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羅尼迦前書導讀(1~9)

1. 一:1節,西拉,他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時的同工(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五:40)。他是耶路撒冷教會所派出的兩位代表之一,另一位是巴撒巴的猶大(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五:22),他們兩人在教會備受尊敬,甚至在安提阿教會被稱為是上帝的先知(使徒行傳十五:32)。他和使徒保羅同工,建立帖撒羅尼迦教會。

2. 一:2—10節,第3節就像使徒保羅寄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一樣,稱讚該教會信徒有「信心」、「愛心」、「盼望」等,在這裡也是如此,使徒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確實遵行所信的,並且以愛心辛勞工作,又堅守對主耶穌的盼望。

a. 第6節提到帖撒羅尼迦遇到大災難,可能就是使徒行傳第十七章5至14節所記載的,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為了阻撓使徒保羅和西拉的工作,他們召集一些市井無賴故意引發暴動,想藉此抓住使徒保羅和西拉,結果因為沒有抓著,生氣而抓了耶孫。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將使徒保羅和西拉護送到庇哩亞去,他們也跟隨著到那裡去聽福音的信息,且將所聽的查考聖經。但是猶太人並沒有因此就算了,他們還是繼續追到庇哩亞,信徒得知消息後,趕緊又護送使徒保羅和西拉到雅典去。因此,他們在抓不著使徒保羅和西拉後,必然更加生氣,可能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加以迫害。
b. 第9節說出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信仰見證;他們不僅離棄偶像,且在加入基督的信仰團契之後,就很熱心的事奉福音事工。

c. 第10節的「盼望耶穌從天上降臨」,使徒保羅在這本書信中提起很多次,有第二章19節;第三章13節;第四章16節;第五章2節。我們可以說,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主要內容也是在談論這個主題。

3. 二:1—16節,第2節提到「在腓立比已經受了傷害,受了污辱,」可參考使徒行傳第十六章16至40節清楚地記載整個經過。雖然是在監獄裡,卻因此使一個獄卒和他的家庭都信了耶穌基督。

a. 第4至6節為傳福音事工作了非常好的註解,就像列王紀上第廿二章14節米該雅對先知的使命和角色作出明確的解釋一樣。使徒保羅強調,一個傳福音的人,不是在講求人的稱讚,因為福音事工是上帝拯救人的事工,是來自上帝的交託,因此,要對上帝負責。福音就是上帝的信息,上帝的信息可能會使人感受到如同針刺一般的難受(參考希伯來書四:12),但不能因此就不說、不傳。也不能因為人的稱讚就心滿意足,因為人的稱讚可能是虛假的,上帝則是鑒察人內心的意念。

b. 第7至9節可看出使徒保羅傳福音的精神和使命感──獻身,為了福音毫無保留地將生命獻上。他和同工傳福音有一個特色,就是除非有信徒甘願資助,例如腓立比教會信徒出錢出力,否則他就以自己的技能(織帳棚為業)養生,足夠餬口之後就繼續傳福音的事工。這件事可從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至5節中,他和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的故事得到證明。

c. 第11節和第7節相對稱;第7節是以母親養育兒女,第11節則以父親自己的兒女來說明傳福音事工所表明出來的基督耶穌之愛。

d. 第14至16節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對猶太人迫害基督徒的控訴。當使徒保羅到帖撒羅尼迦傳福音時,有猶太人鼓動當地人民暴亂,欲迫害使徒保羅和西拉。使徒保羅指出猶太人的罪狀,不但殺了耶穌基督,也驅逐為福音見證的人。從使徒行傳我們看到,福音事工之所以能外傳,且擴展得相當快,就是因為迫害的力量「催生」的結果。就像耶穌基督受到迫害而使福音因此傳開來一樣。這也說明了福音事工的一個特質:受到迫害,不但對福音廣傳不會造成阻礙,有時還會變成助力。猶太人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們想要獨佔上帝的恩典,不願意分享福音的信息給外邦人。

4. 二:17—20節,這是一段鼓勵的話。第17節的「分離」,意思是指「成為孤兒」。使徒保羅告訴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他不能去看他們,是因為有阻礙,而不是故意棄他們於不顧。他們和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心心相連。在第7和 11節曾用「母親」和「父親」對兒女的愛來形容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現在雖然不能在一起,卻無法分割他們彼此之間在基督耶穌裡的愛(請參考羅馬書八:31—39)。

   第18節使徒保羅並沒有說明到底是甚麼事阻礙他們去看他們,不過有可能是因為耶孫被抓的事阻礙了,後來為了要避開不必要的災害,信徒們將使徒保羅和西拉護送到庇哩亞,然後又從庇哩亞護送到雅典,可見當時情況的危急(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七:10—15)。

5. 三:1—13節,第二章17節使徒保羅提到自己不能如願地到帖撒羅尼迦教會去探望他們,但差派他最得意的門徒提摩太替他去。在第1節所用的「留」字,原來是指含有「生死之別」的內容。換句話說,使徒保羅差派提摩太去,是在非常捨不得的情況下派去的,因為提摩太就如同他自己的「真兒子」一般(參考提摩太前書一:2),因為提摩太離開,使徒保羅就必須自己一個人獨自前往雅典,可能因此而有「落寞」的感覺。

a. 雅典,這是當時羅馬帝國最具思想影響力的城市,幾乎是高級知識分子的集合場
所,使徒保羅曾在這裡與人激辯福音的信息,卻被那些屬於伊比鳩魯派和斯多亞派的哲學家說是「走江湖」的人在「胡吹」(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七:17—18)。雖然有些人聽了之後,也信了(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七:34),可是大體上來說,使徒保羅在雅典城的事工並沒有如他心所願的有成果出來。

b. 第2至5節說明了差派提摩太去的目的有兩項:(1)堅固和幫助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信心,使他們不會因為受到迫害威脅而影響了信仰(2至3節)。(2)要明白帖撒羅尼迦教會實際的狀況。可能是聽說他們當中有人已經離棄了信仰的緣故(4至5節)。

c. 第3至4節很值得注意,使徒保羅告訴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在耶穌基督裡,受迫害乃是「必須經歷」的過程,且是可以預期得到的事。為甚麼會這樣?因為在使徒保羅的時代,除了猶太教以外,其他宗教,包括基督教在內都不是羅馬帝國允許的「合法」宗教。因此,遭遇迫害乃是可以預料的事,加上有猶太教徒的極力煽動,時常讓羅馬統治者感到厭煩,這也是為甚麼有羅馬皇帝驅逐所有羅馬城內所有猶太人出境的原因(參考使徒行傳十八:2)。

d. 第6至9節可看出提摩太帶回來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三項好消息:包括他們的信心、愛心,以及對使徒保羅的想念,這三點讓使徒保羅感到相當的安慰。

e. 第10節使徒保羅再次表明想念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心。他用「日夜向上帝懇求」這樣的句子,表明心中極大的感恩。主要原因是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並沒有因為受
迫害就放棄信仰,這與加拉太教會很快就接受「另一種福音」(參考加拉太書一:7)很不一樣。
f. 第11至13節,使徒保羅在這章經文裡,一再表明想去帖撒羅尼迦教會訪問的心願(10至11節)。請注意第13節所說的「主耶穌和他的信徒們來臨」這句話,可以指信耶穌基督的信徒去世後,已經成為「天使」,或是原本就是指「天使」說的(請參考馬太福音十六:27、廿五:31)。在使徒保羅的觀念中,一個真正信耶穌基督的信徒,就像天使一樣,死後必定與主耶穌基督在一起審判世界。

6. 四:1—12節,第3至4節說明過聖潔生活在基督徒信仰上的重要性。從這兩節也可比較哥林多前書第五章1節,該教會信徒中有人因為犯姦淫罪而被使徒保羅譴責,認為他們所犯的淫亂罪,其嚴重性甚至是連「在異教徒中也是不能容忍的」。使徒保羅一再強調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我們的身體乃是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六:19),是基督的「肢體」(哥林多前書六:15),犯淫亂的行為等於把基督的身體當作娼妓的肢體看待一樣的嚴重(哥林多前書六:15)。成為聖潔的子民,這點不但是摩西法律中對以色列人民的要求,因為上帝是聖潔的,希望祂的子民也是聖潔的(參考利未記十九:1)。十誡中的第七誡就清楚地說「不可姦淫」(出埃及記二十:14)。同樣的,使徒保羅也要求所有的基督徒要有這樣的觀念,使自己成為聖潔的祭品獻在上帝的祭壇上(請參考羅馬書十二:1)。第7節再次強調成為「聖潔」子民的重要性。使徒保羅強調基督徒必須與沒信的人有所不同(5節),這也是他寫給羅馬教會書信中所說的(羅馬書十二:2)。

a. 第6節所說的「不可以有對不起同道或佔他便宜的行為」,指的是有關性方面的事,也就是「通姦」的事。因為這種事不但傷害自己,同時也傷害了別人,更嚴重的是,導致整個信仰團契的分裂、不和諧。

b. 第9至10節可以比較哥林多後書第八章1至5節,使徒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有美好的見證。在該段書信中,使徒保羅提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雖然自己生活在「極度的貧困中」,卻還「慷慨捐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信徒的需要。雖然遇到「嚴重的考驗」(指迫害),但卻「充滿快樂」。從這兩段經文中,我們也學習到一件重要的信息:會彼此相愛的信徒,才會將愛澤及他人。

c. 第11至12節,很可能是因為在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中,有人以為耶穌基督即將來臨,因此,就一再等待,不去作工維持生活,都是靠著別人的接濟。固然在信徒們之間會彼此供應,但是一再以這種方式接受他人的供應,自己卻表示「聖潔」與「等待主的再臨」,也不是正確的態度。

7. 四:13—18節,每一個時代的信徒都會對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刻,或是景象提出問題,就像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是這樣,因此,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用整章的篇幅論及有關復活的事。現在這裡他跟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談及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景象。早期教會有個共同的觀點:主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也是審判的時刻,不但要審判已經去世的,也要審判還活著的每一個人,因為那是末日的時刻。另一個觀點是: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會得到復活的耶穌基督的拯救。很多人因為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結果等到去世時還沒有出現,因此帶著憂傷離開世間。而還活著的人卻一再祈求那末日趕緊來臨。因此,使徒保羅說明這件事:即使已經去世了,當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也會讓那些已經去世的人,復活過來,並且帶他們到他為大家安排的地方
(參考約翰福音十四:1—4)。

a. 第15節提供一個重要的觀念:復活,對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來說,無論是已經死去的人,或是尚未死去的人,對大家來說都是一樣的恩典,沒有先後之別。

b. 第17節的「雲裡」,通常都是指上帝顯現的時候(請參考出埃及記十四:19、卅四:5、四十:34—38)。而在空中與復活的主耶穌相會,乃是基督徒最大的榮耀。

c. 基督教信仰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與耶穌基督同死,也將與耶穌基督同復活。

8. 五:1—11節,第1至3節可比較馬太福音第廿四章36至37節說:「至於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人子的來臨要像挪亞時代所發生的事一樣。」

a. 使徒保羅喜歡用白晝與黑夜表明信與不信之間的差別(參考使徒行傳廿六:18)。

b. 睡覺與警醒,形成強烈的對比。就像馬太福音第廿五章1至13節的比喻中,所描述的十位少女,其中有五個睡著了,另外五個警醒等待新郎來臨。在馬太福音第廿四章42節,耶穌基督說:「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主要在哪一天來臨。」警醒最好的方法,就像一位全副武裝的軍人等待號令一響就出征一樣。使徒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也以類似軍人出征的樣式做比喻,要信徒們「事事警醒,不可放鬆。」(以弗所書六:18)

9. 五:12—28節,「尊重」是指「知道」的意思。而這「知道」則含有「體諒」、「感激」的內容。我們不清楚此時的帖撒羅尼迦教會是誰在牧養,有可能是長老。也許在牧養的工作上,與信徒之間有了隔閡,因為使徒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時很匆忙,以致沒有時間安排接續的工作者,因此,在他們之間也可能發生不愉快的事。

a. 第14節提到三種人:(1)懶惰的人,這種人就是那些只會等待主耶穌再臨的日子來到,卻不工作只等待別人接濟的人。(2)灰心的人,是指那些因為等待主耶穌再臨,卻還未等到就已經去世的人,他們的親人,或是那些發現自己的日子不久於世的人,心中有悲傷和高度的失望,甚至因此快喪失信仰的人。(3)軟弱的人,是指在信仰上軟弱的人,例如第三章3、5節提到的因迫害而退縮,或是因魔鬼的誘惑而離棄信仰者。

b. 第15節可以比較羅馬書第十二章17、19節。

c. 第16節的「喜樂」,這是指在苦難中也有生命的滿足感,不會因遇到迫害或災難就消沉、失志,而是心甘情願地接受苦難,但卻不退縮。因為相信復活的來臨。

d. 第17節的「常常禱告」,是指從不間斷地與上帝在心靈上的交通。禱告是最好的良藥,即使在苦難中也知道禱告,在滿足中更知道禱告感恩上帝。

e. 第19節「不要抑制聖靈的工作」,這裡的「抑制」是指消滅,或是滅火。聖靈往往被比喻為火(請參考馬太福音三:11,使徒行傳二:3—4)。

f. 第21節說要「查驗每一件事」,這對當時瀰漫著許多怪異論調誘惑人心的傳說,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請參考歌羅西書二:4、20—23)。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