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書導讀(61~90)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10 12:26
61.十三:10—17節,這段也是路加特有的資料,主要的問題在於守安息日的態度。耶穌認為安息日應該讓苦難的生命得到憐憫,這也是上帝設立安息日的本意。
62.十三:18—21節,芥菜種和麵酵都是很細微的體積或量,但是影響卻是最大的,甚至是大到無法估計。上帝國的影響力也是這樣,在上帝奇妙作為下,即使是最微小的「善」,也將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63.十三:22—30節,一般人喜歡問這樣的問題:「他會得救嗎?」或是「不信的人會得救嗎?」就像耶穌往耶路撒冷的途中,有人問耶穌「得救的人不多吧」這樣的問題一樣。其實,不要先問誰會得救,或不能得救,這不是我們的問題,真正要先問的問題是:「像我這樣罪重的人,上帝會救我嗎?」或是這樣說會比較好:「主啊,求你赦免我,因為我實在不配進入你的國。」用這樣的態度來看這段經文,或許會比較容易明白。
64.十三:31—35節,耶穌會罵人喔,看,他罵希律安提帕王是「狐狸」,比施洗約翰罵那些想要接受他洗禮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是「毒蛇」客氣了些(參考馬太福音三:7)。大概是因為希律安提帕王殺死了施洗約翰吧,才使耶穌用這樣的口氣罵他。
第33節,先知乃是「上帝的代言人」之意,耶路撒冷既然是敬拜上帝的中心,但卻被宗教領袖們把持,且使信仰的內涵扭曲了,上帝的僕人有責任使之導正過來。
65.十四:1—6節,這是路加特有的資料,也是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第三次接受法利賽人吃飯,前兩次分別記載在第七章36節,和第十一章37節。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安息日治病的故事不少,包括逐出污靈(馬可福音一:21—28),治好一位手枯乾的人(三:1—6),一個被邪靈附著長達18 年的女人(路加福音十三:10—17),使生下來就瞎眼的人能看見(約翰福音九:13)。
現在是法利賽人在家裡邀請耶穌吃飯,因此,這必定是吃晚餐,晚餐一開動就過了安息日,這樣他們就可以溫熱爐灶,否則就是違反安息日。也因為時間逐漸接近過安息日的時刻,這個患水腫的病人才有可能出現在耶穌面前,期盼耶穌的醫治。對耶穌來說,只要是苦難,即使是安息日也要解救這樣的生命苦難。
66.十四:7—14節,這段也是只有路加才有的資料,說出法利賽人的虛偽和驕傲。第7至11節,提到「婚宴」,很快使我們聯想與上帝國的宴席有關。上帝國是以上帝為主,人在以上帝為主的宴席中,應該要知道怎樣謙卑,因為主人是上帝。
第12至14節提到如何當一個好的主人。法利賽人喜歡炫耀社會地位,或是受人稱讚。但是耶穌將重點放在上帝國,上帝對人的獎賞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因為上帝的獎賞才是永遠的,人的獎賞都是短暫的。使徒保羅說:「我們不討好人,只求取悅那位察驗我們內心的上帝。」(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他又說:「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4)
67.十四:15—24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在第22節,上帝國永遠都「還有許多空位」,這也是為甚麼要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的原因。另外一點,有許多人原先是可以在上帝國裡享受那美好筵席的,卻因為找了許多的藉口,結果失去了,他們的位置已經被別人取代。請注意,取代原先被約定的人的,是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這些人在當時社會都是最可憐的人,他們生存的方式是行乞。這也是作者路加寫這本福音書的主要目的,要讓當代社會邊緣人看到福音。上帝國絕對不是用錢、地位、身體健康、名望、學經歷等可以進入的,有時這些反而是阻礙了進入上帝國的機會呢。
68.十四:25—35節,要跟隨耶穌傳福音,確實是一件很大的生命挑戰,因為「那通向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難走,找到的人也很少。」(馬太福音七: 14)既然門很窄,路又難走,誰會喜歡呢?少之又少,這樣,要傳這種福音當然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除非有相當的覺悟,也要對生命有高超的領悟,才能「放棄一切」。耶穌不會勉強人來跟隨他去傳福音,真正想要傳福音的人,會明白自己是為了甚麼。我們在早期許多宣教師的身上看到耶穌所說的,他們確實是放棄了一切到各地去見證福音的信息。
69.第十五章的主要背景在第1節,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對耶穌跟「稅吏和壞人」在一起而埋怨,因此說出了下列三個比喻;包括找回失落的一隻羊、尋獲失去的一個銀幣、浪子再次回來找慈愛的父親。這三個比喻都有一個共同主題: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喜悅,連天上都參與了這份喜悅。
a. 為了找迷失的羊回來,牧羊人並不是將99隻放著不管,他是託其他牧羊人看管,因為猶太人採社區制,羊群是社區牧羊人共同看管放牧。
b. 失落的一個銀幣,很可能是這個女人用很長的時間積蓄起來的,對一個貧窮的女人來說,雖然只是一個小銀幣,也是一大數目。何況十個銀幣可以串成一條項鍊,如果失落一個,等於失去一條項鍊,她就無法在節期中戴著它。
c. 尋找失落的東西是如此用心,尋找失落的人,豈不更該費神?這位慈愛的父親並沒有停止尋找孩子,也沒有放棄機會,他是一直在期盼孩子回來。當孩子回來時,雖然是那樣落魄,他看的是失而復得、死而復活的生命,這才是整個主題中心。
70.十六:1—13節,這確實是一段常被人提出質問的經文,這樣「機警的管家」不誠實的作法對嗎?如果從第14節看回來,這個比喻可能是在講給法利賽人「愛錢」聽的,如果是從第十五章1至2 節看,則可能是對稅吏有啟示作用。
a. 如果是對愛錢的法利賽人,則耶穌說這比喻,為的是希望他們能在斂財之時,多考慮一下那些貧困的人的需要,能減輕貧困人的負擔,就是上帝所喜悅的事。
b. 假如是對稅吏來說,則徵稅已經在猶太人中造成很大的生活負擔,如果他們能夠減少稅額,不要超收,他們將在民眾中得到更多的朋友。
c. 這個財主累積錢財的來路也不明,因此,當這個僕人如此減輕欠債者的負擔時,他反而覺得僕人比他更強。換句話說,把不義得來的錢財,扭轉過來,使之更接近義的層次,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71.十六:19—31節,這是路加福音書中出名的一個比喻故事,也是甚為膾炙人口的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我們再次看到耶穌比喻的特色:鮮豔的對比──財主與乞丐從第19至21節就清楚描述出二者之間極大的對比。再者,死後的際遇完全相對,財主在痛苦的陰間,乞丐在快樂的境界。請注意,這個比喻也說到基督教信仰的基本認識:永生。沒有「死亡」,只有「永生」,「永生」在快樂、美好的地方,以及「永生」在痛苦的陰間。
72.十七:1—6節,這段經文可說是耶穌言論集的一部份,路加福音沒有像馬太福音書那樣將耶穌的言論彙集在一起。
a. 第1至4節,也反映出早期教會的現象,彼此之間發生爭執,導致有人離開教會。有些爭執實在是不必要的,何況也有些犯罪的行為,很難見證福音的信息,例如貪錢的事、淫亂的行為等。耶穌強調任何微小的事都足以讓一個人離棄信仰,同樣的,任何微小的愛心,也會使人得到福音的信息。
b. 能夠饒恕別人,和勸勉人悔改,就如同是一個錢幣的兩面,不能分開。但是,要饒恕別人卻需要極大的信心,因為勸勉人容易,要饒恕別人可需要相當的信心才能達成,因此,需要耶穌的扶持幫忙。
73.十七:7—10節,古代的人,當主人看到僕人用心、認真工作時,他會感動到自己替僕人做些服務的工作。路加福音第十二章37節:「主人回來,發現這些僕人警醒,他們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帶,讓他們坐下來吃飯,親自伺候他們。」不過,這並非是所有的主人都會如此,而即使主人願意這樣,並非表示僕人的角色可以隨時更換或混淆,必須認清自己的角色,僕人就是僕人,這點很重要。
將這樣的觀念帶入我們的身上,讓我們清楚自己就是人,是實實在在的人,只要是人,就不是神,這點弄清楚了,會明白人的有限和軟弱。
74.十七:11—19節,這段經文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也凸顯出作者路加非常重視外邦人──撒馬利亞人。四本福音書中,作者路加描述外邦人的好處最多,他就是要告訴大家: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不是僅止於為了猶太人,而是為了所有的人。作者路加很技巧地說出,會感謝上帝救贖恩典的人,竟然不是猶太人,而是撒馬利亞人,而這卻是猶太人所瞧不起的族群。
再者,請注意第19節,耶穌對這個回來感恩的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心治好了你」這句話,和第八章48節記載耶穌對那位摸耶穌外袍衣角使血漏病得醫治的女人說的相同,這說明了一件事:肉體得醫治,並不表示人的生命得到拯救。
75.十七:20—21節,法利賽人想要知道上帝的主權(上帝國)甚麼時候來到,耶穌在這裡很清楚說,就「在你們心裡」。這句「在你們心裡」,也可以是「在你們當中」。換句話說,上帝的主權(上帝國)不是指某一個地區,或是某一個特別的地方,而是人心的謙卑、順服於上帝的旨意和教訓。
76.十七:22—37節,這是一段和末日的景象有關,可以分成兩段落來看;第一段是第22至30節,這段經文主題是:人子來臨的日子。耶穌連續舉出幾個例子說明人子來臨的時刻,都是無法預料得到的。第二段是第31至37節,這段經文是在確認必定有審判,耶穌用「屍首在哪裡,禿鷹也會聚在那裡」這句當時甚為流行的俗語,說明末日的景象並非遠在人的經驗之外,或是可見的範圍之外。其實,只要細心觀察生存的四周圍,就會發現審判的時刻離我們不遠。
77.十八:1—14節,這段經文都是在談「祈禱」的事,耶穌舉了兩個例子說明祈禱的意義。
a. 第1至8節,祈禱態度應該是執著地、有信心地堅持下去。不過,也別忘了箴言的作者給我們的警語:「向上帝許願前必須三思,以免後來懊悔。」(箴言二十:25)
b. 第9至14節,祈禱是和上帝說話,人面對上帝時,除了謙卑、認罪之外,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再者,祈禱不是用來控訴別人的罪惡,不要以為上帝「好像」甚麼都不知道,其實,祂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
78.十八:15—17節,我們都曾經當過小孩,也經常接觸到小孩,想想看,他們與成人最大的不同是甚麼?他們在言行舉止上有甚麼特徵?當門徒們爭著要坐大小位置的時候,耶穌就「找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他們中間」,抱著小孩告訴門徒們:「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不僅僅是接待我,也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馬可福音九:33—37)人總是喜歡看「大」、體面、位階高等等這樣的人、事、物,耶穌教導我們的卻不是這樣。
79.十八:18—30節,有錢不是罪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用錢取得「上帝國的子民」的資格,則是沒有門路,因為上帝國不是資本家、有錢人的囊中物,更危險的是,錢還可能成為進入上帝國的絆腳石呢。這個富有的財主,一方面說他已謹守了誡命,另一方面卻對賙濟窮人顯得困難。值得注意的是,人往往會忽略了自己得到錢財的方法是否正確。再者,有能力(包括錢財、知識)的人,要盡社會責任,缺乏這樣的認識,很可能使自己成為壓搾別人的人。
80.十八:31—34節,一般人不喜歡談死、苦難的問題,耶穌卻是一再地告訴他的門徒他將要受難、死的事。但是已經快接近耶路撒冷了,門徒對他這樣一再地談到這件事的反應,還是「茫然無知」。基督教的信仰如果不是從「苦難」去了解,也會和門徒一樣「茫然無知」。
81.十八:35—43節,瞎眼,在早期的社會是靠乞食維生。但是,他雖然是眼盲,心卻不盲,因為他知道耶穌就是「大衛的子孫」,意思是以色列人民期盼已久的拯救者。隨時保持心靈的儆醒,比甚麼都重要,否則,我們很可能是眼睛亮晶晶看出事物的貴賤,卻看不出生命拯救的源頭 ──耶穌──出現在我們面前。
82.十九:1—10節,就像我在介紹路加福音書作者時所說的,作者路加非常關心社會邊緣人,或是被當時猶太人所厭棄的人,在他寫的這本福音書中,一再提起稅吏、撒馬利亞人的好。看,現在又提起稅務長撒該,是一位看到耶穌、認識耶穌後,知道改變自己的人。注意,耶穌並沒有要求撒該放棄所有的財產,也沒有要求他像利未一樣去跟隨他。撒該只將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且表明願意以四倍賠償被他欺詐過的人,耶穌就肯定了他的作法,並且說「救恩」降臨在撒該的家。
83.十九:11—27節,同樣的比喻,在馬太福音用「產業」,在這裡是用「城」。在這裡的主人是貴族,他是「要被冊封為王」,因此,主人的背景必然跟權勢有密切關係。再者,當主前四年,希律大帝死的時候,將財產分給他的孩子,其中巴勒斯坦地是分給亞基老王,但是這樣繼承必須先取得羅馬皇帝的同意。那時候,猶太人因為不喜歡亞基老王,因此也派代表去羅馬晉見皇帝,要求不要同意亞基老王的任命案。後來羅馬皇帝還是准了亞基老王當統治者,只是沒有給他「國王」的名號。因此,當耶穌在講這個比喻時,猶太人很快就會想到是在說亞基老王的事件。
a. 這個比喻與馬太福音不同的地方,馬太福音是按照每個人的能力分配,這裡是僕人有十個,每個人分配相同的額數── 一個金幣。
b. 同樣的錢,有的僕人賺了十倍,有的五倍,有的是原封不動地用手帕將之包起來。
c. 將錢用手帕包裹起來的僕人,真正的問題是在第21節,找了藉口來說明他沒有去做生意的理由。但是,基本上是主人分配給所有的僕人都同樣一個金幣,且賺十倍、五倍的都受到肯定。換句話說,主人要求的不是賺多或少,而是知道將主人所交託的使用出來。
d. 上帝給我們每個人都有才能,至少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基本才能,不拿出來用的人,即使找了許多藉口,也不會得到上帝的認同。
84.十九:28—48節,從這裡開始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
a. 第30節說這頭驢是「沒有人騎過的小驢」,猶太人傳統上是還沒有用過的牲畜只作為獻給上帝用(民數記十九:2,申命記廿一:3),因此,作者在暗示著這隻驢的主人的用心,就像那位拿極珍貴的油抹耶穌的女人一樣,給耶穌用的,都是最為珍貴、好的。
b. 法利賽人對群眾和門徒們如此擁戴耶穌顯然很吃味的樣子,他們甚至認為是耶穌門徒在「鼓動」群眾這樣做,因此要耶穌禁止門徒們呼喊。通常在這時候是吟唱詩篇一一八篇,很可能在法利賽人聽來覺得刺耳,因為這首詩的第25節說:「上主啊,救我們,拯救我們;上主啊,求你使我們順利成功。」如果群眾繼續唱這樣的詩,豈不等於在肯定耶穌就是救主,這是法利賽人所無法接受的。
c. 群眾的歡呼並沒有使耶穌的心盲了,因為他清楚知道到耶路撒冷的主要目的是甚麼。人常常在群眾的歡呼聲中麻木了,也混淆了自己的良知。看,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第一件事,就是為該城哀哭。為甚麼耶穌會為該城哭?有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該城即將面臨的災難(主後七十年,羅馬提多將軍帶兵進入,並且摧毀了聖殿),也有可能是為該城沒有悔改,一再迫害上帝僕人──耶穌自己將面臨被判死刑──的事難過而哭泣。再者,猶太人一直在想的,都是政治上的解脫,卻忘了人的心若沒有改變,即使是個獨立的政治體制,也是枉然。因為人心若離棄上帝,就算擁有政治上的自主,很快就會遭遇到毀滅的命運。
d. 潔淨聖殿的事件在四福音書都有記載,可見這件事一直流傳在猶太人當中。就像前面所敘述的,人心的污穢,導致宗教聖地也會遭到污染。而耶穌潔淨聖殿的事,當時沒有任何宗教領袖敢出來阻擋,原因是他們本身就是污染源,因此,只能在事後設計要謀害他。
85.第二十章都是猶太人領袖對耶穌潔淨聖殿後的連續反撲;他們深深知道如果不趕快解決耶穌,這樣下去,不會再有好日子和財源的利益。
86.二十:1—18節,最先來找耶穌並向他提出問題的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代表──祭司長、經學教師、長老。由於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乃是猶太人最高的權利中心,因此,他們向耶穌提出「誰給你這權」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問題是:沒有他們授權,耶穌怎能以如此方式潔淨聖殿,即使聖殿有問題,也輪不到耶穌來整理,他們可以決定怎樣處置。換句話說,耶穌這樣的行徑簡直就是使猶太人最高議會失去權威了。
其實,信仰的事應該說是沒有所謂「權威」可言,因為這是對上帝的愛的回應。但是,信仰如果失去表達上帝的愛,那才是有問題。在聖殿裡作買賣,且是手腳都不乾淨,這已經沒有「上帝的愛」可言了。
87.二十:9—18節,路加福音因為是寫給外邦人看的,因此,記載這個比喻的開始沒有像馬可福音那樣,引用先知以賽亞所描述的葡萄園景況,直接就說「有一個人開墾了一個葡萄園」。
a. 第9節說這個主人「在外住了一段時間」,這表示葡萄園的佃戶確實從葡萄園收益不少,足夠繳納給園主的租稅。
b. 第16節可以說是這個比喻的中心,說到園主一定會採取懲罰的手段對付那些惡劣的佃戶,而懲罰最具體的方式,就是「轉租給別人」。對猶太人一再自喻為上帝的葡萄園來說,這種「轉租給別人」確實是很大的羞辱。但對外邦人來說卻是很大的恩典和喜悅。
88.二十:19—26節,整個陷阱是很明顯地出自偽造,第20節說「他們收買了一些人,假裝善意,向耶穌提出問題」,這些宗教領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角色和工作的關係,而更加謹慎自己的行為,這才是問題的中心,因為十誡的第九誡很清楚說「不可作假干證陷害人」,他們這樣教導人,自己卻違反所教導的事。
怎樣才能像耶穌所說的「把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上帝的東西給上帝」呢?這實在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89.二十:27—39節,撒都該人來見耶穌,他們是屬於祭司階級的貴族,耶路撒冷聖殿主要就是由他們負責管理,包括祭典,以及維持聖殿的「神聖」,他們也
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成員之一。
在他們的觀念中,復活的信仰是荒謬的。因此,他們採用摩西法律規定的「兄終弟及」(參考申命記廿五:5— 10),設計這個問題來問耶穌。耶穌的回答很清楚,要撒都該人知道,以人的看法在看上帝的工作,差距是很遠的。人的生命是上帝所造,也是上帝在管理,因此,復活後的生命也是上帝在管理。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復活的世界,並不是現今世上的延伸,而是完全屬於上帝的。
90.二十:41—44節,猶太人一直將「大衛的子孫」看成是要再來臨的彌賽亞,且這位彌賽亞是一位屬於「政治」領域的,他的來臨,是要重建以色列帝國,就像大衛王朝一般。但是,耶穌在這裡很清楚地告訴他們,真正的彌賽亞並不是屬於大衛的子孫,而是大衛的主。換句話說,耶穌要讓他們知道,真正的彌賽亞並不是在建立一個政治王國,而是要帶領人回到上帝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