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導讀(1~32)

1. 哥林多前、後書都是使徒保羅寫的書信,主要是談論到有關基督徒生活和信仰之間的問題。哥林多教會是使徒保羅所開拓的,但卻在使徒保羅離開後,教會內部發生了不少問題,使徒保羅寫此書信的目的就是要處理這些問題。哥林多城是希臘的大城市,是羅馬帝國統治下屬於亞該亞省的首都,也是一個甚為繁華的城市,不過風氣相當敗壞,道德低落,是個多宗教信仰的城市。這些社會敗壞的現象也發生在教會內部,使徒保羅聽到後感到相當的痛心,他因此寫此書信勸勉該教會。

2. 一:1—3節,從第1節就看到使徒保羅所寫書信的特色,他自稱是耶穌基督的「使徒」(參考羅馬書一:1,加拉太書一:1,以弗所書一:1,歌羅西書一:1,提摩太前書一:1、後書一:1,提多書一:1)。他之所以每寫一封書信就自稱「使徒」,原因是在他離開開拓起來的教會之後,很快就有人去傳「另一種福音」(加拉太書一:6),這些傳「另一種福音」的人,最喜歡說保羅不具有「使徒」的身分。確實,依照使徒行傳第一章22節記載有關揀選「使徒」的條件,保羅實在沒有資格。但是,就像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他之所以自稱為「使徒」,並「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加拉太書一:1)。

a. 所提尼弟兄,可能就是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7節記載的那位在哥林多城管理猶太人會堂者,因為使徒保羅在該城的猶太人會堂傳講耶穌的福音,導致猶太人生氣,抓住所提尼,毆打他。可能後來因為聽到使徒保羅所傳講的福音而皈依信耶穌。

b. 第2節很重要,這一節已經說出「普世教會」的觀念,即所有信耶穌的信徒,都是屬於「上帝教會的信徒」,都是以基督為主(請參考以弗所書一:22)。換句話說,在主耶穌裡,所有的信徒都是屬於上帝的子民,沒有甚麼差別,是合而為一的團契,是同一個家庭的份子。使徒保羅會這樣說,一定和教會內部的分裂事件有關。

3. 一:4—17節,第4至9節也呈現使徒保羅寫書信的特色,就是先稱讚收信的對象,就像他寫的羅馬書(一:8—12)、以弗所書(一: 15—18)、腓立比書(一:3—8)、歌羅西書(一:3—5)、帖撒羅尼迦前書(一:2—10)、後書(一:3—4)等等。但是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則是例外,開始就很嚴厲的譴責該教會接受了「另一種福音」。

a. 第8節提起關於「基督降臨的日子」,和第7節「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的意思是一樣的。早期的教會認為這一天也是上帝審判世界的日子,是末世的觀念。再者,在那日子來臨時,主耶穌將成為審判者,所有信靠他的人,都可坦然無懼地面對審判。

b. 從第10至17節可以明顯看出早期教會有分裂的問題,提供這訊息給使徒保羅的是「革來」家的人。他到底是誰,我們已經沒有資料可查詢。結黨分派的理由可以是在教會中,大家在表示「權威」。

c. 屬「保羅的人」的,這些人一定是在使徒保羅到哥林多傳福音時,聽信之後皈依主耶穌的(參考使徒行傳第十八章)。這一派的人應該是外邦人居多數。

d. 屬「亞波羅」的,在使徒行傳第十八章24至25節這樣介紹亞波羅說:「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歷山大,是個很有口才的人,對聖經有非常豐富的知識。他在主所指示的道路上面,已經受過相當的訓練,而且心中火熱,常常把耶穌的事正確地向人講解。可是,他只曉得有約翰的洗禮。」後來經過亞居拉和百基拉幫忙,更認識主耶穌的福音,在第28節說:「他屢次在公開的辯論中有力地駁倒了猶太人,根據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他後來也到哥林多傳福音,因此有不少人是因為他的緣故皈依主耶穌的。

e. 屬「彼得」的,跟隨彼得的人,這些人比較可能是猶太人基督徒。

f. 屬「基督的」,這一派的人可能是那些自認為是「純福音」的人。每個時代都會有人自己認為是最「純」的,就像保守派的猶太人,總是會覺得自己比較「潔淨」吧。

g. 不論怎樣,使徒保羅對這樣的現象感到憂心、難過。而這種結黨分派的主要根據,往往與接受誰的洗禮有關,因此,他就說自己甚少為別人施洗。約翰福音第四章2節說「耶穌未曾親自為任何人施洗」。如果我們看使徒行傳,就會發現使徒保羅施洗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比這裡提起的還要多很多(參考使徒行傳十九:1—7)。但是,他強調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洗禮的事上,而是傳福音的工作。福音的本身就是耶穌基督(參考馬可福音一:1),如果一個人受洗,就認為他是屬於那個為他施洗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受洗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歸信耶穌,認耶穌為救主,這才是重要的。對一個傳道者來說,有沒有將福音傳出去才是最重要的事,而不是老記得自己為多少人施洗。

4. 一:18—31節,我們可以說,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最主要的中心題旨就是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這也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是從認識耶穌的苦難──死在十字架上──談起。如果疏忽這個重要信息,很快就會曲解福音的本質。

a. 第19節是引用舊約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4節。背景是耶路撒冷有危機,被亞述帝國包圍,為了要解決圍城的危機,猶大忘了尋求上帝的協助,那些所謂國家「智囊團」的人,尋求與埃及聯盟解決圍困的事件。

b. 第21至25節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這裡提醒我們,認識上帝不是倚靠人的知識,想以人的知識認識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很難。就像先知以賽亞書述說的,上帝和人之間的認知相差之遠,就如同天和地之間差距一樣地遠(以賽亞書五十五:8—9)。認識上帝,是以謙卑的心,從認罪開始,因為知道認罪的人,才體會得出十字架的意義。

c. 第26至31節其實就是使徒保羅的親身經驗,他原本看自己很高貴,且鄙視信耶穌為救主的基督徒,才會以殘酷手法進行迫害信徒,但最後,當他遇到復活的主耶穌時,感到萬分羞愧,也從那時起,他改變了生命觀念,奮力傳福音,並且說:「我一向認為有盈利的,現在為了基督的緣故,我把這些看作虧損。不只這樣,我更把萬事看作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損失了一切,當作垃圾,為要贏得基督。」(腓立比書三:7—8)就像基督教傳到各地區時的經驗一樣,最先接觸到並且接受福音的人,往往都是當地社會看來最低層階級的人,但是卻因為信靠主耶穌,生命有很大的改變,且活得更有尊嚴。在台灣是如此,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使徒保羅也因此引用耶利米書第九章23至24節的話語作結束。

5. 二:1—5節,第2節可以說是使徒保羅傳福音事工的中心指標。福音就是以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為基礎。因此,疏忽主耶穌十字架上的苦難,就等於將拯救的信息給忘了一樣。因為有苦難,才能提到拯救的盼望。而苦難,絕對不是用華麗的語言、高深的學問能夠說清楚的,因為苦難是生命的體驗。

6. 二:6—16節,人無法用自己有限的智慧去領悟上帝奧秘的智慧,只有在上帝的靈的指示下,人才有明白的可能。因此,福音的事工就是聖靈的事工,傳福音需要聖靈的感動作工,也需要聖靈的引導,因為有上帝的靈的感動,人才能認識有關上帝的事。否則不但無法使福音的事工得到力量,要靠人的智慧、能力,很容易使福音變成人的哲學思想。

   「奧秘」,這是指原本是隱藏,不為人知道的事,如今已因上帝的啟示,使人明白、頓悟過來。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奧秘」是指:1.有關上帝救贖的工作(二:1),2.死人復活(十五:51—52),3.上帝的創造(二:7),4.婚姻的關係(以弗所書五:32)。5.外邦人信主耶穌,以色列人拒絕(羅馬書十一:25)等。

7. 三:1—9節,信仰應該是日日進步,但是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卻是停止不前,主要原因就是有紛爭。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用「吃奶,不能吃乾飯」來形容初代教會在信仰上的軟弱(希伯來書五:11—14)。而哥林多教會信徒在信仰上因為沒有成長,才會在信仰上以人作為權威中心,導致教會內部有了分裂,這是很可惜的事。使徒保羅強調信仰的中心不是在人,而是在主耶穌。因為主耶穌才是生命的救贖主,所有的信徒都應該有這樣的瞭解:為福音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為了要幫助人認識上帝在主耶穌裡的救恩所做,因此,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僕人」,是與上帝同工。

8. 三:10—23節,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根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這樣的勸勉,也是他寫給以弗所教會信徒書信的內容,他說:「你們外邦人不再是外人或是陌生人;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跟猶太人一樣,你們也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是這家的基石。倚靠他,整座建築得以互相連接,逐漸擴大成為聖殿獻給上主。倚靠他,你們也同被建造,成為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地方。」(以弗所書二:19—22)a. 第16至17節是這章的中心經文;使徒保羅用「上帝的殿」來形容教會與上帝之間的緊密關係,信主耶穌的人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教會就是以基督為體(請參考以弗所書一:23),因此,分裂的教會,等於是在分裂基督的身體,在毀損上帝的聖殿一樣,會做這樣的事的人,不會是信主耶穌的人。

b. 第21至23節,「日本無教會主義」的創始者內村鑑山有類似的名言:「我為日本、日本為基督、基督為世界。」同樣的,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看法:我為福音,福音為基督,基督為上帝。

9. 四:1—13節,「應該把我們當作基督的僕人」,這句話是使徒保羅在宣教工作上為自己所作的定位,也是給所有為福音事工獻身的每個人非常重要的認識。這句話同時也是在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要把使徒保羅、亞波羅、彼得等人看成是「領袖」,或是教會的「頭」。

a. 第3至5使徒保羅提到:人的審判事小,上帝是審判人內心的動機的上帝。祂明白所有的一切,因為所有隱藏的,都將在上帝面前顯露出來。

b. 第6至13節很明顯地在指責哥林多教會信徒的驕傲,他們以為自己比別人更高貴,更有才能。因此,使徒保羅故意用極為明顯的對比來說明自己及其他同工的卑微,就像被羅馬帝國俘虜要送去競技場被恥笑的囚犯一樣。

c. 第12節他說以「雙手辛勞工作來養活自己」,使徒保羅是倚靠製造帳棚來謀生活(使徒行傳十八:3),並不接受信徒提供資助。

10.四:14—21節,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信仰品質的缺失確實生氣了;他為了此事還特別差派他最喜歡的門徒提摩太專程跑了一趟哥林多教會。並且表示若提摩太去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那他就要親自走一趟。他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重要的不是在於言語,而是在實際的生活見證,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有新的生活,這一直是使徒保羅最強調的一點(請參考羅馬書十二:1—2,哥林多後書五:17,加拉太書六:15)。

11.第五章讓我們看到哥林多教會內部確實發生很大的問題,除了是有分裂的事之外,也發生了信徒生活的墮落,這種墮落是連一般道德生活的水平都無法維持—淫亂。使徒保羅特別強調要和這樣的人斷絕來往,他用很嚴厲的口語說:「不可跟那些自稱為信徒,卻淫亂、貪婪、拜偶像、辱罵別人、酒醉,或盜竊的人來往;就是跟這樣的人同桌吃飯也不可以。」他的意思是有這樣行為的人,就不能在教會內出現,要將這樣的人從教會中驅逐出去。他之所以這樣嚴格要求的原因,是認為這樣的人在教會裡,會像是酵母一樣,不但自己敗壞,還會影響到其他的信徒。他這種「驅逐出教會」的作法,就是第5 節所說的「把這個人交給撒但」,在使徒保羅的觀點,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一:23),是聖潔的記號,不應該有「撒但」的存在,或是敗壞的份子在裡面影響到其他信徒。

a. 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就是像使徒保羅這樣嚴格要求信徒過「聖潔」生活的。他甚至要求教會的長老的責任就是訪視信徒的生活和工作,是否有按照教會規矩,如果沒有就以禁止聖餐為懲罰。

b. 第1節說出教會內有信徒的生活之墮落是相當嚴重,會與繼母同居,這樣的事即使在今天也不被允許。從這裡看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如果教會內信徒的生活如此墮落,那誇耀自己是屬於「保羅」、「亞波羅」、「彼得」、「基督」的派別,不但顯耀不出這些人的榮耀,相反地,是污衊了他們傳給的福音信息。

12.六:1—11節,這一段可以看出使徒保羅的用心;他雖然是猶太人,也傳承了猶太人的習俗:有問題,由部落的長老出面處理。盡可能不到法庭訴訟,除非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猶太人也盡可能不入外邦人法庭處理猶太人自己的事端。當一個猶太人將對方訴訟到外邦人的法庭去時,已經是在告訴對方,是羞辱對方了,認為他根本就不配當猶太人了。

a. 他將這樣的觀念帶入了信仰團契裡,認為一個基督徒,怎麼可以讓非基督徒來處理信徒彼此之間的糾紛?使徒保羅認為教會的元首就是基督(以弗所書一:22)即使有問題,也應該是在教會內部處理,因為教會的問題是屬於信仰的範圍,必須用信仰的方式來解決。顯然哥林多教會內部分歧的相當嚴重,且大家都是「誰也不服誰」的態度,因為都認為自己很有權威才會這樣。但這樣的態度就是不將耶穌看成是教會的元首了。他說「為甚麼不寧願受點冤枉?為甚麼不甘心吃點虧?」這句話可比較羅馬書第十二章17至21節,他強調要盡力與人和睦相處,且讓上帝替我們伸冤。

b. 第11節使徒保羅再次表示信耶穌的人,是個分別為聖的人。在生活應該有不一樣的表現。

c. 第9節使徒保羅特別指出哥林多教會內有三種淫亂的行為:1.是姦淫、2.當男妓(今天所謂的「牛郎」)、3.是男性相姦者(請參考羅馬書一:27)。

13.六:12—20節,由於希臘人是輕視肉體,他們將肉體看為是不好的,因此對淫亂的事並不在意,且有許多城市人民在這性事上也很隨便。哥林多城就是個典型的「淫亂之都」。也因為這樣,教會深受影響。但是使徒保羅基本上將教會看成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建立在基督的基礎上(以弗所書二:20)。因此,不能隨便行事,導致基督的聖潔受污衊。作為基督教會的一份子,就不能隨便以自己的意見行事,要考慮的是整體的。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基督教信仰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一個人不能將身體與靈魂分開,希臘人就是有這樣的觀念,才會放縱情慾。他們認為肉體是會朽壞的物體,靈魂才是聖潔的。但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告訴我們不是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聖靈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請參考羅馬書八:9),也因此,我們是屬於上帝的。「要用身體來榮耀上帝」這句話很清楚地說明了基督徒必須用人家看得見的身體來行事,好見證我們是信耶穌為救主的基督徒。

14.從第七章開始到第十五章,都是在回答哥林多教會所提出的問題。第七章談的是有關婚姻的問題。

a. 第2節可以說是使徒保羅提出觀點的基礎──在哥林多教會發生了許多淫亂的事。

b. 使徒保羅沒有結婚,他說沒結婚的人可以專心傳道(32節)。他雖然說希望大家像他那樣,但是他提醒大家,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他說這是需要「恩賜」(7節),意思是指能有「抑制慾念」(9節)這樣的毅力,也需要特別恩賜的人才能作得到。如果一個人沒有結婚,卻在性事上氾濫,或是隨便,這樣怎能成為聖潔的人,過信仰的生活?使徒保羅在前一章曾提及我們的「身體就是基督的肢體」,這不僅是在說有形的軀體,也說出行為所顯明出來的意義,因此,一個基督徒如果在行為上沒有見證信仰的具體行動,反而是成為墮落的記號,那不但不能見證信仰,反而是成為別人接受信仰基督的絆腳石。

c. 第12至16節是提起有關信徒與非信徒結婚的問題;哥林多教會必定有許多這樣的婚姻個案,且其中有一方因為在生活行為上使另一方相當困擾,使徒保羅認為與非信徒結婚,是一個讓對方感受到耶穌救恩的機會,這樣不但是對方個人而已,連帶的是整個家庭都會皈依基督的名,成為聖潔的家庭。但是,他也不認為那些因為與非信徒結婚而導致時常在生活上受凌虐時,當對方提出(請注意不是自己主動)離婚,也要勉強維持婚姻關係。話雖如此,他還是勸勉大家,既然是結為夫妻,就要知道「和睦」相處乃是受呼召的意義之一。

d. 第17至24節談到有關受呼召成為基督徒的意義,不是在於是否有割禮,使徒保羅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這樣強調(請參考加拉太書六:15)。他進一步強調一個當奴隸的人,會因為受呼召成為基督徒,雖然這個人還是繼續奴隸的身分,但是他的心靈是釋放的,是自由的。同樣的,一個當主人的人(相對於奴隸,就是自由人),則是知道自己成為基督福音的僕人。這段經文的中心信息是非常強烈,他已經指出一個超出當時社會的觀念──沒有所謂的貴、賤之別,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因為大家都是上帝用重價買來的,都是屬於「基督的奴隸」。這樣的觀念在哥林多城是很大的挑戰,因為連教會裡面都會分門別派的時候,其所在表明的意義就是「貴、賤」的念頭,但是使徒保羅運用「主人、奴隸」的觀念帶入信仰的層面,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屬於有罪的人,是基督耶穌用生命的代價贖回來的。

e. 第25至38節,第29節的「時候不多了」是此段經文的中心思想。早期的教會「末世」觀念很濃厚,認為耶穌就快要再來,因此,能夠減少任何的負擔,專心於福音的事工,就要全力以赴。他認為一個人受呼召,就是為了要在基督再臨的時候,與基督「一同活著」(請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10)。他希望大家專心注意基督再臨的事,能夠全心、全力地為福音作最好的見證。

f. 第36至38節是時常受到議論的一段經文,使徒保羅難道真的是要告訴大家不結婚比較好嗎?甚至連訂婚的人都可以為了要等基督再臨的緣故,而將原本已經確定的婚事都取消嗎?如果瞭解當時的人普遍有一種觀念,特別是在基督徒的身上這樣的觀念特別濃厚,就是「性」乃是一種罪惡的行為。結婚,夫妻會發生性的行為。但是有的人結婚了,卻為了要保持所謂的「聖潔」,而拒絕了與妻子或是丈夫有性行為。再者,早期教會也許發生了集體生活的情形,雖然男女聚集在一起,但是卻沒有任何性行為發生,他們認為可以克制自己情慾的人,是信仰上堅定的表現。但是使徒保羅的看法是:即使是自己很有抑制能力,也不因為這樣就經常進行這樣(同居)的行為,因為這也會成為一種誘惑、試探。在教會團契生活中,男女分開居住是必要的。

g. 第39至40節,使徒保羅清楚地表示婚姻是一種生命的關係,直到死之時,婚姻的關係才能結束。他還是主張同樣信仰的結合,對於信仰生活的體驗會更好,因為結婚對象如果是不同信仰者,將會為往後的信仰生活帶來更大的痛苦。

15.第八到第十章這三章都是談及有關吃祭拜過偶像的食物的問題。也許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這已經不是甚麼重大的問題,但是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這可是分辨一個人是否真的信靠主耶穌的基本信仰記號。所謂祭拜過的食物,指的是包括公開在偶像神明面前祭拜過的,當然也是家裡準備以作為宴請親朋好友的佳餚。再者是祭拜過後的食物,將之送往市場販賣。如果是猶太人,他們對這些都很清楚甚麼東西可吃,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連向外邦人買東西來吃都有忌諱,更不用說祭拜過的食物了。但是對外邦人來說,這個問題就顯得問題重重。

16.在第八章裡,使徒保羅對這問題訂出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知識不是讓我們驕傲,而是讓我們的愛心增添。因此,有豐富的知識,就先考慮一下信心軟弱的人。如果有這樣的人在場,要因為他們的緣故,寧願不吃。換句話說,信心足夠堅定的人,不要因此就我行我素,這樣的態度很容易變成驕傲。惟有愛心才能幫助軟弱的人成長。因此,考慮到信心軟弱者的需要,也是傳福音的方式。就像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而不求滿足自己。我們每人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
」(羅馬書十五:1—2)

17.第九章從文字的表面上來看是談論有關「基督徒的自由」問題,事實上是和前一章的問題相關連的。

   一個信耶穌的人,可以很自在的說,在基督裡有自由,或是說成為自由的人,這話固然不錯,但是這自由是為了要見證主耶穌的救恩。因此,第20至22節是這一章的中心經文,使徒保羅強調一個真正在生命裡是自由的人,他想到的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會為了帶領更多的人認識耶穌,使原本自己可以隨意去做的事,寧願放棄去做。將一切可能阻擋人來信耶穌的障礙排除掉,情願忍受原本可享有的「自由」(12節)。之所以這樣,為的是「要救一些人」(22節),與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23節)。這種「寧願」(或「甘願」)才是自由人的特徵。就像他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耶穌是「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7—8)這樣對於那些信心軟弱的人,我寧願不吃祭拜過的東西,以免那人因為我吃了,而產生信心危機的問題。

18.第十章繼續談及在基督耶穌裡的「自由」的認識。第23至24節是這一章
的中心經文。
a. 使徒保羅以以色列人民在曠野的經驗舉例,在曠野中因為試探上帝而遭遇到上帝的懲罰。如果吃祭拜偶像的食物,成為一種試探,就要特別小心。所謂「試探的食物」,指的是哥林多教會有些信徒太過「自信」了,認為自己很有信心,無論吃、喝等都不會有問題。然而這樣的態度豈不是像早期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驗一樣;他們也吃過嗎哪,喝過從磐石上出來的泉水,但是,他們即使經歷過這樣的生命旅途,還不是跌倒去拜偶像!

b. 請注意第28節,如果有人邀請你參加宴席,且告訴你桌上的食物是祭拜過的,那人其實已經考慮到你的信仰需要,才會告訴你。你就不必用「我很有信心」這樣的態度來用,寧願不用,因為很可能那位親友已經是在試探你了,看你吃或不吃、喝或不喝了。如果你不吃、不喝那些他們已經祭拜過的食物,以後那人會更小心的準備食物。反之,如果沒有這樣清楚的態度,有了第一步的食物誘惑,接下來的,連串的誘惑就擺在眼前等待著你去承受。不要太過自信,認為自己都可勝過,總要時刻記住:遠離誘惑。這才是正確的觀念。因為最容易使我們跌倒的,往往都是我們認為最沒有問題的芝麻小事。

c. 第24節和第33節可比較腓立比書第二章4節:「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

d. 第十一章1節是第八至十章的總結,使徒保羅希望大家像他學習基督一樣,就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二:5)。彼得前書第二章21節說:「上帝呼召你們的目的就在這裡;因為基督為你們受苦,給你們留下榜樣,為要使你們能夠跟隨他的腳步走。」

19.十一:2—16節,這段經文談到有關婦女參加禮拜聚會時應該有的禮儀。這對今天許多婦女來說,似乎是很奇怪的論調。但是如果回到使徒保羅的時代,和哥林多地方的景況,我們就會知道使徒保羅之所以這樣強調的原因。

a. 當時在公共場所出現的婦女如果沒有蒙頭,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甚至可以將這樣的女人當成是妓女看待,羞辱她。而參加禮拜聚會是非常神聖的事,怎能沒有蒙上頭巾呢?這豈不是對神聖的上帝嚴重的羞辱?所謂「要是不蒙頭,倒不如剪掉頭髮;…認為剃頭或剪頭髮是可恥的事」 ,當時的社會對一個女人最大的羞辱,就是將她的頭髮剪掉,通常會以剪頭髮作懲罰不貞的女人的方式。

b. 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是屬於男人的「財產」之一部份。使徒保羅在這裡提起「丈夫是妻子的頭」,意思是指女人應該知道謙卑,不要與男人爭。

c. 使徒保羅會有上述的意見提出,是因為很可能在哥林多教會裡,由於有些婦女以為已經信了主耶穌,是個自由的人,不必再拘泥於傳統的束縛,要跳出來。因此,她們在教會聚會中公然將頭巾拿掉,甚至有的人故意剪掉頭髮,而且還大聲地宣講自己的信仰見證。由於哥林多城原本就是個很繁華的城市,也是倫理道德很墮落的大都會,如果在教會中婦女又有這樣的舉止,很可能引起外界的人誤以為教會內是放縱情慾的場合。從這裡也可看出使徒保羅對於信仰生活的要求是相當嚴謹的。

20.十一:17—34節,這是一段相當重要的經文,使徒保羅將主耶穌所留下來的最後晚餐—逾越節晚餐—給予「聖餐」特殊意義。早期的教會有所謂的「愛筵」(請參考使徒行傳二:46)。原本耶路撒冷教會的愛筵是不分彼此,有錢的人與貧窮的一起分享,但是哥林多的教會卻不這樣,而是「各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這就與所謂的愛筵完全不同的意義了。再者,如果教會內部有紛爭,則即使有愛筵,也失去了它的意義。要有愛筵,就不要有結黨分派的事,這一點也是對今天教會很重要的信息。

   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比馬可福音書寫成的時間還要早,因此,有可能他這段對聖餐的說法也影響到馬可福音的作者。在這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使徒保羅用主耶穌最後晚餐來表示教會內部若是有分裂,守主的聖餐,不但沒有見證,反而是對聖餐的一種褻瀆行為!因為主耶穌的聖餐是表明生命的共同體,一個分裂的教會怎能有生命共同體的見證?沒有!因為主耶穌是用生命來詮釋最後晚餐的意義。我們也應該要認真注意這件事。

21.第十二章也是針對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結黨分派的事件講的。使徒保羅強調一個信仰觀念的重要認識:沒有聖靈作工,人不可能認識耶穌是救主。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聖靈感動,任人如何努力,也是枉然。因為認主耶穌為救主,這是關係到生命的問題,關係到生命得救的事,就不是人的能力所能改變的,必須是來自聖靈的力量。聖靈只有一個,但是聖靈的工作是多樣的,也因人的需要而異。

   再者,既然是聖靈的工作,就沒有所謂「輕重」的問題,為的都是要拯救人的生命。每一個生命在上帝眼中都是貴重的,否則上帝不會差遣主耶穌來到世界,甚至獻上生命在十字架上。因此,對一個幼小的孩童來說,讓他認識主耶穌,和帶領一個王公貴族悔改來信主耶穌,一樣重要。請注意第28節,使徒保羅在這裡並不是將這些為福音工作者作階級的分別,他只是分類。因為大家都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人都是肢體。無論是先知、教師、行神蹟的,或是有治病能力的,都是屬於基督的肢體。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才是避免教會分裂的第一課。

   第31節,使徒保羅要大家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愛。第十三章就是講愛的真諦。

22.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可說是膾炙人口的一首美麗詩歌。在使徒保羅的看法裡,愛不是一種恩賜,而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在第一章22至23節,使徒保羅曾形容說:「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求智慧,我們卻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句話可再增添一句說:「羅馬人喜好權力。」但是,無論是神蹟、智慧、權力,如果沒有愛的基礎,這些都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傷害。而十字架本身就是愛的記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在表明上帝對人類的愛。

23.十三:1—3節,使徒保羅舉出四種與恩賜有關的例子,包括講各種方言的能力,講道的才能、知識,堅定的信心,以及賙濟窮人和獻身的勇氣等,這些都必須以愛作基礎才會有意義。

   第3節的「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是早期教會有的人為了信主耶穌被用極其殘酷的刑罰—火刑對待。例如但以理書第三章就在記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下令建造一座高27公尺、寬3公尺的大神像,並命令全國人民要向該神像敬拜,如果沒有就要被「扔進烈火熊熊的窯裡」(但以理書三:1—7),但有三個但以理的朋友—沙得拉、米沙、亞伯尼哥等三人拒絕接受這樣的命令,就因此被放在火窯裡燒,但上帝與他們同在,三個都沒有受到任何傷。使徒保羅要強調的是,即使有如此堅強的信心,如果不是因為愛的緣故,也是枉然。

24.十三:4—10節,這段經文裡,使徒保羅對愛給予非常清楚的詮釋。

a. 第4節的「堅忍」,是與第5節的「不輕易發怒」有關係,因為「堅忍」是指對人容忍之意。也就是指對那些得罪我們的人,會保持寬恕的心。耶穌曾教導他的門徒要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十八:22)。

b. 第6節「不喜歡不義」,意思就是不從作惡的事中得到快樂。例如會從別人所犯的錯誤中,傳述這些錯誤,當作「茶餘飯後」消遣的材料。

   「只喜愛真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人最大的通病是,很不喜歡聽到真理的聲音,因為真理的另一面,就是會將人的惡給顯露出來。真理也可以說是上帝的另一個記號。

c. 第7節「愛能包容一切」,所謂「包容」是指將別人的錯誤「修補」過來,是暗中修補,替別人所犯的錯誤,設法修正過來。而不是公開讓那人在大庭廣眾下出糗、難
堪。

d. 第8節「愛是永恆的」,相對的,其它的則是暫時的,會隨著時間過去。所謂「永恆」,與「終止」、「過去」,以及第9節的「有限」、第10節的「消失」是相對詞。這句「愛是永恆的」也可比較雅歌第八章7節:「水不能熄滅愛情,洪水也無法淹沒。若有人想用財富換取愛情,他必定招來鄙視。」

25.十三:11—13節,使徒保羅強調在愛的裡面,人會成長,會發現自己過去的幼稚行為,知道改正過來。

a. 第12節說「從鏡子裡看見的影像,模糊不清」,這裡的「鏡子」是指古代的銅鏡,不像今天的玻璃鏡片。雅各書的作者說,一個聽了道理而不遵行的人,就像照鏡子看自己的人一樣,是模糊的,看不清楚自己(雅各書一:23)。

b. 第13節是這章的結論;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我們看到他強調過「信心」是得救的泉源(參考羅馬書十:9—10)。他也強調基督徒應該心存盼望。有人說基督教的信仰乃是「盼望的宗教」。但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愛才是生命的本質,若是沒有愛,則信心、盼望並不會真正對人的生命有益處,因為信心、盼望都是屬於人的,只有愛才是屬於上帝本身。約翰一書第四章16節說:「上帝是愛;那有了愛在他的生命裡的人就是有上帝的生命,而上帝在他的生命裡。」

26.十四:1—25節,從第1節的開場白「你們要追求愛」這句話,已經清楚第十四章的基本內涵。使徒保羅要指出哥林多教會真正的問題,是大家彼此在相互比較、競爭。缺少包容和相互鼓勵、分享的愛。而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是在信仰的事上比長短。

   所謂「靈語」(或方言),這在早期教會相當流行,起因可能與最初使徒們的經驗有關(參考使徒行傳二:2— 13),可是最初使徒們的經驗是人人聽得懂,但在哥林多教會卻是講那些人人聽不懂的話,除非上帝,否則就需要有人翻譯。因此,他強調:一個人如果能夠與上帝有美好的溝通(因為靈語是講給上帝聽的),這樣的人在屬靈的層面上是比一般人更高,那他更應該帶來上帝所要給人的信息才有意義。如果一個人屬靈的事很有造詣,卻無法使別人得到益處,這樣的人並不是在信仰上有見證的人。因為真實的信仰是為了別人,不是「自私」,更不是用來炫耀的。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一再強調「造就別人」的重要性(3、4、12、17節),因為能造就別人或教會,才能幫助別人認識上帝的愛。基督教信仰的本質就是幫助人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拯救的愛,沒有這個認識,就沒有造就人的內容。

27.十四:26—40節,這段經文談到在教會裡的聚會中應該有的態度。基本上應該明白,使徒保羅講究的是秩序的重要性。在教會聚會中,有秩序是進入敬拜的第一步,如果連秩序都沒有,那是無法使人專心、敬虔的聆聽上帝話語的信息。a. 因此,第34至35節有可能是在這個背景下寫的,就是當時有些婦女也學著講靈語,結果因為以「靈語」為優先,沒有人敢阻止她繼續講下去,結果整個聚會都僵在那兒不能結束,或是原先有準備要分享信息的人,也無法進行,造成打擾禮拜的秩序。

b. 另外一點,也有可能是當時哥林多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屬為「沈默乃是婦女的美德」,就像在中國的俗語中所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思相同。在希臘文化的社會中,一般婦女是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箴言有這樣的話:「寧願住在屋頂的一角,不跟愛嘮叨的妻子同住寬敞的房屋。」(箴言廿一:9、廿五:24)第35節告訴我們,當時社會的觀念是:婦女在公眾場合講話是「不體面的事」(和合本用「原是可恥的」),指的就是當時社會的普遍觀念。因此,在教會聚會中如果有婦女公開宣講或是表示意見,很容易造成一般人對基督教信仰的誤解。從第十一章5節可看出使徒保羅並不反對婦女公開宣講福音,他要求的是要講福音的婦女,也該按照當時的習俗,將頭巾罩著。其實,使徒保羅在傳道旅行的時候,就有好幾位同工都是婦女,包括「以販賣紫色布疋為業」的呂底亞、亞居拉的妻子百基拉,腓利的四個女兒也都有很好傳講福音的恩賜(使徒行傳廿一:9)。不過也因為使徒保羅在這兩節(34、35節)的說法,頻頻受到現代婦女的批判,認為使徒保羅還是沒有因為耶穌的福音,跳出傳統習俗的窠臼。

28.第十五章是非常特別的一章,整章都是在談論有關死人復活的問題,也是新約聖經中談論有關死人復活最詳盡的一章。這一章也為後來使徒信經提供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肉體的復活。

29.十五:1—11節,使徒保羅談死人復活的信仰,是從他自己親自遇見復活的耶穌開始說起;他談到耶穌復活向許多人顯現,包括了彼得和十二個使徒(這一點有問題,因為那時猶大已經不在了,請參考馬太福音廿七:5,在馬太福音第廿八章第16至17節則說:「十一個門徒到了加利利,到耶穌吩咐他們去的那座山上。他們一見到耶穌,就都向他下拜。」),以及「向五百多個跟從他的人」並且再次向「所有的使徒顯現」,也向雅各顯現。他說耶穌最後是向他顯現。他根據這點認為是自己被揀選成為「使徒」的一最重要之基礎。

30.十五:12—34節,早期的人並不相信身體復活的事,這是因為受到波斯、希臘思想的影響甚大,認為人可分成肉體與靈魂兩部份;肉體會腐壞,所以是壞的、不好的。而靈魂是不朽的、潔淨的。因此,神聖的耶穌不可能成為人在這世上。人所瞭解的耶穌只是個幻影,不是實在的。因為神聖的神子,怎能和會腐壞的肉體結合在一起呢?不可能。但是,如果耶穌不是實在的人存在,就等於耶穌沒有降生在這世上,如果他沒有降生在這世上,那麼,「加利利的耶穌」這個稱號豈不等於是假的,說「拿撒勒的耶穌」豈不是等於騙人的?沒有降生在世上的耶穌,就不會有被釘十字架上的耶穌,而使徒保羅就是在傳被釘十字架的耶穌,他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
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二:2),他說這是他受召的使命(一: 17)。因此,使徒保羅認為哥林多教會裡有人對死人復活的事並不明白。他強調:如果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也就沒有耶穌復活的神蹟,這樣我們的信仰就是幻想。如果信仰是幻想,我們就談不上所謂罪得赦免的信息。而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在耶穌復活所帶來的恩典,讓所有信靠他的人,罪因十字架的救贖得到赦免。

   第20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這一節提到耶穌的復活,才是死人復活的保證。就是因為有復活的盼望,人活著才有希望。第21節可以比較羅馬書第五章12節,使徒保羅引用創世記第三章1至19節有關亞當犯罪為例,認為罪就是從亞當開始引起而傳下來,人傳承的罪在生命裡。現在則是因為耶穌的復活,使人享有復活的恩典和盼望。

31.十五:35—58節,使徒保羅以動物、植物的形體變化來比喻復活後的身體變化。他同意身體是會朽壞,但是復活卻是永恆的、不朽的。因此,在會腐朽與不朽之間,有很大的區別──血肉造成的身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必須是屬靈的身體才可以。所謂屬靈的身體,就是在耶穌基督裡得到救恩的生命。

   第56至57節是這章最重要的經文;這兩節說出人之所以會死亡,就是因為罪的緣故;而復活就是在耶穌基督裡得到的。

32.第十六章提供我們許多寶貴的資料;1.雖然哥林多教會內部有紛爭,他還是非常關心他們,甚至差派他最得意的門徒提摩太到哥林多教會去請安(10節),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摩太能夠正確地教導他們(四:17)。2.他是在以弗所寫這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8節)。3.他持續關心耶路撒冷教會貧窮信徒的需要,希望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能夠為此事捐獻(2至3節),這一件事一直是他傳道旅行掛在心中的事(請參考羅馬書十五:26,哥林多後書八:1—4,加拉太書二:10)。4.哥林多教會中有人自稱是屬於「亞波羅派」的人,但是使徒保羅除了斥責外,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而使他和亞波羅之間有任何嫌隙,相反的,他一直跟亞波羅保持很好的聯繫,也鼓勵亞波羅去訪問哥林多教會。5.司提法那和他的一家是亞該亞最早成為基督徒的家庭(15節)。使徒保羅對這個家庭印象相當深刻(一:16),他同時也是使徒保羅非常好的同工(17節)。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