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馬可福音這本經書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9 18:32
在四本福音書中,我最喜愛讀的一本就是馬可福音書。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聖經學者會同意,馬可福音書是四本福音書中最早寫成的一本福音書。它可能是在主後六十五至七十年之間,在羅馬城這個地方寫成的,對象是為了在羅馬城的基督徒而寫這本福音書。
寫此書的目的
早期教會因為受到迫害很嚴厲,導致在信徒間時常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耶穌──這位被稱為彌賽亞的救主──會落難在猶太人和羅馬統治者手中?於是作者提出他的看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伺候,而是來伺候人,並且為了救贖大眾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十:45)這一節也是馬可福音書最重要的經文。作者就是要告訴大家:這位成為人、降生在世上的耶穌,是一位受苦的僕人,因他的受難,使我們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因罪所帶來的隔離──可以修復和好。我們可以說整本馬可福音書,就是以耶穌受苦為主題寫成的。作者用足足兩章的篇幅在說明耶穌基督受苦的意義(十四:1—十五:47)。這對當時(主後六十五年)的基督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他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拯救者耶穌一定要受苦而死?
我常常告訴大家,要認識基督教的信仰,必須從「苦難」入門。馬可福音書將這樣的信仰認識用很特殊的編撰方式描述出來;從第八章開始,記載耶穌告訴門徒,他將入耶路撒冷去面對苦難。接著在第九章,記載耶穌再次提醒門徒,他將受難的事。然後在第十章是第三次提醒門徒要清楚他即將受難的事。最後是第十四章一節到第十五章四十七節,描述耶穌所遇到的苦難。
謙卑的人認識耶穌
馬可福音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將耶穌傳福音事工的中心放在加利利。作者特別強調耶穌是加利利人;他生活在加利利民眾的中間,是當地家喻戶曉的人物(一:28);他在傳道生涯的最後一個禮拜才離開加利利前往耶路撒冷(十:1);他復活後,比門徒先到加利利,並且在那裡與他們相見面(十六:7)。
作者要當時的人知道:若要真正了解耶穌,不是在耶路撒冷,因為那是釘死耶穌的地方。為甚麼作者要特別強調「加利利的耶穌」呢?我想理由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已由早年跟隨耶穌的門徒所把持著,甚至變成權威階級,如同耶穌時代的猶太教領袖一般。他要提醒大家,人的權威只會帶來信仰上的墮落,離開上帝國越遠。希望大家不要忘了耶穌當時是怎樣在改革猶太教領袖那腐敗的信仰態度。因此在編撰此書時,不僅將重心從猶太人心目中的信仰重鎮──耶路撒冷轉移到加利利,且是將耶穌復活後與門徒相約見面的地點,也放在加利利(十六:7)。
作者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仰觀念:在耶穌裡,沒有組織的權威性。真正的權威是來自人對上帝話語的順服,若有人想以權威來代替上帝對人生命的愛,就是曲解了上帝國的真諦。因此作者認為,要了解耶穌,就要走出以人作為「權威」的觀念。為此,作者要帶讀者回到加利利去,從認識一個平凡的人──耶穌開始,驕傲的人不認識耶穌。其實,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再描述耶穌的門徒根本就不認識耶穌,他用「驚訝」、「非常驚奇」、「思想遲鈍」等字眼來形容門徒對耶穌言行的反應(四:41,六:50—52,八:17—21,八:33,九:10、32, 十:13— 14、24、 32,十二:41—十三:2,十四:50)。
加利利的耶穌
我們從下列經文內容可以看到,作者是多麼用心在述說耶穌和加利利之間的關係:
一:9節,「過了不久,耶穌從加利利省的拿撒勒來。」
一:14節,「約翰被關進監獄以後,耶穌到加利利去。」
一:16節,「耶穌沿著加利利湖邊走,看見兩個打魚的。」
一:28節,「於是耶穌的名聲很快地傳遍了加利利地區。」
一:39節,「於是耶穌走遍了加利利全境,在各會堂裡傳道,並且趕鬼。」
二:13節,「耶穌再到加利利湖邊,一大群人聚集在他身邊,他就教導他們。」
三:7、8節,「耶穌和門徒們離開那裡到加利利湖邊去,一大群人跟著他。他們是從加利、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對岸等地區以及泰爾和西頓附近的城市來的。」
請注意,作者在這裡很清楚地說明出加利利才是耶穌傳福音的中心,連耶路撒冷、猶大等地區的人也都朝向加利利這個地方來。
四:1節,「耶穌又在加利利湖邊教導人。因為聚集在他周圍的群眾非常擁擠,他只好上了一條船。」
五:1節,「他們來到加利利湖的那一邊,屬於格拉森人的地區。」
七:31節,「耶穌離開泰爾附近地區,經過西頓,從十邑境界回到加利利湖。」
九:30節,「他們離開了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任何人知道他的行蹤,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
十四:28節,「但是我復活以後,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
十五:40、41節,「還有些婦女從遠處觀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撒羅米。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她們就跟隨他,服事他。還有其他好些婦女是跟耶穌一起來耶路撒冷的。」
十五:47節,「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都守在旁邊,看見了安放耶穌的地方。」
請注意,以上這兩段經文所提供的訊息就是:看見耶穌復活的人是來自加利利的婦女,而不是在耶路撒冷的門徒。
十六:7節,「你們快去告訴他的門徒,尤其是彼得,說:『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可以見到他,正像他從前告訴過你們的。』」
看,作者特別強調那位墳墓中的青年要這幾位婦女去告訴彼得,復活後要再相見的地方是在加利利,不是在耶路撒冷。
作者筆下的彼得
馬可福音書另外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提及有關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下去加利利造訪耶穌的事(三:22,七:1)。如果耶路撒冷是宗教權威重鎮,那些宗教領袖大可不必如此勞累,放下身段去到加利利,而且不是一次,是一而再地派人去。在耶穌復活的時候,那位出現在墳墓裡的青年,特別交代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等人,一定要告訴彼得到加利利去,因為復活的耶穌在那兒等他和門徒們(十六:7)。更有趣的是,彼得竟然否認了自己是加利利人(十四:70節),作者似乎有意要諷刺彼得,因為他是當時在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的權威者。可是我們也發現為了維持權威,後來的彼得甚至也會在福音事工上軟化自己的立場,為了此事,使徒保羅相當的不滿(加拉太書二:11—12)。從這些觀點來看,此書是否真的如一些聖經學者所說的,是由彼得所提供的口述資料,實在有值得懷疑之處。
作者身分尚未確知
四本福音書,除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可較明確知道是由作者路加所寫的外,其餘三本福音書的作者是誰,他們確切的身份是甚麼,目前都尚且在探討中。聖經學者長久以來大多認為是約翰‧馬可(使徒行傳十二:12)所撰寫的,他的母親馬利亞是耶路撒冷早期基督教團的重要份子。這位約翰‧馬可曾跟彼得、巴拿巴一同去傳福音,後來也曾是使徒保羅的同工(使徒行傳十三:5)。但是這位約翰‧馬可是不是就是本書的作者,還是不能確定,只能說有一位作者用「馬可」這個名字寫了這本福音書。
讀馬可福音書,讓我們感覺作者似乎沒有好好地處理時間或地點上的問題;可能是在迫害的緊急情況下,作者努力要趕快將耶穌拯救的信息描述出來。他用很多次的「又」、「及」、「立刻」等這類的關係詞,特別是「立即」這個用詞至少用了四十次以上,很容易使人有一個感覺,以為事件的發生是一件接一件地接踵而來的。而事實上也是有這樣急迫的事件發生;我們知道彼得是在主後六十四至六十六年間,因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時而殉道。教會內部也因此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因迫害事件發生而更加堅定的信心,但是也有人因此信心大為退怯,心灰意冷,甚至背棄了信仰。因此,作者寫此書信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幫助在苦難中的信徒重建他們的信仰,堅定信心。這也就是為甚麼作者在寫此福音書時,語氣上顯得急迫的原因之一。
編輯上的特殊技巧
馬可福音書最為膾炙人口的地方,就是他在編輯上特有技巧──三明治編輯法。
所謂「三明治」編輯法,就是描述一段故事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中間插入了另一個故事,然後再繼續描述前面那段未完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下列幾個例子來看:第三章20至35節,故事開始說耶穌家裡的人要找他(21—22節),然後插入了一段從耶路撒冷來的經學教師認為耶穌被鬼王附身,耶穌提出反駁(22—30節),最後在繼續說耶穌家人找到耶穌的結果(31—35節)。
第五章21至43節,起先是管會堂的葉魯來請求耶穌治好他的女兒(21—24節),接著是一為患血漏十二年的女人摸耶穌的衣裳,病得醫治,耶穌在詢問是誰摸他(25—35節),然後他繼續去葉魯的家救活了已死的女孩(36—43節)。第十一章12至21節,開始說到耶穌和門徒進入耶路撒冷的途中,看到一棵無花果樹沒有結果實,耶穌詛咒該棵無花果樹(12—14節),接下來說耶穌和門徒入耶路撒冷潔淨聖殿的事件(15—19節),最後再次提到該棵被詛咒的無花果樹死了(20—21節)。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這種編輯法的巧妙處是,看起來是兩件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在裡面,分開來看,韻味很容易失去,合起來看,感覺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這就是「三明治」編輯法的特別處,也是馬可福音書最出色的地方。
此書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1. 第一章1至13節:序言,介紹施洗約翰。
2. 第一章14至八章26節:耶穌基督的宣教事工。
3. 第八章27至十章31節:預言受難,準備走向耶路撒冷。
4. 第十章32至52節:往耶路撒冷城。
5. 第十一章1至十四章31節:在耶路撒冷地區的活動。
6. 第十四章32至十五章47節:受難、埋葬。
7. 第十六章1至8節:復活的事蹟。
8. 第十六章9至20節:顯現與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