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導讀(1~29)

1. 一:1—4節,這一段「前言」並未發現收信人,或是特別為某對象而寫,因此,也沒有所謂「請安」之類的開場白。和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格式很不一樣。因此有人認為希伯來書並不屬於「信件」之類,而像是一本「書」,在表明信仰應有的態度和堅持。

a. 第1節的「古時候」,意思是指耶穌基督之前。也可以說是「舊約」的時代。「多次多種方法,藉著先知」這樣的口語很類似先知文獻中的語氣。特別是在先知耶利米的作品中最常見(參考耶利米書十一:7—8、廿五:4、廿六:4—5)。

b. 第2至3節可以參考約翰福音第一章1至4節。這段經文清楚表明耶穌基督就是與上帝同質、同性、同等地位。因為萬物的來源就是藉著他而創造的。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二章6節也說耶穌基督就是「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見證耶穌基督就是與上帝同一體。

c. 「這兒子」,指的是「上帝的兒子」,也是上帝所喜悅的兒子(參考馬可福音一:11、九:7)。新約聖經的作者相當清楚地在見證: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兒子。上帝賜予「這兒子」的名號,遠非天使可比擬。以色列人有個觀念:名字,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身分,也代表著他的特質。而「天使」在希伯來人和希臘人的觀念中,是上帝的信差、傳令者。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的「天使」是用多數名詞,也就是「天使」的總和之意。耶穌基督不僅是「天使」這樣的身分而已,而是遠遠高過這樣的身分,使他比任何天使的身分還要高。

2. 一:5—14節,兒子與天使之間有極大的差別。作者在第5至7節說明上帝與天使之間的關係。這三節主要說明天使並沒有甚麼,他們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器具,聽從上帝的使喚。但古代的人看天使是很偉大的,無法捉摸,甚至會害怕。

a. 第5節是引用詩篇第二篇7節的詩歌,詩人在這首詩歌中表明被上帝選立的這位兒子,就是拯救者,是列國的希望。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詩句,為的是要表明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選立的拯救者,是人類的盼望。

b. 第6節用「長子」表明的意思是:最好的、最有力量的,也是指聖潔。因為是頭胎生的。「所有的天使都必須拜他」,這句可能引用自詩篇九十七篇7節的c句。

c. 第7節是引用詩篇第一○四篇4節。主要在描述上帝的偉大,整個自然界都受祂的指揮。人視為最無法掌握的風,最為恐懼的火焰,卻都是上帝的工具、僕人。

d. 第8至9節,這兩節說明上帝的兒子身分很不一樣--是一位公義的統治者管理世界。可比較以賽亞書第九章6至7節,先知以賽亞預言那位即將來臨的君王是一位「奇妙的導師\全能的上帝\永恆的父親\和平的君王。他的王權將繼續增長\他的王國永享和平\他要繼承大衛的王位\他以公平正義為統治的基礎\從現在直到永遠\上主--萬軍的統帥決意要成就這一切。」這都說明了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拯救者,必定是一位公義、和平的君王。

e. 第10至14節,這段經文是引用詩篇第一○二篇25至27節的詩歌。詩篇的作者原本是在讚美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偉大。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段詩歌來頌讚耶穌基督。天使的工作就是幫助人認識基督耶穌的救恩。

3. 二:1—4節,希伯來書有五段類似警告或是提醒的話,這是第一段,其他四段是第三章7 節至四章13節;第五章11節至六章12節;第十章19節至39節;第十二章14至29節。

a. 第2節這裡所說的「天使所傳給我們的信息」,指的乃是摩西法律。依照申命記第卅三章2 節,上帝頒佈法律給摩西時,有「千萬天使跟隨著他」,因此,猶太人一直深信,摩西法律就是上帝透過天使傳達下來的。如果天使所傳的信息,不信的人會遭到應得的懲罰,那麼比天使更尊貴的救主親自宣告的信息,若是不聽,豈不要受更大的懲罰?

b. 第4節說上帝用各樣的神蹟、奇事讓人明白祂拯救的信息。請參考馬可福音第十六章20 節、羅馬書第十五章18節。

4. 二:5—18節,這段經文說明了耶穌基督確實成為人,並且生活在人間。他之所以成為人在人世間,主要原因是為了幫助那些被考驗的人。

a. 第6至7節是引用詩篇第八篇4至6節。如果人比天使的位階還低,這位道成肉身的救主,也像人一樣,但這並不損他原有的榮耀。

b. 第9至10節,這段經文可參考腓立比書第二章6至11節。耶穌基督先成為人,主要就是要為眾人死,但透過這死的苦難,上帝將之高舉成為最大的榮耀。第10節的「為要使許多兒子一起享受他的榮耀」,這句話可參考約翰福音第一章12至13節,凡是信耶穌基督的人,都享有特權成為上帝的兒女。

c. 第12節是引用詩篇第廿二篇22節。詩篇第廿二篇乃是一篇描述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拯救者受難的詩歌。希伯來書的作者將這詩句引用在此,有意要表明,受難的僕人將傳揚出上帝拯救的愛和恩典。

d. 第14節是很重要的一節,這句「耶穌本身也同樣有了人性」,對於早期教會有很特別的意義,因為在早期教會裡盛傳耶穌基督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人間,只不過是幻影的存在而已。如果只是幻影,則沒有死,既然沒有死,就談不上復活。但復活乃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因此,當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耶穌本身也同樣有了人性」,正好說明耶穌基督成為人,且生活在人間的重要性。因為耶穌基督是實實在在的人,才能生活於人類的歷史裡,並與人一同受難。不僅如此,耶穌基督更勝過了最大的苦難──死亡。既然與人同受苦難,就會因為復活,讓人也進入復活的盼望中。

e. 第17節清楚說明這位拯救者耶穌,就是「祭司」。他因為成為人,所以才能成為「祭司」,代表著人類面對著上帝,並且成為贖罪者,像獻在祭壇上的羔羊一樣。

5. 三:1—19節,在第1節說耶穌基督是基督徒信仰告白宣認的「使者和大祭司」,「使者」,這個字與「使徒」同字,意思是指「奉差遣的人」。耶穌基督自己就曾多次說他是「奉差遣」到世上來的(參考馬太福音十:40、十五:24,馬可福音九:37,路加福音九:48,約翰福音四:34、五:24、30、36—38、六:38)。

   「大祭司」,耶穌基督就是「大祭司」(四:14),這是希伯來書最大的特點。所謂「大祭司」,指的是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含有「中保」之意。在舊約時代,祭司的制度分成三級;一是大祭司,二是祭司,三是利未。摩西的時代,亞倫就是大祭司,是所有祭司中最高位階者,帶領全體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耶穌基督是「永遠作大祭司」(六:20),勝過亞伯拉罕,像麥基洗德一樣。

a. 第2至6節,作者用摩西和耶穌基督作一比較;摩西只是上帝的僕人而已,而耶穌基督卻是上帝的兒子。作者之所以會用摩西作比較,可能是當時的局勢對基督徒很危險,迫害的消息頻傳,許多信徒心裡不安,甚至在那些皈依耶穌基督的猶太基督徒中,有些人想要重新返回猶太教,因此,作者以摩西來比較,為的是要讓猶太人知道,他們最尊崇的偉大先知摩西,也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而已,但耶穌基督卻有更高的身分,他就是兒子,是上帝的愛子。

b. 從第三章7節起至第四章13節止,乃是希伯來書的第二段「警告」經文。

c. 第7至11節是引用詩篇第九十五篇7至11節的詩歌。這是與出埃及的事件有關,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七章1至7節。

d. 第12至19節,勸勉基督徒要把握「今天」的機會,作者有「末日」的觀念在當中,特別是在那個迫害很嚴厲的時代,作者這種「末世」觀念更為突顯。特別是在第14節,作者提醒信徒要堅持與耶穌基督「同工」的這份榮譽。第16至19節可參考民數記第十四章1 至35節,說明對上帝有懷疑的人,就是信心不足的人,這樣的人無法享受到上帝的賜福。

6. 四:1—13節,「安息」是這段經文的主題內容。「安息」含有上帝的賜福之意,是指內心完全的平靜,與上帝分享祂創造萬物的喜樂。因此,安息日也可以說是盡情享受上帝創造的美。
a. 第1節提到要有「畏懼的心」,指的是必須小心、謹慎。因為從前的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後,經過四十年的漂流,還是有許多人不能進入應許之地得享安息,原因是對上帝存有懷疑之心。

b. 第4節提到「有一處論到第七天」,這是指創世記第二章2節。

c. 第5至6節,作者已創造的第七天「安息」和以色列人民雖然已經出了埃及,卻還是得不到上帝所賜的「安息」,比擬為聽到福音的人,並不一定得到上帝的賜福--安息,因為那需要足夠的信心才能反映出真實的信心。

d. 第7節的「今天」,可參考第三章13節「今天」,指的就是「現在」。

e. 第9至11節,說明人因為沒有足夠的信心而不能享受上帝創造的「安息」,為此,上帝再次以「另外的安息日」來表明祂對人類拯救的愛,就是藉著耶穌基督,人就能享受真正安息的美妙,和生命的甘甜。耶穌基督對跟隨他的人說:「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28—30)

f. 第12至13節,「上帝的話」,指的就是創造生命的動力。

7. 從第四章14節到第七章28節,都是討論有關「大祭司」的工作和角色。這段經文也可說是希伯來書最中心的經文。因為作者這樣詳細描述大祭司的工作和角色,因此,不少聖經學者認為,此經書的作者必定是猶太人,且是相當熟悉猶太宗教事務者,這也就是有些聖經學者會認為此經書的作者乃是使徒保羅的原因。

8. 四:14—16節,再次強調耶穌基督成為人,在人世間生活、工作,經歷了我們的缺點和試探,但最重要的是「他沒有犯罪」(參考七:26)。這節也讓我們明白:耶穌基督與我們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他是無罪的,我們是有罪的。因此,當我們需要他拯救的恩典時,他就是我們「及時的幫助」。

9. 五:1—10節,大祭司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第1節所說的「從民間選出來」,這樣才能真正代表著人。「從民間選出來」是一句簡單的話,說明耶穌基督就是真正的「人」,不是幻影,這一點對早期的教會非常重要。因為早期教會有一影響甚巨的觀念,認為耶穌基督並不是真正的生活在世上,只不過是幻影而已。希伯來書的作者介紹大祭司的工作和角色時,第一句話就說大祭司必須「從民間選出來」,正好說明耶穌基督降生在世上,且遇到軟弱、無知、犯罪的人,他深知人性的缺點。二是他同時也是上帝所揀選的人(4節)。作者以亞倫為例說明了一件重要的信息:亞倫是上帝親自揀選的第一位大祭司,並且是他的子子孫孫,後代都要擔任祭司的角色和工作(參考出埃及記廿八:1、廿九:1、8—9)。換句話說,要當大祭司並不是用人的影響力爭取得到的。這點在耶穌基督時代之前的馬加比時代已經發生,幾乎都是統治階層的人才能擔任。因此,政治統治者往往會利用職權任命大祭司,而不經由人民選出,更不是由上帝揀選。利未家族擔任祭司的傳承被破壞了。

a. 第7節可參考馬可福音第十四章35至36節,耶穌基督與門徒守最後晚餐之後,前去客西馬尼園祈禱,他在極痛苦中,祈求上帝讓「苦杯」離開他,但不是依照他的意思。他願意順從天父的旨意(8節)。在馬可福音第十五章34節記載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曾大聲喊叫上帝。

b. 第10節可參考詩篇第一一○篇4節。「麥基洗德」,舊約聖經中有兩處提到「麥基洗德」,除詩篇第一一○篇4節外,另一處記載非常詳細的就是創世記第十四章17至24節。根據創世記第十四章的記載,「麥基洗德」被稱為「至高者上帝的祭司」。曾為亞伯拉罕祝福,而亞伯拉罕也拿出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

c. 從第五章11節起至第六章12節止,這段是希伯來書勸勉的第三部分。

10.五:11—14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希伯來書作者寫這本經書的主要對象,並不是初信的基督徒,而是已經皈依耶穌基督的名有一段時間的信徒。但他的信仰顯然沒有成長,而且還很軟弱,沒有進步。使徒保羅也有類似的話指責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還停留在喝奶的階段,不能吃飯(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2)。

11.六:1—12節,第1至3節是繼續第五章11至14節的勸勉,希望信徒們在信仰上能夠進步,而不要老是停留在信仰的初步階段。在這三節經文中,作者提到幾點重要的信仰要義內容:(1)懊悔,指承認錯誤之意。(2)信上帝,相信只有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神。(3)洗禮,早期教會視為非常重要的入信禮儀。有潔淨、洗滌過去的罪的意思。也就是猶太教的潔淨禮。(4)按手禮,通常都是在洗禮之後,象徵祝福的意思。如差派去傳福音,按手除了祝福之外,也表示賦予權柄。(5)死人復活,基督教信仰最根本的要義。(6)永遠的審判,例如馬太福音第廿五章31至46節耶穌基督所講的最後審判。

   作者希望基督徒不要老是在上述這些問題上打轉,而是要繼續尋求更積極的信仰見證。例如:洗禮,就不要老是停留在「浸禮」或「滴禮」的問題上,而應該繼續問:洗禮後,人怎樣過潔淨的生活,這樣才有意義。

a. 第4至6節,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在作者的時代,已經有信徒離開了教會,並且重回到他們原先的信仰裡,不再堅信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救主。作者的看法是:一個人在未信主之前,得到福音之後,因「悔改」而皈依耶穌基督。現在「離棄正道」之後,就無法再叫這個人「重新悔改」。他的意思是「離棄正道」的人已經將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了,怎能有「再次悔改」的機會呢?不可能。

b. 第7至8節作者用田地耕種做為比喻,說明離棄正道與否,正如上帝賜福與詛咒之間的差別。這個比喻類似以賽亞書第五章1至7節,先知以賽亞說到葡萄園的比喻,那些不結出好葡萄的果園,將要拆除它的圍籬,讓野獸來吃園子裡的果實,並糟蹋它,讓它荒廢。

c. 第9至12節,有責備也有鼓勵,這段話與第4至6節那些離棄正道的信徒剛好呈現對比。作者激勵那些在信仰上堅持的信徒,給予肯定。這段經文同時提到基督徒信仰最大的盼望,就是可以「領受上帝的應許」。這是天上的應許,是給那些始終熱心於福音事工的人。因為這些人不僅自己有堅定的信心,且能幫助別人。

12.六:13—20節,作者以亞伯拉罕做為例子,說明「信心」與「盼望」的重要性。上帝應許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則有堅定的信心,相信上帝一定會實現所說的一切。於是他耐心地等待,因為他深信上帝絕對不會撒謊。結果亞伯拉罕得到上帝的賞賜。同樣地,作者所說上帝的應許,是實在的,絕不落空。就像拋在海底的錨一樣,讓船穩定地停靠在港口。這裡說這支生命的錨是如同拋在聖殿中一樣的穩固。聖殿乃是敬拜上帝的地方,生命的錨拋在敬拜上帝的殿宇,再也沒有比這更安全可靠的場所了。

   第20節是為第七章先作個介紹,然後開始說麥基洗德是個偉大的祭司。13.七:1—28節,作者主要是在說明耶穌基督就像是麥基洗德一樣的大祭司。他和利未家族的傳統不一樣,是超越亞倫的家族系統。

a. 第1節的「撒冷」,指的是耶路撒冷。由於「撒冷」這個名字也有「平安」的意思,因此,撒冷王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和平的君王」,這和以賽亞書在預言那位即將來臨的彌賽亞乃是一個「和平的君王」是相同的(參考以賽亞書九:6)。麥基洗德既是耶路撒冷的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他同時擁有兩個地位。

b. 第1至2節可參考創世記第十四章18至20節的記載。

c. 第3節是很特別的寫法,與創世記第十四章的寫法有些差異;在創世記雖然沒有介紹麥基洗德的身世背景,讀起來會讓人覺得是資料不全。但在希伯來書這樣的寫法,則有意表明:麥基洗德乃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一位「大祭司」,是上帝所差派專程來到世上的。因此,用「他跟上帝的兒子相似」這句話來形容。

d. 第4至10節主要以三點說明麥基洗德是一位來自上帝的特別使者;(1)連亞伯拉罕也向麥基洗德「納」了十分之一的戰利品,這項舉動非常特別,尤其與利未人從獻祭物品中抽取十分之一的意義不同。(2)麥基洗德為亞伯拉罕祝福,這表示他比亞伯拉罕的位階還要高,因為在古代只有在上位的人為下位的人祝福。(3)他並不像利未人會死去,意思是指麥基洗德並沒有去世。作者用這三點來表明一個重要的信息:猶太人視為最重要的祖先亞伯拉罕,都會向麥基洗德行這樣的舉動,就可想像麥基洗德是多麼地尊貴了。

e. 第11至14節,這段經文說到耶穌基督的背景,並不具有祭司的身分,因為耶穌基督是屬於猶大支族的後裔,而祭司乃是利未族的後裔。之所以會有耶穌基督的出現,是因為祭司的傳承出了問題,這問題不在於血緣的傳承,而是來自心靈的潔淨。當時因為人心墮落,離棄了上帝的正道,因此,更需要重新建立「祭司」的傳承,才能使人更接近上帝,與上帝面對面說話。作者用這種方式說明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原因。

f. 第15至28節,這段經文讀起來有點像使徒保羅的作品;一則,使徒保羅強調他當使徒並不是由於人的揀選,乃是因為「父上帝指派的」,並「不是由於人的選召」(參考加拉太書一:1)。二則,摩西的法律不完全,因此,藉著法律的規定,並不能使人得救(參考羅馬書七:5、八:3)。第19節說現在有更好的,指的就是耶穌基督。

g. 第20至28節,這段經文提出三點,說明耶穌基督具有大祭司的身分,但卻與一般的祭司不同;一是上帝差派耶穌基督做大祭司,是藉著「誓言」,這是其他祭司所沒有的。作者引用詩篇第一一○篇4節的詩歌,說明耶穌基督就是永遠的祭司,這是上帝差派他到世上來的誓言。二是以前被封立的祭司都死了,但耶穌基督是永活的祭司,因此,不需要別人來繼承他的祭司工作。也因為這樣,他繼續不停地拯救人親近上帝。三是因為他是聖潔、沒有犯罪的,因此,他的獻祭最完全,並不需要為自己再獻上贖罪祭,他的獻祭只一次就完成,因為他是將自己的生命獻上。

14.八:1—13節,作者的筆法是相當細膩的;他從耶穌基督與麥基洗德的關係開始談起,然後提到麥基洗德的位階高過亞伯拉罕,再來是說耶穌基督就是新的約,這新的約勝過舊的約。

a. 第1節「天上至高權力者」,這是指上帝。能坐在上帝的右邊,唯有上帝最親近的人。而耶穌基督就是與上帝最親近的。

b. 第2節的「至聖所」,這是聖殿最裡面的地方,也是大祭司每年一次,帶著贖罪祭的血進入的地方(參考利未記十六:13—15、希伯來書九:7)。以色列人民認為「至聖所」也是上帝與大祭司會面的地方。因此,任何大祭司要進入,都必須相當謹慎地依照規定的禮儀進行。

c. 第4節,耶穌基督並不屬於利未族人,因此不可能當祭司。但上帝親自差派耶穌基督作為大祭司(七:16),就像上帝親自揀選使徒保羅當福音的「使徒」一樣(加拉太書一:1)。

d. 第7節,原本上帝頒佈給摩西轉達給以色列人民的「約」是美好的,但以色列人民將之破壞了(參考耶利米書卅一:32)。因此,才需要立新的「約」。

e. 第8至12節是引用耶利米書第卅一章31至34節。重點在於上帝要與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這新的約與舊的約之間的差別,就是新約是寫在心坎上(10節),舊的約則是以「割禮」作記號(參考創世記十七:7—14)。

15.九:1—10節,這段經文的背景與出埃及記第廿五、廿六章有密切的關係;作者引用出埃及記所記載關於聖幕(後來的聖殿)之各項禮儀規定,來表明一個重要的信息:這些禮儀規定都只是表面的象徵。如果禮儀不周全,只要改過來就可以。

16.九:11—22節,作者接著說耶穌基督作大祭司,當他進入「至聖所」獻祭時,與舊約時代的大祭司最大的差異是:舊約的大祭司進入「至聖所」所帶的血是牛、羊的血,但耶穌基督則是用自己的血。換句話說,耶穌基督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替所有的人贖罪。

a. 第14節是非常重要的經文,這一節提到耶穌基督的獻祭,他的血淨化了我們的良心,除掉我們的腐敗行為。這是生命的改造,誠如使徒保羅說的:「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血是代表生命(參考利未記十七:11),因此,當耶穌基督以他的血獻祭,也就是獻上自己的生命,也表示他與我們的生命合而為一了(參考約翰福音十四:20)。

b. 第15節,耶穌基督成為「新約」的中間人,也就是保證人之意。保證所有聽到福音信息的人,都能得到永恆的「福澤」。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藉著耶穌基督,人才得以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作者強調這是透過耶穌基督的「死」換取得到的。因此,基督教信仰就是從耶穌基督的死開始學習認識拯救的意義。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

c. 第16至22節,第19至20節的獻祭禮儀,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廿四章4至8節。作者強調「約」與生命是分不開的,任何「約」的建立,都必須含有「血」在裡面。否則,「約」就失去生命的內涵。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沒有流血,就沒有赦罪。」17.九:23—28節,在這一章裡,作者很清楚地區分天上與地上之間的差異;例如天上的獻祭,耶穌基督一次就完成。但地上的獻祭,則是每年都舉行(指贖罪祭)。天上的獻祭,是耶穌基督將自己的生命獻上,他用自己的血灑在祭壇上。但在地上的獻祭,則是以牛羊的血來代替。

   第26至27節,都提到末日的觀念,但這「末日」觀念並不是「終結」,而是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他的再臨,帶來的是審判和得救。

18.十:1—18節,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筆法上有很大的特色,例如在第八章7節說:「如果第一個約沒有缺點,就不需要有第二個約。」(八:7)又說「如果把山羊和公牛的血和焚燒了的母牛的灰,灑在那些在禮儀上不潔淨的人身上,能夠清除他們的污穢,使他們淨化,那麼,基督的血所能成就的豈不是更多嗎?」(九:13—14)現在又說:「如果敬拜上帝的人的罪真的都得到潔淨,他們就不會再有罪的意識,一切獻祭的事也就可以停止。」(2 節)這種筆法的特色是:相對性,或是比較性。

a. 第1至2節說明法律的功效是相當有限的。這也是使徒保羅的思想,人如果靠遵行法律就可以得救,那就不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在這裡也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法律是完整的,就不需要每年都獻上祭物表示罪已經得贖了。

b. 第5至6節是引用詩篇第四十篇6至8節的詩歌。摩西法律中規定五種祭,一是燒化祭、二是平安祭、三是素祭、四是燔祭、五是贖罪祭等。作者引用詩篇的詩歌,主要在說明上帝喜歡的,並不是各式各樣的獻祭,而是喜歡人遵行祂的旨意。在彌迦書第六章6至8 節就有同樣的說法,上帝並不喜歡人獻祭給祂,祂只希望人跟隨他走世上的旅途。大衛犯罪後,醒悟過來時寫了詩,在詩歌中他說:「你(上帝)不喜歡牲祭,不然我就供獻;你也不要燒化祭。上帝啊,我獻上的祭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你不拒絕。」(詩篇五十一:16—17)

c. 第10節比較馬可福音第十四章36節。

d. 第14節可說是希伯來書的中心思想:耶穌基督一次的犧牲,所有皈依他的人都將得到永恆的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三:15—16、35—36)。

e. 第15至18節是引用耶利米書第卅一章31至34節。

19.十:19—38節,從第19節開始,是另一段勸勉、警告的話題。

a. 第19至20節是很重要的經文,這兩節也可參考第四章16節。作者說出我們得以進入上帝的恩典裡,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死才得到的。基督教信息的中心,就是耶穌基督的死所帶來的救贖恩典。「至聖所」乃是與上帝面對面的地方,人怎能與上帝面對面呢?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死換取得到的。因此,作者說我們可以藉著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坦然無懼」地到上帝面前。這「坦然無懼」在第四章16節是用「大膽」,都是說明因耶穌基督的愛,我們可以坦然面對上帝。

b. 第20節的「幔子」,這是將「至聖所」與「聖所」隔開的布簾。只有大祭司才可以進入「至聖所」的地方面對上帝。現在耶穌基督已經為信靠他的人開出這條活路,使所有的信徒都可以面對上帝,與上帝親近。

c. 第22至25節,作者在這裡提出五點面對上帝的基本態度,就是(1)誠實的心和堅定的信心,(2)潔淨的良心和生活,(3)持守所宣認的盼望,(4)彼此關懷、勸勉,(5)養成聚會的習慣。

d. 第26至31節,這段經文提出一個嚴肅的警告──故意犯罪。意思 就是明明知道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主,卻因為環境的變遷,危險來臨,就「故意」不承認信徒的身分,或是為了要避免受到迫害,故意損毀上帝的榮耀,這就是「故意犯罪」之意。耶穌基督則以「褻瀆聖靈」說明這樣的人,不會得到上帝的赦免(參考馬可福音三:28—30)。

   第28節可參考申命記第十七章2至7節。

   第29節提到三種背叛信仰的人的態度:一是藐視上帝的兒子,二是輕看上帝立約的救恩,三是污辱了聖靈的力量。

e. 第32至38節,作者寫此書信時,已經發生迫害的事件了;信徒中有人被捕入獄,且被人欺負、羞辱,財產也被沒收,但他們都堅忍下來。而且為了福音的緣故,甘心受難。

   第35節可參考馬太福音第五章11至12節,耶穌基督說,任何人如果為了福音的緣故受迫害,天上必定有更美好、豐富的獎賞。

   第38節可參考哈巴谷第二章4節。

20.第十一章討論有關信心的問題。因為當時許多信徒已經背棄了信仰,離開教會,不再參加聚會,更嚴重的是,「故意犯罪」污辱了上帝的聖名。因此,這一章的主題內容就是討論關於「信心」是甚麼這個題目。

21.十一:1—3節,這三節為「信心」下了簡單的定義;第1節說「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這句話指出對「信心」的基本認識:它超越現實生活範圍時間、空間的限制。要特別注意的是,它是「看不見」和屬於「將來」的領域,因此,絕對不是屬於「過去」的。

   「把握」,指的是「保證」、一定能成就的意思。而「肯定」是「證明」。這是當時法庭的用詞,表示已經「定讞」了,不用再辯論、申訴或喊冤。

a. 第2節的「古人」,意思是「過去的長輩」,在這裡是指耶穌基督以前的信心典範者。如亞伯拉罕等人,也就是本章第4節之後所列舉的偉大信仰者。

b. 第3節是作者對創世記第一章與約翰福音第一章所說的「太初」的創造表示了他的觀點:宇宙的開始,必須以信心去瞭解,不是從現場看到來明白。以現代的話語來說即:要瞭解宇宙萬物,不是從科學的實驗、觀點來明白,而必須從信心的角度切入,才能瞭解宇宙萬物就是以上帝的話創造的。創世記與約翰福音所描述的上帝,祂不需要任何東西作基礎來創造,因為祂就是萬物的來源,因此,祂說要有甚麼,就有甚麼隨著祂的話而出。

22.十一:4—7節,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古人」中三位信仰的典範,其一是亞伯,再來是以諾,第三位是挪亞,他們三位是舊約聖經中大家所熟悉的對象。

a. 作者為甚麼選亞伯,我們不知道,因為亞伯的故事並不長,且沒有甚麼特別的記事,有的只是他的獻祭博得上帝的喜歡,但卻遭到兄長該隱的嫉妒而被殺害。「他雖然死了,仍舊藉著這信心說話」,這句話是指亞伯的血「從地下出聲,向上帝哭訴。」(參考創世記四:1—12)

b. 第二位是以諾,他最膾炙人口的一件事,就是聖經中兩位沒有經歷「死亡」中的一位,另一位是先知以利亞,他們兩位都是由上帝直接帶到天上去。以諾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活在世上總共三百六十五年,一直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這就是作者所說的,以諾在「他被提升以前已經得到了上帝的歡欣」之意。後來「上帝把他接去,他就不見了。」(創世記五:21—24)如果不是有非常大的信心,不可能會得到這樣大的恩典。

c. 第三位是挪亞,他的故事一直是最膾炙人口的,從主日學的小學生到年老的人,都聽過他在山上造「方舟」的故事。挪亞方舟的故事,記載在創世記第六至九章,也是這三個人事蹟中篇幅最長的一位。創世記的作者說挪亞乃是那個時代「惟一的好人;他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創世記六:10),這句話充分表示他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並且在生活上有好的見證。因此,上帝警告他,祂即將毀滅整個世界,要他到山上造大船,因為上帝要用大水毀滅祂所造的世界。只有他的家人和潔淨與不潔淨的動植物被選樣進入大船中。

23.十一:8—19節,這段經文都是在介紹以色列人民的「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他是以色列民族視為最典範的「古人」(前輩、祖先)。有關他的事蹟記載在創世記第十二至廿三章。在這麼長的篇幅中,作者主要在介紹亞伯拉罕怎樣順服上帝的呼召,以及相信上帝的應許,要賞賜給他兒子和土地。雖然他和妻子莎拉都已經老邁,尤其是他的妻子莎拉已經過了女性更年期,卻在年滿九十歲時懷孕生子。再者,當他們得到獨生子以撒時,上帝卻要亞伯拉罕將這獨生的兒子以撒獻祭給祂,亞伯拉罕也順服上帝的命令。作者以這樣的故事描述一個基本信念:從沒有到有,都是上帝所賞賜。既然上帝可以在不可能當中,賜給他孩子。現在上帝要他獻祭,祂一定有美好
的安排。這樣的信心,是絕對的信靠、仰賴,沒有懷疑,也不會拒絕上帝的旨意。他是絕對的服從,以表明對上帝的忠實和信靠。因為他被上帝所揀選,才有後來以色列民族與上帝之間有如「父子」、「夫妻」的親密關係。也因為亞伯拉罕,上帝與他立「永遠之約」。

a. 第13至16節,這一段是解釋亞伯拉罕信心的特質,他被呼召離開家鄉,本來可以再次返回故鄉,但他沒有,因為他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即使在他活著的日子,並不一定看得見上帝應許他的土地,以及多如天上星星的後裔,但他相信有一天這應許會實現,誠如第13節所說:「在世上不過是異鄉人和旅客。」(參考彼得前書二:11)

b. 第16節可說是希伯來書作者最主要的用意,在告訴當時受難或在信心上有動搖的信徒們,祖先們之所以得到上帝的祝福及應許的果實,是因為他們相信有「天上更美好的家鄉」,在那兒,上帝就是他們的上帝,還替這些有信心的信徒預備了一座城,是這些忠實信徒永遠居住的地方。

24.十一:20—22節,這三節經文提到以撒、雅各、約瑟,這三位都是創世記中族長歷史的代表者。從亞伯拉罕以後,就是他們三位接續族長的角色。他們的故事分別記載在創世記第廿七章27至40節;創世記第四十七章29至31節、第四十八章8至20節;創世記第五十章24至25節。這些經文都共同述說一件事:他們祝福下一代,都是談及未來的事,而不是眼前的事務。信心,就是對未來有盼望並深信不疑。

25.十一:23—29節,這段經文除出埃及記之外,也可參考使徒行傳第七章20至44節。從摩西出生談及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的情形。

a. 第26節是希伯來書作者想勸勉當代信徒的話;他要告訴大家,所有的財寶、人間的富貴,都比不上看見上帝的獎賞來得重要。但要獲得上帝從天上來的獎賞,就必須有堅定的信心才能得到。

b. 第27節和第15節意思相同。亞伯拉罕原本可以返回故鄉,因為對上帝有絕對的信賴,因此,一出去,就不再回頭。同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就不再回去,因為他看到未來,看到上帝所賞賜那美好的「流奶與蜜」之地。

26.十一:30—31節,這兩節是提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經過。有關妓女喇合的記事,記載在約書亞書第二章8至11節、第六章22至25節。

27.十一:32—40節,這段經文作者作了總結,說明歷代信仰前輩所留下的足跡,是無法細數得完的。他概略地述說這些信仰的偉人,都曾經歷殘酷的刑罰,但堅定的信心使他們勝過苦難。即使在他們當中有人因此被「石頭擊斃」(參考歷代志下廿四:20—22)、「被鋸子鋸斷」(這可能是指先知以賽亞,因為傳統的說法,他是被猶大王瑪拿西用鋸子鋸死的)、「被刀劍殺死」,絲毫沒有減低他們對上帝順從和堅定的信心。

28.十二:1—29節,作者將舊約聖經中信仰偉人逐一提出來作見證,供當代的信徒們參考,看過他們的信仰見證之後,進一步回轉到寫這本書信的主題:耶穌基督。

a. 第1至2節,作者要大家排除一切困難,將焦點放在耶穌基督身上;他就是我們信心的源頭和結尾。就像使徒保羅喜歡用競技場上的賽跑一樣,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用「奔跑」來形容信仰的歷程。如果有障礙物在路上,就必須將它除掉,否則無法抵達最後的終點。信仰是一場競賽,退縮就輸了。只有勇往直前才可期待勝利的結果。

   再者,作者讓大家明白:清楚目標在哪裡,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就不懼怕羞辱或是死亡的威脅,甚至勇敢地面向死亡。

b. 第3至11節,這段經文以肉體與心靈作對比;如果當兒子的肉體上的管教可以接受,那麼,心靈比肉體更重要,接受更是理所當然。作者要信徒們看耶穌基督怎樣忍受當時的人用極其殘酷的方式迫害他,但他都忍受下來。換句話說,如果連耶穌基督都會受迫害,那麼,信徒受迫害也必然會發生。同樣的,如果耶穌基督能忍受這些迫害臨到他身上,基督徒也應該學習耶穌基督的樣式,忍受迫害臨到身上,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結出「平安的果子」。

c. 第12至17節,從第14節起至第29節止,這段經文是希伯來書第五段勸勉、警告的經文。作者一再呼籲當代的信徒要小心、謹慎,免得因為受誘惑而離棄上帝的恩典,那就太可惜了。

d. 第12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卅五章3節的經文:「你們要使疲乏的手健壯,使顫抖的腿站直。」先知以賽亞這首歌是在鼓勵以色列人民,上帝的拯救即將來臨,用喜悅的心來迎接,也用凱旋的姿勢參與勝利的行列。這是在鼓勵信徒們要有勇氣,好像勝利就在眼前。

e. 第14至17節,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18節也這樣說:「要盡你的全力跟大家和睦相處。」在詩篇第廿四篇3至4節說:「誰有權攀登上主的山?誰可以進入他的聖殿?就是那手潔心清,不拜偶像,不發假誓的人。」希伯來書的作者用詩篇的詩歌來勸勉當代的信徒,要「過聖潔的生活」,意思是不要離棄上主的道,要用忠實、純潔的心堅守信仰。這也是利未記第十九章1至2節,摩西轉達上帝的話說的:「上主吩咐摩西,向以色列全體會眾宣佈:『你們要聖潔,因為我--上主、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彼得前書第一章15 節說:「那位呼召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你們也必須在所做的事上聖潔。」以色列人民後來墮落的時候,只知用洗滌身體和衣服來表明「聖潔」,內心卻是污穢,這是先知文獻中一再譴責的。先知以賽亞轉達上帝譴責以色列人民是「這人民認為他們在敬拜我呢!他們用唇舌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的宗教僅是人間的一些規條傳統,熟讀背誦而已。」(以賽亞書廿九:13)先知耶利米這樣說以色列人民:「他們嘴裡常提起你,心裡卻沒有你。」(耶利米書十二:2)這都與「聖潔」的意思相違背。

   第15至17節,以「謹慎」為重點,提醒大家不要為了某些眼睛看得見的利益,而出賣了原本可順利得到的福音。作者引用創世記第廿七章以掃與雅各的故事來述說出賣信仰良知,等於毀了自己即將承受的上帝恩典。

f. 第18至24節,這是以出埃及記第十九章10至25節、申命記第四章11至12節、第五章22至26節的經文為背景,述說上帝與人之間需要中保--耶穌基督。

   第22節的錫安山,是「天上聖城」之意,並不是指地上的耶路撒冷。
   第23節「上帝的長子們」,不是指天使,更不是指耶穌基督。應該是指所有已經去世的信徒們。「長子」表示擁有繼承權的兒子。這樣,信徒就是在上帝國裡擁有繼承權的兒子。這是多麼珍貴、多麼福氣的事啊!

   第24節說耶穌基督的血「比亞伯的血更為美好」,因為亞伯的血是伸張正義和報應的,而耶穌基督的血則象徵著寬恕、憐憫、接納,是使人彼此和好,更重要的是與上帝和好。

g. 第25至29節,第25節提到「在地上把神聖信息傳給他們的人」,這個人是指摩西。相對的,從「天上向我們說話的那位」,指的就是耶穌基督。

h. 第26節是引用哈該書第二章6節,表示上帝要震動整個宇宙,只有堅固根基的人才不會受到動搖。

i. 第28節作者強調要以上帝為中心,尋求上帝的喜悅,最重要就是以敬虔的心事奉
上帝,這才是長久、永遠不會受到動搖的基礎。

29.十三:1—19節,這段經文內容是零散的,有點像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沒有一個明顯的主題。不過,他提到幾點與早期教會團契生活有關的事,包括:(1)兄弟之間的互愛;(2)對外出客旅的接待,這也是摩西法律的規定,因為以色列人民曾在埃及當奴隸(參考利未記十九:33—34);(3)關心那些在監獄中受難的人;(4)要忠實婚姻的關係;(5)不可貪心;(6)記念傳道者等。

a. 第1節可參考約翰一書第四章20至21節,及參考羅馬書第十二章10節。愛,必須從愛自己的兄弟開始。

b. 第2節,亞伯拉罕因為接待外出的客人,結果是接待了天使(參考創世記第十九章)。

c. 第3節可參考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26節。

d. 第4節可參考馬太福音第五章31至32節。

e. 第5節可參考提摩太前書第六章6至10節。

f. 第7、17節參考哥林多前書第四章16節、第十一章1節。

g. 第8節,人的世代很快會過去,包括君王、領袖、財富、知識都一樣。但耶穌基督是從上帝來的,他將永遠存在。

h. 第9節並沒有清楚說明甚麼是「怪異的學說」,但接下去則提到「不要倚靠食物的規例」,有可能是早期教會有些信徒很講究飲食的問題。就像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哥林多教會的信都提到飲食問題一樣(參考羅馬書十四:14—23,哥林多前書八:1—13)。可能因為猶太人對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有過度的潔癖,導致在教會裡也引起爭執。

i.第10節的「我們祭壇上的祭物」,指的是十字架。

j.第13至15節,清楚地說明基督徒應該與猶太教的信徒區隔出來。基督徒是緊隨耶穌基督的信徒,耶穌基督在哪裡受難,基督徒就是要學習這樣的榜樣,與耶穌基督同受苦難,因為這樣才能分享他復活的榮耀。與耶穌基督同死的人,也必與他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8—9)。

k. 第16節可參考使徒行傳第二十章35節,羅馬書第十二章13節。

l.第18至19節提到「代禱」的重要性。這是基督教團契生活中很重要的信仰功課。

m.第20至21節,這是作者為收信者的祈禱和祝福。這裡提到耶穌基督就是「大牧人」,耶穌基督也自喻為好的牧者(參考約翰福音十:11—16)。

n. 第22至25節,這段經文是此信的結尾,第23節說提摩太曾經被關在監獄裡。他和使徒保羅同時在羅馬監獄,因此,有人認為希伯來書就是使徒保羅的作品。他從監獄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歌羅西教會,都同時提到提摩太的名字,說他們兩人同時寫信(參考腓立比書一:1,歌羅西書一:1)。不過也有可能是另一位寫的,而他也同時在使徒保羅身邊。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