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列王紀這本經書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21:38
列王紀這本經書原本只有一本,會分成現在的「上」、「下」,是因為有一本稱之為「七十人譯本」的希臘文聖經,將它和撒母耳記一起編列成王國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列王紀就是屬於第三與第四卷,也就是目前這種「上」與「下」兩本,後來的拉丁文譯本也跟著分成「上」與「下」,就這樣保留至今。也有的聖經學者比較喜歡將列王紀分成三個段落看:a.列王紀上第一章至第十一章,這是以色列王國連合一起的時代。b.列王紀上第十二章至列王紀下第十七章,這是分裂後的南國以色列和北國以色列時代。c.列王紀下第十八章至第廿五章,南國以色列滅亡後,北國猶大的景況。因此,有人認為若是分為上、中、下三卷更為貼切。不過這種觀點並沒有被接受,只能當作分段閱讀的一種。
作者和寫作的日期
就像聖經中其它經卷一樣,大多數的作者身分都不清楚,列王紀也有這樣的問題,時至今日聖經學者還是不清楚作者是誰。雖然有不少學者認為作者是先知耶利米,理由是在列王紀裡,可以看到與耶利米書相同的內容,例如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8至廿五章30節,幾乎就和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1至34節相同。但是這種觀點也被懷疑,認為不太可能,原因是列王紀下第廿四章說約雅斤王是被擄到巴比倫去,而先知耶利米則是被帶去埃及(參考耶利米書四十三:6)。因此,比較可能的作者是,一位與先知耶利米同時代的先知,他看到當時社會的景況,心中有許多憂慮,而寫下了這本史記。這位先知引用了不少撒馬利亞和耶路撒冷官方(或王室)檔案的資料,例如列王紀上第十一章41節提到的「所羅門史」、列王紀上第十四章19節的「以色列列王史」和第29節的「猶大列王史」等。不過也有聖經學者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上述的「所羅門史」、「以色列列王史」、「猶大列王史」等是否就是官方史料,還需要考證,原因是在列王紀上第十六章20節說:「心利其他的事蹟,包括他陰謀背叛王的經過,一一記載在以色列列王史上。」也許我們會說心利只有當短短「七天」的王而已,他的惡行當然可以記錄在官方史料上,這樣的說法也同時可用在列王紀下第十五章15節有關「沙龍」的事蹟,因為他在位也是只有短短一個月而已。不過我們也可以這樣想:就是每個時代都有人會紀錄當代王朝的各項事蹟,這些事蹟有許多都是類似公開的年鑑,特別是先知們最喜歡寫這樣的年鑑,並加以提出信仰上的觀點,列王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作品。
甚麼時候寫此書的?這也是個尚未確定的問題。原因是這本經書最後提到約雅斤被擄後的「第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依照這個年代,應該是在主前五六二或五六一年之間。但是,只提到約雅斤被釋放,且與巴比倫王同桌進餐(列王紀下廿五:29),都沒有提到從巴比倫被釋放回國的記事,因此,不會在主前五三六年之後。
這本經書主要信息
如果將此本經書單純當作「史書」看,那是很冤枉的,因為聖經的作者不會單純是在記載王國史料或社會檔案而已。聖經的作者寫書,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是要告訴後代子孫,讓他們學習認識上帝在他們祖先走過的路上,所給予的一切恩典,以及上帝和祖先之間互動的關係。因此,編撰此本經書時,年代的順序不是這本經書最主要的考量,而是將重點放在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約。是否遵行祖先與上帝立約的教訓,就成為此本經書在編輯上的重點。因此,不論那一位國王在經濟、政治、社會的繁榮上有多少貢獻,作者考量的重點都是這位國王帶領人民怎樣敬拜上帝,他根據這點來衡量一個國王的好與否,也從這點在評定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
以北國以色列為例,如果要從政治、軍事考量一個國王,則暗利國王時代的北國以色列,可說是貢獻匪淺,他定都撒馬利亞(列王紀上十六:23—24),他也是帶領北國以色列征服摩押人的優秀君王,甚至在他的後代要描述王朝的輝煌時代,都會以「暗利王朝」來作為指標。但是,他卻是帶領人民拜偶像的君王,因此,在列王紀的作者筆下之評語是:「暗利比他先前所有的王犯了更重的罪,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列王紀上十六:25)。
再以耶羅波安二世為例,他也是對北國以色列相當有貢獻的君王,在他統治長達四十一年之久的期間內,「收復了所有屬於以色列的領土,從北方的哈馬隘口直到南方的死海。」也收復了「大馬士革和哈馬,重歸以色列版圖」(列王紀下十四:25、28),在他的時代,可說是北國以色列達到顛峰的時代,但是,作者給他的評語是:「他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仿效他祖先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壞榜樣,領以色列人犯罪。」(列王紀下十四:24)
我們可以從列王紀看到作者就是用這樣的句子—他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來形容一個君王是否有依照上帝的教訓帶領人民。這個教訓是對上帝忠心,禁止對偶像的敬拜。因此,相對的,如果有一個王帶領人民剷除境內的偶像神明、祭壇,帶領人民敬拜上帝,則這個王就會被評定為是上帝所喜歡的王,因為他行上帝視為對的事。例如猶大希西家就是個例子,在他統治猶大王國廿九年的時間,「效法祖先大衛的榜樣,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他除掉山丘上的神明,拆毀了石柱,砍倒了亞舍拉女神的柱,又打碎了摩西所造的銅蛇…他忠於上主,從來沒有違背上主;他謹守上主給摩西所有的誡命。因此上主與他同在;他所做的一切事都順利。」(列王紀下十八:3—7)尤其是在介紹猶大王約西亞的時候,用的句子更特別,說「約西亞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跟隨祖先大衛王的腳步,不偏左不偏右。」(列王紀下廿二:2)他並且帶領全國人民「一心一意遵守法律誡命」,更重要的,是他將已經很久沒有遵行的逾越節重新舉辦,且成為國家祭典(列王紀下廿三:21—23)。
這本經書的特色
從先知以利亞到先知以利沙,就可看出作者對先知角色和使命的看重,先知的使命就是傳達上帝的信息,因此,當以色列人民偏離上帝的教訓時,上帝就會差遣先知去警告他們,但是,好的君王會聽從先知的話語,只有惡劣的君王拒絕聽從,因此,拒絕上帝的話語,等於為自己的國家、民族帶來災難。列王紀作者提供許多先知的記事,雖然與舊約聖經中的先知文獻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表面上看來,列王紀是在記載以色列民族的「諸王歷史」,其實,貫穿在這些史料中的,則是以先知運動為主軸,將整個南北王國歷史給串連起來。先知阿摩司時代的北國以色列耶羅波安二世時代,雖然有很繁榮的經濟、堅強的軍事武力,但是阿摩司卻傳出上帝這樣的話:
「時候已經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饑荒。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是我—至高的上主說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他們要到處尋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在那一天,連美麗的少女和強壯的青年也會因口渴而昏倒。那些拜過撒馬利亞的偶像、向但和別是巴的神明許過願的人,都會倒下去,再也站不起來。」(阿摩司書八:11—14)
這段話可說是先知眼中的一個社會、民族、國家的存在基礎。列王紀就是以是否遵行「上帝的話」作歷史評價。因此,整卷經書都是從這角度著筆。
這本經書可分成下列段落
1. 大衛王朝結束:上卷一:1—二:12節。
2. 所羅門王登基:二:13—十一:43節。
a. 所羅門王建造聖殿與王宮:第五章至第七章。
b. 迎接約櫃入聖殿,奉獻聖殿,並與上帝立約:第八章。
c. 所羅門王的豐功偉業:第九章至第十章。
d. 所羅門王背棄上帝,以及王國的分裂:第十一章。
3. 王國分裂的時代:十二:1—下卷十七:41節。
a. 北方支族的分離:上卷第十二章1節至十四章20節。
b. 猶大和以色列諸王:上卷第十四章21節至第十六章34節。
c. 先知以利亞的工作:上卷第十七章至第廿一章、下卷第一章。
d. 先知米該雅的工作:上卷第廿二章。
e. 先知以利沙的工作:下卷第二章至第八章15節。
f. 猶大和以色列諸王:下卷第八章16至第十七章4節。
g. 北國以色列滅亡:下卷第十七章5至 41節。
4. 南國猶大末期:下卷十八:1—廿五:30節。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