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導讀(31~60)

    31.十三:15—27節,第15至17節是勸勉以色列人民要悔改,並注意聽上帝的話,謙卑認罪,則有希望獲得拯救。如果不聽從上帝的話,將會遭到「被擄」的命運。
    a. 第18節的王和太后,是指約雅斤和他的母親尼護施她都被尼布甲尼撒俘虜到巴比倫去。這是主前五九七年的時代,也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的第八年(參考列王紀下廿四:8—16)。


    b. 第20節的「北方」,指的就是巴比倫帝國。


    c. 第21節提到原本巴比倫被猶大視為盟友(參考以賽亞書第卅九章),時間大約是在主前七○四年的時代。「產婦陣痛」,這是先知耶利米最喜歡用的比喻(參考四:31、六:24、四十九:24、五十:43)。


    d. 第25至27節都在說明敬拜偶像神明,就像一個犯淫亂罪的女人一樣。耶穌基督也用「淫亂」來形容一個人對上帝的不忠實(參考馬太福音十六:4)。

    32.從第十四章至二十章之中,除了第十七章是談及有關安息日問題的經文外,其餘都是先知耶利米在猶大王約雅敬時代(主前六○九至五九八年)所傳出的信息。


    33.十四:1—22節,這章的主題就是旱災所帶來的饑荒,不僅人缺乏糧食,就是家禽牲畜都連帶遭殃。在第7至9節可以看到先知耶利米代替以色列人民向上帝祈求,但卻在此時遭到上帝的拒絕。因為上帝「記住他們的過錯,懲罰他們的罪行」。以色列人民原本離棄上帝去敬拜迦南人認為可以幫助生產糧食的巴力神明,但在饑荒災難來臨時,他們才來尋求耶和華上帝的憐憫和拯救,這真是一大諷刺。因為面臨苦難的日子,他們才發現巴力偶像神明根本不能救他們脫離生命的苦難。


    a. 第11節,可比較第七章16節、第十一章14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不必為以色列人民代求,因為他們並沒有真實悔改的心。


    b. 第12節可比較阿摩司書第五章22節,上帝所喜愛的,並不是人所奉獻的牛羊等祭品,上帝所喜愛的是:人真實悔改的心(參考詩篇五十一:16—17)。


    戰爭、饑荒、瘟疫等這三項,是先知耶利米信息中的主題,上帝將會用這三項主要的災難來懲罰以色列背叛的行為(參考十四:15、十五:2、十六:4、十八:21、廿一:7、9、廿八:8、廿九:17—18、卅二:24、36)。


    c. 第13至15節,真正的問題是人民聽從假先知的話,不聽上帝真正僕人的信息。假先知假借上帝的名傳話,結果是害慘了以色列人民。以色列人民會聽從假先知的話,是因為上帝的話並不好聽,像雙刃的劍刺進人的骨髓中(參考希伯來書四:12)。


    d. 第16節是很重要的一節,假先知固然會遭到上帝的懲罰,同樣聽從假先知的話的人也不會安然無事,因為他們允許假先知存在,就如同「共犯結構」,因此,也要「遭遇同樣的結局」。


    e. 第17至18節可說是「耶利米哀歌」的句型(參考耶利米哀歌一:16、二:18)。第18節描述假先知並不會因為人民已經遭遇極大的災難而悔改,他們的心已經麻木了,和先知耶利米一再替以色列人民祈求的情況完全相反。


    f. 第19至22節,以色列人民終於發現,除了耶和華上帝以外,沒有真神可以拯救人的生命脫離死亡的威脅。他們承認自己所犯的過錯,因為他們的祖先也犯了類似的錯誤。


    34.十五:1—9節,猶大的以色列人民的罪惡已經嚴重到無法寬恕的地步,因此才使上帝無法接受任何人的代求,即使是摩西、撒母耳替他們代求,上帝都不會允許。摩西曾替背叛的以色列人民代求(參考出埃及記卅二:11—14、30—35,民數記十四:13—19)。先知撒母耳也替以色列人民祈求上帝的寬恕(參考撒母耳記上七:7—9、十二:18— 25)。他們的代禱都得到上帝的應許。但現在,上帝確實非常痛心,才會說即使他們兩人出來代求,上帝也不會接受。


    a. 第2節再次提到三種主要的懲罰:瘟疫、戰爭、饑荒。

    b. 第3節說到以色列人民將會遭到更慘重的懲罰,除了第2節提到的三種災禍外,還要加上四種災禍,這四種災禍就是屍首被棄於荒郊野外,任憑野獸吞吃、飛鳥啄食。


    c. 第4節說出災禍的主要因素,與猶大王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有密切的關係。有關瑪拿西的情形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一章1至18節。列王紀的作者用這樣的字句來為他做結論說:「此外,瑪拿西也殺了許多無辜的人民,使耶路撒冷的街道流滿了血;他又領猶大人民拜偶像,使他們做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列王紀下廿一:16)

    d. 第5至9節可能的時間是在主前五九八至五九七年,也就是約雅斤執政的三個月期間(參考列王紀下廿四:8—17)。是耶路撒冷第一次淪陷在巴比倫的時代。在這段詩歌中,我們看到受害最悲慘的是婦女;在第8節形容她們的寡婦比海沙還要多,這說明了男人幾乎戰死沙場。第9節說母親喪失了「七個兒女」,意思是所有的兒女全都死去。因此,母親不僅成為寡婦,而且是「無後」的「寡母」。


    35.十五:10—21節,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幾段描述自己心中感受的其中一段,其他經文出現在十一:18—23、十七:14—18、十八:18—23、二十:7—18等處。


    a. 從第10至18節中,先知耶利米把主題放在:為甚麼為上帝工作的人會受難?其實,主要原因在於上帝的選民已經背棄了上帝的誡命和教訓,所以連上帝的僕人也被他們凌虐。許多先知都有這樣的際遇。


    b. 第19至21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先弄清楚自己這樣的埋怨是否正確?他要先知傳達正確的信息,不必遷就人民;反而因為傳達正確的信息,人民會來就近他。假先知就是沒有傳出上帝正確的信息,才導致災禍連連。上帝會與祂忠實的僕人同在。


    36.從第十六章1節到第十七章18節都是談到有關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將遭遇到的災難。雖然其中也有安慰的信息(十六:14—15),但偏重在災難的信息比較多。


    37.十六:1—21節,這一章主要是在第1至13節所談及的: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包括在這本經書中提及的主要懲罰方式:瘟疫、饑荒、戰爭(4節)。

    a. 第2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過獨身的生活,因為時勢相當惡劣,家庭反而成為更大的累贅。使徒保羅有很深的「末世」觀念,因此,他也主張不要結婚(參考哥林多前書七:8、25—26)。


    b. 第5至9節提到上帝將收回祂對以色列子民的愛,「不再賜平安」,也不再以「慈愛憐憫待他們」。第6節特別提起「沒有人砍傷自己或剃光頭髮為他們誌哀」,這本來就是摩西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參考利未記十九:28、廿一:5)。因為這是迦南地人民的舉哀方式,後來這樣的舉哀方式也流行於以色列人民中,可能與瑪拿西在位的時代有關,因為他大力推廣異教信仰的行為才帶來這樣的風氣(參考四十一:5、以西結書七:18、彌迦書一:16)。而在被俘虜去當奴隸的日子,不可能有歡樂的喜宴,也不會有人想要舉行婚宴。因為那是生命極大苦難的日子。


    c. 第10至13節,重點在第12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指出猶大的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所在,即他們背叛上帝的行為遠比他們的祖先還要嚴重。比較第五章19節的記載,這裡所記載的要詳細多了。


    d. 第14至15節,可比較第廿三章7至8節。這兩節經文與上下文連接不起來,可說是另一段零散的資料──屬於安慰的信息,說明上帝總有一天會帶領這些被祂懲罰而四散在各國的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短短兩節經文,述說的卻是將近一千年的歷史:出埃及大約是在主前一四四五年;以色列民族全部亡國是在主前五八六年;開始可以返鄉是在主前五三八年。


    e. 第16至18節,這裡用「漁夫」和「獵人」來形容上帝懲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已經到了無法逃避的地步,就像「漁夫」和「獵人」等待陷入網羅中的囊中物。第18節的加倍受懲罰,是因為他們所作所為遠比他們的祖先還要惡劣(12節)。


    f. 第19至21節,這也是一段零散的資料,說明即使在患難中,也對上帝存著仰望的心,期盼上帝的拯救來臨。


    38.十七:1—4節,偶像是用石頭、木頭雕刻的。要雕刻石像、木頭像,都需要鋼鐵製成的刀、鑿才能完成。先知耶利米用「鐵筆」來比喻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拜偶像的心是相當明顯的,且已經到了無法改變的地步,因為在每個地方都留下了他們拜偶像的記號。上帝將因為猶大以色列人民這樣的背叛行為懲罰他們。


    39.十七:5—10節,這是一段類似「智慧文學」的作品,就如同「箴言」。敘述信靠上帝的人與不信的人之間的差距;信的人有幸福,會結出果實(7至8節)。相對的,不信的人,會受到詛咒,長不出甚麼果實(5至6節)。第9至10節提到上帝察看世人的心,即使人心很詭詐,也難逃上帝對人心的審核(參考希伯來書四:13)。


    40.十七:11節,是流傳民間的一句俗語,說明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錢財,將枉費人心的圖謀。箴言第廿三章5節說:「錢財轉瞬消失,好像長著翅膀,如老鷹飛走。」


    41.十七:12—13節,這是表達對上帝有堅定信心的詩歌。


    42.十七:14—18節,這是先知耶利米的告白。第15節表明先知耶利米內心的痛苦,因為仇敵散佈謠言,說他是假先知,他所預言的事並不會真的發生。雖然如此,先知最大的痛苦是:為了自己的同胞,還得祈求上帝的憐憫寬恕。但他祈求上帝懲罰那些散播假信息的假先知,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禍首(18節)。


    43.十七:19—27節,這是一段關於安息日的預言。很可能是在約西亞王的時代,因為進行宗教改革必須先從遵守安息日開始。但另一方面這段經文更有可能是來自尼希米記第十三章15至22節的經文資料。原因是先知耶利米一向很討厭那些表面的敬拜禮儀,他甚至說他們是「有嘴無心」在敬拜上帝(十二:2),特別是在猶大末期,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禮儀,已經淪為虛偽的例行公事。再者,第26節提到獻燒化祭和牲祭、素祭等活動,這在猶大的末期已經停止了,但在重回故鄉後,重視在聖殿遵守安息日敬拜的意義,遠勝過在被擄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因為他們視遵守安息日為遵從上帝命令與教訓的第一步,因此,重返故鄉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耶路撒冷聖殿。


    44.十八:1—17節,這是用陶匠和手中的陶土作比喻,述說上帝怎樣管理祂所創造的萬物世界。


    a. 第1至12節中,先知耶利米以一個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景象,也就是巴勒斯坦相當普遍的陶匠工作實況作比喻,傳達上帝對猶大的以色列人民的信息。信息的中心是:陶匠要捏他手中的陶土之前,必定有很好的計畫及構想。以色列人民在上帝的手中就像陶土在匠人手中一樣。先知以賽亞也曾用陶匠和陶土(器)做比喻(參考以賽亞書廿九:16);使徒保羅也用過這樣的比喻(參考羅馬書九:20—21)。第12節請參考羅馬書第八章1至17節。


    b. 再者,在這段陶匠和陶土的比喻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第4節,表明每塊陶土都有不同的用途,但都離不開陶匠的用意。因此,陶土最主要是為陶匠所用,就像以色列人民要順服創造的上帝,成為上帝所揀選的忠實僕人。如果沒有這樣順服的心,將迫使上帝放棄這樣的選民,就像陶匠丟棄捏不成樣的陶土。


    c. 第13至17節,在這首詩歌裡,我們看到上帝以大自然的背景為例,提出一連串的質問,包括黎巴嫩山上的積雪、清涼的澗水、東風等等。就像上帝質問約伯一樣,也用大自然的景象來質問約伯。在這首詩中所質問的是:如果大自然都依照被創造時的使命,持續不停地運轉,不改變它受造時的工作,為甚麼以色列人民時常在改變,不走該走的道路?


    45.十八:18—23節,這是先知耶利米內心的獨白。在第十一章18節至十二章6節、第十五章10至19節,以及第十七章14至18節都記載過先知耶利米向上帝訴苦的事。因為那些厭惡他傳上帝真正信息的人,一直想要謀害他。先知耶利米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國家免於沈淪、毀滅而說真實話,卻沒有得到善意的回報,他們反而要謀害他,這讓先知耶利米甚為難過,甚至覺得已經無藥可救。在這段經文中,先知耶利米祈求上帝以最殘酷的方式來懲罰那些想要剷除他的假先知、祭司等領袖,他祈求上帝用饑荒、戰爭、瘟疫等來對待這些人,甚至祈求上帝不要赦免他們的罪過,這樣的祈求原本不是先知耶利米的風格。也許是在極其難過的狀態下,他只好做這樣的懇求吧。因為這些領袖的私心、帶頭墮落,才使整個民族陷入國破家亡的慘境。


    46.十九:1—15節,前一章是以陶匠和陶器為例,這一章則是以陶器為例來說明上帝將如何對待以色列人民。


    a. 第1節提到「民間長老」,以色列人民有兩種長老,一是專管民間事物的,另一是專管宗教事物的。這裡指的是民間事物的長老。而「年長的祭司」,則是指那些宗教領袖,如祭司長等。


    b. 第4至5節也可說是上帝對以色列人民背叛的行為的控訴;包括他們拜偶像神明、建造巴力祭壇、流無辜者的血,更惡劣的是,為了討好巴力,竟殺了自己的兒女獻在祭壇上。這就是第5節上帝所說的:「我從來沒有命令他們這樣做;我連想也沒有想過這種事。」做這件事的君王以瑪拿西為甚(請參考列王紀下廿一:3—7)。


    c. 第7至9節可說是上帝在極憤怒之下所採取的懲罰行動,除了要用以色列人民的敵人來懲罰他們之外,將使他們死無葬身之地,更嚴厲的是,原本他們殺死自己的兒女獻祭給巴力,現在則是殺死自己的兒女烹煮來吃。會發生這樣慘絕人寰的事,是因為在主前五八七年巴比倫帝國的皇帝尼布甲尼撒帶兵圍困耶路撒冷長達一年九個月,使城內糧食斷炊,人民飢餓難耐,只好用這種方式來延長生命(參考申命記廿八:53—57,列王紀下廿五:2—3,耶利米哀歌四:10)。


    d. 第10至15節,先知耶利米用打破陶器瓶子來象徵以色列民族將如破碎的瓶子般,無法再修復。


    古代的人有個習慣,就是會在喜愛的陶器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先知耶利米手上所拿的這個瓶子很可能就刻有以色列的名字,甚至可能十二個支派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把這個瓶子打碎,等於宣告這個民族已經完了,無法挽救。


    e. 第11節說屍體埋葬在陀斐特;陀斐特是位於欣嫩子谷的巴力神廟所在地,也是拜巴力神明的人認為最神聖的地方。但這個最神聖的地方將成為最骯髒的地點,因為死去的人都陳屍在此。依照第7節的記載,這些陳屍在欣嫩子谷的人,他們的屍體都暴露在外,被野獸吞食、飛鳥啄食,死狀甚慘。


    f. 第14至15節說先知耶利米不僅對以色列人民的領袖傳遞這個信息,且公開在耶路撒冷聖殿說出這個信息。


    47.二十:1—6節,這段經文是繼續前段的記事,因為先知耶利米在聖殿傳出上帝將嚴厲懲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導致這位重要的祭司巴施戶珥甚感不滿,就將先知耶利米逮捕入獄。從第6節可看出這位有權位的祭司乃是個假先知,因為他經常傳出不實的信息欺騙人民。依照第廿九章26節的記載,聖殿總監的職責是:「處罰每個自封為先知的狂人,用鐵鍊鎖住他。」巴施戶珥對待先知耶利米的態度就是把他當作「自封為先知的狂人」,不但囚禁他,也毆打他。依照申命記第廿五章2至3節的規定,只能打三十九下。不過,如果是用藤條鞭打,特別是用羅馬帝國的「鞭」的話,這也足夠讓一個人癱瘓了。第3節說將巴施戶珥的名字改成「四圍恐怖」,第4至6節則說明恐怖的情況。

    48.二十:7—18節,這是先知耶利米另一段內心的告白,他告訴上帝他生命的苦難,甚至到了詛咒出生的日子。這首詩歌可分成三個段落;一是第7至9節,先知耶利米述說他受呼召的內心感受,認為自己有如被上帝「欺騙」,卻又不能抗拒上帝的呼召。這樣的感受從約拿身上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二是第10至13節,仇敵圍繞身邊,但深信上帝會伸張公義。三是第14至18節,在極其痛苦的情況下,詛咒自己出生的日子,他寧願死去,也不願意自己受到如此的折磨。先知以利亞也有類似的感受,他曾對上帝說:「上主啊,我受不了啦,把我的性命取去吧,我還是死掉好!」(列王紀上十九:4)


    a. 第9節可參考第五章14節。上帝的話就像「火」一般。第9和12節也可以比較希伯來書第四章12節:「上帝的話活潑有效,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透。他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意念。」第9節先知耶利米用來形容他內心的掙扎,即使想推辭上帝的呼召,上帝的話卻在他心中形成一股生命力,催促他必須繼續前進,這就是上帝僕人心中的感受,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加拉太書二: 20)確實是這樣,被上帝呼召的僕人,就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


    b. 第16節所提到的「毀滅的城」,是指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參考創世記第十九章)。


    49.第廿一章至第廿三章8節都是對猶大王室的預言,而第廿三章9節至40節則是針對猶大領袖們所說的責備的話。


    50.廿一:1—14節,短短的十四節經文,卻含有三篇不同的資料;一是第1至10節,這是針對主前五八八年,巴比倫軍隊攻擊耶路撒冷時所說的信息。二是第11至12節,這是針對猶大王室所說的信息。三是第13至14節,是對耶路撒冷人民所說的。


    a. 第1節的這位巴施戶珥並不是第二十章中音麥的兒子巴施戶珥。西底家王派他和祭司西番雅去找先知耶利米,希望代求上帝行神蹟擊退巴比倫軍隊。他們得不到上帝的協助,相反的,上帝是站在巴比倫軍隊那邊。

    b. 第7、9節都提到耶利米書的主題之一──饑荒、戰爭、瘟疫。這三項乃是上帝懲
    罰以色列人民的利器。


    c. 第8節可參考申命記第三十章1、15、19節。信靠上帝與否,就是生與死的抉擇。


    d. 第9節是非常特別的一節,因為在這一節,先知耶利米提出向巴比倫軍隊「投降」的呼籲。他的看法在當代被視為是背叛國家、出賣人民的作法(參考廿六:11)。

    e. 第11至12節,這是勸勉官員必須以公正的司法對待人民,並且要為受冤屈的人伸冤,這樣的社會才能永遠長存。因為會這樣實行的政府,才能表明政府心中有上帝。


    f. 第13至14節,這兩節很清楚是針對那些假先知說耶路撒冷乃是上帝的城,不會有安全上的問題而提出的。先知耶利米說,上帝絕對不會寬待聽信假先知說假話的子民,耶路撒冷城並不安全,因為它已經被上帝所離棄,原因是以色列人民早已在該城內拜偶像神明,且數目多得難以計算(參考七:17、十一:13)。

    51.廿二:1—9節,這段經文是給猶大王室、政府官員的信息。在這段信息中非常清楚地告訴猶大官員:一個國家能夠永續長存,乃是因為政府官員有公義、善待弱勢族群,以及保護人民的生命。第6節的「基列」、「黎巴嫩」都是以出產香柏樹聞名。耶路撒冷聖殿和所羅門王宮就是取材黎巴嫩的香柏樹建造的。這裡用來形容原本最富麗堂皇的宮殿,將因為上帝的摧毀而荒廢。


    第8至9節可參考申命記第廿九章 24至26節,列王紀上第九章8至9 節。


    52.廿二:10—19節,這段經文是針對約哈斯與約雅敬兩位國王命運的哀歌。依據列王紀下第廿三章31至34節,約哈斯繼位時,年紀是廿三歲。但只在位三個月就因為在哈馬地的利比拉戰役被埃及國王尼哥俘虜了,他是極力反對埃及的國王。但被俘虜之後,就死在埃及。而約雅敬雖然繼任國王,且在位長達十一年,並沒有好好地為人民設想,只圖謀享受。先知耶利米在第13至17節詳細指出約雅敬的昏庸之態。第17節可說是為約雅敬的所作所為作個評論:只貪圖自己的利益;流無辜者的血,以暴力壓制人民。這樣的事上帝絕對不允許。依照歷代志下第卅六章5至7節的記載:他是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俘虜,並且用鎖鍊鎖住帶到巴比倫去。列王紀並沒有說明他埋葬的地方,在先知耶利米是說「好像埋葬一頭驢」,意思是沒有埋葬。


    53.廿二:20—23節,這一段是關於耶路撒冷命運的預言,在主前五九七年約雅斤在位時應驗了(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2—16)。他在位的時間僅有三個月。第20節的黎巴嫩山、巴珊、摩押山頂,都是從北往南描述。是指可以從此山上俯視整個環繞在耶路撒冷鄰近的國家的景況。雖然當時的宗教領袖都暢言該城不會被毀滅,但事實上她所遭遇的慘痛,卻有如產婦臨盆般痛苦。「像產婦陣痛呻吟」不僅是先知以賽亞喜愛用的句子,也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句子(參考四:31、六:24、十三:21)。


    54.廿二:24—30節,就像在第10至12節、第13至19節都提起有關約哈斯、約雅敬等治國期間所帶來的問題。約雅斤和他的伯父約哈斯一樣,僅僅統治猶大三個月的時間,他在位期間是在主前五九八或是五九七年之間。被擄至巴比倫監禁則長達卅七年,直到尼布甲尼撒王死於主前五六一年才被釋放(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5、廿五:30)。第30節說他「成為一事無成的人」,意思是指他將沒有後裔可繼承王位。


    55.廿三:1—8節,這是一段很值得深思的經文;這段經文提供一個基本觀念:上帝所揀選的統治者,應該是來替上帝照顧人民的,而不是來驅散、殘害人民。以色列人民雖然背叛上帝,遭到上帝的懲罰。但上帝揀選亞述、巴比倫等國,並不是要他們殘酷地對待以色列人民,而是要他們替祂「照顧」祂的子民。這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統治者不是要使行善的人懼怕,而是要使作惡的人懼怕。你要不怕當政者,就得行善,他就會嘉許你;因為他是上帝所使用的人,他的工作對你有益處。如果你作惡,你就得怕他,因為他的懲罰並非兒戲。他是上帝所使用的人,要執行上帝對那些作惡的人的懲罰。」(羅馬書十三:3—4)使徒保羅提供一個重要的觀念:統治者不是要使行善的人害怕,而是要使作惡的人懼怕。如果連行善的人都害怕,這樣的統治者則是違背了上帝揀選的本意。

    a. 統治者就像上帝的僕人一樣,在替上帝「牧養」羊群。既然牧羊人沒有好好照顧羊群,上帝將會更替牧羊人,祂將派好的牧者來照顧祂的羊群。類似這樣的觀點在先知以西結的信息裡也看得到(請參考以西結書第卅四章)。b. 在這段經文中最重要的是第5至6節所說的,上帝要將「殘存的子民召集起來,帶他們歸回故土」,這是預言以色列民族將得到返鄉的機會,而要帶領「殘存的子民」返鄉的,就是大衛的「枝子」。這樣的信息說到「彌賽亞」的來臨,也就是上帝拯救的時刻即將到來,這位「彌賽亞」是屬於大衛家族的後裔(5節,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

    56.廿三:9—32節,這是一段詩歌和散文混雜在一起的經文。主要內容不外一點:假先知為以色列人民帶來災難。這些假先知用欺騙的話誘惑以色列人民離開上帝的道,他們假借上帝的名傳假的信息。不但這樣,更惡劣的是:包括祭司在內,他們「在聖殿裡做壞事」(11 節)、「姦淫、撒謊,慫恿人做壞事」(14節)。在先知耶利米的工作中,最主要的敵對者就是這些假先知,因為當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話,警告以色列人民要悔改歸正時,這些假先知都會說一切很平安,沒有問題(參考七:4、10、八:10— 12、十四:13—18)。


    a. 第23節「我是無所不在的上帝」,這個信息非常重要。基督教所說的上帝,就是一位「無所不能」(參考創世記十八:14,馬可福音十:27)、「無所不知」(參考詩篇一三九:1—6)、「無所不在」(參考詩篇一三九:7—12、以賽亞書五十七:15)的上帝。


    b. 第28節,先知最基本的態度──誠實。不能隨便假借上帝的名發言,因為假借上帝的名發言,等於犯了十誡的第三誡──「不可濫用上帝的名」(出埃及記二十:7)。先知米該雅說:「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紀上廿二:14)這句話最能說明先知工作的基本要件。


    c. 第29節說上帝的信息像「烈火」,可比較第二十章9節。上帝的話確實像「烈火」一般,「火」可以去雜質,使不潔淨的變為純淨。


    d. 第31節說假先知最可惡的是,將自己的話當作上帝的話,這樣不但是欺騙,甚至更危險,因為他們想用這種方式「取代」上帝。耶穌基督曾譴責他那個時代的宗教領袖「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帝的命令」(參考馬可福音七:8),也拿傳授給別人的傳統「來抵消上帝的話」(參考馬可福音七:13),這樣的宗教領袖除了增添人們在信仰上的負擔外,一點兒幫助也沒有。


    57.廿三:33—40節,這段經文中非常重要的詞句—重擔。這個字的希伯來文是「瑪撒」(massa),是雙關語。他的字根是「ns」,意思是「提起」(39節),但也有「升高」之意。這樣的意思是要先知耶利米用較高的聲量傳出信息。也可以說:這些專門說假話的先知將成為上帝的「嚴重負擔」,連要拯救都覺得「沈重」得很。


    58.廿四:1—10節,這章經文的背景可以這樣瞭解:亡國之後,有許多人被俘虜到巴比倫當奴隸。剩下「殘存的子民」留在故鄉。於是有這樣的說法: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的,是因為上帝的懲罰。先知耶利米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上帝不是這個意思。從尼希米書和以斯拉書可看出,那些被俘虜的人民,就是後來從巴比倫返鄉重建家園一股最主要的力量。


    a. 第1節的背景請參考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0至16節。


    b. 第2至10節是先知耶利米看到兩簍無花果,其中一簍是好的,另一簍是壞的,且壞到不能吃。用這種方式來形容被俘虜的以色列人民,他們是好的;壞的則是指約哈斯和他的臣僕,以及在西底家時代,時值政治局勢相當混亂的時期,逃往埃及的人們(請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1—35、廿四:18—廿五:2)。


    c. 第10節再次提起上帝懲罰所帶來的災難──戰爭、饑荒、瘟疫(請參考十四: 15、十五:2、十六:4、十八:21、廿一:7、9、廿八:8、廿九:17—18、卅二:24、36)。

    59.廿五:1—14節,這段經文主要是說明一個重要的信息:以色列民族將在巴比倫度過長達七十年的艱苦生活,然後得到釋放。「七十」,這是一個含有「七」之倍數的數目,代表「適當」、「恰好」、「足夠」的意思。以色列民族在主前五八六年完全被巴比倫統治,直到主前五三九年巴比倫被波斯帝國取代,波斯皇帝塞魯士才允許以色列人民返回家鄉重建家園。不過,也有聖經學者認為這「七十」是指主前五八六年猶大滅亡開始,到主前五一六年,就是所羅巴伯將聖殿重建完工時。


    a.這段經文可看出以色列民族之所以淪落到亡國的地步,主要是因為不聽上帝透過祂的僕人的勸告,且是屢勸不聽。


    b. 第1節的「約雅敬作王統治猶大國的第四年」,乃是主前六○五年。

    c. 第9節是值得注意的一節,因為這一節提到,上帝雖然徵召巴比倫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人民,但也同時要懲罰以色列人民「周圍所有的國家」。這些國家就是第19至26節所列出的名單。再者,巴比倫乃是上帝徵召來懲罰以色列人民和周圍列國人民的「僕人」。「僕人」要聽從主人的指示,而不是取代主人。因此,巴比倫後來的驕傲,也為自己帶來滅亡的後果。


    60.廿五:15—38節,第15至16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五十一章17節,以「烈怒的酒」來表示上帝的懲罰。因為這樣的酒不好喝,喝了很快就會醉,且會傷害身體。意思是喝過這種酒的國家、君王、官員等,都將成為敗壞國家、被詛咒的對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26 節提到喝這酒的人,包括了巴比倫王在內。也就是說:巴比倫帝國也將受到上帝的懲罰。這是回應第13至14節所提起的──巴比倫也將受到懲罰。依據以賽亞書第四十七章10節的記載,巴比倫帝國的衰亡和它「自稱跟上帝一樣偉大,沒有人比得上它」有關係。


    a. 第27至29節,上帝將藉著巴比倫來懲罰耶路撒冷城,因此,該城受懲罰是無法避免的。


    b. 第30至38節,再次強調上帝懲罰以色列人民和鄰近國家的計畫必定會實現,且災情慘重。從屍體沒有人收埋,如同「肥料堆在地面」這樣的句子可以看得出來。也可從這段經文看出戰爭的慘烈。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