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導讀(1~22)

1. 就像寫前一封信的時候一樣,使徒保羅開頭就介紹自己就是「使徒」。這封信可能是為了再加以說明某些事所寫(二:4)。

   一:1—11節,請注意這一封信和上封信不同的地方,是這封信很清楚說明,除了給哥林多教會信徒看以外也是寫給「全亞該亞所有的信徒」看的。比起上封信是寫給「哥林多城上帝教會的信徒們」(前書一:2)是要廣泛得多。再者,這封信一直用「我們」,是因為使徒保羅身邊也有提摩太,或是他已將提摩太的名字同時簽上(一:1)。

a. 在第3至7節中,共用了9次「安慰」,主要原因是哥林多教會已經受到很大的迫害,這種迫害是來自猶太教徒的,後來甚至演變至羅馬政府的迫害,他就曾形容自己受到的迫害是「坐牢的次數更多,更常受鞭打,更多冒生命的危險。我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被羅馬人用棍子打過三次,被人用石頭打過一次,三次遭遇海難,一次在水裡掙扎過二十四小時」(後書十一:23—25)。而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到底是遇到甚麼患難(苦難)?很可能不像使徒保羅前述所說的那樣明顯,屬於肉體的問題,可能是指在家庭或家族中遇到的信仰衝突,這種情形就像早期的台灣教會信徒一般。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用「安慰」來鼓勵信徒們要堅定信心。他鼓勵哥林多教會和亞該亞所有的信徒,要勇敢、堅強,因為耶穌也與大家一起受苦。他勉勵大家彼此相互鼓勵、安慰。

b. 第8節他提到在亞細亞省(今天的土耳其境內)的時候曾遭遇患難。這患難指的是甚麼?他沒有說清楚。也許跟他在以弗所的經驗有關吧(請參考前書十五:32、十六:9),也有可能是使徒行傳第十九章記載有關以弗所城發生暴動的事件。他說面對苦難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他也希望大家為他們的福音事工祈禱。

2. 一:12—24節,這段經文使徒保羅非常清楚地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所傳給他們的福音信息是「真的」、「實在的」,不是模稜兩可的。他說兩個基本的信仰認識:1.上帝的應許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成就了。2.是因為耶穌基督,使我們成為上帝作記號的對象。換句話說,離開耶穌基督,我們就沒有希望。

   這段經文也提到使徒保羅改變了他原先的訪問計畫。在前書第十六章5 節,說他要在訪問馬其頓之後,就會到哥林多教會去訪問,並且要在那裡住上一段時間。現在他改變行程,他希望在前往馬其頓之前先去一次,然後在回程之時,又去一次,這樣前後有兩次訪問。但結果都不是這樣,而是他直接從以弗所來訪,這事成為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使徒保羅的話柄。並且藉著這個理由,說他和提摩太、西拉等人所傳講的福音信息也是「不確實」的。使徒保羅為此說:祈求上帝為我作證。

3. 二:1—11節,可能是第一次的訪問,有發生不愉快的事。依照第十二章14 節與第十三章1節的記載,使徒保羅曾有過三次訪問哥林多。因此,可能寫此信時,已經是第二次訪問了。

   從第5至11節,我們看到有人在使徒保羅訪問哥林多教會的時候,當眾羞辱了他,這個人會是誰?這裡沒有提起。但無論是誰,使徒保羅勸勉大家寬恕這個人,因為眾人對這個人的指責已經夠了。使徒保羅會這樣說,是因為那個人已經有了悔改之心。教會的秩序固然重要,但是寬恕的心絕對不能減免、疏忽。撒旦最痛快的事,就是讓人忘記了憐憫、寬恕的心。

4. 二:12—17節,使徒保羅一向的看法是:傳福音的人,就像是福音的僕人,更像是基督的僕人一樣。這樣的字句用法和當時羅馬軍隊戰勝凱旋歸來的情景一樣。民眾夾道歡迎,撒著香花、灑香水在軍人的身上,以示歡迎之意。傳福音,如果有人接受,並因此皈依基督的名,這樣的情景就像羅馬軍隊凱旋歸來一般,是充滿著香氣呈現在上帝面前。

   第17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經文。傳福音和做生意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也是完全不相同的層面、領域。把傳福音當作「生意」看待,是為了要斂財。如果以今天的話來說,就如同將傳福音事工當作是一種「職業」,為的是維持生活的需要。但是,真正傳福音的工作不應該是如此,與金錢的多少之事無關,因為福音是為了要救人的生命,就必須有拼命的態度,所謂的獻身使命感。

5. 第三章,使徒保羅開始用比較堅定的口氣在述說他與其他同工們在福音事工上所作的見證,就像是拿著上帝的「推薦書」一般,不能隨便,也沒有隨便。他同時希望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的態度,也就是從自己身上讓人看到「上帝的形像」。

a. 古時候,當一個人要到一個陌生的團體去時,都會帶著一封推薦信,寫信的人表示對這個人的言行舉止負著保證責任,使徒保羅就曾在他的書信中推薦過同工,例如他推薦過菲比──堅革哩教會的執事給羅馬教會,請他們接待她,無論她有甚麼需要,就幫助她(羅馬書十六:1—2)。他也介紹提摩太給哥林多的教會,希望他們幫助他繼續前面的行程(哥林多前書十六:10—11 )。

b. 使徒保羅用新舊兩種不同的契約作比喻,來說明其中的差異;他說舊約摩西時代所領受的,是寫在石版上的誡命,表明人和上帝之間有「約」。在新約,是以上帝的靈寫在人的心中。因此,舊約是外在的,新約則是內心的。他說舊約的亮光是出現在摩西從山上下來的時候,帶著上帝的榮耀光芒,使人無法正視他。但是新約則是從人的內心產生新的生命,使人因為耶穌基督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生命永遠是個榮耀,因為是上帝的靈在人的心裡。使徒保羅認為應該以新的「約」來取代舊的時代所逐漸褪去的光芒。

c. 第12至18節是引用出埃及記第卅四章33至35節的背景,提到當時摩西是拿著帕子遮著自己的臉。這裡所說的「帕子」,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瞭解;1.阻止了人正確地瞭解上帝的話語。2.它同時成為人和上帝之間的隔牆。因此,當人在耶穌基督裡的時候,這個「帕子」就除去了,人與上帝就和好起來。使人能夠除去這「帕子」而認識耶穌基督的,就是上帝的靈,也就是聖靈。

6. 第四章是很有意思的一章,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說,人的身體會逐漸衰弱,但是在耶穌基督裡卻是日日更新,所遭受的短暫痛苦,是為了要迎接更美好的榮耀,這榮耀是永恆的。第7至12節是整章經文的中心,他以「相對」的詞句來寫,說出在耶穌基督裡,人的生命和未信耶穌基督之前,確實有極大的對比;例如:遭遇困難,但沒有被壓碎;有仇敵,但有朋友;為主耶穌而帶來生命的危險,但卻因此使生命成為不朽;面對死亡,但是看見生命的盼望。

   第18節可以比較希伯來書第十一章1節:「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或是第6節:「人沒有信心就不能得到上帝的歡心。凡是到上帝面前來的人都必須信上帝的存在,而且信他要報賞尋求他的人。」他希望大家用「永恆的生命」的眼光來看生命問題;不是在意看得見的,要把眼光放遠,看到那屬於天上的獎賞。就像他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所說的:「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4)看,是屬天的新生命,這才是永恆的。

7. 五:1—10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供三個基本觀念;a. 我們在世上的日子是暫時的,就像過客一般,居住在帳棚裡,不是永久的居所,因為永久的居所是在天上。希伯來書的作者用多位在信仰上有很好見證的人作比喻,說他們都是「至死有信心的人。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可是從遠處觀望,心裡歡喜,又承認他們在世上不過是異鄉人和旅客。」(希伯來書十一:13)詩篇的詩人也說,人生活在世上的日子,就像列祖一樣「不過是旅客」(詩篇一一九:19、卅九:12b)。彼得前書第二章11節說:「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在世上是寄居的,是旅客。我勸你們,不要放縱肉體的情慾;這種情慾老在跟靈魂爭戰。」

b. 我們都必須接受基督的審判。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有這樣的話說:「所以,按照我所傳的福音,上帝在末日要藉著耶穌基督,針對著人心中的隱祕,實行審判。」(羅馬書二:16)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說:「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四:13)

c. 我們的身體會有變化,從屬於會毀壞的身軀,變成充滿著聖靈的力量,準備領受屬天的身體。這與他在前書第十五章所說的是一樣的。

8. 五:11—21節,我們可以說第五章的中心經文是在第17至19節,使徒保羅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新與舊的差別就是耶穌,因為有他,我們才能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這也是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最重要的信息中心。他說人就是因為信耶穌而與上帝有「合宜的關係」,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才是得到生命的人(羅馬書一:16—17)。

   當使徒保羅在說一個「新造的人」,就像是被上帝重新創造一樣,是新生命的開始,有一套新的標準在看世界的生活。在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說,受不受割禮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乃是「成為新造的人」(加拉太書六:15)。割禮是當時猶太人看作最重要的記號,但是使徒保羅卻說在耶穌基督裡,人不再看這些,而是看重一個人是否有新生命的出現。

9. 六:1—13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寫書信中的特色之一,就是用對比的句子來說明,為的是讓讀他書信的人更容易明白。在這裡,他一再用「同工」、「僕人」這樣的詞來表示傳福音工作者的身分。在第3至11節中,他提到幾種在福音事工上所受到的際遇;包括各種患難──貧窮、困苦、受鞭打、監禁、暴民騷擾、勞苦、失眠、捱餓等。但他說為了福音的緣故,這些都必須用純潔、知識、忍耐、仁慈,更要藉著聖靈、真摯的愛、真理的信息、上帝的大能,表示出我們確實是上帝的僕人。

   第7節b句至10節,這段經文可以比較第四章8至12節。在第四章的地方他已經指出傳福音者會受到的苦難。但是在苦難的背後總是有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10.六:14—七:1節,這段經文他繼續用「對比」的方式來解釋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必定有不一樣的地方,因此,與那些反對耶穌為基督的人,是無法共存的。就好像撒旦怎能與天使並存?不可能。傳福音者,就是上帝的僕人,上帝的僕人怎能與反對上帝救恩的人同工?這是不可能的事。簡單的說,既然是上帝的同工,就必須活出聖潔的生活,才能見證自己在信仰上的意義。這和他寫給羅馬教會書信中所說的:「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1—2)

11.七:2—16節,從第二章13節有提到使徒保羅因為沒有遇到提多而不清楚哥林多教會因內部發生的紛爭帶來的結果,心裡一直很不平安、焦慮。他雖然前往馬其頓,還是掛念著哥林多教會的發展。當他在馬其頓遇到提多,並且從提多聽到許多關於哥林多教會善待提多的事,以及為了上次使徒保羅寫的書信中所提的各種問題,該教會的信徒也「懇切地」為使徒保羅的善意辯護,還渴望見到使徒保羅,為了這些消息,他感到非常安慰和鼓舞。

   原本上次使徒保羅寫的書信,內容是在譴責哥林多教會在信仰、生活上的墮落,特別是在結黨分派上,大大地讓使徒保羅傷心,因此他寫信時用比較嚴苛的詞句。但是他不認為那樣寫有甚麼錯,或是憂傷,真正讓他感到憂傷的並不是寫那封信,而是因為該信帶給哥林多教會引起一陣騷動。不過使徒保羅現在感到安慰的是,哥林多教會顯然因為他的信有了澄清,也有了改變。改變,其實這原本就是使徒保羅寫此書信的主要目的。

12.第八至九章,都是談到有關為耶路撒冷教會困苦的信徒籌募捐款的事。在當時,耶路撒冷教會是最早的一間教會,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羅馬書十五:27b)他將捐助耶路撒冷教會貧窮信徒這件事,看成是一種「彼此分享」的信仰行為。他給以弗所教會長老的最後贈言有這樣的話說:「我在各種事上給你們留下榜樣,告訴你們應該這樣勤勞工作來幫助軟弱的人。要記得主耶穌親自說過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35)在前一次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他曾建議過他們這樣做:「關於籌款幫助信徒的事,你們可以依照我從前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去做。每星期天,你們每一個人應當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前書十六:1—2)所謂「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可參考加拉太書第二章10節所提起的,要「記得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他說這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使徒們同意派他去到外邦地區傳福音時,給他的一個責任,使徒保羅一直將此事掛念在心中。往後,使徒保羅無論到哪裡去傳福音,一直都紀念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兄姊之生活需要。有關這件賙濟之事可能與使徒行傳在主後第四十四年至四十六年猶大地區發生的大饑荒有關(參考使徒行傳十一:27—30),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耶路撒冷教會遇到極大的迫害所致(參考使徒行傳八:1—3)。

13.八:1—15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看起來是在鼓勵哥林多教會為貧窮人的需要捐款救助,但卻是對馬其頓教會的信徒讚譽有加。說馬其頓教會的信徒是「在極度的貧困中仍然慷慨捐助」,且他們是慷慨到「竭盡所能的,甚至是超過了他們的力量」(2至3節),這樣的心意即使在今天的教會也很難做得到,特別是台灣教會更難。

a. 再者,哥林多教會原本是最早開始這項賙濟貧困者的事工,且已經有了捐款的準備,卻因為教會內部發生分裂,導致這項事工的進行停頓下來。現在使徒保羅勸勉他們「最好在這時候完成去年所開始的募捐」(10至12節)。

b. 為甚麼使徒保羅很努力在這件賙濟耶路撒冷教會貧困兄姊的事?我想原因有二:

   (1)他希望透過外邦人教會這項舉動,感動耶路撒冷教會的猶太信徒,讓他們打破心中對外邦人加入基督教會的「心結」──先行割禮的要求。藉此,使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間的隔閡藩籬能夠打破,達到在主耶穌裡真正的「合而為一」(參考以弗所書二:11—22)。

   (2)他要透過這樣的事工,建立信仰的基礎──分享──像「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是富足的,卻為了你們的緣故使自己成為貧窮,目的是要你們由於他的貧窮而成為富足。」(9節)他說「你們現在富足的,就應該幫助那些貧窮的。到了他們富足而你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你們。這樣雙方面都有機會互相幫助。」(13—14節)這就是分享的重要意義和基本認識。

   第15節是引用出埃及記第十六章18節,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撿拾嗎哪的經驗。上帝給人的,是每個人所需要的,積存過多,對人的生命並不見得有益處。可比較參考主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3至34節的比喻和教訓。

14.八:16—24節,錢的事,一直是最容易引起別人注目和「懷疑」的,特別是在教會裡,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因經手錢的事,導致教會內部紛爭或是使信徒信仰跌倒。早期教會如此,今天的教會也是這樣。使徒保羅知道在教會內部有人對他很有敵意,因此,他更小心處理有關捐款的事。
   再者,他在這裡說除了提多之外,又增派兩名助手參與陪同提多前往哥林多教會,在第18節他說這位弟兄是「傳福音的工作上為各地教會所尊重」的人,很可能是路加,也可能是巴拿巴。不過到底是誰,並不清楚。還有,在第22節又說「又派另一位弟兄跟他們同行。這位弟兄經過我們多次的考驗,我們知道他在許多事上熱心幫助別人」,那麼,這位又會是誰?他也沒有說明。很可惜。

15.第九章記載使徒保羅用鼓勵的話在勉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他引用馬其頓教會信徒在賙濟貧窮信徒的善舉作為例子(八:1—5)。而在這章的開始,我們看到他對馬其頓教會信徒勸勉時,是用哥林多教會信徒的愛心為例。這是很有趣的一幅畫面。然後,現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表示別讓馬其頓教會的信徒發現哥林多教會並沒有像使徒保羅所稱讚的(3至4節)。看起來,哥林多教會「似乎」比馬其頓教會在財力上的能力更好,應該要有更好的見證才對。

a. 第6節:「要記住: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可比較箴言第十一章24至25 節:「慷慨好施,日益富裕;一毛不拔,反更窮困。慷慨好施,更加發達;幫助別人,自己受益。」

b. 在這章經文中,使徒保羅提供了重要的賙濟觀念:(1)必須是出自內心的喜悅來做這件事,不是出自勉強。因為幫助貧困者的需要,就像為上帝做事一樣,上帝必定會報答。箴言的作者這樣說:「濟助窮人等於借錢給上主;他的善行,上主要償還。」(箴言十九:17)(2)沒有人會因為賙濟貧窮者,而使自己變成貧窮,相反的,是更加富足。

16.第十至十三章是使徒保羅在為自己傳福音的事工辯護。為甚麼有這四章保存在這裡,而和前面的九章的書信內容很不相符?有一個可能性,就是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不只是兩封而已,可能至少有四封,,其中有的已經遺失。而這四章可能就是遺失了其中一部份,這部份被保存下來,且編排在此。我們知道在第二章4節曾提起用很「憂傷痛苦」的心寫信,他說這封信曾使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心裡難過」(七:8),這封所謂的「憂傷痛苦」中所寫的信,可能已經遺失了,僅存的是最後這四章。

17.第十章,「保羅寫信時,既嚴厲又強硬,他本人卻顯得外表平凡,言語粗俗!」(10節)這是哥林多教會裡那些敵對使徒保羅的人給他的評語。使徒保羅要那些批評他的人「不要逼他」對他們不客氣(2節)。使徒保羅強調他所以用那樣嚴厲的言詞寫信,為的是帶哥林多教會信徒打一場「屬靈的戰爭」(3至5節)。我們可將此段經文比較羅馬書第八章,就會清楚使徒保羅所說的「屬靈」與「屬本性」之間的差別何在;他說「意向於屬靈就有生命和平安」,但「意向於本性就是死」(羅馬書八:6)。很清楚地,哥林多教會信徒中有些人的真正問題就是在信仰上不但沒有成長,反而是將一般俗世的惡習慣──淫亂等行為 ──帶入了教會,使徒保羅才會用很嚴苛的詞句譴責他們。人受譴責若不知道反省,往往是惱羞成怒,繼續的動作就是抓狂反擊。

a. 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以「主所稱讚的人」作基準點,來看事情,而不是看人的外表,或是用自己的尺度在衡量。這種所謂「主所稱讚的人」,乃是以傳主耶穌的福音為準,能夠將福音往外傳,這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不是考慮的範圍。第16節「把福音傳到你們以外的其他地區,而不以他人的園地所成就的工作誇口」,這句話可以比較羅馬書第十五章20節:「我一向的抱負是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可看出使徒保羅的用心,全部都放在「把福音傳出去」這個標準上。他想說的,其實就是:教會內部若有結黨分派,怎能傳福音?如果有淫亂的行為,怎能見證福音?其實,這也是給今天教會一門很好的反省功課。

b. 第17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九章23至24節:「上主這樣說:智者不可誇耀自己的智慧;勇士不可誇耀自己的力氣;富人不可誇耀自己的財富。人若要誇耀,應該誇耀認識我,明白我;因為我是上主,我有不變的愛。我執行公道,伸張正義;我喜愛的就是這些。我──上主這樣宣布了。」

18.十一:1—15節,看,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不僅僅是淫亂等這種道德倫理的問題,也不只是有結黨分派的紛爭而已,更嚴重的就像加拉太教會內所發生的問題一樣,是屬於信仰本質的問題,就是有「另一種福音」、「傳另一個耶穌,不是我們(指使徒保羅和同工)所傳的那一位」,也有「另外的靈」等。可將第4節所提起的問題,比較以弗所書第四章4至5節所提起「教會的合一」,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惟有一個身體,惟有一位聖靈,正如上帝呼召你們來享有同一個盼望。惟有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惟有一位上帝,就是人類的父親。」

a. 到底為甚麼哥林多教會內有所謂的「另一個耶穌」、「另外的靈」、「另一種福音」出現?使徒保羅直接就指出那些人根本就是「假的使徒」(12節),他們根本不是在傳福音,而是在圖謀財利,是在斂財(7至9節)。
b.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傳福音的特色,就是他開拓這一間教會,使之堅固起來後,就到另一地方開拓教會,而他就希望這間已經堅固起來的教會來支持他開拓另一間新的教會。因此,他說他去哥林多開拓教會傳福音事工,支援的力量是來自馬其頓教會信徒的供給。因為批評他的人說,他不敢拿哥林多教會的供給,是因為他不敢承認自己是「使徒」的緣故。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我說過他很想去羅馬教會訪問,雖然那間不是他開拓的,為了免得有人說他去羅馬又開拓另一間教會,他說不會在別人建立的基礎上建立教會。他期盼到羅馬去訪問,為的就是希望羅馬教會支持他到西班牙去開拓福音事工,這一點才是他真正的重點,他取道羅馬,為的就是去西
班牙(參考羅馬書十五:28)。

19.十一:16—33節,這段話可看出使徒保羅心中的感觸是相當深刻的;他深深地知道那些在攪亂哥林多教會的「假使徒」們到底在幹甚麼。為了討好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只是一味地討好他們,盡說些「屬世」的價值觀,而不傳真實的福音,這才是嚴重的問題。所謂「屬世」的價值觀,指的就是「使徒」名份等之類的把人當作權威,卻忘記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功勞。這就像在耶路撒冷聖殿時,有那些自認很有權威的宗教領袖來質問耶穌的權柄一樣(參考馬可福音十一:27—33)。使徒保羅譴責哥林多教會竟然能容忍這樣的事存在!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教會的存在不應該是談些「屬世」的事與物,而是要傳耶穌在十字架上福音的信息。但是,哥林多教會竟然有人將使徒保羅這份熱心看成是蠢材!

a. 從第21節的後半句開始,一直到第29節,使徒保羅也以跟他們「玩一下」誇口的「遊戲」,述說一下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向那些「假使徒」在誇口的人也誇耀一下自己的經歷。也是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所歷練過的迫害,實非一般傳道者所能比擬。
b. 使徒保羅不但是正宗的猶太人,且還是受過相當高深的教育和訓練的經學教師(參考使徒行傳廿二:3、廿六:4)。他提出受迫害的經歷,為的只要說明一件事:這些受難,都是為了主耶穌的緣故,而不是個人有甚麼好誇耀的。

c. 第24節說「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這是因為摩西法令規定不可超過四十下(參考申命記廿五:3)。

20.十二:1—10節,雖然使徒保羅在這裡沒有明確說明這個看見異象的人是誰,但是一般聖經學者認為是使徒保羅自己。第2節說有「三層天」,這到底是甚麼地方?實在很難理解。「樂園」指的是甚麼地方?或許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3 節,記載那位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囚犯,因為認耶穌為王,請求耶穌紀念他時,耶穌邀請他一起到「樂園」的故事可作參考。這裡所說的「樂園」,是指一個被上帝所喜悅接納的人,死後要去的地方。誰會是被上帝所喜悅接納的人呢?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樂園」就是他所謂的「第三層天」。

   再者,他在這段經文中說,上帝為了不使他太驕傲,讓他身上「有一種病像刺糾纏」著他。到底是甚麼「病」,或是這只是在象徵著某種「試探」,沒有人知道。也許民數記第卅三章55節可以幫助我們稍微瞭解,說:「如果你們不把當地的居民趕走,那些留下來的人會成為你們的禍患,就像你們的眼睛裡的刺、肋旁的荊棘;他們要反擊你們。」或是以西結書第廿八章24節記載的,上主說:「輕視以色列的鄰國再也不會像荊棘一樣刺傷以色列,以色列人就知道我是至高的上主。」這裡的「刺」或「荊棘」,指的都是與試探、誘惑有關。看來,使徒保羅就是在指哥林多教會或是其它地區教會(像加拉太)所發生的這些「傳另一種福音」的事,就是要讓使徒保羅知道,他所做的還是相當有限,不是所有聽到他講道的人,就會完全聽他的教導,也會有人在後面攪局。這樣他就會知道,不用誇口,人還是很軟弱的、有限的。

21.十二:11—21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付出很大的心血;他說他給予哥林多教會勝過其它教會( 13節),但是那些「超級使徒」卻誣指他「詭詐」、「謊言籠絡」哥林多教會(16節),這件事真的使他相當傷心。他強調自己所做的一切,只為了要「造就」他們(19節)。所謂的「造就」,就是使他們在信仰的層次上提升、進步,能夠阻擋各種誘惑,在生活上成為聖潔的基督徒。

a. 第12節他說「藉著奇事、異能,和神蹟」來證明他確實有使徒的身份。這句可以比較羅馬書第十五章18至19節:「我所要大膽講的只是這一句話:基督藉著我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上帝。因此,從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一帶地方,我到處傳揚關於基督的福音。」我們從使徒行傳看到使徒保羅確實是有行神蹟、奇事的能力(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三:8— 12、十六:18、二十:7—12、廿八:1—7)。

b. 第20至21節是哥林多教會很具體呈現出來的問題,包括了「紛爭、嫉妒、鬧脾氣、自私、毀謗、流言、傲慢,和騷擾」,以及「淫亂、放蕩」。

22.第十三章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對於信徒的生活是要求很嚴格的;他是不允許掛著基督的名,卻有敗壞德行的行為出現。他說前二次都用「警告」的語句,再來是第三次訪問哥林多時,他就「不寬容他們」了。他祈求上帝使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能夠經得起考驗,在生活上知道「省察自己」,看看是否能過著「信心的生活」(5節),「不做任何壞事」(7節),以及「不做任何敵對真理的事」(8節)。總歸一句話:過聖潔的信仰生活,乃是基督徒的信仰守則。

a. 從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如果將之放在這本經書的最前面,然後才開始從第一章接續下去,這樣或許讀起來會比較順一些。因為在第七章他提到在馬其頓遇到提多後,知道哥林多教會對使徒保羅的責言有辯護,也作了澄清,使他非常高興。

b. 讀哥林多書信,讓我們感覺就像對今天教會和基督徒說話一樣;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的問題,在今天的教會裡也一再發生,真是值得我們大家警惕。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