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約伯記這本經書

  舊約聖經中有五本被列為「智慧文學」的作品,這五本就是「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等。而在這五本經書中,又以「約伯記」最受注目,引起的討論也最多。當然引起討論的主要因素很多,其中一個時常被提起的問題是:上帝怎麼會允許撒但去試探對祂忠心的僕人約伯?上帝不但沒有保護約伯,還讓撒但二次向約伯下手「重罰」,上帝這樣做對嗎?
雖然後來約伯得到上帝的「補償」,但是,除了財產上的增添外,原先的孩子已經死了,而現在雖然也得到和原先相同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但是,對原來十個孩子的去世,他們的死是相當無辜的,後來即使又補償了十個,但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因為這十個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十個啊!畢竟生命是不能取代或更換的。好人為甚麼會遇到苦難?這個問題也一直在許多人的心中迴盪著,約伯記之所以會深入人心,正因為它在說明一個好人—約伯—遇到生命極大的苦難,而這苦難又與上帝的「旨意」有密切的關係。

是誰?在甚麼時候寫了這本經書?

  到底是誰寫了這本經書?這一直是尚在研究的問題。唯一比較可以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意見是:作者乃是一位以色列人,且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這可從書中看出作者很用心地藉著約伯和他的三位朋友的對話中,在詮釋以色列人民心目中的上帝。雖然有人認為這本經書的作者是摩西,理由是其中有些詞句的用法也出現在「摩西五經」中。但這種說法並不被普遍接受,原因是經書內並未提起猶太人的禮儀、習俗、法律的規定等這方面的情節。再者,有些學者認為經書的寫作格式與箴言的格式相同。因此,一般來說比較傾向認為作者乃是一位飽學之士,他將當時甚為流傳的「約伯故事」,很有系統地整理出來,在淪亡巴比倫的時代,也就是在「以西結的時代之前」,給記錄下來。

  所謂「在以西結的時代之前」這句話就牽涉到這本書寫作的時間了。在以西結第十四章14節有這樣的一句話:「即使挪亞、達尼爾,和約伯三個人都住在那裡,他們的義行也只能救自己。」還有同一章第20節也這樣記載:「我──至高的上主指著我永恆的生命發誓,即使挪亞、達尼爾,和約伯都住在那裡,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兒女;他們的義行只能救自己。」這表示以西結也知道約伯的故事,因此,應該就是在主前第六世紀之前,這本經書裡的故事已經相當普遍流傳在以色列民間,否則以西結不會用它來當作教材勸勉、警告以色列人民。不過,流傳的故事與寫下來的時間又有一段距離,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將約伯記的故事記錄下來,應該是在被俘虜、充軍之後,因為那是以色列人民遭遇到空前的大變動,大家在被擄的環境中一直反省的問題:上
帝的選民,怎會淪落到成為奴隸?這樣他們的祖先與上帝之間的「永遠之約」將怎樣解釋?整本經書中充滿著這樣的省思:上帝是否忘了「約伯」?這位「約伯」其實就是以色列人民的化身。但這樣的觀點也被質疑,認為類似約伯的故事這樣的生命經驗,並非只出現在以色列人民淪亡到巴比倫充軍、奴隸才有,而是人類生命共同的經驗。尤其是這樣的省思在主前第七世紀之後甚為流行,對於生命的苦難,絕不妥協,但卻很無奈,因為無法改變現狀。總結來說,約伯記很可能是一本逐年累記下來,時間跨越相當長久的經書。可能從所羅門王時代,直到被擄返鄉之後。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約伯記是每一個時代的作品。

作者寫這本經書的目的和信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觀念普遍深植於人的心中,約伯記的作者顯然有意打破這樣的觀念,並告訴讀者,人通常的經驗是:壞人享受福氣,好人常常事事不順,甚至是災禍連連。如果認真細讀這本經書,就會發現作者一直在努力解釋這個問題:為甚麼好人會遭遇苦難?這也是作者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我們可以這樣瞭解:故事發生在一個完全信靠上帝的家庭,家庭裡的成員都有堅定的信心信靠創造的上主。但家庭卻發生了極大的變故,在這事件當中,家庭的成員都在討論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大災禍?到底是誰犯了罪?如果一個人確實是無辜的,那又怎麼能說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呢?因為在祂管理的世界中,也存在「不公義」的現象。再者,「忌邪的上帝」竟然會允許邪惡存在,這若不是上帝的無能,至少也表示了上帝不是全能者。透過約伯與三位朋友之間的對話,以及以利戶的「獨白」,作者努力要將隱藏在人內心的疑惑表達出來,並且期盼能尋找到答案。

  綜觀這本經書就會發現,作者並沒有找到答案,因為上帝並沒有回答約伯所提出的問題,而是指引約伯去看整個宇宙、世界,並且強調:人如果對整個浩瀚的宇宙都不明白,要明白上帝對每個人生命創造的意義,那是很困難的。再者,當人認為自己是「無辜者」的時候,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價值判斷、是非、好壞等準則來說的,這個層次與上帝之間顯然有極大的差距。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

  「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五十五:8—9)

  但是約伯記作者也說明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並不冤屈人,人生命的苦難,並不代表來自上帝的懲罰,而是誘惑者試圖引人離棄上帝、痛恨上帝。約伯最珍貴的一點是:即使在那樣的困境中,雖一再控訴自己所受的苦難,約伯卻從來沒有離棄上帝,而是一再相信上帝會證明他是無辜的(參考十三:18、十四:13— 17、十六:19、十九:25—27、廿三:7)。對上帝的絕對依靠,堅持相信上帝到底,這是約伯記最重要的信息(請參考雅各書五:11)。

  如果細心思考約伯記的內容,就會發現約伯記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人的焦慮、人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奧秘。」

約伯記這本經書的特色

  約伯記之所以廣受喜愛,最主要有幾點:

  一、作者透過約伯在表明:傳統對生命的觀念──宿命觀,逆來順受──不是正確的,應該要勇於向苦難的命運挑戰。

  約伯就是勇於向這種傳統態度挑戰的一個受難者。約伯記的作者一再傳遞出這樣的信息:人受苦,並不一定和犯罪有關。這一點長久以來一直是以色列人民的觀念。耶穌基督的談話中也提出這樣的質問,就是有人告訴耶穌說:「有些加利利人在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彼拉多殺害」,耶穌基督的回答是:

  「因為這些加利利人死於非命,你們就以為他們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除非你們悔改,你們也會遭遇到同樣的結局。西羅亞塔倒塌時所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其他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壞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要是不悔改,你們也要同樣死亡。」(路加福音十三:1—5)。

  約伯的朋友都提出相同的觀念:一定是約伯犯罪得罪了上帝,才會帶來這樣大的災禍。約伯絕不肯承認這樣的事,他甚至用尖銳的語氣反駁這些好心的朋友,根本就比他還差(十二:1—3、十三:2、5、十六:1—5)。

  二、人應該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同時要勇敢地向上帝申訴自己所受的冤屈。

  有人勇於對傳統的價值觀念提出挑戰,但是要向上帝提出申訴,甚至是「向上帝挑戰」,則一般人不敢這樣大膽。而約伯記的作者則是告訴讀者,不要怕向上帝申訴、挑戰,只要自己願意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就應該要有這樣的勇氣。其實,在先知的文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先知們對上帝提出抗議,例如先知耶利米就問上帝,既然差遣他去傳上帝的信息,那上帝為甚麼還讓他受到威脅,他覺得出生的日子根本就不是祝福,而是詛咒,否則他不會受到這樣的污辱(請參考耶利米書二十:7—18)。

先知哈巴谷也這樣質問上帝:

  「上主啊,我要呼求多久,你才垂聽?你才救我們脫離強暴?你為甚麼要我看見這樣的災難呢?你怎能容忍這種壞事呢?我的周圍盡是毀壞、強暴,到處都是打鬥、爭吵。法律沒有力量,沒有作用;正義永遠不得伸張。壞人欺壓義人,正義被歪曲了。」(哈巴谷書一:2—4)

  約伯記的作者比這些先知們的作法還要大膽,他強調應該直接上訴到上帝那兒,與上帝直接對話:問上帝,為甚麼生命有苦難。如果真的是自己犯罪,那麼,就勇敢承受所受的懲罰,如果不是,要向上帝討回公平的審判。

  三、表達出對上帝創造的大自然的喜愛,且更有意思的是,從大自然中,人所看到的,與上帝所要認識的有差距。

  約伯記的作者用甚多的篇幅在描述自然界的偉大、美,上自天上的星辰、氣候景象,路上的羚羊、駿馬、獅子等野獸,下至海裡的海怪、河馬等等。但是也因為人是受造者,看同樣的受造物,與造物者上帝看的觀點差距甚大,因此,結果就大相差異,從第卅八章至第四十一章,是上帝用祂所造的大自然界來回答約伯的話,結果約伯啞口無語,甚至說出:「從前我聽別人談論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四十二:5)

這本經書的大綱

1. 前言與介紹:第一章1節至第二章13節。
2. 約伯的申訴:第三章1至26節。
3. 約伯和三位朋友第一回合的對話:第四章1節至第十四章22節。
4. 約伯和三位朋友第二回合的對話:第十五章1節至第廿一章34節。
5. 約伯三位朋友第三回合的對話:第廿二章1節至第廿七章23節。
6. 對智慧的歌頌:第廿八章1至28節。
7. 約伯最後的陳述:第廿九章1節至第卅一章40節。
8. 約伯另一位朋友以利戶的獨白:第卅二章1節至卅七章24節。
9. 上帝回答約伯:第卅八章1節至第四十二章6節。
10. 故事的結尾:第四十二章7至17節。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