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導讀(1~30)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6-03 18:16
1. 就像創世記一樣,出埃及記也是由幾種不同的傳統資料混合編輯而成的。它包括最古老,出現在主前九五○年代左右的「耶」典文獻;在主前七五○年左右出現的「以」典文獻;主前五五○年代的「祭司」文獻。
在第一章也是以這三種文獻混合編輯。第1至5節、7節、13至14節等,都是屬於「祭司」的文獻。第6、8至12節等,都是屬於「耶」典的資料。而第15至22節則是「以」典的文獻。
2. 一:1—7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祭司」文獻的特色──族譜的記載相當詳細。作者將雅各和他的「直系」孩子十一位的名字都寫了出來。總數是「七十人」。這裡所說的「七十人」是包括約瑟家的口數在內(請參考創世記四十六:27)。但在使徒行傳的資料卻說是有「七十五名」(請參考使徒行傳七:14)。
a. 第6節可說是為出埃及記往後的故事留個伏筆,因為約瑟和他同輩的人都死了,也是在表示埃及人已經逐漸忘了他們過去在埃及所做一切的事。
b. 第7節是整個出埃及故事的背景最重要的經文,因為這一節也在說明後來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受到苦難的主要原因──危及埃及社會的穩定。從雅各帶「七十人」到現在,已經是「又多又強盛,遍及埃及全境」。這說明雅各的子孫在埃及發展得相當快速,且已經不只是一個家族可以形容,而是大族,且有「大國」的趨勢。因此,不再用「雅各」的名稱,而改用「以色列」,表明的是十二支派的總和。
3. 一:8—14節,第8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說出了整個出埃及故事的主要因由。這個新的王是誰?有可能是一位非從繼承下來的新王。此時的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已經居住長達四百年以上,經歷過好多代了。在他的看法中,以色列人民越來越多,就是對埃及生存的威脅。這和以色列人民認為人越來越多,是上帝的賜福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下令以「苦工」、「奴役」的方式對待他們,為的是要抑制以色列人民日漸壯大的勢力。第11節「作為國王的補給中心」,也可看成是「指揮中心」。
4. 一:15—22節,這位新的王除了採用「苦工」、「奴役」對付以色列人民外,也同時採用「滅族」的方式。這是為了要抑制人口的急速成長之故。第15節特別說到「希伯來的接生婆」,用這個「希伯來」的名稱,有意表明鄙視以色列人民的味道,相對於高貴的埃及人民。再者,會記下這兩個接生婆的名稱,很可能這兩個人是所有接生婆的代表者。
第17節是整個出埃及運動的中心思想──聽從上帝的話語。可將此句「兩個接生婆敬畏上帝,不服從國王的命令」,比較使徒行傳第四章19至20節,彼得和約翰在猶太人議會中的回答。聽從人的話,可以活得一時,也可以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想要的,但是,真實的生命不在此,而在於聽從上帝的話語。整本出埃及記的故事就是以上帝的話語和埃及王、人的話作對照架構起來的。
再者,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以色列人民面對「滅族」的威脅。
5. 第二章也是由三個資料合編而成的。第1至10節是「以」典的資料;第11至22節是「耶」典的作品;第23至25節是「祭司」的文獻。這一章的主題是介紹摩西的出生和改變他一生的原因。
6. 二:1—10節,在第1節提到「有一個利未族的人」,他後來結婚生出摩西。可比較第六章20節就會清楚這個利未族人就是「暗蘭」,他「娶了自己的姑姑約基別;生了亞倫和摩西」。
這段經文描述摩西的出生,可說是非常「浪漫的」。重要的不是他在河中漂流被發現,且被自己的母親又帶回去扶養的真實性與否。重要的是在說明奇妙的上帝,總是會有人意想不到的絕招,讓埃及國王在殘酷的迫害手段中,也無法抵擋上帝拯救的計畫。因此,這段經文其實就是往後上帝用巧妙的方式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縮影。
7. 二:11—22節,前面提到摩西的親生母親後來被埃及公主雇用「養」摩西,而這段經文則說明摩西後來關心自己的同胞「被迫服苦役」的事,正好說明以色列人民的教育基礎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由母親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因此,他雖然成長在埃及,但是從小的心思就對以色列民族有認同上的潛意識存在內心中。
a.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摩西前後兩次為「弱勢者」出力。這正好說明了他的名字的含意。原本摩西這個名字的意思,在埃及人是表示「兒子」之意。但在希伯來語則和「拉上」同語音。這也是表明救援、扶助的意思。
b. 上帝揀選一個人,尤其揀選一個人要投入救援的工作時,對他的訓練是很嚴格的。摩西從王宮生活四十年,現在開始進入牧羊的遊牧生活,這種極大的差距,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耶穌基督開始傳天國信息之前也在曠野四十天。
8. 二:23—25節,這段是出埃及故事最基本的經文。第23節提到「過了一段時間」,比較使徒行傳第七章30節,這一段時間是「四十年」。人在苦難中求告上帝,上帝就發出憐憫、疼惜的恩典。以色列人民大概也因為過去生活很富裕,忘了上帝。如今陷入「奴隸的生活」,非常痛苦,才記得要向上帝呼求,救他們脫離苦難。聖經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上帝是一位充滿憐憫的上帝。人若有苦難,向祂祈求,祂一定會垂憐。第24節說上帝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其實和以撒、雅各等人也都是根據與亞伯拉罕立約作為基礎(請參考創世記十七:7—8、廿六:3、卅五:9— 12)
。
9. 第三章也是由三種文獻混合編輯而成的。第1、4、6、9至14節、19至22節等是「以」典的資料;第2至3節、7至8節、16至18節等是「耶」典的作品;第15節是「祭司」的文獻。
這一章和第四章都是記載上帝呼召摩西回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的經過。
但第三章主要是解答摩西心中的疑慮──害怕回去見他自己的同胞。因為在第二章14節記載以色列人民曾質問他說:「誰派你來作我們的首領,作我們的法官?」因此,第三章以上帝在解釋自己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約」的關係,告訴摩西怎樣對以色列人民顯示自己受上帝差遣的使命。
10.第1節說上帝的山是「何烈山」,原來是指空曠之地,沒有任何東西。但在第十九章3節,說摩西去見上帝的山卻是「西奈山」。意思剛好與「何烈山」完全相反,指的是叢林茂盛的意思。這是因為不同文獻傳統所提供不同的資料所致。
a. 第3節對長老教會很有意義,因為長老教會的會徽就是以這一節象徵著:有上帝同在的教會,是聖潔的,如同用火提煉過的。所謂「焚而不毀」,其意在此。
b. 摩西起先拒絕上帝的呼召,他後來還提出自己「一向沒有口才」,是個「笨口笨舌的人」(四:10)。先知耶利米也是這樣,並且他也像摩西一樣,表示自己沒有口才(耶利米書一:6)。上帝既然決定揀選,就沒有人能夠抗拒。約拿的故事是最好的說明。
c. 第14至15節是上帝自我介紹。「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意思是:我就是那位一切萬物的創造者,也是一切萬物的終結者。但對以色列人民來說,這位「創始成終的上帝」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位上帝乃是「他們祖宗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
d. 第18節說上帝要摩西對埃及國王說,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是要帶他們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去,向上帝獻祭。從埃及出來,竟然是要到「曠野」,這是非常大的差距。就像摩西從埃及王宮出來,到米甸去放牧羊群一般,有天壤之別。埃及是個物產豐富的國家,但是「曠野」卻是個不毛之地。從豐富的物質生活,要進入到「曠野」,這條路要走,最困難的是心靈的改變。因此,「曠野」這個詞,是整個出埃及運動的中心思想。因為人要在「曠野」中生存,惟有倚靠上帝的帶領。以色列人民若要進入那「流奶與蜜」之地生活,如果沒有倚靠上帝的心思意念,很快就會在物質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再次像在埃及一樣,忘了上帝。
11.第四章是由「耶」典(第1至16節、19至26節、29至31節),及「以」典的資料編輯在一起。主要是在描述上帝怎樣讓摩西順服祂的呼召,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
在第三章11節記載摩西曾回答上帝說:「我算甚麼?我怎能到埃及王那裡去,把以色列人領出來呢?」他的回答其實有理由,原因是他乃是埃及朝廷的要犯(二:15—16)但是上帝讓他知道,不僅當年通緝他的國王已經死了(二:23),且那些想殺摩西的人也都已經死了(四:19),現在回去埃及並不會有問題。所以第四章,就是在處理摩西回去見埃及國王的事。其實就是在告訴摩西,上帝揀選他,一定會與他同在,保護他。上帝賜給摩西有能力,透過這樣的能力讓埃及國王知道,上帝的能力遠非人的能力所能阻擋。同樣的,上帝若決定揀選誰為祂完成拯救的計畫,誰也沒有能力拒絕。摩西雖然前後五次一再拒絕上帝的呼召(請參考三:11、13、四:1、10、13),因為這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是重擔,上帝還是決定要他去。
12.四:18—31節,第21節通常是讀出埃及記會遇到的問題──上帝既然要摩西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卻又要使埃及國王心剛硬,不放以色列人民出去?一直到第十章,這樣的問題一再重複出現。請注意,在這裡所用的「剛硬」這個字,三種文獻所表達的意義也不太一樣;a. 在「耶」典的「剛硬」,表明的意義是指「沈重」(七:14、八:15、32、九:34、十:1)。意思是埃及國王因為上帝要摩西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心相當沈重。
b. 在「以」典的「剛硬」,指的是埃及國王因為生氣而生出剛硬的心。也就是說因為外力的介入,才導致他如此的(四:21、九:35、十:20、27)。
c. 「祭司」文獻的「剛硬」,是指埃及國王的心很剛硬,已經不是人可以理解的。意思是:除非上帝讓他這樣生氣,否則,一般人是無法使他瘋狂到這樣的地步。
d. 以上三種表達「剛硬」的意思,都有一個共同點:埃及國王的心之所以會如此「剛硬」到不顧人民遇到的困境,是因為上帝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緣故。
13.第24至26節也是困擾的問題,有可能是在說明:
a. 可能是摩西患重病,他的妻子用孩子的割禮醫治了摩西的病(參考第26節西坡拉說的話)。
b. 主要是在說明摩西的孩子補行了割禮。因為他的孩子是在曠野出生的,可能沒有受過割禮。用這方式在說明他的家庭「以色列化」,是和上帝立「永遠之約」。
14.第五章1節至六章1節,是以「耶」典的資料為主軸(第3、5至23節、第六章1節),「以」典的資料為副(第1至2、4節)。這段經文的主題是在說明:以色列人民雖然哀求上帝拯救他們,可是,當上帝開始展開拯救計畫時,以色列人民卻不清楚上帝的拯救工作,因此有埋怨摩西和亞倫。這說明了人的共同通性,對上帝的旨意明白甚少,總是抱怨比感謝還多。
15.從第五章開始,到第十二章,都圍繞在上帝、摩西和亞倫、埃及國王等三個對象。摩西順服上帝的差遣,由亞倫幫助他,兩人一起去埃及見國王,並且傳達上帝要他們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事,主要目的乃是要去「曠野」敬拜上帝。也在這段長達八章的經文篇幅中,我們一再看到埃及國王心「剛硬」的例子,不但不願意聽從上帝的話,甚至是變本加厲地殘酷對待以色列人民。
16.第六章2至30節,都是「祭司」的文獻。我們再次看到「祭司」文獻的特色,就是對族譜的重視。這裡提供了摩西和亞倫的族譜。這份族譜可以說是來自利未家族的手筆,因為這份是重視亞倫的系統,而不是摩西。並且強調不僅是摩西在出埃及的事件上扮演重要角色,亞倫所扮演的角色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再者,在第2至9節重複上帝對摩西的選召。這份由「祭司」文獻所提供的選召資料裡,特別重視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之間的「約」的關係。同時也說明了以色列人民因為所受的苦難,使他們已經不再記得上帝和他們祖先之間的約的關係(9節)。
17.第七章主要是由「祭司」文獻(第1至 13、19至20節a句、22節等)組成,加上「耶」典的資料(第14至18、20節c句至21、24至25節等),以及「以」典的資料(第20節b 句、23節等)。
從這章開始到第十二章,記載出名的出埃及事件中,連續發生的十個大災難。而這些災難都與埃及國王的心「剛硬」相對稱。在所有這些災難中,所要提醒的一個重要主題是:要埃及國王讓上帝的子民離開。目的是為了要讓以色列人民學習敬拜上帝。換句話說,苦難的基本原因,是他們因為在埃及生活已經長達四百餘年,忘記了與上帝之間的約。因此,出埃及,為的是重新建立約的關係。在這一章第一個提到的災難是「血災」,且是從尼羅河下手。我們知道尼羅河是埃及人民生活的命脈,如果尼羅河變色,也是在暗示埃及人民的生活將進入苦難中。
18.第16節是十個大災難的主要中心經文。這一節說埃及國王「一直不聽」上帝的話,但是上帝的僕人是聽從上帝的話(七:6)。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即使是國王,也是上帝的僕人。但是,埃及國王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是「神」,「上主是誰?我何必聽從他?我為甚麼要放以色列人走?我不認得上主;我也不放以色列人走。」(五:2)這是他回應摩西和亞倫的話。這句話非常清楚地說明埃及國王根本就不把上帝放在眼裡。在埃及人民的心中,國王就是神明的代表。因此,在第七章1節開始,上帝很清楚地告訴摩西,要使摩西在埃及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否定埃及國王的「神化」角色。
19.第八章是由「耶」典的資料(第1至4、8至15、20至32節等),和「祭司」的文獻(第5至7、16至19節等)合編而成。在這章中,主要提到十大災難中的第二至第四個災難,包括了青蛙災(第1至 15節)、虱子災(第16至19節)、蒼蠅災(第20至32節)。
詩篇的作者曾這樣描述說:「他(指上帝)使蒼蠅成群來傷害他們,使青蛙毀了他們的田地。」(詩篇七十八: 45)第7節是很有意思的一節,這一節說埃及的巫師也行使法術,原本是要除掉青蛙災難的,結果不但行不通,反而是變本加厲,和第一個水變血的災難相同。這說明一件重要信息:人想要抵抗上帝的作為,結果不但沒用,相反地,是帶來更大的災難。
20.第8節讓我們看到埃及國王第一次承認上帝的力量比他更大。因此,他請求摩西和亞倫將災難除掉,他願意讓以色列人民出走。再者,第9節說時間任由埃及國王自己決定。換句話說,時間不是操縱在埃及國王手中,而是在上帝手中。因此,可以由埃及國王自己選擇時間。一般民間宗教對時間很忌諱,很怕選錯時間。這說出人的有限。但是,上帝是無限的,時間是祂創造的。任何時間祂都可以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
21.第三個災難是虱子之災。虱子,有的翻譯為「蚊子」,也有翻譯為「蛆蟲」之災。如果以尼羅河下游環境的沼澤地帶來看,說「蚊子」、「蛆蟲」都是非常可能的。這個災難只出現在「祭司」的文獻中。同樣地,在第18節也提到埃及巫師不但解除不了上帝對埃及國王以及人民的懲罰,相反地,巫師的舉動,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最後他們只好承認說:「這件事是上帝做的!」(19節)換句話說,如果國王還想要請他們來制止災難,那是不可能的。他們無法阻擋上帝的能力。
22.第四個災難是蒼蠅之災。請注意第22節,這一節說以色列人民所居住的歌珊之地,連「一隻蒼蠅也沒有」。這說明了一件重要的信息:上帝已經將以色列人民從埃及地區中分別出來。也是從這裡開始,說明上帝的懲罰工作進入第二階段,要讓以色列人民從埃及人民中區隔出來,有「分別為聖」的含意。另外,這也在說明上帝是個創造的上帝,也是全能的上帝,在祂的手中,沒有任何困難、不能成就的事。
23.第九章是由三種資料混合編輯,包括「耶」典的第1至7、13至21、23節b句至30節、33 至34節等;「祭司」文獻的第8至12、31至32、35節a句等;以及「以」典的第22至23 節a句、35節b句等。
這章包含三個災難,有瘟疫之災(1至5節)、生瘡的災難(8至11節)、冰雹之災(13至32節)等。詩篇的作者將「瘟疫」看成是僅次於「長子被殺」的嚴重,在「瘟疫」之後,緊接著就是殺害了長子(詩篇七十八:50—51)。注意第15節所說的,要是上帝真的用「瘟疫」懲罰埃及,他們早就消滅了。這說明了「瘟疫」災難的恐怖。
24.再者,「瘟疫」和「冰雹」之災難中,都提到以色列人民並沒有受到危害。正好說明聖經作者的用意:上帝已經將祂的子民──以色列人民──保護起來。使他們從埃及人民中區隔、分離出來。這也是為出埃及的工作做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第11節,在「生瘡」的災難中,連巫師也和埃及人民、牲畜一樣,都無法避免受到「生瘡」的災難。原本他們是埃及國王所倚靠,想要用來制衡摩西和亞倫的力量。上次他們承認自己能力比不上上帝,現在則是連自己都不保了。
25.第十章主要是由「耶」典的資料形成,僅有第1節b句至2節是「祭司」的資料,以及第12至13節a句、14節a句、15節b句、20至23、27等節是「以」典的作品,其餘都是屬於「耶」典的。
a. 這一章主要提到兩個大災難,就是蝗蟲(1至20節)和黑暗之災(21至29 節)。而黑暗之災,已經在暗示即將來臨的是更大災難──頭胎者死。所謂「蝗蟲過境,寸草不留」,可想而知牠們的利害。即使在現今科技那樣發達的時代,遇到「蝗蟲過境」也是一樣會束手無策。蝗蟲帶給人類最大的威脅,就是所有農作物將會死亡,且波及人類生存的需要。第7節說出埃及國內官員們內心的恐懼,因為在前幾次的災難中,他們曾親身體驗到上帝懲罰人的威力,因此,當他們聽到摩西傳出上帝懲罰他們的話,就會害怕、恐慌(九:20),因為每次災難來臨,連他們也受到遭殃(八:3—4、21,九:14)。請注意第11節,這裡說埃及國王只准摩西帶以色列人民中的男丁走,這是非常巧計的想法,因為讓男丁走離埃及,沒有以色列人民的婦女,則這些男丁將無法延續後代。換句話說,他這樣的作法,和滅族的手段簡直是同出一轍。
b. 第16節,這是國王第二次認錯(第一次是在第九章27節)。
26.黑暗,古時候的人看黑暗,就如同是末日的來臨一樣。黑暗也代表著罪惡之意。請注意第23節說,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地方是大放「光明」,剛好與埃及所居住之地,暗到人人伸出指頭都看不見,連要離開家也有困難,成為極大的對比。形成「黑暗與光明」的對照。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摩西隨著事件的演變,態度越來越強悍。從開始只要求「好讓上帝的子民在曠野敬拜上帝」(七:16),到要出埃及的,不僅是人民,尚且包括「老的、少的」,以及牲畜都要帶走(十:9),甚至「連一頭都不留下」(十:26)。由於過去的災難帶來的影響甚大,埃及人幾乎沒有糧食、牲畜可用。現在摩西不僅要帶以色列人民出走,且是連牲畜都要帶走,這對民生物品已經陷入困境的埃及人來說,無異是雪上加霜。難怪埃及國王會說不要再看見摩西,甚至威脅要殺害他。
27.第十一章的1至3節是「以」典的資料,第4至8節是「耶」典的作品,第9至10節則是「祭司」的文獻。這章經文主要是在預告埃及地將會發生最大的災難──頭胎的都會死亡。且範圍擴大到連「在磨坊裡做奴工的婢女所生的兒子都要死亡。頭胎的牲畜也都要死亡」。相對的,在以色列人民中,是連狗和牲畜都不會有任何反應,因為牠們都很平安。但在埃及遍地都將「號咷大哭的聲音」。這是極大對比!對當時國勢相當強盛的埃及來說,這次的打擊無疑是相當慘重的。
a. 第3節很特別,民數記第十二章3節說:「摩西是一個謙虛的人;他比世上任何一個人都謙虛。」在出埃及記第九章20節說有一些官員相信摩西的話,而在第十章7節則說國王的臣僕向國王反應,希望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他們甚至質問國王說:「難道你不知道埃及已經快要完了嗎?」連續的災難,以及上帝藉著摩西所行出來的神蹟奇事,使得埃及人民和官員對摩西有很特別的看法。
b. 第8節是摩西與國王對話,討論有關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條件」之最高峰;從懇求埃及國王讓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到變成埃及官員將要「跪」在摩西面前,懇求他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
28.第十二章是以「祭司」文獻為主軸,包括的資料有第1至20、28、40至41、43至50等節。然後有「耶」典的資料,包括第21至27、29至34、37至39 等節。第三種資料比較少,是「以」典的,是第35至36節。另外第42和51 節是編者附加上去的。
這一章最主要是記載以色列人民在摩西和亞倫的帶領下,終於走出了埃及。請特別注意下列幾節經文:
a. 第2節提到出埃及的那個月(名叫「亞筆月」,十三:4)要作為一年的開始。這表示一個新生命的起頭。而且宰殺羔羊的時間是在太陽下山的時候(請參考申命記十六:6),這表示一天的開始,因為以色列人民是從太陽下山開始計算一天時間。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出埃及事件表明的乃是生命的重生。
b. 第9節規定羊只能用烤的,不能用煮的。原因是:煮的時候,就必須切成塊狀,否則不可能有那樣大的鍋子。烤的,是整隻。再者,用血塗抹在門框上(6節),這些都與獻祭的禮儀有關係。這也是後來獻祭時的規定,牲畜必須是整隻,在這裡則是象徵著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不能分割。
c. 第13節可說是整個出埃及最重要的記號──血。是用「血」來分別以色列人民和埃及之間的差異。換句話說:上帝要以色列人民用生命來表明他們和埃及人之間的不同。這也是後來申命記第六章5節所說的,要以全部生命的力量敬拜上帝之意。
d. 第37節這裡說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口,光是男丁就有六十萬人。他們數算人口,指男丁的時候,常常是年齡「二十歲以上能作戰的男人」計算(請參考民數記一:18、20)。如果是這樣的話,則出埃及的人數至少要高達一百五十萬人以上。
e. 第38節說「許多外族人」也跟以色列人民一起出埃及。在這裡另外提到有外族人,表示上述的六十萬人並不包括「許多外族人」在內。也從這裡我們知道出埃及,並非是以色列人民而已,還包含有「許多外族人」在內。這些外族人很可能是以色列人民的家僕,或是埃及人的奴隸,趁機跟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但是,這些人後來在曠野時,也時常成為以色列人民維持秩序的頭痛人物(請參考民數記十一:4)。而摩西和亞倫要帶這一大群人離開,還包括牲畜在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在今天受過相當嚴密訓練的軍隊移防,人數這麼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f. 第41節告訴我們,以色列人民總共在埃及住了四百三十年。這和創世記第十五章13節、使徒行傳第七章6節等記載的「四百年」不同。創世記和此處的記載不同,我們可以瞭解,因為前者是出自「耶」典的資料,此處則是出自「祭司」的手筆。但是使徒行傳的資料是出自司提反的見證。他為甚麼說是「四百年」,而不是「四百三十年」?我們已經無法確知實際時間了。
29.十二:29—36節,這段經文就是第十個災難,且是最大的災難──全埃及國內,凡是頭胎的,包括奴婢、牲畜在內,只要是頭胎的生命,都被除掉。為的是要懲罰埃及國王和人民不聽從上帝的話。
再者,這段經文也記載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拿走了埃及人的財富。這段經文後來成為摩西法律的基礎之一,規定凡是賣身為奴的人,在禧年的日子來臨時,主人必須釋放他們回去,並且不可以讓他們空手回去,必須要「慷慨地把上主賜給你們的羊、五穀、酒等給他。你們曾在埃及做過奴隸;上主──你們的上帝釋放了你們,所以我今天這樣命令你們。」(申命記十五:14—15)
30.第十三章是以「耶」典的資料最多,包括有第3至16、21至22節等。「祭司」的資料只有第1至2、20等三節。而「以」典的資料則有第17至19節。
這一章主要是在說明除酵節的由來,以及「長子」在以色列人民中的重要性,因為長子表示傳承家族的生命記號。再者,這章強調以色列人民要世世代代教導子孫記得出埃及的事件。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