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導讀(1~10)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9 18:17
1. 一:1—3節,「上帝向某某人的兒子說話」,這種句型是典型的舊約先知文學表達方式。主要用意在說明先知所講的信息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不是先知自己胡言亂語。約拿,依照列王紀下第十四章25節的記載,他是迦特‧希弗人。
a. 尼尼微城,這是亞述帝國的首都,這裡說這個城是個大城。第三章3節說這個城「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走得完」,且人口單以「連左右手都分不清的人」就有十二萬人之多(參考四:11),表示其重要性引起上帝加倍的注意,就像所多瑪城與蛾摩拉城一樣,都是屬於重要的城市,是高級官員和富商巨賈聚集的城市。可是,重要官員和富商巨賈聚集的場合,卻沒有行出公義的社會生活,反而是非常「邪惡」,這是上帝所不允許的事。
b. 上帝呼召祂的僕人去對異邦仇敵傳信息,且這信息與毀滅有關,難怪約拿會拒絕而採取逃避的態度回應,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他恨不得仇敵亞述帝國的人被上帝消滅,這是一般人之常情。二是因為亞述是敵對以色列人民,如果約拿去傳上帝的信息,他們都不信上帝,又怎麼會聽從他呢?可能會被亞述的尼尼微城人說他謠言惑眾。不過,依照第四章1至3節約拿的反應來看,應是第一種的心結比較重。
c. 第3節的「約帕」,這是現今以色列的「雅法」(Jaffa),在靠近加利利城的附近。這是昔日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從黎巴嫩採購香柏樹就是經過泰爾、西頓,然後再從約帕港輸入。可見在聖經時代,約帕乃是一個重要且繁忙的海港。
「他施」,這是今天西班牙的「塔提蘇司」(Tartessus),也有人說是「撒丁尼亞」(Sardinia)。約拿採取的反應是「逃避」上帝的呼召。這樣的反應說明了一項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以為上帝乃是一個被「侷限」在某一地區的神,不是管理全地的神。這樣的觀念在他被吞進魚肚子裡後才發現過去的認知是錯誤的,他表示在陰間、深淵,上帝都聽得到他的聲音,且能從陰間的深處將他救出來(參考二:2、6)。
2. 一:4—16節,第4節「上主使海上颳起大風」,這句話說明上帝乃是創造的上帝,海上的大風也聽從祂的命令。再者,比較第5 與13節可看出雖然船員們祈求他們各自的神明,且努力搖槳想要躲避或是抵抗大風,但都無法如願,相反的,是「風暴越來越猛」。這說明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想用人的力量敵對上帝的作為,是錯誤的,也是自討苦吃。
a. 第5節,約拿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自己躲在船艙底下沉睡。這樣的態度表明兩種心境:一是他很清楚發生風暴事件的原因,寧願以死表示他拒絕接受呼召,希望上帝看到他這種態度時,會放棄揀選他的計畫。他相信上帝不會波及無辜者,所以風暴過一段時間之後自然就會停止。二是他冷漠的態度顯示出整個以色列人民的心態:看到別人面對死亡的苦難正在掙扎時,也是冷漠的態度。寧願這些外邦人死去,也不願意伸手相助。而這點正好顯明他拒絕上帝呼召他去尼尼微傳信息的心意。
b. 第6節,船長的關心正好與約拿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比;不認識上帝的人尚且知道關心別人的死活,認識上帝的人卻不關心他人的生死,這是非常諷刺的。
c. 第7至8節,除約拿之外,所有船員都祈求他們的神,顯然沒有發生甚麼作用,因此,抽籤看是誰帶來此種災難。早期以色列也常用抽籤的方式來決定誰犯罪,而導致整個民族受難(參考約書亞記七:14—26,撒母耳記上十四:41—42,箴言十六:33)。用抽籤決定事情,古往今來一再地在使用(參考民數記廿六:54,歷代志上廿六:13)。
d. 第9至10節,此時約拿才發現他無法逃離上帝的旨意,他知道上帝是創造的主,不僅是陸地的主宰,也是海洋的創造主。
(1)「我是希伯來人」,這樣的稱呼是以色列人對外人自我介紹時所用的句子(參考創世記四十:15)。通常自稱是「希伯來人」時,也在表示那是屬於原本游牧民族的族群。但當外族人稱他們為「希伯來人」時,往往含有藐視、瞧不起的意思(參考創世記卅九:14、17、四十一:12、四十三:32)。
(2)第10節也可看出這些船員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偉大的神,掌管山又掌管海的神,因此,覺得事情弄得太大了。
e. 第11至16節,面對這樣偉大創造的神,這些水手的反應有兩種態度:不相信有這樣偉大的神,因此,他們想繼續與這位約拿所介紹的上帝搏鬥,因而就「拼命搖槳,要把船划到海岸去」,但是這樣的努力卻失敗了。另一種心態是順服這樣偉大的神,因此,他們先詢問約拿該怎麼處置他,後來他們祈求上帝不要因為約拿的緣故使他們也受懲罰。
(1)再者,也可以這樣瞭解這些水手起先會繼續「拼命搖槳,要把船划到海岸去」,也許是想告訴這位創造的上帝,他們並不想讓他的先知死去,他既然得罪了偉大的上帝,就要想盡辦法將他送上岸,好平息風浪,讓他們可以繼續原訂的行程。
(2)果然,將約拿拋入海中之後,「風浪立刻平靜下來」,船員們也因為這樣的神蹟明白這位創造的上帝,確實是管理天、地、海的上帝。他們「許願要事奉」這位上帝,這句話也說明了不是上帝的選民的人,從工作經驗中也會明白上帝、信奉上帝。就像尼尼微城的居民因為有人告訴他們上帝生氣了,就趕緊悔改一樣。但約拿明明知道創造的上帝,卻不願意接受上帝的呼召,這就是明顯的差異。
3. 一:17節,不僅風浪聽從上帝的指揮,連海中的魚也聽從上帝的命令(參考二:10)。唯獨約拿拒絕上帝的命令。「三天三夜」,指的是一段時間(參考馬太福音十二:40)。
4. 二:1—10節,約拿向上帝祈禱,這表示他順服了上帝,承認上帝就是他生命的主。只有不承認有上帝的人才不會向上帝祈禱。只要人悔改,願意承認上帝,上帝必定會聽這樣的人祈禱的聲音。
5. 第2至9節,這首詩歌可說是一首感恩、讚美的詩歌。約拿之所以會感恩,乃是因為上帝並沒有讓他死去,而是以各種方式來教導他明白上帝的旨意。這首詩歌引用詩篇的資料不少。
a. 第2節請參考詩篇第十八篇5至6節、第三十篇3節。陰間,表示在生命最沒有希望的地方,也就是生命最無助的境況下,人有死亡已經來臨的感受。
b. 第3節是回應第一章15節,約拿被水手拋入海中。這節也可參考詩篇第四十二篇6至7節。c. 第4節請參考詩篇第五篇7節,詩人描述進入上帝的殿,等於領受上帝豐富的慈愛。如今約拿從上帝的面前被趕走,表示已經失去了上帝的慈愛,就像看不到上帝的聖殿一樣,是遠離上帝賜福的人。
d. 第5至6節,陰間是鎖住人生命的地方,只要是進入陰間的人,就是已經沒有希望的人。但是上帝卻從最沒有希望之處將約拿拯救出來。使徒信經說耶穌基督死後下到陰間,上帝使他在三天之後從陰間深處復活起來。顯示出全能上帝奇妙的作為。
e. 第7至9節,上帝在聖殿中,這是以色列人民共同的認知(參考哈巴谷書二: 20)。上帝在聖殿中聽人的祈禱,也表示上帝與人之間和好的關係。在這裡,上帝已經原諒了約拿。
(1)第8節很清楚地表明一個人如果去拜偶像神明,等於是不忠於上帝(參考何西阿書一:2、四:10)。
(2)第9節,償還所許的願,這是人回應上帝慈愛的方式(參考詩篇五十:14、五十六:12、六十五:1)。
6. 三:1—4節,上帝再次命令約拿,要他去尼尼微城傳達上帝的信息。上帝吩咐的話應該是第一章2節所說的,要他譴責該城的居民為非作歹,上帝已經注意到他們的邪惡相當嚴重。但在第4 節記載約拿所傳講的顯然與第一章2節所記載的不同;在第一章2節提到的是要警告尼尼微城的居民,讓他們知道上帝已經注意他們了。但在這裡約拿則是說上帝要毀滅他們。
「再過四十天」,這是指一段適當的時間。或是說時期滿的時候。「四十」的數字,有時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數目字,往往是象徵性的意義。
尼尼微是大城,需要走三天的路程,但是約拿卻只走了一天。顯然他並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7. 三:5—10節,這是一段最感人的描述,主要在說明外邦人悔改的誠懇、認真,遠非以色列人民能及。他們並不含糊,而是非常確實地表明心中的懺悔。也因為這樣,上帝會原諒他們所犯的錯誤,不懲罰他們(參考耶利米書十八:8— 10)。相對於約拿,他應該走三天的路程,卻只走一天就停止了;他應該忠實地將上帝的話傳達出來,但對他所不喜歡的人,他加重了上帝的話的語氣。
a. 第5節說尼尼微城的人相信上帝的話,像那些水手一聽到約拿介紹上帝,他們就相信一樣。不是他們不信上帝,而是沒有人傳上帝的信息給他們。
b. 披麻衣、禁食、祈禱,這些都是在表明心中的痛苦、哀傷,以及真實的懺悔態度(參考創世記卅七:34,列王紀上廿一:27,尼希米記九:1)。
c. 比較特別的是尼尼微城人民的悔改,是全體人民,上自國王,下至動物都在悔改之列。換句話說:連動物都知道悔改,而以色列人民卻不知道要悔改,這二者之間已經差距太大了。
(1)再者,悔改的動作是具體的;除了上述的舉動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停止邪惡的行為,不做強暴的事」。
(2)這一章也說明了上帝的本質:豐富的愛。祂所喜愛的,就是人悔改的心(參考詩篇五十一:17)。
8. 四:1—5節,第1節說約拿之所以會逃避上帝呼召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希望尼尼微城的人悔改而得到上帝的寬恕、赦免。也說明了他為甚麼會將三天的路程縮短成為一天,甚至將上帝警告的話改成「確定毀滅」話語的原因。
a. 第2至3節,約拿其實很認識上帝,也就是說以色列人民深深知道上帝的本質,但他們卻不喜歡上帝對他族人的愛。他們想將上帝「關」在自己的「需要」中,不願意與別人分享上帝赦免的愛。他可以在深海、陰間之處呼求上帝的拯救,但不允許上帝聽尼尼微城居民悔改的聲音。
b. 第2節這一節可說是約拿書的主題經文,要說明上帝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對以色列人民和對外邦人的態度並沒有任何差別,所有的人都是上帝所喜愛的族群。這一節經文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卅四章6節,詩篇第一○三篇8 節。
c. 第3節說約拿在求死。先知求死的人有先知以利亞,他因為亞哈王要殺他而在逃亡中求死(參考列王紀上十九:4);先知耶利米也求死,因為他傳講的信息他的同胞聽不下,而且設法要害死他(參考耶利米書二十:14—18)。但先知約拿求死的動機與這兩位先知的情況不同,這兩位先知都是傳上帝的信息,人民不聽,反而要害死他們。而先知約拿剛好相反;他是因為人民聽了悔改,他反而不高興,認為上帝不應該這樣善待尼尼微城的居民。
d. 第4至5節,約拿不顧上帝詢問他生氣的理由,他想用死抗議上帝的作法,就像他明知道船遇到了大風暴,還是一樣躲在船艙裡,寧願用死來抵抗上帝對他的呼召。現在他是坐在尼尼微城的東邊要看上帝怎樣對待該城。這種不顧居民死活,卻只管要看對方怎樣死去的心態,也暴露了以色列人民惡劣仇視外邦人的行為。
9. 四:6—9節,上帝用特殊的方式來對待先知約拿。這段經文說明上帝有很好的拯救計畫,從「上帝安排」(6節)、「上帝叫一條蟲」(7節),到「上帝又叫熱風從東方吹過來」(8節)等,這些都在說明整個萬物都是聽從上帝的命令在進行拯救的計畫。如果連「蓖麻樹」、「蟲」和「熱風」都會聽從上帝的旨意行事,那麼,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民難道不會聽從上帝的話嗎?更何況是上帝的僕人先知,豈不更應該順服上帝的旨意?
第8至9節可看到先知約拿是很自私的人;他因為有樹蔭遮住陽光感到涼爽而高興,卻不知道感恩。現在則是因為沒有了樹蔭可遮陽光,被曬得很難過,而又開始抱怨,進而求死。甚至認為自己這樣的態度是完全正確的。他這次求死的理由是為了一棵蓖麻樹,因為這棵樹可以提供給他涼爽的樹蔭。而上次(四:3)的求死,是因為上帝原諒了尼尼微城的居民。
10.四:10—11節,這是上帝回答約拿的話。上帝讓約拿知道,他僅僅為了一棵蓖麻樹可以用死來抗議,而尼尼微城的居民是那樣多,僅僅幼小的孩子(或是包括植物人)就有十二萬人,豈不是更需要上帝的愛和看顧?而且不僅是人而已,還有其他的牲畜。作者要說明上帝的拯救是所有的受造物,就像悔改的時候,是連那些牲畜的牛羊都包括了(參考三: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