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導讀(61~90)

    61.廿六:1—24節,約雅敬繼位是在主前六○九年。這章論述的重點與第七章1至15節記載的內容很相近。
    a. 上帝要毀滅或懲罰背叛的以色列人民之前,都會給予他們悔改的機會(3節)。可是,上帝的話顯然很難聽得進去,因為那是如同詛咒的話。


    b. 第6節說耶路撒冷城將像「示羅」一樣遭到摧毀。「示羅」原本是放置約櫃的城市,也是個宗教中心。但後來卻被非利士人給摧毀了。約櫃也是在示羅被非利士人搶走的(請參考撒母耳記上第四章1至11節)。以色列人民一直有個很重要的觀念:耶路撒冷聖殿乃是上帝的居所,因此,絕對不能對聖殿有輕視的態度。「輕視」是指它即將被敵人摧毀等,都是對上帝的污衊。直到新約時代,還在聖殿的正門門檻上寫著:「任何外邦人進入該殿,如有生命危險,咎由自取。」使徒保羅因為帶外邦人進入聖殿,被認為「污辱」了聖殿的神聖,而遭到逮捕(請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8)。因此,當先知耶利米說耶路撒冷聖殿會像「示羅」一樣時,對以色列人民來說,等於鄙視聖殿的神聖。


    c. 第7、11節都提到「祭司、先知」,這些人控告先知耶利米。其實這些「祭司、先知」都是先知耶利米指控最力的「假先知、假祭司」。因為他們並沒有扮演好祭司、先知的角色和盡到應盡的使命。但這些人卻想盡辦法要處死先知耶利米,因為他傳出的信息是真的,讓假先知、假祭司很難堪。


    d. 第12至15節是先知耶利米的答辯。他強調唯有悔改才能改變上帝原本要毀滅的計畫。第14至15節可參考路加福音第廿一章10至18 節所記載的,耶穌基督告訴跟隨他的人,不必為自己被逮捕入獄並遭受迫害申訴甚麼,因為上帝自會處理這樣的事。e. 第16至24節顯然有了很大的轉變,先知耶利米的辯解,不但獲得官員和群眾的支持,也造成祭司和(假)先知們很大的壓力。他們認為「不該處死」先知耶利米,甚至有長老還藉著先知彌迦的事件來替先知耶利米說話。


    f. 第18節是引用彌迦書第三章12節。第19節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十八章1至8節。g. 第20至23節是引用一個故事為例,說明聽從上帝的僕人傳出的信息,和拒絕聽從上帝的僕人傳出的信息,有很大的差異;拒絕聽從的王,會殺害上帝的僕人。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乃是約雅敬王的手下大將(參考卅六:12),他也曾請求約雅敬不要燒毀先知耶利米的書卷(參考卅六:25)。


    62.從第廿七章至第廿九章,這三章都著重於猶大亡國後被充軍至巴比倫的景況。在耶利米書編撰成書之前,這三章很可能是獨立的單元資料。因為有假先知預言巴比倫很快就要毀滅,因此,許多猶大人民堅持繼續與巴比倫對抗,先知耶利米則勸導被俘虜至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好好地在巴比倫生活。就像在第廿五章11節提起的,他們將在巴比倫長達「七十年」的時間。「七十年」,這可不是一段短的時間啊!


    63.廿七:1—22節,西底家作猶大王是在主前五九七年,他也是猶大最後一任國王。主前五八六年,他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俘虜,並在他的眼前殺了他的兒子,還將兩隻眼睛挖出來(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7)。


    a. 第2節的「軛」,是套在耕牛頸部的器具,用以控制牛隻的動向。這裡是用來象徵在政治上被箝制著(參考廿八: 10、12、三十:8)。


    b. 第5節說出上帝的主權,這主權正好顯明在所有的受造物之上。因為萬物都來自於上帝的創造,祂有權對所造之物作任何處理。「我要把地交給誰,就交給誰。」這句話也是使徒保羅引用出埃及記第卅三章19節經文的理念,上帝對摩西所說的:「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體恤誰就體恤誰。」(參考羅馬書九:15)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的主權不在於人的行為,而在於上帝拯救的計劃。因此,懲罰背叛的以色列人民,其實也是上帝拯救的計劃之一。


    c. 第6節再次強調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乃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參考廿五:9)。

    d. 第8、13節都提到上帝懲罰的方式,有戰爭、饑荒、瘟疫。這三種懲罰方式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請參考本書導讀第33題b)。


    e. 第9、14至18節都提到假先知傳出的信息,不但不能幫助以色列人民回到上帝的救恩裡,相反的,他們所傳的假信息只會帶給以色列人民更艱困的苦難。先知耶利米一生傳道工作中最痛苦的事,就是要用許多時間、精神與這些假先知、祭司等宗教領袖對抗,因為他們是引誘人民離開上帝教訓的主謀者。


    f. 這章經文另有重點,即先知耶利米要大家臣服於上帝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並不是只有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尚且包括鄰近的以東、摩押、亞捫、泰爾、西頓等國。這說明了巴比倫帝國的興起,將不只對猶大國造成威脅,整個地區都將納入它的版圖範圍。


    g. 另一方面,當先知無法如一般人民所期盼的成為「愛國的先知」,傳講「鼓勵愛國」的信息,卻傳出要人民「投降」於敵人,且這「敵人」被先知認定是「上帝的僕人」時,這先知將遭遇難以想像的「孤獨」,甚至會被他的同胞所厭棄。這也是先知耶利米最難過的地方(參考二:14—18)。


    h. 第19至22節可參考列王紀下廿四:8—17。


    64.第廿八章是真假先知之間的對抗;關於先知耶利米與假先知哈拿尼雅怎樣傳達信息。「哈拿尼雅」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恩慈的」。


    65.廿八:1—17節,第1節的「西底家作王第四年」,也就是主前第五九三年。


    a. 第6節可看出真先知耶利米內心真實的期盼,但個人內心的盼望,卻不一定是上帝所預定的計劃。因此,身為先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先知米該雅所說的:「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紀上廿二:14)換句話說,上帝的僕人──先知,即使上帝要他傳達的信息,並不是他所喜愛的,他也要照著上帝的話去傳。不是要傳人家喜歡的話,而是要照著上帝的指示說話。


    b. 第12至15節是先知耶利米所傳出的信息;一是再次強調第廿七章3 至7節所說的,上帝要將列國交給巴比倫帝國統治。二是對於哈拿尼雅假借上帝的名說話,先知耶利米說他這樣的行為必定會遭到上帝的懲罰。結果真的為了此事遭到上帝的懲罰而去世(17節)。


    66.廿九:1—23節,這是先知耶利米寫給被俘虜到巴比倫當奴隸的猶大以色列同胞的信。特別重要的是在這封信中,他要他的同胞「建造房屋,定居下來,要耕種,吃田裡的土產」,他同時要他們的兒女「結婚,生兒育女」,在巴比倫「繁殖起來,人口增多,不減少」,他甚至告訴他的同胞,當巴比倫的城市繁榮起來時,也是他們繁榮的契機。這樣的信息充分說明一件事:在巴比倫當奴隸,絕對不是短時間,而是有一段漫長的日子要過。就像第10節所說的,是「七十年」。除此之外,先知耶利米再次提醒他的同胞,不要再被那些假先知的錯誤信息所矇騙。


    a. 第10至14節是一段新的應許,顯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慈愛永不改變。上帝並沒有拋棄以色列人民,是因為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而被上帝懲罰。但經過懲罰之後,當以色列人民再尋求上帝憐憫時,上帝仍會接納他們。這是對被俘虜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所說應許拯救的信息。


    b. 第15至20節,這段則是針對那些沒有被擄去巴比倫而留在故鄉的以色列人民所說的信息。這些人包括那些逃離家園到鄰近國家去避難的以色列人民。原本他們想:在約雅斤時代被俘虜的人都是被上帝所厭棄的。但,先知耶利米則說上帝會寬恕那些被擄去的同胞,對那些沒有被擄去而留下來的人,上帝一樣會懲罰,因為他們並沒有悔改,還是一樣行上帝看為邪惡的事(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9)。就在西底家作王的時代,主前五八六年,這段經文所說的災難一一實現(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11)。


    c. 從第21至23節,看出一項重要的記號:上帝的僕人,言行舉止必須相當嚴謹。一方面假借上帝的名發言,另方面又在社會生活上「犯可惡的罪」,這樣的人怎能當先知?豈不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

    這一章指出那些假先知的名,可見他們當時在以色列人的社區相當活躍。


    67.廿九:24—32節,這段經文可看出在被俘虜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中,也分了兩派,其中一派認為應該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另一派的人拒絕聽從。這些拒絕聽從的人認為先知耶利米根本就不是先知,因為他一再傳達當巴比倫「順民」的信息,這會影響以色列人民心中的盼望。但先知耶利米則認為示瑪雅才是假先知,因為上帝並沒有差派他。他所受到的懲罰,遠比哈拿尼雅還要嚴重,因為他鼓勵人民背叛上帝。


    68.第卅至卅一章,這兩章都是用詩體寫成的,也被認為是先知耶利米信息的高峰。所談的都是關於上帝的拯救將臨到整個以色列民族。更特別的地方是:這兩章都清楚提起北國以色列的人民,和以往只提起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很不一樣。北國以色列是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消滅,南國猶大則是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消滅。巴比倫帝國因為國勢甚強,而取代了亞述帝國掌管北國以色列的版圖,因此,猶大的亡國,使巴比倫帝國掌管了全部的以色列民族。至少,這樣的說法已經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信息:亡國後的以色列民族,將變成「合一」的雅各子孫。不再是分裂的十二支派,而是合一的雅各家族。


    69.三十:1—24節,這一章詩歌的特色,在說明為甚麼上帝要「殘酷地懲罰」以色列人民?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罪孽深重、過犯累累」(14 至15節),上帝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懲罰他們。那是他們「應得的管教」(11節)。但上帝顯出祂的慈悲和憐憫,並不會消滅他們,相反的,會把他們從流亡的居所「搶救出來」,使他們「重回故鄉」。


    a. 第17至22節是好消息,因為這段詩歌說出上帝拯救的慈愛,不但要恢復以色列人民的尊嚴,也要使他們成為自由的民族,不再受外族人的統治。


    b. 第18至19節提到上帝「要讓他們重建耶路撒冷,在原址重新修造宮殿」,並要使他們的人口增加、繁盛,這些都在暗示資料來源應該是比較晚期的作品,是否出自先知耶利米,有許多聖經學者存疑。


    c. 第22節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將成為以色列人民的上帝,而以色列人民將成為上帝的子民。這種相互的關係,就是新的約的關係(參考卅一:31—32),也是這兩章一個重要的信息(參考卅一:1、33)。


    70.卅一:1—22節,在這段詩歌中,第2至6節、15至22節都是針對北國以色列的人民所發出的信息。


    a. 就像在第三章所提起的,上帝要將那些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俘虜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帶回來。因為上帝是「信實」(3節)的上帝。


    b. 第5節「撒馬利亞」原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也用來代表北國以色列。「葡萄」是四種象徵以色列人民的水果之一,另外三種是橄欖、無花果、石榴。

    c. 第6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說敬拜上帝的地方是在「錫安」,這是指耶路撒冷。在主前九三一年南北分裂後,北國的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一世就禁止人民到耶路撒冷敬拜上帝。現在卻說要在耶路撒冷(錫安)敬拜上帝,這已經說明「合一」之後的以色列民族仍將以耶路撒冷為敬拜的中心。


    d. 第8至14節可參考詩篇第一二六篇,也可比較以賽亞書第卅五章,以及第五十五章12節。返鄉的路上,人民的聲音是喜悅的,腳步是輕快的。再者,在殘存的人民中(2、7節),也包括了殘疾的人,他們不論是瞎眼、跛腳的人,或是懷孕的婦女與產婦,少年與老年人,都不惜路途遙遠,也爭著要跟著返鄉。


    第14節說到祭司將有「豐足的食物」,因為祭司原本是依據人民獻祭時所提供的食物而得到他們應得的份(參考利未記七:31—36),現在上帝將賞賜給他們「豐足」,意思是祭司將不會再有貪婪的行為,因為他們已經足夠有餘。


    e. 第15至22節,這段詩歌主要有兩點:一是承認上帝的管教乃是必要的,因為有管教,才使他們想到要歸向上帝(18至19節)。再者,上帝最疼愛的兒子就是以色列人民(20節)。換句話說,以色列人民和上帝的關係,就像父親和孩子之間那樣親密。


    f. 第15節被馬太福音的作者所引用,形容在大希律大屠殺二歲以下男嬰之後,聽到在以色列境內各地傳來號咷大哭的聲音(參考馬太福音二:18)。「拉瑪」,這是位於耶路撒冷北部大約八公里遠的一個小鎮,也是以色列人民被俘虜到巴比倫必經的一個村落(參考以賽亞書十:29)。在北國兩個最大的支族是以法蓮和瑪拿西,這兩個都是約瑟在埃及所生的兒子,被雅各當作自己「親生」的兒子對待(參考創世記四十八:5),這樣約瑟就如同雅各的大兒子,分得兩份的產業(參考申命記廿一:15—17)。而約瑟是蕾潔所生的兒子,蕾潔生下約瑟的弟弟便雅憫之後就去世了(參考創世記卅五:16—21)。因此,蕾潔也代表著北國以色列。這是形容北國以色列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消滅時,人民被俘虜去當奴隸的慘狀。

    71.卅一:23—40節,這段經文也是一樣,說出「錫安」將成為返鄉後最主要的敬拜之地,也就是以色列新國家的京都。


    a. 第24、27節特別提到「人煙稠密」,這是表明上帝的賜福,就像創造時上帝所賜福的一樣(參考創世記一:28),生命充滿了活力(25 節)。


    b. 第28節比較第一章10節。


    c. 第29至30節是一句流行於當時社會的成語。可比較以西結書第十八章1至4節。主要是重新詮釋出埃及記第二十章5節,以及民數記第十四章18節。每個人要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也要面對上帝的審判。雖然不會禍延至下一代,但卻不能推諉說自己受災難乃是因為上一代得罪上帝。


    d. 第31至34節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說明上帝與以色列人民的關係,除了第20節所說的「父子」之外,這裡又再次強調是「夫妻」(32 節),並且有立約的關係,現在則是要訂立「新約」,是刻在心版上的約,而不是僅在外表上(割禮是外表的記號,參考九:25—26)。刻在心版上的約,人將永遠記著。這段經文可比較第十一章1至5 節。


    e. 第35至37節這首詩歌編輯在此,顯然與前後文不太相稱。但表明上帝將永遠與以色列人民在一起,不再有分離。就如同第38至40 節所記載的。


    f. 新的耶路撒冷是個比以前還要寬廣的城池,過去被污穢的(置放屍體與垃圾之處),現在都將再次分別為聖。


    72.卅二:1—15節,西底家作王的第十年乃是主前五八七年,也就是耶路撒冷被攻陷的前一年。先知耶利米被囚禁在「宮廷書記約拿單的屋裡」(參考卅七: 15)。這就如先知米該雅被亞哈王囚禁在監牢,然後他帶兵去打仗一樣(參考列王紀上廿二:26—27)。西底家王囚禁先知耶利米主要的原因是他預言耶路撒冷城將會被巴比倫攻陷,且國王西底家也將被逮捕成為俘虜。這件事後來應驗了(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21)。


    a. 第6至7節可參考利未記第廿五章23至 25節。


    b. 第6至15節含有相當濃厚的預言意味──以色列人民將重返故鄉的土地居住。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先付錢買叔叔沙龍的兒子哈拿默的土地,這在表明上帝要贖回以色列人民和土地,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在的,且有寫下買賣契約做為憑證。先知耶利米這樣的舉動,也在說明一件事:被俘虜的慘劇固然不能免,但被釋放的事一定會實現,且時間不會太久(雖然是長達七十年,對一個堅強的帝國巴比倫來說,七十年是很短的,但對受折磨的以色列民族來說卻很長)。


    巴錄,他是先知耶利米的好友,也是他的書記(秘書)。


    73.卅二:16—35節,第17至25節是先知耶利米的祈禱。這篇祈禱也可以說是一篇簡單的「歷史回顧」。


    a. 第17節說出上帝乃是個「無所不能」的上帝,祂成就一切計畫的事(參考第27節)。


    b. 第18節提到「報應」禍延至下一代,這是一般人對出埃及記第二十章5至6節的認識。但先知耶利米已經重新詮釋「誰吃了酸葡萄,誰的牙齒就酸壞」(參考卅一:30—31)這句成語。


    c. 第24、36節又提起戰爭、饑荒、瘟疫的災情。


    d. 第24至35節說明猶大亡國的原因是「君王、首領、祭司、先知,都做了邪惡的事」,且又不聽上帝僕人的勸告而得罪上帝(參考廿五:3—7)。第35節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一章1至9節。


    74.卅二:36—44節,這是一段相當溫馨的預言,提到以色列人民與上帝之間永遠不能廢除的關係—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38節)。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第39至41節,上帝要重新創造一顆新的心給以色列人民,且與以色列人民訂立永遠的約。這也是耶利米書最重要的信息之一,上帝將重新建造新的以色列民族,使他們永遠有專一的心敬拜上帝(參考申命記六:
    4—9)。

    75.卅三:1—13節,第1節先知耶利米提到自己「還在王宮監獄的時候」,這是指主前五八七年,也就是西底家作王統治猶大國的第十年(請參考卅二:1)。


    a. 第3節所謂的「偉大奧秘的事」,是指第4至9節所提起的兩件事:一是耶路撒冷將徹底被巴比倫人摧毀,且城內死傷不計其數。二是上帝將恢復耶路撒冷昔日的榮耀。

    b. 第5節再次強調上帝之所以要摧毀耶路撒冷,主要是因為「城裡的人所做的壞事」惡劣到極點,才會引起上帝如此地憤怒。

    c. 第9節,上帝會恢復耶路撒冷的榮耀,是因為以色列人民回心轉意,尋求上帝的憐憫(參考何西阿書三:5)。鄰近的國家之所以會感到驚惶戰慄,是因為這與他們的認識差距太遠,甚至超出他們的理解之外,一個荒廢的城市,已經成為廢墟的城邦,會再次復興繁榮,這是無法想像得到的事。


    d. 第10至13節,提到以色列人民得到上帝的寬恕、憐憫之後,整個民族將重見以往讚美、歌頌上帝恩典的景象,同時將因為心靈的飽足,使居住的土地也得到復甦的生命力(12至13節),這一點也是聖經作者一貫的思想:人犯罪,土地連帶受影響;人得賜福,居住的土地也會得到從天上降下的甘露(參考創世記三:17)。


    76.卅三:14—26節,這是一段被聖經學者一再討論的經文,因為在「七十人希臘文譯本」裡並沒有這段經文。內容在其他經文中均可找到。


    a. 這段經文強化上帝必定拯救以色列人民脫離奴隸生活的預言。這段經文主要的重點在第15節:上帝將從大衛的子孫中興起拯救者,這點一直是以色列人民所期盼的。而上帝要從大衛後裔中興起拯救者,作者以「約」來說明,這「約」包括了對大衛王朝永遠的支持(參考撒母耳記下七:8—16),也對利未家族的應許(參考瑪拉基書二:4),以及從亞伯拉罕以來,上帝對以色列人民歷代祖先的應許。換句話說,這段經文再次表明上帝所說過的話,永遠不會改變(參考以賽亞書四十:8)。上帝將永遠維護「約」的神聖、尊嚴。祂和以色列人民所立的「約」,是永遠的約(參考創世記十七:7—14)。


    b. 第15至16節再次重述第廿三章5至6節所說的。


    77.卅四:1—7節,這段經文可比較第廿一章1至10節的經文。第1節提供的歷史背景是在主前第五八八至五八七年的時代。依照第7節的記載,猶大王國只剩下兩個有國防設施的城市──拉吉與亞西加,這兩個城在所羅門王的兒子羅波安時代,為了加強國防曾經修築過(參考歷代志下十一:9)。比較奇怪的是第4至5節,提到西底家王得到良好的結果。第5節說西底家王會「平安去世」,但依照列王紀下第廿五章7節的記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他眼前「殺了他的兒子,然後把他的兩隻眼睛挖出來;他們用銅鍊鎖住他,把他帶到巴比倫去」,而這裡則說還有人為王唱輓歌,這樣表示西底家是死於巴比倫之地,為他唱輓歌的是同樣被俘虜到巴比倫的人民。


    78.卅四:8—22節,這段經文的背景必須先瞭解所謂「釋放希伯來奴隸」的法律規定,這是依據出埃及記第廿一章2至 11節,利未記第廿五章39至55節等經文,是以色列人民對待貧困同胞所必須嚴守的規定。換句話說,在猶大末期,國勢相當動亂不安的時代,以色列人民已經忘了上帝的法律規定,有人還過著「蓄奴」的奢侈生活。a. 第17節再次提到上帝將以「戰爭、瘟疫、饑荒」嚴厲懲罰這些不守上帝誡命、規例的人民。

    b. 第18至19節是有關立約的方式,可參考創世記第十五章9至18節的記載,有關亞伯拉罕和上帝立約的情形。將牲畜剖成兩半,然後立約者從中間走過,這是表明用生命立約,如果毀約,就會像該牲畜一般,被剖成兩半。


    c. 第21至22節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1至21節。巴比倫帝國在主前五八六年消滅猶大國,並且俘虜了國王西底家和人民。


    d. 這段經文主要的重點在第11、16節,以色列人民並未遵行與上帝所立的約,隨著自己的意思改變約定,而引起上帝的憤怒。


    79.卅五:1—19節,這章是說明利甲人遵行祖先的教訓,嚴守上帝教導他們的法律規例。而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卻一再地背叛上帝,不但不守法律規例,而且還拜偶像神明,過邪惡的生活。


    a. 第1節說出歷史年代的背景是在約雅敬作猶大王的時候,那是主前六○九至五九八年。而在第11節提到「逃避巴比倫和敘利亞的軍隊」,這應該是發生在主前六○一年的時候,因為約雅敬背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導致巴比倫攻打耶路撒冷。由於埃及出兵援助猶大,使巴比倫帝國有所顧忌而折返。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派出一部份的軍力與敘利亞聯合,在主前五九八年時再次攻打耶路撒冷,這就是這一章經文的背景。


    b. 利甲人是怎樣的族群,我們已經找不到更多的資料,只有在歷代志上第二章55 節提到是屬於迦勒的後裔,和基尼人有親屬關係,是游牧民族,和以色列人民的關係良好(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6,列王紀下十:15—17)。


    c. 從第6至11節來看利甲人的生活態度,很像獻身分別為聖的「離俗人」,過著簡單純樸的生活。先知耶利米稱讚他們對生活的嚴謹,並且認真確實地遵守祖先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因此,上帝將賜福給他們和他們後代的子孫,讓他們可以擔任祭司的工作。也有些學者認為,利甲人的後裔從巴比倫返國後,曾在重建聖殿的工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都沒有確切的資料可循。不過,他們的精神確實影響了後代一些猶太主義保守團體的紀律。


    d. 第12至17節則是相對的態度,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不但不遵守約定,連子孫也一再毀壞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因為他們違背所立的約,所以上帝將嚴厲懲罰他們。


    80.卅六:1—32節,這一章可說是耶利米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事件發生在主前六○五年;這一年也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繼位的第一年(耶利米書廿五:1)。依據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節的記載:這一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侵犯猶大。約雅敬被迫臣服他三年,然後背叛他。」先知耶利米有鑑於屢次警告自己的同胞猶大的以色列人民,都被當作耳邊風,因而要他的秘書巴錄將他所講的話用筆記錄下來,並且拿到耶路撒冷聖殿新門的地方(這兒是「便雅憫門」,是朝北面的內院門。這裡也是他們審判先知耶利米的地方(二十:2)),公開宣讀給眾人聽。先知耶利米希望以這種方式,挽救一些心靈尚未完全封閉而願意聽從上帝旨意的人民。


    a. 巴錄,是先知耶利米的好友,也是他的秘書,幫助先知耶利米記錄許多言行,也替先知耶利米保管過一份地契(卅二:16),又隨從先知耶利米被擄到埃及(四十三:6)。他可能就是編輯這本先知文獻的主要人物。


    b. 第9節的「第五年九月」,就是主前六○四年十二月。這時候的猶大原本附庸於埃及,現在卻面臨巴比倫的大軍壓境,舉國震驚,該怎麼辦?這是一個重要的抉擇。因為猶大宣佈舉行全國性的「禁食」,先知耶利米要巴錄利用這個機會宣讀上帝的話語,希望藉此喚醒一些人悔改。
    c. 先知耶利米要巴錄去宣讀,是因為他「被禁止上聖殿」,原因可能和他所傳的信息不受歡迎有關(參考第十九章至二十章6節)。


    d. 第12節的「宮廷書記」,就是今天的行政院長。


    e. 第19節說明他們知道這件事可能引起猶大王約雅敬的憤怒,而有生命的危險,因此要巴錄和先知耶利米躲藏起來。因為約雅敬曾為了先知烏利亞說預言,聽了之後很生氣,即使烏利亞已經逃往埃及避難,約雅敬還是派人到埃及去將烏利亞逮捕回國處死(廿六:20—23)。


    f. 第20至26節可看出這些重要幕僚對約雅敬的認識是正確的;他確實很生氣,因此才會將先知耶利米口授給巴錄的語錄全部燒毀。第24節可看出約雅敬一點悔改的心也沒有,連他身邊的臣僕也是這樣,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約雅敬之所以墮落,必定與這些臣僕有密切關係。


    g. 第27至32節,重新再寫,將上帝的話語又重新記錄下來。這一次重新寫過的語錄,顯然比上次的語錄還要長(32節)。因為這份新的語錄,包含了有關約雅敬王將遭遇的懲罰。


    81.從第卅八章至第四十四章為止,都是記載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城被圍困和被摧毀時,他所遭受的待遇,以及他所傳的信息。


    82.卅七:1—21節,這一章主要在說明先知耶利米受難入獄的經過,主要是因為他所傳的正確信息,不被當時的領袖接受。


    a. 第1節說明發生的年代是在約雅斤繼位的時候,那是主前五九七年。他在位的時間很短,和約哈斯一樣,只有三個月而已。緊接在約雅斤之後繼位的就是西底家王,他是從主前五九七年至五八六年。但他只想要先知耶利米為他祈禱,也一再期盼能聽到

    上帝的信息(17節),但卻不願意聽從上帝的話語,他所期盼的信息是上帝要毀滅巴比倫,但這並不是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傳達的信息內容,相反的,卻是上帝要毀滅猶大和西底家。這也是一般人共通的毛病:只想要上帝聽自己的祈禱,卻不願聆聽上帝要對人說甚麼。

    b. 第6至10節,先知耶利米的回答非常清楚,一點也不含糊或只說些無關痛養的話,他回答的內容就像第卅四章1至7節所說的,巴比倫帝國的軍隊並不會撤退,反而很快就會再來攻擊耶路撒冷,且是嚴厲的懲罰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以色列人民。這樣的回答當然令眾人大失所望,也對先知耶利米非常不諒解,這也是導致他被逮捕入獄的主要因素。


    c. 第11至21節,第12節可參考第卅二章1至15節。先知耶利米在上帝的啟示下,到亞拿突城以十七塊銀子購買哈拿默的土地。依照第卅二章的記載,當時是西底家作猶大王的第十年,也就是主前五八七年,這一年也是巴比倫帝國圍攻耶路撒冷的年代。當先知耶利米準備離開耶路撒冷城的時候,就被逮捕,理由是他想叛國投向巴比倫。這可能與他一再傳出巴比倫將要毀滅猶大國有關,也可能與他一再傳達「誰向巴比倫投降,誰就不至於被殺,性命得以保全」(卅八:2)有關,因為這樣的言論在國家危機時,很容易被愛國基本教義派的人當作叛國賊看待。


    d. 第15節提到宮廷設有監獄,這是為高級官員而設的宮廷監獄(參考創世記卅九:20)。

    e. 第17節b,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和先知米該雅一樣,不會因為國王當面問他們,他們就說國王喜愛聽的話,他們依照上帝的啟示,上帝要他們說甚麼,他們就說甚麼(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17)。結果,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地告訴西底家王,他將被巴比倫王俘虜,並且進一步反問國王逮捕他的原因。然後他請求西底家王給他較好的待遇,不要讓他受到更多的苦楚。


    f. 第21節,「直到城裡的餅都吃完」,這句話的意思是:城裡的糧食都沒有了。


    83.卅八:1—28節,這一章的資料可能和第卅七章是相同的,因為先知耶利米被逮捕都與他傳達巴比倫帝國將佔領耶路撒冷,且要俘虜西底家王等言論有關。

    a. 從宮殿監獄到被墜入甚為泥濘的枯井中,這確實是很大的轉變,因為原先關他的監獄,是宮廷監獄,可以會客。先知耶利米可能就是利用這個機會向那些來探訪的人鼓吹「投降論」,這當然會引起當局的不滿,甚至認為他簡直就像通敵者。這就是官員們所說的,先知耶利米的言論只會使原本已經相當低落的士氣更加惡化,認為他的言論已經危害到國家的安全。因此,西底家王也同意用嚴厲的方式懲罰他。墜入這樣的井裡,主要就是讓先知耶利米在痛苦中慢慢死去,也算是一種折磨的方式。

    b. 第7節,「王在便雅憫門開庭」,古代城門口就是今天的法庭,人民有任何問題可以在這裡向法官申訴。這位以伯‧米勒是誰?我們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古實人、太監。他之所以要王善待先知耶利米,可能是因為先知耶利米在以色列人民中享有重要的地位,怕人民知道之後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因此,將先知耶利米從枯井中救起來。


    c. 第14至28節可看出西底家王的懦弱和無能,因為此時他已經無法掌控政府的機能。


    d. 這段經文也說到西底家很希望再聽到先知耶利米說出上帝的信息。但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即使說出真實的話,西底家也無法堅持聽從先知耶利米的勸告,因為他身邊的宦官已經架空了他的權勢,這從第24節可以看出來。西底家要先知耶利米隱藏他們之間的談話,這充分說明這個國家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84.卅九:1—10節,第1節的「西底家作猶大王的第九年十月」,也就是主前五八七年一月。第2節的「第十一年四月九日」,就是主前五八六年七月十八日。這樣前後圍城有一年半的時間,耶路撒冷城終於被攻破。


    第3至10節是有關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猶大亡國、西底家王被俘虜、人民被押解到巴比倫的情形,這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1至21節;歷代志下第卅六章11至21節;耶利米書第廿五章1至27節。


    85.卅九:11—18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要釋放先知耶利米,這是甚麼原因?確實很難解釋,尤其是這樣的舉動,必定加深那些被俘虜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對先知耶利米的猜忌,即使他所說的「猶大亡國論」確實已經發生,但對於那些「猶大復興基本教義派」的以色列人民來說,巴比倫王的這種舉動,只會使先知耶利米的處境更為艱難,因為先知總是孤獨的。


    古實人以伯‧米勒,他是宮廷太監,因為曾替先知耶利米陳情,請求西底家王寬待先知耶利米,而得到西底家王的允許,將先知耶利米從枯井中拉出來,改成關在監獄裡(參考卅八:7—13)。現在則是得到先知耶利米的回報,他說古實人以伯‧米勒會得到上帝的恩待。第15節說這段預言是在先知耶利米「還被關在王宮監獄的時候」說的,因此,如果編輯在第卅八章13節之後,讀起來會比較順暢。這段預言也在說明:一個人如果善待上帝忠實的僕人,必定會得到上帝的賞賜。例如列王紀上第十七章8至24節,那位幫助先知以利亞的撒勒法寡婦;列王紀下第四章1至37節有關先知以利沙與窮寡婦,以及書念的有錢婦人的事件;約書亞記第二章、第六章22 至25節有關約書亞派出兩個探子,在耶利哥城裡遇到妓女喇合之事件。


    86.四十:1—12節,「尼布撒拉旦」,這是巴比倫王的顧問兼護衛長(請參考列王紀下廿五:8)。「拉瑪」是位於耶路撒冷城以北約八公里處的一個小鎮。


    a. 比較特別的是:這位護衛長竟然會相信先知耶利米所傳的上帝的信息,並且說耶路撒冷城的毀滅,並不是巴比倫有甚麼特別的地方,而是因為以色列人民不聽從上帝的話,這在耶利米書中有特別的意義:凡是聽從上帝的話的人,都可能被揀選為執行上帝計畫的「僕人」,巴比倫就是上帝用來懲罰以色列人民的「僕人」(參考廿五:9)。

    b. 亞希甘,他是約西亞王朝中的一個首領(參考列王紀下廿二:12、14)。他的兒子基大利被賦予責任照顧先知耶利米。


    c. 由於有先知耶利米的輔佐,基大利在管理猶大地區的行政工作時,贏得流亡在外國的以色列人民的信任,紛紛返回故鄉。第12節可看出作者有意要表示因為基大利的用心,所以有好的成果出現—田園豐收,人民可以收存許多水果,並且釀酒。


    d. 從第7至12節也可看出雖然是在亡國的情況下,猶大還是保存了不少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特色,例如由自己的族人當總督,負責行政事務。再者,主前七二一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消滅時,曾大舉移民進入以色列,混雜了以色列人民(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41)。但在南國猶大,巴比倫帝國並沒有採取類似的強烈措施,而是允許殘存的以色列人住在猶大,因此,許多流亡到國外避難的猶大以色列人民紛紛返國,這也是雖然巴比倫將「那些最窮苦、沒有財產的人留在猶大」(卅九:10),但卻不失生產力的原因,因為有許多「殘存的以色列人」已經返回參與生產力的行列。他們可收存酒、果子、橄欖油等。這些雖然是屬於民生用品,但表現的卻是生活文化的一部份,例如:他們必須用很純的橄欖油提煉敬拜用的香油,雖然聖殿已經被拆毀,但祭壇還在(參考四十一:5),且後來發展出來的「會堂」聚會,獻祭、點香則是照常。這些物品都可從日常生活物品中提出最好的來奉獻。再加上先知耶利米也回到他們當中,即使他們不喜歡他的言論,卻無法否定他才是真正先知的角色和重要性。


    87.四十:13—四十一:18節,這段經文是記載有關基大利被謀殺的事件,也突顯了剛設立屬於巴比倫行政省會之一的猶大,其內部事務的不穩定。基大利不愧是一位優秀的領袖,雖然有人提供情報,且後來證實情報正確,但他並沒有因此對別人猜忌,或是心存疑慮,他寧願相信別人。這一點是開始在過奴隸生活的猶大以色列人民非常值得學習的功課,因為在被奴隸的生活中,最容易相互猜忌、懷疑,最後導致整個民族的結合力瓦解。

    a. 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可能因為嫉妒基大利的受寵,也可能是屬於「愛國黨」的派系,對於和巴比倫帝國合作的人,都視同「民族罪人」。他不僅謀殺了基大利,還謀殺了前往耶路撒冷聖殿遺址獻祭的同胞,這些來自北邊的以色列同胞,可能因為整個巴勒斯坦已經被巴比倫統治,所以不再有南北之分,而聖殿雖然已被拆毀,但祭壇還在。再者,從第5節可看出,這樣的裝扮是表示高度的「哀傷」,因此,他們來獻祭,其實也在哀悼耶路撒冷聖殿被拆毀。


    b. 第9節的「坑」,可參考列王紀上第十五章22節,這是以色列王巴沙用來做為國防的工程,但沒有完工。該「坑」可能是當時為了「蓄水」之用,因為分裂後的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交惡,戰爭有一發不可收拾之虞。如果缺水,就無法維持戰線的補給。但以實瑪利卻用這個坑來作為他屠殺自己同胞的掩埋場。


    c. 第10節的「王的女兒」,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王室的婦女」(比較第16節)。

    88.四十二:1—22節,這一章是延續第四十章有關基大利被以實瑪利等人謀殺之後,延伸出來的許多問題之一,除了以實瑪利逃往亞捫尋求庇護外,約哈難也來尋求先知耶利米的協助。整章的中心主題在:上帝乃是個慈悲的上帝,他會以仁慈對待殘存的以色列人民,只要他們倚靠上帝的憐憫,而不是倚靠人的軍事武力。上帝也是個堅守「約」的上帝,祂既然已經答應保守以色列人民,就會堅守這樣的「約」,因為這「約」是永遠的約。


    a.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先知耶利米顯然知道大屠殺的事件,但卻保持沈默,這件事令人感到不解。先知耶利米是否真的知道而沈默不語,無從考證。不過當約哈難等人來尋求先知耶利米的協助時,必定會將實情全盤托出,否則先知耶利米不會答應他們的請求。


    b. 第7節的「十天後」是個重要的時間,因為在這「十天」中,這些來尋求上帝旨意的人,顯然已經心浮氣躁,等不及了,而決定前往埃及避難。與他們原先信誓旦旦說:「無論上主──我們上帝的話是好是壞,我們一定聽從」,已經不相同。這章經文也說明了以色列人民的特色:以自己的決定強要上帝符合他們的需要。這樣的上帝不再是他們的上帝,而是他們的僕人。但先知耶利米拒絕這樣的態度,因為真正的以色列百姓是順服、聽從上帝旨意的。


    c. 第10至11節可說是整章的中心信息:上帝乃是信實的上帝,祂堅守信約,不會改變祂對所揀選的子民的慈愛,因為祂就是仁慈的上帝。


    d. 第16至17、22節都提到背棄上帝者將會遭遇的慘狀──戰爭、饑荒、瘟疫,這也是先知耶利米書的中心信息之一。先知耶利米傳出的信息是:不要到埃及去尋求生命的保障,而要留在故鄉──上帝應許的土地,因為這是上帝答應看顧的地方,他們決意去埃及是認為埃及才有能力阻擋巴比倫帝國的武力侵犯。但他們忘了,如果沒有上帝的保護,即使有再堅強的軍事武力也是枉然(參考詩篇卅三:16—20)。


    89.四十三:1—13節,約哈難和其他領袖的態度是傲慢的,且利用挾持的方式來逼先知耶利米就範。他們將巴比倫的護衛長、先知耶利米、巴錄等人都挾持往埃及去。他們不但否定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且將罪過諉之於巴錄身上。但上帝並不妥協,也不會漠視人的傲慢態度。祂必定會嚴厲懲罰這些人,並且也要懲罰收容這些人的埃及。上帝不允許他們前往埃及,主要原因是希望留下一些忠實的選民,不希望這些殘存的選民再次因為居住環境的誘惑,而淪為拜偶像神明的行列(參考四十四:8)。


    a. 第7節的「答比匿」,這是位於埃及三角洲東部孟沙勒湖以南的一個城市。是當時埃及的國防要塞之一(參考二:16)。


    b. 第11節再次提到瘟疫、戰爭、饑荒等災難將會降臨埃及,且巴比倫已經成為上帝的「僕人」,會拆毀埃及人視為神明的太陽神廟。用這種方式徹底讓這些逃往埃及避難的殘存以色列人民的領袖知道,若不是上帝允許,無論逃往哪裡都一樣(參考詩篇一三九:7—12)。


    90.四十四:1—30節,這一章清楚地說明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毀滅至死不知悔改的殘存以色列人民。上帝將用「戰爭、饑荒、瘟疫」等災難降臨到他們身上。懲罰的方式就是上帝再次差遣祂的「僕人──巴比倫」入侵埃及,並且埃及王合弗拉將如同猶大王西底家一樣,被巴比倫帝國所俘虜。


    a. 這一章的重點是:再次說明以色列人民淪亡為巴比倫帝國之奴隸,乃是因為他們背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且不聽上帝僕人的勸告,還故意侮謾上帝的神聖──公開宣稱不再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寧願去拜埃及的女神。並認為拜埃及女神有得吃、喝,非常享福,無災禍。而敬拜上帝卻是災禍連連。


    b. 這一章的特色是:背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的舉止,不僅在男人之間流行,連婦女都認為這樣的行為正確。長久以來婦女一直扮演著教導子女信仰的第一線工作者,現在連婦女都成為拜偶像的先鋒,則整個家庭的墮落已經不堪想像了。


    c. 這個拜偶像神明卻享有社會生活安定的時代,可能就是在瑪拿西執政的時期,也就是主前六九七年至六四三年。瑪拿西王執政長達五十五年,國家稱得上小康、平靜無事,因此,最容易使人產生這樣的觀念。但在他執政期間,也可說是猶大以色列人民信仰上最墮落的時期,因為他除了帶頭祭拜偶像神明外,還「把自己的兒子燒獻了,又行占卜、巫術,求問算命的、通靈的」,並且把「亞舍拉女人的柱像放在聖殿裡」。列王紀作者說他犯罪「比上主從他子民面前趕出去的原先住民所犯的罪還要嚴重」,不僅如此,他還「殺了許多無辜的人民,使耶路撒冷的街道流滿了血」(參考列王紀下廿一:1—16)。


    d. 到底人生存最重要的是甚麼?這是一個很值得省思的問題。除了吃喝之外,就沒有甚麼比吃喝更重要嗎?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時,也是抱怨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他們寧願留在埃及,因為在埃及有得吃、有得喝,且吃得很飽足,在曠野則快餓死了(參考民數記十一:4—6)。現在,他們又再次提起吃喝的事,卻是敗壞心靈最嚴重的行為。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