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導讀(1~26)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9 18:25
1. 一:1節,「大流士作波斯皇帝的第二年八月」,這時間就是主前五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從這裡也可看出先知撒迦利亞與先知哈該是同時代的先知。在以斯拉記第五章1節說先知撒迦利亞是「易多的兒子」,而這裡卻說撒迦利亞是「易多的孫子比利加的兒子」,這樣輩份就相差甚多了。為甚麼有這樣的差距,我們確實很難有明確的資料可解。撒迦利亞,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記得。
2. 一:2—6節,第2節的「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稱呼上帝,所表示的意義與先知哈該對上帝的稱呼相同,都在表明背後有極大的力量支撐著,或是說這些信息都是來自最大的力量──上主。
a. 第3節的「轉向」,意思是悔改,或是說改變心意。與先知何西阿對以色列人民呼籲的「歸向」(參考何西阿書六:1)是相同的意思。先知撒迦利亞提起以色列人民祖先時常拒絕上帝的話語,結果引起上帝極大的憤怒,降下極大的災禍,特別是揀選巴比倫帝國成為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來攻打以色列人民,並且俘虜他們去當奴隸。這樣的經驗在先知撒迦利亞時代的以色列人民身上是個慘痛的經驗。
b. 第6節的「悔改」,與第3節的「歸向」是相同的意思。悔改(歸向),上帝就會赦免人所犯的罪,這也是先知運動中最重要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四:22,耶利米書十八:8)。
3. 從第一章7節至第六章15節,主要是以八個異象為中心內容。這段經文也被稱之為「異象之書」。
4. 一:7—17節,這是八個異象中的第一個,出現的異象是「天使騎著一匹紅馬」,身後跟隨著其它顏色的馬隊。
a. 第11節,這些「天馬」四處巡迴觀看,主要是要向上帝的天使報告各地的實況,牠們發現各地都是「安寧無事」,這意味著世界沒有再發生戰爭,沒有哀哭的聲音。與以前一再有戰爭、饑荒、瘟疫的災難導致的哀傷遍野大不相同。
b. 第12節的「七十年」,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廿五章12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七十」和耶利米書的「七十」,所表達的意思是指「夠了」、「圓滿」、「適當」、「美好」的意思。意思是指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懲罰已經到完成,達到目的了。也可以說以色列人民在痛苦中知道自己錯了,知道悔改了。
c. 第14至17節,這是一段復興以色列國的預言,從「愛惜耶路撒冷」開始,重建它在上帝眼中「聖潔」的地位。上帝憐惜它的同時,也是懲罰壓迫它的國家。類似這樣的信息也出現在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約珥、西番雅等人的信息中。
d. 第16節可看到先知撒迦利亞就像先知哈該一樣,對聖殿的重建抱著相當大的期待。同時肯定耶路撒冷城乃是上帝選定的城,因此,聖殿的地位更顯得重要。
5. 一:18—20節,這是先知撒迦利亞看到的第二個異象──四個角。它代表著四個蹂躪以色列人民的力量,這力量來自四面八方。不過也有人指說這四個力量代表著是「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等。基本上可以瞭解上述四個國家都是造成以色列人民四散、亡國的主要因素。但另一方面,這四個角也可以是在說明以色列人民雖曾想要躲避這吞啄的力量,但卻無處可逃。再者,這力量後來導致以色列民族四散各地。
第20節說有「四個工匠」出現,他們是來推翻這些打擊以色列人民四散的列國。在這裡的「四」所代表的是「周全」、「齊備」之意。換句話說,這是來自上帝的力量,為要拯救他的子民回來,上帝用最「美好」的方式來擊潰了前面代表「四個角」的力量。匠人可以將這些「角」削平、磨碎。
6. 二:1—13節,這一章談的是第三個異象──準繩。可分成兩個部份;其一是第1至5節,提到有關兩個天使的對話,另一個是上帝要給以色列人民的信息。a. 第一個部份有關天使手拿「準繩」的異象。「準繩」原本是有審判的意思(參考阿摩司書七:7—9)。但在這裡,「準繩」成為測出「邊界」的器具,主要原因是為了要保護耶路撒冷這城池,因為它沒有城牆,不知範圍多大。而在城內則是有許多生命等待保護。
b. 將這個異象與前面第一、二個異象相對照來看,說明一個新的耶路撒冷城,是上帝親自建造、當家作主的城,就沒有範圍可作為界,因為將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國家會來進貢、朝聖。因此,保護這城牆的就是上帝的僕人──天使,他們會以火牆保護著這神聖的城,使之不會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擾。這也是在安慰著那些擔憂重建耶路撒冷聖殿時,因為沒有圍牆保護,恐怕遭遇到仇敵的干擾和侵犯,使神聖的建殿工程受到阻礙。先知的異象中則說出上帝將會親自保護這項工程直到完成,使之成為榮耀的記號。再者,「火」象徵著上帝的審判,也是代表著上帝的榮耀。
c. 第二個部份是關於上帝對祂子民說的話,是應許的實現,也是祝福的信息。
d. 第8節說明了這個異象最重要的中心信息──上帝要親自保護。因此,誰擊打以色列人民,等於是和上帝為敵一樣的嚴重。第9節則說出過去打擊以色列人民的,現在要受到自己所犯的錯誤的對待。
e. 第10至13節,從奴隸之地得到釋放是件相當歡欣的大事。更重要的就是第一章17節所提到的,上帝已經選定了耶路撒冷城作為祂自己的城。因為上帝這樣的選擇,表明的是上帝喜歡這城。不但這樣,上帝將居住在祂的聖殿中(13節)。這個認識很重要,因為重建的聖殿是比以前所羅門王所建造的聖殿「更華麗」(參考哈該書二:7、9)。然而,如果這樣華麗的聖殿沒有上帝居住其中,也是和一般建築物沒有差別。若沒有上帝同在,就不會有光輝出現。所以,耶路撒冷城之所以會聚合了萬民萬國,是因為有上帝同在;耶路撒冷聖殿之所以成為萬民禱告的殿(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六:7),是因為上帝居住在那地方,才有榮耀可言。
7. 三:1—10節,這是第四個異象。背景是天上的法庭,上帝是審判官,而撒但是控告者,它要控告大祭司約書亞。這裡沒有描述撒但的控告內容是甚麼。但從第4節天使說要脫掉約書亞「穿的髒衣服」,可想像得到那是代表著骯髒、不潔淨,它象徵著罪的記號。這樣的身份是無法與神聖、潔淨的「新城」耶路撒冷相比,更無法被上帝神聖的殿所容許。
a. 第4至5節說明了重建聖殿和耶路撒冷城所代表的意義──嶄新的生命。是與上帝有新的約的關係。就像以色列人民剛出埃及後,一切都重新來過一樣。
b. 第6至7節,新的約就是從遵行上帝的法律、命令開始。人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會垂聽人的祈禱。這也表示上帝確實是在聖殿中,也在耶路撒冷城裡與以色列人民同住在一起。
c. 第9節是這異象的中心──一塊有七個面的石頭。這裡沒有說明上帝在上面雕刻了些什麼。不過可以這樣瞭解:七個面,表示著每一日。雕刻的內容是上帝的話。就像申命記第六章4至9節所說的,要將上帝的話刻在心裡、手心、門框上一樣。每一天都聽到上帝的話,且都緊緊牢記在心裡永不忘。
d. 第10節可參考彌迦書第四章4 節。這一節也回應了第一章11節,是個太平、沒有戰爭的日子。
8. 四:1—14節,這是第五個異象,提到有關七盞燈。這與出埃及記第廿五章31至40節記載有關在聖幕中必須設備的聖品。但在所羅門王建造的聖殿至聖所裡,卻是變成「十個燈臺」(參考列王紀上七:49)。
a. 「七」,代表著神聖的記號。也代表著上帝的數字。上帝用祂神聖的眼光在看人類世界。這也是一種審判的意義。無論誰,都無法逃避上帝的眼光。
b. 再者,上帝要告訴所羅巴伯,因為他是參與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上帝要讓他知道:重建上帝的殿並不是靠人的力量,因為人的力量無法容納上帝的偉大和無限。屬於上帝的事,或與上帝有關的,都必須倚靠上帝的靈才會成功。傳福音也是這樣,如果是與人的得救與否有關的事,就是屬於上帝的事,屬於上帝的事,就必須有上帝的靈在工作才有效。
第6至10節就是鼓勵所羅巴伯不要害怕建造聖殿的事,因為上帝會親自帶領完成這件事。
9. 五:1—4節,這是第六個異象,違背上帝教訓的人,特別是那些貪婪,以及用上帝的名發假誓的人都將遭到剪除。這兩種人之所以被特別提起,是因為貪婪乃是一切罪惡的源頭(參考提摩太前書六:10),人會因為貪婪,而不擇手段,犯下不可原諒的罪惡。而發假誓的事也是這樣,甚至會造成整個民族離棄上帝,這也是先知耶利米時代所產生的後果,因為假先知太多,他們用上帝的名發假誓,傳達假的信息。
10.五:5—11節,這是第七個異象──一個女人。用女人代表著「邪惡」,且又是與巴比倫有關,原因是巴比倫的神明與迦南地的生產之神有密切關係,都是崇拜生產、多產。因此,許多廟宇都有廟妓存在,為的是要表示多產,能產的意思。這也是上帝要消滅的對象。
11.六:1—8節,這是第八個異象,是四輛馬車,分別由紅馬、黑馬、白馬、斑紋馬拖著。但奇怪的是這四匹馬拖著的車子,卻只有紅馬沒有接到派令,其它三匹都被派出去巡查世界各地的情況。特別在第8節強調說「到巴比倫的馬匹已經平息了上主的怒氣」,意思是北邊最強盛的巴比倫帝國已經瓦解了,被波斯帝國取代了。
為甚麼說巴比倫的消滅平息了上帝的怒氣呢?這可從耶利米書第五十至五十一章看到整個毀滅的經過。而在先知以賽亞的作品中(以賽亞書十三:1—十四:23、第四十六至四十七章),則清楚地描寫這個帝國的毀滅,乃是因為他們「只知道奴役人民,不斷地迫害被征服的國家」(參考以賽亞書十四:6),而且更嚴重的罪,乃是他們「自稱跟上帝一樣偉大,沒有人比得上它」(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七:8)。
12.六:9—15節,這段經文凸顯出約西亞的地位,可能與聖殿重建後的祭典禮儀地位的重要性提高有關,必須負責有關聖殿敬拜和獻祭的工作。
a. 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等三人到底是甚麼身份?已經無法可考,因為只出現在此處,且提到的是他們三人和西番雅的兒子約西亞等共四人是從流亡的巴比倫地回來的返鄉人群中的人;他們帶回來貴重的「金銀」等禮物,用這些禮物做一頂冠冕戴在約西亞的頭上,這表示耶路撒冷聖殿重建工作已經接近完工,且開始準備要執行祭典各項敬拜禮儀,同時祭司角色的重要性和地位已經重建。或也有可能是聖殿的重建工作即將展開,是一面重建,一面進行各項有關祭典禮儀的工作,恢復有關宗教活動,且是過去尚未亡國之前聖殿必行的禮儀。而現在戴冠冕在大祭司約西亞頭上,就是封立他,讓人民肯定他的角色和職位,並且順服他指導重建聖殿的工作。
b. 第12節的「枝子」和第三章8節所說的「枝子」意思相同,都是指拯救者的來臨。
c. 第15節可說是八個異象的總結,說明所有的異象都是指向重建聖殿。所有的異象都是朝著重建聖殿而出現,為要告訴所有以色列人民:重建聖殿是榮耀上帝的聖名,也因為聖殿的重建完成,耶路撒冷將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13.七:1—7節,大流士作皇帝的「第四年九月四日」,是主前五一八年十二月七日。這一日期也成為這一章到最後的第十四章唯一提起的日期。因此,可說是從此開始一個新的段落。
a. 伯特利,這是北國以色列的宗教中心。被擄回來的人詢問有關進食的日期問題,可能是希望能有個統一。這大概是因為在分裂之後的以色列人民,因為不能再到南國耶路撒冷聖殿敬拜上帝,因此,伯特利就成為宗教中心,也發展出自己的禮儀。因此,當他們全部被巴比倫統治,而波斯帝國接下來統治他們並且允許他們返鄉重建家園時,此時,他們已經沒有分裂了,因為都是屬於波斯的屬民,是波斯的殖民國民。再者,從伯特利派人來耶路撒冷詢問,也是在表示耶路撒冷仍舊是以色列人民看為最具權威的宗教中心,即使是北國以色列人民也是這樣認定。再者,耶路撒冷聖殿的重建是得到波斯帝國皇帝的支持,因此,更具有政治性的領導者意義在裡面。
b. 第3節提到說「第五月禁食」,原本最早的禁食,是因為贖罪日的緣故(參考利未記十六:29—34)。但後來的「五月禁食」已經不是為了贖罪日,而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淪陷、聖殿和王宮被毀,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除了一些「最窮苦的人留在猶大,叫他們在葡萄園和田裡工作」外,其餘人民都被擄到巴比倫去(參考列王紀下廿五:8—12),時間是尼布甲尼撒王的第十九年五月七日。他們每年的此時,就在巴比倫地為此事件禁食祈禱、哀哭。
c. 第5節則增加了「七月」也列入禁食的行列,原因是因為紀念基大利被謀殺的事件(參考列王紀下廿五:22—26,耶利米書四十:7—四十一:18)。
d. 第5至7節先知撒迦利亞指出他們並不是真的哀傷而禁食,而是禁食已經成為一種例行公事,甚至在禁食時一點哀傷、悔改的心也沒有。先知以賽亞就曾傳出譴責的信息,說他們的禁食是虛偽的行為(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八:3—7)。
14.七:8—14節,這是一段回顧過去得罪上帝的歷史事件,也是用來警告重返家園的以色列人民,必須小心不要重蹈覆轍。可將此段經文比較以賽亞書第五十八章先知以賽亞提到有關禁食問題時的回答,就會清楚先知撒迦利亞所提出的信息,也是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主要在提醒以色列人民,過去聖殿為甚麼會遭到毀滅?為甚麼他們會亡國而被擄至外國當奴隸?這些都與社會行為的敗壞有密切關係。如今,重建聖殿後,如果社會行為還是和過去一樣,那重建聖殿就沒有甚麼意義可言。第13節可比較第四章7節。
15.八:1—8節,這一章的經文主要內容是關於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應許。耶路撒冷將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雖然殘存的人口不多,但是卻因為上帝奇妙的作為,將會從四散各地的被擄之地帶領以色列人民重返家園。
a. 第3節的耶路撒冷將成為「信實之城」,意思是指有公義、公平的城市(參考以賽亞書一:21—26)。原因是耶路撒冷城是有上帝居住的地方。只要有上帝的地方,就有公義、公平,因為上帝是信實的上帝(參考申命記七:9,路得記二:20,詩篇八十九:8)。
b. 第4至5節可比較耶利米哀歌第二章21節,提到年老的人和年少的人,都倒斃在街頭,正好與現在的景況相反。
c. 第6至8節,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在上帝萬事都能(參考創世記十八:14,馬可福音十:27)。
16.八:9—17節,第9、13節的「要堅強」,這句原本是用來鼓勵軍人出征用的(參考撒母耳記下二:7),現在則是用來鼓勵建造聖殿的人民,要他們繼續將這神聖的建殿使命像軍人出征一般的勇氣,給予完成。
a. 第12節可比較哈巴谷書第三章17節,那時是情況相當惡劣的環境,現在則是剛好相反的景況,是豐收的季節。就像第13節所提起的一樣。
b. 第14節先知撒迦利亞也和先知耶利米相同,認為以色列人民遇到亡國的災難是出於上帝的計畫(參考耶利米書廿五:8—14)。
c. 第16至17節,要回應上帝拯救的愛,最好的方法就是依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上帝的旨意就是將祂的愛表現、見證出來。而誠實是所有的行動最基本的(參考以弗所書四:15)。
17.八:18—23節,第19節再次提到「禁食」,但此次提到更多次的「禁食」,包括了第四、第五、第七、第十等月舉行(參考第13欄的b和c條)。「第四月」,這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城被攻陷(參考列王紀下廿五:3—4)。「第十月」是紀念尼布甲尼撒王開始圍城(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但不論是第四、第五、第七、第十等月的禁食,都是哀傷的日子,除了第七月之外,其餘三個禁食活動都與耶路撒冷城破,人民被俘虜有密切關係。這也是舉國哀傷的時間。但現在則要改變了,從哀傷變成歡喜快樂,因為上帝祝福以色列人民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就像先知以賽亞所說的:「我要創造新天新地。以往的事都要被遺忘,不留痕跡。你們要因我所創造的一切永遠歡喜快樂。我所創造的新耶路撒冷將充滿喜樂,城裡的居民要歡欣。我自己也要因耶路撒冷歡欣,為城裡的居民喜樂。那裡,再也沒有哭泣,沒有哀號。」(以賽亞書六十五:17—19)
第20至22節,耶路撒冷將成為世界的中心,聖殿將成為萬民敬拜的殿。類似的預言也出現在先知以賽亞和彌迦的信息中(參考以賽亞書二:2—3,彌迦書四:1—2)。
18.九:1—8節,非常特別的是這章的開始並沒有提及是對先知撒迦利亞的啟示,只說是「上主啟示的信息」,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資料的來源並非出自撒迦利亞。
a. 這段經文特別提到上帝的審判將從北方開始直到南方地帶。因此,雖然「哈得拉」城在聖經中僅此處提起,很可能就是在敘利亞北面的一個城市。
b. 大馬士革是敘利亞的首都,而泰爾、西頓則是兩個非常出名的港口。這裡特別指出泰爾是個相當富有的港都,可見該港出入的船隻多,貿易興盛。曾經很有智慧地躲過亞述、巴比倫帝國入侵的危機。在第3節說泰爾人自己「建築堡壘」,這是一道長達八二○公尺、寬九公尺的防水牆保護該城,是希蘭王時代所建造的。他是一位很好的工程師,也是大衛和所羅門的好友(參考列王紀上五:1)。但先知在這裡則指出上帝將要把它所擁有的一切毀滅,而這事發生在主前三三二年,該港被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所攻佔。先知的預言說明了上帝若要懲罰一個人,或是毀滅一座城市,即使有最好的防衛設備,讓其它國家無法攻取,卻無法抵擋上帝的懲罰。
c. 第5至8節,這裡指出非利士人的遭遇將會很悲慘。非利士人有五個主要城市,包括亞實基倫、迦薩、以革倫,還有亞實突、迦特等。
(1)第6節提到「混雜的種族將住滿亞實突」,這句話說明了當主前七二一年,亞述消滅北國以色列之後,就是採取種族混雜的政策(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主要在消滅以色列人民「純潔」的觀念(參考利未記十九:1—2)。現在則是非利士人將會遇到像以前以色列人民遇到被滅族的危機。
(2)第7節說明非利士人也將被以色列人民歸化,如同以色列人民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前的當地原住民耶布斯人一樣,在以色列人民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同化了他們(參考撒母耳記下五:6—7)。
(3)當上帝要懲罰以色列鄰近國家的時候,另一方面也就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民的時候已經來臨(參考西番雅書三:9—13)。
19.九:9—10節,這是「和平」的信息。從前上帝的僕人先知傳出的信息說上帝懲罰以色列是用戰爭(參考耶利米書廿一:、9),現在上帝的僕人先知撒迦利亞則傳出上帝要帶給以色列人民不再有戰爭的威脅。我們知道戰爭所帶來的結果就像先知耶利米所說的,有「饑荒、瘟疫」,這兩項都與戰爭如同連體嬰一樣分不開。
a. 第9節形容即將來統治的君王是一位騎著驢,且是一匹小驢,這與耶穌基督騎驢入耶路撒冷城的景況相同,新約馬太福音的作者引用這段經文形容耶穌基督就是這位先知所預言的那位君王(參考馬太福音二十一:5),代表的是和平、仁慈的記號。跟戰爭時期的統治者騎著戰馬是完全不相同的形像。
b. 第10節說上帝要將一切戰爭用的武器都消滅掉,意思是將會有和平的日子來臨,這與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以賽亞、先知彌迦所預言的類似(參考以賽亞書二:4,彌迦書四:3)。
20.九:11—17節,這段詩歌可說是將前段詩歌(9至10節)作進一步的說明;在前一段是說明不會再有戰爭,上帝的賜福所帶來的是「和平」。現在這一段是說上帝的拯救將釋放那些被擄的人回到家鄉,且將因此加倍得到報償(參考以賽亞書六十一:7)。
a. 第13至15節,這段與前段的和平時代大不相同,很可能是後來插入的詩歌。會發生以色列人與希臘人成為敵對狀態,是在亞歷山大大帝以後的事。在他去世之後,希臘帝國分裂,敘利亞的西流基家族統治巴勒斯坦地區,對猶太人採取殘酷的手段,導致馬加比家族的反彈,帶領人民起來對抗。第15節提到「像流祭牲的血」,這與敘利亞統治者安提阿哥‧依皮法扭四世(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年)為了要羞辱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聖殿的至聖所祭壇上殺豬灑血在祭壇的四個角上的事件有關。
b. 第16至17節,以牧羊人表示上帝,祂要親自帶領祂的子民脫離險境,且要使他們繁盛勝過從前。先知的信息中一再強調:有上帝帶領,人將會得到生命的保障,且會得到豐富的生命(參考約翰福音十:10)。
21.十:1—12節,第1至2節是繼續第九章16至17節的信息,提到上帝是好的牧人,給予祂的羊群飽足。人類需要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沒有上帝,人將失去一切所有。
a. 第1節可比較馬太福音第五章45節。
b. 第2節,偶像不是神,它們不能做甚麼事。在偶像前面占卜的人,就是欺騙人的人,因為他們根本不能從偶像神明得到任何答案。向這種人尋求生命的方向,等於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迷惑而已。
c. 第3至12節都是上帝應允拯救的信息。這信息是關於以色列人民將從外族統治者手中得到釋放,有屬於自己的領袖(自己的牧者)。
(1)第6節「我就是上主──他們的上帝」,這句話已經說明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有明確的生命之約。也因為他們之間有「上帝與子民」的關係,上帝必定會垂聽祂的子民的祈禱。
(2)第9至10節,上帝要將四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民領回故鄉重建家園,這是最大的應允和祝福。第10節的「整片土地將住滿了人」是回應第8節所說的「使他們跟從前一樣眾多」。人口眾多,表示力量大,力量大,乃是上帝賜福的記號(12節)。
22.十一:1—3節,這是一首哀歌,在述說被毀滅的悲慘景況。黎巴嫩最出名的就是香柏樹,是建造王宮與聖殿的主要建材(參考列王紀上六:9—10、七:2—3)而巴珊的橡樹也是聞名於當代世界(參考以賽亞書二:13)。燒了黎巴嫩的香柏樹,砍掉象徵強盛國勢的橡樹,詩人用「茂密的森林」來表示國家的堅強、繁榮,但是如今卻要變成遭殃的對象,因為要遭遇到慘痛的打擊。
比較困難的地方是這首詩到底是指誰?哪一個國家,並沒有明確。
23.十一:4—17節,這段經文用兩種不同的牧羊人來比喻,其一是好的牧羊人,另一是壞的牧羊人。
a. 第4至6節可比較以西結書第卅四章1至6節,也提到惡劣的牧羊人,不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羊,還宰殺自己的羊群,從中牟利。為了這群即將被宰殺的羊,上帝要祂的僕人去牧養牠們,看顧這群待宰的羊群。好的牧人是以「恩惠」和「合一」來對待這群即將被分散和送去宰殺的羊群,讓牠們不至於分散,也不至於被宰殺(恩惠)。好牧人的責任不僅是善盡牧養的責任,看顧羊群而已,也會將那些不符合牧羊者的要件,或是不盡責的牧人給予開除。因為這樣的牧羊人只會增添羊群生命的危險。
b. 但是羊群中也有許多不聽話的羊群,使牧羊人決定放棄看顧牠們的心意。因此,原本攜帶著好的「恩惠」與「合一」的杖就這樣折斷了。
c. 三十塊銀子,這是古代以色列人的奴隸的價錢(參考出埃及記廿一:32),在這裡,三十塊銀子是一筆可觀的數目。
d. 第15至17節是扮演壞的牧人。這段經文很像先知以西結在形容的壞牧人一樣(參考以西結書卅四:2—6)。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也提到有假的牧人,他們是雇工,不是真的好牧人,他們一看見危險來就自己先溜走,不顧羊群死活(參考約翰福音十:12—13)。
24.十二:1—14節,「在那天」可說是本章至第十四章經文的主題,這是指上帝審判的日子。
a. 這一章可分成兩個主要部份,第一是第1至9節,提到有關耶路撒冷未來的命運──安然無恙。因為這城是上帝的城,有上帝在照顧,不用害怕。這也是應允以色列人民重新得著榮耀的時刻,會像大衛時代的以色列帝國一般。
b. 第二部份是從第10至14節,這是慘劇,是悲哀的時刻。提到耶路撒冷和大衛後裔的哀歌。主要原因與他們錯殺了他們最需要尊敬的人,導致全城的人都陷入罪惡感的哀傷中,無法止息。有誰足夠讓整個民族如此哀傷欲絕?有一種說法是依據歷代志下第卅五章25節的記載,約西亞去世後,以色列人民相當哀傷,包括先知耶利米也為他作哀歌悼念,經過好長的一段時間,以色列人民每年舉行悼念約西亞的死。他們認為如果約西亞不死,可能耶路撒冷不會淪陷,因為在他執政時代,大事改革,且是宗教改革,確實有過一段復興以色列的時間。可惜後來他因為與埃及交戰中喪生(參考歷代志下卅五:20—24)。
c. 哈達‧臨門,這是迦南人所拜的管理植物的神。迦南人如果發現植物枯死,會以為是這個神去世了,人民會哀哭。
25.十三:1—9節,這章的主要中心也是「在那日」,就是上帝審判的日子,特別是針對那些假先知提出審判。假先知傳講的話,不再有人聽,且亂假借上帝的名講話的人將會被上帝以及假先知自己的親人所棄絕。
a. 第2節把偶像的名字從地上除去,也把拜偶像的意念除去,這是指全面淨化了的心靈,就不再有偶像存在於人間。人的心靈完全歸向上帝。就在那時,也不需要有任何先知傳達上帝的話語,因為上帝會直接將祂的話傳達給人。
b. 第4節的「先知穿粗毛衣」,可參考列王紀下第一章8節,先知以利亞的穿著;馬太福音第三章4節,施洗約翰的穿著。
c. 第7至9節,這段經文如果編輯在第十與十一章之間會比較清楚,因為都是談及有關牧人的問題。主要在說明那些沒有盡責的牧人,結果是使羊群受害連連。
這段也提起「殘存的子民」問題,這是先知文獻中的主題之一,主要在說明上帝要透過這些「殘存的子民」重新再造新的選民,這些選民就像經過爐火煉過的真金、銀一樣,不含雜質。這裡提出「殘存的子民」的數目是三分之一,與先知以西結的觀點相同(參考以西結書五:1—2、12)。
26.十四:1—21節,這是預言將來的日子(在那日),所有的人都將再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敬拜上帝。先知提供一個基本觀念:耶路撒冷代表著上帝的神聖,因為上帝就居住在該城(參考約珥書三:7)。如果侵犯耶路撒冷,就等於是侵犯上帝、敵對上帝一樣的不可原諒,其結果將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
a. 第6至7節,在上帝審判的日子,就像重新改造原有創造的世界一樣,是個新的世界的來臨。因此,原有創造的型態都會改變。可參考啟示錄第廿一章1節。新的創造中,是沒有寒冷、嚴霜、黑暗,只有白晝、光亮,且是泉水川流不息(8節)。
b. 第9節是這一章,也可說是這本經書最中心的一節,上帝就是唯一的、獨一的主。
c. 第10至15節,原本以色列鄰近國家聯合起來是要攻打耶路撒冷,現在則是都將以耶路撒冷為中心,不再是戰爭的地方,相反的,是可安居樂業之城。耶路撒冷是上帝居住的聖城,誰攻打它,等於和上帝作對,就是自取其辱,包括身體會受到嚴酷的殘缺刑罰,也會在心靈上驚恐不安。包括用來當作兵器的動物(例如馬、騾子、駱駝)都無法倖免。
d. 第16節非常特別,原本談及「殘存的子民」都是指以色列人民在戰爭下倖存者,現在剛好相反,是指著那些攻擊耶路撒冷國家的剩餘人民。換句話說,攻擊耶路撒冷乃是個殘酷的敗局,結果非常悽慘。就像以前的以色列人民被分散、俘虜一樣。
e. 第17至19節,以色列人民將成為世界的中心,他們的節期就是所有人民的節期。這是預言以色列人民將成為所有國家的代表。住棚節,這是以色列人民在慶祝收成的季節,是感恩的節日活動,時間長達七天,也是以色列人民三大節期中的一個(另外兩個是逾越節、五旬節)。可參考利未記第廿三章33至43節。
f. 第20至21節,如果耶路撒冷是上帝的居所,是世界的中心,則上帝必定會潔淨所有的人,包括一切生活所需要的。因為上帝是聖潔的,祂的子民、世界也必須是聖潔的(參考利未記十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