中,他的一個子民死去是多麼可痛惜的事!」可看出作者感受到自己生命從死亡的邊緣中被上帝拯救回來的喜悅。也許他自認是很卑微的人,但是,上帝並沒有因此就疏忽了他。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在上帝面前都是貴重的。

120.一一七:1—2節,這是詩篇一五○篇中最短的一首詩歌。也是讚美詩歌。主要是在宣召民眾來讚美上帝的恩典。由於僅有簡短的兩節和四句詩句,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應該不是獨立的一首詩歌,而是和第一一六篇連結,且是屬於第一一六篇的結語。但有的人也認為和第一一八篇連結在一起吟唱會比較好。不過,不論是與前或後一起吟唱,都顯現出它的特色,就是這首詩在呼召全體民眾來敬拜、讚美上帝。他呼召的對象不僅是以色列人民,也是呼召全世界所有的人民要敬拜上帝、歌頌上帝的慈愛。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