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卷導讀(21~39)

21.十七:1—15節,這段經文可說是以色列王國歷史最重要的一段,因為這段經文明確指出:(1)以色列的君王將從此由揀選成為世襲(11至12節)。(2)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就是大衛,因為他一直是上帝忠實的僕人(8節)。(3)大衛的王朝將成為以色列王國的正統。更重要的是這段上帝的應許中,已經透露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永續的王朝,遠比建造聖殿來得重要。沒有永續的王朝,聖殿也將無法保存,這樣不但不能榮耀上帝的名,相反的,會成為敵人譏笑的話柄。

22.十七:16—27節,這段大衛感恩的祈禱,正好回應了前段上帝的應許。在這篇祈禱文中,最重要的是大衛祈求上帝永遠照顧他的後代子孫,也就是大衛的後裔將成為以色列王朝的正統傳承者。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絕對不是上帝單方面的表態,而是以色列歷代君王必須嚴格遵守與上帝之間的約,否則這樣的關係將不可能永續存在,這一點在列王紀裡有清楚的紀錄。

23.從第十八章至第二十章,都是記載大衛在戰事上的功績。主要是在說明上帝與他同在,使大衛有足夠的力量擴展疆域,也使敵人臣服在他的統治下。包括了摩押人、以東人,以及敘利亞人。

24.十八:1—17節,第6與13節是這一章最重要的經文,說明大衛之所以能戰勝敵人,是上帝對他應許的實現,是上帝的賜福,大衛才能所向無敵。第14節是歷代志作者對大衛王最佳的評語:以公義對待人民,他確實是一個好的君王。這也是整本聖經對君王的要求,因為公義乃是上帝賦予君王行使權柄的使命。

25.十九:1—二十:3節,這段經文同時記錄在撒母耳記下第十至十二章。主要是在述說大衛在戰爭上的功績,不但打敗了亞捫人,也使敘利亞臣服在他的統治下。不過這段經文中卻將撒母耳記所描述大衛犯罪的記事給省略了。其實,歷代志的作者省略的不僅是這片段而已,還有一些大衛王朝宮廷內許多不名譽的事件,包括了撒母耳記下第十三章有關暗嫩與塔瑪的事件,以及押沙龍叛變的事件等等。歷代志的作者之所以刪除這些不好的事件,主要是編撰此經書的重要目的,是在凸顯大衛確實是上帝忠實的僕人這個主題。

   再者,這段與亞捫人戰爭的記錄,可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大衛差派使者去安慰哈嫩的家屬,結果使者卻被羞辱,因此出兵攻打亞捫(1至15節)。然後亞捫人結合敘利亞的軍隊聯合起來與大衛的軍隊對抗,又失敗了(16至19 節)。第三個階段是隔一年後,大衛的軍事將領約押率兵直攻亞捫人的首都拉巴城,且奪取了許多貴重的戰利品(二十:1—3)。

26.廿:4—8節,這段經文特別提起三位迦特巨人被大衛和他的臣僕所敗,主要是在說明有上帝同在的人,即使面對著「巨人」也不用害怕,因為上帝的能力遠超過人的力量,就像大衛還是孩童時代,就能打敗巨人歌利亞一樣(撒母耳記上十七:41—51)。再者,第5節這裡特別註明是「迦特人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將撒母耳記下第廿一章19節說「迦特人歌利亞」的矛盾修改了過來。

27.第廿一至廿二章是記載大衛準備建造聖殿的事件。歷代志作者將編撰的重點提到約櫃移進了耶路撒冷城,大衛一心一意就是想要建造聖殿安置約櫃。因此,聖殿的建造成為歷代志作者撰寫的主要目標。

28.廿一:1—廿二:1節,第1節一開始就提到撒但。它是怎麼來的?作者並沒有交代。與撒母耳記下第廿四章記載是上帝使大衛犯罪的情節完全不同;在這裡,作者說明大衛犯罪是因為撒但的緣故,因為它要敵對以色列人民。上帝要照顧以色列人民,撒但的態度是讓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的話。再者,人民是聽從君王的領導,因此,使大衛帶頭犯罪,這就是撒但的主要目的。最特別的地方,是這裡記載撒但攻擊大衛的時候,並沒有像約伯記一樣,先尋求上帝的同意。換句話說,在約伯記,撒但也是屬於上帝的僕人或是管轄者之一。但在這裡,撒但則是獨立行動者,不受創造者上帝的掌控。它已經誘惑到使大衛完全不聽他的部下約押的提醒、勸告。a. 第5節所謂的「能打仗的壯丁」,是指年滿二十歲以上的男子為對象(請參考民數記一:3、20)。

b. 歷代志作者主要是要說明大衛確實是在信仰上有美好的榜樣,他知道自己的錯誤,且會承認錯誤(8、17節)。比較奇怪的是,上帝給大衛選擇三樣懲罰的方式:三年饑荒、被敵人囚困,或是國內有瘟疫三天。大衛選擇寧願直接受到上帝懲罰,但這都不是上帝提出的三項。結果瘟疫發生了,害死人民七萬人。這說明了一件事:君王的錯誤,受害的就是人民。這也就是大衛犯姦淫罪後,在他的詩歌中所說的,是他得罪了上帝(詩篇五十一:4),而不是被他害死的烏利亞。君王必須直接對上帝負責。

c. 再者,大衛不僅知道悔改、認罪,且知道公平對待人民,和後來的以色列王亞哈完全不同(參考列王紀上第廿一章)。大衛為了要建造祭壇,決定徵收亞勞拿的打麥場,他並且強調「不要獻上白白得來的祭牲」(24節),這就說明了一件重要的信息:不勞而獲之物,不能成為祭品獻給上帝,因為那樣的東西沒有生命的意義在裡面。

d. 這段經文最重要的是在第廿二章1節,主要是要說明這塊打麥場,就是建造聖殿的地方,原因在原本是上帝要毀滅的耶路撒冷城,現在則是成為敬拜上帝的地方,要表明的是「上帝有豐盛的憐憫」(廿一:13)。

29.廿二:2—19節,這一章主要在說明建造聖殿的事,表面上是由所羅門所建造,其實是大衛的功勞,因為連材料、地點都是大衛為所羅門準備、選定的(1、2至3、14節)。所羅門充其量是執行大衛的交代罷了。

a. 第8節說出大衛不能建造聖殿之因,是他的雙手殺過許多人、沾滿了許多人的血。這樣聖殿的意義顯明出來了,一則,它是一個敬拜上帝的地方,不能讓殺害人的生命、流人的血的人來建造。因為上帝是慈愛的上帝。二則,就像大衛向亞勞拿所說的,獻給上帝的祭品,不能是「白白得來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所詮釋出來的意義,祭品的裡面是有生命的,不是死的。
b. 其實,這章也在說明一件事:沒人有資格建造上帝的聖殿,大衛的手上沾滿了人的血,雖然他是個很善戰的勇士、謀士,使以色列王國在他的任內,擴疆闢土,外國臣服的甚多,但是,卻也因此與神聖、慈愛的上帝本質不符。而所羅門則是能力不足。雖然他擁有的智慧被稱為世上無人可比(參考列王紀上四:29—34),但對聖殿建造的思考、策劃能力卻是需要大衛的輔佐。

30.第廿三至廿七章都是記載大衛怎樣為了建造聖殿所做的一切準備,除了前面所說的,他先替所羅門準備好材料之外,現在又將有關聖殿建造完成後,所需要的管理、敬拜等事宜也都事先組織、分配妥當。歷代志的作者想要表明一點:大衛對於信仰的事務之關心,遠超過他對一般宮廷、家庭事務的重視,也因此,在撒母耳記下第十三章以後的宮廷內部糾紛之事務,在歷代志的作者編撰中,都被省略了。作者要凸顯:大衛確實用盡所有的心思想要回應上帝對他和以色列民族的愛。

31.第廿三至廿六章,都是記載有關大衛替利未族分配管理聖殿的事務,也是對利未族人最大的貢獻──組織化。這對後來他們從巴比倫返國之後,重建聖殿以及敬拜的事宜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利未人(祭司)的位階找到最有力的支撐點。若是認真看,就會發現在新約時代的聖殿組織,也是依據這份組織系統表來延伸的。

32.廿三:1—32節,基本上是以三十歲以上(廿三:3)的利未人為基礎,需要三十歲以上,是因為依據民數記第四章3節的規定。而在第廿三章24節又說是「二十歲以上」,則可能是後來的修訂,原因可能和戰爭人口減少,或是因為從被擄回來後,人數大減有關。

   再者,音樂是聖殿敬拜最重要的條件,這或許和大衛喜歡詩歌有關,不過也許和後來被擄到巴比倫去之後,獻祭的外在環境受限制,而改用詩歌取代獻祭有關。

33.廿四:1—31節,這一章是特別關於亞倫的後裔的職責,也就是祭司的工作。也可看出作者對於祭司的職責和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視。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工作不是依照大衛分配,而是以「抽籤的方式分配」(5至6、31節,廿五:8 節、廿六:13節)。這就說明了一件重要的觀念:無論誰,抽到怎樣的工作,就做。沒有卑賤、高貴之別。
   第2節提到拿答和亞比戶早死,這件事可參考利未記第十章,原因是他們兩人用凡俗的香獻祭,結果被火燒死。因此,亞倫的兒子只剩下以利亞撒和以他瑪兩個支
族。第19節可參考利未記第六至九章。

34.廿五:1—31節,唱歌,聖殿的敬拜時需要唱歌,唱歌是讚美的方式之一,除了跳舞,唱歌最能表現出感恩的心境。從聖經中可看出以色列人民不僅是個宗教心很強的民族,且是個在音樂、詩歌方面很有恩賜的民族。這一章讓我們看到聖殿詩班的成形。特別的地方是在第1節,說「要唱出上帝的信息」,因此,有時先知說預言時,就像在唱歌一樣搖晃著身體,大概就是這種唱歌的方式。

   第8節是這章經文的中心,說明了擔任聖殿職務不是依據背景,而是因為抽籤決定所擔任的職務,原因是沒有人可以拿自己的專長或特殊條件選擇自己認為「好」的工作,敬拜上帝的事,即使是人看為最卑微的事,也是最神聖、重要的事務。

35.廿六:1—32節,除了敬拜的事宜外,利未人也負責看守聖殿的門禁事務,看守門禁同時包括了看守財物的所謂「聖殿寶庫」,所謂的「寶庫」,就是指從打仗得勝時奪來的金銀財寶,以及以色列人民獻祭時的一切貴重財物。另外,他們也要辦理行政工作,以及替人排解糾紛的事。
   第4節的「俄別‧以東」,大衛第一次搬移約櫃失敗時,就是將約櫃暫放在他家裡,結果上帝大大賜福給俄別‧以東。這裡則說出上帝怎樣賜福他,包括有八個兒子,一家共有六十二名很能幹能勝任守衛聖殿的人。

36.廿七:1—34節,這章主要是說明內政與軍事管理組織。也從第1節和第25 至31節看出,大衛王朝時代的興盛,確實是很空前絕後的黃金時代。第32 至34節說出大衛有很好的智囊團在幫助他料理國家大事。

37.第廿八至廿九章,是記載大衛將他的王權移交給他的兒子所羅門。這兩章沒有像列王紀上第一至二章記載有關大衛晚年,王室發生內鬥的情形,包括亞多尼雅密謀奪取王位、大衛交代所羅門整肅約押、示每等人。作者省略這樣資料的原因,很可能是要將此次的政權轉移,描寫成是一次和平、順利的,並且是全以色列所有的族群都接受的。更重要的一點,從大衛到所羅門,往後以色列君王(包括北國的以色列、南國的猶大),政權的轉移不再是由先知或大祭司直接從上帝受命膏立,而是成為世襲(除了奪權篡位者外)。可見歷代志作者所持的觀點是屬於官方資料的立場較多。

38.廿八:1—21節,就像每個統治者所期盼的,就是要穩定國家政權,除了有堅強的國防、經濟、政治之外,更需要有宗教力量的支撐,否則民心很難安定,這情況是古今中外皆然。大衛向全以色列人民代表說明,他之所以沒有建造聖殿的原因,是「戰士」的手,不適合建造敬拜的聖殿(3節),這一節對於堅信「槍桿子出政權」的軍事領袖應該有值得深思的地方。人的心靈不穩定,社會就不會有安寧的日子,而要心靈穩定,就必須從宗教信仰著手,而不是一味地發展經濟、軍事、政治手段。

a. 第4節強化了猶大支族在以色列民族中的代表性,反映出創世記第四十九章8 至12節雅各對猶大的祝福。

b. 第9至10節大衛提到信仰的重要性,他不僅是傳承王位,更重要的是傳承了對上帝信仰,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c. 第11至19節,說明建造聖殿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大衛早已經準備好的,所羅門王唯一要做的,就是開始執行(20至21節)。

39.廿九:1—30節,第9節是第一段經文的重點,為的要表示建造聖殿的奉獻,大家都是很高興的奉獻。這種情形在早期台灣教會也是這樣,許多信徒就是將自己的項鍊、手鐲等金銀財物奉獻出來作為建造禮拜堂之用。大衛強調建造聖殿的目的,不在於顯示人的能力,而是在於榮耀上帝的名,因為它是「為主上帝造的聖殿」。

a. 從第14至19節這段經文,大衛一再強調,建造聖殿的一切智慧、知識、能力等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用以來榮耀上帝。因此,沒有人有資格誇耀自己的奉獻多寡,因為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

b. 第22節的「人民第二次宣布所羅門為王」,在歷代志並沒有記載第一次,列王紀上第一章34節提供這樣的資料,就是大衛王曾要求祭司撒督、先知拿單和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膏立所羅門,地點就在基訓的水泉邊。

c. 第29節提到先知拿單、迦得等人的史冊,可惜目前已經沒有這樣的史書或經書。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