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卷導讀

26.十一:14—43節,這段經文是記載三位主要敵對所羅門的人物,一是以東王哈達,二是大馬士革的王利遜,三是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

a. 在第14至22節這段介紹哈達故事的經文,也可參考創世記第廿七章40節,以撒對以掃祈求祝福時所說的:「你要依靠刀劍生活,要服事你的弟弟;但當你反抗他的時候,你將擺脫他的枷鎖。」而在撒母耳記下第八章13至14節則記載大衛戰勝了以東,並且使以東臣服在他的統治下。現在則是說以東王哈達成為所羅門頭痛的人物,因為他想要「復仇」。一直到猶大王約蘭的時代,也就是大約主前八四九至八四二年間,以東得到獨立的機會(請參考列王紀下八:20)。諷刺的是,同樣是埃及王,他與所羅門也有姻親關係(參考三:1),現在則是與哈達也有姻親,本來與所羅門同樣是埃及國的女婿,現在卻成為死對頭。包括後來逃到埃及去避難的耶羅波安,以及對所羅門有敵意的領袖都在埃及的庇護之下,這也就說明了一件重要的事實:單靠政治手段──即使是婚姻的方式,要尋求永久的和平、繁榮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上帝的賜福和保護。這個認識即使在今天的世界也是一樣。

b. 利遜,他的事件背景可以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八章3至8節,就可知道敘利亞臣服在大衛的時代背景。

c. 耶羅波安的事件,可以說是「叛變」的行動。第29至30節說耶羅波安遇到先知亞希雅,他告訴耶羅波安說將會統治十個族,其他兩個族留給所羅門的後代統治。這兩個族就是猶大和便雅憫。但我們知道,便雅憫已經非常軟弱(請參考士師記第二十至廿一章),也是掃羅王的後裔族人。因此,所羅門後代統治的範圍,也僅止於象徵性的「正統傳承」而已,其他十族的版圖都脫離了南部猶大的管轄獨立去了。有關這段經文正如同約伯所說的「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約伯記一:21)一樣,上帝賜福所羅門,是因為他聽從上帝的話語,但是,當他拒絕聽從,且背叛時,上帝也會將所賞賜的通通收回。另外,這段經文也一再強調,上帝之所以還保留一部份給所羅門的後代,是因為上帝對大衛的愛。因此,我們可看出整個重點就是以大衛為主體。大衛的一生,才是以色列人民所要學習的,不是所羅門。

27.從第十二章開始,到列王紀下第十七章,都是記載以色列分裂成南北二國的經過,以及這兩個兄弟國家各自發展的情形。

28.十二:1—24節,在第十一章提供三個對所羅門政權有威脅的人記事時,就已經在暗示晚期的所羅門時代,是個不安定、紛亂的時代。像利遜就是專門打游擊的方式在製造社會紛亂,作者用「他加增以色列的禍患」來形容所羅門為了此事而煩惱不安。

a. 耶羅波安和他北部的人民代表去見羅波安,是在他準備要就任以色列王的時刻,他們是利用這個機會,要求羅波安對於過去沈重的稅賦能夠減輕負擔。這種給予新的王施壓,就像今天在競選時,選民集合起來要求候選人開出競選支票一樣。或是像那準備要就任統治者位置的人施壓力一樣,在古代有這樣的壓力出現,對即將登基的國王來說頗不尋常,因為羅波安是順利繼承王位,和他父親所羅門在登基之前有過一段「宮廷內鬥」不同。因此,羅波安的態度是相當強硬,對這些北方支族代表的請求不但給予回絕,且更進一步表示要加重他們在稅賦上的負擔。

b. 第7節是很有意思的一節,這些老臣建議羅波安以「好好為人民服務」作為意見,就像耶穌基督對他的門徒所說的:「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十:42—44)從基督教的信仰看世上的事,就是很不一樣。可惜羅波安不接受這些老臣的意見。結果他很快就失去了整片王國的土地,只能管轄猶大地區的版圖,其餘北部的版圖權歸給以色列耶羅波安管轄。

c. 第21至24節可說是差點發生內戰。後來內戰沒有發生,作者認為是上帝透過先知傳達這個信息的結果使然。

29.十二:25—33節,這段經文是為後來北部以色列王國無法長存久安下個伏筆,因為他們都離棄了上帝的命令,去敬拜偶像神明。這也說明了他們進入迦南地後,深受當地宗教信仰,以及習俗的影響,主要原因是與外族人結婚有密切關係。這也就是為甚麼摩西法律一再強調不可與外族人通婚的背景。

a.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雖然南北已經分裂,但在分裂之初,人民在宗教信仰上還是照樣回到南部的耶路撒冷去敬拜上帝。由於一再回到耶路撒冷去敬拜,無形中都會有「權威中心在耶路撒冷」的心態,這對新的王國──北國「以色列」來說,確實是件不安全的。因此,重建自己的宗教中心在某些層面上來說是必要的。但這也產生另一個問題──宗教信仰的分裂。從耶羅波安鑄造了兩頭金牛,並且帶人民敬拜,這就像從前他們的祖先在曠野拜金牛一樣(請參考出埃及記第卅二章),這就明顯且非常嚴重地違背了上帝的誡命。

b. 耶羅波安在這裡有幾件值得注意的事項:(1) 他鑄造金牛偶像讓人民崇拜。(2) 他在南部的伯特利,和北部的「但」設立敬拜中心,希望取代耶路撒冷聖殿的地位。(3)設立祭司,同時自己也扮演祭司的角色,導引人民敬拜金牛偶像。這些都是後來被批判的主要因素,更嚴重的是影響後代子孫對上帝的忠實,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第31節說耶羅波安「從利未族以外的家族選立祭司」,這句話已經明顯表明北國以色列的宗教信仰與傳統的耶和華信仰已經有了差距。

30.十三:1—34節,這是一章非常奇特的經文故事。其中第2節談到「大衛的家族要生一個孩子,名叫約西亞。」這是主前六二一年的事,距離耶羅波安的時代,相差約有三百年。可見這份資料是很晚期的作品。

a. 第1節說到這位奉差遣的先知,是從「猶大到伯特利」,似乎有意要表明:在政治上的分裂,並不是允許宗教信仰上的分歧。政治上的事,是上帝在主導,但在宗教信仰上,上帝並沒有允許人背棄所立的約。這位沒有被記名下來的先知,就在耶羅波安要獻祭的時候,說出上帝要他說的預言,結果耶羅波安以為他可以主宰先知的信息。但是他錯了,上帝的僕人必須忠實地傳遞上帝的信息。耶羅波安想要阻擋上帝的信息,等於是自尋死路一樣。更嚴重的是,他並沒有從這次的經驗中學習認識到上帝的憤怒,趕緊悔改。整個故事的內容有點像先知阿摩司的「抄本」一樣,他也是從猶大到伯特利去傳上帝的信息,結果被阻止,且認為他是為了要餬口而傳上帝的話語,但被阿摩司斥責。這位沒有記名的先知也拒絕耶羅波安的邀宴。

b. 第11至32節的這段故事,更值得探討。為甚麼這位上帝僕人能拒絕耶羅波安的邀宴,卻無法抵擋另一位自稱是上帝僕人的老先知的邀宴,導致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而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這段故事很明顯在說明一件事:上帝的命令,絕對服從。不論是誰,或假藉上帝的名( 18節),都不能忘記上帝親身的啟示。特別是對於上帝的僕人,在一個背棄上帝誡命的世代中,更應該要隨時注意有人會利用宗教信仰的名義,胡亂發出信息,這一點更須明白謹記在心。上帝的僕人必須忠實於上帝,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能妥協。北國以色列後來在亞哈執政的時候,也有先知米該雅堅持不妥協,即使面對牢獄之災,他也不改變立場,這一點才是先知應該有的態度。

c. 第33至34節說明了在耶羅波安的主政下,並沒有因為先知的警告而在信仰上有改善,可看出從國王到人民,離棄上帝的誡命已經很遠。

31.十四:1—20節,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在宗教信仰的層面。上帝雖然立了耶羅波安當北國以色列的王,但那並不表示他可以隨心所欲,而是應該更知道聽從上帝的教訓。但他沒有這樣,連先知的話也不聽,因此,當耶羅波安想要知道他的兒子亞比雅病情的狀況時,上帝已經先啟示了先知亞希雅。結果耶羅波安的妻子即使是化妝易容,也因為說話的聲音被先知判定出身分。

a. 第10節可看出上帝對違背祂旨意的人的懲罰是嚴重的。耶羅波安家裡所有的男人都沒有一個人留下活命可繼承王位。

b. 第19至20節是一種記載王朝結束的公式化記載方式。在列王紀或歷代志的寫法,都是以這個模式記載。

32.從第十四章開始,到列王紀下第十七章止,記載的方式也有固定,就是將分裂後的南北二國交織記載,這樣就可比較一下:北國的時代和南國的社會有何差異。

33. 十四:21—31節,從第22至24節短短三節的經文,就可看出南國猶大的問題並不比北國以色列輕。他們也是一樣敬拜偶像,且還在各地敬拜地點設有男娼,這是非常嚴重的事,已經說明了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幾乎完全當地化了,特別是在宗教信仰上更是如此。已經分不清楚耶和華宗教信仰和偶像神明之間的差別。第25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說到埃及王示撒帶兵攻打耶路撒冷,並且是進入聖殿奪取了所羅門時代所鑄造的金盾牌(請參考十:16—17)。有關埃及王示撒帶兵攻打耶路撒冷城以及奪取聖殿、王宮中的財寶之事,可參考歷代志下第十二章1至12節。作者說因為羅波安知道悔改認罪,上帝特地寬恕他,不將怒氣傾倒在耶路撒冷城。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因為國王認罪,恐怕所謂的「聖城」、「聖殿」都將毀滅在敵人的手。

   再者,這段經文中一再強調羅波安的母親是亞捫人,主要是在說明所羅門透過婚姻關係所建立的王國霸業並不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沒有上帝的賜福,沒有上帝的話語作基礎,即使用更巧妙的外交、政治手段,都無法長久存在,所有的努力也會是枉然的。

34.十五:1—8節,列王紀的作者只有短短的八節篇幅記載亞比雅當猶大王的事蹟。如果比較歷代志下第十三章,就會知道在他執政的時代,曾和北國耶羅波安有過一場大戰。北國出兵八十萬,南國出兵四十萬,剛好是北國的一半。但是南國猶大尋求上帝的幫助,在祭司吹號角聲中,上帝出力協助南國猶大,使兵員只有一半的南國猶大大勝北國以色列的八十萬大軍,並且還消滅了北國以色列五十萬精兵。更重要的是,此次戰役,他佔領了北國的城市:伯特利、耶沙拿、以弗倫,和附近村莊。

35.十五:9—24節,亞撒,可說是分裂後猶大王國中最被稱讚的一位國王,也因此,他執政的時間最長久,達四十一年(主前九一○至八六九年)。第11 節可用來比較第3節,作者非常清楚地用大衛來評鑑一個國王是否得到上帝的喜愛和祝福,就看那個國王是否有像他們的祖先大衛那樣地敬奉上帝,唯獨以耶和華上帝為中心。有關亞撒的事蹟,在歷代志下第十四至十五章,有更詳細的記載。亞撒的成功,最主要的事,就是從事宗教改革,讓那些混淆了純潔信仰的偶像神明,和污穢上帝祭壇的異端信仰無立足之地。
   第13節,作者將亞撒的父親亞比雅失敗的原因歸咎給他的祖母,認為他的祖母瑪迦乃是導引他父親離棄上帝的主謀者。因此,在他執政的時候,就將祖母的「太后」地位給廢掉。
   第16至21節記載亞撒用財物去收買敘利亞結盟的事件,其實也是在說明亞撒雖然進行宗教改革,卻同時也有心理上的矛盾──對上帝的信心不夠。依照歷代志下第十六章7至10節的記載,他晚年時,因為先知哈拿尼去見他,向他傳出上帝的信息,他因為聽到不喜歡的話,就將先知哈拿尼關在監獄裡,並且不再疼愛人民。

36.十五:25—34節,短短幾節中,看到的事件卻是不小;包括了耶羅波安的家族被屠殺殆盡,毫無剩餘。這件事早在先知亞希雅的預言中(請參考十四:10—11),如今應驗了。
   第32節也讓我們看到南北二國,其實是親兄弟,但卻在分裂後,一再發生彼此對戰。可說是「內戰」連連。

37.十六:1—7節,依照第十五章33節的記載,巴沙在以色列執政長達廿四年的時間,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內,他並沒有從事宗教改革的工作。在列王紀的作者或是歷代志的作者看來,進行宗教改革遠比任何政治、經濟改革或成就重要,因為上帝才是一個人、國家、社會穩定、成長的力量。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先知耶戶對巴沙所說的話,其實就像先知亞希雅對耶羅波安所說的內容一樣(請參考十四:7—11)。

38.十六:8—20節,將這段經文和前段比對,就會發現:報復和報應是環環相扣。巴沙殺害耶羅波安全家族的人,結果他的家族中所有的男人都被心利所殺害。心利想要篡奪王位的事沒有成功,因為以色列的軍隊並不擁護他當王,他們是擁護暗利。

39.十六:21—28節,在第23節說「猶大王亞撒在位的第三十一年」,也就是主前八八○年。我們在這段經文看到的是以色列內部爭奪王位之激烈,從這裡可以知道:一個沒有以上帝為中心的國家、社會,呈現出來的,就是「爭奪」。只有在以上帝為中心的團體裡,才會有相讓的現象出現。

   第24節是很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說明後來北國以色列遷都撒馬利亞,並且以撒馬利亞為宗教中心,就是從一個名叫撒馬的人買來的一座山丘建造成為首都。後來,亞述帝國消滅北國以色列後,將人民俘虜去當奴隸,並移入外族人在撒馬利亞,強迫通婚,生下來的後代,就被以「撒馬利亞人」之輕視語氣稱呼。

40.從第十六章29節開始,到列王紀上卷第廿二章,都是記載有關以色列王亞哈的事蹟。在第29至30節先用簡單的幾句述說亞哈和他的父親暗利一樣,作耶和華上帝看為邪惡的事,然後,緊接下去就述說他所做一些惡劣的事蹟。

41.十六:29—34節,第31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這一節將亞哈問題都呈現出來,因為他的行為比他的祖先耶羅波安更惡劣,不但建造巴力的祭壇,且還是娶外族人為妻,為妻子敬拜的神建造廟宇。他執政的時期是在主前八七四至八五三年。

   第24節說亞哈在位期間重修耶利哥城,主要是在於防禦工事。但是,這一節說明希伊勒因為受命重修該城,被上帝所懲罰。這件事因為約書亞當年攻打耶利哥城後,就曾經下過詛咒的話說:「奠立城基的人,將喪失長子;建造城門的人,將喪失幼兒。」(約書亞記六:26)如今這件詛咒的話語應驗在希伊勒的身上。會這樣的原因,是表示亞哈已經忘了約書亞警告的話語。

42.從第十六章29節開始到第廿二章,都是記載有關以色列王亞哈的故事。亞哈王也可以說是分裂後,以色列諸王中被詳細記載的一位國王。在這段經文中,主要的事蹟是以(1)上帝的僕人先知以利亞和亞哈王的御用先知,進行真假先知之「鬥」事件、(2) 亞哈怎樣圖謀侵佔拿伯的葡萄園,(3) 以及亞哈王拒絕聽從上帝先知的信息而戰死沙場的事件。在當中夾著在嚴重乾旱中的先知以利亞,以及他求死的事件。

43.十七:1—24節,先知以利亞是舊約聖經中佔有很大份量的一位先知,也是舊約聖經中記載兩位沒有「死亡」,被上帝直接接回天上的兩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與上帝有密切交往的以諾(創世記五:24)。舊約聖經先知瑪拉基書甚至預言他是在上帝審判之日來到之前,必定會先回來的先知。也因此,傳統上,猶太人在正式的聚會場合,都會留下一個空位,為的是讓給先知以利亞坐的。以利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神」。先知以利亞整個所行所說的精華都顯現出他這個名字的特色。

a. 他向上帝祈求天不下雨,也不降甘露,結果真的實現,且長達三年半的時間(請參考路加福音四:25,雅各書五:17)。在如此乾旱的環境中,上帝對祂的僕人相當的關照,差遣烏鴉送食物給他,並且讓他可以喝基立溪的溪水,直到溪水枯乾。然後,差遣他去投靠一位寡婦,就在那惟一的一把麵粉、一滴油中,他度過了饑荒的日子。這些事蹟都說明了一個主要內涵:上帝忠實的僕人,即使在那最困境的時代裡,也不用擔心,上帝自會眷顧、帶領。就像以色列人民在曠野一般,人看為無法生存的環境中,上帝用嗎哪養活他們四十年的時間。

b. 第17至24節記載這位幫助先知以利亞度過饑荒缺糧困境的寡婦,將他的兒子病死之因,歸咎於先知以利亞,認為是因為先知以利亞的緣故,上帝才發現她的罪惡,以致於懲罰她的兒子致死(18節)。而先知以利亞並沒有為這位寡婦的控訴表示任何意見,他努力祈禱上帝,賞賜生命給這位寡婦,讓孩子復活起來。這段經文主要在表示先知以利亞所祈求的,上帝都會聽,並且會答應他所祈求,使之實現,連已經死去的人也會復活。作者借用第24節寡婦所說的話,來表明先知以利亞確實是上帝重用的僕人,因此他所傳達的信息都會實現。如果先知以利亞有這樣能力,那使天不下雨的事,就更輕易了。

44.十八:1—40節,第2節說到「撒馬利亞饑荒非常嚴重」,撒馬利亞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連首都也饑荒非常嚴重時,就可以想像得到,情形已經不是一般災情而已。上帝改變祂原先的計畫,決定要下雨。這並不是因為亞哈王悔改,而是上帝有更好的旨意。從第5節可看出饑荒的情況相當嚴重,因為連國王亞哈的馬、騾子都已經面臨被宰的危險,這兩種動物在當時不僅是主要交通工具,馬更是軍隊主要的戰力之一部分。

a. 第9至12節讓我們知道大家都在尋找先知以利亞,因為他沒有祈禱,上帝就不下雨。而現在饑荒是那樣地嚴重,大家都在尋找他。連亞哈王得知以利亞出現時,也趕緊跑去見他(16節)。而俄巴底為甚麼會害怕去告訴亞哈王說出先知以利亞的位置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先知因為常常得到上帝的啟示後,就馬上行動了。像第12節所說的一樣,這樣只會帶來生命的危險。

b. 第17至18節,亞哈王和先知以利亞互相指責對方是導致饑荒的主要原因。亞哈並沒有指明到底先知以利亞犯了甚麼罪,而先知以利亞則清楚地指明,亞哈王是拒絕聽從上帝的旨意,去隨從巴力,這一點才是引發上帝懲罰以色列人民的原因。

c. 第19節說亞哈王的妻子耶洗碧供養巴力的先知450名,以及巴力的妻子亞舍拉女神的先知400名。這些御用的宗教祭品人員,只會成為國王的傳聲筒,不會說出真實的話,就像先知阿摩司時代的伯特利祭司亞瑪謝一樣(請參考阿摩司書七:10—17),只知道替國王說話,卻不知道上帝在生氣。

d. 第20至40節,這段經文可說是舊約聖經先知文獻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故事的主要主軸是用在:真正的神,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祂也必定會有能力呼風喚雨。相反的,假的神,甚麼都不會。也從這裡要表明另一個信仰最主要的中心認識:真正的神,只有一位,假的神,即使數目再多,也是枉然!這從真正的先知只有以利亞一個,假先知多達八百五十名,但卻是沒有用的。因此,當巴力的眾先知無法請巴力從天上降火來燒化祭品時,真先知以利亞則是很容易地得到真神耶和華上帝的支持,降下大火將已經被水淋濕的祭品燒化掉。
e. 火,這表示著除去雜質的一種方法。耶穌基督在天國比喻中,時常用「火」來表示末日審判的方式(請參考馬太福音十三:30、42、50,馬可福音九:49,路加福音十六:24)。

45.十八:41—46節,從這段可以看出亞哈王因為這次的「鬥」輸,只能聽從先知以利亞的吩咐。第43節說來回「七」次,表明的就是「神聖」、「完全」之意。也就是說,現在要下雨也是上帝的旨意,不是因為某人的需要。

46.從第十九章開始到第廿二章,希臘文的譯本有不同的編排順序,就是第十九、廿一、二十、廿二。這樣的編輯方式比較通順。我們目前採用的順序仍是依照希伯來文的編排方法。

47.十九:1—21節,這是一段讓我們感到難解的經文,因為先知以利亞既然能夠勇敢地「鬥」倒耶洗碧御用的先知總共 八百五十名,怎麼又怕耶洗碧一個人呢?當她恐嚇說要殺他的時候,先知以利亞卻害怕了起來,真奇怪。為甚麼會這樣?也許和耶洗碧是外邦女子有關,在她的觀念中,根本就沒有上帝,也不怕上帝的審判和懲罰,因此,她才敢恐嚇上帝的僕人先知。而先知以利亞則暴露了人性最大的弱點,當耶洗碧威脅要殺害他的時候,他認為生命已經有了危險,因此,以死來向上帝控訴。這種以死表明當先知的「孤獨心境」,他說所有的先知都已經被殺死,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還遭遇到恐嚇被殺害。若是比較第十八章4節,俄巴底曾救出一百個先知,因此,不會是都死了,至少還有一百個先知存活著。不過這種以死來向上帝控訴,表明自己內心孤獨的心境,先知耶利米(請參考耶利米二十:14—18)、約拿(約拿四:3)都有共同的經驗。

a. 第11至12節描述上帝從以利亞面前經過的情景,但是不論是出現強烈的大風、地震、火,都沒有看到上帝。換句話說,人無法看見上帝的面,就像摩西雖然上了上帝的山,可是就是不能看見上帝的面。人只能看到這些使人生命感到膽怯、驚慌的景象。而這些景象也不過是因著上帝的命令出現。

b. 第15至18節很重要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提到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去完成三件事。一、要他膏立哈薛當敘利亞的王。二、要他膏立耶戶當以色列的王,換句話說,亞哈王的死期已經到了。三、膏立以利沙接續他的工作。

c. 在先知運動中一再出現這種所謂「上帝餘民」的觀念。這七千個人就是「上帝的餘民」。但是「七千」卻含有「神聖」、「足夠」的含意。意思是說:上帝賜福給忠心的子民不用多,即使是「七千」人也是很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七千」也可當作龐大的數目的意思。
d. 在上帝交代的三件工作中,以利亞最先達成第三件,就是膏立先知以利沙。他將自己的衣服披在以利沙身上,表示膏立他成為先知,接續以利亞的工作,他馬上就向家人辭行。然後他跟著先知以利亞去了。

48.二十:1—22節,這是一章描述敘利亞和北國以色列之間衝突的歷史經過。其中主要說明敘利亞想要擴張邊界版圖,因此,從搜刮以色列的資源財力之外,更想要將之納入附庸國。原因是以色列和腓尼基有很好的外交關係,且擁有通往猶大和以東地區的礦區,使敘利亞感受到前往阿拉伯地區經商的壓力,因此,欲控制以色列,進而勒索猶大,如此也可以逼腓尼基就範分享採礦權。而以色列則正值昇平之際,經濟財力發展得相當好,並不想打仗,亞哈王想的是:如果能用錢解決問題就好。可是敘利亞王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要的是以色列完全臣服於他。因此,激起以色列全國人民的不滿,兩國因此而開打。從第15節與第27節可看出以色列軍隊確實不及敘利亞的強壯,編制上也相當弱小,根本就不是敘利亞的對手。弱小國家面對強大鄰國的威脅,惟一可以解套的,就是智取,而不是盲撞、硬碰。敘利亞前後兩次的挑釁都沒有成功,原因是以色列在這兩次的戰爭中,都得到上帝特別的眷顧。聖經的作者從這裡說明一件事:有上帝的幫助,等於得到「天兵天將的幫助」,即使是兵員短缺、弱小,也能克服強敵的環伺。這就是詩篇的作者所說的:「君王不倚強大的軍旅獲勝;兵士不靠強大的力量保命。靠戰馬不能保證勝利;馬的威力救不了人。」(詩篇卅三:16—17)

a. 第23節說明了敘利亞的王和他的臣僕對耶和華上帝的認識是相當錯誤的,因為上帝既不是「山神」(23節)也不是「平原之神」(28節),上帝是宇宙萬物創造者,是萬有的神。

b. 第32節敘利亞戰敗的臣僕之裝扮,是一種似如中國俗語所說的「負荊請罪」的樣式。

49.二十:35—43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早期先知通常都會以說故事的方式,向國王提出諫言,讓國王知道他所犯的錯誤。先知拿單在指責大衛的時候如此,如今也是有先知在譴責亞哈王犯了嚴重的錯誤。

a. 前面的兩次敘利亞王挑釁以色列,結果都被上帝打了回去。不是以色列王或人民本身有甚麼能力,因為他們的國勢和國防力量都遠落後於敘利亞,若不是上帝親自帶領,根本就無法打勝敘利亞。因此,以色列國最重要的就是人民和國王都要忠實於上帝,聽從上帝的話,而不是自己決定要怎樣做就怎樣做,這樣的態度,可能表面看起來很好,卻是違背上帝的旨意。

b. 有關亞哈王違背上帝的旨意之事,很可能是因為他釋放敘利亞王便‧哈達的事件,沒有先詢問上帝的旨意如何。因為能逮捕他,是因為上帝親自出征。雖然後來亞哈王得到外交上的利益,包括設立貿易中心等。若是沒有遵行上帝的旨意,所得到的一切都將成為泡影。

c. 第35與41節說明了當時有「先知學校」之類的組織,他們有特定的服飾,就像祭司一樣,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們的工作。

50.廿一:1—29節,這是舊約聖經中相當有名的一篇故事,說明國王與人民之間,同樣是上帝的子民,國王不能因為自己有權力,就想要佔有或是貪圖人民的土地、財產,而是應該知道保護人民的財產。

a. 第3節說拿伯不肯將「祖產」讓給亞哈王。這是摩西法律的規定:「你們不可把土地賣斷,因為土地是我的;你們不過像外僑蒙准使用土地罷了。」(利未記廿五:23)「每一個以色列人的產業必須留在本支族內。」(民數記卅六:7)現在亞哈王想要買拿伯的土地,是為了要蓋更大的王宮,他忘了法律,也忘了摩西規定「王不可為自己積存金銀,貪圖財富」(申命記十七:17b)。

b. 最嚴重的乃是王后耶洗碧,竟然用收買「兩個流氓」作假見證誣告拿伯「咒罵上帝和王」,而用石頭打死拿伯,奪取他的葡萄園。這已經是謀財害命的作法,身為國王是萬萬使不得的事啊!

c. 第9、12節的宣告「禁食」,由國王宣告全國人民「禁食」,這是僅有在國家遇到危機,或是遇到大災難的時候才會通告全國人民遵行的事,且「禁食」通常是與「祈禱懺悔」連結在一起,懇求上帝的憐憫。但這裡不是這樣,只是因為他們想要圖謀取得拿伯的葡萄園而已。這種圖謀私利的事,卻掛著神聖的宗教名義,實在是與濫用上帝的名(第三誡)相同。因此,上帝無法容忍這樣的事發生,祂差遣先知以利亞去譴責亞哈王這件事。

d. 第25節說出整個事件的主要問題──存心做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就像前面所敘述的,違反上帝誡命的事。明明知道,卻還故意去做。即使那是王后耶洗碧所為,但是,卻是得到亞哈王的允許,這也算是他參與有份。

51.廿二:1—40節,這一章主要在介紹先知米該雅的事蹟。第3節提到基列的拉末,這是位於約旦河東岸,遠在摩西時代就屬於以色列人所有(列王紀上四:13、申命記四:43),由迦得支族管轄。但目前已經淪陷在敘利亞人的手中。原本上次敘利亞王便‧哈達就說要歸還他父親從以色列奪走的城市,基列的拉末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已經過了三年,還是沒有歸還。

a. 第2節說猶大王約沙法去拜訪以色列王亞哈,原因是他們兩人結為親家(歷代志下十八:1)。當他去拜訪亞哈王的時候,亞哈王想說服約沙法協助出兵攻打基列的拉末城。但約沙法是一個極為敬虔的國王(請參考歷代志下十七:1—9),因此,他要求先問問上帝的意見。

b. 第6節說的「四百名先知」,這是所謂的「御用先知」,他們只會講國王喜歡聽的話。約沙法希望聽到的是「上主的先知」的話(7節)。而上帝的僕人先知的話卻是刺耳、不好聽(8、18節)。因此,亞哈王並不喜歡聽這樣的先知米該雅的話。可是約沙法則是堅持聽先知米該雅傳講上帝的信息。

c. 第13節提到亞哈王的臣僕找到先知米該雅的時候,先是要給他下馬威,可是第14節說先知米該雅不但不屈服,反而表明態度說只講上帝要他講的話。第14節也可以說是「先知」角色和使命最佳的詮釋。

d. 第24節清楚地指出這四百名御用先知感到極大的羞辱,因為他們都異口同聲說國王可帶兵出征,攻打基列的拉末,可是米該雅卻說不可以。先知西底家可能是四百名「假」先知中的一位,也可能不是,不過,以前先知說謊話並不新鮮,因為有的先知是為了餬口,常常假藉上帝的名說話。先知耶利米就曾嚴詞譴責過(請參考耶利米書廿三:16—17、 21)。現在這位西底家先知是想要用四百名御用先知的多數,壓過少數到只有一個上帝先知,因此,他狠狠地打了先知米該雅一巴掌。米該雅因此被下入監獄裡受刑罰。但是他並沒有妥協,因為他是真實的先知,只傳講上帝要他說的話。結果亞哈王真的戰死沙場。

e. 第39節雖然是簡單的一節經文,卻說出亞哈王奢侈的情況,連王宮都是以「象牙」為建材,就像主前第八世紀耶羅波安二世時代的先知阿摩司所譴責的(請參考阿摩司書六:4)。

52.廿二:41—53節,這一段主要是在介紹猶大王約沙法。他算是一位不錯的王,因為至少他將耶路撒冷聖殿給予潔淨了,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歷代志的作者有詳細介紹他如何帶領人民敬拜上帝,倚靠上帝的帶領(請參考歷代志上第十九至二十章)。

a. 第47節說明了以東當時是隸屬於猶大統治。

b. 第48至49節,依照歷代志的記載,是因為約沙法和北國以色列的王亞哈謝聯盟,這不是上帝所喜歡的事,因此,他們雖然造遠洋商船,但是上帝並沒有祝福(參考歷代志下二十:35—37),結果此項遠洋貿易的計畫就沒有成功。

‧米羅達接續為王,他善待約雅斤,從監獄釋放他,並且禮遇他。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