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撒母耳記這本經書

  撒母耳記原本只有一本,和列王紀同被以色列人看成是「列國誌」(Book of Kingdoms)。因為這兩大經書是記載以色列人民從建立君王制度到國家滅亡的整個經過。後來有一本叫「七十人譯本」的希臘文聖經,將之分成四卷,前二卷是撒母耳記,後二卷是列王紀。在第四世紀的時候,拉丁文的譯本將之稱為「列王四卷」,直到第十六世紀的時候,才將之分開成撒母耳記上、下卷,和列王紀上、下卷。

  雖然有人喜歡將此書當作「史書」看待,因為它述說的年代從主前一一○五年撒母耳出生(撒母耳記上一:20),到主前九七○年大衛王朝的結束(列王紀上二:12)。在這漫長的一百多年期間,對以色列人民與非利士人,以及迦南人之間互動的關係,有極詳細的描述。不過,這本經書通常是被列入「前先知書」的一部份,因為這本經書中,提供了幾位先知的事蹟,主要的有撒母耳、拿單。他們是屬於亡國之前的先知,因此,這本經書就被列入在「前先知書」之列。原因除了記載重要的先知運動之信息外,也是因為這本經書主要是以「先知的觀點」在看歷史事件。

這本經書的架構和主要內容

  這本經書主要是三個主軸作架構,一是先知撒母耳的事蹟(從撒上第一章至第七章)。二是以掃被膏立為第一任以色列的王,開創以色列歷史上的君王政治制度的開始(撒上第八章至第十五章)。三是大衛王朝的時代(從撒上第十六章至撒下第廿四章)。

  在上述三個主軸裡,作者提供了幾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一、以色列王國建立君王制度的由來。從士師、先知領導,到君王的設立,改變整個以色列王國的發展。

二、耶路撒冷城的建立,並成為以色列人民生活與宗教信仰的中心,直到現今一直是以色列人民宗教心靈的凝聚點。

三、上帝揀選一個人,並不是因為這個人有甚麼好的條件,而是因為上帝要藉著這個人來完成祂拯救的旨意。因此,受揀選的人,必須有絕對服從的心志。撒母耳的這句:「上主喜歡甚麼呢?順從他呢?還是向他獻燒化祭和祭物呢?順從比祭物更好;聽命勝過獻上最好的羊。」(撒母耳記上十五: 22)可說為「揀選」這個詞下了最好的定義。

四、在設立君王之後,先知角色的調整。以前先知就是領袖角色,但是,君王設立後,先知不再是領導者,而是成為諫言者,或是鑒察者。換句話說,設立君王並非要遠離上帝,而是要透過君王帶領人民對上帝保持忠實之心,依照上帝的教訓(誡命)去遵行。

五、撒母耳記中可說是提供有關「約櫃」這方面的資料最多的一本經書。「約櫃」不僅象徵著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同在,也象徵著以色列人民與上帝之間「約」的關係。由於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城,終使該城後來成為以色列人民宗教中心。其重要性遠勝過伯特利,即使是王國分裂後,北國曾試圖建造撒馬利亞改變人民對耶路撒冷聖殿的向心力,也無法得逞。

六、撒母耳記提供了許多早期耶和華宗教信仰的內容,包括國王自己也扮演著祭司的角色(撒母耳記上十三:9—10、撒母耳記下六:14—16),將戰爭所奪得的牲畜獻祭給上帝(十五:21),戰爭期間對食物的禁忌(撒母耳記上十四:24—46),以及對男女之間「性」的禁忌(撒母耳記上廿一:4、撒母耳記下十一:8—11),使用烏陵、土明和以弗得等物品詢問上帝的旨意(撒母耳記上十四:41、廿三:6、9、廿八:6),也有詢問巫師招魂的事件(撒母耳記上廿八:3— 25)。這些都讓我們看到早期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的情形。這部份也是撒母耳記這本經書最重要的文獻,因為從這裡可以看出以色列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之演變,以及從進入迦南地後,參合了當地人民的多神信仰,影響到他們原本與之立有永遠之約上帝之間關係時,終於在亡國後才重新回到獨一神論的信仰堅持,這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而是經過了亡國奴隸之痛才得到教訓。舊約聖經中所有的先知都是朝著這個方向進行反省的運動。

這本經書帶給我們的信息

  讀撒母耳記確實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的,就是以色列人民要求設立君王,「像其他國家一樣」(撒上八:5),他們希望有「王治理」他們,這樣他們「才會像別國的人民有自己的王治理他們,領他們上戰場打仗」(撒上八:20)。於是先知撒母耳受上帝之命,膏立了便雅憫支族出身的掃羅為第一任的以色列王。在一般人看來,這是結束「神權統治」的時代,是邁入君王政治制度的開始。其實,並不是這樣,作者所要努力說明的一件事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敬畏上帝的心,即使有君王統治,也是枉然。因為一個民族、國家的興衰,並不在於領袖是誰,或是甚麼制度,而是在於這個領導者,以及它的政治制度是否有建立在敬畏上帝的基礎上。換句話說,敬虔的宗教心靈是建立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遠比強人、先進的制度更重要。如果沒有敬虔的宗教心,強人可能變成獨裁,制度也會使人腐化。

  再者,上帝的懲罰是嚴厲的。任何背棄上帝的罪過,都將付出極大的代價,尤其是上帝揀選的僕人更是如此。掃羅、大衛的事蹟都在說明這項教訓。我們看到大衛,雖然曾因為拔示芭的事件而懺悔、認罪(參考詩篇第五十一篇),但是,並不表示沒有罪,甚至他付出了相當高昂的代價,從他的兒子押沙龍背叛的事件可看出。雖然後來押沙龍的叛亂被敉平了,大衛也重新掌權,可是並沒有解決王宮內部不安的問題,這件事在他死後一一呈現出來(請參考列王紀上第一章)。一個國王犯謀人之命、奪人之妻的罪,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甚麼,但是,在上帝的「天平」裡可是相當嚴重的。因為會這樣做,至少說明了一個人心中已經沒有了上帝。上帝所揀選的人,竟敢如此胡作非為,就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這本經書可分成下列大綱

1. 撒母耳的出生被揀選為先知(撒上一:1—七:17)。
2. 以色列人民設立君王(撒上八:1— 22)。
3. 掃羅被膏立為以色列王(撒上九:1—十五:35)。
4. 大衛被膏立為王,以及他和掃羅之間互動的關係(撒上十六:1—卅一:13)。
5. 大衛登基為猶大的王(撒下一:1—四:12)。
6. 大衛作全以色列的王(撒下五:1— 25)。
7. 大衛運約櫃回耶路撒冷(撒下六:1— 23)。
8. 大衛王朝的成就(撒下七:1—十:19、撒下十二:26—31)。
9. 大衛犯罪(撒下十一:1—25)。
10. 大衛宮廷內部的問題,以及兒子押沙龍叛亂事件(撒下十三:1—十八:33)。
11. 大衛重新掌權統治以色列(撒下十九:1—廿三:39)。
12. 大衛調查人口干犯上帝(撒下廿四:1—25)。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