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書導讀(91~123)

91.廿二:1-14節,這是一段不太容易懂的比喻,有可能是來自兩個比喻(2-10,11-13)合併在一起的,也許原始資料有了缺失吧!比喻的重點是在第14節所說的,被邀請的人未必都是被揀選的人,如果將這一節跟第十三章47-50節經文相對照來看就會更清楚。

92.廿二:15-22節,所謂「希律黨」,這是猶太人的政治黨派之一,另有一個出名的黨派就是「激進黨」(和合本譯為「奮銳黨」)。希律黨的人支持希律的家族統治猶太,這種看法剛好與激進黨的人的觀點完全相反。一般說來,法利賽人是激進黨派的主要份子,政治理念上幾乎就南轅北轍。但如今卻因為要除掉耶穌而結合在一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而是第二次。上次是耶穌在會堂裡醫治一位手枯乾的人後,他們有過這樣的共謀計劃法(參考馬可三:6)。

   羅馬的錢幣上面印有皇帝的像,依照耶路撒冷聖殿的規定這種印有人像之銀錢是不能拿到聖殿奉獻的,聖殿只接受它自己發行的錢幣,以及加利利發行的錢幣。這也就是為甚麼會在聖殿外邦人院的地方設兌換錢幣攤位的背景。

   甚麼是屬於上帝的?這是你我共同的課題,需要好好的省思。

93.廿二:23-33節,撒都該人提出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依據申命記第廿五章5- 10節的法律規定,也就是所謂的「兄終弟及」條款。

   撒都該人不但不相信復活,他們也不相信天使、聖靈(使徒行傳廿三:8),他們也不接受先知的書信。
   你有沒有想像過有一天復活後,你會是怎樣的情形?

94.廿二:34-40節,第37節愛上帝的教訓是依據申命記第六章5節來的,這一節被看成是聖經中最為重要的經文。再者,第39節的愛鄰人之教訓是依據利未記十九:18節的經文引伸出來。

95.廿二:41-46節,猶太人依據先知的預言,認為基督一定會從大衛的子孫出現(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耶利米書廿三:5)。耶穌引用的這段話是記載在詩篇第一一○篇1節,是在描述上帝和祂所膏立的君王之間的關係的一首詩歌。我們有這樣的了解,基督就是拯救者之意。祂藉著大衛的後裔出生在人類歷史中,與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從人的角度看,他是大衛的子孫。沒錯!但是,拯救者就是上帝本身,連大衛王也必須臣服在祂腳下。

96.廿三:1-36節,這是馬太福音作者在編輯手法特別的地方之一,我說過作者喜歡用「七」的觀念,編輯上也是如此。我們看到這段經文中連續記載耶穌指責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的「七」種問題,從第1至12節先說明他們基本的信仰錯誤態度,就是虛偽,虛偽的人怎能帶領人認識上帝呢?然後從第13節開始到36節很清楚地指出他們那些虛偽的行徑。

   想想看,信仰如果沒有真實的心,那信仰所要表達的意義在哪裡?沒有真實的信仰態度,就無法見證上帝的愛!

97.廿三:37-39節,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中心,但是對上帝的僕人卻是採取迫害的態度,舊約時代的先知如此遭遇,耶穌最後也是如此。

   注意第38節這句預言耶路撒冷聖殿毀滅的話,終於在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將之摧毀。時至今日尚未再重建,只留一片「哭牆」(西牆)而已。

98.馬太福音在編輯上有很特別的手法,例如第五至七章,作者用連續三章的篇幅將耶穌的言論彙集在一起;在第十三章則是用七個比喻述說天國;在第廿三章是連續指責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的七個問題;第廿四章作者用七個景況在描述末日有關的災難;第廿五章是用三個故事說明天國的景況。

99.從第廿四章4至51節,我們看到耶穌連續講了七個災難的景況。這是因為門徒詢問他有關「再臨和世界的終局有甚麼預兆」的問題時,他所做的回答。地點是在橄欖山上。橄欖山就在耶路撒冷聖殿正門(東門)的對面山上。

a. 4-8節,末日的景況之一是有人會假借基督的名,戰爭、饑荒和地震將會不停地發生。請注意先知耶利米在描述上帝懲罰他那惡劣的時代,也是用戰爭、饑荒和瘟疫(參考耶利米書廿一:7、9,廿八:8,廿九:17—18,卅二:24、 36)

b. 9-14節,傳天國信息的人會遇到的困境,請記得,耶穌是一再對那些想要跟隨他傳福音的人提出警告,跟隨他傳福音並不是要享受世上的榮華富貴,而是走一條苦難道路(比較馬太福音七:13—14)。

c. 16-28節,第23和24節將第4—14節出現的假借基督和先知之名的事件再次提起。先知耶利米的時代就曾出現假先知,傳錯誤和虛假的信息迷惑人民(參考耶利米書第七章、廿七、廿八章)。
d. 29-31節,這會是怎樣的一個景況,我們實在很難清楚。時常會有科幻影片在預測有這麼一天,星球之間會對撞,或是外星球會撞上地球等。沒有人會想像得出世界末日的實際情形,但我們相信上帝會拯救倚靠祂的人。

e. 32-44節,隨時準備好我們的心靈,這門功課比甚麼都重要。而不是去數算世界末日的日期,因為只有上帝知道那時間是甚麼時候。我們不要替上帝煩惱時間,祂自有主張。我們要煩惱的是:我準備好了嗎?很多人在信仰的功課上用心很少,卻花很多間在計算上帝的日子,這是不正確的。

f. 45-51節,作個忠實的僕人乃是主人所喜悅的。注意,耶穌講天國的比喻時,會提到關於審判的事,講末日的問題也是這樣。

100.廿五:1—13,將天國比喻成婚姻的筵席也是耶穌比喻中的一個特色(參考廿二:1—14)。再者,耶穌比喻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用極為鮮明故事作對比。
我想最主要的目地是要讓當時的人一聽馬上就清楚他所說比喻之意。

   這個比喻將十個少女分成兩組,所謂的聰明者和愚笨的各一組。就如同我在前面講過的,說天國時,會提到審判(或是分門別類)。天國的主權是上帝,祂掌管一切,特別是時間。這個比喻再次提醒我們注意要充分的準備,別老是到時才要呼天喚地,那就為時都來不及了啊。

101.廿五:14—30,整個比喻的重點在第15節所說的,主人是按照僕人的才幹交託給他們不同的工作量。就像我在前面所提起的,說天國,就跟審判有關。如果說將錢存放在銀行是最簡單的方法,那麼,這應該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事。如果人想用許多理由來塘塞自己連最基本的事都沒有做,那只會使上帝更加生氣而已,於事無補。上帝交託給你多少?這是每個人要自己反省自問的問題,不是他人可以過問的。

102.廿五:31—46,這段最後審判的故事就跟前面的十個少女的比喻一樣,也是分成鮮明的對比,重點在第40和45節,強調的是在一般人看來甚微不足道的人或事上,甚至人自己都不曾記住有過的行為。但是上帝記住人所做的每一件事。 啟示錄的作者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本生命冊在記錄著我們的所言所行,這些都會成為將來審判的依據(參考啟示錄二十:11—15)。

103.第26至27章是記載耶穌受難的故事。有關耶穌受審判的記事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而每本福音書的作者所強調的重點都不一樣。馬太福音的作者將重點放在彼拉多問群眾的事件,以及在耶穌與巴拉巴之間做選擇的事件上。

104.廿六:1—5,14—16,第二段經文讓我們清楚知道耶穌受難的時間,是在逾越節的那一天,那天晚上他和門徒一起用逾越節的晚餐。

    第三節是很特別的資料,因為這一節指出密謀要陷害耶穌的,乃是猶太人最高當局—三合林(Sanhodrin),這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由祭司、經學教師、長老等三股代表組成。重要的是這一節告訴我們,策劃這項謀害事件的會議地點,竟然是在大祭司該亞法的官邸。

    另外一點,馬太福音的作者將猶大出賣耶穌的動機放在「錢」的上面,而且所出賣的價錢,竟然是只有三十塊銀幣。這個價錢其實是買賣奴隸的價碼(出埃及記廿一:32)。換句話說,猶大實在是賤賣了耶穌,這點是馬太福音的作者所要強調的。

    別以為只有猶大會做這樣惡劣的事,說不定今天的基督徒或是基督的教會也在「賤賣」耶穌呢!想想看,如果猶大真的是為了錢,今天豈不是也有許多基督徒,或基督教會為了錢的事,爭得面紅耳赤?甚至與權貴階級者共謀迫害上帝的僕人,或是干擾教會的事工,不是嗎?

105.廿六:6—13,根據約翰福音第十二章5節的資料,這瓶「珍貴的香膏油」價值高達三百塊銀子。當時的工資是一天一塊銀子(參考馬太福音二十:2),如果換算成今天的工資,以每天工資2,000元新台幣算,則這瓶香膏油價值高達六十萬元新台幣。難怪門徒中有人看了會不高興,認為可以將之賣了救濟窮人。重點是在第12節,耶穌說這個女人所做的,乃是為了他「安葬做準備」。換句話說,門徒們並沒有因為耶穌一再提醒他們,他將在耶路撒冷受難的事而有任何準備,相反的,還在爭論著等耶穌「作王的時候」,誰要坐左邊或是右邊(馬太福音二十: 20—28 )。 但是,這個女人卻很清楚現在應該為耶穌準備甚麼。

106.廿六:17—26,逾越節晚餐是禮拜四,禮拜五耶穌被釘十字架。第18節讓我們看到耶穌早已經準備好了和門徒守逾越節的晚餐地點。我們不清楚這會是誰的家,但可以清楚知道,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內有熟悉的朋友。

    注意第23節,耶穌告訴他的門徒們:「跟我一起在碟子裡蘸餅吃的那個人要出賣我。」本來老師跟學生一起蘸餅吃東西,那是多麼親密的鏡頭啊,可是,現在這個親密的鏡頭竟然是隱瞞著出賣耶穌的動作!將這個動作比較後來猶大用「親嘴」耶穌作記號,讓逮捕耶穌的人可以明確知道,哇!都是「親密」動作造成的危險後果。

107.廿六:26—30,這純粹是逾越節的晚餐,已經變成今天的聖餐。逾越節晚餐原本就有一種生命之約的意義在裡面,因為那是以色列民族要出埃及前全家共同聚餐,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羊羔的血塗抹在門框上做記號,讓「執行毀滅的天使」越過家門不入,而保住了生命(參考出埃及記十二:21—28)。因此,逾越節晚餐就成為一種生命的聚餐。現在耶穌將這樣的晚餐引用到他和門徒之間的關係,所要表明就是一種生命的結合共生。因此,今天我們看聖餐,應該有「生命之約」的態度,是在表明我們願意與耶穌的生命緊緊連結在一起。

    第30節說他們唱了一首詩,通常是會從詩篇第一一三篇至一一八篇中選一篇來吟唱。

108.預言彼得將三次否認與耶穌的關係,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彼得對耶穌信誓旦旦地表白,即使是必須跟耶穌同死,「也絕不會不認」耶穌,「其他的門徒也都這樣說」,但是沒有一個確實是如自己所說的,他們都在耶穌被捕的當時,「離棄他,逃跑了」(馬太福音廿六:56b)。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耶穌的門徒,表示對上帝絕對忠實,一輩子的日子跟隨耶穌走天國的路。但是,曾幾何時,我們也會因為危難臨頭,否定在先,隨後就離棄上帝了。更嚴重的是,連曾經是基督徒的身份都否認掉了呢。

109.廿六:36—46節,耶穌帶著相當憂傷的心靈,和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然後他帶三位得意的門生—彼得、約翰和雅各(這兩位兄弟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離開其他門徒跟他一起。然後自己又離開他們三人,自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上」祈禱。這樣看起來就是三個地方;一是其他八位門徒(猶大已經離開),二是彼得等三位,三是耶穌自己。

    不知道是喝酒太多醉意濃,或是太疲倦,連續三次,耶穌回到彼得等三個門徒處,都看到他們睡著了。值得注意的是馬太福音提供給我們耶穌祈禱的內容(39、42、44)。

    十字架若是「苦杯」,那你的「苦杯」是甚麼?耶穌最後對上帝說「願你的旨意成全」,我們也願意這樣祈求,或是堅持要上帝把苦杯拿掉?

110.廿六:47—56節,帶人來捕捉耶穌的人是猶大,而派人手帶「刀棒」的是祭司長和民間長老,他們都是猶太人領袖階級,也是組成猶太人最高議會的成員。

   看,猶大是用「吻」做記號,讓這些要抓耶穌的人知道,可能是因為夜晚,天色暗,怕抓錯人吧。

   拿刀砍大祭司奴僕的人,是彼得(參考約翰福音十八:10),因此有人說彼得身上帶刀,很可能他是「隱性」的激進黨份子。

   注意這一句:「凡動刀的,一定在刀下喪命。」刀,是武器,是暴力。

   誰出賣耶穌?我們當然會回答是猶大。可是他曾與耶穌一起傳天國的信息三年久,最後晚餐的時候與耶穌同桌「一起在碟子裡蘸餅吃」,然後以「吻」耶穌作暗號。今天的信徒有沒有這樣的人?如果有,會是以怎樣的動作表示出賣耶穌?

   「這時候,所有的門徒都離棄他,逃跑了。」怎麼會這樣?他們不是跟彼得都曾對耶穌說過同樣的話:「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廿六:35)現在怎麼會跑掉了呢?如果換成是我們,你會怎樣做?

111.廿六:57—68節,請注意第57節,開會的人有大祭司、經學教師、長老,這三種人所代表的就是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但是很違法的現象,就是開會在晚上,且不是在議會的會堂,而是在大祭司該亞法的官邸,這顯然是「私審」耶穌。

   作者強調他們的審問是「找假證據」,這明明就是違背十誡的第九誡啊。怎麼會這樣?包括經學教師、大祭司都這樣做!就好像信耶穌的人故意違背聖經的教訓一樣,怎麼可以這樣子?

   審問耶穌,即使作假也找不出證據,何況耶穌都以「默不作聲」回應,最後他們問耶穌和上帝的關係,耶穌才回答。

   通常猶太人在極度哀傷的時候會撕裂衣服。在這裡大祭司撕裂衣服,不是極度憂傷,而是非常生氣。

112.廿六:69—75節,彼得連續三次否認與耶穌的關係,且連自己是「加利利人」也否認了。

   請注意第74節,明明是說謊,還敢拿上帝的名作證,這是很要不得的事。我們是否也會這樣?對了,我們豈不是在受洗立約時,也是以上帝的名作證,卻也會撒謊。當長老、執事就任,或是當牧師就任時都會以上帝的名立約,可是,我們是否以真實的心依據所立的約去行?

113.廿七:1—10節,猶太人領袖決定要處死耶穌,但是他們沒有處死的權柄,因為耶穌不是現行犯,或是在聖殿裡有甚麼違反紀律的問題。因此,必須送交給羅馬當局同意,才可以判處死刑(參考約翰福音十八:31)。

   馬太福音的作者用比較詳細的資料提供給我們知道猶大的結局。我們看到非份之財,得來無益。有一個問題常常被提起:猶大真的喜愛金錢嗎?也許你會有不同的看法吧。

114.廿七:11—14節,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還是一樣,他拒絕回答任何問題。為甚麼耶穌不回答呢?你說說看,是為甚麼?

115.廿七:15—26節,我們已經不清楚在猶太人逾越節時候,釋放一個死刑犯的傳統是怎麼來的。但是作者告訴我們,連彼拉多都知道猶太人領袖之所以要將耶穌處死,是因為他們出於嫉妒的緣故。看,嫉妒使人喪失理智,也會使人做出最不該做的事。

   洗手,這是彼拉多表示他跟判耶穌死刑的事無關。可以這樣子嗎?民眾的呼聲高過彼拉多的審判,這也說明了有權勢的人,處事並不一定按照正義、公理,他們會看局勢,也會看群眾的動向,但是,他們往往忘了,在群眾的背後誰在操控。

116.廿七:27—31節,這就是當時釘一個人十字架之前被羞辱的情景;注意第31 節說到兵丁拿「藤條」,其實這是蘆葦的莖,將之當作國王的權杖象徵。然後再用這根蘆葦的莖打耶穌的頭。

117.廿七:32—44節,古利奈的西門被「強迫」替耶穌背上十字架。將這個動作比較馬太福音第五章41節,就會更明白。原來當時的羅馬軍人,會強迫被統治的人民做義務工作。如果反抗,也會遭遇到不測。

   我們不清楚彼拉多是故意,或是無心,十字架上的牌子竟然寫著:「猶太人的王耶穌。」這樣的字條。認真說來這也對猶太人極大的諷刺,因為這在表示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是猶太人的王,不是一般人。但是猶太人的王卻是被猶太人帶去給羅馬指揮官釘死的。

   大家都在譏笑耶穌,除了民眾,也包括猶太人領袖,更諷刺的是連同那被釘十字架的「暴徒」也是這樣。這到底是怎麼了?我們可以這樣說,以人的眼光來看,耶穌傳福音的工作是徹底失敗了!

118.廿七:45—56節,耶穌在十字架上說七句話,馬太福音只記載「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這句。為甚麼耶穌會說這句話?是上帝真的離棄他呢?還是他因為背負著人類的罪,而罪使人感受到與上帝之間有了極大的分離?

   看,留下來看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是「好些婦女」,她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著耶穌來的。婦女一直是耶穌傳福音事工支持的主力。她們沒有逃跑,且是守著墳墓(61節)。

119.廿七:57—61節,請注意馬太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說這位安葬耶穌的亞利馬太的約瑟,也是耶穌的門徒。這樣說來,門徒到底是幾位?

   猶太人的墳墓是鑿山洞而成,因此,封守墳墓的方式,是用另一塊大石頭堵住山洞的洞口。

120.廿七:62—66節,猶太人領袖怕耶穌復活,因此,除了石頭堵住墳墓外,另外加上羅馬總督彼拉多的封條在石頭上,目的是要防止耶穌復活。如果復活是用石頭和封條可以阻止的,這就不是復活。復活是上帝最奇妙的創造和神蹟,怎是人拿大石頭和政治權勢的封條可以阻擋得了的?

121.廿八:1—9節,看,是婦女最先看到復活的主耶穌,不是門徒。而且還是她們將耶穌復活的信息傳達給門徒們知道的。想想看,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門徒先跑。但是這些婦女是留下來,且看守到耶穌死了被埋葬。門徒躲起來的時候,婦女們忙著去探墓,結果她們遇上了復活的大好消息,二者之間差距多大啊。誰是真的愛耶穌的人?誰是忠實的跟隨者?

122.廿八:11—15節,注意看第12節,這些猶太人拿錢賄賂羅馬的兵丁。他們告訴耶穌的時候,是用假證人,現在是用錢賄賂羅馬兵。

123.廿八:16—20節,把福音傳給萬國萬民,這是耶穌復活後交代的話,也是今天教會的宣教使命。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