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導讀(1~30)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9 18:10
1. 一:1—28節,第1節開頭說:「第三十年四月初五日」,因為沒有年號、國號,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個「第三十年」。不過,有可能是指他三十歲那年,因為以色列人年滿三十歲才可以擔任祭司的職分(參考民數記四:3)。因為他被俘虜到巴比倫去,在那裡既然不能如同過去一樣,有祭壇可以獻祭,宗教行為也受到限制,祭司的角色失去作用。但在第3節則說以西結被上帝揀選成為先知。依照第2節的歷史資料,事件是發生在「約雅斤王被擄後第五年」,從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2節的記載,約雅斤被巴比倫帝國軍隊俘虜的時間是在主前五九七年,因此,被擄後第五年就是指五九二年。
2. 一:4—28節a句,這段經文記載先知以西結被呼召出來傳達上帝的信息時,是先看到「異象」。這個「異象」主要是以「四」這個數目作架構。「四」在以色列文化中具有很特別的含意;它代表著「完全」、「滿足」、「恰當」等意思。例如:摩西在埃及王宮「四十年」、在曠野「四十年」;然後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耶穌基督在曠野接受撒但試探「四十天」,這些數目都是「四」的十倍數。創世記第十三章14節記載上帝對亞伯拉罕說,要他觀看四周圍,只要他看得到的地方,都將賜給他後代子孫作為居住之地。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信息是:將從「四面八方」帶領四散的以色列人民返回家鄉(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2)。
a. 先知以西結所看到的「四個活物」,在第十章稱之為「基路伯」。所謂「基路伯」,是古代中東地區君王寶座的扶手裝飾。在聖經中被用來象徵上帝的使者。出埃及記第廿五章18節說約櫃的蓋子就有安裝「基路伯」,意思是約櫃有上帝使者看護著,免受損害。
b. 再者,先知以西結一再描述看到的這個「異象」是「光」。「光」表明的意思是「好」的,也是希望。先知以西結是當時被擄至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之一。在被擄之地,很少有人對生命存有希望,但先知以西結的「異象」中卻一再出現「光」,這表明以色列人民並沒有被上帝遺棄,上帝還與他們同在,也會帶給他們生命的希望。
c. 第三,先知以西結人在巴比倫,卻能看到上帝給他的亮光,且有「上主向我說話,並且感受到他的能力充滿我」的經歷,這說明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並非只在耶路撒冷聖殿,也不是居住在約櫃裡面。雖然約櫃已經沒有了,聖殿被摧毀燒成灰燼,以色列人民也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上帝卻還與他們同在!這不是很普通的事,對以色列人民來說,這樣的經驗相當特別,因為他們可以得到新的認知:上帝就在他們身邊,雖然他們人在異邦之地巴比倫當奴隸,上帝還是與他們同在。
3. 一:28節b—三:3節,這段經文中最重要的是說出以色列人民即使到了被擄至巴比倫當奴隸,還是不知悔改,還是心裡頑固剛硬,不聽上帝的話。但上帝卻還深深地愛著他們,因此,要先知以西結去傳信息給他們。
a. 上帝讓先知以西結明白,他的工作將會有生命危險(二:6)。耶穌基督差遣他的門徒出去傳福音的時候,也是這樣警告他們說,差他們「好像把小羊放在狼群裡」(路加福音十:3)。使徒保羅說到自己傳福音的經驗,有如死過好幾次(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24—27)。即使是如此,被上帝呼召的人,一定要遵照上帝的話去做,不可因為有生命的危險就拒絕或是找理由推託。
b. 這段經文是另一個「異象」──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吃下祂給的書卷。經卷的內容是「哀悼、歎息、悲痛」,這些都在說明上帝的審判結果,也說明了耶路撒冷之所以毀滅,是因為上帝生氣。
c. 上帝的憤怒、生氣,必定是很難嚥得下。但上帝卻要先知以西結吃下去,換句話說,即使是很困難的事,也要順服、接受。順服上帝的話、旨意、命令,所得到的結果就是甘甜如蜜。先知耶利米也有同樣的經驗,他說:「你(指上帝)對我說話,句句我都留心聽。主上帝──萬軍的統帥啊,我是屬於你的;你的話使我心裡充滿喜樂。」(耶利米書十五:16)詩人說上帝的話「比金子可貴,勝過最精純的金子;比蜂蜜甘甜,勝過最純淨的蜂蜜。」(詩篇十九:10)
4. 三:4—15節,這段經文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語言難懂,而在於拒絕聽從上帝的話語。當上帝呼召先知以西結去傳信息給以色列人民時,上帝提醒他,他所傳的信息,以色列人民會拒絕,原因並不在於他們聽不懂,而在於他們的心頑固剛硬。但上帝要先知以西結不要為此擔憂。祂要使先知以西結堅硬如同鑽石,這樣的鼓勵有如呼召先知耶利米一樣(參考耶利米書一:18)。
a. 第10至11節很重要,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儘管傳達祂的信息,不管以色列人民是否聽從,只要傳就是了。另外,上帝特別提醒先知以西結要謹記祂的話,剛好與以色列人民拒絕聽從上帝的話形成強烈的對比。第11節也強調先知以西結工作的對象是那些被擄至巴比倫當奴隸的同胞,這一點也是最難的工作。
b. 第12至15節,特別注意第12、14節都提到上帝的靈充滿著先知以西結,上帝的靈雖然充滿他,他並沒有因此大為快樂,反而感到「既難受又氣憤」。為甚麼會這樣?很可能是聽到以色列人民會拒絕上帝的話語而感到相當難過,也可能是當一個人被呼召去傳上帝的信息,卻知道所傳的信息會被拒絕。如果是這樣,一定會很難過,因為明明是上帝差遣他去傳講的信息,卻得不到人民的回應,最後落得像瘋子、傻子一樣孤獨。其實從第15節可看出他心中的孤獨,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對上帝的呼召。
c. 提勒亞筆,意思是「大水留下來的小山丘」,也是以色列人民被擄所居住的地方。
5. 三:16—21節,這裡提供一個重要的名詞「守望者」,古代城牆上有個守望台,在守望台上都有看守的人,他的責任就是告訴城牆內的人民城牆外戰事進行的情形。另一個情形是告訴牆內守衛的軍隊,牆外是否有人來偷襲,或是看到有報信者來臨,要趕緊通知開啟城門(參考撒母耳記下十八:24,列王紀下九:17)。因此,守望者負有守衛安危的責任,絕對不能怠忽職守。先知就像一個守望者,負責的工作是關於「屬靈生命」的安危。先知以西結被上帝呼召成為先知,就是要負責以色列人民「屬靈生命」的安危。如果他沒有盡責任,他就必須負責。如果他盡了責任,以色列人民
還是不聽,那是以色列人民要自己負責。
6. 三:22—27節,先知以西結被上帝的靈充滿,這是先知在最重要的時刻經常有的經驗。如果先知不被上帝的靈充滿,他講話的力量就會失去。因為只有上帝的靈的力量,才能改變人的心思意念,也只有上帝的靈,才能扭轉人墮落的生命。再者,先知不能隨己之意講話,若不是上帝的靈啟示,所講的話就不是上帝的話(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26—27)。但是,講上帝的話,可能會為自己帶來迫害,就像先知米該雅、耶利米一樣。上帝現在讓先知以西結從變啞巴到開口,這些都在表示一個象徵性的意義:該說話的時候,說話;不該說話的時候,就不要說。一切都要順從上帝的指示。且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聽從上帝的話,有的人會聽,但也有人拒絕。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一再重複。
7. 四:1—17節,這章經文正好說出一位先知的苦難;先知最先遇到的是上帝要他以「象徵性」的方式表達上帝的信息,而這種象徵性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最難理解的。
a. 第1至3節,現在先知以西結人在巴比倫,卻要表達上帝對耶路撒冷城生怒氣的意思。在時間上來說,可說已經過時,如果這樣,又有甚麼意思呢?也許可以這樣瞭解:重點不在於上帝對耶路撒冷城淪陷的警告,而在告訴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以色列人民,他們與上帝之間已經有了隔閡,不再像從前那樣親密。有高高的牆橫在他們和上帝之間,既看不到上帝,也聽不到上帝的信息。原本以色列人民稱耶路撒冷乃是上帝的城、聖殿,也就是上帝降臨與以色列人民見面的地方。現在這些都不是了!
b. 第4至17節是比較困難的一段,因為在第5節所提到的時間是「三百九十天」,而在「希臘文七十人譯本」的翻譯是用「一百九十日」。這二者之間相差有兩百天。如果原本希臘文的時間是正確的,則這是指從北國以色列於主前七三四年被亞述帝國開始俘虜算起,到主前五三八年在波斯帝國之下可以返國為止,計一百九十餘年。但也有另一個說法,就是希伯來文的「三百九十天」,加上後來的「四十天」,總共是「四百三十天」,每天以一年計算,共計「四百三十年」,這剛好是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居住的時間(參考出埃及記十二:40)。另外一個算法是:巴比倫軍隊圍困耶路撒冷共計一年半,有五百三十天。如果扣除其中有一百天解圍的時間,就是埃及出兵協助,巴比倫軍隊掉頭迴轉,則四百三十天也正好符合這裡的數字。
c. 真正的問題是:在第8節說他要綑綁著自己,然後連續表演這種被圍困的意義長達三百九十天?或四百三十天?如果這樣,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會怎樣想他這個人?
d. 第13與15節提到用牛糞代替人糞作燃料烤餅。牛糞當作燃料,這是古代近東國家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家庭燃料來源。在台灣澎湖許多離島地區的人民同樣也用牛糞當作燃料。因為牛的食物是草,因此當作燃料不會有臭味。若用人糞當燃料,恐怕味道難以入口。這說明了先知以西結祈求上帝不要用這麼嚴厲的方式來懲罰以色列人民,連那最基本的生存機會都沒有了,他又能傳出甚麼信息呢?上帝因此同意先知以西結的懇求,用牛糞取代人糞。這也表示:上帝雖然非常生氣,但還是會聽祂僕人的代求。
e. 第14節的「不潔淨的食物」,可參考利未記第十一章摩西法律的規定。
f. 第15至16節說到人民將因為飢餓而相繼死亡,這件事確實發生。這裡要說明的乃是上帝的懲罰是嚴厲的,特別是對自己的選民更不會寬待,因為他們的心剛硬頑固。
8. 五:1—17節,第1至4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七章20節,說亞述就像一位「理髮匠」,要刮掉以色列所有的鬍鬚,剃光它的頭髮,拔掉每一根汗毛。以色列人民以留鬍鬚、長髮,表明聖潔、分別為聖(民數記第六章),也說明有上帝力量同在的意思(參考士師記十三:5、十六:19)。因此,剃光頭髮、鬍鬚,對一個以色列人來說,是極大的侮辱(參考撒母耳記下十:4—5)。
上帝要先知以西結用羞辱自己來表示祂將用類似的方式來羞辱以色列人民。
a. 第5至10節說出以色列人民受懲罰的主要原因就是拒絕聽從上帝的話。特別是南國猶大,它自稱是世界的中心,以耶路撒冷為榮,如今卻成為整個世界羞辱它的對象。第10節可參考耶利米哀歌第二章20節、第四章10節。
b. 第11至17節,這段經文所描述的懲罰方式,就是先知耶利米一再提醒的──飢餓、瘟疫、戰爭。主要原因就是以色列人民背叛與上帝所立的約。
9. 六:1—14節,這一章再次看到先知耶利米的背影;他曾指出在「猶大人的神明跟他們的城鎮一樣多;耶路撒冷人為那可恥的巴力所造的祭壇跟他們的街道一樣多。」(耶利米書十一:13)先知以西結也提到整個山谷、山峽、丘陵都充斥著偶像神明和祭壇,這才是引起上帝極大怒氣的原因。
a. 第8節「大屠殺中逃生,被分散到各國」的人民,就是先知以賽亞、耶利米所說的「殘存之民」。這些人應該知道為甚麼他們的國家會滅亡、人民會淪落成為奴隸,因為他們犯罪惹起上帝的憤怒。
b. 第11至12節再次提起上帝懲罰的方式:飢餓、戰爭、瘟疫(病死)。
10.七:1—14節,在這段經文中,先知以西結和其他先知一樣,對於原本以色列人民期盼那偉大、拯救日子來臨有不同的見解;他提出等候這個日子,等於是等候災難來臨,因為這日子並不是上帝拯救的時刻,而是上帝懲罰的時機成熟。在第3節他用「終局來到」、第6節「終局迫近」、第10節「災難的日子到了」、第12節「時機成熟了」,這些都在說明上帝要開始祂懲罰的行動,絕不會縮回祂的手。更嚴重的是,這些災難將「接二連三」地接踵而至。
11.七:15—27節,再次看到「飢餓、瘟疫、戰爭」的懲罰。其實這三者的發生是分不開的;首先引起的必定是戰爭,因為有戰爭,所以有死亡,因為死亡慘重,導致死去的屍首無法埋葬,傳染病因此蔓延開來,瘟疫因此形成。也因為戰爭的緣故,人民無法安心耕種,或是已經撒下的種子,無法持續照顧,田園荒蕪,導致沒有收成。若是排水系統被敵人阻斷,灌溉就成問題,糧食缺乏就會有飢餓發生。
a. 第19至22節,原本人們最誇耀擁有的財富──金銀、珠寶,現在卻變成最容易惹來殺身之禍的物品,因為敵人將會來搶奪。這樣的例子往往發生在戰爭的時代,近代的南北越戰爭就發生過,擁有財富者變成共產軍隊整肅的對象。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食物,就像在饑荒的時代,即使擁有金銀珠寶,也買不到食物,那時候,原本珍貴的財寶反而成為無用之物。就像在沙漠中即使擁有金銀財寶也是枉然。
b. 第22節,真正褻瀆耶路撒冷聖殿的,乃是以色列人自己,他們在瑪拿西的時代甚至引進「亞舍拉女神的柱像放在聖殿裡」(列王紀下廿一:7),玷污了聖殿的神聖,污穢了上帝的聖名。因此,當外國的軍隊強行進入聖殿掠奪的時候,上帝一點也不疼惜,因為聖殿早已經被自己的選民污穢了。
c. 第26節可比較阿摩司書第八章11節:「時候已經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饑荒。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是我──至高的上主說的。」這裡先知以西結說再也沒有人說上帝的話,教導上帝的誡命,提出上帝的忠告。因為人們不聽、心剛硬的緣故。
12.八:1—18節,這一章談到耶路撒冷之所以會毀滅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且帶頭做這件事的人,是「七十個以色列的長老」,先知以西結看見整個「異象」,暴露出以色列人民犯罪的經過。
a. 時間是「流亡的第六年,六月初五日」,這是主前五九二年九月十七日。他是在眾長老的面前被上帝的靈充滿,然後看見「異象」,這「異象」是關於耶路撒冷的事──在耶路撒冷北門內有一尊偶像。上帝告訴先知以西結,祂是因為這緣故離開了耶路撒冷聖殿。這在說明沒有上帝庇護的地方,就不會有安全。因此,當有人喊出耶路撒冷很安全,有上帝居住,敵人無法攻擊它的時候,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地指出,說這樣的話的人,就是假先知,且是假冒上帝的名亂說話的人(參考耶利米書七:4)。
b. 第7節的「一個洞」,顯然裡面暗藏著罪惡,這是象徵人犯罪的想法:以為上帝不知道、看不見。更諷刺的是:雅撒尼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聽見」,但他卻說「上主看不見我們;他丟棄了這地方。」
c. 第11節提到「有七十個以色列長老」帶頭敬拜偶像神明。在以色列人民早期出埃及的時候,有七十位長老參與摩西和上帝立約的信仰告白(參考出埃及記廿四:1、9),如今是七十個長老帶頭離棄上帝,去敬拜偶像。這也說明了他們再次成為奴隸是有原因的。
d. 第14節的搭模斯神──這是聖經中唯一指出巴比倫的「繁殖之神」。當時耶路撒冷的婦女每年舉行一次祭典,為了祭拜這位使植物「繁殖」的神明,因為它的去世,才有植物枯萎的事發生。這說明以色列的婦女已經墮落到竟然為神明「死」而哭泣。如果神明會死,這樣的神明又怎能救人於災難之時呢?這樣的神竟然還可以敬拜,真奇怪!
e. 第15至17節,以色列人敬拜上帝時,是面對上帝的殿。但現在這廿五個人卻是面背著上帝的殿,且是在聖殿內院之處,表示這廿五個人乃是祭司,因為只有他們才可以到這個地方。看,連祭司也是帶頭敬拜太陽神!第17節說「以最無禮的舉動污辱上帝」,這裡所謂的「最無禮舉動」指的乃是當時一種羞辱別人的方式,就是用樹枝指向別人的鼻子,表示輕視、藐視對方。現在這些祭司竟然用這種方式對待上帝。難怪上帝會大為憤怒。
13.九:1—11節,將這章比較出埃及記第十二章有關「逾越節」由來的背景有相當類似的地方;在逾越節時,因為有天使用羊的血塗抹在以色列人民家的門口,所以得以逃過上帝天使執行懲罰的工作──頭胎者一律處死。現在則是一個穿麻紗衣裳的使者去執行上帝交代的命令:那些「因城裡發生可惡的事而苦惱悲歎的人」,都要在他們的額頭上做記號。這記號就像是出埃及前,天使在門框上塗抹羊血一樣,免受懲罰。
第8節說先知以西結為著以色列殘存的人民代禱,希望上帝伸出祂慈悲的手,不要滅盡所有以色列殘存的人民。耶利米先知也曾替人民祈求寬恕、憐憫(參考耶利米書七:16、十一:14、十四:11)。
14.十:1—8節,在第一章13節的「異象」中說:「四個活物中間有東西像燃燒著的火炭」,現在上帝要祂的使者將這塊火炭拿出來「撒在全城」。火炭,象徵著審判的力量,可以潔淨污穢的地方。現在要將火炭放入耶路撒冷全城,顯然是要火燒該城,因為它已經污穢了,所以要潔淨它。
第4節可看到上帝的榮耀準備離開耶路撒冷聖殿,因祂已經停留在聖殿門口,不再繼續停留於至聖所。「雲彩」,這是象徵著上帝降臨的記號。在出埃及記裡,「雲彩」也是上帝保護以色列人民免受傷害的方式(參考出埃及記十三:22),以及祂出現與以色列人民說話的遮簾(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19)。
15.十:9—22節,上帝終於乘坐「基路伯」離開了地面,也就是離開了以色列人民長久以來以為是上帝居住的耶路撒冷聖殿內之至聖所。這表示上帝不再垂聽他們的祈禱,也不再降臨在他們當中,更不會與他們同在了。理由就是第八章6節所說的,以色列人民豎立偶像在至聖所的門口,褻瀆了上帝的神聖、聖潔,更嚴重的是:這樣的作法已經犯了十誡的第二誡。
16.十一:1—13節,這又是另一個「異象」,先知以西結被上帝的靈帶回到耶路撒冷正門口(東門)。第1節提起的「雅撒尼亞」和第八章11節所說的「沙番的兒子雅撒尼亞」並非同一個人。
a. 在第八章17節形容那廿五個人所做的事:「這些猶太人做了可惡的事,在全國到處行暴,還不滿足,還要跑到聖殿裡做這可惡的事激怒我。看哪,他們以最無理的舉動污辱我。」這裡形容有廿五個人亂說話,說不誠實的話欺騙人民,讓人民以為很安全,其實並不安全。這廿五人是指「民間領袖」。這種亂說話,且說耶路撒冷很安全,有聖殿在此城絕對不會受敵人攻擊的人,就是先知耶利米所說的「假先知」,假冒上帝的名傳話(參考耶利米書六:13—15、七:8—11、八:11—12、廿八:1—9)
。
b. 第5節說明上帝的特性:是一位無所不知的上帝。這句話也回應了第八章12節以色列的長老「偷偷地」在暗地裡所做的拜偶像的事,心裡說:「上主看不見我們;他丟棄了這地方。」其實,上帝深知人內心所想的一切(參考羅馬書八:26—27)。
c. 第11節又說出上帝的另一個特性:是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就像詩篇的詩人所說的:「我往哪裡去才能躲開你呢?我到哪裡去才能逃避你呢?我上了天,你一定在那裡;我潛伏陰間,你也在那裡。」(詩篇一三九:7—8,參考耶利米書廿三:23—24)作惡的人想逃避上帝的懲罰,無論到哪裡去,都是一樣,因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
d. 第13節「比拉提」的暴斃,再次使先知以西結的心惶恐(參考九:8),以為上帝連那些「殘存的人民」也要滅絕。
17.十一:14—25節,這是一段預言返鄉且與上帝立新約的好消息。第16節再次強化了「上帝是個無所不在的上帝」,雖然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上帝也與他們一起到巴比倫去,並與他們同在。這個信息對於生活在奴隸中的以色列人民有極大的鼓舞作用。也說明另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並不是只居住在耶路撒冷或聖殿裡。人所建造的殿宇或城市,無法「限制」、「綁住」上帝。祂以威嚴懲罰背叛的人民,
但祂深深地愛著這些人民,繼續與他們同在。但要他們悔改,除掉所有的偶像神明。
a. 賜給以色列人民有顆新的心、靈,這是改變以色列人民,並與上帝重新立新的約──他們作上帝的子民,上帝作他們的上帝。這個關係是最重要的,在出埃及之初就是以這個信息啟動了上帝與以色列民族之間的新關係(參考出埃及記六:7)。就像一個重生的人一樣,這樣的人返回故鄉後,才能重建新的家園。換句話說,以色列的重建,倚靠的是這些被擄四散在各地的人民,而不是留在耶路撒冷或猶大地的人民,因為他們並沒有因國家滅亡、城鎮荒廢、人民死傷殆盡得到教訓而悔改,仍然繼續犯罪。
b. 第24節說先知以西結被上帝的靈帶到耶路撒冷去,現在又重新回到巴比倫與他的
同胞在一起。
18.十二:1—20節,這又是一個新的「先知行動劇」。第2節可比較以賽亞書第六章9至10節。這說出人的心已經頑固僵硬,聽不進上帝的聲音。
a. 第3至6節說要在家裡的牆壁上挖「洞」,這是用石磚砌成的牆壁,並不容易挖。但上帝要他挖,且要利用大家眼睛看得見的時候做出「逃亡」狀。第6節清楚地說明這是給以色列人民的警告。
b. 從第8至11節清楚說明這個「逃亡」的警告,是在亡國之前的事。也就是發生在主前五八六年,西底家王任內的預警。特別要注意的是第6、12節都說要「蒙著眼睛走出去」,人如果「蒙著眼睛」怎麼走呢?這表示找不到方向,亂打轉的意思。也就是說即使想盡辦法逃亡,也是枉然。這也在暗示西底家王後來在耶路撒冷城牆被攻破時,利用王宮花園的路逃亡,結果還是被巴比倫的軍隊逮到,俘虜了他,並且挖出他的眼睛(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7)。
c. 第16節就像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一樣,先知以西結也提出了「殘存的人民」的說法。
d. 第17至20節,犯罪帶來的結果不是讓人心安的生活,而是戰慄、恐懼,因為上帝的懲罰來臨。這裡的「戰慄」,同一個希伯來字在列王紀上第十九章11節是「地震」,因此,這裡的「戰慄」並不是一般寒冷或是害怕時的發抖,而是抖得使人無法站立得住的意思。
19.十二:21—27節,第21節這句流傳在當時的俗語,其表示的意義是:「異象,這是很遠的事,不會馬上發生。」也就是說:「不用擔心,日子還遠得很。」但是,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告訴以色列人民,日子的來臨是連他們想都無法想像的,甚至是快到使他們措手不及。耶穌基督一再提醒跟隨他的人要「儆醒」,因為沒有人知道那即將來臨的時刻是甚麼時候(參考馬可福音十三:33—36)。在他的天國比喻裡,也是如此提醒所有的聽眾,要注意「新郎」隨時會來到(參考馬太福音廿五:1—13)。別以為那還是很遠的事,很可能隨時發生在我們身上。
第24節再次提到有關「假異象」與「迷惑人的預言」,這都是先知耶利米所嚴
厲譴責的。
20.十三:1—16節,這段經文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相當強烈,他指責說假話的先知,因為他們一再貪婪,又說沒有上帝啟示的預言,對已經陷入危機的耶路撒冷人民,還對他們說「平安」、「沒有危險」(比較耶利米書六:8—10、八:11、十四:14—16、廿三:25—32、廿九:8—9、21—23、32)。
第10至12節說出假先知所做的事,就是粉刷外表,使之亮麗,但牆的裡面卻是偷工又減料的工程。因此,即使粉刷得很好看,也是枉然,因為很快就會倒塌(14節)。
21.十三:17—23節,在一個混亂的世代,宗教信仰應該給予人明確的生命方向,可惜,當宗教領袖、祭司、長老們都亂來的時候,民間自然也會有許多亂象出現。這些民間的婦女學習當地的民俗,以手織的帶子、頭罩,說是可以驅魔、趕鬼,將之當作可以安撫人心的符子。這些女子的行為有如使徒行傳所記載使徒保羅在腓立比遇到的女奴「有邪靈附身,能夠占卜將來的事,因此替她主人賺了許多錢」(參考
使徒行傳十六:16)一樣。這些婦女的行為也如同摩西法律中所禁止的占卜、念咒之舉止(參考利未記十九:26)。
22.十四:1—11節,長老,這是民間的領袖,具有領導人民社會行為的能力。但他們卻帶領人民敬拜偶像、迷戀偶像,且離棄上帝,卻又回頭來找先知。他們這種行為有欺騙人民眼目的用意,讓人民以為他們所做的都是先知所同意的。因此,上帝警告先知以西結,不得給予他們任何回答。上帝這樣做,主要是不讓這些虛情假意的長老找到欺騙人民的藉口。
23.十四:12—23節,第14節提到有三個「義人」,就是挪亞(參考創世記六:9)、達尼爾、約伯(都是傳說中很有名望的古代聖賢)。
a. 第16節可比較創世記第十九章有關所多瑪城毀滅的事件,聖經的作者說出上帝因為亞伯拉罕的緣故救了羅得和他的家人。但現在,上帝不再如此恩待以色列人民,就算有這麼好的義人在,也不會幫助犯罪的以色列人民獲得救助。
b. 這段經文再次看到上帝懲罰以色列人民的方法:饑荒、戰爭、瘟疫。比較特別的是,這裡每當提到上述三種懲罰時,都以「我──至高的上主指著我永恆的生命發誓」,這表示這些懲罰都將具體實現,不會拖延(參考十二:26—28)。
c. 第21節這裡多出一種懲罰的災難:野獸。
24.十五:1—8節,這章相當清楚地說明:原本很有意義的葡萄樹──象徵著以色列人民,現在卻變成沒有用的葡萄樹了。這些就像不結果子的葡萄樹一樣,要砍掉當作柴火燒。比較以賽亞書第五章1至7節,先知以賽亞描述的以色列人民就像上帝栽種的葡萄樹一樣,是親自揀選最好的品種,結果卻長出最差的葡萄(參考耶利米書二:21)。
25.十六:1—22節,這是一段很特別的比喻,將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比喻為在路邊看到的孤兒,被好心的路人撿到帶回家扶養。
a. 第3節提到「父親是亞摩利人,母親是赫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他們原本不是居住在目前這塊土地上,因為這土地原本是別族的人所擁有。換句話說,以色列人民就像是個並非同族群的父母所生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雜種」,一生下來就沒有人要而成為孤兒,因為他並沒有所屬的族群。
b. 第5節的「被丟棄在田野間」這句話,可以比較第十五章6至7節所說的長在「森林裡」的「葡萄樹」,生長在不是屬於自己的環境中。
c. 第6至14節說出這位在田野間被撿拾起來扶養的孤兒,是歷經兩次的「經過」,意思是指兩次的大揀選,第一次(6至7節)可能是指亞伯拉罕的時代,另一次則是指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行動。第一次雖然長大、好看,但並未得到應許之地,第二次則是有生命之約的關係,進入迦南應許之地,是最美好的族群,可以打垮所有族群的選民,就像一個美貌絕倫的佳麗,勝過所有的競爭者一般,受到各國的爭寵。這應該是指大衛和所羅門王朝的時代。
d. 第8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經文,這一節說出上帝與以色列人民結為夫妻關係,這一直是以色列民族認為最驕傲的地方,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乃是夫妻,上帝是她們的丈夫,她們是上帝的妻子,這種觀念一直在先知運動中出現(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四:5—6、耶利米書卅一:32、何西阿書二:16)。
e. 第15至22節,真正的問題就在這段經文中表明出來;以色列人民用上帝所賞賜給他們的金銀鑄造偶像神明,並敬拜它,這就是對上帝(丈夫)不忠實(不貞)。耶穌基督在形容他的時代就曾用這樣的話說:「這時代的人竟是那麼邪惡、淫亂!你們要求神蹟嗎?除了約拿的神蹟,你們再也看不到別的神蹟了。」(馬太福音十六:4)耶穌基督所說的「淫亂」是指人對上帝並不是用真心、真意的態度。意即在信仰上不真實。
第21節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一章6節,指出猶大的瑪拿西王將自己的兒子獻在偶像神明的祭壇上燒了。
26.十六:23—34節,這是一段以非常特別的方式來形容南國猶大與當時國際之間的互動關係,先知以西結傳出上帝的話語,是以「妓女」勾引情郎的方式來表達。一般來說,妓女尚且會對嫖客收費用,但猶大國顯然比妓女還不如,因為她喜愛情郎,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在勾引情郎,結果還被情郎甩掉,不但比不上妓女,還人財兩失。
a. 第26節提到以色列人民和埃及人「同床」,這可能是指想要與埃及同盟,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巴比倫的侵犯,結果還是失敗(參考以賽亞書卅一:1—3)。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指在所羅門王時代,他為了要擴展外交,特地娶埃及女子為妻(參考列王紀上九:16、十一:1—2),結果使埃及的宗教信仰大大影響了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的忠實。
b. 第28節指出與「亞述私奔」、「跟那商業國家巴比倫私通」,這都是指猶大被這兩個國家侵犯並列為附庸國,每年必須向這兩國進貢才能保有暫時的安定。但猶大為了取悅宗主國亞述、巴比倫,而隨著他們的人民去拜偶像神明。結果越拜越糟糕,並沒有為國家、民族求得平安,反而是離上帝越來越遠。
27.十六:35—43節,這段經文指出上帝將用嚴厲的方法懲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主要的懲罰方式乃是羞辱,因為它也是以羞辱的方式回應上帝「扶養」、「揀選」的愛。因此,當上帝懲罰它的時候,就是採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方式。
第43節可說是這段經文的主要經節,說明以色列人民忘了過去的歷史,忘了上帝怎樣在他們的歷史中恩待他們,將他們從「被丟棄在田野間」(5節)撿拾起來扶養長大。忘記上帝恩惠的人就很容易背叛上帝,這乃是聖經的教訓。
28.十六:44—63節,在第十六章的開頭就說:「向耶路撒冷指出她所做的事是多麼令人憎恨」,現在則明確指出耶路撒冷所犯的罪行,遠比撒馬利亞(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所多瑪(參考創世記第十九章描述該城是個淫亂甚厲的城市)還要嚴重。上帝已經毀滅了所多瑪城,必然也會毀滅耶路撒冷;上帝既然已經毀滅了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撒馬利亞(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所滅),也必然對耶路撒冷毫不留情。
a. 第48至50節提到所多瑪城之所以遭到上帝的滅亡,乃是因為「驕傲」、「不照顧那些困苦貧窮的人」,並且做上帝所厭惡的事,這樣的描述顯然和創世記第十九章所記載的情形不太相同,因為在創世記提到的是該城淫亂的情景相當嚴重,甚至有「同性相姦」的事發生。但都沒有提起他們是因為「不照顧那些困苦貧窮的人」。在先知運動中也經常引用所多瑪城的毀滅為例子,來警告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民(看考以賽亞書一:9—10、三:9、耶利米書廿三:14、耶利米哀歌四:6)。
b. 如果將撒馬利亞與耶路撒冷相比,因為耶路撒冷所犯的罪更嚴重、更厲害,反倒使撒馬利亞城顯得乾淨、純潔許多。這是一種相當諷刺性的說法,撒馬利亞城就是因為離棄上帝的教訓才導致滅亡,現在反而因為耶路撒冷嚴重的敗壞,而使它顯得可愛許多。應該是說撒馬利亞城已經夠糟糕了,而耶路撒冷更糟糕。如果撒馬利亞城會被毀滅,則耶路撒冷必然無法存在。
c. 第53至58節的經文有些生澀;先說所多瑪和撒馬利亞都會重新復興,耶路撒冷也會跟著復興。然後緊接著說耶路撒冷以前嘲笑所多瑪的毀滅,現在輪到自己被嘲笑那種感覺一定很難受。其實這段經文所要說的是:撒馬利亞毀滅於主前七二一年,耶路撒冷則在主前五八六年,二者之間相差長達一三五年。如果撒馬利亞會被拯救重建,耶路撒冷犯罪比撒馬利亞更嚴重,要被拯救的時間恐怕得延長得更久。換句話說:如果耶路撒冷和撒馬利亞同時被拯救、復興,那實在是上帝極大的恩典,是祂縮短了祂的憤怒,才能得到。
d. 第59至63節,上帝要與以色列人民重新立約,第60節說要立的是「永遠的約」(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3、耶利米書卅二:40)。約的主要內容是:耶和華是以色列人民的上帝,以色列人民是祂的子民。以色列人民應表現出的信仰態度是:遵行耶和華上帝的旨意。他們會時常反省過去背叛上帝所遭到的羞辱,以及上帝憐憫的大愛,而不敢再犯罪離棄上帝的旨意。
29.十七:1—10節,這是另一個比喻故事;很清楚地,葡萄樹都是指以色列這個國家、民族。第3節的大老鷹就是指巴比倫帝國(參考12節),而黎巴嫩山則是代表耶路撒冷(12節),香柏樹是指大衛王朝的後裔。這個比喻是指主前五九七年的時代背景,當時的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同時被擄的還有猶大的社會菁英共計七千人,以及一千名工匠和鐵匠,「他們都是善戰的勇士」(參考列王紀下廿四:5—
16)。
第7至10節的第二比喻是指西底家王的時代,另一隻老鷹指的是埃及法老王,可能是「合弗拉」法老的時代,他在主前五八九至五七○年執政。西底家的這棵「葡萄樹」想轉向埃及這隻大老鷹,並要跟他結盟。但問題來了,巴比倫會同意猶大的西底家王作此打算嗎?列王紀下廿五章1節:「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因此尼布甲尼撒率領全軍來攻打耶路撒冷。」結果困城一年半,就將耶路撒冷城毀滅了。
30.十七:11—24節,從第11至21節可清楚看出解釋前段經文的比喻,是指西底家王背叛巴比倫王所帶來的災害就是亡國。先知以西結傳達上帝的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在第19節所提起的:指著上帝的名與巴比倫締結條約,卻不遵從。這等於是拿上帝的名作幌子欺騙人,上帝當然無法允許這樣的事。第三誡就清楚指出:不可濫用上帝的名(參考出埃及記二十:7)。無論如何,既然要用上帝的名宣誓,就必須確實
遵守。故意毀約,就是拿上帝的名欺騙人。西底家王顯然犯了這樣的錯誤。
第22至24節這首詩歌說明上帝才是真正的主人;祂是創造主,也是生命的主,
更是歷史的主宰;祂可以使高樹變矮小,矮小的樹木變大。歷史是在上帝手中,倚靠
上帝才是真確的選擇,倚靠人只有自尋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