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導讀(61~90)

61.六十三:1—11節,這首詩的開始很像第四十二篇1至2節,是在患難中祈求上帝的庇護所唱的詩歌。從詩歌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迫切需要上帝的意念很強。

62.六十四:1—10節,這是一首典型的哀歌。第3至6節是以第3節的「磨快舌頭,像刀劍一樣尖銳」這句話作基礎,說明那些想要謀害人的人,所計謀的事就是散播不誠實的話,中傷別人。這種看不見的「利器」,只有上帝才知道,因為上帝深知人的心思意念。第8節就是回應這些用謊言陷害人的人,這些人必定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63.六十五:1—13節,這是一首感恩的詩歌。詳細讀它,會發現似乎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組成的;其一是第1至8節,二是第9至13節。後段詩是在慶祝豐收時歌唱。前段詩歌是在表示上帝對祂的子民的眷顧,使祂的子民不受外辱,也不必有恐懼,可以安定生活。作者有意表明上帝不只是在戰場上可以保護祂的子民,也同時是宇宙的掌權者,在祂的賜福下,風雨都聽從。所謂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就是這首詩最好的寫照。

64.六十六:1—20節,這也是一首讚美詩歌。很明顯的這首詩是分成兩個部份,一是從第1至12節,作者都用複數的「我們」,第13節開始到結束,是用單數的「我」。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很可能和列王紀下第十九至二十章有關係,那是發生在主前七○一年,亞述王西拿基立率軍攻打耶路撒冷時,因為先知以賽亞預言上帝必定會保護,結果預言成真。因此,也有人認為此詩很可能就是希西家王所寫的,因為他聽從先知以賽亞的話,遵從上帝的旨意,甚至在後來,他突然因病垂危,也是在先知以賽亞的指導下,向上帝祈求,結果上帝允許賜給他多出十五年的歲月。可惜的是,後來希西家王在康復後,因為向巴比倫的特使顯露自己的財富,先知以賽亞再次預言他的後裔將淪亡成為巴比倫的奴隸(請參考以賽亞書第卅六至卅九章)。

65.六十七:1—7節,這也是一首感恩的詩歌,特別用在收割的季節裡。第3和5節的重複句是副歌。應該還有第8節的副歌作結束才對。在第6節的「土地生產穀物」這句子中的「生產」,是過去完成式,也是在表示收割已經完畢,和第六十五篇是在期盼豐收的來臨有前後的時差。以色列人民有兩個節期和收割有密切關係,一是五旬節,是開始在收割的時候,二是住棚節,這是收割完成時的慶祝節期。在這兩個節期中,他們都會歡唱此詩。

66.六十八:1—35節,在詩篇中,我們除了讀到以色列人民在患難中祈求上帝、收成時感謝上帝,也在困境中懇求上帝的眷顧外,詩篇中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以歷史的經驗表現在詩歌中,這是非常特別的地方。例如才讀過的第六十六篇6節:「他把海變成陸地,使我們的祖先步行過去;我們在那裡因他的作為歡樂。」這節很明顯的是出埃及過紅海的經歷,作者用在這首詩歌中,表示上帝就是這樣的奇妙、全能,遠超過人所能想像得到的。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詩人把出埃及的經驗寫在這首詩的第7至8節。像這樣的例子在詩篇中很多。主要是在說明上帝和整個民族的生存有極密切的關係,不能分離,就像雨水、涼風、日光、空氣和人的生存息息相關一樣。

   這首詩也可以說是一首「史詩」,因為不僅從出埃及到進入曠野,也從曠野到進入迦南,再從迦南地進入到聖城耶路撒冷,以及建造了聖殿。詩的開始就是從摩西當年帶領以色列人民扶持著約櫃進行時起唱:「上主啊,求你起來,驅散你的仇敵,使恨你的人逃跑。」(請參考民數記十:35)然後在第32 至33節的「世上萬國要歌頌上帝」達到最高峰。

67.六十九:1—35節,這是一首哀歌,祈求上主拯救脫離仇敵危害的詩歌。
在第22至23節曾被使徒保羅引用在羅馬書第十一章9至10節中,並且加以說明是「大衛的詩歌」。但是否出自大衛王的詩歌,有些聖經學者表示不同的意見,有的學者認為和先知耶利米的詩歌比較接近。而從這首詩的第26節:「他們逼迫你所擊打的人;他們隨意談笑你所擊傷的人。」似乎說出詩人的痛苦是因為來自上帝的懲罰。作者自認為是個有罪的人,因為罪,使他生活在災難的痛苦中。這是因為早期的人認為遇到災難是和上帝對罪的懲罰有密切的關係。在這首詩中,作者也表示受到極大的冤屈,因為他既沒有偷竊取得不義之財,卻要承受這樣的責任。即使是受到許多的冤屈,作者還是表示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相信上帝會拯救他脫離這種遭遇到羞辱的處境。在最後兩節(35至36節)談到有關重建耶路撒冷城的事,這可能是後來才添加的詩詞。

除了詩篇第廿二篇外,此篇可說是在新約聖經中引述最多的一篇,計有: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25節(引用第4節)。
 約翰福音第二章17節(引用第9節a)。
 羅馬書第十五章3節(引用第9節b)。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28至29節(引用第 21節b)。
 羅馬書第十一章9至10節(引用第22至23節)。
 使徒行傳第一章20節(引用第25節)。

68.七十:1—5節,這也是屬於哀歌的詩篇,也是哀歌詩篇中最短的一篇。第4至5節和詩篇第四十篇13至17節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此篇用上帝的名稱是「以羅伊」,在四十篇是用「耶和華」。

69.七十一:1—24節,從第9和18節可看出作者是個年紀老邁的人的祈禱詩歌。其中有不少詩句是引用其他詩篇來的,例如第1至3節引用第卅一篇1至3 節a。第6節引用第廿二篇10節。第12節引用第卅五篇22節和第卅八篇22 節。第24節a引用第卅五篇24節a。這位詩人很可能讀過許多詩篇的作品,當自己在寫詩時,也將他覺得好又適合的詩句引用到此篇詩中。如果作者是一位年紀老邁者,那麼他一生所親自經歷的是:即使是有許多苦難,他還是倚靠上帝,相信上帝就是他此生最好的保護者。因為他感受到上帝奇妙的作為,他要日夜都歌頌上帝的救恩。

70.七十二:1—20節,就跟詩篇第二、第一一○篇一樣,都是用在國王登基時候唱的詩歌。當然像這樣的詩歌也用在新年為國王祝賀時唱的。這首詩歌最大的特色是,時常提到貧窮人的需要,例如第2、4、12、14等節。很有可能作者是出身貧窮的背景,因此在這首詩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好的君王的理想:他會照顧貧困的人民,會替他們守護,使這些貧困的人得到應該有的生命尊嚴。其實這樣的詩歌內容,也是在表明基層人民聲音和盼望。我們從先知阿摩司以及先知耶利米的作品中,看到統治者怎樣在壓搾人民圖利自己。公平、公義的統治一個國家,不僅是貧困人民的需要,也是絕大多數人民的需要,除了那些既得利益者之外,大家所期盼的就是生活在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裡。

   第18至20節並不屬於這首詩歌原有的範圍,是詩篇的編者的評論。是屬於後來加添上去的句子。

71.第七十三至八十九篇,是詩篇的第三卷。有聖經學者說這卷總共有十七篇詩歌,其中有十一篇是屬於大衛宮廷裡的大音樂家亞薩(請參考歷代志上十五:16—19)所寫的。其餘的是大衛或是其他樂師所寫的。很可能亞薩是一位樂團的負責人,詩歌並不一定是他寫的,但可能由他負責找人完成這些作品也說不定。

72.七十三:1—28節,如果我們回憶所讀過的詩篇第一篇,就會很清楚發現該首詩說到「義人」與「壞人」之間的差異結果。這首詩也是提到「好、壞」之間的差別。編者將此首詩放在第三卷之首,也有比擬第一卷的用意。不過,詩篇第一篇很清楚地說到,好人會興旺,壞人會枯萎。但是此首詩卻不是這樣,相反的,此首詩歌從開始到第17節,都明顯的提到壞人(或是說做惡的人)是一再興旺,但是好人卻不是這樣。

   這首詩歌讓我們看到的就像自己一樣,我們也是常常在問:為甚麼這樣惡劣的人會長壽,平步青雲?上帝怎麼會允許這樣的人興旺?好奇怪啊!不過,有一天,我們一定會明白,因為上帝自己會處理這樣的事。上帝絕對不會允許做惡的人逍遙於「法外」。有一天他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些代價遠勝過他原本所累積、擁有的。

73.七十四:1—23節,從第3節:「我們的仇敵已經把聖殿完全摧毀了;求你來,來巡視這片瓦礫荒場。」很清楚地可以看見「聖殿完全摧毀了」的紀錄。有幾次事件是和聖殿的毀壞有關係;一是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帶兵攻入耶路撒冷城,毀了聖殿(請參考列王記下廿四章)。二是主前三五一年,波斯王亞塔瑟斯(Artaxerxes Ochus)鎮壓了猶太人的暴動。三是主前一六七年,敘利亞王安提阿哥四世(Antiochus Epiphanes)把豬獻在聖殿祭壇上。不少學者認為這篇詩是在第三次事件之後。但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在第一事件之後,也就是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侵入為背景。

   不論背景是甚麼時候,可以明白的,這是一首哀歌,因為國家遇到了災難,且是相當大的災難,特別是在聖殿被摧毀了之後,人民原先所倚靠的信仰力量幾乎接近瓦解。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作者以第12至17節這首詩鼓勵人民,要對上帝有信心。祂必定會伸出大能的手,就像以前祂帶以色列子民出埃及一般。

74.七十五:1—10節,一般來說,第七十五和七十六篇,都是在回答第七十四篇的詩歌。因此,都被看成是先知在敬拜時所用的詩歌。因為第七十四篇在問說:「上帝啊,我們的仇敵嘲笑你要到幾時呢?難道他們要永久褻瀆你的名嗎?」從這裡發出問題,然後在第七十五篇就有了上帝的回答,上帝已經確定了審判的日期,且「要以公道施行審判。」世人的力量是無法阻擋上帝的,因為上帝要親自審判,祂不需假別人的手。至於上帝什麼時候要審判,並沒有說出明確時間。

75.七十六:1—12節,也是在回答第七十四篇的詩。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首詩和第四十六、四十八、八十七等篇有關。通常用在戰爭勝利時的讚美詩歌,但也被看成是發生在主前七○一年,猶大王希西家在上帝的僕人先知以賽亞的協助下,使耶路撒冷從亞述王西拿基立手中搶救回來(請參考列王紀下十八:13—十九:37),而唱出的讚美詩歌。

76.七十七:1—20節,從第7節可以看出詩人寫這首哀歌,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整個民族或是國家的災難而寫的。作者也回想過去的歷史經歷,整個民族的生存就是在上帝奇妙的恩典下走過來的。因此,被認為很可能是在亡國於巴比倫之後寫成的詩歌。作者在夜深人靜之時,想到整個民族被俘虜當奴隸,那時仇敵又嘲笑他們,於是他自問:莫非上帝真的忘了他們?但是,他相信,雖然有苦難,還是要讚美上帝。就像當年走在曠野的日子,雖是很艱困,但卻是生存之道。

77.七十八:1—72節,這是一首典型的「史詩」。作者將中心點放在出埃及的整個歷史經驗,特別敘述在曠野背叛上帝的方面,著墨甚多。這樣可以讓我們看到作者的用心,是要他的同胞不要再重蹈覆轍,犯了從前祖先忘記上帝的教訓所帶來的災難。應該從歷史的經歷中醒悟過來,記住上帝拯救的大恩,以免再因背叛上帝帶來更大的災難。

a. 第12節的「瑣安的田野」,這是指出埃及時代的埃及首府,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的地方。

b. 第25節的「天使的食物」,是指嗎哪。以色列人民相信嗎哪乃是天上的糧食,也就是天上的天使在食用的(請參考約翰福音六:31)。

c. 第51節「含帳棚中強壯的頭胎」,埃及人一直被看成是挪亞後裔(請參考創世記十:6),這節的意思就是指出埃及的時候,埃及人的長子都因為上帝的怒氣去世了。

78.七十九:1—13節,從第1至4節可以清楚看出,這首詩和耶路撒冷被外族人入侵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是為了發生國難所寫的一首哀歌。就如同第七十四篇一樣,這兩首詩很相近。例如在本首詩中的第1節說:「上帝啊,外族人侵入你的領土。他們玷污了你的聖殿;他們使耶路撒冷成為廢墟。在第七十四篇7節這樣寫著:「他們縱火焚燒你的聖殿;他們褻瀆敬拜你的地方。」不過,發生這件玷污聖殿、入侵耶路撒冷的事件是甚麼時候,則意見較為分歧。因為耶路撒冷被摧毀有三次,其一是在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帝國佔領的事件。二是主前三五一年波斯王雅塔瑟斯鎮壓猶太人暴動事件。三是主前一六八年,敘利亞王安提阿哥依皮法紐四世佔領耶城,並在聖
殿祭壇殺豬獻祭。不過一般的看法和第七十四篇的寫作相同,都和主前五八六年的巴比倫事件有關。雖然是這樣,其實這篇詩歌都是用於以上三次的事件,也同時適用於任何因為戰爭所帶來的災難。

   再者,從第8節:「求你不要因我們祖先的罪懲罰我們。求你快快憐憫我們,因為我們已經喪失了一切希望。」可看出此詩的特色是,作者認為遇到這樣的災難,是上帝所允許的,因為是「和祖先的犯罪有關」。請注意這裡所說的和祖先犯罪有關,指的是拜偶像,離棄上帝。出埃及記第二十章5節中,提到拜偶像所帶來的懲罰,
是延禍到子孫,甚至是到三、四代。

79.八十:1—19節,這首詩和第七十九篇很類似,不過歷史背景卻不相同。從第2節:「在以法連、便雅憫、瑪拿西面前,求你彰顯你的大能,求你來救我們!」這句詩就可看出這是屬於北國以色列的。因此,很可能指的是主前七二一年亞述帝國入侵撒馬利亞的時代。

a. 第3、7、19節可以說是副歌,是祈求上帝復興他們的國家、民族。

b. 第8至18節,以色列人喜歡用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親密關係外,也喜歡用葡萄樹作象徵,寫以色列民族和葡萄園主人的不可分關係;他們說自己就像是一棵上帝特別揀選的葡萄樹,移植到迦南地,成長起來。但是後來這棵葡萄樹生出來的葡萄不但不甜,反而是酸的。因此,被主人用鋤頭砍下。這種比喻在先知以賽亞書第五章的文獻中出現。耶穌也用葡萄樹作比喻,述說他和跟隨者之間的關係。

80.八十一:1—16節,這是一首專為節期所寫的詩歌,但不太清楚到底是為甚麼節期所寫。依照第3節所提到的「要在初一、十五日,吹號慶祝。」可以想像這種節期的慶祝時間長達兩個禮拜之久。根據利未記第廿三章23節以下的記載來看,這節期就是包括了新年、贖罪日和住棚節,很可能就是在新年和住棚節的時候使用這首詩。這首詩歌最重要的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千萬不要忘記上帝的恩典,因為祂是帶領族人出埃及的上帝。即使過去有人不聽從上帝的話,祂還是深深愛著以色列人民。

81.八十二:1—8節,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詩歌。雖然作者開頭用上帝開天庭會議,審問那些受祂之託管理事務的代表。請注意第1節所提到的「在諸神的會議中行判斷」這句詩詞。這裡所說的「諸神」,可以當作「審判官」,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司法人員,或是掌握權柄者,他們就是上帝所委託負責審理人民的案件者。另一種說法,認為「諸神」是指天使,或是上帝所特別揀選的僕人。例如約伯記第一章1至二章10節所提到的「撒但」(也是指誘惑者)。

   這首詩也很有先知的色彩,要求回復上帝的本性—公義、公正,對貧困者的愛護,以及為受冤屈者伸冤。

82.八十三:1—18節,很清楚地,這首詩必定是與國家面臨危機有密切關係,因為幾乎四周圍的國家都派兵逼近,這時國王或是大祭司會帶領人民舉行盛大的公眾祈禱會,為國難舉哀。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得到上帝的垂憐。

a. 這首詩的確實歷史背景是甚麼時候,很難清楚,因為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沒有發生那麼多國家聯合起來攻打它。不過這些族群、國家的名字在聖經中卻是一點也不陌生。第6節的「以東人」就是以掃的後裔;「以實瑪利人」則是以撒的長兄,是亞伯拉罕與夏甲同房生的孩子。「摩押人」則是亞伯拉罕的姪子羅得和女兒所生的孩子。

說起來,這些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親戚。就像創世記的作者所描述的,人的罪使人與人之間稱為仇敵。從該隱與亞伯之間的問題,延伸到族群間的不和諧、仇恨。第9節開始才是進入祈禱的內容。也從第9節開始,所提到的歷史背景都可在士師記第四章到第八章中找到資料。

b. 第13至15節中,提起的風吹糠秕、火燒森林、火焰燒遍山嶺、狂風追趕,以及暴雨恐嚇等等,都是要表示上帝的能力透過這些可以使仇敵知道: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真正偉大。

c. 不過,我們知道,上帝不見得喜歡我們用祂的能力來「恐嚇」仇敵,而是以上帝的能力,顯示祂的慈愛才對。

83.八十四:1—12節,這是一首被認為讚美聖殿最好的詩歌。通常用在節期到聖殿敬拜時,朝聖客最喜愛,也是必唱的一首詩歌。第4節和第12節是對應句;前者說住在上帝殿宇中的人「多麼有福啊」,後者是信靠上帝的人「多麼有福啊」。作者想表達的是:一個信靠上帝的人,必定會喜歡到聖殿去敬拜上帝。以色列人民的信仰裡,聖殿乃是為了感謝、讚美上帝而建造的。但是,我們知道使徒保羅說的:人的內心就是上帝的殿。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以真實的內心回應上帝的慈愛和揀選,就是如同在聖殿中敬拜上帝一樣,這樣的人就是信靠上帝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

84.八十五:1—13節,從第1至3節可以看出這首詩是在主前五三八年以後寫的,因為這三節清楚地表達出他們剛從被擄之地釋放回來。主前五八六年,他們被巴比倫打敗且俘虜去當奴隸。前後有五十年的時間。當波斯帝國取代了巴比倫後,波斯帝國釋放了以色列人民回故鄉去重建家園。因此,詩人說上帝「寬恕」、「不再向他們發怒」這樣感恩的詩句。

   從第8節開始,作者鼓勵人民必須聽從上帝的話語,因為上帝的話才能使人免再重蹈覆轍。上帝的話語乃是公義的指標,祂的話才能使人生活在一個公義與慈愛的社會裡。這段可參考詩篇第十九篇7至11節。

85.八十六:1—17節,讀這首歌,會發覺內容有許多熟悉的句子,例如:第8 節「主啊,沒有別的神比得上你;沒有別得神能夠有你的作為。」將之比較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先知的詩歌中,一再重複的一句話:「我是上主,我以外沒有別的上帝。」「我是上主,沒有人可跟我相比。」第9節:「你所造的萬國要向你跪拜;它們要歌頌你的偉大。」可以比較以賽亞書第六十六章23節:「在每月的初一和安息日,各國的人民都要到耶路撒冷來敬拜我。」以及第10節:「你有大能,你成就奇事;惟有你是上帝。」也可比較列王紀下第十九章15節,希西家王的祈禱詞中所說的:「你是惟一的上帝,你管理萬國;你創造了天地。」第15節的「主啊,你是憐憫仁慈的上帝;你不輕易發怒,充滿信實慈愛。」比較出埃及記第卅四章6節:「我是耶和華,是上主;我是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我不輕易發怒,有豐富的慈愛和信實。」也因為這樣多的句子是在舊約聖經中一再出現的,因此,這首詩的寫法就像我們讀熟聖經的信徒一樣,時而會引用聖經的句子在平時的祈禱文中,或是文章中。
   這首詩歌可以說是一首祈禱詩歌,也用來作感謝的詩歌。

86.八十七:1—7節,這首詩歌非常特別,因為在第4節提到這些在歷史上與以色列人民有極大衝突的族群也將會是上帝聖城耶路撒冷的「公民」。這裡所謂的「公民」,是指他們也將成為耶和華宗教信仰的子民呢?或是他們也將是上帝所揀選、拯救的百姓呢?有人認為那是指著被俘虜,或是因為移民、逃難而到這些國家居住的以色列人民說的。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被接受。另外的一種看法是:有這麼一天,以色列將成為世界的中心,所有萬民都將聚集在耶路撒冷──上帝的聖城,來向上帝敬拜。這樣的看法比較接近先知以賽亞的思想。在以賽亞書第二章2至3節這樣說:「在將來的日子,聖殿座落的山岡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被高舉,超越群峰。萬國要蜂擁而來。許多民族要聚攏前來,說:來吧,我們一起到上主的山,一起往以色列上帝的聖殿。他曾指引我們該走的道路;我們要在這條路上行走。上主的教訓從耶路撒冷發出;他的信息從錫安傳播。」先知彌迦的預言中也說出同樣的話(彌迦書四:1—2)。先知撒迦利亞也這樣說:「許多民族和強大的國家都要來耶路撒冷敬拜上帝──萬軍的統帥,祈求他賜福。在那日子,十個外族人會到一個猶太人那裡,說:『讓我們沾你們的光,因為我們聽說上帝跟你們同在。』」(撒迦利亞書八:22—23)這樣看起來,比較接近先知的觀點,認為是在將來的日子,萬國萬民都將皈依在上帝的名下。

87.八十八:1—18節,如果要說詩篇中的哀歌最為動人是哪一篇,這一篇會被許多人選出來。因為這首詩歌實在是太哀悽了,會令人有不忍卒讀的感受。如果一個人遇到極大的心靈傷痛,讀這首詩歌會感受到貼切,不亞於讀詩篇第廿二篇。從第15節看出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一出生就患了極大的痛苦,很可能就是當時被列為不潔淨的病症,比如痲瘋等之類的病症而被社區隔離起來(利未記十三:45—46)。就像這首詩的第8節所說的:「你使我的朋友們離棄我;你使我被他們厭惡。我被困圍,不得脫身。」或是第18節所說的:「你使我最親密的朋友也離棄我;黑暗成為我惟一的伴侶。」當然,每個人對生命際遇的感受不一樣,這首詩可以成為苦難中思考與上帝之間對話一首很好的詩歌。就像約伯在苦難中所發出的問題一樣。

88.八十九:1—52節,從第38節以後就可看出這首詩歌是在亡國之後寫成的詩,因為以色列人民已經感受到被上帝懲罰的痛苦,原因就是他們知道自己違背了上帝的話,離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作者心中有種矛盾的疑問:上帝既然揀選大衛王朝來管理祂的子民,那為甚麼又會讓祂的子民受難?但是作者也深深知道,受難是因為以色列人民不按照與上帝之間的約而行。因此,問題並不是在於上帝,而是在於以色列人民自己。因此,作者這樣詢問上帝:「上主啊,你不理我們要到幾時?你的忿怒像火焚燒,到永遠嗎?」(46節)這句詩詞就可看出作者知道上帝在生氣。但是,詩人還是期盼上帝會疼愛他們,是與上帝有特殊關係的子民。

   另外一點,這首詩歌以大衛王和上帝之間的密切關係為主軸寫出來,因此,也在表明詩人內心的期待:有這麼一天,上帝會再像從前一般,疼愛以色列人民,就像祂從前疼愛大衛王一樣。可將這首詩分成四個段落;一是第1至18 節,談到上帝是個信實、仁慈的上帝。二是第19至37節,上帝顯現祂的榮耀,賜福給大衛王和他的後裔。三是第38至45節,困苦中的處境,期盼上帝的注意。四是第46至52節,在困苦中有盼望,上帝會記住人的軟弱、生命的有限。施出憐憫和拯救。

89.從第九十篇開始到第一○六篇,是詩篇的一五○篇中的第四部分,或稱為第四卷。這部分有一個明顯的主題:上帝乃是世界的主,是世界萬物的審判者。

90.九十:1—17節,這首詩常被教會所使用在安慰家中有親人過世的,特別是第10節所說的:「我們一生的年歲不過七十,健壯的可能到八十;但所得的只是勞苦愁煩;生命轉瞬即逝,我們都要成為過去。」這首詩開始說到上帝的永恆,相對的,受造的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作者以人看來是千年的長久,但在上帝的眼中,卻是非常短暫的一日,甚至是夜間的一更而已。換句話說,人和上帝之間的差距,簡直就是千年和一瞬間那樣大的差別。

   這首詩雖然讀起來有點哀傷,但是,卻是看出作者歌頌上帝的誠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