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導讀(1~30)

    1. 一:1節,這一節已經清楚說明了這本書的總題旨,就是「上帝向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啟示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事」。同時介紹先知以賽亞的背景,就是在主前第七九二年(烏西雅王)至六八六年(希西家王)期間,這一節所列的君王都是屬於南國猶大的,卻沒有提起北國猶大的王,主要原因是先知以賽亞是在南國,他的工作地點也是在南國。在此同時期的北國以色列王,乃是耶羅波安二世(七九三年),直到何細亞亡國的主前七二一年止。
    2. 一:2—20節,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在主前七○一年,亞述王西拿基立帶兵攻擊耶路撒冷的時代(7至9節)。而從第2至5節則是反映出上帝的子民以色列民族背棄上帝所帶來的災難。在這段經文中所用的「背棄」、「棄絕」、「背叛」等詞,都是在指以色列人民忘記上帝,或是故意不承認上帝,去敬拜別的神明,因而引起上帝的憤怒,決定從以色列民族中收回祂保護的手。


    a. 第2節就像摩西的時代,呼天喚地為證,說明以色列人民曾與上帝立約,但現在卻背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參考申命記三十:19、卅一:28、卅二:1)。意思是這約並不是以人的力量可以隨便更改或毀壞的。因為它是永遠的約。

    b. 第10至14節可比較彌迦書第六章6至7節,先知彌迦也說出同樣的信息:上帝並不喜歡人獻祭,包括獻祭時所必要的敬拜禮儀等,祂喜歡的是人聽祂的話,遵行祂的教訓。也可比較耶利米書第七章21至26節,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強調說,只要聽從上帝的命令,他們就事事順利。從這段經文可看出,宗教禮儀固然重要,但是真實依照聖經教訓去行更重要。耶穌基督曾說:「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只有實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七:21)


    c. 第15至20節,說到一個信仰上的基本觀念:流人血的雙手,乃是骯髒、不潔淨的。用這樣的手來祈禱(與上帝對話、敬拜上帝),不但不算是祈禱,相反的,簡直就是對上帝的污辱。


    d. 第17節可比較新約雅各書第一章27節:「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孤兒寡婦,乃是社會中的弱勢者,對他們的照顧,在摩西法律中一再表明(參考申命記十六:11—15、廿四:17—22)。


    e. 第18至20節「罪污朱紅」或是「罪污深紅」,都是在表明殺人流血的慘重情形。而上帝的愛卻要將以色列民族所犯的這些重大罪惡掩蓋過去。但也有另一種翻譯,就是第18節開頭所說的「我們來理論」,意即上帝要找以色列人民公開辯論,他們這樣大的罪,怎能使自己變成無罪的人?上帝的寬恕是有條件的,就是人要悔改,遵行上帝的話。否則單靠宗教禮儀和獻祭是無濟於事的。


    3. 一:21—31節,第21至23節上帝在控訴耶路撒冷人民敗壞的情況,與前面第17節上帝所說的教訓完全背道而馳。申命記第十六章18至20節就有明確記載,法官不可收受賄賂,「因為賄賂會使明理的人盲目,使公正的人顛倒是非」。


    a. 第21節先知以賽亞用「妓女」來形容以色列人民已經背叛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先知何西阿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夫妻」的關係來比喻(參考何西阿書二:19—20)。
    b. 第24至26節,這段說到上帝的審判像用火提煉金屬一樣。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上帝的子民「歸正」。相對的,就是第27至28節所說的,那些不「歸正」的子民,都將滅亡。


    c. 第29至31節,用樹木表示以色列人民拜偶像的罪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繁榮的社會景象,卻將變成枯萎的生命,將會面對死亡的來臨。


    4.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論到有關南國猶大和耶路撒冷的預言。


    5. 二:1—5節,就像第一章1節是該章的「開場白」,第二章1節則是第二章至第五章的「開場白」。


    第2至5節,這段詩歌也可以比較彌迦書第四章1至4節。第3節的「上主的山」,意思是指錫安山。也就是建造聖殿的地方,是個小小丘陵高地。然而,這段詩歌所預言的是一個美麗的夢境,卻是在經過亡國慘痛經驗之後反思的結果,因為國際間要停止戰爭,是相當困難的。詩人用這樣的詩,所要表達的是:戰爭,就像雙手沾滿了他人的血,絕對不是上帝所喜愛的。有戰爭的地方,看不見上帝的愛。戰爭的聲音,就是人犯罪時喧嘩的叫聲。


    6. 二:6—22節,這段經文開始提到「那一天」、「日子將到」、「那日子來臨」,這是先知文獻中非常重要的句子,也是先知信息中主要的「儆醒語」。因為這是在表明審判的日子來臨,就像創世記第十九章所記載上帝來到所多瑪城進行毀滅的審判工作。真正的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那一天」、「日子將到」是甚麼時刻,因為時間是在上帝的手中,上帝自有祂自己的計劃。


    a. 先知以賽亞指出以色列人民的罪狀:學習異國民族的習俗,最嚴重的行為就是去拜偶像神明。表面上看來,是擁有許多財富,但心卻離棄上帝,結果所擁有的都將失去,因為失去了上帝,等於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


    b. 再者,作者所描述的上帝,就像是一位帶領著千軍萬馬的上帝,祂的軍隊的勢力簡直是銳不可當,可摧毀一切。即使是躲進山洞、巖石的隙縫中,也一樣逃不掉。


    7. 第三章主要在描述上帝審判一個國家或民族時,將會產生的各種社會現象;包括生活的窮困、潦倒、生命的哀號、倫理是非顛倒。


    8. 三:1—12節,第1至3節說明原本有能力的人,都將變成「英雄無用武之地」。第4至5節則是說明原有的社會秩序已經顛倒,不復存在,這幾乎是無政府的狀態(12節)。年老的人不再受到應有的尊崇。先知說,這是因為受上帝揀選者(以色列領袖們)沒有善盡責任完成上帝所交託的使命。從這裡可看出:領導人物若是沒有盡責於上帝交付的使命,連累遭殃的就是全體人民。


    a. 第6、18節,都提到「那日子」,表示上帝將進行審判的工作。

    b. 第8至9節是上帝控訴以色列人民的罪狀情況,情形嚴重到與所多瑪城的人民一樣,足以讓全城滅亡。


    9. 三:13—26節,這一段經文主要在第14至15節,說明整個社會敗壞的風紀,就是以不公義的手段,搶奪人民的財物,然後驕傲地炫耀自己的能力和高貴。但是,這些穿金戴銀的虛榮和虛偽,所表達出來的就是犯罪的證據,正好是上帝懲罰的憑據。


    a. 第17節,當時社會女人留長髮乃是她們最大的尊容,也顯示上帝同在的記號。相對的,如果女人被剃光頭,乃是最大的恥辱,就像露出她的下體一樣。

    b. 第18至26節可參考列王記下第廿四、廿五章南國猶大末期的慘狀,在巴比倫帝國的侵犯下,悽慘之狀甚至是「慈母親手烹自己的孩子吃」(耶利米哀歌四:10)。這和第16至17節所描述的富貴、盈嬌之態全然不同。第18節也列出了許多婦女身上所用的金銀首飾品,包括從頭、腳、頸、手臂、面、帽子、腰間、手指、鼻子等等。所用的東西之多,真是琳瑯滿目,包括有面罩
    、帽子、小裝飾、鼻環、戒指、皮包、外套、禮帽、斗蓬、棉紗長袍、麻紗手帕、頭巾、皮帶等等。也就是從第18至21節,是珠寶與化妝品。第22至23節則是服飾。

    10.四:1—6節,主題仍舊是在第1、2節的「時候快到」,這都是先知文獻的主題,提醒人民不要以為上帝已經不存在,或是不理會他們,不是這樣!上帝的審判即將來到,很快就會來臨。但這裡的「時候快到」也帶有憐憫、寬恕的恩典,與上帝要重建以色列人民已破碎的心靈有關,上帝將再次與祂的選民同在。


    a. 第1節指出以色列人民因為戰爭失敗的緣故,男人幾乎都死於沙場,女人幾乎都成為寡婦。


    b. 第2節的「時候快到」,是指拯救的時刻,對亡國的以色列人民來說是期盼已久的時刻。這「時候快到」也是指上帝赦免的時刻,以色列人民將因此獲得「新的生命」。「新的生命」乃是聖潔的(3節),就像早年上帝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一樣,用雲彩和火柱保護(參考出埃及記十三:20—22)、帶領他們走過那段艱辛的路途,然後進入應許、祝福之地。


    c. 第5至6節是在形容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同在的記號。正像詩人所描述的情形:「上主要保護你;他在你身邊庇護你。白天,太陽不傷你;黑夜,月亮也不害你。」(詩篇一二一:5—6)


    11.第五章共計有三首詩歌,就是第1至7節,形容以色列人民就是上帝所揀選最優等的葡萄樹,栽種在最好的葡萄園。可惜的是,以色列人民並沒有讓上帝安心,他們反而成為最差的族類。第二首詩是第8至25節,這是對以色列人民的控訴,在這些控訴中,提到六次「遭殃」的來臨。第三首詩是從26節至30節,預言外國的軍隊將會來襲擊以色列人民,使他們的國家面臨毀滅的危機。

    12.五:1—7節,這是一首詩歌,描寫上帝怎樣愛護以色列人民,將他們看成是上帝最好的「族群」。葡萄園,代表以色列這個國家;葡萄樹,象徵著以色列人民。耶穌基督的比喻中也常引用,例如馬太福音第廿一章33至46節很可能就是依據先知以賽亞這首詩歌延伸而來的。

    a. 第2節說造了一座高塔當作瞭望台,這是為了防止小偷侵入葡萄園偷取成熟的葡萄所做的設施。


    b. 整首詩歌的重點在第2節最後一句:「不料,一顆顆葡萄又酸又澀。」這說明「品種優良」的葡萄樹,怎能長出又酸又澀的葡萄?必定是出了狀況。第5至6節說出葡萄園的主人決定採取的措施──毀壞它。主人的作法是:讓它荒廢掉!


    c. 第7節是對這首詩歌的解釋,葡萄園乃是指以色列這個國家,葡萄樹就是這個民族
    ,葡萄園的主人就是上帝。


    13.五:8—25節,在前一首詩歌提到葡萄園的主人準備要讓葡萄園荒廢,因為,「品質優良」的葡萄樹竟然會結出又酸又澀的葡萄,讓主人相當傷心。但除了又酸又澀之外,並沒有詳細說明真正的問題是甚麼?現在這首詩歌則很清楚地說明以色列人民的問題在哪裡?這裡總共控訴了以色列人民六項大的罪狀:(1)貪婪之心(8至10節),(2)有權勢者奢華宴樂,漠視人民的苦難(11至17節),(3)對上帝的作為採取「嘲笑」的態度(18至19節),(4)沒有是非(20節),(5)自以為有「智慧」,但卻不相信上帝。聖經的作者說「認識上帝才是明智」,顯然這些人是故意不認識上帝(21節),(6)接受賄賂,冤屈正義(22至25節)。


    在這首詩歌中,提出六個「災禍」之後,又提出上帝的三個審判,分別在第9至10節、13至15節,和第24至25節。


    14.五:26—30節,這是第三首詩歌,主要在說明上帝決定要嚴厲懲罰以色列人民,上帝採取的方式是以色列人民連想都沒有想到的方式──揀選以色列人民的仇敵來懲罰上帝自己的選民以色列人民。也就是說:上帝是站在以色列人民仇敵的那一邊,而不是站在以色列人民的這一邊。上帝之所以會不顧一切採取這種殘酷的手段,主要原因就是以色列人民「違背了以色列神聖上帝的法律,拒絕了上主──萬軍統帥的教導」(24節)。


    15.六:1—13節,第1節清楚提到歷史時代的背景,就是在烏西雅王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主前七四○年。他在位時間是主前七九二年至七四○年,前後掌權長達五十二年,是一位相當敬虔又有能力的君王。歷代志下第廿六章16至21節記載烏西雅王曾因為堅持要自己進聖殿燒香,當祭司們禁止他這樣做時,他卻對祭司發怒,結果被上帝認為是驕傲的行為,而被懲罰長出大痲瘋。也因為這樣,他有了憂鬱的心情,不再處理國政,交由他的兒子約坦掌管。


    a. 第2至4節是描述天使出現的景況。這些景象都在說明上帝的威嚴,以及祂的神聖不可侵犯。第4節的「聲音震動」、「煙霧」,在出埃及記第十九章16至19 節也有類似的描述,說明上帝的出現確實有這些景象襯托著。


    b. 第5節,這一節是說明先知以賽亞在看見上帝的威嚴、神聖之後,發覺自己雖然是受到上帝的呼召而成為祂的僕人,但卻是一個「不潔淨」的人,怎能傳出上帝神聖的話語?一般人是看到上帝就會死亡(參考創世記十六:13,出埃及記卅三:20),但他沒有死亡,這表明上帝對祂所揀選的僕人有特別的恩典。


    c. 第6至7節乃是象徵著先知以賽亞「不潔淨」的嘴唇,已經被上帝所消除,成為潔淨的,因為說謊的嘴唇不能傳揚上帝神聖的話語。就像詩人所說的:「虛偽的人哪,上帝要怎樣對待你呢?他要怎樣懲罰你呢?他要用戰士銳利的劍,用灼熱的炭火來懲罰你。」(詩篇一二○:3—4)


    d. 第9至10節,這兩節說明了當時人心硬化程度之嚴重,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上帝的信息原是讓人明白的,使人因為明白上帝的信息,而知道悔改認罪。但是心硬的人卻拒絕接受上帝的信息。這兩節經文也在耶穌基督傳福音中被引用過(參考馬可福音四:12)。


    e. 第13節的「留著殘幹」,指的就是「餘民」。例如十:20—21,列王紀上十九:18,羅馬書十一:7—8。雖然是在上帝極大的憤怒之下,以色列人民幾乎被毀滅殆盡,但還是有一群忠貞的子民,堅持遵守上帝的教訓,這些人就成為最後的「聖潔的子民」,他們被上帝看顧,留下生命,繼續完成上帝拯救的計劃。


    16.從第七章開始,至第十二章,這部分是亞哈斯在位時代的先知信息,他在位期間大約是主前七三六至七二五年間。


    17.七:1—9節,這段經文的背景乃是:敘利亞王利汛和北國以色列王比加,因為感受到亞述帝國的威脅,希望聯合南國猶大成立同盟國,一起抵抗亞述帝國。由於猶大亞哈斯拒絕,結果被孤立起來。但亞哈斯決定直接求援於亞述來抵擋以色列和敘利亞的脅迫,因此,敘利亞就聯合北國以色列攻打南國首都耶路撒冷。時間就在主前七三五年。這項進攻的消息傳來,讓猶大國人民大為震驚(2節)。上帝差遣先知以賽亞介入這項政治、軍事的案件,並且公開宣告北國以色列和敘利亞的陰謀不會得逞(7至9節)。先知以賽亞這樣的信息表示:上帝並不喜歡亞哈斯倚靠亞述帝國的力量,他希望亞哈斯知道怎樣倚靠上帝。使人能戰勝的,是上帝;使國家消滅的,也是上帝。他希望亞哈斯不是尋求亞述的幫助,而是尋求上帝的保護才對。因此,連北國以色列會滅亡的時間都說出來,可見上帝必定會實現祂的計劃。


    第3節說上帝要先知以賽亞帶著他的兒子施亞雅述一起去,應該是象徵性的意義比較大,原因是「施亞」的意思就是「餘民」。表示猶大尚可以留下後代見證上帝的話是真實可靠的。


    18.七:10—25節,為要堅強亞哈斯的信心,上帝直接對亞哈斯說,可以給他一個明顯的記號,讓他知道先知以賽亞的預言的真實性。亞哈斯是個很敬虔的君王,他知道以前的祖先在出埃及後在曠野期間曾「試探過上帝」(申命記六:16),因此,他不敢這樣做。


    a. 第14節,上帝將給亞哈斯一個重要的記號──有閨女要懷孕生子,並要為他取名「以馬內利」。在第九章6節,以及彌迦書第五章2至3節都提到有嬰兒出生的事蹟,說明在那險惡的環境中,尚且有新生命的降生,表示生命將是永不停息的。用這種方式主要在表明:上帝必定與亞哈斯同在。

    b. 第15節說「要以乳和蜜為食物」,這句話表明生活的困境已經退回到曠野時代,無法從事農作耕種,只能以就地的、簡便的食物為延續生命的主要糧食。


    c. 第17至25節都在說明在戰亂的時代裡生活的艱困,以及侵犯者亞述帝國對以色列人民的嚴重壓制、搜刮、搾取,幾乎殆盡。更嚴重的是田園荒廢。


    d. 第17至20節可看出,亞述最終就是要侵吞猶大,它不是真的在幫助猶大。

    19.八:1—4節,這段在預言敘利亞將遭到毀滅,以及北國以色列將遭到極大的掠奪。而搶奪者乃是亞述帝國。


    20.八:5—10節,這段經文用洪水來比喻侵犯的嚴重,有如大水氾濫成災一般,已經不是人的力量可以阻擋,甚至帶來的災禍也無法想像。這主要在說明亞哈斯因為去倚靠亞述,結果反而被亞述給併吞。第8與10節都說明了一件重要的消息:即使是那樣慘重的結果,上帝還是與倚靠祂的人同在。

    21.八:11—15節,這是上帝對先知以賽亞的警語,要他注意應該有的角色和工作使命。第14節是雙關語;說上帝像一塊石頭,可以成為最好的基石。像一張保護的網,可以網住所有倚靠祂的人。但相對的,如果不聽上帝的話,上帝就像一塊絆腳石,也像一張網羅網住背棄的人。使徒保羅用這節經文說明耶穌基督乃是我們生命的倚靠。不信的人有如踢到石頭受傷。


    22.八:16—九:1節a,巫師、法師、算命的人,這些都是迦南地盛行的行業。人去詢問他們有關未來生命的問題,甚至詢問有關已經死去的人的事。但是,先知以賽亞警告所有跟隨他的人:唯一可以確實被倚靠的,就是上帝。他是人生命的主宰。只有聽從上帝的話,人才能存活。因為上帝用祂的話創造人和萬物的生命。


    23.九:2節b—7節,這是一首很美的詩歌,述說上帝的拯救即將來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都是屬於北邊支派居住的地區。當亞述帝國在主前七三四、七三二年來攻擊、入侵的時候,他們受到的傷害就是首當其衝。


    a. 第2至3節所說的「光」,意思是指拯救。


    b. 第4節則說出上帝將使侵犯的敵人折兵損將而回,這可能是指主前七○一年亞述攻打耶路撒冷曾失敗的背景。


    c. 第6至7節,提到大衛的後裔將會出現新的君王,有如大衛一樣,用公義、和平來統治國家、掌理國政。第6節是描述這位君王具有的特質。


    24.九:8—十:4節,這段經文中一再重複的句子:「儘管這樣,上主的怒氣沒有停息;他仍要舉手責打他們。」(九:12、17、21、十:4)這句子用在每段述說以色列人民罪狀之後,表明上帝的懲罰相當嚴重,包括了允許外族入侵以色列人民的土地(九:11—12),不再憐恤孤苦無助的寡婦、孤兒(九:17),使他們飢餓到必須「吃自己的兒子」來充飢(九:20),甚至是戰敗、亡國被俘虜當奴隸之慘狀(十:4),仍舊無法平息上帝的憤怒。這是多麼嚴重的懲罰啊!原因是他們「驕傲自大」(九:9—10)、不知悔改(九:13)、人民領袖誤導人民入歧途,更嚴重的是撒謊(九:15—16)、為非作歹(九:17)、欺負貧窮人、孤兒、寡婦、貪污十:2)等等。


    25.十:5—19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主前第八世紀最強盛的國家就是亞述帝國。它興起的年代大約是自主前九三二年至主前六○九年左右。前後三百多年的時間,軍事武力擴張得很快,且橫掃整個近東地區。最興盛的時代是在主前第八世紀的下半,出現了一位相當傑出的君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eleser),亞述帝國的興起另有一外在條件,就是埃及的衰微,給了它很好的機會去蠶食中東鄰近的國家。在主前七二一年,消滅了南國以色列,並在七○一年幾乎摧毀南國首都耶路撒冷城。直到瑪代人和巴比倫的興起,才逐漸被取代,直到主前六○九年被巴比倫消滅為止。
    a. 上帝將亞述當作「僕人」懲罰自己的選民,但並不表示亞述就可以隨心所欲,特別是亞述的驕傲,認為能夠開疆擴土乃是自己的能力(13至14節),這點正好顯示它心中沒有上帝,甚至是藐視上帝的存在。因此,在懲罰自己的選民之後,上帝接著就是懲罰驕傲、目中無人的亞述帝國,要將它所擁有的一切交給巴比倫帝國(12、24至27節)。懲罰驕傲、狂傲者,乃是聖經一再提起的信息:上帝厭惡驕傲的人,必定會懲罰這種人(二:11、17),因為狂傲的人心中沒有上帝(詩篇十四:1)。


    b. 再者,這段經文中也看到無論是北國的以色列(撒馬利亞),或是南國的猶大(耶路撒冷),都有嚴重的問題:崇拜偶像(10至11節),這是惹起上帝憤怒的主要因素。


    26.十:20—23節,這兩節經文也說出主前七○一年亞述帝國進攻耶路撒冷的背景,當時猶大希西家王尋求上帝的協助,在先知以賽亞的勸勉下,全國人民堅定的倚靠上帝,結果亞述帝國不但沒有攻下耶路撒冷,反而落荒而逃(參考列王紀下第十八至十九章,以賽亞書第卅七至卅八章),因為「天使進入亞述人的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兵士」(列王紀下十九:35)。這些在希西家王領導下的人民,被稱為「忠貞的餘民」。另一方面,「忠貞的餘民」也被用在主前五三六年波斯帝國取代巴比倫帝國之後,允許以色列人民返鄉時,那些不辭辛苦而返回故鄉重建家園、聖殿的以色列人民(22節,另外請參考尼希米記、以斯拉記)。


    27.十:24—27節,這是預言亞述帝國終將遭到上帝的懲罰,原因是他們自高自傲。第26節可參考士師記第六至八章,以及出埃及記第十四章26至28節。


    28.十:28—34節,這是一段描述亞述帝國軍隊逼近耶路撒冷城的經過,也描述了人民驚慌、恐懼、不安的情景。有可能是在主前七○一年的背景,但也有可能是另一個背景,就是主前七三四年,當北國以色列和敘利亞聯盟逼迫南國猶大也加入同盟時,因為南國猶大拒絕該二國聯軍逼近耶路撒冷,猶大國王亞哈斯於是尋求亞述帝國的援助,此時亞述帝國的軍隊接近耶路撒冷的景況。不論是哪個時期,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話語,說祂必定要拯救自己的選民──那些忠貞的餘民。在第33至34節,先知以賽亞用巨大的樹木來描述亞述帝國的壯大、堅強。但即使是這樣強大的國家,上帝若要摧毀也不會是困難的事。


    29.十一:1—9節,從第11節可清楚看出,這首詩歌是從巴比倫返回故鄉之後的作品,因為第11節提到從巴比倫「流亡的子民返鄉」。因此,這首詩歌與第九章1至7節的含意不相同。


    a. 第1節,「耶西」是大衛的父親(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六:10—13)。「殘幹上要抽出嫩芽」,表示有新的生命從那岌岌可危的生命中發出來。有「餘民」的意思。新的領導者將出現在以色列返鄉的人群中,並帶領他們。

    b. 第2至5節說明這位新君王的特質是:有智慧、聰明、謀略、能力、有敬畏上帝的心、以公正治國、保護孤苦無助的人等。


    c. 第6至9節說明在這樣賢明的君王治理之下的國度,必定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因為有敬畏上帝的心,人與生存的環境、大地等都將和平居住在一起,不再有殺戮,也不再有哀號的聲音,整個受造的大地將「充滿對上主的認識」。這其實是反映出創世記第三章17節人類犯罪的苦難,所受到的懲罰就是「土地要因你違背命令而受詛咒」。如今這位新的君王因為帶領人敬畏上帝,使人重新與上帝和好,連帶的,也使整個大地與人和好,大地不再受到詛咒。而這位新的君王,一直被以色列人民視為即將來臨的彌賽亞。


    30.十一:10—16節,除了「那一天」是這段經文的主要內涵外,第12至13節也是這段經文非常重要的信息:分裂的以色列人民,將在「那一天」來臨時,重新和好,不再分裂。以色列人民分裂成南北二國,是在所羅門王去世之後,北方十個支派擁護耶羅波安為王,建立國號為「以色列」,與南方的二個支派所建立的「猶大」對立,甚至有好多時候是彼此敵對、開打。北國以色列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所消滅,南國猶大則是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所消滅。但因為巴比倫已經在主前六○九年併吞了亞述,連帶的也將它所統治的以色列全數轉交給巴比倫統治。因此,主前五八六年對整個以色列民族來說,是慘痛的經驗,卻也是另一個新的契機──分裂的民族重新整合起來。因此,當波斯帝國在主前五三九年征服了巴比倫後,波斯皇帝塞魯士隨即宣布以色列人民可以返鄉重建家園(請參考歷代志下卅六:22—23)。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