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導讀(31~60)

31.十二:1—25節,我說過,使徒行傳就像一部在描述早期教會的受難史,從第四章開始,一再提起信徒受到迫害的情形。我們讀過使徒彼得和約翰被監禁、鞭打,也讀過信徒們遭遇極其殘酷的迫害。但是,過去所讀到的迫害幾乎都是來自猶太人宗教領袖的手段。現在我們看到則是來自羅馬當局的迫害,看,「希律王下手迫害教會的一些會友」,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所要說明的意義已經非同小可,因為這表示羅馬統治當局已經將基督教的信仰定為「非法的組織」,看基督徒是擾亂社會治安的主要分子了。

a. 希律王,這是指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a I),一般稱他為亞基帕王。他是在主後四十一年上任,主後四十四年去世,在世時,生活極為糜爛。

b. 第2節說雅各被希律殺了。這位雅各是門徒之一,也是耶穌門徒中第一位受難者。而彼得也被拘捕,且準備在逾越節後審問。但是信耶穌的人都知道,在苦難中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早期的教會之所以能夠撐過最艱困的逼迫時期,就是祈禱。祈禱是苦難中最好的良藥,因為祈禱是向上帝傾訴心中的話語,上帝的靈會將我們無法用語言訴說出來的一切,都帶到上帝那兒(羅馬書八:26—27)。

c. 天使出現在監獄中,在那樣嚴密的監視中,天使還是很輕易地將彼得從監獄中帶出來。這告訴我們,人的能力無論多麼大,在上帝看來還是很渺小。就像彼拉多用封條封住了埋葬耶穌的墓口,且派兵丁守衛著,但是上帝還是派天使打開封口的大石頭,耶穌復活了(馬太福音廿七:66—廿八:2)。

d. 第12節說彼得被天使救出來後,馬上去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去。這裡已經是信徒們聚集的場所。比較第5節說他們為彼得祈禱,就可看出當時已經有固定的祈禱會。這位約翰‧馬可也是後來和使徒保羅、巴拿巴去傳道的同工,不過因為他半途退出,當第二次使徒保羅要再出去時,就拒絕了他加入(請參考使徒行傳十四:51—52、十五:37— 39)。

e. 殺害雅各後不久,希律王就突然在一次聚會中暴卒死去。有關他的死,傳說甚多,猶太人史學家約瑟夫(Joseph)說是在一次紀念羅馬皇帝的生日慶典上,太陽光照射到希律王所穿的袍子上,因為陽光反射,照得他感到相當的不舒服,沒有多久就死去了。不過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則說是因為天使打擊亞基帕王,他因此而死。作者主要目的是告訴我們,迫害基督徒的統治者,會受到上帝的譴責。

f. 第24節很有意思,因為雖然教會和基督徒受到嚴厲且殘酷的迫害,但是並沒有因此而信徒減少,相反地,人數日漸增加、興旺。

32.從第十三章開始,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將記錄有關早期教會傳福音的事工重點放在使徒保羅的身上,敘述他如何在外邦人的地區開拓福音事工,並且建立外邦人教會與耶路撒冷教會之間的關係。

   第十三至十四章,可以說是使徒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傳道旅行的記錄。他們都是在宣揚耶穌的信息,也是初代教會第一次差派人出去傳福音,最特別的乃是差派他們出去傳福音的是剛成立沒有多久的安提阿教會,而不是耶路撒冷教會。這一點倒是很值得今天的教會好好反省。

33.十三:1—12節,第1節就提到安提阿教會裡有「幾位先知和教師」。所謂先知,就是在傳達上帝信息的人。而教師,是指那些在指導人認識上帝話語的老師。例如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就是教師。

a. 早期教會也已經有了「禁食禱告」的信仰生活。他們為了差派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去傳福音的事工,特別舉行「禁食禱告」。也可看出對此事的嚴謹和重視,就像在對上帝作信仰告白一樣
b. 第一次的旅行傳道就是從第4節開始,到第十四章28節結束。
c. 在帕弗遇到一個名叫巴‧耶穌這個人,很像彼得在撒馬利亞遇到那位想用錢買聖靈的西門一樣。這位巴‧耶穌雖然沒有想用錢買使徒保羅的能力,但是他卻想用自己的關係阻止福音傳給總督士求‧保羅,結果遭遇到使徒保羅的譴責,導致眼睛失明。這和使徒保羅早期迫害教會的情形相同,因為那時他也是努力在阻止人信耶穌。
d. 第9節說掃羅改名為保羅。掃羅是希伯來話,也是耶路撒冷教會給對他的稱呼。保羅是希臘語的稱謂,是外邦人教會對他的稱呼。

34.十四:1—7節,注意第4節,聽到有關耶穌的信息的人,分成了兩邊;一是站在猶太人一邊的,另有人是擁護使徒的。這句話可以比較馬太福音第十章34至36節耶穌說的話:「不要以為我是帶和平到世上來的;我並沒有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刀劍。我來是要使兒子反對他的父親,女兒反對她的母親,媳婦反對她的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福音是關於生命的問題,人如果作選擇很可能就會與自己的親人發生對立。在以哥念的地方發生的,已經在其它城市發生過了。

   我們再次從這裡看到福音事工不是很好傳,因為有反對的大浪潮衝擊著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但是,福音的事工也是聖靈的工作,因此,雖然有阻力,聖靈依舊在作工。

35.十四:8—20節,使徒保羅充滿著聖靈的能力,能夠醫病,使一個「生下來就瘸腿」的人得到醫治。請注意,使徒保羅的醫治方式和彼得醫治那位生下來就瘸腿的乞丐的方式,都是一樣,不是用藥物,也沒有用按手祈禱的型態,而是用「命令」的語句。這說明一點:聖靈的能力不是用某一種方式在表達。只要是來自聖靈的力量,即使是一句話也可以顯現出力量。

a. 第14至15節是非常重要的見證,也是要我們學習的信仰功課。一個人有聖靈能力,並不是要使自己「像上帝」(創世記三:5),而是要榮耀上帝的聖名。使徒保羅雖然充滿著聖靈的力量,可以醫病,但他很清楚自己的角色。

b. 即使使徒保羅這樣有聖靈的能力,但是人的心是硬的,還是不信他和巴拿巴所傳的信息,唆使群眾用石頭打使徒保羅。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人被聖靈充滿,傳揚福音,見證福音,還是會遇到災難、迫害。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要使福音信息傳揚得更快、更廣必定會面臨的問題。

36.十四:21—28節,真實的信仰必定會經過許多苦難,也因為經過苦難,人對生命的認識和沒有經過苦難的人對生命的認知很不一樣。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向他們所建立起來的教會信徒說:「我們必須經歷許多苦難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這句話也是使徒保羅本身的親身經歷。

a. 第23節對教會史料來說很有意義,因為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建立教會,也會按立信徒當長老。再者,從這裡也看到「禁食」和「祈禱」成為早期教會信徒共同聚會的內容之一。

b. 這是第一次外出傳道旅行的經過。

37.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可以說是教會歷史上很重要的文獻,因為這一章記載耶路撒冷第一次使徒會議,討論的內容是關於外邦人加入基督徒團契是否必須遵守猶太人傳統的割禮。結論是不用。但是,我們往後在加拉太書看到這樣的結論顯然並不是很「心甘情願」,因為還是有人無法接受這樣的決議。不過,已經作成這樣的決議,對當時的教會來說也是一大突破。從第一章到第十二章,都是以耶路撒冷和使徒的工作為中心。第十三章開始則逐漸轉向以記載使徒保羅宣教工作為主軸。

38.十五:1—22節,「有些人從猶大來到安提阿」,這些人是保守的猶太人基督徒,他們原本是屬於猶太人法利賽派的分子,相當堅持守割禮的重要性。猶太外邦人對猶太人割禮的問題相當陌生,由於使徒保羅只傳信靠耶穌,對於割禮比信靠耶穌得救的看法,顯然和使徒保羅所傳有極大的衝突,因此造成外邦人教會的糾紛。

a. 第6節告訴我們這次的會議是「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才作出結論。換句話說,在會場中必定有人提出很尖銳的意見差異。很可惜的是作者路加沒有提供給我們關於辯論的內容。我們僅能由雅各的結論中看到他們的決議:(1)不可吃祭過偶像的食物。(2)不可有淫亂的行為。(3)不可吃勒死的牲畜和血。如果我們在看加拉太書第二章10節,會看到當時雅各也期盼使徒保羅能在外邦教會中請大家「記得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另外,就是耶路撒冷的使徒們繼續關心對猶太人的傳道事工,而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則到外邦人地區去傳福音(加拉太書二:9),這樣很清楚,耶路撒冷使徒會議也作成了分工的決議。

b. 第6至11節使徒彼得信仰告白的講詞,這段話應該對該次的會議決定有相當的影響力才對。因為彼得原本在耶路撒冷教會就有一定的分量,在這段講詞中以第8節最重要,這裡提到聖靈的工作不僅僅在猶太人中,也在外邦人中,對猶太人和外邦人來說,聖靈都有作工。

c. 第13至21節是雅各為此次的會議作出結論的內容。這位雅各乃是耶穌的兄弟。這樣可以看出雅各已經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重要領袖,如果再比較加拉太書第二章12至13節,就會發現雅各已經在耶路撒冷教會取得相當重要的地位,連彼得和巴拿巴都對他有讓步。

39.十五:22—35節,耶路撒冷會議決定推派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跟著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一起去安提阿。同時帶去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文去。請注意第24節,這封信特別澄清以前有人說外邦人要加入教會必須先受割禮的事,並不代表耶路撒冷教會的立場。

40.十五:36—41節,這段經文提供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資料,使徒保羅此次(第二次)的外出傳道,是自己想去的,不是安提阿教會或是其他教會的差派。再者,他對上次馬可‧約翰半途離隊的事,耿耿於懷,因此,此次巴拿巴提議再帶他去的時候,他拒絕了,並且為此還與巴拿巴分手。使徒保羅因此帶著西拉同行。我們也從這裡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使徒保羅不再停留在安提阿教會傳道,而是四處去傳福音。雖然他原先是提議要「回到從前傳佈主道的各村鎮去,看看信徒的情況,」然而實際上他走的路線是和第一次走的不一樣。這次走的路途比上次更遠,時間也更久。

41.十六:1—10節,在這次的傳道旅行中,我們看到提摩太加入了這次傳道的行列。使徒保羅一直將提摩太看作最好的同工,甚至看他有如自己的孩子一般(腓立比書二:22,提摩太前書一:2,提摩太後書一:2)。第3節特別提到使徒保羅為提摩太行割禮,這好像跟他過去的態度很不一樣。因為同樣是希臘人的提多卻沒有行割禮。也許可以這樣了解:提摩太的母親是猶太人,猶太人的女人向來扮演著家庭教育的主要工作,因此,提摩太必定受過很多關於猶太人的習俗、禮節。而因為他母親是猶太人,在外邦人的眼中,他被看成是猶太人。但是,因為父親是希臘人,所以在猶太人看來,提摩太卻是外邦人。而使徒保羅帶著他去傳道,有很多時候,他們是要到猶太人的會堂去對猶太人傳講耶穌的信息。因此,提摩太若是有受割禮,在往後對猶太人的工作上確實會有幫助。

a. 我們不清楚聖靈或是「耶穌的靈」是用怎樣的方式向使徒保羅啟示的,使他明白要走的途徑。在第9節說他看到「異象」,要他和同行的人一起到馬其頓去傳福音。

b. 有來自上帝的傳道「異象」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會清楚傳道的使命是甚麼。當使徒保羅一行人決定走馬其頓時,那是很有遠見的決定,因為進入馬其頓,也等於是進入了歐洲。這對今天的基督教會發展也可以說是個很大的影響。

42.十六:11—15節,腓立比,這是馬其頓省的一個重要城鎮,也是羅馬帝國轄下的重要據點,很多退伍軍人居住在此鎮。它是使徒保羅在馬其頓開拓的第一間教會。

a. 第13節可看出此城猶太人不多,因為猶太人是凡有結過婚的十個男人就可成立一個會堂。如果不足十個人,可成立「禱告的地方」。使徒保羅每到一個城鎮就尋找猶太人聚會的場合,這也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外出傳道之初,還是以猶太人為主要對象。

b. 呂底亞這位婦女可能是個富商,她販賣紫色布匹,後來和她的家人成為腓立比教會的第一個受洗的家庭。並且將自己的家成為傳福音的據點。

43.十六:16—40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每個時代都會有人利用宗教信仰斂財的事件發生。過去如此,今天也一再發生。

a. 在腓立比這個地方,就發生有人利用女奴被邪靈附身騙取錢財。作者路加描述使徒保羅在醫病趕鬼的能力上,和彼得簡直就是一模一樣,彼得在撒馬利亞曾使一個會行邪術的「西門」歸正受洗,後來這位已經受洗的「西門」,還盼望能用錢買到彼得身上聖靈的能力,而被彼得詛咒(八:9—23)。簡單的記事,說明彼得能使一個行邪術的人不再以靠邪術討生活。現在使徒保羅則使一個女奴的主人失去利用被鬼附身的她賺取錢財。

b. 群眾往往是「無知」的,他們被人利用炒起種族的對立,過去如此,現今也一樣。很少人會用理性、真實的心看事情。使徒保羅就在這裡受到迫害。

c. 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一方面在描述傳福音的過程中有許多災難,也同時告訴我們:在這些災難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手在扶持著傳福音者的手。「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人就會得救。」這句話是這件牢獄之災的迫害事件最主要的中心信息。就像馬可福音第二章1至12節所記載的,那位患癱瘓病的人,因為四個很有信心的人抬著他去見耶穌,使得他的病得醫治。在福音書中有許多例子是因為別人的信心,使病者得到醫治的。管理會堂的葉魯就是個例子。

d. 第37節,使徒保羅第一次公開自己具有羅馬公民的身分。這在當時是很有社會地位的,也受羅馬法律特別的保障。

44.十七:1—9節,再次看到使徒保羅和西拉進入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會堂和人辯論信仰問題。第3節:「我對你們傳揚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這句話就是使徒保羅在各地傳福音最主要的內容。但要說明這句話,就必須用更多的時間解釋為甚麼耶穌會受難於十字架上,以及他復活顯現給眾人看見的信息。

a. 耶穌如果是猶太人所期盼來臨的基督,他為甚麼會受難?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早期教會信徒們共同的問題,這也是福音書作者們努力要處理的問題之一。

b. 請注意第4節說「有好多敬拜上帝的希臘人和婦女界的領袖也信了」。在腓立比有販賣紫色布匹的婦女呂底亞和她的家人一起受洗信耶穌,現在在帖撒羅尼迦這地方則是有婦女界的領袖信耶穌了,這說明了婦女在福音事工上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c. 有福音的地方,就有人反對福音的事工。就像耶穌在各地傳福音,也必有反對福音的人在攪局。這說明了聖靈在作工,魔鬼也試著在破壞聖靈所做的事工。

45.十七:10—15節,庇哩亞人「比帖撒羅尼迦人開明」,這句話說出作者路加在觀察信徒的事有獨到的眼光。他特別提到庇哩亞人不僅聽使徒保羅傳講信息,更可愛的地方是「他們熱心地傾聽信息,每天查考聖經,要知道保羅所說的是不是真實。」這點恐怕今天的基督徒也跟不上。如果有信徒在聽傳道者講道後,也會每天查考聖經,看所聽和聖經所記載的是否相符,那樣信徒的靈命一定會進步,傳道者也不會在傳講信息的事工上應付了事。這裡也提到「許多希臘上流社會的婦女和希臘男子也信了」,這樣不僅僅是外邦女子信,外邦人男子也信,且是上流社會的人士加入了基督徒信仰團契,這對後來使徒保羅進入雅典、羅馬傳福音有很大的鼓勵作用。

46.十七:16—34節,雅典,這是當代歐洲社會的思想中心,也是整個希臘文化思想的重鎮。在他們眼光中,猶太人簡直就是「未開化」的草芥民族。因此,當他們看到使徒保羅傳福音時,當地人的反應是「這走江湖的在胡吹些甚麼」、「他好像在傳講外國的鬼神」等,這樣的話也是表明他們相當瞧不起使徒保羅和西拉等人所傳講的福音。可是聖靈在作工時,即使在人看來很「低賤」的事,也是很高貴。使徒保羅就說過這樣的話:「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在那些走向滅亡的人看來是愚拙的;對我們這些得救的人來說,卻是上帝的大能。」(哥林多前書一:18)

a. 只要有人傳福音,就必定會有人聽信。第19至20節說有人對使徒保羅所傳講的信息感到「非常奇異」,因此他們想要「知道究竟是甚麼意思」。

b. 伊壁鳩魯學派,是取名自「伊壁鳩魯」的名字來的。他生於主前三四一年,在主前二七○年去世。主張宇宙萬物都是由永恆的電子受到「偶然」的勢力所組成,認為人生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享樂。可是後來接續他思想的人卻強調過平靜、愉快的生活,沒有痛苦、煩惱、迷信、恐懼的生活。此學派認為信仰會使人迷信、恐懼。不相信有神,認為即使有神,這個神與人的距離也很遠。

c. 斯多亞學派,由哲諾(Zeno,340-265 B.C)所創。因為在斯多亞教學,因此取此名。認為理性乃宇宙的中心。人應該照理性生活。所謂的理性,也就是自然法則,認為神乃是世界的靈魂,充滿在整個宇宙中。因此,處處有神,是泛神論主義者。

d. 這兩種思想都是當時雅典思想界的主流。

e. 第22至31節是使徒保羅的講道詞。可以分成三點來看:(1)上帝是創造的上帝,宇宙萬物的主(24節)。(2)上帝就在我們當中,與我們同在,我們是上帝的子女(29節)。(3)上帝希望人離棄罪惡( 30節),這樣才有復活的盼望(31節)。結果有人接受了使徒保羅傳講的信息。不要放棄傳講福音信息的機會,無論在甚麼地方,只要傳講,必定會有人聽,因為傳福音的工作就是聖靈的工作。

47.十八:1—23節a,使徒保羅等一行人來到哥林多,這是個大城市,也是個港口市鎮,貿易興盛,但色情行業也很熱絡,連宗教活動都參雜著色情的內容。

a. 請注意第2節提到羅馬「皇帝克勞第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離開羅馬」。這事是發生在主後49年的時候。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在羅馬發生猶太人暴亂的事件。但是另有一種說法是:耶穌復活的福音傳入羅馬時,引起猶太人極大的不滿,時常與基督徒發生衝突,因此,羅馬皇帝生氣下驅逐令。

b. 以製皮革業維生的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後來一直是使徒保羅在福音事工上很好的伙伴。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使徒保羅說「他們為了我冒生命的危險」,也提到他們的家提供了聚會的場所(羅馬書十六:3—5)。

c. 第8節很有意思,因為連猶太人管理會堂的基利司布和他全家的人都受洗歸信耶穌,這表示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也有人接受耶穌復活的信息。

d. 就像以往一樣,每到一個地方傳福音,使徒保羅等人都會遇到猶太人極力的破壞,甚至告到羅馬統治者之處。由於羅馬統治者一直認為那是屬於「猶太教」內部的事,不予受理。這一點對早期基督教開始發展來說,也有它「有利」的因素。因為除了猶太人的猶太教被羅馬政府允許存在外,不准有其他宗教存在。在羅馬政府的了解中,基督教是屬於猶太教的。

e. 使徒保羅的第二次旅行傳道就在這裡暫告一個段落。

48.十八:23b—28節,這裡開始是使徒保羅第三次旅行傳道。這次的傳道記錄在第廿一章26節結束。接下去是他上訴到羅馬去的情形。

a. 亞波羅,他是亞歷山大的人,有口才,且對聖經認識很豐富,且受過相當的訓練,更重要的是,他「常常把耶穌的事正確的向人講解」。他對早期的教會確實有影響力,這可從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得到佐證(林前一: 12)。在這段經文中,作者路加告訴我們亞波羅也是個福音事工的勇士。

b. 再者,第25節也讓我們看到施洗約翰傳「悔改的洗禮」也是對早期教會影響很大,雖然他很早就去世,但是他所傳的一直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中。

49.十九:1—10節,使徒保羅來到以弗所地方,在這裡也是遇到只領受過施洗約翰的洗禮的人,再次說明了施洗約翰傳「悔改的洗禮」帶來的影響。而使徒保羅在傳道工作中,遇到有人只聽過、領受過施洗約翰的洗禮時,他就將之改變成為耶穌的洗禮,也就是祈求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因充滿聖靈的活力,同心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

   第9節很值得注意,原本是在猶太人會堂講道,因為有些「頑固不肯相信」的人「公然毀謗主的道路」,因此,使徒保羅就帶領接受耶穌信息的人離開猶太人會堂,到「推喇奴講堂」去。且這樣長達兩年的時間之久。

50.十九:11—20節,使徒保羅是個被聖靈充滿的傳道者,他不但傳講耶穌復活的信息有力,且有醫病、趕鬼的能力。如果比較一下使徒行傳第五章15至16 節,就會看到作者有意說明使徒保羅在外邦人地區的影響力,就和彼得在耶路撒冷所作的事一樣。但是我們必須注意,人有這種聖靈所賜的特別能力,不是為了要斂財,或是顯赫自己的能力,而是為了要見證福音的緣故。使徒保羅說:「我所要大膽講的只是這一句話:基督藉著我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上帝。因此,從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一代地方,我到處傳揚關於基督的福音。」(羅馬書十五:18—19)。第13至15節告訴我們,有人想借用耶穌的名醫病、趕鬼,
結果沒有成功。其實,我們知道使徒保羅並不是自己有甚麼能力,而是因為聖靈在他的身上作工。換句話說,人不能命令聖靈作甚麼,而是聖靈在人的身上作工,以見證上帝的愛。如果人濫用上帝的名義,終究會被上帝所審判的。士基瓦的七個兒子因為濫用耶穌的名,結果不但沒有趕出邪靈,反而被邪靈所攻擊就是個例子。

51.十九:21—41節,雖然在以弗所有很好的見證,但也同時有迫害的事發生。主要是和當地的宗教衝突,且衝突的因素是和錢財有關。這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如果和錢財的多寡有關,這樣的信仰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a.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以弗所地方的神明名叫「亞底米女神」。由於民眾很多轉變信仰耶穌,因此,使得倚靠「亞底米女神」生活的人大為不滿,因他們的收入少了。

b. 第35至40節是以弗所城的書記官安撫情緒相當浮躁的民眾所講的話。在這段話中,主要的內容是:(1)大家知道以弗所女神「亞底米」的偉大(35節)。(2)使徒保羅他們一行人並沒有甚麼犯法的行為(37節)。(3)如果不趕緊平息動亂,將會引起羅馬政府的追究(40節)。

52.二十:1—16節,第3節提到有猶太人想要殺害使徒保羅,這種計畫謀害他的陰謀早在他皈依耶穌後,傳道之初就有了(請參考九:23—24、十四:5、19、十七:5)。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跟隨使徒保羅四處去傳道的人越來越多。

a. 第7節是很重要的一節,因為這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信徒聚會的時間已經由原本安息日在會堂,改為「星期六晚上」了。所謂「星期六晚上」,意思就是過了安息日。因為猶太人算每日開始的時間,是從下午六點開始算一天的開始。安息日是從禮拜五下午六點開始到禮拜六下午六點止。我們不知道是否是現今星期日做禮拜的濫觴,但這裡至少讓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傳道,逐漸發展出與猶太人聚會時間區隔出來。

b. 第9至12節主要告訴我們使徒保羅也有能力使死去的人復活起來。作者用這故事在表達一個信息:只要有聖靈同在,即使死去的人也會復活。另一件事,作者也有意讓讀者知道:彼得有的能力,在使徒保羅身上也看得到。彼得曾使一位已經死去的姊妹大比大死裡復活起來(使徒行傳九:36—41),使徒保羅也有這樣的能力。

c. 第16節說使徒保羅趕著要在五旬節前抵達耶路撒冷,這是有意義的,因為最早使徒們勇敢見證福音就是在五旬節時開始的。能夠在這個節期前回到耶路撒冷,有宣教上的意義,同時因為這是個猶太人大節期,或許也有機會在猶太人中大大宣揚耶穌拯救的信息。

53.二十:17—38節,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所說的臨別贈言。使徒保羅似乎已經有預感,此趟回去耶路撒冷後,可能不會再有機會與大家相見面(23、25節)。再者,會這樣做,也可能是因為這裡也是他在外邦地區傳道停留最久的地方,長達三年的時間( 31節)。

a. 第21節說出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主要內容:要悔改、轉向上帝、信主耶穌。

b. 第24節是給所有傳道者學習的最好功課:不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要「成就主耶穌交給我的工作,就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福音。」傳福音的人必須有這樣的心境,才能完成獻身的使命。

c. 由於過去累積起來的經驗,使徒保羅清楚知道在他離開後,會有攪亂信仰的人來到他們中間,這種情況在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因為有人來騷擾你們,想要改變基督的福音,」(一:7)這是因為「有些假裝兄弟偷偷地加入教會。」(二:4)因此,他先警告以弗所教會的長老注意這樣的事。這樣的事也持續發生在今天的教會,很多人喜歡利用教會圖謀自己的私利,也有些人想利用信徒完成自己的慾望。這些都是對我們信仰上的一大考驗。我們要學習使徒保羅勸勉的話:堅定的信心。這種信心必須建立在對聖經有足夠的認知之基礎上。

54.廿一:1—16節,從第廿章23節使徒保羅已經知道,此趟去耶路撒冷會有災難臨身。他強調:「並不珍惜自己的性命,為的是要完成主耶穌交託給他的工作使命,就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福音。」(廿:24)也因為這樣,他明明知道可能有災難會發生,並沒有因為泰爾的信徒們一再挽留、勸阻他,就改變心意,他還是要勇敢地走向耶路撒冷。

a. 在這裡我們也看到很有意思的情景:使徒保羅沒來過泰爾傳福音,這裡卻有信徒,而且對他相當的善待。我們知道早年使徒保羅在迫害信徒的時候,有些人逃離耶路撒冷到各地去避難,但也同時傳福音,很可能就是這些人將福音傳到泰爾的。但是,現在他們並沒有因為使徒保羅過去對他們的迫害,就記恨在心,反而因為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傳福音的見證,對他珍惜有加。

b. 請注意第8至9節,這裡提到居住在凱撒利亞的腓利,可以參考第六章5節,以及第八章5至40節,這些經文都提到腓利的工作情況,讓我們看到他不僅是一位在福音事工上相當有熱心的好同工,且他的四個女兒也投入了福音事工。

c. 第10節的亞迦布,他是一位先知,曾預言將會有嚴重飢荒(十一:28)。現在他又預言使徒保羅將會在耶路撒冷「受猶太人的綑綁,然後被交給外邦人。」即使是這樣,都沒有阻止使徒保羅繼續前往耶路撒冷的堅定意志。

55.廿一:17—26節,看,使徒保羅等一行人到耶路撒冷教會去的隔天就先去見雅各,可見雅各在該教會已經是領袖者。再者,從第20節也可看出當時耶路撒冷的教會已經有信徒超過萬名以上,可見是間相當有影響力的教會。不過有這樣大的信徒群,卻在他們還有貧困的同胞需要使徒保羅從外邦人教會募款來賙濟(請參考加拉太書二:10),這恐怕也是一件值得反省和檢討的事。

a. 信徒人數多,但對於生命得救的意義卻不是新的,他們還停留在「實踐摩西法律就得到拯救」的認識中,不是因為信靠耶穌了,就改變這樣的觀念。

b. 使徒保羅也深知保守派猶太人的心態,因為他自己曾經是嚴格守法律的法利賽派代表者,因此,當使徒們對他建議先去聖殿行潔淨禮的時候,並且安排四個已經許願的人陪同他去,他接受了。不過,行潔淨禮的費用要使徒保羅負擔,這點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因為這樣的費用滿高的,包括一隻小母羊、一隻小公羊、一隻公綿羊,還有素祭和奠祭(請參考民數記六:14—20)。

56.廿一:27—40節,猶太人有兩件事相當堅持:(1)摩西法律的尊嚴不容破壞。(2)聖殿的神聖不得受到污穢。

   為了維護聖地的神聖,在正門(東門)入口處設有一道門檻,上面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著:任何外邦人進入聖殿遭到傷害,咎由自取。這也是羅馬政府為了安撫猶太人而特別允許給予猶太人的宗教自主權。因此,當使徒保羅被認為帶希臘人進入聖殿時,猶太人認為他已經「污辱了神聖的地方」,就大大的震驚,並且認為他就如同傳言中對摩西法律採取藐視的態度,因此有欲除之而後快的心意。

a. 群眾往往是跟著別人起鬨,很少人會用心明白真正發生問題的癥結是甚麼。

b. 注意第38節,這裡提到「前些時候作亂、率領四千個暴徒往曠野逃去的那個埃及人」,這件事約發生在主後五十四年,有一個自稱是先知的埃及人,率領約「三萬」(這裡的三萬,很可能是四千的筆誤,四千是比較正確的看法)人的群眾,身上帶著匕首,從橄欖山攻入耶路撒冷,他曾揚言說:當他們攻進耶路撒冷城的時候,城門自然會倒塌。但是,城門不但沒有倒塌,反而是被羅馬總督腓利擊退,且當場被殺死的人多達六百多名,被逮捕的人更多,有人逃亡避難。猶太人後來知道被騙了,對於反抗的事件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

   「你也懂希臘話」,這表示使徒保羅不但不是那位埃及人,而且是個受過相當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在瞭解上和「暴徒」有一段距離。

57.廿二:1—21節,這段經文可以說是使徒保羅的自我表白。也是使徒行傳第二次提到關於他在大馬士革遇見復活的主耶穌的經過。

a. 第3節是使徒保羅的身家資料背景;他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成長在耶路撒冷,在迦瑪列門下受教,且是受嚴格的訓練。迦瑪列,這是猶太人出名的經學教師,在猶太人社會中相當有影響力(請參考使徒行傳五:33—39)是兩大門派中屬於比較自由派(Hillel,保守派是Shammai)領導者。有人說,如果使徒保羅沒有遇到復活的主耶穌,繼續在迦瑪列門下受教,他可能會成為自由派經學教師的掌門者。

b. 第6節使徒保羅特別提到他遇見復活主耶穌的時間是在中午時間。第9節和第九章所記載的有點差異,此節說和使徒保羅同行的人都沒有聽到主耶穌的聲音,但是第九章7節說除了使徒保羅,其他都聽見了聲音。

c. 第12節使徒保羅再介紹「亞拿尼亞」,說他「一向虔誠,嚴守法律,深得大馬士革所有猶太人的尊重。」我們可以將此節比較第九章10至18節,就會更清楚亞拿尼亞怎樣得到啟示去會見使徒保羅的經過。

58.廿二:17—29節,真正使猶太人無法接受的是在第21節,當使徒保羅提到他之所以到外邦人地區去,是因為上帝在異象中對他的啟示,這種說法簡直無法使他們消化,因此,他的話就被截斷了,而且更添加了猶太人的憤怒。第25節,這是使徒保羅第二次表明自己是有羅馬公民身分的人,在第28節更清楚說這種特殊身分是一出生就得到了。他第一次表明這種身分是記載在第十六章37節。

59.廿二:30—至廿三:11節,我們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到有人故意找使徒保羅的麻煩,只因為他傳耶穌的信息,這種不管他說的是否有道理,就是要鬧場、攪局,結果連要維持治安的羅馬指揮官也覺得抓使徒保羅入監確實有點「莫名其妙」。因此,要求猶太人的最高議會再次審問使徒保羅的案子。

a. 第2節這裡的「大祭司亞拿尼亞」,是在主後四十七年被設立為大祭司。任職約有十二年的時間,在主後五十九年被解除大祭司職務。大約在主後六十六年被猶太人游擊隊暗殺死亡。理由是認為他親羅馬政府,貪婪成性,為了錢出賣猶太人,只因為要取悅羅馬統治當局。

b. 第6節是整個問題的中心,也可以說是這一章最重要的一節。使徒保羅指出他之所以被猶太人抓來告官,是因為他在傳「盼望死人復活」的信息。這樣的說法至少表明三點意義:(1)使徒保羅相信耶穌復活的事實。其實這也是他親身的經歷。(2)使徒保羅也期盼他能因耶穌的復活而復活。(3)他一生的傳道工作就是在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

c. 由於撒都該人(屬於祭司派系,也是猶太人最高議會三股主要力量之一,另外兩個力量是經學教師和民間的長老)對死人復活的事向來持不信的態度,他們也不相信有天使和聖靈。因此,當他們聽到使徒保羅說相信死人復活的事,就和相信有死人復活的經學教師吵了起來。結果是審問耶穌的事不但不能進行,反而是「爭吵越來越激烈」。

d. 第11節讓我們看到復活的主再次顯現在使徒保羅身邊,雖然他人是被監禁在獄中,但是並沒有阻斷掉他和復活的主耶穌之間的聯繫,反而是更加親近。

60.廿三:12—22節,這些想要謀殺使徒保羅的人,很可能就是猶太人的激進黨派分子。他們不只是謀殺與羅馬當局親近的人,也進行暗殺那些他們認為有礙猶太人利益的人。第14節可以看出這些人是恨使徒保羅到了無法說理的狀況了,他們的數目還真不少,達四十多名。使徒保羅的外甥是誰?叫甚麼名字?這些作者路加都沒有提供,很可惜。唯一可以猜想的是使徒保羅可能有近親居住在耶路撒冷城,他們得到這消息覺得有必要讓使徒保羅知道。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