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導讀(1~21)

1. 舊約聖經的分類中有五本經書被歸類在「聖書」範圍裡,就是以斯帖記、路得記、傳道書、雅歌、耶利米哀歌等。這五本「聖書」都與以色列人的節期有關係;其中以斯帖記和普珥節有關,這是紀念猶太人在波斯帝國統治下,從被滅族的危險中脫離出來的故事。直到今天,猶太人還紀念這個節日,且是猶太人節期中最受歡迎的節日,因為這一天可以大吃大喝,且左鄰右舍相互贈送禮物,有如嘉年華會一般,小孩也會以各種打扮來參與這項活動,還有選美活動。

2. 一:1—2節,故事的背景是「亞哈隨魯」王的時代,他也就是波斯帝國「大流士」王一世(Darius I. Hystaspes, 522—486)的兒子,因此,他繼承王位的時間大約是在主前486至465年。他的希臘文名字是「薛西斯」一世(Xerxes I)。這名字也表示出他統治之下的豐功偉業,因為名字的意思是「王族英雄」之意,從第2節說他統治之下的版圖範圍廣闊,直到印度、古實之地。不過請注意,第2節的「一百二十
七個省份」,比較正確的解釋是「一百二十七個縣」。再者,「印度」也不是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指今天的巴基斯坦,是印度河流必經之處。當時的巴勒斯坦是屬於亞哈隨魯王統治下的第五個省。

3. 一:3—9節,亞哈隨魯王在位的第三年,就是主前四八三年舉行盛宴,看來主要的目的是在向全國重要領袖、代表炫耀國勢,以強化他的統治權威。這可從他舉辦的皇宮盛宴時間長達「六個月」看出來。再者,參與盛宴的人,幾乎各階層的人都有。從第6至8節可看出這個時代也是波斯帝國最興盛的時代,因為再過一百五十年,也就是主前三三五年,波斯帝國就被希臘帝國取代了。這點也說明了聖經作者一再強調的,如果不是將榮耀歸給上帝,只一味地誇耀自己的才能,上帝會將這些賞賜收回,就像所羅門王誇耀他的財富,在他死後,以色列帝國就分裂了一樣,所羅門王誇耀自己財富的方式,就是建造極其堂皇的宮殿,和娶了多達一千個的嬪妃。

a. 第6節提到「藍、白、紫」等顏色,這些顏色都是當時波斯人看為尊貴、莊嚴的色彩(請參考八:15)。

b. 第9節說「王后華實蒂也為婦女舉辦宴會」,這項舉動有點奇怪,因為按照當時的習俗,除非有國王的命令或許可,否則王后要舉行這樣的宴會是一件很禁忌的舉動。

4. 一:10—15節,在第9節提到王后華實蒂自己為婦女舉辦了宴會,緊接著就提到亞哈隨魯王邀請王后華實蒂出席在國王舉辦的宴會,卻被王后拒絕。顯示出王后對國王的命令並不接受,也說明了王后勢力的高漲。特別是當亞哈隨魯王有如此強大的功績可拿來炫耀時,王后拒絕接受,顯然她也有自己某種實力在。除了可能她擁有自己的實力之外,也有兩個原因使她堅持拒絕出席國王的邀宴;一是可能因為她懷孕了,身材並不如亞哈隨魯王所想的那樣可拿來向臣民貴賓炫耀,但這種說法和她設宴邀請全國婦女參加的說法不符。另一種說法倒是比較接近,就是國王要求王后裸體出現在眾人面前。如果是這樣,則國王表面上看來像似在「炫耀」王后的美,其實是在羞辱她。可是,國王為甚麼要羞辱王后?可能的解釋是國王知道王后的勢力正在高漲,想藉此打壓她、羞辱她。原因是王后曾設計害死亞哈隨魯王情婦的母親,為了此事,使亞哈隨魯王大為生氣。

a. 第13節提到亞哈隨魯王為此事徵詢幕僚,這些幕僚就是所謂的「智囊團」。

b. 從第7節出現「盛會的第七天」、「七個太監」,到第14節的「七個大臣」,「七」的數字一再出現。這個數字在聖經上有特殊意義,指的是「完美」、「神聖」之意。換句話說,亞哈隨魯王身邊的這七位參謀,確實都是很有智慧、謀略的專家。

5. 一:16—22節,這些幕僚給亞哈隨魯王的建議,最重要的是在第18節所說的,認為華實蒂的行為已經造成整個波斯帝國社會的不安,顛倒了原本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結構,他們認為王后的行為不僅是單單國王受傷害的問題,而是影響到所有波斯帝國臣民的尊嚴!因此,他們建議亞哈隨魯王下一道御旨──廢除華實蒂王后的頭銜(職位)。

a. 他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一則可以取悅國王,再者,依照波斯的法律,國王的御旨一經頒佈,就「永不得更改」(請參考八:8,但以理書六:8)。這樣可以保障他們的安全,否則萬一國王反悔,再次恢復華實蒂的王后職位,這些參謀可能就會遭到報復的災難。

b. 這份御旨主要內容有三項:(1)罷黜華實蒂的王后頭銜。(2)另找其他女子來取代王后的位置。(3)全國婦女必須尊敬丈夫,因為丈夫在家裡是主、有絕對的權威。為了使這份御旨讓所有的人都知道,還用了許多不同的語言頒佈。

6. 二:1—4節,第1節的「後來」如果比較第16節的「亞哈隨魯作王的第七年十月」,則是主前四七九年,因為亞哈隨魯王是在主前四八六年登基的,而在第一章3節說王后華實蒂被罷黜是在亞哈隨魯王登基的第三年,那就是主前四八二年。這樣很清楚,「後來」也就是經過了四年的時間。這四年的時間中,亞哈隨魯王一直是「單身」,主要原因是在四八二年至四七九年這四年之間,都在與希臘帝國打仗,忙著戰事。再者,波斯帝國有傳統,就是國王出征的時候,王后要陪伴在身邊,現在因為沒有王后隨侍在旁,使他想起了華實蒂。這也就是那些參謀聰明的地方,當時如果沒有建議亞哈隨魯王頒佈御旨,現在恐怕就有災難來臨。

   這些參謀建議國王公開徵選美女入宮,並選出一位國王喜歡的王后。亞哈隨魯王接受這樣的建議。

7. 二:5—11節,末底改,參考撒母耳記上第九章1節、撒母耳記下第十六章5 節的資料就可發現,他是以色列第一代國王掃羅的親戚。可能因為這個緣故,使他得以在波斯王宮中謀得一份重要官職。可是第6節的資料有問題,因為這裡說他是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俘虜的猶大國王耶哥尼雅和猶太人中的一位,而從列王紀下第廿四章7至17節的資料,我們知道那年代是在主前五九七年。這樣,距離亞哈隨魯王徵選王后的主前四七九年代已經將近一二○年。如果說末底改現在是四十歲(因為他是以斯帖的養父),則時間上很不對稱。這也就是我在「認識以斯帖記這本經書」乙文中所說的,作者寫此書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歷史,而是在介紹普珥節日的由來,透過介紹這節日要讓大家知道上帝是怎樣憐憫、照顧以色列民族的。

a. 以斯帖,這名字可能是從巴比倫的女神「伊絲塔」(Ishtar)來的,就像末底改的名字可能和巴比倫的神明「瑪爾杜客」(Marduk)而來的一樣。當時的猶太人取巴比倫的名字並不是甚麼稀奇的事,因為他們是奴隸,名字若不是來自主人所給(參考創世記四十一:45),就可能是在巴比倫出生的猶太人新生代。不過這裡也強調以斯帖有希伯來人的名字「哈大沙」,這名字很有意思,因為這名字的意思是指「番石榴樹」,而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曾引用「番石榴樹」來比喻上帝的拯救(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一:19、五十五:13)。

b. 第10、20節都強調以斯帖始終記得末底改所交代的事,就是隱藏了自己是猶太人的背景。原因是根據波斯的法律,王后必須從六大聯盟中選娶,猶太人本來就是他們的奴隸,更不可能被選為王后。但是,隱藏了猶太人的身分,卻必須面對違反猶太人宗教信仰傳統上的禁忌──飲食等問題。第9節說負責照料以斯帖的太監希該供給以斯帖「特殊的食物」,很可能有「不潔淨的食物」,她就不能拒絕(請參考但以理書一:3—16)。

8. 二:12—18節,從第12至14節可看到早期社會王族選娶嬪妃的情形,真是把女人當作「花瓶」或是「裝飾品」看待。準備那樣久,只不過是為了讓國王看一次而已,如果國王不再欣賞,則這位女子將一輩子守活寡了。這裡並沒有說總共有多少女子被徵選入宮去給亞哈隨魯王親自評審,但依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Flavis Joshephus)的說法,總共有四百名漂亮的少女被徵選入宮。也有人說每一天一位,連續四年,總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名。不論王宮吃、喝、穿、住等是多麼地高貴、舒服,住在冷宮一輩子也不見得就是幸福。

   作者要強調的是第9、15、17節所說的,以斯帖有特殊的氣質,不僅亞哈隨魯王「喜愛她勝過其他任何少女」,包括太監希該,以及每一個見過以斯帖的人都喜愛她,這才是重點,也是後來她雖然表明自己是猶太人的身分,卻不減國王對她的喜愛(七:3—4)。當她被國王選上王后後,亞哈隨魯王對她是疼惜至極,(1)不但為她舉行盛大的宴會,(2)邀請貴族和行政官員參加喜宴,(3)更重要的是為了以斯帖,全國放假一天(也可以說是減稅、或釋放奴隸、豁免債務等),(4)大家彼此送禮,這就像今天的嘉年華會,是全國喜慶洋洋之意。

9. 二:19—23節,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就一再強調末底改對以斯帖的影響力,是他在主導整個事件的發展。其實如果認真說來,以斯帖記真正的要角應該不是以斯帖,而是末底改,就像路得記真正重要的人物不是路得,而是她的婆婆拿娥美。

a. 第19節在和合本的翻譯是:「第二次招聚處女的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有可能是舉行二次的徵選美女活動,而以斯帖是在第一次入選呢?或是第二次呢?這也可能牽扯到兩位太監謀殺的計畫。

b. 第21至23節是為第六章預留伏筆。從第19節至23節這段經文也在暗示末底改可能和此次謀殺亞哈隨魯王的事件有關係,因為「次經──以斯帖補篇」就記載說,這兩個太監因為嫉妒末底改升官,而決定謀殺國王,而太監希該卻是對以斯帖愛護有加,這多少都說明了宮廷內鬥的背景。

10.三:1—6節,第1節的亞甲人,乃是舊約聖經中一直敵對以色列民族的亞瑪力人,先知撒母耳時代曾一再吩咐掃羅要消滅這種族人,原因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亞瑪力人曾經敵對他們(請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1—9,申命記廿五:17—19)
a. 這段經文也說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末底改一方面要求以斯帖不要吐露自己猶太人的背景,但他自己卻向人表明是猶太人,且為了宗教信仰的理由拒絕向宰相哈曼跪拜,但以斯帖卻因為隱藏猶太人的身分,而必須放棄原有宗教信仰上忌諱的事
b. 由於哈曼是亞瑪力人的後裔,末底改是猶太人的後裔,而這兩族的人有世仇,因此,當哈曼掌實權,且權位比末底改高過甚多時,他抓住末底改不向他跪拜的機會,展開報復的計畫──殺滅所有統治區內的猶太人,這就是滅族的大行動。

11.三:7—11節,第7節的「普珥」,也出現在亞甲文中,意思是指「籤」,這原本是哈曼用來殺滅猶太人的「籤」(普珥),結果變成猶太人慶祝「重生」的嘉年華會節期。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節提到從開始抽籤到決定要執行的時間,有十一個月的緩衝期,這也就是以斯帖後來有機會利用兩次邀請國王吃飯的美好場合,不但替猶太民族解救被殺滅的危機,還可以讓哈曼掉落在自己的陷阱裡。

a. 注意第8至9節哈曼對亞哈隨魯王的報告中,總共提出三個要點:(1)是有一個民族雖然散居在波斯境內,但沒有被同化。(2)他們不遵守國家法律。(3)消滅這個民族可為國家增加財富收入高達三十四萬公斤的銀子,以當時波斯全國一年總稅收五十一萬公斤銀子來看,這筆收入確實佔全國稅收的三分之二。哈曼最狡猾的地方,就是沒有說明是哪一個民族。

b. 亞哈隨魯王聽後馬上就將自己的戒指交給哈曼,要他去執行。戒指代表權威、印
記。請注意第11節所說的話,並不是說錢和人都要給哈曼,而是說該繳納國庫的就繳
納歸公,而在執行上應該用的費用就要用。

12.三:12—15節,哈曼認為他已經逮到一個重要的契機,要好好地執行消滅猶太人的計畫──在一天之內把所有的猶太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殺光滅盡,且沒收財產。

   第15節是最殘酷的鏡頭,當首都人民知道這消息後,隨即有了「不安」的反應,他們雖然不是猶太人,但是猶太人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且從巴比倫帝國於主前五三九年轉到波斯帝國手中的主前四七九年,也與他們一起生活了六十年,有些人已經和他們分不開了,甚至通婚的人也不在少數。因此,當消息傳出後,必然引起動盪不安。但相對的,國王和宰相哈曼則是「坐著相對飲酒」作樂。

13.四:1—17節,從第8節可看出在書珊發出的公告早已引起猶太人的驚慌,末底改將該公告送一份給在王宮的以斯帖,並且要以斯帖設法為猶太人向亞哈隨魯王請命。

a. 第1至3節的披上麻衣和撒灰在頭上、禁食等,都在表示極大的哀傷,以色列民族有這樣的方式(請參考創世記卅七:34,撒母耳記下一:11,但以理書九:3),外族人也有類似表示哀傷的方式(請參考以賽亞書十五:3,以西結書廿七:30—31)。現在哀傷的聲音已經從書珊擴大到波斯帝國境內所有猶太人的社區。而末底改用這種方式引起以斯帖的注意,才能將猶太人即將遭遇的滅種消息轉達進入王宮。

b. 第11節是當時波斯的法律,為的是防止王后或其他宮廷內的國王親屬隨意妨礙國王料理國事,這種法律基本上是進步的。以斯帖轉告末底改,讓他知道波斯帝國有這樣的規定,若不是事先得到允許,隨便晉見國王會有生命的危險。

c. 這一章最重要的經節是在第12至14節,末底改提醒以斯帖,她之所以能夠有這樣崇高的地位,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有上帝交託的使命──解救猶太人遭遇滅亡的危機。這段經文也顯示末底改最大的信心,他深信上帝必定會拯救猶太人,即使以斯帖不冒著生命危險為猶太人解圍,上帝也會出手拯救。

d. 第16節的「禁食禱告」,和前面的「禁食」在意義上不盡相同;前面的「禁食」,是哀傷、痛苦;這裡的「禁食禱告」,為的是表明生命的苦難,轉述讓上帝明白,也含有深切的懺悔之內涵,祈求上帝憐憫、寬恕。

「三天三夜」,可比較約拿書第一章17節。

14.五:1—12節,這一章說出以斯帖的聰明智慧,也從這一章看出她被選入宮必定和她在這方面表現出「脫俗」的一面有關。她懇求國王參加她所設的宴席,並同時邀請宰相哈曼陪國王出席。這章也同時回應了第二章10、20節以斯帖謹記住末底改的交代,不要將自己猶太人的背景吐露出來的功效,在這裡發揮出來。因為如果哈曼知道王后以斯帖是猶太人,他就會設法預防不讓王后設此宴席的目的得逞。

   國王表示要賞賜給以斯帖甚至多到「王國的一半」,這並不是真的有王國的一半,而是表示一種深深的愛護、疼惜之意。可比較馬可福音第六章14至29節,有關希律王殺死施洗約翰的故事。

a. 另外,這一章描述以斯帖聰明、冷靜出眾的地方,在於她沒有在第一次設宴的時候說出主要的目的,而是在再次邀宴的時候才說出來。可能是利用這種方式,讓哈曼失去防衛的心。第11節描述哈曼得意的心情可看出以斯帖設宴的成功。

b.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哈曼的親友,特別是他的妻子細利斯。亞哈隨魯王前任的妻子王后華實蒂因驕傲不聽從國王的話而被罷黜。現在則是哈曼的妻子獻策給丈夫,要他用殘酷絞刑台的手段對付仇敵。與以斯帖用「禁食祈禱」祈求上帝賜給她力量、智慧,和設法要救即將遭到滅族危機的態度,呈現了強烈的對比,說明了好的幫助者,使更多人的生命得到救助,反之,則是殘害生命。

15.六:1—14節,這一章插入了正在進行的故事中,但卻為哈曼陷入自己所設的羅網中,提出最好的連接點。這一章也可以接續在第二章23節之後,或是接續在第三章15節之後。

a. 第1節可說是整個故事轉折發展的主要中心,「當天晚上,王睡不著覺」,為甚麼他會睡不著覺?沒有人知道。但卻暗示有一個奇妙的力量──上帝──在背後導引著。這一節是在回應第四章13至14節,上帝對拯救祂的子民有奇妙的方法。

b. 哈曼原本是設計要陷害仇敵末底改,並且認為波斯國王要賞賜的榮耀會歸給他。但剛好相反,榮譽變成賞賜給末底改,然後第七章則說他掉入自己所設的羅網中。就像詩篇的作者說的:「他們無緣無故為我張下羅網;他們挖掘陷阱要捕捉我。願災難突然臨到他們;願他們被自己的羅網纏住,掉進自己挖掘的陷阱。」(詩篇卅五:7—8)

16.七:1—10節,這是以斯帖第二次設宴席請亞哈隨魯王和哈曼。就如同她在第一次宴席中告訴國王的,要在第二次的宴席中告訴國王她的請求,她真的在此次宴席中向國王說明哈曼殘酷殺滅猶太人的計畫。要注意的是第4節,以斯帖很聰明地表示:身為奴隸的猶太人並沒有祈求寬恕的資格,只求被賣而不要被殺。再者,她把自己和猶太同胞結合在一起,也因此,在此重要關頭,她吐露出自己隱藏甚久的猶太人身分背景。

   哈曼因為沒有防衛的心,只一心一意想要謀害仇敵,結果當陰謀被揭發時,反而束手無策導致驚慌失態地「伏在以斯帖躺靠的長椅上」,剛好被進門來的亞哈隨魯王看到,怒氣難消,認為哈曼輕侮王后以斯帖。從他設計謀害轉移到輕侮王后,就因此陷入了自己設計要吊死仇敵末底改的絞刑台上。

17.第八至九章19節是描述猶太人怎樣反撲要殺害他們的人。

18.八:1—17節,第2節說國王將哈曼手上的戒指取下(參考三:10),戴在末底改的手上,並且讓末底改有權管理從哈曼家中沒收來贈送給以斯帖的財產。本來要沒收猶太人的財產,現在卻變成自己的財產被沒收。

a. 第8節比較第一章19節、第三章 12節,這些經文說明波斯帝國時代,國王發出的御旨不能更改的重要性。為此,要變更前次的殺害只好用同樣的方式──發出國王的御旨來平衡。

b. 第11節說明御旨的主要內容:(1)允許猶太人組成自衛隊,這對猶太人來說是相當特殊的待遇。(2)可以反擊攻擊猶太人的人,甚至連他們的家族都可以包抄。這和原先哈曼要殺滅猶太人的策略剛好互相抗衡。

c. 第15節末底改所穿的服裝是當時波斯帝國看來最尊貴的服飾,包括藍色、白色、紫色等。在原本哈曼要進行大屠殺猶太人的日子,現在卻變成猶太人免遭大屠殺,且可以公然武裝報復仇敵的日子,因此,他們從原本悲傷、哀哭、披上麻衣、躺在灰裡的慘狀,變成「充滿歡喜快樂,歡宴放假來慶祝」。

19.九:1—19節,這一段資料是很值得深思的記事。當那些想要屠殺猶太人的人,已經失去了機會不能進行他們原先的計畫,而猶太人不但沒有寬容的心,反而進行報復的行動,甚至連官員都因為末底改的位高權重而巴結他,方法就是幫助猶太人進行報復屠殺他人,讓他們「隨心所欲」地進行屠殺仇敵。這樣的舉動絕對不是聖經的教訓。

a. 第6節說他們在首都就殺了五百人,除了哈曼的家族外,還包括了其他城市的人,總共殺了七萬五千名(16節)。而單單書珊城就殺了五百人(12、14節)。雖然出埃及記第廿一章23至25節記載摩西法律中允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行為,但是耶穌基督的教訓非常重要:「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逼迫你的人禱告。這樣,你們才可以作天父的兒女。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同樣也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馬太福音五:44—45)。他教導我們「不可向欺負你們的人報復」(馬太福音五:39)。雖然在第10、15、16節等三節都強調猶太人並沒有奪取仇敵的財物,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的心地有多好,他們一樣是殘酷的。

b. 第18至19節說明兩種慶祝普珥節的傳統,一是書珊城的人在亞達月十五日慶祝,而其他村鎮則是在亞達月十四日舉行。方式是歡樂地吃喝,且彼此互相贈送禮物,就好像在舉行嘉年華會一樣的歡喜、熱鬧。

20.九:20—32節,這段經文都是記載有關末底改和以斯帖怎樣強調遵守普珥節的重要性,因為該節日是為了紀念猶太人從死亡的邊緣得到重生的機會。很可能是因為有人並不遵守這節期,所以才需要由以斯帖用王后的權威寫信支持末底改的呼籲。

21.十:1—3節,第1節清楚地說明在亞哈隨魯王的時代,國勢還是很強,足以強徵各地附庸國的人民為他服勞役。而第2節則說明了波斯帝國也是很重視史料的王國,這從第二章23節、第六章1節等經文都可看到波斯王朝對史料的重視。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