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44期

以斯拉記第三至九章

1.第三章:
這一章主要在說明返回故鄉耶路撒冷的猶大人民,他們怎樣重新開始敬拜的禮儀。沒有聖殿的日子,他們先從建造祭壇開始,也就是先在一個簡單的地方開始敬拜上主,但一切獻祭禮儀都遵照摩西法律的指示。
第1至2節,「七月」,這是指主前537年,也就是他們返鄉的那年。他們已經返鄉,且已在自己的家鄉安頓之後,就「同心一意」去耶路撒冷聚集,為的是要討論有關重建聖殿的事。當他們聚集後,就在耶書亞、所羅巴伯等領袖的帶領下,決定先起造祭壇敬拜上帝。
第3節,這是比較困擾的問題,不知道為甚麼他們會「懼怕當地的居民」?所謂當地的居民,就是那些原住民,也就是早已在他們之前就居住在迦南地的人,他們後來因為以色列人民攻入,並且佔領迦南地,而成為奴隸,或是使他們變成「順民」。但因為巴比倫帝國的侵入,使他們成為被「解放的子民」。如今看到他們返回,是否對他們持著報復之心?或許是他們過去沒有善待原住民,現在自己也成為波斯統治下的「順民」,地位相同,害怕就更明顯。因為長達半世紀,他們的身分是被巴比倫俘虜的奴隸,地位顯然比這些沒有被俘虜的原住民低。另外一點,這些人也可能不是迦南地的原住民,而是被亞述帝國或巴比倫帝國從外地引進來,要與以色列民族「通婚」的族群,想要藉此消滅以色列民族自認為是「聖潔子民」的優越感(參考十:2-4)。
第4至6節,這段經文說返鄉之後的以色列人民,他們都很敬虔地遵守摩西法律所規定的禮儀守節期,而且也依照規定獻祭。雖然他們還沒有開始建造聖殿,但已經有了祭壇,就先從獻祭的事辦理,一點也不含糊。
第7至9節,這段經文描寫返鄉的以色列人民開始進行建造聖殿的工程。因為建造聖殿乃是非常神聖的大事,因此,包括祭司、利未人都全部投入建造聖殿的計畫。而且是所有二十歲以上的利未人都被派來監督重建聖殿的工程。
此次建造聖殿的地點就是在原本聖殿的地方,也就是在原址重建,且以當年所羅門建造的聖殿規格,作為再次重建的依據。第7節說他們進口黎巴嫩的香柏樹,跟所羅門當年一樣,他們用民生物品向泰爾和西頓人換取黎巴嫩的香柏木,然後經過海運輾轉經過約帕運到耶路撒冷聖殿的所在地址,可見建造聖殿的工作必定需要一段很漫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除了先進行奠基工作外,再來就是漫長的施工。但拖延聖殿的重建是不好的現象,從先知哈該的作品就可看出這種問題(參考哈該書一:2-5)。
第10至11節,記載聖殿建造是從奠基禮拜開始,禮拜是非常隆重地依照大衛時代傳下來的讚美上帝之禮儀方式舉行。
第12至13節,這兩節可看出他們渴望重建聖殿的迫切和使命感。特別是對於那些被俘虜的人,尤其是曾經親眼見證過去聖殿榮耀的老年人來說,如今再次看見重建聖殿工程開始,必定感觸甚深。對這些人來說,重建聖殿也是一種贖罪的心,他們希望能因此讓子孫在信仰上的態度能更加敬虔,也期盼能因此得到上帝的憐憫,脫離他族順民的身分。
2.第四章:
從這章開始,一直到尼希米記都是關於建造聖殿過程中,發生的多次衝突。其實,就是因為有這章所提起的衝突,才會更加明白為甚麼從第七章之後,以斯拉記會用那麼長的篇幅描寫以斯拉積極介入異族通婚的事,他強烈要求若是通婚的對象,不願意歸向上帝,就必須離開,就是因為建造聖殿的事被阻礙而延誤。
3.第四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有關返鄉重建聖殿的猶大和便雅憫之仇敵,也表示要參與重建聖殿的工作,但在被拒絕之後,就想盡辦法上書波斯皇帝亞達薛西,控告那些不讓他們參與重建聖殿的人。
第1至2節,這裡提到「猶大和便雅憫人的仇敵」,這是指非猶太人,也不是北國的以色列人民。他們就是亞述帝國是在主前721年攻陷北國以色列首府撒馬利亞,亞述皇帝以撒哈頓(主前681至669年),從米索波大米和亞蘭,以及鄰近國家、族群,進行人口遷移進入撒馬利亞(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然後強迫通婚,生下來的子孫被稱為「撒馬利亞人」,後來被猶太人看為是「不潔淨」的民族,禁止他們進入聖殿參與敬拜,也不與他們相互來往(參考約翰福音四:9)。這裡所指的「仇敵」就是這些被稱為「撒馬利亞人」的人。他們在巴比倫時代從撒馬利亞遷入耶路撒冷,他們說自從來到這地之後,都「一直向上帝獻祭」。他們雖然和猶太人同樣敬拜「耶和華上帝」,但還持續敬拜傳統的神明。換句話說,他們只是將耶和華上帝當作多一位神明敬拜而已,與猶太人或整體的以色列民族之「獨一的耶和華上帝」之宗教信仰完全不同,這才是這些猶太宗教領袖們拒絕他們參與建造聖殿的原因。
第3至5節,所羅巴伯和耶書亞以及族長代表們並不同意他們加入,他們表示是遵照波斯皇帝的指示,要自己重建聖殿的工程。於是這些人就發起更多人來阻止這些返鄉的人重建聖殿工程的進行,不但恐嚇猶太人,不讓他們參與建造聖殿,還用最不乾淨的手段,就是賄賂波斯的地方官員,阻擾了建造聖殿的工程。這就是第5節所說的,從塞魯士執政開始,直到大流士時代,也就是從主前536年開始動工,到現在已經足足拖延了長達十六年時間(主前520年),重建聖殿的工程就這樣持續被拖延著(第24節)。這也是先知哈該所說的,聖殿建築的工程已經因此快要荒廢了(參考哈該書一:4),
第6至11節,「亞哈隨魯王」,這名字是應該是亞達薛西一世,他是在主前486至465年執政,而第7節的「亞達薛西皇帝」,應該是在主前464至423年。緊接第8節又有省長利宏和省書記伸帥也共同擬了一封控告的信給亞達薛西皇帝,加上第9至10節所提到的人物和代表,就可清楚看見這項重建耶路撒冷城圍牆的工程受到相當大的阻力。從第四章8節開始,直到第六章18節,以及第七章12至26節等經文,可說全部都是用亞蘭文寫的。但早在他們時代,聖殿已經重建完成了。會有這樣的記事出現,應該是和耶路撒冷城圍牆的事件有關,因為這和建造聖殿的年代大約相差將近一個世紀,不可能是在他們的時代阻止聖殿主體工程。這點從第24節的「直到波斯皇帝大流士土正的第二年」,也就是主前519年才又重新啟動建造聖殿工程。
4.第四章11至23節:
這是上述這些反對猶太人重建聖殿的地方人物所寫給波斯皇帝的奏本內容,以及皇帝答覆他們申訴的內容。
第11至12節,開始就說明他們是居住在「河西省的居民」要上書皇帝。這裡的「河西省」,指的是巴勒斯坦、亞蘭、腓尼基等地。也就是幼發拉底河以外地區都可稱之為「河西省」的範圍。他們說那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正在興建看來極為可惡的「城」,且就快要完工了。這也就是前面提起的,他們控訴的並不是聖殿,而是針對耶路撒冷城的圍牆。
第13至14節,他們控告的主要理由,認為猶太人若是把耶路撒冷城圍牆造好,就會拒絕繳稅,這樣會影響到國庫的收入。他們自認是公務員,有義務檢舉這些不法的行為。可從這裡看到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事件,被他們看成是圖謀獨立,想背叛的舉動。
第15至16節,他們認為過去住在耶路撒冷城的居民都是很叛逆的,很難管轄。這也是為甚麼前次入侵者會將該城拆毀。他們相信若是任由這城的居民將該城重建起來,就很難控制了。意思是指趁著現在他們還沒有完成,趕緊阻止這項工程的進行。要注意的,他們是上奏文提醒皇帝,要他查閱過去先王的記錄,而不是去實地調查。
第17至23節,這段經文是亞達薛西皇帝的回覆說他們所上呈的奏本已有翻譯讓他知道了。他也下令調查,但這種調查卻是根據他們上奏的查閱先王記錄,而不是去實地調查。在過去記錄上都有記載該城的人,自古以來就反叛王權,且是「充滿了造反和搗亂的人」。但他卻也承認先王曾統治過,且徵收過各種稅捐,這表示他們的奏文中提到可能抽不到稅,會影響到國庫收入的收法並不真實才對。但亞達薛西皇帝卻還是下令要阻止該城的重建,直到他下令可以重建時才可再繼續。
注意第23節特別提醒是由亞達薛西皇帝下命令,要「用武力迫使猶太人停工」。尼希米書第一章3節說:「那些從流亡歸回的難民正遭遇大困難,受到凌辱。他們又告訴我,耶路撒冷的城牆破損,城門被燒毀。」可見是因為有士兵軍隊(武力之意)參與此事,單是暴民不可能如此順利達成,因為猶太人必定會全力維護。
第24節應該是銜接第5節之後才對。前面已經有提過,這項重建聖殿工程被阻止了長達十六年時間。
5.第五章:
這章主要在說明猶太人又開始進行重建聖殿的工作,卻又再次遇到阻擾。但這次開始有了不同的轉變,原因是出現了傳出要他們繼續建造聖殿的人,就是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兒子撒迦利亞。既然上帝的僕人傳出信息,表示上帝必定會處理這些障礙,就像第5節所說「上帝看顧猶太人的父老領袖」,祂使波斯這些告狀的官員想要等到皇帝回覆命令後才開始進行必要的干擾行動。再者,也因為上帝會處理這些障礙,因此,「這項工程進行得非常慎重,又很順利。」
第1至2節,一開始就提到哈該和撒迦利亞這兩位先知,他們是奉上帝的名向住在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傳講信息,表示他們有得到來自上帝的啟示。而返鄉的猶太人領袖中,所羅巴伯和耶書亞聽到了這兩位先知傳遞的上帝信息,於是重新啟開建造聖殿的工程,這就是和第一章24節提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工程被迫停止」的事有關。可以理解先知哈該年紀較長,撒迦利亞年輕,因此,他輔佐年老的先知哈該。
第3至5節,就在那時候,波斯帝國的河西省長和他的幕僚聽到猶太人又要動工重建聖殿,就問他們是誰下令他們可以做這件事?也向他們要了所有幫助重建聖殿的名單,準備向皇帝報告這件事。就在這時候,因為是上帝要他們重建聖殿,因此,上帝也使波斯官員沒有隨即採取行動去阻止,而是要等待皇帝的回覆。
第6至8節,河西省官員的報告中,提到聖殿已經又開始動工,且是用巨大的石頭修建,且工程進行得非常慎重又順利。
第9至10節,這兩節提到這些官員有詢問過誰下令准許他們重建,且收集到了關於參與重建聖殿的名單,呈報給皇帝。
第11至16節,這段經文是猶太人回答關於這些地方官員詢問的內容。在這段回答中,提到幾個重點:一是這間聖殿是上帝所同意他們祖先建造的。二是後來因為祖先得罪了上帝,上帝讓巴比倫王來懲罰他們,並把聖殿毀壞。三是波斯王塞魯士起來取代巴比倫後,下令他們重建此聖殿,並且將過去所有被巴比倫搜刮的聖殿貴重物品都歸還。四是主要規劃重建的人就是設巴薩。
第17節,這些官員上書皇帝,希望能查閱皇室資料,看是否真的曾經同意他們在原地重建聖殿這回事。
6.第六章:
這章最主要是記載波斯皇帝大流士在接到屬下呈上來的奏本後,馬上下令查詢是否過去塞魯士真的有下令,要讓這些猶太人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結果發現果真有這件事,因此,他不但同意,而且還下令要協助建造聖殿的工程。
第六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說明了後來確實有找到關於塞魯士皇帝同意猶太人返回故鄉,且幫助重建聖殿的記事。而且明文規定,任何君王或人民若是想要推翻這件重建工程,都該受到懲罰。
第1至2節,當大流士皇帝接到上述的奏文後,隨即就下令調閱保存在巴比倫皇室的資料,果然發現了一份資料。
第3至5節,這份資料就是塞魯士執政的第一年,就曾下令要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連聖殿的規模大小都列出來,並說要將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搜刮來的聖殿金銀器皿都要歸還給耶路撒冷聖殿,放回原來地方。
不過,這裡提到的規模之大小,卻與列王紀上第六章2節所說的「聖殿的內部長二十七公尺,寬九公尺,高十三公尺半」,且在「聖殿的旁邊和後面,建造了三層廂房,每一層高兩公尺兩公寸」,而且最下面一層的廂房每間寬兩公尺兩公寸;中間那層的廂房寬兩公尺七公寸;上面那層的廂房寬三公尺一公寸。每一層的殿牆都比下面一層的薄;這樣,房間可以造在牆上,用不著把樑木安放在牆裡」不一樣;這份記錄是「二十七公尺高,二十七公尺寬」,且在「每三層石頭上加上一層木材」。顯然現在所重建的聖殿比原來所羅門時代所建造的,在底座上就縮小了許多。可能因為這是波斯可資助他們的最大範圍。但對於被殖民的人民來說,宗主國如此禮遇他們,已經是上帝極大的恩賜。
還有,這份皇室備忘錄裡記載重建聖殿的「一切費用由國庫支付」,這一點正好說明這件重建的事,不但要允許,還要由國庫支付費用,這才是重點。也因為這樣,大流士皇帝馬上下命令要所有官員傾力協助猶太人重建聖殿的工程,這顯示他尊重先皇帝的決定。
第6至7節,大流士皇帝看到這份歷史檔案資料,隨即就做出了重要決定:要地方官員遠離聖殿,不要干涉他們重建的工程。
第8至9節,他同時下令這些官員要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獻祭用的,以及祭司所需要的一切都要盡所能提供。
第10至12節,大流士皇帝認為只要幫助猶太人能完成重建聖殿,就會使他們的上帝歡喜,他們的上帝也會賜福給大流士和他的子孫。因此,不准有任何人刪改這道命令,任何想要阻止的人都該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樣的命令剛好與原先舉發猶太人重建聖殿而欲透過呈報皇帝使之停工的構想適得其反。這也說明了第五章5節所說「上帝看顧猶太人的父老領袖」的結果,因為有上帝幫助,才有超越障礙的成果。
7.第六章13至22節:
這段經文說到這些地方官員看到皇帝大流士下的命令,就不敢阻止,或在協助工程的進行上有任何怠慢之處,因此,使得重建工程很快就完成。這段經文也同時提到返鄉回來的猶太人,依照規定守逾越節和除酵節。
第13至15節,這段經文說因為有波斯大流士皇帝上述的命令,並下令要地方官員在重建工程上給予最大的協助,因此,重建聖殿的工程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阻擾,且能順利進行。因此,在大流士在位的第六年,也就是主前516年的3月12日完成,距離第四章24節說的「大流士統治的第二年」繼續重建的工作,這樣共費時約三年半的時間,且剛好與先知耶利米預言猶太人將在巴比倫當奴隸「七十年」(耶利米書廿五:11-12)相符。
第16至18節,能完成聖殿的建築,應該說對整個以色列民族來說,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因此,以色列人民,包括祭司、利未人,和所有從巴比倫返鄉的人都參加了「奉獻聖殿的典禮」,這也是他們第二次聖殿奉獻禮,第一次是所羅門完成第一次聖殿建造後(參考列王紀上八:62-64)。當然和所羅門時代舉行的獻殿禮不能相比,因為所羅門時代也是以色列民族最顛峰的世代,現在則是從被俘虜之地剛回來,百廢待興,萬事待舉,不可能在獻殿禮方面大肆鋪張,不過已經難能可貴了,他們有同樣的心志表明對上帝的忠心。再者,他們也同時恢復摩西法律書上規定的,把祭司和利未人重新組織起來,按照規定排班在聖殿裡服事。
第19至22節,這也是他們從奴隸之地回來後第一次舉行逾越節祭典。這項祭典對猶太人來說有很特殊的意義,因為表明他們就如同早年祖先出埃及一樣,現在是從巴比倫奴隸之地被救出來,一定有許多感觸才對。注意第22 節的「亞述皇帝對他們友善」,是指「波斯皇帝」而言。
所有舉行逾越節和除酵節的禮儀,就是按照摩西法律上的規定而行,值得注意的,是第21節所說的,不僅是返鄉的以色列人民守這重要節期,包括皈依耶和華上帝的外族,也都參加這重大節期。
8.第七章:
從這章開始直到第十章,都是記載經學教師、也同時是祭司的以斯拉之事跡。在第七至八這兩章介紹他的任務,然後第九至十章,則是介紹他怎樣處理以色列人民墮落生活的方式。
9.第七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是介紹以斯拉的身份背景。
第1至5節,這是有關以斯拉的族譜。
這裡說以斯拉在亞達薛西作波斯皇帝的時候返鄉的。這表示他不是第一批返鄉的人員。如果這位亞達薛西皇帝是一世的話,他當皇帝的時間是主前465至424年,而以斯拉是在主前458年返回猶大。因此,可以確認以斯拉就是在亞達薛西一世的時代返鄉的。
「以斯拉是西萊雅的兒子」,但依據列王紀下第廿五章18至21節說,西萊雅在主前587年被巴比倫護衛長尼布撒拉旦逮捕,並且處死。主前587年距離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之前有一百三十一年的差距,因此,這裡說萊雅是以斯拉的父親,並不正確。有一個可能是希伯來文的「父親」,也有另一個意思是「祖先」之意。而「兒子」的希伯來文也有「後裔」的意思。
第6至10節,這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文,說明以斯拉乃是一位飽學的經學教師。由於耶路撒冷聖殿毀於主前586年(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聖殿內的經卷都被焚燒殆盡,因此,當猶太人淪亡在巴比倫當奴隸的時候,他們重新口述所知的經卷內容,也許有寫下一些片段,也或許利用在巴比倫的日子持續不斷的口述,他們在返鄉之後,以斯拉趕緊訓練一批人投入在「專心研究」,並且將它用筆記錄下來,又將它用來教導人民,這就是聖經之所以被保存下來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可以這樣說,以斯拉對後代猶太教經典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就是他抄寫下我們今天讀的舊約聖經。
10.第七章12至28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亞達薛西皇帝給以斯拉的詔書。由於在第6節有記載因為以斯拉有上帝特別的賜福,因此,他要求皇帝亞達薛西的每件事,皇帝都會答應他,這也表示亞達薛西和以斯拉之間有很好的互動關係。
第11至12節,這兩節說亞達薛西皇帝肯定以斯拉在研究摩西法律上的成就。
第13至16節,這裡提到另一批返鄉潮。而且亞達薛西皇帝還派他的「七個參謀」跟著以斯拉一起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各去去巡視,看他們是否有遵行摩西法律。不但這樣,他還託這些參謀帶去他的捐獻,作為聖殿的需要,並且說以斯拉在波斯帝國統治區內所徵收的錢,都是要捐給聖殿之用。
第17至20節,上述的錢,要用在獻祭的需要上,除此外,以斯拉可以將剩餘的錢,用在他認為妥當的地方。若有不夠,可以從波斯帝國的國庫支付。
第21至24節,這段經文說皇帝命令河西省的財政官員,必須全力幫助以斯拉,凡他所需要的經費都要編列出預算,也訂出給予以斯拉的最高額度。更特別的,是亞達薛西皇帝讓參與聖殿服事的人都全部免稅,連工人也一樣免稅。
第25至26節,這兩節等於是皇帝任命以斯拉成為治理河西省的總督一樣,賦予他有極大的行政裁量權。
第27至28節,是以斯拉對上帝的讚美,因為如果沒有「得到上帝的幫助」(第9節),他不可能這樣順利完成上述這些工作,特別是在重新抄寫經卷的工作上更不可能。作者有意表示:亞達薛西皇帝對以斯拉抄寫舊約聖經的工作有絕對的貢獻。
11.第八章:
這章和第九章,除了第八章35至36節用「他們」外,其餘都是用第一人稱來稱呼以斯拉,表示這是以斯拉的手所留下來之資料。這章除了提供一份宗族領袖名單外,也同時帶領大家用禁食祈禱來向上帝祈求他的憐憫和帶領,使大家在返回家鄉的途中能夠享受平安,並且記錄他手中所攜帶的金子和貴重器物都點交給祭司和利未人小心保管。
12.第八章1至23節:
這段經文記載跟以斯拉一起返回耶路撒冷的宗族領袖名單,另外也記載了以斯拉也召集利未人加入返鄉的行列。而在出發之前,他要所有跟著要返鄉的以色列人民用禁食祈禱方式,祈求上帝帶領、庇護,使這趟大約四至五個月的旅程可以順利平安。
第2至14節,這裡提出的一串名單,除了「約押宗族」外,其餘的宗族其實在第二章3至15節裡,都可以找到。這些宗族都是屬於祭司家族。再者,從名單中可以看到,只有記載男人,沒有女人的名單,或是說數字,原因是婦女和未滿二十歲的兒童是不會計算在名單當中。因此,正確的數字應該比這裡的數目要多出很多。
第15至20節,這段經文中記載以斯拉發現少了利未族人。因此,就召集九個領袖來,請他們去找易多,由他協助找利未人來參與這項回故鄉重建聖殿的行列,才有許多利未人和建造聖殿的工人加入。
第21至23節,這段經文很重要,說明這趟返回故鄉耶路撒冷的路程是艱辛的,因此,以斯拉要大家跟他一起用「禁食」的方式,大家謙卑地在上帝面前祈禱,祈求上帝在旅程中帶領。以斯拉認為向波斯皇帝請求派出一隊騎兵保護他們,以免受到強盜搶劫、侵害這件事,是一件可恥的行為,因為既然祈求上帝庇護,就要相信上帝一定會這樣垂聽他們的祈禱。果然,他們就是在以斯拉這樣的堅持下,信靠上帝。但有些人還是有軟弱而一直認為應該靠波斯的部隊庇護才對。
13.第八章24至36節:
這段經文記載以斯拉和他同行的祭司、利未人都平安返抵耶路撒冷。而他委託管理財物的同工確實很忠心,使保管的金銀等貴重器物都如數點交給管理聖殿的負責人。
第24至27節,以斯拉選出十二位祭司代表,然後把波斯皇帝和官員交給他的金紫、銀子,和歸還的聖殿器皿都經過磅秤和點交給他們保管。
第28至30節,以斯拉要這十二位祭司代表妥善保管這些聖殿的物品,交代他們抵達耶路撒冷後,也要像現在這樣,必須經過磅秤之後,轉交給祭司和利未的領袖,用這種方式來表示非常忠心,都沒有貪婪的念頭。因為這些都是屬於上帝的物品。
第31至34節,果然,上帝垂聽以斯拉和所有同行的祭司、利未人的祈禱,使他們這群返鄉者都順利平安返抵耶路撒冷。休息了三天之後,第四天,這些負責保管聖殿器物的十二位祭司代表,就將之經過磅秤之後,點交完成,並且詳細記錄數字。
第35至36節,為了要感謝上帝,以斯拉也帶領他們到耶路撒冷聖殿去進行獻祭的禮儀,他也同時將皇帝給他的詔書交給河西省長和官員,這樣,波斯的地方官員就清楚知道,要依照皇帝的命令,協助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的事務,表示不可再有任何干擾他們的事發生。
14.第九章:
這一章主要是記載以斯拉為人民所犯的錯誤獻上的祈禱文。真正的問題並不是通婚的問題,而是因通婚而導致以色列人民跟著去拜當地的偶像神明,這才是第1節所說的「做同樣可惡的事」的意思。而更嚴重的是連人民的領袖也這樣,沒有堅持信仰的原則,這樣的事例將引發連串的問題,包括帶外族人進入聖殿參與祭祀禮儀,這將會被認為污穢了聖殿的聖潔、神聖,連帶影響到那些遵守聖潔禮儀的人的心靈平靜。
第1至2節,這裡提到以色列人民的宗教領袖帶獳「做同樣可惡的事」,這是指「以色列人民、祭司,和利未人」,他們並沒有跟迦南地的人「隔離」出來,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子孫都與這些外族人通婚。因為這是違背摩西法律的行為,原因是他們會藉著通婚,導致對耶和華上帝的忠實心靈降低或是減弱(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16)。
第3至5節,這裡說以斯拉聽到這消息,痛心到極點,因此,他用「撕裂衣服,又拔頭髮和鬍鬚」,來表示他心中的悲憤。這「拔頭髮和鬍鬚」這種動作,是聖經中唯一的一次,用來表示內心極其痛苦的方式。尼希米的作法則是拔掉那些娶外族人為妻、背叛上帝的人的頭髮(參考尼希米記十三:25)。以斯拉的反應會這樣激烈,是因為過去會亡國,就是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跟著外族人去拜偶像的結果。他知道上帝會對付這些從奴隸之地巴比倫返回的以色列人民,若是他們再次悖逆上帝旨意的話,一定會受到嚴厲懲罰。就這樣,以斯拉在獻晚祭的時候,他沒有換衣服,依舊穿著撕裂的衣服跪下來向上帝禱告。
第6至9節,這段以斯拉向上帝祈禱的內容,主要是認罪。以斯拉承認返鄉的以色列人民這樣做,是得罪上帝的行為。他表示過去以色列人民及祭司和王等官員會被擄,就是因為得罪上帝所帶來的結果。但即使這樣,上帝還是憐憫,使以色列人民當中留下一些殘存的子民可以脫離束縛,重見光明。現在還讓波斯皇帝善待以色列人民,使他們可以返回故鄉重建毀壞的聖殿,並且使居住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民可以獲得安全。
第10至12節,這裡以斯拉說現在竟然違背了先知警告過的話,就是不可以重犯過去和外族人通婚導致離棄上帝的事。摩西法律有很清楚規定禁止與外族人通婚,原因是要防止他們因此而離棄上帝,跟著去拜別的神明(參考申命記七:3-4)。以斯拉回到故鄉後,最在意的就是在耶路撒冷和猶大地區,大力推動全民重新回來遵守摩西的法律,而且他是親自教導民眾認識和遵守實行摩西法律(參考以斯拉記七:10)。
第13節,這節很重要,以斯拉表示上帝的恩典表現在:以色列人民無論犯了多大的罪,上帝對他們的懲罰總是比他們犯的罪輕。這句話正好說明了上帝並沒有按照人所犯的罪來懲罰,也沒有因人所犯的過錯而施行報應(參考詩篇一○三:10),但這句話也在表示上帝有豐富的恩典,可是人卻不知感恩,而是一犯再犯。
第14至15節,就是因為上帝這樣特別的慈愛,以色列人民應該知道珍惜、感恩。但現在正好相反,不但不知道感恩,還去做這種惹怒上帝的事。
從這篇懺悔文中,可看出重點主要有兩點:一是提到有關「殘存的人民」這樣的觀念。也就是說以色列民族原本因為背棄上帝可能導致亡國和滅族,卻因為上帝的憐憫,使他們留下「殘存之民」(第8節、第13節、第15節)。而以色列民族會亡國,並不是政治、軍事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的罪(第7節、第13節),而這罪的主要內容就是背棄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即聖經作者一再用的「行可惡的事」)。這種觀念都是延續申命記派作者的觀點:對上帝要絕對忠心(參考申命記六:5)。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