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書導讀(1~30)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9 18:31
1. 馬可福音的作者對耶穌降生的故事好像沒有興趣,他的重點不是在耶穌的降生,而是在耶穌的言行。
2. 一:1—8節,第一節就把馬可福音的結論說出來了,這是馬可福音編輯上的特色。作者用結論作開場白,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兒子,也是福音的本身。然後從第二節開始,就是在說明耶穌基督是誰。
3. 作者將施洗約翰看成是預備耶穌來臨的開路者,因此,一開始就用先知的話語來表明施洗約翰的角色。
4. 一:9—12節,作者對耶穌受試探的過程並不重視,他重視的是耶穌已準備好傳福音的工作,所以,從第4節到13節,就好像是耶穌出來工作的一段序言,然後從第14開始介紹耶穌的工作。
5. 一:14—20節,上帝國(或上帝的國),這是馬可和路加兩本福音書所用的字。在馬太用「天國」,意思相同。
耶穌是到加利利去傳上帝國的福音。接著就是招收門徒跟他去傳福音。作者強調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這兩對兄弟一聽到耶穌的呼召,就「立刻」跟隨耶穌去了。沒有遲疑,這是需要很大的信心才有辦法做得到。
6. 一:21—28節,迦百農,這是彼得的家(29節),也是後來耶穌在加利利主要的工作基地。
馬可福音說耶穌開始傳福音所做的第一件神蹟,是治好一位被污靈附身的病人。污靈,這是象徵著使人心遠離上帝的一種力量,馬可福音的作者認為耶穌來到世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人回到上帝的面前,而這必須先除去人心的污穢。也因為他這次的醫治,使「大家驚訝不已」,因為這是他們從來沒有看過的事,也因此,耶穌的名聲遠播在整個加利利地區。
7. 一:29—34節,當耶穌又醫治好彼得的岳母的時候,城裡的人接連地將病患都帶來給耶穌看,他特別禁止那些附身在人身上的鬼不許說出他的身份。這是因為並不希望大家影響到他傳上帝國信息的工作。
8. 一:35—39節,離開群眾到偏僻的地方去祈禱,這一直是耶穌傳道生涯中很重要的活動。群眾的讚美聲或許也會影響到耶穌的事工,作為一個人,他也需要離開群眾,獨自一人面對上帝。而大家找耶穌主要的目的,看來還是為了身體疾病,但是耶穌卻是要傳上帝國的信息。
9. 一:40—45節,醫治這位痲瘋病患,是因為他的處境之可憐,使耶穌動了「惻隱之心」,並且伸手摸他。惻隱之心,也在表示上帝對人類苦難的拯救行動。耶穌伸手摸他,這是非常違反當時人們的認知,因為痲瘋病屬於不潔淨,耶穌一摸他,就連自己也不潔淨了。想想看,為了拯救有罪的世人,耶穌也降生到這個充滿罪惡的人間,豈不是一樣?
10.從第二章1節到二章6節,作者連續提出五個事件,說明耶穌引起猶太人領袖頭痛的問題;(1)第二章1—12節、第三章1—6節這兩段都是有關醫治的問題。(2)第二章13—17節呼召稅吏作門徒。(3)第三章18—22節禁食的問題。第二章23—27節有關違反安息日問題。
第三章6節,也可以說是猶太人領袖對耶穌的動作的總結反應──殺害他。
11.二:1—12節,我在「讀馬可福音」乙文中,有提到作者在編輯上很特別的手法,就是「三明治」編輯法,並且有舉三個例子說明。現在所讀這段經文也有這樣的形式,雖然不是非常明顯,但也可以看出有這樣的手法。
第1至5節提到耶穌醫治一位癱瘓的病人,然後第6至11節,提到經學教師對耶穌醫治的方法很有意見,接下來是第12節這個病人對耶穌的話的回應。我們可以把第6至11節省略,從第5節直接接著看第12節,故事也很完整。不過,如果要單獨看第6至11節,則故事顯然有缺口。但,這段經文是在討論有關耶穌的權柄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與第十一章27至33節,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來質問耶穌的權柄作比較,就會發現耶穌不論在事工上,或是在教導上,都引起當時的宗教領袖不滿,因為群眾都站在耶穌這一邊,使這些有權威的人感受危機的來臨。
第4節提到拆屋頂,這是因為當時的房屋結構,屋頂是用橄欖樹枝、蘆葦草莖交叉編織的,要拆開並不困難。
注意第五節,耶穌是看到那些幫助癱瘓的人的信心而治好這位病患,且所用的方法是對他說:「你的罪蒙赦免了。」這節讓我們看到,好的信心可以幫助別人得到耶穌的恩典。再者,早期的人認為人的病跟犯罪有密切關係,因此,赦罪跟醫治是一
樣的效力。
第12節說眾人「非常驚奇」,在第22節作者也說眾人「驚奇」。我在「讀馬可福音書」乙文中提過,作者常用「驚奇」的字眼,表示當時的人──特別是耶穌的門徒,對耶穌言行舉止的反應,顯示出眾人與門徒對耶穌認識的不足。
12.二:13—17節,耶穌最早呼召來當門徒的彼得和雅各兩對兄弟,都是靠捕魚維生的,現在呼召稅吏利未來當門徒,可見最早的五位門徒不是社會地位低,就是惹人討厭的對象。
稅吏被當時的猶太人看成是壞人,因為他們是替羅馬帝國徵稅,當然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人,也因為他們的工作是與羅馬人常在一起,因此,也被看成是「不潔淨」的人,不能參與會堂、聖殿的敬拜,這樣的人在猶太人看來就是與得救無緣的人。
注意第17節,這一節也可以說是詮釋耶穌到世上來工作最明確的一節,可以讓今天的教會好好省思存在的目的何在。我們也可以從這一節反省自己是「好人」或「壞人」。如果覺得自己是好人,那不妨讀一讀詩篇第十四篇1至3節。
13.二:18—22節,猶太人喜歡用「婚宴」來比喻「彌賽亞的宴席」。婚宴,是喜樂的時候,當然沒有人會禁食,因為禁食是在表示苦難、懺悔,或是當代人苦修的方式。這裡耶穌把自己比喻為新郎,也在這裡預言他會受難。
馬可福音的作者強調「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不能有「新舊合併」的想法。
14.二:23—28節,第27節是最重要的經文,讓當時的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因為傳統上,安息日已經成為猶太人的一種生命負擔,耶穌則是要解放傳統給予人生命的束縛。如果安息日是上帝對創造物的賜福,那麼,應該不是痛苦的。法律的制
訂應該從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存的需要開始,才會使人的生命得到活力。
15.三:1—6節,馬可福音的作者將重點放在第5節,耶穌對眾人態度的反應。想想看,為甚麼人會「心腸剛硬」?甚麼時候我們的心腸也像這些人一樣剛硬?注意第6節,法利賽人結合希律黨人要殺害耶穌,這兩種人在政治意識上是完全不相同的人,卻為了要殺害耶穌而結合在一起,是為了甚麼呢?
16.三:7—12節,眾人來找耶穌,為的是要治好身上的疾病,耶穌沒有拒絕,但是,我們也知道耶穌並不是為了此事來到世間(參考馬可福音一:38),他是為了傳揚上帝國的信息來的(參考路加福音四:43),而污靈最喜歡暴露耶穌的身份,因為這樣就可以影響耶穌傳福音的工作,這也是為甚麼耶穌要禁止牠們說出他是誰的原因。
17.三:13—19節,耶穌從許多跟隨者中選出十二位門徒,這「十二」的數字也在表示一個新的「以色列」之意。請注意,這十二位門徒真是包羅各種不同的人,有政治意識相當「激進」的人,也有脾氣很暴躁者,也有人人討厭的稅吏,更有最後會出賣耶穌的人,將這樣的角色用來描述今天的傳道者,大概也差不多吧。我想,不要想在人的身上找到完美者,要看傳道者是否「確確實實」在傳揚上帝的話語,比
看他的脾氣、政治意識型態、過去的身世背景更為重要。
18.三:20—35節,在「讀馬可福音書」乙文中,我已經說過這段經文也是屬於作者在編輯上很特殊手法的例子。整個事件的主題放在「上帝國」這個範疇上,在上帝國裡,人和人的關係是超越親屬、血緣的狹隘範圍。再者,任何對上帝國的污衊行為,都是等於對上帝的褻瀆,這樣的行為是無法得到赦免的。
19.四:1—25節,整個比喻的重點是在「你們留心聽」這句話(3、24節),這句話配合著「有耳朵的,都聽吧」(9、 24節)。因此,第21至25節是在回應撒種的比喻,不是第13至20節。因為比喻最重要的意義是讓聽的人都聽得懂,就像燈點燃的目的,是要照明,否則就沒有意義。比喻是由「你們留心聽」(3節)開始,在「有耳朵的,都聽吧」(9節)結束。上帝國的信息最重要的就是要聽進去,沒有聽進去的人,就像是沒有撒在好的土地上的種子一樣,一下子就沒有了。聽進去的人,自然會有好結果出來,且結出來的果子成果相當豐碩。
20.四:26—29節,上帝國的來臨總是超出人的意料之外,因為這是屬於上帝掌權的範圍,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估計得到。注意第29節,我說過上帝國的比喻的特色之一,就是審判。這裡提到上帝國的主人會「用鐮刀收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確實是這樣,時候一到,上帝會審判。只是我們不知道是甚麼時候而已。
21.四:30—34節,上帝國除了來臨的時刻讓人無法預料外,也讓人無法知道它的活力有多大。這裡用很微小的芥菜種子做比喻,長大到如同一棵大樹般,甚至飛鳥都可以在它的上面做窩。上帝國是屬於上帝的主權,擴張力之大,遠遠超過人所能想像的之外。
22.四:35—41節,作者將重點放在第36節「另有別的船隻同行」,這說明了此事件尚有其它船隻上的人可作見證。第38節讓我們看到這些門徒對耶穌的認識實在很少,否則不會說出這樣的話,想想看,過去耶穌醫病、趕鬼,豈不是在表明他對生命的重視和珍惜?看,作者再次用「非常恐懼」的字句形容門徒對耶穌認識的陌生,從門徒彼此說「這個人究竟是誰」這句話可以看出來。他們跟隨耶穌到處去醫病、趕鬼這麼久,看耶穌行了那麼多神蹟,卻還說出這種話,豈不是很讓人費解?不過,回頭來想想看我們,真的認識耶穌嗎?認識了多少?
23.五:1—20節,這段神蹟故事馬太、馬可、路加等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但以馬可記載的最詳細。
一個人被污靈附身,就好像一個人的臉被抹上黑泥一樣,失去了原來的面貌,第2節至5節很詳細地描述這個被污靈附身的人「失落上帝形像」的樣式。第9節的「大群」是在回應第2至5節所形容的這個污靈力量之大,甚至最後可以使大約兩千隻的豬都衝下山谷中的湖底。
注意第15節,當村裡的人看到這個已經被治好的人,「坐著、穿好了衣服,神智清醒」後,反而害怕起來,他們應該高興才對啊,怎麼會害怕呢?更難了解的是,他們竟然要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地區(16節),這到底對不對啊?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們的村莊,想想看,我們的反應會怎樣?
再者,當這個被治好的人要求耶穌讓他跟隨去傳福音時,耶穌並沒有答應,而是要他將「主怎樣以慈愛」待他,以及為他所做的事,去告訴親友就可以。結果這個人真的這樣做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啟示,最好的見證,就是在親友之間見證上帝的慈愛,這樣也是在傳福音,並不一定是要當全職的傳道者才算。
我們再次看到污靈認識耶穌,在耶穌一下船,它就趕緊跑向耶穌,且大聲喊出耶穌的身分。馬可福音的作者一再告訴我們,跟隨耶穌的門徒一直不認識耶穌,大多數的群眾也不認識耶穌,但是,阻擋耶穌的力量──污靈認識耶穌,知道耶穌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
猶太人有一種看法,認為鬼、污靈這類的力量,是生活在「水」的裡面。創世記一開始就說「深淵一片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一:2),然後說上帝開始創造的工作。啟示錄的作者說,新的天地,是個沒有「海」的環境(啟示錄廿一:1)。他們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為他們原本是生活在沙漠的遊牧民族,對水的認識相當少,且有害怕的心理。因此,當作者說污靈藉著「整群的豬」衝進湖裡的時候,也是在表明污靈回到它本來的地方。回到原來的位置,也是一種回到原有創造的秩序,就像這個被污靈附身的人一樣,他是回復到原有人的樣式。耶穌在他身上所行的醫治神蹟,其實就是在行「創造」的神蹟,因為耶穌在這個人身上建立了秩序。
24.五:21—43節,這段經文也是我在「認識馬可福音書」乙文裡說過的「三明治」編輯法的例子之一。
a. 從第21節至24節,記載管理會堂的葉魯要求耶穌醫治他的女兒,耶穌正要去的時候,第25節至34節說有一個患血漏十二年的女人出來摸耶穌的衣裳,然後第35節至43節說耶穌去葉魯的家,治好因為路途中被患血漏婦人的事件阻擋延誤,導致死亡的女孩,使她復活過來。
b. 這兩個醫治神蹟的事件以「十二年」這個數目結合在一起;一個是一生的歲月才要越過「兒童期」(猶太人從「十三歲」開始算成人,要負擔聖殿的責任),就因生病而生命垂危,另一個婦女卻因為血漏病,整整有十二年的時間。
c. 醫治這為患血漏病的神蹟,作者將重點放在第27、28節,這兩節說這位婦人「聽見過耶穌的事」,就相信耶穌有能力醫治她的病。她要「雜在人群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得冒生命的危險,因為她是法律上規定要隔離的人,因為她的病使任何與她接觸到的人都會變成不潔淨的人(利未記十五:25—30)。但是,她「聽見過耶穌的事」就相信,並且付之行動,結果得到醫治,因此耶穌說是她的「信心救了」她。想想看,我們「聽見過耶穌的事」有多久了?我們相信多少?
d. 死,在一般人看來,是所有希望的結束,但是,在耶穌的身上,不是這樣,他有能力使「沒有希望」變成希望,成為生命的開始。作者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耶穌就是生命的主,在他的裡面,有生命。
e. 這一章讓我們再次看到圍繞在耶穌四周的群眾,對耶穌所行的醫治神蹟反應,是「驚奇」(20節)、「非常驚奇」( 42節)。
25.六:1—6節a,耶穌到處都讓人覺得「驚訝」,連他故鄉的鄉親也是這樣,他們是「驚訝」到不敢相信,最後是從「驚訝」變成「厭棄他」。第5節告訴我們,也因為拿撒勒的人「厭棄」上帝的兒子耶穌,結果耶穌以「沒有行甚麼神蹟」來回應鄉親們的態度。如果我們厭棄耶穌,神蹟也不會出現在我們當中。
26.六:6節b至13節,在第11節說「把腳上的塵土也跺掉,表示對他們的警告」,可以參考使徒行傳第十三章51節,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及在哥林多傳福音時,都有這樣的舉動。猶太人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就是一個「守望者」的責任,是對危險的處境要提出警告(參考以西結書卅三章1—9 節),上帝的僕人就如同一位「守望者」般。耶穌差派他的門徒出去傳上帝國的福音,有很濃厚的「末日審判來臨」的味道,要門徒對拒絕聽的人提出警告。第13節,「用油塗抹許多病人,治好了他們的疾病」,早期的人相信「抹油」是治病的一種「秘方」,甚為流行(參考新約雅各書五:14),這種可治病的油,可能是種藥物。
27.六:14—29節,馬可福音的作者對某些事件在記事上,比起其它三本福音書都要詳細得多。例如這段關於施洗約翰被殺害的事件就是個例子,又如第五章1—20節記載耶穌在格拉森治好那位被污靈附身的人的神蹟也是最詳細。這也是馬可福音第一次描寫一般人對於耶穌「名聲傳遍各地方」的情形,連希律王都害怕,因為在他的瞭解裡,耶穌好像就是被他殺害的施洗約翰一樣,對於有權勢的人不會妥協、低聲下氣,對於不義的事,會嚴詞「屢次指責」。真正傳福音的人,不但不會怕這些在世上有權勢的人,相反的,世上有權勢的人會怕他,因為他是在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只有虛偽的傳教者才會對有權勢的人卑躬屈膝,極盡奉承的討好。可惜,今天這樣的傳教者太多,真正的傳道者太少。
28.六:30—44節,這是四本福音書唯一都有記載的神蹟。第30節告訴我們,人群的聚集跟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的結果有關係。上帝國的福音不是沒有人要聽,問題出在沒有人傳,或者是傳的人不是真的在傳上帝國的信息。因為傳上帝國福音乃是聖靈的工作,聖靈會因為有人努力傳,感動聽到的人的心。
a. 第31節很重要,當群眾聚集的時候,耶穌馬上就帶著門徒離開眾人「到偏僻的地方」去,將這節比較一下第一章35節,耶穌獨自一個人到「偏僻的地方」去祈禱。耶穌為甚麼要這樣?我在想跟群眾的歌頌聲可能有關係,因為門徒回來時,是帶回來許多群眾,且會為著他們有能力趕鬼、醫病感到歡喜。然而,人最大的軟弱乃是來自群眾的歌頌聲音,因為這些聲音會使人性的軟弱出現。
b. 作者將整個神蹟的重點放在第34節,耶穌看見那麼多人渴望著聽上帝國的信息,「動了惻隱的心」,這句話也可以說是整本聖經的主題中心,因為上帝就是「動了惻隱之心」而展開拯救的行動。五餅二魚的神蹟就是要告訴我們,上帝是多麼的疼愛人類,人如果喜愛上帝國的信息,不但可以使生命飽足,甚至是有餘。
29.六:45—52節,五餅二魚的神蹟,必定使群眾大為驚訝,因為這是從來沒有經驗到的奇妙神蹟,難怪約翰福音的作者說,群眾因為這件神蹟,認為耶穌就是「先知」,想要擁護他做王(約翰福音六:14—15)。可以想像在那樣的情況下,耶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馬上把門徒疏散,然後要門徒離開,以免群眾失序,或是迷惑了門徒的眼目。
當門徒再次看見耶穌走在水上時,第一個反應是「驚喊起來」,再來是「非常驚慌」,而當耶穌平定風浪的時候,他們是「又驚奇又困惑」,這些都在表示門徒實在是不認識耶穌到底是誰。他們已經親身體驗到耶穌賜給他們醫病、趕鬼的能力,也看過耶穌行過的各種神蹟、奇事,且剛完成五餅二魚的神蹟,但還是對耶穌不了解,難怪作者用「他們的思想遲鈍」這句話來形容。我們是否會像門徒「思想遲鈍」?
30.七:1—13節,注意第1節提到經學教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這表示耶穌在加利利所做的事,以及他傳上帝國信息的事已經引起當時宗教領袖們的注意,在第三章22節也曾提過耶路撒冷有經學教師到加利利去了解耶穌的事。經學教師是備受猶太人尊崇的宗教領袖,他們負責解釋摩西的法律,平時都居住在耶路撒冷,除非很特別,不會外出下鄉去。如今會到加利利去見耶穌,可見耶穌的事件已經引起他們相當的注意。
a. 最早規定要洗手,是針對祭司的要求,因為他們要做獻祭的禮儀,需要沐浴潔身。但是後來卻演變成一般人民在吃東西之前要洗手,表示所吃的東西也因為手的乾淨,內心也乾淨。
b. 重點是在第13節,耶穌在譴責經學教師,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意思加在摩西法律上來解釋,當作是摩西法律的條文,要求人民也遵守。但是,如果他們自己也照著自己說的去做,那還好,真正的問題是他們只是要求人民做,自己卻不做啊(參考馬太福音廿三:3—4)。更嚴重的乃是人把自己的話,當作上帝的教訓在傳授,這才是危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