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卷導讀(1~25)

1. 一:1—18節,摩押國是在大衛時代臣服的附庸國之一(請參考撒母耳記下八:2)。如今可以背叛北國以色列的統治,可見以色列目前的情況是在衰微中。第2節說出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的情形是相當嚴重的,連國王出狀況都去詢問非利士人的神明,那人民就更不用說了。第8節先知以利亞的打扮,說明他是屬於嚴謹離俗派的先知。他的這種打扮樣式後來就成為嚴謹、離俗派修士的生活樣式,非常簡樸的生活,就像施洗約翰,他也是和先知以利亞一樣,吃蝗蟲、野蜜,穿駱駝毛的衣服(請參考馬可福音一:6)。

   第9至14節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主題:誰是以色列人民最高的統治者?耶和華上帝才是。因此,上帝的僕人只聽從上帝的話行事,他不會聽從國王的話而違背上帝的旨意,就像先知米該雅對亞哈王所說的(列王紀下廿二:14)。國王雖然擁有世上無限的權力,但卻無法改變上帝的旨意,因為上帝不聽傲慢者的話,上帝只聽人謙卑、認罪的聲音。因此,前兩次受亞哈謝差派去捉拿先知以利亞的軍官和士兵,都是以極為無禮的態度「命令」先知以利亞。結果他們都遭遇到被火燒死的厄運。這剛好和先知以利亞和亞哈王的假先知們在迦密山上「鬥」力的結果一樣。只有第三位軍官知道要謙卑懇求先知以利亞的憐憫才得以平安回去。

2. 二:1—18節,這是記載先知以利亞被上帝接回天家的經過,也是記載以利沙繼承以利亞為先知工作的一段重要記事。在這段經文,我們看到先知以利亞怎樣訓練先知以利沙,前後三次,他都要以利沙可以停止跟隨。就像耶穌基督也是這樣,對那些跟隨者說:「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路加福音九:58)有人則因為聽到他傳講的道理感到很難接受而離開(約翰福音六:66)。但是,先知以利沙堅定的信心跟隨著先知以利亞,結果他成功地完成了這段長途的旅途訓練,也完成了他的心願──成為先知以利亞的繼承人,有如同先知以利亞的能力(9節)。第14節說明了先知以利沙真的得到了先知以利亞的能力,將約旦河水打開。在過去時代,有這樣能力的人,除了摩西、約書亞外,就是先知以利亞,再來就是以利沙。

   需要注意的是,以利沙是否能成為先知,這不是用先知學校(例如第3、5、7節等),或是「師徒」之間的相授可以成事,因為真正的先知是上帝的僕人,是上帝親自揀選的。這就是先知以利亞告訴以利沙,他惟一可以給的,就是讓他知道上帝的旨意,這旨意是透過「記號──親眼看見他被接到天上去」( 10節),就表示他已經被上帝所揀選。

3. 二:19—25節,這段經文主要說明耶利哥城的水質不好,後來有一座名叫「以利沙水泉」之由來,就是因為以利沙改變水質的緣故而得名。這個神蹟說明了兩件主要的內容:(1)以利沙已經繼承了先知以利亞的力量。(2)依照申命記第廿八章的記載,水質的變壞,和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的約有關。現在則是因為上帝的僕人以利沙的代求,有好的水可喝。

a. 第20節說以利沙將「鹽」放入水泉。鹽,本身就有消毒作用。但「鹽」也代表著和上帝立「忠實」的「約」的意思(請參考利未記二:13)。

b. 第23至24節,可能是因為以利沙繼承了先知以利亞的使命後,受到伯特利居民的排斥,因為該城已經在耶羅波安的導引下,敬拜偶像神明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他們不喜歡上帝的先知時常譴責他們敬拜偶像神明。再者,通常以色列人民看長頭髮才是上帝賜福的記號。現在先知以利沙卻是禿頭者,因此,就以「禿子,滾開」對待他,這是極為藐視的態度,也是對上帝的污衊。因此,受到嚴厲的懲罰。以利沙發出咒詛之效力,就像以利亞對那些巴力的先知所發出一樣。和前述的使不好的水質變好,都在在說明先知以利沙確實是傳承了先知以利亞的角色和使命。

4. 三:1—27節,這是一篇很奇怪的記事。說到先知以利沙對三王聯軍所帶來的信息,應該是像第18節所說的,上帝要使以色列、猶大、以東聯軍「勝過摩押人」才對。但是最後卻變成了「以色列人非常恐慌,就從城裡撤退」(27節)。為甚麼會變成這樣?先知以利沙似乎沒有跟著他們繼續打仗下去,而是在說完預言後,就離開了他們。這則故事說明以色列、猶大和以東的國家統帥,並沒有帶領人民真正的相信上帝的僕人先知以利沙傳出的信息。因此,到了最後,當摩押人用「長子當牲祭」在城牆上獻給他們的神明時,反而使以色列人民恐慌到害怕而退回自己國家去。這次的征討失敗後,影響很大,因為後來的以東也是如此背叛了猶大而獨立(參考八: 20)。

a. 約沙法,依照列王紀上第廿二章的記載,他是一位信靠上帝的君王,每當有軍事行動之前,總是喜歡先聽聽上帝僕人先知的信息。在這裡,他是遇到了困境,馬上知道要聽聽上帝的信息。也許他聽過關於先知以利亞和先知以利沙之間的師徒關係,因此,相信先知以利沙「必定有上主的話」(12節)。

b. 摩押王米沙背叛以色列(參考一:1)。連帶的是讓以色列覺得損失慘重──每年十萬隻小羊和十萬隻公綿羊的毛。對北國以色列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損失,因此,有出兵教訓的意味。

c. 再者,這章的記事也讓我們知道當時北國以色列,其國勢遠遠超過南國猶大,使得猶大從亞哈王時代就不敢對北國以色列說「不」。

d. 第19、25節的做法,是要讓摩押人的城市成為廢墟。因為根據申命記第二十章19至20節的規定:「你們攻打城池時,即使圍困很久,也不可砍掉果樹。你們可以吃樹上的果子,但不可把樹砍掉,因為樹木不是你們的敵人。你們可以砍下不結果子的樹木做材料,造攻城的設備,直到把城攻下。」

5. 從第四章至第八章,都是在記載有關先知以利沙的事蹟。

6. 四:1—7節,這段故事讀起來並不陌生,很像列王紀上第十七章8至16節記載先知以利亞在撒勒法一位寡婦的家,經歷了只剩下一滴油和一把麵粉的事件。在先知以利亞的祝福下,那位寡婦的家,就靠著那一滴油和一把麵粉,在那嚴重饑荒的時代,活到「上主降雨的那一天,罐裡的麵粉用不完,瓶裡的油也用不盡」(列王紀上十七:14)。現在則是先知以利沙使一位寡婦家裡所剩下的一小瓶橄欖油,不但可以償還她丈夫所留下來的債務,且還有剩餘的錢足夠母子一起過活。

7. 四:8—37節,這段經文可以比較第十七章8至24節,有關先知以利亞使撒勒法的寡婦的獨生兒子復活的記事。當時以利亞是伏在已經死去的孩子的身上三次。結果孩子復活起來。

a.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先知以利沙就是先知以利亞的翻版;這個書念的婦女是個有錢人,並且不是寡婦,而以利亞遇到的撒勒法女人則是一個寡婦,且是貧窮婦人。她將兒子的死,怪罪到先知以利亞的身上,認為是因為以利亞到她的家,才使上帝「記起」她的罪(列王紀上十七:18)。這裡則是說明這位有錢的書念婦女是個很聰明的人,她知道上帝的僕人先知以利沙必定會幫助她的兒子從死裡復活起來,因為她原本沒有孩子,是先知以利沙因為要酬謝她善待她,而祈求上帝賞賜給她的。當時她和丈夫都已經過了生育的年紀。但是,先知以利沙的預言實現了,她得到孩子。因此,這個女人想的是:原本是不可能的事,既然在先知以利沙的身上顯現出神蹟奇事,孩子死了,找先知以利沙就對了。果然,真的如這位書念婦女所期盼的,她的孩子復活了起來。

b. 第23節「今天既不是安息日,也不是初一」,這兩天都必須停止工作專心敬拜上帝(請參考出埃及記十六:23、二十:9—10,民數記廿八:11—15,尤其是每年七月初一要更特別,利未記廿三:23—25,民數記廿九:1—6)。通常要遇到先知,在這兩個時間裡到聖殿或是聚會的場合,很容易找得到。因此,她的丈夫第一個想到的是,若不是安息日或是初一聚會的時間,想要找到先知是很困難的。可是這位書念的婦女則是很有信心一定會找到以利沙。第30節她說「絕不離開」以利沙,這樣的堅持,就像福音書中那位敘利亞的腓尼基的女子為她的女兒求耶穌基督的醫治一樣(參考馬可福音七:24—27)。結果她得到了所要的,她的孩子復活過來。

c. 四:38—44節,這段經文連續提到兩則有關飲食的神蹟。在饑荒的時代,能找到瓜藤野果也真不容易,但卻是含有劇毒的野菜。麵粉本身並沒有去毒的功能,只是顯明先知以利沙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將有毒的食物去毒乾淨。

   這是聖經中惟一的一個故事,記載將初熟的農產品帶來獻給先知。依照摩西的法律,初熟的農產品都要獻給上帝,然後有部份是供給祭司們食用(參考利未記二:12—16、廿三:16—20,申命記十八:3—5)。現在北國以色列可能已經沒有利未人當祭司,他們將先知以利沙當成是祭司看待。先知以利沙則是將這些餅分給他的門徒。二十個餅分給一百個人吃,已經超出了「五」倍。「五」,在以色列人的數字觀念中,有「完整」、「美好」的意思。也從這裡看到先知以利沙收了一百個門徒。

8. 五:1—27節,這章記載有關敘利亞的乃縵將軍得醫治的事蹟,在舊約聖經中是一則膾炙人口的故事,也是先知以利沙所行的神蹟中,最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神蹟。

a. 請注意第1節記載的「因為上主曾經藉著他使敘利亞軍隊獲勝」這句話,再比較列王紀上第十九章15節,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到大馬士革去「膏立哈薛作敘利亞王」,說明了列王紀的作者想法,上帝乃是所有族群的上帝,不只是以色列人民的上帝而已。這種觀念在先知運動中一再出現,上帝會差遣亞述帝國成為祂打擊選民以色列背叛行為的僕人(參考以賽亞書十:5—6,耶利米書第廿一章、廿五:9)。

b. 痲瘋,以色列人民看這種病非常危險,要求將這種人從社區中隔離出來,因為是不潔淨的記號(利未記十三:45— 46)。但在敘利亞人看來並不是如此,頂多是在工作上覺得不方便而已。因此,乃縵將軍雖然患了痲瘋病,還可以繼續面見國王(4節)。但以色列的王一接到求醫的信件,反而大為驚訝,恐慌到「撕裂了衣服」,因為如果乃縵將軍來到王宮,等於整個王宮,甚至連國王都會被感染痲瘋。

c. 第10節說先知以利沙要僕人告訴乃縵將軍去約旦河洗「七次」,這「七」的數字含有上帝賜福的「神聖」、「完美」之意,但對敘利亞的將軍乃縵卻是陌生的,因此他很生氣。

d. 第15、17節是這個故事的中心經文,要說明的是連敘利亞人都知道耶和華上帝才是真實的上帝,可是以色列人民卻不知道要忠實地敬拜上帝,反而去敬拜巴力偶像神明。第17節也說明了古代人對神的觀念,他們認為要敬拜他們所認識的神,就必須和該神所掌管的土地連在一起,也就是該神所居住的土地(請注意,大衛也有這樣的思想,請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19—20)。因此,乃縵將軍要帶回以色列的泥土,為的是要作敬拜之用。

e. 第20至27節說出貪婪的結果。也從這段經文中看到,貪婪和欺騙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而上帝對原本要當祂的僕人的人(基哈西是準備當先知的工作,他是先知以利沙的僕人)懲罰比一般人要重,基哈西得到的懲罰是他和他後代的子孫將「會永遠患痲瘋病」(27節)。這就像上帝在懲罰以色列人民一樣,對選民的祝福固然多,相對的,懲罰也嚴重。

9. 六:1—7節,這是類似所謂的「先知學校」之類的。當時伯特利、耶利哥(二:5)、吉甲(四:38)都有這樣的先知群體。有的先知「學員」已經結了婚(四:1)。

   這段故事主要在說明先知以利沙有行各樣神蹟的能力。包括最大的使死人復活,最小的連掉在水裡的斧頭都可以重拾起來。

10.六:8—23節,在歷史上很難找出是否有這個事件。

a. 第10節說「同樣的事發生了好幾次」,表示敘利亞王試圖攻擊以色列好多次,但都沒有得逞,因為有先知以利沙的協助。敘利亞的軍隊能夠打到「多坍」,這個城離北國首都撒馬利亞城只有十八公里遠而已,可見當時的敘利亞軍力甚強,遠超過以色列的國防力量。

b. 有能力使死人復活的先知以利沙,要呼喚天兵神將下來,並不是甚麼困難。因為他是上帝忠實的僕人,因此,他的祈禱上帝會垂聽。這段經文也在說明先知以利沙和上帝的關係是相當的密切。

c. 第22至23節說明了先知的重要教訓:不是來自自己的能力,就不能隨己之意行支配的事。這些如同俘虜的敘利亞軍隊,並不是以色列軍隊所俘到的,而是來自上帝的「傑作」。因此,他們沒有處置的權力。再者,這兩節經文也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善待仇敵,是化解敵對、和平相處的良藥。

11.六:24—七:2節,就像在亞哈王時代的饑荒一樣,將嚴重的饑荒之罪衍認為是與先知以利亞有密切關係。

a. 這件圍城事件大約是發生於主前八五○年左右的時代,嚴重的程度幾乎到了人民要彼此交換兒子殺了充飢。耶利米哀歌第四章10節這樣記載說:「我的人民所遭遇的災難極其恐怖,慈母親手烹自己的孩子吃!」申命記的作者說,這是因為人民背棄與上帝所立的約導致的結果(請參考申命記廿八:53—57)。先知耶利米也預言主前五八六年左右時代,當巴比倫帝國圍困耶路撒冷的時候,同樣的慘狀會發生(請參考耶利米書十九:7—9)。

b. 饑荒的嚴重,顯示物資昂貴到不是一般人能力負擔得起。但是,先知以利沙卻預言上帝會改變懲罰的計畫,讓以色列人民得到生機。但是對上帝沒有信心的人,永遠得不到上帝的恩典。就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到曠野遇到飢餓的情況一樣。那些沒有信心的人,多撿到的嗎哪也是一樣腐壞掉,不能食用。這位懷疑上帝能力的國王派來的人,其結果是悽慘的,他在群眾的擁擠下被踩死了(七:17、 20)。

12.七:3—20節,聖經一再提起先知有預測未來事件發生的能力。這段神蹟的故事,與第六章17節上帝差遣天兵神將(火焰車和火馬)來干擾敘利亞軍隊一樣,使敘利亞軍隊感到有「大隊兵馬和戰車前進的聲音」,可能就是轟雷的響聲吧。拋棄所有的裝備逃生,古往今來都是這樣,落跑的軍隊往往是喪失所有的一切,而戰勝的軍隊常常是不戰而獲許多意外的戰利品。這段故事再次說明一件事:真正使軍隊獲勝的,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來自上帝奇妙的計畫。詩篇的作者這樣說:「君王不倚強大的軍旅獲勝;兵士不靠強大的力量保命。靠戰馬不能保證勝利;馬的威力救不了人。上主看顧敬畏他的人;他看顧仰賴他慈愛的人。他救他們脫離死亡,饑荒時保留他們的生命。」(詩篇卅三:16—19)

13.八:1—6節,這個故事應該是發生在基哈西感染痲瘋病之前,否則在以色列人民中,基哈西不可能隨意出入,甚至隨伴在先知以利沙身旁。即使先知以利沙不在意,群眾的共同體生活規律也會逼使基哈西離開,送到隔離區去居住。

a. 這裡所說的饑荒,可能和第六章24至29節所說的「糧食缺乏」,大家交換孩子當食物充飢有關,也可能與第四章38節的「全國遭遇饑荒」相關。

b. 這段經文應該編排在第四章37節之後,先知以利沙為了要感謝這位書念的婦人對他的善待,告訴她饑荒的日子即將來臨,要她到外國去避難。主要在說明先知給予這位書念婦女的信息,她確實遵照去做,不但沒有損失,生命保存了下來,且是在饑荒過後,連所有原本的財產也都保住了。聽從上帝忠實僕人的聲音,就如同聽從上帝的信息一樣,不但不會有任何的損失,甚至是得到上帝眷顧的最好見證。

14.八:7—15節,整個故事的中心經文是在第10至11節,這兩節經文說明了原本並不會因為小病而死的敘利亞王便‧哈達,卻因為他的大臣哈薛計謀篡位而被謀殺死亡。以利沙看出他的心中計謀,因此定睛看他,讓他覺得心虛、不自在。後來他篡奪王位,掌權的年代是在主前八四二至八一六年。

   用謊言來說明事件可能發生的結果,在亞哈王的時代也發生過,那是先知米該雅對亞哈王說的故事(請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9—22)。

15.八:16—29節,第20節比較創世記第廿七章40節,以撒在為以掃說出祝
福的話時,曾提過說:「你要倚靠刀劍生活,要服事你的弟弟;但當你反抗他的時候
,你將擺脫他的枷鎖。」現在這裡應驗了以撒的祝福,以東擺脫了猶大,成為獨立的
國家。
   第18、26節都說明當時南北二國關係上的親密,但並沒有因此使國家更強盛,
因為他們都「做了以色列諸王所做、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因此,不能得到上帝的祝
福。雖然南北二國因為王室聯婚的關係,卻沒有辦法控制住以東、立拿城。

16.九:1—37節,第九至十章都是記載有關以色列新的王耶戶被膏立和他當政時代的以色列政情。依照列王紀上第十九章16節的記載,膏立寧示的孫子耶戶(依照列王紀上第十九章16節的記載,耶戶是寧示的兒子,但依照列王紀下第九章2節的記載,他是約沙法的兒子,寧示的孫子,以後者的記錄較正確。)為以色列的王的這項工作,原本是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去執行的。但先知以利亞尚未達成此項任務,就被接回天上了。現在由先知以利沙執行。而先知以利沙是派他的學生去執行這項任務。第3節記載先知以利沙只簡單的交代一句話,說要設立耶戶為以色列的王,然後要他的學生儘速離開那地。可是學生到耶戶那兒,卻將以前先知以利亞對亞哈王所說的話重述了一次(請參考列王紀上廿一:21—23)。也許在先知「學校」訓練課程中,已經將上帝託先知所預言的事列入了「教科書」中,列為傳承使命的功課。

a. 第13節說其他軍官知道先知已經膏立耶戶為王後,馬上簇擁耶戶為王,他們將自己的外衣鋪在台階上,讓耶戶站在上面。「外衣鋪在台階」,可比較耶穌基督入耶路撒冷城的時候,民眾將他們的衣服鋪驢背或是鋪在路上,讓耶穌基督騎驢經過(參考馬可福音十一:7—8)。

b. 第21節說以色列的王約何蘭和耶戶在「拿伯的田裡會見」。拿伯的田,曾被亞哈王的妻子耶洗碧以殘酷的手段沒收(請參考列王紀上第廿一章)。耶戶在這田裡殺死了亞哈的兒子,同時也在姑珥的路上,靠近以伯蓮的地方,使猶大的王亞哈謝因受傷而死在米吉多城。

c. 第31節耶洗碧說耶戶是「心利」,參考列王紀上第十六章8至12節的記載,就會清楚心利原本是以色列王以拉時代的軍官,指揮王室半數戰車的將領。後來篡奪王位,並且殺了王室家族所有的人。耶洗碧如此形容耶戶,結果是如她自己所形容的,耶戶殺了她,以及她的後代子孫(十:7)。

d. 耶戶篡位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以色列末期宮廷內亂的情景,也說明了政局不穩定,帶來的是國家面臨危機的訊號。

17.十:1—36節,從第1至17節都是在說明耶戶將亞哈家族剿滅殆盡的情景,讓我們看到不堪入目的血腥畫面。

a. 由於耶戶政變時,人是在基列的拉末城,尚未進入以色列首府的撒馬利亞城。如果要真正的統治以色列國,就必須進駐首府。因此,他發出訊息,要王室的將領、大臣都表態支持誰當王。由於他弒王篡位的事件已經震撼了宮廷,因此,沒有人敢表示反對,原因是耶戶的勢力已經明朗。

b. 從第18至31節,是記載耶戶怎樣處置那些敬拜巴力神明的人。依照經文來看,被殺的人是包括了民眾在內,而進入巴力神殿敬拜的人,就是那些主要的領導人物。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只有「召集巴力的所有先知」而已,並沒有召集「所有拜巴力的人」(19節)。這次的大屠殺,也同時削弱了以色列的國力,因為必定有許多菁英也在這次的屠殺中喪失了性命。

c. 第23節說耶戶找利甲的兒子約拿達參與此次屠殺的事件。利甲人是熱心敬拜上帝的族群,對宗教信仰生活要求極為嚴謹(請參考耶利米書卅五:1—11)。

d. 耶戶的大屠殺行為被後來的先知何西阿嚴厲譴責;他傳出上帝的信息說:「不久我就要懲罰耶戶王室,討他們祖先在耶斯列大屠殺的血債。」(何西阿一:4)原因可能是因為上帝以耶戶做為懲罰耶洗碧的惡行,但是,耶戶並沒有好好地執行「上帝的法律」,後來也是一樣,像耶羅波安帶領人民離棄了上帝,去敬拜偶像。

18.十一:1—21節,這是一段猶大王室殘酷的際遇,亞哈謝王的母親亞她利雅親手要毀壞王室的基業。也可以這樣說,她想要奪取王位,重建敬拜巴力神明的宗教信仰。這一點剛好和耶戶在進行的摧毀工作完全相反。耶戶之所以消滅亞哈謝的王朝,除了奪取王位外,還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重建耶和華宗教的信仰。因此,他在各地殺死敬拜巴力神明的重要幹部,並且毀壞巴力神明的殿。所以,當亞哈謝的母親亞她利雅聽到自己的兒子被殺死後,她的第一個反撲行動,就是先採取報復手段──剿滅猶大王室。但是,殺戮的行為只會帶來更多的報復或殺戮,亞她利雅最後也是被殺。

   第12節提到祭司耶何耶大膏立約阿施為猶大王,那時他才七歲(21節),再比較第2至4節,就可知道約阿施從宮廷逃難出來時,只是嬰兒。由於是耶何耶大扶持他當王,因此,耶何耶大對王的影響力也很深,他也可以說是「垂簾聽政」的一位祭司。不過,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耶何耶大帶領約阿施和人民與上帝立約(17節),這也在表示猶大重新回到上帝的懷抱。

19.十二:1—21節,第2至3節可說將約阿施後來自己掌權統治猶大時的功過做了個評價──是個好君王,因為「一生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可惜不完全。主要原因就是他沒有將偶像神明的崇拜完全根除掉。另外他的一件重要功績就是整修聖殿。

a. 請注意第6至13節,整修聖殿的費用是來自人民的奉獻,祭司不再收取任何奉獻箱中的銀錢,或是將奉獻的錢拿去製作聖殿中敬拜用精美的器具。這對於人民在信仰上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轉變,同時也說明了過去祭司應該做的事,並沒有按照規定去做,甚至是貪了聖殿的財產。因此,這段經文已經表明約阿施是個可以獨自行事的君王,不再受制於祭司。

b. 第17至19節的背景,如果比較歷代志下第廿四章17至27節,就會明白為甚麼比猶大國勢較弱的敘利亞敢來侵略,原因是因為在祭司耶何耶大去世後,沒有人敢監督國王約阿施,導致他身邊多了許多引誘他去敬拜巴力偶像神明的領袖,結果荒廢了國政,甚至還將勇敢提出諫言的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兒子撒迦利亞給害死。因此,上帝不再祝福他。就在他帶軍隊與敘利亞軍隊交戰失敗撤退時,被他的軍官殺死,為的是要報復他謀害撒迦利亞的事件。

20.十三:1—9節,列王紀裡一再出現的句子──他像在他以前的某某王一樣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使以色列人犯罪(2、6節)。作者用這樣的句子在描述國王沒有好好地帶領人民敬拜上帝,反而是帶領人民去敬拜偶像神明,使人的心靈墮落,離棄了上帝。這就是犯罪的記號。因此,國家遇到災難就是與這件事有關,這是列王紀作者的觀點,這種觀點是從宗教信仰的基礎切入看國家、社會的事務,不是從政治、軍事的角度看。

a. 第5節說「上主賜給以色列一個解救者」,卻沒有說明這位「解救者」是誰,很可能有三個人選;一是亞述的國王亞大得尼拉利三世,他在主前八○六及八○四年攻打大馬士革,使得敘利亞腹背受敵,趕緊從以色列撤兵。二是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華施(25節)。三是耶羅波安二世,他是一位相當有成就的以色列王。

b. 第7節說敘利亞王消滅了約哈斯的軍隊,使之只剩下「五十個騎兵,十輛馬車,一萬步兵」,這個數目比起他的祖先亞哈時代有過兩千輛戰車,以及在一日之內就消滅了敘利亞軍隊十萬步兵(列王紀上二十:29)的實力相比,真是無法同日而語。現在的以色列可說是只有簡單的王室護衛能力,沒有所謂的「國防」可言。

21.十三:10—25節,這是舊約聖經最後一段記載有關先知以利沙的經文。有關先知以利沙死後的骨骸具有特殊能力,是在說明他雖然沒有像他的老師先知以利亞一樣肉體升天,但是,他的肉體雖然埋葬了,卻還有「神力」出現,表示出先知和上帝之間特殊的關係。這段經文也是成為後代朝聖者絡繹不絕的主要因素。

22.十四:1—22節,第3節說「不像他的祖先大衛王」,因為大衛王在敬畏上帝的事上忠心耿耿。即使自己的兒子叛變他,且想殺害他,但是,他沒有因為災難來臨,就失去了對上帝的信心。

   第6節是引用自申命記第廿四章16節摩西頒發的法令。他雖然有好的成就就是大敗了以東,但卻對自己的同胞沒有存憐憫的心,竟然挑釁以色列國。

   第9至10節幫助我們看到聰明的以色列國王約華施,他會講寓言,用這樣的故事在說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可惜的是猶大國王亞瑪謝聽不下去,結果不但戰敗,且還使自己和人民被俘虜,聖殿和王宮也都受到損害。最後是遭到人民的厭惡,被人謀殺死亡。在第19節並沒有說明誰謀殺亞瑪謝,不過可能與聖殿的祭司有關,要不然就是保守派的人。亞瑪謝的兒子烏西雅的能力不錯,收復了所羅門時代用來擴充海外貿易的港口以拉他(所羅門時代稱之為「以祿」,請參考列王紀上九:26)。

23.十四:23—29節,這段記載有關耶羅波安二世的事蹟,雖然很簡短,可是如果從先知阿摩司與先知何西阿的作品就可看出,耶羅波安二世的時代,可說是以色列王國自分裂以來,最有成就的一位國王,也是北國以色列自分裂後,最輝煌的時代。在他任期長達四十一年內,對整個以色列國的軍事、經濟、政治都有很大的「貢獻」,甚至有以色列人將他當作「拯救者」看待。從第25 節則說明了耶羅波安二世在軍事上的成就,遠比他以前的祖先都要更令以色列人民懷念。而先知阿摩司形容他那時代的貴族是「睡在象牙的床上,靠在安樂椅上享福,吃嫩牛和肥羊的筵席」(阿摩司書六:4),就可看出在耶羅波安二世時代經濟繁榮的景象。

a. 第25節的先知約拿,和約拿書中的那位「逃跑的先知約拿」並不是同一位。

b. 第26至27節則讓我們感到納悶,為甚麼「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的耶羅波安二世,上帝還要藉著他來拯救以色列人民?作者的重點是在第27節所說的,對祂的選民有無比的愛,也希望藉這樣能幫助他們復興國家,能使以色列人民曉悟。但是,上帝還是失望了,這也是後來以色列亡國於亞述帝國的原因。

24.十五:1—7節,烏西雅王可說是南國猶大在位最長久的一位國王,共計五十二年。歷代志下第廿六章有詳細記載這位國王所做的各項事蹟,包括了打敗非利士人,使亞捫人向他進貢,開挖水井,鼓勵人民開墾土地種植葡萄園,並且強化了國防力量。不過卻因為國家強盛,心裡開始驕傲起來。因為對聖殿的祭司不敬,將原本只有祭司才可以做的祭祀工作,自己擔當。結果導致痲瘋病,也因此使他無法再進入聖殿敬拜上帝,國政是由他的兒子約坦負責。

   第5節所說的「住在自己的行宮」,意思是指他已經因為長痲瘋的緣故,被隔離出來了(參考利未記十三:46)。

25.十五:8—30節,這段經文連續記載五位以色列王的事蹟。其中以雅比的兒子沙龍當以色列王只有一個月(13節)時間最短。另一方面,這段經文再次讓我們看到以色列宮廷裡爭權奪位的情形,顯示政局的不穩定。也讓我們看到為了要奪取王位,米拿現甚至以極為殘酷的手段屠殺居民,連孕婦都不放過。因為他的手段殘酷,因此才能從人民手中強索錢財賄賂亞述帝國的皇帝,金額高達「三萬四千公斤銀子」(19節)。將這節經文比較阿摩司書第五至六章,就會發現這些有錢人所得到的錢財是從窮人中剝削奪取的,因此,也沒有甚麼值得同情的地方。只是米拿現以謀殺君王的方式篡奪王位,然後將王位留給自己的兒子比加轄,並沒有帶來幸福或和平,就像耶穌基督對他的門徒所說的:「把刀收起來!因為凡動刀的,一定在刀下喪命。」(馬太福音廿六:52)米拿現的兒子比加轄後來被他的部下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將之殺死,並且篡奪了王位。同樣的,比加王也被人刺殺了,王位被人篡奪。

   沒有上帝賜福,即使擁有王位也是枉然,對人民、社會、國家都不會有幫助。比加當國王,除了要年年進貢亞述帝國之外,也只能聽命亞述的指揮,任其壓迫。最嚴重恐怕就是人民被擄到亞述去當奴隸。這也是以色列人自出埃及後第一次重新經歷到奴隸的慘痛生活。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