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書導讀(61~90)

61.十五:32—39節,注意一下,猶太人對七的數字觀念是很特別的,含有完整的意思。再者,這裡所說的剩下的籃子,是種大籃子,和第十四章給五千多人吃飽且剩餘的十二籃子不一樣。這種籃子其實是小小的袋子,是一般猶太人外出時隨身攜帶的籃子。

62.十六:1—4節,撒都該人乃是猶太人的一種宗教領導階級,可參考使徒行傳廿三:7-8節就會清楚他們的信仰內涵,他們成員大都屬祭司階級。
   要求看神蹟乃是一般猶太人最大的嗜好(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2)。他們似乎把看神蹟當作是在看神通的樣子,或像在看變魔術般。耶穌指責他們那樣的態度乃是對上帝不忠實的,這是此處所謂淫亂之意。

63.十六:5—12節,酵母,是指一種不好,已經敗壞的東西。

64.十六:13—20節,第17-20節乃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顯示出彼得在早期教會已經佔有很重要地位了。這一段經文也是天主教會最為看重的經文,因為他們認為是傳承自彼得,且是得到天國的鑰匙,有很長的時間羅馬天主教會強調得救必須通過該教會。宗教改革將這種看法改正過來,得救乃是上帝絕對的恩典,是上帝的主權,不是人在決定的。

65.十六:21—28節,這是馬太福音第一次記載耶穌預言受難的記事。非常值得深思的乃是:為甚麼彼得會想要阻擋耶穌上耶路撒冷呢?
   我曾提醒大家注意,要認識基督教的信仰必須從苦難入門。把這個觀點用來看這段經文就會更清楚了。

66.十七:1-13節,耶穌沒有帶其他的門徒上山,只帶彼得、雅各和約翰,他們三人一直是耶穌最貼身的門徒(參考馬可五:37,十四:33)。我們不知道耶穌為甚麼要特別揀選他們三人,唯一知道的是他們乃是最早期被呼召來跟隨耶穌的四個門徒。另外還有一位是安得烈,我們也不清楚為甚麼安得烈沒有在這次上山的行列中。

67.第3節說到摩西和以利亞跟耶穌講話。摩西所代表的,乃是上帝的法律。以利亞所代表的乃是先知的話語。換句話說,他們二人所表明的就是整本聖經所啟示的意義。

68.第五節從雲中有聲音出來所說的話,可用來比較馬太三:17節,有從天上下來的聲音,將這兩段話相對照,會發現上帝揀選一個人來傳天國的福音,上帝會喜愛祂所揀選的,就像祂在創造時所說的話,看每一件所造的物都說美好、喜歡一樣。

69.猶太人長久以來一直有一個認識,認為拯救者來之前,先知以利亞必定會先來。這樣的觀念是受到先知瑪拉基的影響,這位先知說過這樣的預言:「在上主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以前,我要差派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瑪拉基書四:5)

70.十七:14-21節,這個孩子患的病是癲癇病,且是因為鬼附身導致的。古時候的人常將人的病看成是鬼的附身引起的,而鬼會附身在人的身上。就是因為人犯罪的結果,福音書中告訴我們,鬼也會使人變成啞巴、耳聾、抽瘋,甚至會喜愛睡在墳地裡等等。

   耶穌告訴我們對抗魔鬼最好的方式就是靠信心,而培養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請參考現代中文譯本有附註在旁寫著第21節)。

   但請注意的是,這不是說我們生病就一直要靠祈禱而不看醫生,看醫生和祈禱是相輔相成的信仰功課。醫生是上帝賜給我們非常好的禮物,我們一面看醫生,一面感謝上帝賜給醫生有智慧、能力,我們要祈求上帝也賜給我們有信心,相信醫生會幫助我們得醫治。

71.十七:22-23節,這是耶穌第二次預言他將受難,這裡說門徒聽了「非常憂愁」,是因為他們擔心受難的事件呢?或是不明白呢?我想後者才對。

72.十七:24-27節,猶太人規定凡是年滿十三歲以上的男子必須負擔聖殿的維護責任,繳交聖殿稅就是其中的一項責任,而年滿二十歲的男子就有擔當社稷安全的義務。

73.十八:1-5節,天國裡誰最大?這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仔細想想天國(馬可和路加用「上帝國」,意思相同。)的意思就是指上帝的主權,或是說上帝在管理。在這樣的地方,人會想到誰大誰小,其實已經失落了對上帝的主權的認識了。
   學習認識上帝的主權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小孩子身上來做功課,想想看小孩子的特徵是甚麼?

74.十八:6-9節,這是一段時常讓許多人感到困擾的經文。有人會說這樣天國裡豈不都是殘缺的人了嗎?或是進入天國要如此,恐怕沒有人會來信耶穌了。

   其實,認真想想就會知道耶穌講這些話,是要我們回到一個基本點上來,那就是人的心思意念,會左右我們的手、腳、眼去做不該做的事,就是我們的心思意念。人的心必須潔淨,才能承受上帝的國。這也是使徒保羅對信耶穌基督的人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腳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他甚至勸導我們「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2)

75.十八:10-14節,每一個生命在上帝眼中都是相當寶貴的,即使是在人看來甚微不足道的生命,在上帝的法碼裡都是貴重的。就像史懷哲所說的:「天地間無論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受造物主的眷顧,在宇宙間占有同樣的位置。」小看微不足道的生命的人,就像輕看上帝的創造一樣危險。

76.十八:15-17節,這段話會出現在這裡,可能是後來加添的。因為耶穌的時代尚沒有教會,這裡說要請人作證,是因為猶太人的法律規定,指控別人的錯誤必須至少有兩個人以上才能成立(申命記十七:6)。

77.十八:18-20節,同心合意的聚會乃是上帝所喜悅的,真實的心祈求必蒙上帝悅納。

78.十八:21-35節,我曾說過,猶太人對「七」的觀念很特別,認為具有神聖、完美的意思。當耶穌說「七十個七次」的時候,其實在表達的意思是: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信仰功課,不要把信仰「數字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認識。

79.十九:1—12節,能不能離婚?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許今天的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會很快有答案,也因為這樣,今天的社會離婚率相當高。如果我們把婚姻的約看成是生命的約,這種約是有上帝介於其中(對基督徒來說,結婚時就必需存有這個基本觀念),或許在立約時會比較慎重些吧。

80.十九:16-30節,尋找永恆的生命,自古以來就不曾停止過。來詢問耶穌有關這個問題的人,根據路加福音第十八章18節的記載,他也是一位猶太人的領袖。然後再比較馬太福音的第22 節,這個人還是青年人呢!換句話說,這個人既富有,且是有社會地位、又年輕,但是生命還是覺得欠缺甚麼。

   第21節的「要達到更完全的地步」這句話,可比較馬太福音第五章48節。
   駱駝在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人看來是最大的陸上動物。
   針,則是當時家庭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裡最細小的。
   將這兩者用來對比,是相當清楚明白,這也是耶穌比喻中時常使用的對比方式之一。
   「人是不能,但在上帝,事事都能。」這是一句很值得深思且緊記於心的話語。

81.二十:1-16節,這篇出名的比喻最基本的前題是用來說天國的。如果是天國的事,就必須以「上帝的主權」作為認識的基礎。

   故事的開始就在第2節已經設定了明確的方向──約。把這一點抓住,整個故事的發展就清楚了。看!第4節說:主人跟受僱的工人說「會給你們公道的工資。」所說的公道,與第5節說主人「照樣」的做法,這些都是在表明「約」的意義。所以當發放工資的時候,主人對那些在報怨的工人所回答的話就是以「約」來答覆。

   再者,這故事是架構在工人原本「沒有人雇用」這個基礎上,表示這些人原本是有生存的危機,這種危機可能連帶影響到他的整個家庭生活需要。

   我想整個故事的重點是在第15節吧!想想看,我們豈不是也常常像這些在抱怨的工人,覺得上帝虧待我們,對不對?

82.二十:17-19節,第三次預言是最完整的,第19節所說的「外邦人」,是指羅馬統治者彼拉多。

83.二十:20-28節,馬太的作者沒有寫出想要爭位子的人是雅各和約翰兩兄弟,但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很清楚說出是他們兩人(馬可十:35)。

   我們要注意重點是在第26節的:「可是,你們卻不是這樣。」這句話才是整個事件的主軸。基督教會是個信仰團契,就必須跟一般的團體不同,而跟隨耶穌的人如果對權位有企圖心,那就是沒有明白耶穌的教訓,不明白天國的信息的人才會想要爭位子。

84.二十:29-34節,兩個眼盲的人會喊耶穌「主啊,大衛之子。」至少表示他們曾因聽過耶穌的事而確信耶穌乃是拯救者,也因為他們這樣的信心得到醫治。

85.廿一:1-11節,古時候的人穿衣服表示身份,因此將自己的衣服舖在驢背上給耶穌騎,或是舖在路上給耶穌騎驢過去,都是在表示順服的意思(參考列王記下九:13)。

86.廿一:12-17節,聖殿中設有兌換錢幣和販賣鴿子的攤位之地點是在外邦人區的地方,為的是方便從外地回來的猶太僑民進入聖殿奉獻之需要,這些攤位都是由聖殿的祭司在掌管。

   「賊窩」,表示不誠實,有欺騙的行為。

   聖殿應該成為禱告的殿,因為那是與上帝對話的地方,人若要與上帝對話卻帶有欺騙的心或行為,又將如何進入聖殿面對上帝呢?把我們的心變成祈禱的殿,千萬不要使我們的心成為賊窩,教會也必須是這樣。

87.廿一:18-22節,無花果樹通常是在每年的六月、八月、十二月結果,它的特色是葉子和果實是同時開出來。因此,只要看到葉子,就必定會找到果實,現在的時間是大約三、四月間,不是無花果結果實的時間,卻會長出葉子來,這表示這棵無花果樹已經有了問題。

88.廿一:23-27節,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掌控權勢的人就是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這三股力量也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成員,現在耶穌在聖殿裡教導群眾,不難想像得到的是他的教導讓人覺得有權威,這種權威不是自己要求得到的,也不是制度給予的,而是因為他的教導跟那些自命有權威的經學教師不同(參考馬太七:28-29)。由於耶穌的教導讓群眾覺得有權威,而使得猶太人的領袖們對他相當不滿,因此他們對耶穌提出有關權威的問題。

89.廿一:28-32節,這是馬太福音特有的資料,請注意重點是在第32節,天國不是倚靠背景或是傳承進入的,而是確實遵行上帝的旨意者才能得到(參考馬太七:21-23)。

90.廿一:33-45節,整個比喻的中心經文是在第38節,佃戶想要「奪取」園主的產業,這就跟創世記第三章5節,在描述蛇對女人所引誘的話所說的:「你們會像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

   這些佃戶的問題也在這裡,他們想「奪取」主人的產業,自命為主人。

   人豈不是常常自命全能嗎?豈不是也常常想取代上帝的角色嗎?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們就是常犯了這種問題,因此他們對耶穌所講的比喻相當敏感。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