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書導讀(31~60)

31.十:40—42節,這段可以說是這一章有關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的一個總結。在揀選門徒之後,耶穌基督差派十二使徒出去傳福音,並讓他們知道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在第34至39節可說是達到人性問題的最高峰──仇敵乃是自己的家人。

然後在這裡回應善待所有為福音事工奉獻心力的人,都會和傳福音的人一樣得到上帝的獎賞。換句話說:傳福音和協助傳福音的人,即使是接待、支援等等都是上帝所獎賞的對象。因為只要是福音事工,就沒有大小、多寡之分,因為那是救人生命的工作。可將此段經文與第廿五章31至46節比較參照。

32.十一:1—15節,第1節說明第十章是為了差遣門徒而說的話。

a. 第2至15節是有關施洗約翰派門徒去問耶穌基督身份的事。在第四章12節曾提到施洗約翰因為批評希律亂倫的事而被關在監獄裡。他雖然在監獄裡,卻關心著「彌賽亞」的事。外面一定傳聞有關耶穌基督的事很多,因此,他派門徒去當面問耶穌基督。早在第三章13至15節就有記載施洗約翰與耶穌基督要受洗之時的對話,那時後,施洗約翰就已經看出耶穌基督的真正身份。因此,這次派門徒去詢問耶穌基督,是有「再次確認」的用意。

b. 第4至6節,耶穌基督的回答是很具體的;重點就在第4節,耶穌基督要施洗約翰的門徒將「所聽見、所看到的」向他們的老師施洗約翰報告。第5節所提到的,與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8節,以及第卅五章5至6節有相當密切關係。在先知以賽亞書的預言中,都提到以色列人民重新獲得拯救的日子來臨時,就是:「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跛腳的能像鹿跳躍,啞巴能歌唱。曠野將湧出大水;荒漠將流出甘泉。」也可將此段預言比較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1至2節。耶穌基督透過這種方式在暗示施洗約翰的學生,他就是以色列人民期待甚久的拯救者──彌賽亞。

c. 第7至11節,這段經文其實也是在回應第6節所說的:「對我不疑惑的人多麼有福啊!」當代的人對施洗約翰有疑問,對耶穌基督更是疑惑甚多。甚至連耶穌基督的門徒也經常不解的彼此互問:耶穌基督是誰(參考馬太福音八:27)?

   (1)人到底想看到的是甚麼?或是人到底看到了甚麼?如果沒有屬靈的眼光,人所看到的還是表面的。除非有上帝的啟示,人所看到的還是膚淺的現象。在第9節,耶穌基督將施洗約翰的身份道出,這也在說明一件重要的信息:如果施洗約翰就是第10節引用的瑪拉基書第三章1節所記載的預言,那耶穌基督就是他們所期盼的彌賽亞。

   (2)第11節提到有關施洗約翰在天國裡是最卑微,但他卻比以往任何一位先知都偉大,原因是他看到耶穌基督。但耶穌基督則是開創天國信息者,就像施洗約翰自己所說的,連要為這位拯救者解鞋帶、提鞋子也不配(參考三:11)。

33.第12至15節,第12節有許多種解釋;一是有人誤把天國當作地上的政治亡國一般,用各種方式想要奪取。因此會猛烈地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佔有。從教會歷史來看,這種解釋很逼近。二是將基督教會看成是地上的天國,很多人想要佔有教會的地位。三是確實是認識天國,想要進去,卻需付出相當的代價,甚至會如同第十章34至39節所說的,連自己的家人也隔絕了。

   施洗約翰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耶穌基督這句話更清楚說明他就是彌賽亞的身份。因為瑪拉基書第四章5節說先知以利亞是比基督先來。

34.十一:16—19節,比喻當時的世代,耶穌基督也曾指出他的世代是個「多麼邪惡、多麼不忠」的時代,因為大家只想看神蹟,卻對神蹟顯示出來的意義一再漠視(參考馬太福音十三:39)他甚至明確指出沒有神蹟可看,因為那時代真的很「邪惡、淫亂」(參考馬太福音十六:1—4)。
a. 在這裡,耶穌基督用兩種生活中一再看到的景況來比喻;一是喜事的婚禮,另一是喪事的中的喪禮。他特別指出這是以小孩子在街道旁「辦家家酒」的樣式來比喻上述的兩種禮儀。將之當作遊戲,就不認真。說明人一方面在期待拯救的來臨,但心裡卻並不是真的如此想,而是帶著「遊戲」態度再看此事。

b. 第18節,施洗約翰是屬於嚴謹、苦行的傳道者,他和門徒經常會禁食祈禱(參考馬可福音二:18)。但他們說施洗約翰簡直是被鬼附著的人,因為一般人不會這樣子過生活。

c. 第19節,這是論到耶穌基督,他並沒有像施洗約翰那樣子,不但沒有禁食,甚至還會允許他的門徒在安息日摘了麥穗又搓著麥穗吃(參考路加福音六:1),也經常與稅吏、壞人在一起(參考馬可福音二:15—16,路加福音十九:7)。基本上,批評耶穌基督的猶太人是指知道找碴,並不是真的在試著要瞭解耶穌基督是誰。因此,理由一大堆,只是不想認真去明白上帝拯救的信息。

35.十一:20—24節,這段與前段有密切關係;前段說明當時的猶太人是故意找碴,理由只有一點:拒絕上帝的救恩。這段剛好說明他的具體態度,就是看見了許多神蹟還是不信,還是持續在尋求神蹟顯現(參考馬太福音十三:38、十六:1)。

a. 第21至24節的伯賽大、哥拉汛,這是位於加利利河邊的村鎮。耶穌基督曾在伯賽大醫治好一位瞎演的人(馬可福音八:22—26)。但福音書並沒有記載有關耶穌基督在哥拉汛傳福音的事蹟。

b. 泰爾與西頓,這是兩作外邦人的城鎮。與伯賽大、哥拉汛是猶太人村落在信仰態度上剛好成對比。因此,所將得到的審判結果也會有差異(22節)。

c. 所多瑪城與迦百農城也是對比的況狀,因為前者在創世記第十九章,那是一個罪惡身重的城市,而迦百農乃是耶穌基督最早行神蹟、傳福音的城鎮。甚至連耶穌基督自己家鄉的人也知道也知道他在迦百農有過許多神蹟顯現出來(參考路加福音四:23)。但是,看見神蹟越多,信心依然冷淡,懷疑之態度仍然沒有減輕。

36.十一:25—27節,第25至26節可以比較哥林多前書第一章18至25節,以人的聰明想要明白上帝的旨意是愚蠢的想法(也可參考以賽亞書廿九:14)。只有謙卑的人才會明白上帝的神蹟每天發生在他的生命中。
   第27節耶穌基督明確說出他和上帝之間的特殊關係──父與子。

37.十一:28—30節,軛,是指重擔。古時候的軛,是指套在牛、馬頸部,用來駕馭牛馬犁田用的。也可說是一種生命枷鎖的象徵。生命的苦難,就像一種重大的軛放在人的生命中,也像是一種重擔,使人無法承受得了一樣。但耶穌基督說在他那裡,人生命的這些枷鎖都將減去負擔,生命不再是枷鎖,也不再是重軛,而是一種解放。

38.十二:1—8節,依照申命記第廿三章24至25節規定,肚子餓的人,可以在經過別人的麥田時,摘麥穗吃,但不能拿鐮刀割;經過葡萄園時,也可摘葡萄吃,但不能拿籃子裝。因此,耶穌機的門徒肚子餓了,摘麥穗並沒有錯。他們被指責摘麥穗吃違反安息日的規律,是因為路加福音第六章1節有提到這些門徒是摘了麥穗後,用手搓著吃,這就被看成與在安息日碾麥穗一樣的嚴重。

a. 第3至5節,耶穌基督提出一個歷史背景,是記載在撒母耳記上第廿一章至6節,大衛王在逃難的時候,也吃只有祭司才可以吃的獻祭餅。耶穌基督的意思是:如果大衛王可以不守摩西的法律,為甚麼宗教領袖們沒有譴責。而當安息日都必須遵守的時候,祭司卻可以為了獻祭的事殺公羊、換祭壇上的祭品,這也是違反安息日的規定,與原本十誡規定的全體守安息日之精神不同。
b. 第6至7節,是引用先知何西阿的話,上帝喜歡人多行仁愛,更勝於宗教禮儀。一個人如果為解饑而吃東西,比宗教禮儀限制人不可吃東西而繼續挨餓,前者是必須的給予肯定的。

c. 第8節比較馬可福音第二章27節,可看出安息日主要是和人的生存有密切關係。因為那是從上帝祝福而來。上帝的祝福既然是為了延續人的生命,而飢餓乃是對人生命的威脅。耶穌基督的意思是說:安息日最主要是表明上帝對人的賜福。因此,要先考慮的是人。如果用法律來卡住人生命的需要,這就失去了法律的意義。

39.十二:8—14節,這和前一段都是記載有關安息日的問題。耶穌基督在當時已經受到一般大眾的喜愛,因為他的講道與經學教師不同而被認為有權威(參考馬可福音一:22)。因此,每當安息日到會堂去時,大家就喜歡請他講解聖經。路加福音就是說他去會堂「教導人」。

a. 第10節說這個人「一隻手枯萎了」,在路加福音清楚地說是右手枯萎了。依照規定,這樣的病是屬於「慢性病」,因此,是可以等到安息日過後才治療。但是這些宗教領袖卻想要利用這個機會找碴,看耶穌基督是否違反安息日的規定。

b. 第11至13節,耶穌基督提出以羊來比較,是有特別的意義的;因為羊是猶太人最常用的牲祭品。如果將羊救起來,然後帶去獻祭,則祭司也會分到一部份的羊肉。如果將羊賣了,也有十分之一奉獻,這樣聖殿又有收入。因此,宗教領袖都會同意將羊就起來。可是,對於生病等待救助的人,這些宗教領袖顯然並不具有足夠的同情心。如果可以馬上將羊救起來,人當然可以馬上醫治才合情理。

c. 第14節,因為違反安息日,等於是藐視摩西法律的尊嚴。猶太人認為有三種罪是不可赦免的:一是褻瀆上帝;二是藐視摩西法律的尊嚴;三是破壞聖殿的神聖。因此,這些宗教領袖決定將耶穌基督殺害,因為他一再藐視摩西法律的尊嚴。

40.十二:15—21節,耶穌基督並不想要與宗教領袖正面衝突,主要原因是他並不是為此事到世上來,他是為傳天國的福音而來。但群眾喜歡耶穌基督,這也是宗教領袖們一再感到頭痛和不知該如何下手殺害耶穌基督的原因(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32、十二:12)。

   第17至21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二章1至4節。主要在說明耶穌基督雖然被猶太人所拒絕,但卻被外邦人所接受,因為他是「萬民」的救主(參考路加福音二:10)。再者,真正的福音並不需要大肆廣告、吹噓,即使人用盡一切辦法想要阻擋上帝的信息,也是無法抵擋得住。因為福音乃是上帝的大能,為的就是要拯救一切仰望上帝救恩的人(參考羅馬書一:16)。

41.十二:22—32節,耶穌基督有一般人無法明白的力量,路加福音作者說,那是因為「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他能治好病人」(參考路加福音五:17)。這種能力是超越一般人經驗之外的,因為那是上帝的靈的能力(28 節)。因此,當人把既瞎又啞的病人帶來尋找耶穌基督的醫治時,在一般人看來,那是不可能得到醫治的,在耶穌基督的手中卻得到了醫治。也因此,這些宗教領袖開始擔憂耶穌基督的能力,將會使他們在原本猶太人社會中的地位消失,因此,他們以耶穌基督是被鬼王別西卜附身,想用這種話讓猶太民眾對耶穌基督的信心降低。

a. 第27節幫助我們看到法利賽人的子弟也趕鬼。早期猶太人社會有趕鬼的儀式,通常需要念咒語驅鬼。但耶穌基督趕鬼不需要這些,只需要一句話就達成趕鬼的效果,這震驚了當時的猶太人(參考馬可福音一:23—28)。

b. 第29節,這裡用「武士」代表著鬼,「財物」表示鬼所控制的對象。

c. 第30節,信仰沒有所謂中間、中庸的地帶,那是生命的抉擇,必須明確。就像收割的時候,能收聚在一起的是成熟結穗的穀子,被分散丟棄或是用火燒的,乃是那些沒有結穗的虛穗。

d. 第31至32節,褻瀆聖靈,是指明知卻故意污衊。指這些法利賽人明明知道耶穌基督的力量乃是來自聖靈,卻故意將之說成是來鬼王別西卜,這不但欺騙、不誠實,且是將聖靈的神聖給污穢了。這是不可原諒的罪過。

42.十二:33—37節,這段經文也是在繼續回答前段有關法利賽人污衊耶穌基督是倚靠鬼王別西卜的力量趕鬼的事。耶穌基督用當時流行的俗語,清楚地表達出善惡之間的差別,指出法利賽人基本上的信仰認知有問題,才會如此。

a. 第34節可比較馬太福音第三章7節,施洗約翰曾對那些想要接受洗裡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稱之為「毒蛇」。蛇,在創世記第三章1節被當作是最狡猾的受造物,也是誘惑人犯罪的力量。毒蛇,則表示更厲害。

b. 第36至37節,講話也會列入審判的證據。換句話說,說話不誠實,也是等於害人,甚至誘惑人離棄上帝的主要利器。假先知就是傳講不誠實的信息,在先知耶利米的時代就誘惑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的道。
   審判的日子,大家都要向上帝交帳,可參考希伯來書第四章13節。

43.十二:38—42節,猶太人向來就是喜歡看神蹟(哥林多前書一:22),因此,雖然耶穌在迦百農城行了許多神蹟奇事,甚至包括讓死人復活、痲瘋病得醫治等,但是他們還是要看神蹟,好像神蹟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人雖然看了會發出驚嘆的聲音,心底還是不相信。在第十一章16節,耶穌很感嘆地問說:要拿甚麼比喻這個世代?他說他的世代對他傳講的天國信息並沒有反應。現在他進一步地說,他的世代根本就沒有甚麼神蹟可看,因為人的心若是對上帝不忠實,即使有神蹟給他們看見,也是枉然,因為人還是不會相信啊!

   這裡所謂的「不忠」,意思是指人的心中沒有將創造的獨一上帝看成是唯一的上帝。也就是說,人的心中還有「其它的上帝」干擾著人的心思意念。和合本用「邪惡淫亂的世代」就是指著人的心中有其它的上帝之意。因為聖經將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喻成「夫妻」的關係。例如耶利米書卅一:32,何西阿書二:19—20。

44.十二:46—50節,這是一段常常被人感到疑難的經文;有的人認為耶穌怎能說出這樣的話,甚至有人認為基督教的信仰很難以理解。其實,如果我們認真思考這段經文,應該不難看到這段經文確實是基督教信仰精華的所在。人和人的關係,如若是限定在血緣的關係上,那樣的世界,那樣的社會是很狹隘的。種族的衝突,其實就是從血緣關係的擴大而來的。將這段話用來比較路加福音第十章25—37節耶穌所說好的撒馬利亞人比喻,就會清楚箇中奧秘了。

45.馬太第十三章是非常出名的一章,總共記載耶穌所講的七個天國比喻。在這七個比喻中有兩個比喻是經過解釋的,包括撒種的比喻,以及撒稗子的比喻。其餘五個都沒有像這兩個那樣明白解釋過。

46.猶太人的田是旱田,撒種的時候通常會將種子放在袋子裡,然後將袋子馱在驢的臀部上,在袋子底的角端剪洞,這樣趕驢上田去撒種時,種子就會隨著驢走路一擺一擺地撒出來,因此撒起來不會很有規則,再加上猶太人甚少除草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荊棘之意。也因為他們有七年休耕一年的習慣,平時撿石頭整地的就沒有那樣殷勤。

47.在猶太人觀念中:五或十的倍數是很好的。這是因為他們看上帝造人的時候,一隻手有五根手指頭,兩隻手有十隻手指頭,因此三十倍、或是六十倍都是很好的收穫,而一百倍意思就是最完美的了。
48.基本上要有這樣的了解,就是種子是好的(十三:24)。重要的問題是土地,有沒有提供好的土地,這是關鍵所在。

49.十三:10—17節,耶穌說比喻應該是要大家明白的,不會是故意要隱藏甚麼。第14節所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要表示的乃是人根本不聽上帝國的信息,或是即使是聽了也不當做一回事,才會變成這樣的結果。

50.稗子,這是一種有毒的草本植物,樣式跟麥子很相似,如果不是相當內行的人是分辨不出來的。再者,這種植物如果與麥子撒在一起,它的根會與麥子的根相攀絞在一起,因此就算是行家發現稗子時也不會去動它,因為動了它也會傷了麥子

51.芥菜種,這種芥菜在巴勒斯坦地方很普遍,尤其是在約但河邊處處可見。種子不是最小的,作者的描述有稍過,不過跟台灣的小白菜的種子大約相同大小。但是這種芥菜長大起來約有十五尺高,那樣小的種子會長出那麼高的植物,顯然已經不是一般所謂的「菜蔬」了。所以馬太的作者在這裡用「它成為一棵樹」是很正確的形容。

52.在第十三章的天國比喻中,有一個共同特色:有審判,包括收割、分門別類等。再者,天國的另一個特徵,是沒有人能估計得到它發展的力量和速度。

53.請注意,天國的意思是指上帝的主權運行之地。

54.十三:53—58節,為甚麼拿撒勒的人會拒絕耶穌?有可能是因為對耶穌的家庭背景看得太重要了吧!可是上帝在拯救的工作上是超越人間這種榮華富貴的背景的。

55.十四:1—12節,施洗約翰的死,跟他屢次向希律王指責有關(4節)。因為真正的上帝僕人不會因為對象是王,或是達官顯要就不敢諫言。舊約時代的先知如此,施洗約翰也如此。

56.十四:13—21節,五餅二魚的神蹟在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計算人數只有計算男人,且是要滿十三歲以上的男人才算。

57.十四:22—33節,耶穌在水上行走,馬太福音特別的資料是28-31節要凸顯彼得的個性,以及他和其他門徒信心的軟弱。

58.十五:1—20節,祖先的傳統常常是每一代的人加添上去的,跟原本的習慣或是規律也有所差異。摩西的法律規定人要孝敬父母,但是後來他們就說要給上帝的更重要,結果就把要給父母的供養拿去給祭司,這是耶穌最生氣的地方。

59.十五:21—28節,迦南的女子是屬於外邦人,她會稱呼耶穌為「主啊,大衛之子」所表示的意義就很特別,因為這句話本身就是承認耶穌乃救主,是彌賽亞。如果一個外邦的女子會認識耶穌是救主,那麼猶太人豈不應該更認識耶穌!

60.十五:29—31節,這段話的背景要參考舊約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8至19節的經文,就會清楚馬太的作者的用心,就是要讓猶太人知道耶穌乃是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