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卷導讀(26~50)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21:32
26.第十五章最主要是在說明為甚麼上帝厭棄掃羅,這是從另一角度在看掃羅被上帝厭棄的事件,和第十三章13至14節的事件不同。這一章並沒有像第十二章那樣明顯地反對設立君王,因此,一般來說是比較晚期的作品。
27.十五:1—9節,第2節提到亞瑪力人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他們的祖先曾敵對以色列人民。有關這部份要看出埃及記第十七章8至13節,那次的戰役相當艱困,只要摩西的手垂下來,以色列人民就戰敗,相反的,摩西的手若是舉起,以色列人民就得勝。申命記的看法是亞瑪力人「不怕上帝」,他們趁著以色列人民疲倦的時候,「從後面襲擊,把落在後面的人都殺了」,因此,摩西法律規定,對亞瑪力人不可寬恕(申命記廿五:17—19)。依照申命記作者的看法,只要亞瑪力人存在,就沒有以色列人民,更不用想要保有平安的日子。從第三十章1節可以看出這樣的問題,亞瑪力人一直是以色列人的困擾對象。因此,毀滅亞瑪力人乃是以色列人民重要的目標。
a. 掃羅帶兵攻打亞瑪力人是甚麼時間,我們不清楚,但與第十四章48節有關,也就是掃羅相當強盛的時期。
b. 第7至9節主要是說明一個基本態度:無論誰當王,都必須聽從上帝透過先知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如果沒有,就表示這個王不是反對先知,而是不順服上帝的旨意。而掃羅並沒有將先知撒母耳的話認真執行。他只毀滅那些在他看來是「沒有用的和沒有價值的東西」,這一點讓撒母耳相當不高興。
28.十五:10—34節,最關鍵的經文是在第22節,基本上掃羅開始是對撒母耳撒謊,再來是假藉說要將最好的戰利品獻祭給上帝,其實這樣的話都是不誠實的話。整個事件的中心問題是:掃羅心中有貪婪,才會想到要將那些最好的東西和牲畜帶回來,並且還假藉虛有的名目,說是要奉獻給上帝,這種不誠實的行為是不配當上帝的僕人的。第22節提到上帝真正喜愛的是人順服的心,回應祂揀選的愛。這一點對所有的基督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a. 從第17至23節可看出掃羅和撒母耳之間有著非常尖銳的爭執,這就出現了所謂「領導權」的問題。在聖經作者的觀點:聽從上帝僕人的話,就是聽從上帝的話。相反的,就是反抗上帝的命令。他們兩人爭執之後,撒母耳決定離開掃羅(34至35節),而掃羅則清楚知道,沒有先知撒母耳的支持,他將在人民中失去領導地位。在當時,雖然已經設立了君王制度,可是先知的角色在以色列人民中依然是最重要。
b. 第24節掃羅自己說他怕人民,換句話說,他之所以敢公然違背上帝的命令,那豈不就是不怕上帝?這絕對不是聖經的教訓,因為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主。耶穌基督也這樣教導說:「朋友們,我告訴你們,那只能殺害肉體,卻不能進一步傷害你們的,不用害怕。我要指示你們該怕的是誰:你們要怕那會奪走人的生命以後,又有權把他投入地獄的上帝。是的,我告訴你們,應該懼怕的就是他!」(路加福音十二:4—5)新約時代猶太宗教領袖也是怕人民,卻一再想辦法要殺害耶穌基督(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現代的君王很多也是這樣,都是怕人,卻不怕上帝。掃羅的問題,說出人性的真正問題。
c. 第35節說撒母耳後來都沒有再見過掃羅。不過在第十九章24節曾再找過撒母耳一次。
29.十六:1—13節,撒母耳再次被上帝差遣去膏立大衛作以色列人民的王。第4節說撒母耳「遵照上帝的話做了」,這是整本聖經一再強調的信息。
a. 第1節說撒母耳為掃羅悲傷(比較十五:35),這是表示他為掃羅王沒有遵守上帝的話感到哀傷,因為膏立一個人為王是相當嚴肅的事。另外,也因為他堅持不再支持掃羅,所以可能為自己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2節)。
b. 第7節是揀選上帝僕人的重要觀念—不是外表,而是內心。上帝才是鑒察人內心的上帝。也只有上帝才有這樣的能力,可看透人內心的意念。
c. 耶西,是屬於猶大支族的後裔(請參考馬太福音一:3—6)。伯利恆,這是在耶路撒冷城南部約八公里的一個小鎮,也是耶穌基督出生的地方。
d.第13節,上帝所膏立的僕人,必定有上帝的靈與那個人同在。大衛王受膏立之時,上帝的靈馬上與他同在。再者,撒母耳膏立大衛之時,並不是馬上就登基為王,就像撒母耳膏立掃羅之初,掃羅也不是馬上就成為君王,都是經過了一段時間。
30.十六:14—23節,第14節和第13節剛好成鮮明對比;上帝的靈已經與大衛同在,也同時離開了掃羅。這表示著他們兩人往後是截然不同的際遇,一個有上帝的靈同在的人,不但有大能力(大衛與歌利亞決鬥的事件就是一例),且是有智慧的人連他彈琴的技巧、說話的口才,都會讓人覺得有上帝的靈同在(18節)。相反的,一個沒有上帝的靈同在的人,他的行事會失去準則。古時候的人相信撒但也是聽從上帝的命令,被上帝所管轄(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9—22,約伯記二:6—7)。因此,第14節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掃羅因為撒母耳不再支持他的王權,生氣,而給了邪靈(或是「誘惑者」)有了機會進入他的心裡。
第21至23節,在第18節說大衛是一位「彈琴的能手」,在第16、23節說他能彈很好的豎琴,而詩篇有許多詩歌是出自大衛的作品,可見他是一位很優秀的詩人。音樂可以治病,這是今天的人越來越重視所謂的「音樂療法」之醫療方式,而聖經則是早在好幾千年前,大衛就已經將之用在掃羅身上了。大衛因為有上帝的靈同在,因此,即使是年輕的小伙子,也深得國王的信賴和喜歡。
31.細心閱讀第十七章的人,就會發現這章的內容是來自不同的資料合編在一起的。一種版本是大衛乃牧羊人,沒有受過甚麼軍事訓練,他去軍營探望他的哥哥。然後,他自告奮勇地要替以色列軍隊與非利士軍隊打仗。且完全沒有提起過他已經是掃羅身邊的侍從者。另一個資料是大衛一直是掃羅身邊的侍從者。協助掃羅解除心中的憂慮。
32.十七:1—11節,就像在第四章所說的,非利士人要和以色列人民打仗。這段經文其實也在表示掃羅失去了上帝的靈同在的另一種方式,就是驚慌、害怕。這與有上帝的靈同在的人完全不同。因為失去了上帝的靈同在,因此,此時的掃羅無法在帶領以色列軍隊時,讓軍人感受到有上帝的力量在他們身上。
第4至7節描述歌利亞是一位「巨無霸」,他代表非利士人出來向以色列軍隊挑釁。這種戰法是古時希臘人常用的方式,這樣可以節省很多軍力的損失。
33.十七:12—40節,這段經文顯然和第十六章的資料不同,因為掃羅並不認識大衛。
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出幾件重要的信息:
a. 污辱上帝的選民,就等於是污辱上帝的名一樣的嚴重。
b. 有上帝同在的人,即使面對著敵人也不害怕,就如大衛的詩所說的:「縱使走過陰森山谷,我也不怕災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用杖顧我,用棍護我。」(詩篇廿三:4)
c. 大衛不是靠武力取勝,而是靠著智慧,因為他用牧羊時保護羊群的經驗。這種經驗來自上帝給予的賞賜。箴言說智慧乃是從上帝來的(請參考箴言九:10)。
34.十七:41—十八:5節,這段經文詳述大衛打敗歌利亞的經過。中心經文在第45節,大衛說他是「奉上主──萬軍統帥的名—以色列上帝」打歌利亞。就如同詩篇的作者說的:「君王不能倚靠強大的軍旅獲勝;兵士不靠強大的力量保命。靠戰馬不能保證勝利;馬的威力救不了人。上主看顧敬畏他的人;他看顧仰賴他慈愛的人,他救他們脫離死亡,饑荒時保留他們的生命。」(詩篇卅三:16—19)大衛拿的武器是他牧放羊群用的「投石器」(49節)。以色列的牧羊人對這種照顧羊群用的「武器」相當內行(請參考士師記二十:16)。如果這種「投石器」可以打死老虎、獅子、豹、豺狼等兇暴的動物,則要用來對付一個魁武的軍人也不會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歌利亞藐視以色列牧羊人的這種防身器,結果被大衛殺死。
a. 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小孩子(說青少年比較正確),會有能力打倒巨人歌利亞。因為一般人想到的是武器,而大衛卻是「以上帝的名」來防衛和攻擊。作者用這故事在表明一個重要的信息:有上帝的靈同在,在人看來是渺小,也是大;反之,在人看來是大的,也是小。
b. 第52節的「迦特」和「以革倫」都是非利士人的城市。
第54節大衛「把歌利亞的武器留在自己的帳棚裡」,這句話為第廿一章9節預留伏筆。這些武器(一把刀)後來被挪伯的祭司亞希米勒收留,在大衛逃亡時取了回去。
c. 第55至第十八章5節是與前面不同資料,因為這裡說掃羅不認識大衛。而在第十六章18至23節已經清楚說明大衛是掃羅的隨身侍衛了。
再者,這段經文也說明了大衛和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之間結盟的關係。一般來說,會擔憂傑出軍事將領的,是王儲。但是這段經文卻說明約拿單不但不會嫉妒,相反的,卻與大衛結成「生死之交」的朋友。這說明了大衛受到宮廷的喜愛,以及民眾的愛戴。約拿單將自己的袍子以及武器給大衛,其實也可象徵著約拿單承認大衛比他更適合接續王位。
35.十八:6—16節,這段經文再次帶我們回到第十六章13至14節的景況;大衛被上帝的靈充滿,而掃羅則是被「邪靈」控制。邪靈帶來的結果就是嫉妒、怨恨、猜忌,以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功高震主」。這段經文也與前段經文約拿單所表現的形成極大的對比,真正對大衛有不安全感的是掃羅。
整個大衛的故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上主與他同在。」這句話說明了大衛興起的主要基礎。
36.十八:17—30節:基本上可以這樣瞭解:想與上帝同在的人對抗,就是想與上帝對抗一樣。歌利亞的結局是如此,現在的掃羅也是這種心態,想要殺害大衛。但是,上帝與大衛同在。因此,掃羅雖然絞盡腦力要謀害大衛,上帝卻使他事事順利。當掃羅以「一百個非利士人的包皮」作為將女兒嫁給大衛的「聘金」時,上帝卻給大衛得到一倍的數量。不但如此,每當非利士人來攻打時,大衛都戰勝了。
第28至29節是描述掃羅被邪靈控制最重要的兩節經文,說明了一個被邪靈控制的人,就算明明知道對方有上帝同在,也要與對方作對到底。
37.十九:1—24節:這一章和第二十章主要都是在說明約拿單和大衛之間的「盟約」關係。約拿單確實珍惜他和大衛之間的關係,並且說服自己的父親掃羅「發誓不殺大衛」。可是因為大衛有上帝同在,因此,每當與非利士人交戰,大衛無往不利,也因此,一般民眾對大衛的喜愛增添,連掃羅自己的女兒米甲、兒子約拿單都非常深愛著大衛,然而掃羅的不安全感卻也相對的增加。
a. 第13節說出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敬拜偶像的情形已經很嚴重。先知耶利米就一再指責當時耶路撒冷的人民就是到處敬拜偶像神明,引起上帝極大的憤怒(請參考耶利米書七:16—20)。
b. 第18至24節,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掃羅竟也成了先知嗎?」他的由來和掃羅後來被「上帝的靈支配」有關。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上帝的靈是隨著上帝的旨意行,不是人所能控制。掃羅這次是第二次受上帝的靈感動而忘形說話,第一次也是遇到一群先知,然後他就跟著先知們一樣「忘形說話」(十:10—12)。我們可以這樣瞭解:上帝透過這樣的方式在救大衛免受掃羅的殺害。
38.二十:1—42節,這章主要在說明約拿單和大衛之間親密的關係,遠勝過他和父親掃羅的關係。從第2節來看,約拿單深信自己的父親掃羅絕對不會殺害大衛,這正是大衛所說的,因為掃羅知道他們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所以不要將殺害大衛的計謀給約拿單知道。
a. 第5至6節是不同的資料來源,說大衛還可以和掃羅同桌飲食。其實此時它們之間的關係已經到了如「仇敵」的狀況。約拿單則表現出對與大衛之間「約」的重視,絕對遵守「約」,表示他們兩人之間生命的關係,是絕對不能分開的。
b. 第41節,大衛向約拿單叩了三次頭,這是表明非常尊敬、感恩之意。
39.廿一:1—15節,這段經文故事曾被耶穌基督引用(請參考馬可福音二:25— 26)。這是大衛逃亡的一段經歷,他到祭司那兒拿只有祭司才可以吃的食物。
a. 第2至3節是大衛欺騙祭司亞希米勒。大衛為甚麼要欺騙祭司亞希米勒?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事。大衛的名聲遠播,以色列人民尊敬他,卻因此引起掃羅的擔憂,因為他怕沒有辦法維持國王的地位及於子孫(二十:31)。
b. 第4節說「聖餅」,這是出埃及記所謂的「陳設餅」(請參考出埃及記廿五: 30),這種餅只有祭司才可以用(請參考利未記廿四:5—9)。依摩西法律的精神來看,這種餅是神聖的,因此,一般人不能吃,只有祭司才可以。但是亞希米勒同意給大衛食用,只要他在近日內「沒有親近過女人就可以拿去」,這樣的解釋是寬大了摩西法律的精神,與出埃及記第十九章15節所說的精神──潔淨──相符(再參考利未記十五: 18)。
再者,為甚麼祭司亞希米勒會詢問大衛「近日有沒有親近過女人」這樣的問題?原來當大衛告訴亞希米勒說是為了「特別任務」,由於大衛是成功的軍事領袖,因此,在亞希米勒的瞭解裡,「特殊任務」可能與軍事行動有關,根據摩西法律,軍人在營中或是在軍事行動時,不可以親近女人(請參考申命記廿三:9—11),因為古時候的人對戰爭的看法是「聖戰」,戰爭關係到整個民族存亡的問題,所以有這樣的嚴格規定。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大衛想要奪取烏利亞的妻子拔示芭,將烏利亞從前線調回來,並一再想盡辦法要烏利亞回去與妻子同房,可是都被烏利亞拒絕了,原因是看戰爭是神聖的事,如果違背了而導致戰敗,不但自己生命不保,連帶的是整個民族都可能毀滅。因此,任何軍事出發之前,都必須有宗教儀式。在以色列人民,軍人出征之前則必須先舉行潔淨的禮儀。
c. 第7節是為第廿二章9節以後的屠殺事件先作伏筆,因為後來掃羅知道亞希米勒幫助大衛而生氣,且屠殺與亞希米勒有關的親人和同工。
d. 第11至15節,大衛為甚麼會逃到「迦特」城去?實在不懂。因為該城是非利士人五個大城市之一。而非利士人一再與以色列人民打仗,而大衛則是非利士人的「剋星」戰士,照理說,他應該逃到喜歡他、賞識他的城市去,怎麼會逃到「敵方」的城市呢?而在這裡,他如被發現了,也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他故意裝瘋賣傻來隱瞞自己的身分吧。因為古時候的人往往將瘋子看成是神明對人最大的懲罰。
40.廿二:1—23節,這一章正好說明了掃羅被邪靈附身最好的解釋,他屠殺亞希米勒和那些協助亞希米勒祭典禮儀的人共八十五名,又殺了該城所有的居民,甚至連牲畜都殺了,換句話說,掃羅是將挪伯城當作敵人的城市,且比他戰勝亞瑪力人後的處置態度還要嚴厲(比較十五:7—9)。這樣的態度惟有「邪靈附身」一詞可以解釋外,實在很難找到更好的說詞。
a. 第2節可看出當時大衛確實是在逃難的狀況下,但卻也聚集了一些所謂的「流浪漢」或是「社會無賴」,以及親友和「異議份子」。
b. 第3至4節說摩押王願意庇護大衛的家人,可能與掃羅曾攻打摩押有關係(參考十四:47)。
c. 第5節先知迦得加入大衛的陣營,他也是後來協助組成聖殿樂隊的負責人(請參考歷代志下廿九:25),並且和撒母耳、先知拿單,都有撰寫以色列歷史。他提供大衛意見,逃離掃羅追捕的危險。
d. 第15節亞希米勒承認曾替大衛求問過上帝,意思是替大衛舉行祭典禮儀,包括獻祭的事。但他也強調這「不是第一次」,意思是指他不認為這樣做有甚麼錯。本來幫助人民求問上帝是祭司的職責,可是掃羅顯然不是這樣的看法,他想控制宗教事務。這又是一種「邪靈附身」的明證。
e. 亞希米勒的家族除了他的兒子亞比亞他逃脫外,其餘都慘遭滅絕,這剛好應驗了第二章31節上帝的神人對以利的預言──你家族和你宗族中的年輕人短命,沒有人長壽。
f. 亞比亞他加入大衛陣營,正好使大衛的組織更龐大、完整,他的陣營中已經有先知迦得,又有祭司亞比亞他,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加入,必定會吸引更多人民的肯定和參與。
41.廿三:1—13節,整個局勢還是在掃羅的掌控之下,因此,大衛的勢力還是很脆弱。他知道若是沒有上帝的幫助,要出兵是很困難的,即使知道自己的同胞將被非利士人侵犯。而大衛在非利士人的心目中是一位令他們聞名就膽顫心驚的將領。因此,大衛尋得上帝的旨意之後,就出兵攻打基伊拉城,並且救了該城。
a. 以弗得,這是祭司穿的特別之服裝,稱之為「聖衣」,是用「金線,藍色、紫色、深紅色的毛線,和麻紗」做成的外袍,「配上刺繡,要在以弗得兩邊縫上兩條可以束緊的肩帶,上面並且繡上「兩塊紅瑪瑙,在上面刻上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名字」(請參考出埃及記廿八:6— 10),這樣的「以弗得」聖衣所表示的意義是代表雅各整個族群的祭司。換句話說:當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將這件聖衣帶出來投奔大衛的時候,已經將「正統」大祭司的名份同時帶出來了,這對投靠在大衛這邊的人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這也就是為甚麼在第廿二章23節大衛會對亞比亞他說「掃羅想殺你我兩人」的原因。
b. 第13節說大衛帶領六百人的部隊離開基伊拉城。這個數目比起前次的人數已經多出兩百人(廿二:2),表示支持大衛的人已經越來越多。
c. 為甚麼上帝要大衛去幫助基伊拉城後,又要他離開?基本上可以這樣瞭解:(1) 大衛是自願去幫助基伊拉城,不是因為該城有甚麼請求。因此,不要造成該城因為掃羅進攻而變成自家人相殘的結果。所以,大衛主動離開會讓該城人民更加喜愛大衛。因為他不是為了佔據該城而出兵。(2)既然出兵是上帝的同意,要他撤兵也是上帝的旨意,聽從上帝的意見就是正確的決定。上帝必定有更美好的安排。(3)當時掃羅的勢力甚強,沒有人想到大衛單薄的六百人之軍事武力會有甚麼作為,因此,要基伊拉城民挺身而出庇護或收留大衛,等於是將該城陷入危機中。果然,掃羅因為大衛離開基伊拉城後,就取消攻打該城捕捉大衛的計畫。
42.廿三:14—29節,這段經文的內容與第廿六章所記載的大同小異。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是同一個資料的兩個不同傳承版本。
a. 即使是在那樣困難的處境中,約拿單還是繼續支持著盟約的密友大衛。約拿單並不因為自己的父親掃羅想殺大衛,就協助父親做這件事,他知道自己父親的行為。因此,他反而去找大衛,並且給予鼓勵。第17節說出約拿單誠摯的內心,他是真的想要擁護大衛當以色列的王,而不是像掃羅懼怕大衛繼承王位。
b. 西弗城人出賣大衛,將大衛躲藏的地方告訴掃羅。在大衛來看,真正的敵人是非利士人,因此,只要是非利士人打以色列人民,他就要出面抵擋,就像基伊拉城的事件一樣。他不想與掃羅對抗。但是,掃羅的想法不是這樣,是將大衛看成和非利士人一樣的「敵對者」,要消滅。但是對付非利士人,他又怕怕,對付大衛,他就不擇手段。
c. 上帝若是與大衛同在,必定會保護大衛免受災害。因此,當掃羅想盡一切辦法要捉拿大衛時,就在那緊要關頭之際,傳出了非利士人侵犯的事,逼得他必須趕緊停止追趕大衛,趕回去防禦非利士人的進攻。
43.廿四:1—22節,這是一章相當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蠻有戲劇性的內容。但主要內容是說出大衛寬宏大量的胸懷,對照掃羅的狹隘心胸。說出一個國家領導者應該有的度量,就該像大衛一樣。
a. 最重要的經文在第6節大衛所說的話。雖然掃羅一直要殺他,但他並沒有在得到反擊的機會時,對掃羅下手,因為他還是承認掃羅乃是先知撒母耳所膏立的王,就像撒母耳膏立他為以色列的王一樣。他不僅自己沒有對掃羅做出任何傷害,也禁止他的部下對掃羅有任何傷害的行為。
b. 第5節是比較奇怪的一節,為甚麼大衛割下掃羅所穿的袍子一角之後,心裡卻又有「不安」的感覺呢?有可能是因為掃羅的衣服缺了一角,會使他在部下的眼前受到輕視,而這並不是他原來的本意。他既然承認掃羅是王,就不該羞辱他才對。
c. 第12至15節說出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信息之一:伸冤在上帝(請參考羅馬書十二:19,約伯記卅四:11,箴言廿四:12)。
d. 掃羅的這段話,看起來似乎很感人,可是真正的問題是:他雖然承認大衛將繼承王位,但是並沒有邀請他回王宮去,這表示掃羅雖然這樣說,卻還是有所保留。這也是為甚麼後來大衛又回到躲藏的地方之因。
44.廿五:1—19節,這章比較像是在介紹一位聰明能幹的女子愛比該,她的聰明才智贏得大衛的賞識,也成為大衛的妻子。
a. 要明白這個故事之前,必須先瞭解的是:當時社會款待外出的人是一種禮貌,也是非常重要的習俗,也是摩西法令明文規定應該遵守的(參考創世記十八:2—5、十九:1—3、廿四:15—20,比較利未記廿五:35—38,路加福音七:44—47)。再者,大衛平時幫助拿霸(14至17節),只是拿霸卻沒有在大衛困境的時候回報。不僅如此,還嘲笑大衛(10至11節)。這些都反應了作者以此故事想要傳達的信息:拿霸的愚蠢、粗暴,就像掃羅一樣。而拿霸的妻子愛比該的聰明阻止了一場可能發生殘害生命的事件,這是一位成功的君王所需要的「幫助者──妻子」的角色。因為好的幫助者,是使可能發生殘害生命的事消除,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想到用報復的手段對待別人。大衛要成為一個好的君王,就需要這樣的「貼身」幫助者,愛比該正好就是這樣的人。
b. 第1節簡單的一節經文,說出先知撒母耳時代的結束。撒母耳是以色列偉大的先知,也是最後一位士師。在他的時代建立以色列立國以來第一個君王制度。全國人民就像對待偉大的領袖一般為他舉哀(參考創世記五十:10,民數記二十:29,申命記卅四:8)。
45.廿六:1—25節,這章的記事與第廿四章的記載大衛從掃羅背後割了他的袍子,是同一個故事的兩個版本。在第廿四章是說大衛割下掃羅的一塊衣袍,這裡則說大衛拿走了掃羅的矛和水罐。是不同的東西,說出同樣的內涵:大衛是個胸懷大量的領袖,掃羅則是個心胸狹隘的國王。在第廿三章曾提到去通報掃羅,說大衛躲藏地方的人是西弗人(廿三:19),現在則是一開始就清楚說「有人從西弗到基比亞來見掃羅,向他報告大衛躲在猶大荒野邊緣的哈基拉山」(1節),這和第廿三章19節的記載很接近:「有人從西弗到基比亞見掃羅,說:『大衛藏在我們境內,在猶大荒野南部,哈基拉山上的哈列。』」第廿四章說到掃羅為了要捕捉大衛,帶三千精銳部隊。在這裡也是說掃羅帶「三千精兵到西弗荒野搜尋大衛」(2節)。
a. 第5節說願意跟隨大衛去「突襲」掃羅的亞比篩是大衛的姪兒(請參考歷代志上二:16—耶西的女兒洗璐雅有三個兒子:亞比篩、約押、亞撒黑。),這對大衛來說是很近親的人,可以信任得過。
b. 第9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大衛一再強調不可傷害上帝「選立的王」,因為掃羅是上帝親自揀選,他的問題,上帝自會有辦法處理(比較廿四:6)。也因此,大衛只拿走掃羅的矛和水罐。
c. 從第18節開始和第廿四章的發展有明顯的差異;很可能作者想要表明一點:在大衛和掃羅之間,是有人在挑撥,使他們之間有了很大的裂痕。大衛用「他們把我趕出上主賜給他子民的土地,要使我流浪外國,拜那裡的神明」這句話來表明他的心跡,就是他曾去過非利士人的地方尋求躲藏(參考廿一:10—15),並不是他願意的,而是被逼的。對以色列人民來說,離開上帝所應許的土地──迦南地,就像是拒絕上帝的恩典一樣的嚴重。
d. 這章的結局和第廿四章是相同的,大衛和掃羅並沒有因此而相聚在一起,而是各走自己的路。
46.廿七:1—廿八:2節,也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一章和第廿一章是同一個記事,有兩種不同的版本,都是在說明大衛逃到非利士人的城市去躲避掃羅的搜尋。第廿一章10節說大衛逃到非利士人五大城市之一──迦特,尋求該城亞吉王的庇護。這裡也是說掃羅帶著他的六百人部隊逃到迦特亞吉王那裡去。可是,在古代的近東地區,當一個族群接受另外一個族群或國家庇護的時候,也有義務參與庇護者和外族的戰爭(參考廿八:1—2)。
a. 第6節提到「洗革拉城」,這是位於迦特的南部,依照約書亞記第十九章5節的記載,是屬於西緬支族佔領的土地,但後來怎麼會變成非利士人的轄區,就不清楚了。不過也從這個資料,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撒母耳記很可能就是以色列帝國分裂之後才寫成的經書。
b. 為甚麼非利士人會允許大衛去住在洗革拉城?這有一個可能,就是迦特王聽到掃羅痛恨大衛,而大衛來尋找他的庇護,因此,他想利用大衛來「對抗」掃羅,把大衛當作「傭兵」對待,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用以色列人治以色列人」。這也就是為甚麼大衛不讓迦特王知道他真實的「軍事活動」(11節)情況的原因。這就容易明白為甚麼大衛每次襲擊基述人、基色人和亞瑪力人之後,都是「殺了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讓一個活著的人到迦特」的主要因素,因為大衛要讓迦特王以為他都是回去攻打以色列人民的居處。
c. 可是欺騙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大衛一再瞞著亞吉王,說自己是帶兵攻打以色列人民,所以亞吉王就信任他,並將他的軍隊收編了一部份或全部(1節),準備要去攻打以色列人民。
47.第廿八章是一再被基督徒提出來討論的經文,這種「牽魂」的事,用現代的話來說,叫作「通靈」。即使在科技這樣發達的時代,「通靈」的事還是充斥著今天的世代,像電影「第六感生死戀」就是個例子。問題是:基督徒可以像掃羅這樣找「通靈者」「牽亡魂」嗎?或是巫師竟然經撒母耳「從地裡」找出來,真的有這樣的事嗎?那撒母耳是不是下了地獄?那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也有這種「牽亡魂」的行為,基督徒要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這種與鬼魂相交的事?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問題。
a. 到底這種「通靈」或是「招魂」的事是否屬實?有的人承認有這樣的經驗,有的人則持懷疑的態度。在迦南地是相當盛行這種「術」,因此,摩西的法律很明確嚴格禁止以色列人民接受這種行為。可參考下列經文:
(1) 利未記第十九章31節說:「你們不可去召鬼魂,也不可去問巫師。如果這樣做,你們就不潔淨。我是上主──你們的上帝。」
(2) 利未記第二十章6節說:「如果有人背叛我去召鬼魂或問巫師,我要對付他,從我的子民中把他開除。」
(3) 利未記第二十章27節說:「凡是召鬼問卜的男女都必須處死。人民要用石頭打死他們;這種人罪有應得。」
(4) 申命記第十八章10至13節說:「你們不可把兒女放在祭壇上焚燒;也不可占卜,觀兆,行法術,用符咒,求問鬼神或死人的陰魂。上主──你們的上帝厭惡這類惡事的人。所以,你們往前推進的時候,上主要驅除這些民族。你們要對上主──你們的上帝絕對忠貞。」
(5) 先知以賽亞說:「有人求你們,要你們問問那些口中念念有詞的巫師和算命先生;他們要說:『人總得向各色各樣的鬼魂請教,為活人求問死人呀。』你們要這樣回答他們:『要聽上帝的教誨和法律!切不可聽從巫師和算命先生;他們所說的話對你們毫無益處。』」(以賽亞書八:19—20)
b. 從第3和8至9節可看到掃羅原本是全力掃蕩占卜、巫師的。他反對這樣的行業或是行為在以色列人民中。不過,自己因為違背上帝的旨意,因此,逼得快要受不了了,覺得非常孤獨又懼怕非利士人的強大軍伍,迫使自己也尋找巫師來問卜。
c. 第6節記載說上帝已經不再藉著「夢」向掃羅啟示。「夢」一直是上帝向人啟示祂自己的一種方式,例如創世記第卅九至四十一章有關約瑟的故事就是個例子。再者,「烏陵」和「土明」,都是祭司詢問上帝旨意的一種物品,像似「神杯」的東西(參考出埃及記廿八:30)。先知,大衛已經有先知迦得幫助他(廿二:5),掃羅則是在撒母耳離開他後(十五:35),再也沒有先知幫助他明白上帝的旨意了。
d. 第13節,到底這個女巫是真的看到撒母耳,或是只是「心靈感應」?我們無法回答這問題。但比較第12節時,她的回答是看見撒母耳時,馬上認出是用化妝隱瞞身分的掃羅。這可能有經文上的問題,有的聖經學者認為這裡的「撒母耳」應該是「掃羅」之誤,因此,她才會在驚叫中說掃羅欺騙她。
e. 整章的重點在第16至19節,撒母耳非常清楚地指出:聽活人的話,遠勝過聽死人的聲音更重要,因為死人帶來的訊息比活人所傳遞的更令人膽寒心驚。掃羅在撒母耳活著的時候,不聽他所傳遞的信息(參考十五:26、28),卻在他死後用招魂的方式詢問,結果只是更糟糕而已。換句話說,上帝不會透過鬼魂來對人傳達祂的信息,上帝喜愛人聽祂僕人的教訓,且知道悔改。
f. 原本掃羅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詢問撒母耳,該怎樣才能打退非利士人對以色列人民的威脅,結果不但沒有得到答案,反而得到使他驚嚇到幾乎快死的消息。國家的災難依舊存在,衝擊更大的個人災害也無法避免。
48.廿九:1—11節,由於過去大衛打擊非利士人是出名的,非利士人一聽到大衛的名字都會害怕三分。如今聽說他投奔迦特的亞吉王,令其它四個城的王(酋長)擔心那是大衛的用兵之計(4節)。雖然後來大衛向亞吉王提出抗議(8節),但是亞吉王還是拒絕大衛與非利士人一起攻打以色列。其實,原本應該傷腦筋的是大衛才對,因為他必須用自己的兵攻打自己的以色列同胞,如果是這樣,往後他將無法再回到自己的同胞中,甚至會被以色列人民列為出賣同胞的人,而遺臭萬年。結果,因為大多數非利士人不信任他,讓他避免了這個傷腦筋的事。
49.三十:1—31節,洗革拉是亞吉王「賜給大衛」的城市(廿七:6),當大衛王帶兵準備參與非利士人打以色列人民的時候,亞瑪力人卻利用這個空檔,進攻洗革拉城,並且洗劫了一切。導致大衛幾乎被自己的部下打死(6節)。第6節也是很重要的一節,表示上帝所膏立的僕人,上帝自會有方法保護。就如同大衛說的,上帝自己會懲罰祂所揀選的僕人一樣(請參考廿六:10)。
a. 第7節大衛要祭司亞比亞他用「以弗得」詢問上帝的旨意。這句的意思可能是大衛自己穿上「以弗得」,也可能是請祭司亞比亞他以正式的方式擺設祭壇,詢問上帝的旨意。
b. 有上帝的旨意,就會得到上帝的協助,這一直是聖經給我們的教訓。在人看來,一個小男孩,且是飢餓到幾乎快死去的小孩子,卻成為大衛在追趕亞瑪力人時最大的幫助者。這就是上帝奇妙的安排,讓這小男孩來幫助大衛,因為大衛聽從上帝的旨意行事。
c. 第22節說跟著大衛去打亞瑪力人的是些無賴、流氓(參考廿二:2)。
d. 這章經文主要也在說明大衛確實是個好的領袖,他將追趕打擊亞瑪力人所得到的戰利品都分配給所有的部下,包括那些因為過度疲憊而無法跟隨去打仗的人。他同時也將戰利品分給那些過去幫助過他的猶大領袖們,這點小惠,也說明了大衛有「外交」的長才。這可以化除一些傳聞他投靠非利士人的不良印象。
e. 第26至31節也是為撒母耳記下第二章,有關大衛被推選出來當王的事件預留伏筆。
50.卅一:1—13節,就像撒母耳生前對掃羅所預言的,他和他的兒子都將死在沙場,且敗在非利士人的手裡(參考廿八:16—19)。
a. 第4節掃羅說不要死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這以色列人民稱那些外族人,特別是非利士人是「未受割禮的人」,帶有輕藐之意(比較十四:6、十七:26)
。
b. 掃羅死後的際遇極慘,因為非利士人將他的頭割下,並將他的身體釘在城牆上示眾。基列境內的雅比人因為曾受過掃羅救助的恩惠(參考第十一章),因此聽到掃羅的事,就想盡辦法將掃羅的屍體自城牆上取下回去火化。以色列人民很少用火化,通常都是土葬。火化通常是表示對那些被上帝所遺棄的人的懲罰方式(參考列王紀上十三:2)。雅比人這樣做,有可能承認掃羅之所以有這樣慘狀的死亡,是因為如先知撒母耳所說的,上帝已經遺棄了他,所以用這種方式將掃羅屍體火化。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擔心掃羅的身體埋葬後,再次被非利士人挖掘出來「鞭屍」(參考阿摩司書二:1)。他們確實是為掃羅表示哀悼之意,因此禁食七天,全城的人為此舉哀。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