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書導讀(1~30)

1. 一:1—18節,這段經文可說是約翰福音書的「序言」,作者開始用「道」來述說耶穌的特質、心思、意念都如同是上帝。因此,第14節可以說是整本約翰福音書的中心思想: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

   再者,作者喜歡用「光明」與「黑暗」這相對的存在,表明上帝救恩和罪惡的對比。
   「道」這個字,不是僅止於理性的思考,也是一種行動的力量。作者在第四節說:「道就是生命的根源,這生命把光賜給人類。」換句話說,「道」本身就是一股創造的力量的存在。

2. 一:19—28節,四本福音書都介紹過施洗約翰,但以約翰福音介紹得最為詳細。比較特別的地方在第19節,施洗約翰已經傳道一段時間了,而且必然震撼了耶路撒冷當局,他們因此派人去進行了解施洗約翰的身份。

a. 從第19和24節可以看出,來詢問、調查施洗約翰身份的有兩組人,一組是祭司,另一組是法利賽人。他們之所以想了解施洗約翰的身份,主要原因是「群眾從猶太各地和全耶路撒冷到約翰跟前來。他們承認自己的罪。」(馬可福音一:5),這必然造成極大的轟動。

b. 作者在第28節告訴我們,發生這件事的地點是在「約旦河對岸的伯大尼」,這地方距離耶路撒冷不遠。

3. 一:29—34節,這段經文說施洗約翰在為耶穌見證,說他就是「上帝的兒子」。要注意第29節,施洗約翰說耶穌是「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的」,這是和猶太人宰殺逾越節羔羊的觀念有密切關係,因為逾越節羔羊所代表的是救贖的意思。但是,也可能是在表示受難的羔羊一般,如同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所描述的受難的奴僕。

4. 一:35—42節,約翰福音書和前面三本福音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認為耶穌是和施洗約翰同時傳福音,不是在施洗約翰入監之後,耶穌才開始出來傳福音的事工。再者,施洗約翰將耶穌介紹給自己的門徒,其中有一位是彼得的弟弟安得烈,然後由他介紹彼得認識耶穌,這點也和其他三本福音書不同。

   施洗約翰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因此,他一看見耶穌,就馬上告訴自己的門徒,也讓自己的門徒去跟隨耶穌,這樣的態度才是傳福音最基本的要件,因為我們就是要見證耶穌是救主,我們不是主角,耶穌才是。

5. 一:43—51節,有許多人認為這位拿但業就是耶穌12門徒中的「巴多羅買」,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以佐證。前三本福音書也沒有耶穌「呼召」腓力的記載,只有約翰福音這裡記載耶穌呼召他,就像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呼召彼得兄弟、雅各兄弟,和稅吏利未一樣。腓力跟隨耶穌後,馬上將自己對耶穌的認識介紹給自己的朋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福音事工,將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告訴自己的好朋友,福音就是這樣傳開的。

6. 二:1—12節,迦拿婚姻的宴席,耶穌使水變成酒的神蹟故事,一直是被人津津樂道。請注意,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喜歡用婚姻的宴席作為上帝國比喻的材料。如果這個婚姻的宴席也有這個隱喻的話,上帝國就是以上帝為中心,那就更清楚了,人不是上帝國的主人,上帝才是。因此,人不要求上帝做甚麼事,只有交託、順服,上帝自己會打算,也知道該作甚麼。因為上帝國談的是上帝的主權。

7. 二:13—25節,這段記載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但是,約翰福音書所記載的最為特別。作者清楚指出地點是在「聖殿外院」(即外邦人院),且販賣的包括牛、羊、鴿子,也有兌換銀錢的商人。而且耶穌是對賣鴿子的人說,「不要把我父親的聖殿當作市場」,市場是做生意買賣的地方,商場爾虞我詐的伎倆屢見不鮮,但是,聖殿是在敬拜上帝的地方,怎能有如此態度呢?

   注意第19節,耶穌說他們這種行徑已經把聖殿「拆毀」了,但他要在「三天之內」將之重建起來,這種說法很清楚不是指外型的聖殿建築,而是人內心對上帝敬拜之意。如果沒有真誠的內心敬拜上帝,即使再美麗、堂皇的建築物也是枉然。但是,耶穌說他要在「三天之內」重建聖殿的這句話,卻成為他後來被猶太人宗教領袖找人作假見證陷害的理由之一(馬可福音十四:58)。

8. 三:1—21節,尼哥德慕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成員(和合本用「猶太人的官」,意指為議會成員),也是法利賽派的人。他利用晚上來找耶穌,並且表示他知道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教師」,又認定耶穌所行的神蹟是因為有上帝的同在。這樣看起來,這位屬於法利賽派的尼哥德慕,顯然和前三本福音書所描述的法利賽人不太一樣。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他稱呼耶穌「老師」(猶太人稱之為「拉比」)。換句話說,這表示他對耶穌是相當尊崇的態度,否則他不會在耶穌死後帶了三十公斤的「沒藥和沉香混合的香料」要去裹耶穌的身體(約翰福音十九:39)。

a. 耶穌一看見他就直接談到「重生」的問題。但是尼哥德慕顯然對「重生」的了解不一樣;在他的認識裡,「重生」是再次回到母親的肚子裡生出來。但是,耶穌談「重生」,是指生命的重新再造之意。因為這個「重」有「上面」的意思。

   使徒保羅是將耶穌「重生」的意思表達最清楚的人,他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a)

b. 耶穌這樣的回答,其實就是在告訴尼哥德慕,神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乃是人心靈的潔淨才重要。人看見神蹟,卻不一定看見上帝的旨意,但是,心靈潔淨的人,會明白上帝的旨意。就像耶穌在山上寶訓中所說的:「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馬太福音五:8)

c. 第5節應該是這段談話的中心,說到一個人「若不能從水和聖靈重生,就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水,這是指洗禮、潔淨之意。聖靈,是上帝感動人的心的力量。從約翰施洗開始,我們看到他一再呼籲人要接受洗禮時,必須用真實的心悔改。因此,悔改的人才會得到聖靈的感化,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上帝國的子民。

d. 從第14至21節,耶穌進一步解釋他自己的角色,就是成為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為的是要讓人因著他看見上帝拯救的愛已經降臨在人間。

9. 三:22—36節,第22節說耶穌在猶大地區為人施洗,但是在第四章2節,又作了澄清說:「其實,耶穌未曾親自為任何人施洗,而是他的門徒施洗。」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約翰福音書與前面三本福音書最大的區別,就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耶穌和施洗約翰是同時在傳道,而前三本福音書都說施洗約翰入監後,耶穌才開始他的傳道工作。
   第27節是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可以看到施洗約翰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也讓我們看到他對耶穌的身分很清楚,不會因為耶穌的名聲、眾望勝過他,就嫉妒,或是不高興。沒有。「我不是基督;我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這句話也可以說是施洗約翰的信仰告白。

10.第四章是約翰福音在編輯上很典型的一章,作者喜歡記述耶穌所說的話,和前三本福音書的作者偏重耶穌所做的事工不同。約翰福音的作者常常是將耶穌所做的事和他所說的話混合編在一起,且是以他說過的話為主軸。

a. 第1節可看出法利賽人開始注意耶穌的行動,因為他們已經發現耶穌的影響力遠勝過施洗約翰。
b. 第8至9節提供給我們很好的資料──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彼此沒有來往。這是因為歷史的因素使然。主要是猶太人瞧不起撒馬利亞人,認為他們的血統不純,甚至把

他們看成是「不潔淨」的人,只要他們拿過、觸摸過的東西都視為不潔淨的,這就是為甚麼這個撒馬利亞女人覺得甚為奇怪,耶穌怎麼會向她要水喝的原因。也從這一節可以了解耶穌說「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之用心了。

c. 雖然耶穌對她說的話,並不是她會了解的,但是,這位撒馬利亞的女人卻是個渴望得到「活水」的,她的心靈渴慕著生命的泉水。

d. 耶穌告訴這位撒馬利亞的女人,敬拜上帝,最重要的不是地點,而是真實、敬虔的心靈。任何宗教信仰都是一樣,如果沒有誠實、敬虔的心靈,跑去所謂的宗教聖地敬拜,也是枉然。這對今天的基督徒也是很好的教訓。

e. 傳福音的工作其實不需要甚麼大學問,重要的是很真實地將耶穌介紹給我們所認識的人知道,這樣就夠了。看,這位撒馬利亞的女人,就是這樣做,她告訴鎮上的人,說耶穌把她「所做的事都說出來」,結果使許多人都相信了耶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分享信仰的經驗」,就是最好的傳福音方式。

11.四:42—54節,在第45節說加利利人歡迎耶穌,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耶路撒冷的時候,看見耶穌在「節期中所做的一切事」。依照第二章23節的記載,耶穌曾在耶路撒冷行過神蹟。這樣看來,加利利人是因為耶穌的神蹟而歡迎他,不是因為耶穌所傳講的信息而信他,這和前面的撒馬利亞村莊的人,因為聽耶穌所傳講的信息,就相信他(四:41),確實有很大的差別。

a. 第46節只說是一位官員,並沒有說是甚麼位階,很可能是希律手下的高官。這段故事也可比較馬太福音第八章5至13節,和路加福音第七章1至10節。

b. 「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這句話說出當時的人的信心很脆弱,也顯示出這位官員的問題。耶穌並沒隨著他去他家,只給他一句話:「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還好,這位羅馬官員「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神蹟也是這樣發生,就是沒有懷疑,堅定的相信,就必定會發生。

c. 約翰福音的作者一再要表達一個主題:耶穌的話本身就是生命的力量;他的話可以使水變成酒(二:1—10),也能使病了且躺在水池邊達卅八年久的病人從擔架上起來走(五:1—8)。這位官員的孩子,耶穌只給一句話,就好了起來。這就是約翰福音的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信息:聽耶穌的話,生命會得到重生。因為他的話,就是像神蹟一般的神奇。

12.五:1—18節,約翰福音書和前三本福音書不同的地方,就是這本福音書時常提起耶穌到耶路撒冷去,而前三本福音書則是說耶穌是在傳道工作到了最後一禮拜時,才到耶路撒冷城去。這樣看來,在約翰福音書的寫法,耶穌的傳道工作是走遍包括加利利在內的整個猶大地區。

a. 「畢士大」這名字的意思是:憐憫之屋。這可能跟池水動了的時候,先下水的病人會得到醫治有關吧,且在這裡聚集了許多等待醫治的病人(3節)。

b. 整個故事的重點是在第7節,這個病了卅八年的病人,並沒有因為行動比別人慢,他對枯萎的生命失去信心,他告訴耶穌在水動的時候,即使是沒有人幫助他,他還是「想下去」,因此耶穌醫治好了他。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信心,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沒有了信心,那又怎能期盼神蹟出現呢?不可能!

13.五:19—29節,由於「猶太人的領袖決意要殺害」耶穌,除了耶穌破壞安息日的戒律外,更是將自己看成是上帝的兒子(18節)。因此,耶穌開始有了進一步的「答辯」。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注意到耶穌強調的幾點:
a. 他不是憑著自己的能力做事,而是上帝的旨意。
b. 他就是上帝在世上的全權代表,信靠他,就是信上帝。
c. 在他的身上,人可以看到復活的生命。

14.五:30—47節,這段經文很特別,因為耶穌提起施洗約翰,原因是早期施洗約翰影響很大,很多人將他看成是先知,甚至是最偉大的先知。雖然施洗約翰曾告訴他的學生,說耶穌就是「上帝的羔羊」(一:36),甚至說自己「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三:28)而已,但是耶穌卻明白地告訴當時的人,他並不需要施洗約翰替他作證,他自己的工作就可以證明自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亮光,上帝自己會為他作證。

a. 耶穌進一步指出這些想殺害他的猶太人宗教領袖,只是在裝飾表面,並不是實在認識上帝的救恩,因此,他們的信仰並不是實在的。

b. 猶太人最相信摩西,這些宗教領袖更是惟有摩西是他們的準則,但是耶穌卻告訴他們,連摩西都為他作證!

15.六:1—15節,這是四本福音書唯一都有記載的神蹟──五餅二魚。約翰福音書最特別的地方,是提供奉獻五餅二魚的是一個小孩,且餅是「大麥餅」,這種餅通常是給家畜、禽等動物食用,除非很貧窮的人家,否則一般人並不吃這樣的餅。因此,剩下的食物也只有餅,可能就是「大麥餅」的緣故。請注意第14至15節,大家看到耶穌行這樣的神蹟,認為他就是大家所期盼那要來的先知──拯救者如摩西(參考申命記十八: 18),因此要擁戴他當王,但是耶穌拒絕了,自己避開到偏僻的地方去。

16.六:16—21節,即使是對加利利海相當老道的彼得等四位捕魚出身的門徒,對這突如其來的狂風大浪,也是使不上力。而當耶穌出現在水面上時,他們原本甚是害怕,當他們知道是耶穌後,才歡欣地接他上船。約翰福音的作者將重點放在最後一句:「船立刻到達目的地。」用來表示有耶穌在船上,他們可以排除狂風巨浪的衝擊。

17.六:22—71節,就像我們一再提起過的,眾人並不因為耶穌所行的神蹟而相信耶穌,大家「喜歡看」神蹟,並不是從神蹟的出現學習認識上帝的慈愛和救恩。耶穌就很不客氣地指出眾人找他的真實問題,結果他們就露出了馬腳,要求耶穌再行神蹟給他們看(30節),但是耶穌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是為了行神蹟而來到世界。

a. 福音事工就是聖靈在作工,這是非常清楚的,看,耶穌說:「要不是那差我來的父親吸引人,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他沒有因為群眾聚集找他,就將自己越過了應有的角色。

b. 就如同在井邊與撒馬利亞的女人談話的情形一般,當耶穌說他就是活水時,那女人聽不懂,現在耶穌對眾人說他是生命的食糧時,眾人也是不明其意,甚至連門徒也都覺得耶穌的「教導太難了,誰聽得進去呢?」

c. 第63節應該是此篇講道的重點:「給人生命的聖靈,肉體是無濟於事的。我告訴你們的話就是賜生命的靈。」

d. 我們看到有人因為覺得耶穌的教導太難理解而離開了他。今天也有很多人原本是基督的信徒,後來也離開了,原因跟當時的人跟隨耶穌的情形差不多,多數的人都是喜歡看神蹟,聽簡單的道理,總覺得信仰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也不要費太多的精神,希望進天國的事,像買「麥當勞」一樣簡單最好。但是,信仰不是這樣,基督教的信仰需要我們用心、用力、用精神去追求。

18.七:1—24節,當有跟隨者離開耶穌他去的時候,連他的兄弟也對耶穌不信任,甚至認為他是為了要出名。耶穌說:「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重的。」(四:44)這句話也可用在他自己的家人身上。

a. 住棚節,這是猶太人三大慶祝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之一,這是在慶祝收割的活動,時間是在九月與十月之間。凡是成年男子在這三節期都必須要去耶路撒冷朝聖。這節期也是在紀念以色列人民的祖先曾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之久,雖然居無定所,都是在帳棚中過日子,但是他們得到上帝特別的恩典而得以生存下去(請參考利未記廿三:33—43)。

b. 這一章也是討論有關耶穌身分的一章。在第12至15節,雖然所記載的和前三本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問門徒人們對他的了解之內容不同,但是這段經文則提起大家想知道耶穌到底是誰,在第26至27節、40至42節也提起。我們再次看到耶穌很清楚地表明,他之所以有讓人覺得「很不一樣」的教導,乃是因為這教導是來自上帝。約翰福音的作者一再讓我們看到耶穌的態度:表明他和上帝之間不可分開的關係。

19.七:25—36節,雖然宗教領袖們一直想要抓耶穌,但第30節說沒有人下手逮捕耶穌,原因是「時刻還沒有到」。前三本福音書則說這些宗教領袖是怕眾人,因為眾人喜歡聽耶穌的講道(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十四:2)。第34節是耶穌在預言他即將受害的話。

20.七:37—52節,耶穌對撒馬利亞女人說過的話,在這裡又對眾人大聲說了一次,但是,人還是無法理解「活水」的意義,甚至為了他,眾人還因此起了紛爭。

   加利利,這在當時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人眼中,是個邊陲小鎮,不受重視的地區,他們受到先知彌迦的預言影響(請參考彌迦書五:2),認為基督不可能出自加利利這樣的邊陲小鎮,他們甚至認為加利利連出生先知都有困難(52 節)。

21.八:1—11節,這段經文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個故事。

a. 群眾還是喜歡聽耶穌講道,因為他所講的實在很有權威,和經學教師的教導很不一樣(馬可福音一:22)。因此,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就想要找耶穌的話柄來陷害他,想要贏回他們失去的尊嚴吧。

b. 猶太人有三種罪是死刑:一是拜偶像,二是殺死人,三是姦淫。這個女人既然「是在行淫時被抓到的」,依法是死刑無疑。但是,他們沒有直接將她提到議會去審判,故意帶來找耶穌問意見,且是在眾人面前問,顯然是有意要找渣的。

c. 第7節,耶穌反問的這句話可說是這事件最中心的經文,因為依照聖經的教訓,在上帝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罪人(請參考詩篇十四:2—3),難怪當耶穌提出「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這意見時,大家都一個個走了,且是「從年紀最大的先走」。

22.八:12—20節,就像前面我說過的,約翰福音編輯的特色,就是喜歡記錄耶穌的言論。而現在耶穌發表這段言論的地點應該是在聖殿(2節),且是處理一位因為行淫被抓到的女人之事件,因此,可能是在聖殿的女人院,這裡也是放置奉獻箱的地方,只要是猶太人都可聚集在此,也是聖殿中人們最喜歡聚集的地方,因為一般婦女是不能進入「男人院」的。

a. 在聖殿中的每個院(包括外邦人院、女人院、男人院、祭壇、至聖所等)都必須點燈到隔天早晨天亮之時(請參考出埃及記廿七:20—21)。因此,當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這句話時,對猶太人來說,那是相當深刻,且是會感受到震撼的。

b. 第13節,當這些宗教領袖質問耶穌「自己作證」不能成立時,這句話也是根據申命記第十九章15節:「一個證人不足以定人的罪;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證人才可定人的罪。」(比較本段第17節)耶穌的回答是上帝就是他的證人。

c. 問題是當時的人都把耶穌的出身看得很低,以為他就是出自拿撒勒木匠約瑟的家庭,沒有甚麼顯赫的家世背景,也沒有拜過名師學習經典(約翰福音七: 15)。因此,他們實在不清楚耶穌這樣的說法所代表的意義。

23.八:21—30節,第25節的「你到底是誰?」實在問得好,這句話充分顯示他們對耶穌的陌生。即使他行過許多神蹟,講過許多上帝國的信息,他們還是問說:「你到底是誰?」這就和馬可福音第四章35至41節,耶穌行風浪平靜的神蹟之後,門徒在非常恐懼中所說的「這個人究竟是誰,連風浪也聽從他!」這句話一樣,即使是親眼看見,也是一樣提出這種問題。其實我們不是也經常在問這樣的問題?

a. 因為耶穌並不是屬於人的世界,他是從上帝來的。人必須相信他,才能看見上帝的拯救。
b. 第30節可以說是四本福音書共同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宗教領袖即使聽了,也不信耶穌的話,但是一般人民卻聽了就會相信。

24.八:31—47節,約翰福音的作者最大的努力,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主要信息:耶穌來自上帝,信靠他,就是信靠上帝,因為他是上帝所差遣來的。他從上帝領受真理,而上帝的真理可以使人的生命得到真實的自由。人是有罪的人,有罪的人沒有真理可言。而耶穌在傳揚的就是上帝的信息,因此,他會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

25.八:48—59節,當耶穌對那些信他的猶太人說他們並不是真實認識他,並且指出他們的問題,是因為屬於「魔鬼的兒女」時,他們似乎惱怒了。認為耶穌是「撒馬利亞人,並且有鬼附身」,這句話的意思很特別,因為當時說一個人是「撒馬利亞人」時,意思就是說這個人「不要臉」、「無信且不忠」的人,因為猶太人認為撒馬利亞人對上帝不忠實,和外國人結婚,污穢了上帝揀選的恩典。撒馬利亞人另一個含意是指「混血的人」,在猶太人眼中是「不潔淨」的族群。

   他們指耶穌是被鬼附身,在前三本福音書中,記載猶太人領袖看到耶穌醫病、趕鬼的神蹟後,看到眾人都用欣慕的眼光在回應耶穌的愛時,馬上就在眾人面前說耶穌是「靠鬼王別西卜趕鬼的」(馬可福音三:22)。現在耶穌被指有鬼附身,是因為他強調「永遠不死」的生命,以及他說自己比亞伯拉罕更為偉大,甚至更早存在。這樣的說法在當時的人聽起來當然無法接受,難怪他們不但認為他是被鬼附身,且把他的說法當成是褻瀆了祖先的榮耀,因此,想要拿石頭打他。其實第58節也是在反應第一章1節所說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26.九:1—41節,這一章是以「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被耶穌醫治好作基礎,談論的主題是:心盲、眼盲之間的差異。輔佐這個主題是守安息日的問題。可以將這個主題與馬太福音第六章22至23節的經文相對照;馬太福音的經文說:「眼睛好比身體的燈。如果你的眼睛好,全身就光明;如果你的眼睛壞,全身就黑暗。同樣,如果你裡頭的光變黑暗,那黑暗該是多麼可怕呀!」一個心盲的人,最大的特色就是只看表面,不知道從表面看到的現象所要表明的內在意義。而一個心眼明亮的人,他會一看到呈現出來的現象,馬上就看出所要說明的信息。

a. 這些宗教領袖們在意的是守安息日的規律為甚麼沒有遵守,卻忘了安息日原來的意義是甚麼?一個生下來就靠乞食生存的人,不曾有人關心過他生活的苦難景況,現在卻因為耶穌在安息日的時候醫治好了他,受到宗教領袖們的注意,這豈不是很荒謬的態度?

b. 為甚麼耶穌會說這個生下來就失明的人,「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作為呢?」這是一個大家都會很自然詢問的問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其實這和作者寫作的方式(筆法)有關;在前三本福音書表達耶穌看見身體的殘缺受苦的人,就生出「憐憫」的心,然後醫治好病人(請參考馬太福音二十:34,馬可福音一:41)。約翰福音的作者是用「榮耀上帝」作主題,描述耶穌對苦難者的憐憫態度,因此,不論耶穌行甚麼神蹟,都是在表達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本章33節)、是「上帝有所賞賜」(三:27),因此,作者用這種方式在描寫耶穌回答門徒的詢問。

c. 這位生下來就瞎眼而被醫治好的人,有一個很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就是他在面對宗教領袖們咄咄逼人的詢問,並沒有害怕,反而是更加堅定。他從回答「不知道」耶穌人在哪裡(12節),到「他是一位先知」(17節),進而說「從創世以來,未曾聽過有人開了生來就是失明的眼睛的。除非他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他甚麼都不能做」(33節),這樣的回答就是個很大的見證。最後他遇見耶穌,就向耶穌下拜(38節)。信仰需要像這樣成長,否則就會失去承受上帝在我們生命中賞賜恩典的意義。

27.十:1—21節,猶太人是遊牧民族,因此,很自然地將上帝與他們的關係,比喻成「牧羊人」與「羊群」。在舊約聖經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先知以賽亞說上帝「要像牧羊人牧養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裡;他要慈祥地帶領母羊」(以賽亞四十:11)。先知以西結說上帝「要親自找回他的羊群。牧人怎樣找回失散的羊,上帝也要照樣找回他的羊。」「上帝要親自作他羊群的牧人,為他們尋找可安歇的地方」(以西結卅四:11、15)耶穌在他的比喻中,也提起牧羊人和迷失的羊的比喻(路加福音十五:4—7),他選召門徒投入傳福音的工作,是因為「看見一群群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馬太福音九:36)現在他說自己就是「好的牧人」,且是「願意為羊群捨命」(11節)。

   另外一點,這段經文中也出現福音書作者共同的特點,就是耶穌常用「對比」的方式教導人;例如這段經文就是用「好」的牧人和「不好」的牧人作對比,「好」的牧人會甘願為羊捨命,甚至讓他的羊群得到「豐豐富富」的生命。但是「不好」的牧人,就像是「雇工」一樣,危險一到,就逃跑了,甚至更惡劣的是像「賊」「是強盜」,只知道偷、毀壞。

28.十:22—42節,人們一直想要知道耶穌真正的身分,因為他聽見耶穌的教導很不一樣,看見他行神蹟很有能力,但是卻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彌賽亞。其實,真正在注意耶穌言行舉止的人,會從耶穌的身上看到他榮耀的身份,就像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回答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詢問他身份的問題一樣,耶穌要他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回去告訴施洗約翰(路加福音七:22)。就像那位生下來就瞎眼的人一樣,看見耶穌後,就相信了耶穌。因此,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耶穌回不回答身份的問題,而是在於懷疑和相信的問題。在這二者之間,人要用甚麼態度去認識耶穌?這個才是問題。福音書的作者經常記載那些被社會所鄙視的人,甚至外邦人,都是聽到就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救主(請參考馬太福音十五:21—28,馬可福音五:27,路加福音七:3),惟有自認很有學問、飽讀經書的宗教領袖打死都不相信他。

   想想看,我們是屬於哪一群人?相信呢?或是懷疑呢?只想看神蹟,或是聽見、讀到、看見就相信?別忘了,耶穌告訴我們慈悲的上帝,就是差派他來拯救我們生命的,記住這一點,以免我們也淪落在只想找出耶穌的身分,卻忘了祂在我們生命中所賞賜的極大恩惠。

29.十一:1—57節,這也是福音書中三個使死人復活的神蹟,一是耶穌使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從死裡復活起來(馬可福音五:35—43),二是在拿因城,耶穌使一位寡婦的獨生子從死裡復活(路加福音七:11—15),第三個神蹟就是這一段。

a. 這一章是用耶穌使已經死去的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神蹟編撰架構起來的。看,我前面說過,約翰福音的作者是以「要榮耀上帝」(4、40節)描述耶穌行神蹟的意義。耶穌有醫治病人、趕鬼、使死人復活的能力,就是來自「上帝的賞賜」(三:27)。傳福音的工作就是要有這樣的認識,能夠使一個人信主耶穌,不是因人的能力多好,或是有甚麼特權,而是上帝的賞賜,是上帝的聖靈感動人的心才能達成。

b. 第35節「耶穌哭了」,這就是福音書的作者很重要的見證──耶穌是確確實實成為人,與我們人一樣;他會生氣,也會高興,會痛心、也會哭泣。

c. 當拉撒路的姊姊馬大認為在末日,已經死去的弟弟會復活時,耶穌回答卻不是這樣,是「活著信我的人一定不會死」。馬大一聽,馬上就表示她相信耶穌就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就是福音書作者一再要告訴我們的,這些當時社會被瞧不起的族群──特別是女性,對耶穌有絕對的信心。

d. 第45節說許多猶太人看見神蹟就相信了耶穌,但是還是有許多人不信,這些人主要就是宗教領袖,他們還為了耶穌使死人從死裏復活的神蹟開會,在會中竟然說:「要是讓他這樣搞下去,大家都信了他,羅馬人會來擄掠我們的聖殿和民族的!」這可讓我們明白,他們不信的問題,並不在於耶穌行神蹟與否,他們所關心的是「聖殿」的保存和民族的興衰。但是,人若是對上帝沒有信心,即使保存了最美麗的建築物,也是枉然。

e. 第49至50節要與第十八章13至14節一起看。

f. 看,他們想要殺害耶穌,並不是耶穌沒有行神蹟給他們看,連死人都復活的神蹟也已經顯現在他們面前了,他們還是不信,就像作者在第十二章37節所說的:「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過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因為他們所考慮的,不是耶穌的真正身份,而是他們既得的利益──政治權力、利益,將會因耶穌所帶來天國信息遭到消滅,這才是擔憂的問題。

30.十二:1—8節,從第十二章開始,約翰福音和前面三本福音書有了契合──逾越節前一個禮拜,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在這之前,約翰福音所記載耶穌的傳道工作,都是加利利和耶路撒冷兩地來回奔走傳上帝國信息。

a. 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用極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耶穌的,是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這樣的寫法表示她是以感謝的心來報答耶穌對她家庭的愛。

b.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個對錢財有貪婪之心的人。這樣的寫法強化了猶大出賣耶穌是為了錢的緣故的論證。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