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43期

歷代志下第三十一至三十六章;以斯拉記第一至二章

1.第三十一章:
這一章主要是在說明猶大王希西家怎樣提升利未人在聖殿的角色,尤其是為要使祭司和利未人「能專心做上主法律所規定的事」,他要求所有人民將祭司和利未人「應得的供奉」帶來給他們。所謂「應得的供奉」,指的是申命記第十四章22至29節所記載的規定。結果人民奉獻的禮物特別的多,多到有剩餘。其實,這裡在強調他們都將「各樣東西的十分之一帶來」,表示他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敬拜上帝,當然也忘了該帶多少的量來奉獻。也因為過去敬拜被疏忽了,導致祭司和利未人不能從人民敬拜時奉獻的所得供應生活的需要。如今,希西家命令人民一定要按照規定奉獻,表示希西家在改革上已經穩定了,人民才會注意敬拜的事。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作者描述希西家之所以在宗教改革的事上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一心尋求上帝的旨意而做」,這表示希西家確實是一位在信仰上很敬虔的君王。信仰的事就是這樣,在上位的人如果以敬虔的心過信仰生活,人民就不會沈醉在聲色酒肉的糜爛生活。反之,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就會墮落,國家的根基很容易就腐壞。
2.第三十一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是重新組織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好使聖殿的祭祀禮儀的事可以順利進行。以色列人民也聽從希西家的指導,將祭司和利未人該得的份帶來給他們,幫助他們可以專心在聖殿事奉的工作。
第1節,這裡一開始就說希西家帶領猶大人民過完最重要的逾越節後,參加過這節期活動的人必定都大受感動,因此,他們就到各地城鎮去,把那些偶像神明像是亞舍拉女神像、巴力的神像等都拆毀,同時將祭拜偶像神明的祭壇也摧毀。
第2至3節,希西家同時重新組織了祭司和利未人的服事班次,使他們都有一定的工作職責可做,特別是摩西法律上所訂定的各種節期該有的獻祭禮儀,都一切按照規矩辦理。這也反應出他們已經很久時間沒有這樣做了。
第4至7節,希西家也吩咐住在耶路撒冷的居民,把應該給祭司和利未人的供奉帶來,這樣,祭司和利未人就可以「專心做上主法律所規定的事」,換句話說,過去因為在這方面疏忽,導致祭司和利未人為了生活就會忽略該有的祭祀禮儀。人民都聽了希西家的話,他們把「最好的禮物」,包括五穀、酒、橄欖油、蜂蜜,和其他農產品都帶來,且也進行了十分一奉獻給上帝。這樣,奉獻禮物之多,多到「堆積如山」。這些在說明過去因為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才導致聖殿的和對上帝的敬拜疏忽而有荒廢的情景。如今在希西家嚴厲推動改革之下,改變了。
第8至10節,因為希西家王推動改革信仰,讓大家都回到上帝面前,也因為這樣,有上帝賜福,不但奉獻足夠,人民也不缺乏。因上帝的賜福永遠足夠祂子民的需要。
3.第三十一章11至21節:
這段經文描寫祭司和利未人分班和工作的情形,他們將人民所供奉和奉獻給上帝的禮物,都做了最適當的分配,讓每個人都沒有缺乏。
第11至13節,這段經文提到祭司將聖殿的儲藏室用來儲備禮物和人民的奉獻,然後派利未人管理。另外派出十個利未人協助這項工作。
第14至16節,另外也派人協助祭司居住的地方,這些工作都可以讓祭司專心在祭祀禮儀的工作,不會分心。這裡也特別強調把利未人應該得到的食物都平均分配了,而這項分配並不是依照宗族,而是按照每個人的工作需要,所有參加聖殿值班的,都有工作,這也表示他們都有得到應得的禮物或供品。
第17至19節,原本民數記第四章是清查三十歲以上利未人,好讓他們進入協助祭司的工作。後來在第八章23節卻又改成廿五歲。現在卻說是二十歲以上就要進入聖殿參與服事的工作。會有這些的變動,很可能和時空的轉移有關係吧。在這裡也特別強調不但是分配工作給祭司和利未人,包括他們的家人都要列入照顧,可看出希西家確實是很忠實地在進行改革的工作,而改革重心之一,就是讓宗教師有安定的生活,以免因為生活的憂慮而使工作的熱情和真誠變了樣。
第20至21節,這兩節也是為希西家推動的改革工作給予相當的肯定。列王紀下第十八章5節b句至7節a句有如此的評語:「猶大國,在他以前或以後,沒有一個王像他一樣。他忠於上主,從來沒有違背上主;他謹守上主給摩西所有的誡命。因此,上主與他同在;他所做的一切事都順利。」
4.第三十二章:
這一章主要記載上帝怎樣幫助猶大王希西家對抗亞述皇帝西拿基立的侵犯。這件事大約是發生在主前701年的時候,那時北國以色列已經被亞述帝國消滅了(主前721年)。亞述既然可以消滅比猶大還要強大的北國以色列,要消滅猶大實在是如同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聖經作者一再強調,決定勝負的是上帝(參考歷代志下廿五:8)。詩篇的詩人也有這樣的說法(參考詩篇三十三:16-18)。
由於希西家和先知以賽亞「向上帝禱告,呼求幫助。上主差遣天使把亞述軍隊的將領和官長都殲滅了」,不但如此,還使亞述皇帝西拿基立為此事被他的孩子們給謀殺了。作者認為亞述皇帝西拿基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他污辱了全能的上帝的緣故。上帝根本就不用出一兵一卒,祂只「差遣天使把亞述軍隊的將領和官長都殲滅了」。
此章記事可對照列王紀下第十八章來看,就會發現歷代志作者對猶大王希西家的軟弱部份修飾了不少。例如作者不提有關希西家曾經將聖殿和王宮寶庫裡的銀子和聖殿門上的金子,以及包在聖殿門柱上的金子等,都送給亞述王西拿基立,請求他不要攻打耶路撒冷。但是由於西拿基立並不滿足希西家王進貢這些東西,想要奪取更多,連希西家派去請求西拿基立給予猶大生存的機會的三個特使,也遭到亞述皇帝西拿基立的羞辱,這才逼得希西家只好尋求先知以賽亞的協助。
同樣的這段記事也記載在以賽亞書第三十六章。可以看到先知以賽亞確實給予希西家許多鼓舞,要他要有堅定的信心倚靠上帝,不要怕亞述。上帝一定會替他打敗亞述大軍,而最後先知以賽亞的話果然應驗了。
5.第三十二章1至23節:
這段經文是描寫亞述皇帝西拿基立準備來進攻耶路撒冷。而猶大王希西家不但不懼怕,還鼓舞城內的猶大人民要勇敢,深信上帝會幫助。而亞述皇帝派出使者來到耶路撒冷城下,說了許多羞辱的話,不但羞辱希西家,也羞辱了耶路撒冷的猶大人民,甚至連上帝也羞辱了。先知以賽亞替猶大人民向上帝祈求,結果亞述大軍被上帝差遣天使給予殲滅了,並且亞述皇帝西拿基立回國後,也被自己的兒子給刺殺。
第1節,這裡說就在希西家忠心事奉上帝之際,遇到了強悍的亞述帝國來侵犯。亞述帝國的皇帝西拿基立先前已經消滅了北國以色列,如今繼續南下想要一舉消滅猶大。他先將猶大的設防城市攻陷下來,進而準備攻下耶路撒冷。
第2至4節,這是非常危急的一件事,為了要防止亞述攻下耶路撒冷,希西家看見情況危急,就緊急下令將水源切斷,讓亞述的軍隊無法得到水源而會知難而退。
第5至8節,另一方面,希西家也積極地修築防禦工事,不僅是防禦堡壘,也包括槍械軍器等。然後,他又對全體人民說鼓舞的話,要大家堅信上帝,深信上帝一定會幫助耶路撒冷抵擋得住亞述的大軍,並且將之擊退。
第9至15節,這是亞述皇帝西拿基立派出特使去對希西家和耶路撒冷城的猶大人民說話。在這段心戰干擾的喊話中,表示只要亞述想要奪取的城池,沒有任何一個神明可以抵擋得了,也救不了。他們要耶路撒冷城的人民不要相信希西家的話,沒有任何一個神明能保得住亞述的進攻。
第16至19節,這些特使不但羞辱希西家,也侮辱了全能的上帝,說這位特別眷顧希西家的耶和華上帝,根本就沒有能力保護耶路撒冷。他們恐嚇該城的猶大人民。
第20至21節,這裡說希西家和先知以賽亞向上帝祈禱,呼求上帝的幫助。就在亞述大軍和皇帝西拿基立極其囂張的時候,上帝差遣天使進入亞述大軍的軍營中,把他們的將領和軍官都殲滅了。這裡並沒有記錄亞述死了多少兵員,在列王紀下第十九章35節;以賽亞書第三十七章36節等處經文,都有記載上帝的天使進入亞述營房中,共計殺死了十八萬五千人。讓皇帝西拿基立大驚恐慌,趕緊落跑回去尼尼微城。歷代志作者在這裡說他是「滿面羞愧地回本國去」。但有一天,西拿基立親生的兩個兒子,就是「亞得米勒和沙利色」把他殺死了(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38)。
第22至23節,因為這件事,使猶大王希西家備受鄰近國家、族群的尊重,不但和猶大國和平相處,也紛紛來耶路撒冷來朝聖和向希西家進貢。
6.第三十二章24至33節:
這段經文談了三件事:一是希西家王後來因病快要死去,上帝憐憫他,又讓他康復起來(第24至26節);再者,希西家也許因為太過驕傲而忘記上帝賞賜給他的一切,向巴比倫使者炫耀所擁有的一切(第27至31節);在統治了廿九年之後,希西家結束在世上五十四年的生命旅程(第32至33節)。
第24至26節,這段經文相當簡略,同樣的記事也記載在列王紀下第二十章1至11節;以賽亞書第三十八章1至6節等處經文。
這裡只說希西家害病幾乎要死,他禱告,上帝就讓他康復起來。但在列王紀和以賽亞書都有說明是上帝差派先知以賽亞去傳遞信息給他,並且答應給他多活十五年歲月。但希西家懷疑這樣的信息,因此,先知以賽亞給他堅定信心的徵兆。就是讓日影倒退十個台階。果然如此。不過,歷代志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說,希西家在康復起來後,忘記了上帝的恩典,驕傲,沒有感謝上帝為他所做的,結果使猶大人民和耶路撒冷遭遇到災禍。可惜這裡並沒有指明是甚麼災禍發生。
第27至31節,這段經文說明希西家成功的地方,和他所擁有的財富。作者有意要將希西家類比所羅門王。同樣強調他所擁有的這一切,都是上帝賞賜給他的。甚至他治國成功也引起了巴比倫帝國的注意,特地派遣使者來訪問。依照列王紀下第二十章12至19節,以及以賽亞書第三十九章的記載,都強調說巴比倫派遣特使來探望希西家,是要窺探猶大國防的虛實,但希西家不查,只知道炫耀財富,結果就因此,讓巴比倫帝國有了準備入侵猶大的機會。這也是歷代志作者在這第31節所說的,在巴比倫特使來訪的這件事上,上帝要讓希西家自行處理,為的是要考驗他的品格。意思是指要看看希西家是否會謙卑。可惜,他沒有。
第32至33節,這裡提供了一個沒有流傳下來的史料,就是「以賽亞的異象書」。當希西家去世之後,他被埋葬在王室墳墓裡比較重要的位置,猶大和耶路撒冷人民用這種方室來表示對他的懷念和尊崇。他死後,兒子瑪拿西繼位為王。
7.第三十三章:
這一章記載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繼承王位後施政的情形。他統治總共長達五十五年,就是主前697至642年,是南國猶大在位最長的一位君王,但也是最惡劣的一位君王,比他的祖先亞哈斯所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還要嚴重。因為瑪拿西嚴重到「把偶像放在聖殿裡面」,這是以往的王所不敢做的事,即使是他的祖父亞哈斯也曾「把自己的兒子當燒化祭獻給偶像,仿效原先住民的可惡行為」(參考歷代志下廿八:3),但還不至於像瑪拿西那樣斗膽地「把偶像放在聖殿裡面」。因此,歷代志作者用「瑪拿西領猶大人民犯罪,比上主從他子民前面趕出去的原先住民所犯的罪還要嚴重」這句話來形容他的惡劣行徑。而列王紀的作者說他「也殺了許多無辜的人民,使耶路撒冷的街道流滿了血」(參考列王紀下廿一:16)。傳說中,先知以賽亞就是被他凌虐致死的,甚至說南國猶大的滅亡都跟上帝無法寬恕他所犯的罪過有密切關係(參考列王紀下廿四:4)。後來先知運動中就以「瑪拿西在耶路撒冷的惡行」這句話,形容上帝必定降下災難懲罰違背祂旨意的子民(參考耶利米書十五:4)。
8.第三十三章1至9節:
這段經文很詳細地描述瑪拿西繼任他父親希西家王位之後,並沒有依循父親留下來的榜樣,反而是做出和他父親南轅北轍的行為;他父親希西家對上帝忠實,瑪拿西卻是一再悖逆上帝的教導,甚至惡劣到把自己的兒子當作牲祭燒獻給巴力神明。更嚴重的,是聖殿裡造了異教神明的祭壇,這點更讓上帝無法寬恕。因此,決定要讓猶大人民被外敵驅離這塊上帝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土地。
第1至2節,這裡說瑪拿西在十二歲繼任為王,且長達五十五年之久,可說是全以色列民族當中,執掌王權的時間不論北國以色列或南國猶大,都是最長久的一位。
第3至6節,這段經文詳述了瑪拿西所犯上帝甚為厭惡的事,包括他把父親希西家拆毀的偶像神明祭壇全都重新建造起來,而且還在聖殿裡面放置偶像神明的祭壇,殺了自己的兒子獻給神明,信奉占卜、巫術、求問算命的等等,凡是迦南人所有的宗教行為他都照單全收。因此,上帝極為生氣。
第7至9節,這段經文述說上帝怎樣回應瑪拿西在聖殿設置偶像神明和祭壇的事,強調因為他這種行為,上帝一定會把猶大人民驅離這塊上帝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土地。
9.第三十三章10至25節:
這段經文除了提到瑪拿西在被亞述帝國侵犯時,被捉拿帶去巴比倫後,才知道悔改。然後記載他結束統治的事,以及簡短的敘述他的兒子亞們繼任王位的事蹟。
第10至13節,從第10至17節的這段經文是歷代志特有之資料。在第10至13節的這段經文,說瑪拿西因為不聽從上帝的警告,於是上帝讓亞述帝國來侵犯猶大,並且將他打敗又俘擄了他,並把他帶去巴比倫。會帶去巴比倫,很可能那時是巴比倫還是個小國,是亞述屬下的轄區。瑪拿西被用「鉤子」和「銅鍊」帶到巴比倫,可說是極其痛苦的虐待。就在苦難中,他悔改了。知道是因為離棄上帝而帶來的結果。因此,他謙卑下來認罪。上帝垂聽他祈求的聲音,讓他得以返回耶路撒冷,繼續統治猶大。
第14至15節,當他返回耶路撒冷之後,就開始積極地修建防禦工事,不但把城牆加高,也在這防衛城鎮加派駐軍。更重要的,他同時拆毀了過去自己所建造的偶像神明和祭壇,他扔掉了這些偶像神明。
第16至17節,另一方面,他也恢復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上帝,並且命令猶大人民都必須要敬拜以色列的上帝,且只能獻祭給耶和華上帝。這樣說來,他確實是有很大的改變。可惜的是,歷代志的這個資料,在列王紀完全欠缺,以致於無法對照。
第18至20節,這段經文記載瑪拿西結束統治長達五十五年時間。他十二歲繼位,去世時六十七歲。由他的兒子亞們繼承王位。
第21至25節,亞們登基繼承父親瑪拿西當猶大國王,是在主前642年,那時他「二十二歲」,只有統治短短兩年時間,到640年就結束了。和他的父親瑪拿西執政五十五年相比,他顯然是極大的差距。但在這兩年中,他並沒有從他父親瑪拿西晚年懺悔的經驗得到教訓,卻是跟他父親瑪拿西早年帶領人民敬拜偶像神明一樣,離棄了上帝。歷代志作者在這裡,說他所做的甚至是比他父親瑪拿西還要嚴重。結果他的臣僕起來反叛他,把他刺殺了,立他的兒子約西亞繼承王位。
10.第三十四章:
從第三十四至三十五這兩章,都是記載有關約西亞王的事蹟。無論從哪方面看,約西亞都是猶大王國中,值得紀念的一位君王,也是一位成功的領導者。列王紀下第廿三章25節甚至這樣描述說:「在他以前,沒有一個王像他那樣盡心、盡意、盡力地事奉上主,遵行摩西所頒佈的法律;在他以後,也沒有一個王像他那樣。」連先知耶利米都給予很好的評價(參考耶利米書廿二:15-16)。
11.第三十四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介紹約西亞起來執政時,雖然還很年幼,但因為身邊輔佐的大臣都很有智慧,幫助他積極推動剷除所有的異教神明之祭壇和神廟、偶像等,帶領人民回來敬拜上帝。更重要的,他派人潔淨聖殿,也因此在潔淨聖殿時,意外地發現了法律書,這對整個改革信仰運動帶來極大的助力,這也是約西亞成功的地方。
第1至2節,短短兩節,卻是很重要的開場白。這裡說約西亞開始繼位是八歲的時候,那表示他根本無法料理國政,但他卻可以「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效法先祖大衛王的榜樣」、「遵行上帝一切的法律」等,這都在說明他的身邊有很好的幕僚幫助他認識上帝的約,使他知道重要的事,就是清除偶像神明,帶領人民回到上帝的教訓,聽從上帝的旨意。這些重要幕僚包括了先知、祭司都在內。在這段時期中出現的先知有耶利米、哈巴谷、以西結等人。他們三人當中,先知哈巴谷的時代背景比較欠缺。約西亞執政長達三十一年,這是在主前640至609年。
第3至7節,這段經文說他在經過八年後,也就是他十六歲時,就在身邊重臣輔佐之下,在他二十歲時就很積極地推動宗教改革的事,不但大力剷除所有的偶像神明,甚至處罰那些祭拜偶像神明的人,特別是偶像神明的祭司,都將他們處死刑。不但這樣,還把北國以色列一些城鎮的偶像神明全都燒毀。換句話說,他是只要有以色列民族居住的地方,他都會想盡辦法帶領他們重回上帝的懷抱。
值得注意的是第6節,這節說這項改革推到「北邊的拿弗他利等被蹂躪過的地方」,這表示亞述帝國對他的改革給予同意權?或是那時候的亞述帝國的國勢已經衰微,以致於無法干涉約西亞改革的工作?都有可能,不過以後者的可能性比較高。
第8至9節,除了大力剷除偶像神明外,他還派遣三個重要領袖去重修耶路撒冷聖殿,這三人就是: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耶路撒冷市長瑪西雅,和約哈斯的兒子約亞史官等。整修聖殿的錢,就是從人民奉獻到聖殿的錢,拿出來交給這些負責修聖殿的領袖。
第10至13節,這三個人就把錢交給負責修築聖殿的工人,且這些修築的工人都是相當可靠的,大家都盡忠於所受託的工作,因為約西亞也是個忠心於上帝的國王。
第14至18節,當大祭司負責監督修建聖殿時,在聖殿的庫房裡發現了「上主的法律書,就是上帝給摩西的法律書」,這不得了。他趕緊拿給沙番看。沙番很快地將這法律書帶到約西亞王那裡,大聲朗誦法律書記載的給王聽。
12.第三十四章19至33節:
這段經文描寫約西亞王聽到法律書所記載的內容後,驚嚇到趕緊用懺悔的心,積極地去推動改革的工作。並且派人去訪問女先知戶勒大,對於找到法律書的看法。然後,約西亞帶領全體猶大的領袖,要大家重新和上帝立約,決心要遵守上帝法律書上的記事去行。
發現「約」書的時間,大約是在主前622年左右,也就是約西亞廿六歲那年。有些聖經學者認為「約」書的內容就是申命記第十二至廿七章,或是利未記第十七至廿六章。更重要的是,約西亞是當著祭司、利未人和所有其他人民宣讀「約」書的內容。
第19至21節,約西亞聽到沙番念的法律書,驚嚇到趕緊撕裂衣服表示懺悔,然後馬上派人去求問上帝,希望更清楚上帝之所以會懲罰北國以色列,也可能會使猶大同樣面臨上帝的審判。
第22節,這些代表由希勒家祭司帶領,他們去求問一個女先知,名叫戶勒大,將在聖殿發現了法律書的事告訴戶勒大。
第23至28節,這段經文是戶勒大從上帝領受的信息轉告給這些約西亞的代表,要他們回去把上帝的話說清楚。這信息的內容就是耶路撒冷和猶大人民因為離棄上帝,導致上帝的憤怒無法止息。但約西亞因為對上帝忠實,因此,上帝會在他去世之前,不會懲罰猶大。這表示上帝會在約西亞安然地離開世間之後,才出手嚴厲懲罰猶大人民。
第29至30節,約西亞聽到先知戶勒大這樣的信息後,並沒有停止改革信仰的動作。他召集所有的猶大和住在耶路撒冷的所有領袖,都聚集到聖殿,也包括了祭司、利未人,和可以來的人民,不論是誰,要他們都到聖殿傾聽所發現的約書。
第31至33節,約西亞站在聖殿大柱邊,向上帝立約,表示要聽從上帝的話,一心一意地遵行法律誡命,凡約書上所記載的,都會切實遵行。他也要所有出席在場的人,以及全國人民確實遵行這項立約。就這樣,在他活著的日子裡,猶大人民確實這樣子做了。也因為約西亞這樣推動,使耶路撒冷再次成為「耶和華宗教」的信仰中心。
13.第三十五章:
就像他的曾祖父希西家改革時所做的一樣,約西亞也是帶領人民遵守逾越節,透過守這節期,表明上帝才是真正他們生命的主,是整個以色列民族生存的倚靠。
14.第三十五章1至19節:
這段經文記載約西亞除了下令要祭司、利未人忠於職守,全心全力在聖殿執行他們的任務,且要全體人民遵守逾越節,他要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民遵守逾越節,這跟他的祖父希西家相同(參考第三十章)。
第1至2節,約西以依照摩西法律規定的每年元月14日就是守逾越節的時間,並且下令祭司們在聖殿中執行任務。
第3至5節,這裡說約西亞下命令,不要再移動約櫃,這表示約櫃曾被移動過,很可能是因為在瑪拿西時代,因為將偶像神明放進聖殿,導致他們為了維護約櫃的「聖潔」,而將約櫃「藏」起來吧。約櫃與守逾越節,對整個以色列民族來說必定具有相當的意義,因為這兩項都是表明他們和上帝之間有不可分離的關係。然後他命令祭司和利未人都要遵守祖先大衛王和所羅門時代所訂立的職責去辦理他們應該有職分。不但如此,為了要徹底實行這項守逾越節的規例,他還要祭司和利未人去幫助每個家庭執行這項「潔淨人民心靈」的工作。而這裡所說的「以色列的每一個家庭」,指的是不僅在南國猶大,甚至包括了北國以色列人民的家庭。
第6至9節,為了要發動全體人民尊守逾越節,約西亞自己「捐出三萬隻綿羊、小羊、小山羊,和三千頭公牛」。因為有他帶頭捐獻,因此他的臣僕也自然地跟進,其他大祭司、祭司、利未人領袖等都跟著捐獻。這也說明了在上位者,若是以身作則,身邊的臣僕也會跟著學習。
第10至15節,這段經文可看出約西亞執行逾越節的禮儀,是非常有計畫,且是按照法律書上的規定按部就班地做。他不允許祭司和利未人是隨性,或是用應付的態度,而是嚴謹地執行每個動作。這些祭司和利未人也依照規定把獻祭過的牲畜分給人民。然後利未人來為自己和祭司預備需要的一切。大家都有份,不會有人欠缺。
第16至19節,就像這裡所說的,因為約西亞堅持遵守法律書上的規定,因此,所有一切禮儀就好像回到古老時代。時間長達七天,全體以色列人民都歡喜慶祝逾越節和除酵節。這也是從先知撒母耳時代以來,未曾有過這麼嚴謹的態度守逾越節了。這表示約西亞所做的,遠比他的曾祖父希西家還要徹底,可說是一個相當難得的君王。
15.第三十五章20至27節:
這段經文簡單的介紹約西亞晚年的情況,含意甚深。也說明了約西亞對國際情勢判斷有錯誤,導致出兵去攻打正準備去打亞述的埃及軍隊,結果自己卻不幸戰死沙場。
第20至22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出埃及王尼哥其實對約西亞還蠻客氣的。他不希望約西亞出來阻擾他討伐亞述。這也反應出當時的亞述正在衰弱中,才讓約西亞有機會順利且大刀闊斧地進行宗教改革,且可以讓北部的以色列國某些地區的以色列人民也跟著他。埃及想要出兵,很可能和當時巴比倫正在興起,埃及王尼哥想要藉著打壓亞述,嚇阻巴比倫日益壯大的勢力。但顯然對國際情勢不是很清楚的約西亞,卻不聽尼哥的建議,還是堅持出兵去阻止埃及。
第23至24節,就在米吉多的戰場地方,約西亞被埃及軍的箭射中而重傷。他就這樣去世。很可惜,才只有三十九歲而已。
第25至26節,他的去世連先知耶利米都感到相當哀傷,特地為約西亞作哀歌。很可惜這本所謂的「哀歌集」已經失傳。但他的去世,也是猶大和耶路撒冷居民最為難過的事。
16.第三十六章:
這章記載猶大末期幾位君王治國的情況。晚期的猶大已經難有什麼作為,這些君王都是附庸在埃及、巴比倫等帝國的轄制下,難有什麼改革作為,只能被逼得必須在強國之下苟延殘存,到最後終被巴比倫所滅亡。不過,歷代志作者在這本經書的結尾,是用塞魯士的興起之記事,讓這本歷代志的史書和以斯拉記連接了起來。
17.第三十六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共計記載了四個王,包括有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和末代君王西底家等四位。
第1至4節,這段經文記載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繼承王位。當時他二十三歲。但統治的時間相當短,僅有三個月時間(主前609年)而已,可說是猶大國歷代以來當王最短的一位。更可憐的是,他還被埃及王尼哥俘虜,並且用他來要脅猶大必須向埃及進貢多達「三千四百公斤」的銀子,和「三十四公斤」的金子。不但這樣,他還被廢了王位,改由他哥哥以利亞敬繼承王位。他也被尼哥改名為約雅敬。埃及國王可以把猶大王的名字改過來,已經很清楚在表示埃及對猶大有絕對宗主國的權柄。
第5至8節,這段經文是記載被改名的約雅敬執政的記事。他治國的年代是從主前609至598年。
基本上,約雅敬並沒有帶領猶大人民繼續敬拜上帝,而是去拜偶像神明。先知耶利米曾寫詩歌撻伐他,說他在國家那樣困境之下,還大興土木建造堂皇的宮殿享受(參考耶利米書廿二:13-19),真是悲哀的一件事。
就像前面所說的,巴比倫的興起,甚至連埃及都無法保護自己的附庸國猶大。列王紀作者說「埃及王和他的軍隊不再出兵到埃及境外的地方,因為巴比倫王現在控制所有從前屬於埃及的土地,從幼發拉底河直到埃及北部邊境」(參考列王紀下廿四:7)。約雅敬就在巴比倫帝國侵犯耶路撒冷之際被俘虜了。列王紀下第廿四章記載他之所以被俘虜,是因為他曾想試圖脫離巴比倫宗主國的掌控,但失敗了,且是嚴重的失敗。
第9至10節,這是有關約雅斤繼承王位的記事。他是在主前598至597年之間。他執政時間比約哈斯多出十天,是三個月又十天。在他的年代一樣,只能被巴比倫帝國予取予求,毫無抵抗的能力。後來,他也被巴比倫俘擄,然後由他的叔叔西底家繼承他的王位。依照列王紀作者的描述,說他在巴比倫當人質的時代,後來受到禮遇(參考列王紀下廿五:27-30)。
第11至12節,接續約雅斤為王的是西底家,他治理的時間是在主前597至586年。他是猶大國最後的一位君王。雖然在他執政時代曾試圖脫離巴比倫統治,可是不但沒有成功,相反的,還受到殘酷的懲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攻下耶路撒冷城之後,在利比拉審判他,並且在他眼前殺了他的兒子,然後把他的兩隻眼睛挖出來,還用銅鍊鎖住他,然後把他帶到巴比倫(參考列王紀下廿五:6-7)。歷代志的作者說這是因為他沒有聽從上帝的話,且帶領人民去敬拜偶像、污穢聖殿,不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警告,拒絕悔改,因此才會帶來這樣大的災難。
18.第三十六章13至24節:
這段經文記載耶路撒冷被攻陷,聖殿被燒毀,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去,猶大國就此滅亡,這是主前586年。另一段記載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帝國,這是主前538年的事。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釋放所有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返鄉。
第13至16節,原本西底家就曾發誓要效忠巴比倫帝國的,但因為他聽信身邊幕僚錯誤的判斷,以為背叛巴比倫會使他在人民當中更有權威。依照歷代志作者的見解,其實,上帝早就透過巴比倫來懲罰西底家,因為他頑固不肯悔改歸向上帝。理由就是第14至16節所說的,他們不但不肯悔改,還嘲笑上帝的僕人對他們的勸勉,上帝只好用這種方式來教訓西底家和猶大人民。
第17至19節,說明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殘酷的一面,對於任何猶大人民都不憐憫或同情。他把聖殿和王宮,以及所有官員的財寶都洗劫一空,全部帶到巴比倫去,他不但燒毀了聖殿,也摧毀了耶路撒冷城牆。
第20至21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更進一步地把戰後餘生的人,全部都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從主前586年開始,直到主前538年波斯帝國興起,打敗了巴比倫才停止。
第22至23節,這兩節經文應該是歷代志的「後記」。很簡單地介紹波斯帝國興起取代了巴比倫帝國,且波斯帝國可說是與巴比倫帝國極為不同;前者殘酷對待以色列人民,後者則是善待,並且還允許他們返回故鄉重建家園。這些事都記載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書上。另外也可從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中看到一些以色列人民在波斯帝國統治下的生活景況。
認識 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這兩本經書

通常談到以斯拉記這本經書時,很少單獨討論,都會與尼希米記一起論述,原因是這兩本經書原本是一本,在《希伯來文版本》聖經,以及最有權威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聖經也是一本,書名就是「以斯拉記」。在更早的時候,這本「以斯拉記」是和歷代志同屬於一卷經書。因為在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22至23節記載的經文,就與以斯拉記第一章1至4節記載的內容相同。因為在決定聖經正典的時候,歷代志先被列入,以斯拉記較晚,所以編輯的順序就放在歷代志下之後。
然來在教父奧利根(Origen,185~254 A.D)的時候,將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分成兩卷,並取書名為「以斯拉一書、二書」。後來的《希伯來文版本》聖經也在1448年跟著改成兩卷。由於這兩卷經書幾乎都談相同的事,在用字遣詞上也幾乎相同,且談及的故事內容有延續性,因此,很多聖經學者認為作者應該是同一人。
作者的用心明顯可知
不論是以斯拉記或尼希米記,這兩本經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重新整合分裂的以色列十二支派。整合的方法就是透過耶路撒冷聖殿的重建,來呼籲北方支族的以色列同胞回歸,並且同心仰望上帝應許的彌賽亞早日來臨。作者的用心可從以斯拉記第一章4節看出來:「如果在流亡的子民中,有需要幫助才能回去的,鄰居要幫助他們,給他們金銀、物品、牲畜,也要為耶路撒冷的上帝聖殿獻上自願祭。」這很快會想起早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的景象:以色列人民向埃及人索取金銀首飾和衣服,他們要甚麼,埃及人就給甚麼(參考出埃及記十二:35-36),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顯然有意將此次從被擄之地返鄉的行動,看成是另一次「新出埃及記」。雖然返鄉的家園是早年已經進入的應許之地,但重建聖殿的工作卻是在象徵著上帝就是他們的主,他們是上帝的選民。這很清楚是在代表著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要重新立約。特別在以斯拉記第七章描述以斯拉宣讀法律之書,有如當年摩西宣讀上帝的誡命一樣。作者用這種方式在鼓舞返回家園的以色列人民,讓他們知道新的國度即將來臨,過去的罪過將不會再被上帝重新計算,因為上帝已經完全赦免了他們的罪過。這就如同先知以賽亞所傳出的信息:「我們的上帝說:你們要安為我的子民,要安慰他們。要鼓勵耶路撒冷的人民,告訴他們:他們的苦難已經夠了;他們的罪已蒙赦免了。我已經徹底懲罰了他們的罪。」(以賽亞書四十:1-2)
最為現代人爭議的問題
這兩本經書最為現代人爭議的,乃是主張「排他」主義,就是反對與外族人通婚的事,尤其是以斯拉採取的態度更嚴厲,對那些已經結婚生子的人,除非他們能歸向上帝,否則,便要求離婚,甚至連兒女都要放棄,這實在是很殘忍的決定。雖然看起來尼希米的態度比以斯拉溫和了些,但今天的人來看這兩本經書,還是無法理解與外族人通婚的「罪」是甚麼。這當然和他們亡國之前,因為許多人與外族人通婚導致被誘惑而離棄上帝的事件有密切關係,而這種事從所羅門晚年被外族妻妾誘惑離棄上帝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參考列王紀上十一:2、十六:31)。在列王紀裡,許多與外族人通婚的國王,就跟隨著王后去拜巴力神明,最出名的例子就是以色列王亞哈,他的妻子耶洗碧。
在先知的觀點裡,因為婚姻的問題,導致對耶和華上帝的藐視,以致整個民族忘記上帝的救恩,甚至離棄上帝的法律誡命,更嚴重的是去拜偶像神明。因此,才有亡國滅族的危險。為了不再重蹈覆轍,以斯拉和尼希米從巴比倫返鄉之後,立刻做的事情,就是再次頒佈摩西法令,同時重建耶路撒冷聖殿,這二者同時進行有很深的意義:要表明重返家園的以色列人民,將會遵照摩西法律的規定,不會再犯惹起上帝憤怒的事。另外,他們將維護聖殿的神聖,使之不再被污穢。但要注意的是,這全都是從耶和華宗教信仰的觀點,不是從整體社會問題討論。
以斯拉與尼希米的貢獻
以斯拉其實是從巴比倫奴隸之地返國後,對以色列民族貢獻非常大的一位經學教師;他不但親自整理、抄寫聖經,甚至教導人民認識聖經──上帝的話。這對已經遺失的經典重新抄寫編撰,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抄寫經書、教導人民認識經書,乃是以斯拉在重建工作上最大的職責。而尼希米最偉大的貢獻,乃是全力推動聖殿的重建。如果沒有他努力排除一切的困難,重建聖殿的工作是否能成功,都還是個問題。而聖殿重建完成,對於重新整合分裂已經快四百年的以色列十二支派來說,實在是功不可沒。雖然北方以色列人民還是一再要恢復撒馬利亞的敬拜中心,但畢竟耶路撒冷聖殿具有相當的權威和號召力。
這兩本經書的主要大綱:
一、以斯拉記
1.第一至第六章:所羅巴伯和返鄉的以色列人民重建聖殿。
2.第七至第八章:以斯拉的工作。
3.第九至第十章:以斯拉譴責與異族通婚,及頒佈禁止雜婚命令。
二、尼希米記
1.第一至第七章3節:尼希米的工作:
2.尼希米記第七章4至73節:返鄉者名單。
3.尼希米記第八至第十章:以斯拉的工作。
7.尼希米記第十一至第十三章:尼希米的事蹟。

以斯拉記第一至二章

1.第一章:
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22至23節有記載,波斯皇帝塞魯士命令,要讓以色列人民回到耶路撒冷去,他並且要為以色列人民建造一座殿宇。而以斯拉記第一章開始就寫著:「波斯皇帝塞魯士登基的第一年,上主為要實現他藉著先知耶利米所說的預言,激動塞魯士下了一道詔令,用文字記下,傳送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看來,以斯拉記可以說是歷代志經書的續篇,是記載有關以色列人民返鄉,以及他們重新回到以耶路撒冷為宗教信仰中心,和他們的信仰生活之情形。
重新返回故鄉巴勒斯坦之後,他們改稱之為「猶大」,並不是只有猶大支族的人,而是全體以色列民族。但因為早在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消滅,北部支族的以色列人民多數被賣到各地去當奴隸,人口大量遞減。而南國猶大是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給消滅,但南國的以色列人民是被集體俘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他們是生活在類似集中營的迦巴魯河邊地區(參考以西結書一:1)。因此,當可以返回故鄉時,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猶大支族,其他支族的人已經是零散的多。因此,從巴比倫返回故鄉的人,後來就通被稱之為猶大人或猶太人)。
第1節,這節說「波斯皇帝塞魯士登基的第一年」,就是在主前538年,也就是他的軍隊在主前539年10月攻下巴比倫後,取代巴比倫統治巴勒斯坦。這樣,亞述帝國之內也有不少以色列人民當年被俘擄後,就居住在亞述統治區之內,如今也都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
塞魯士皇帝統治波斯的時間是主前559至530年,也是創立波斯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可說是以色列民族被外族統治的時代,最善待以色列民族的統治者。也因此,連先知以賽亞都稱他為上帝的僕人,要替上帝「牧養」子民,並且「執行旨意」(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四:28),甚至認為塞魯士就是上帝所膏立的君王(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五:1)。他的出現,早在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中,說以色列民族將在巴比倫經過「七十年」的奴隸生活,然後上帝會消滅巴比倫這個國家(參考耶利米書廿五:12-14)。從這一章也可看出,整個歷史改變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手在主導著。祂帶領順服祂旨意的子民走過最艱辛的路途,同時,也懲罰那些背棄祂的子民。
第2至4節,這段經文是有關波斯皇帝所下的詔書的內容,與第六章2至5節所記載的不同。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字;前者是用以色列人民被俘虜到巴比倫時代所用的希伯來文寫的,後者是用他們的母語亞蘭文寫成的,且是留下存為官方檔案資料之用。主要內容是關於重建耶路撒冷聖殿,使之成為敬拜的地方。
在這份詔書中,最特別的地方是塞魯士皇帝也承認耶和華上帝是他的上帝,對他啟示應該做的事,就是要差遣塞魯士皇帝幫助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重建荒廢的家園,並且重建敬拜上帝的聖殿。再者,這份詔書也提到要波斯的子民:「如果在流亡的子民中,有需要幫助才能回去的,鄰居要幫助他們,給他們金銀、物品、牲畜,也要為耶路撒冷的上帝聖殿獻上自願祭。」這就像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要離開埃及時,摩西要以色列人民「向埃及人索取金銀首飾和衣服」,用這種方式「以色列人帶走了埃及人的財富」(參考出埃及記十二:35-36)。這表明一個很重要的隱喻:以色列人民不是奴隸。因為奴隸不能帶走任何東西。他們是有尊嚴的族群,因此,離開時是富足的,不是空手回去。
第5至6節,說到不但皇帝塞魯士善待他們,因此,他的波斯人民也聽從皇帝塞魯士的命令,善待以色列人民,紛紛拿「值錢的禮物給他們,另外還有自願為聖殿奉獻的禮物」。
不過,在祖先出埃及時,他們是用「索取」的方式,也就是說因為有大災難發生在埃及,埃及人並不是心甘情願地主動拿出來給他們。之所以會給以色列人民,為的是要他們趕緊離開埃及,以免繼續帶來災禍。但現在的波斯人是自願地幫助出錢、出力幫助他們重返家鄉。第5節這裡特別提起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是因為這兩個支族是南國猶大的人民。可能北方的以色列人民已經被他們寄居地的人同化得很嚴重,因此,談論「以色列」這個名詞似乎有越來越遙遠的感覺。另一方面,猶大乃是以色列十二支族中最大族,人口最多,且早已經將西緬支族的人併入其中,且是集體被巴比倫擄去居住在集中營區中,因此,當波斯取代巴比倫時,就直接以「猶大」代表著全部以色列民族。
「祭司和利未人」,他們就是專事負責耶路撒冷聖殿祭祀禮儀工作的宗教師。現在波斯皇帝塞魯士說要幫助他們返鄉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因此,他們也在第一批返鄉浪潮中,而這第一批的行動,很可能就是在主前537年7月開始(參考三:1)。
第7至8節,這兩節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3節、第廿五章13至17節、以及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10節、第三十六章18節等經文都有記載說,巴比倫軍隊攻入耶路撒冷時,洗劫了聖殿許多貴重的器具。他們帶走這些聖殿器物,主要就是帶回去放在巴比倫人的神廟中,供俸給他們所崇拜的神明,表示他們的神打敗了以色列人民的上帝之意。但現在,波斯皇帝塞魯士消滅巴比倫帝國之後,決定釋放以色列人民返鄉回去重建家園和聖殿,他就將這些擄自耶路撒冷聖殿的貴重器物,全部都拿給這些準備返鄉回去的猶大人民。為了要表示真誠心意,塞魯士還特別派皇家財政大臣米提利達,由他親自將所有的聖殿物品都點交給「猶大省長設巴薩」帶回到耶路撒冷。「設巴薩」這名字是波斯名字,是塞魯士皇帝所任命的猶大省省長(參考五:14)。
第9至11節,這是一份簡單的清單,說明所有聖殿貴重的器物共計有「五千四百件」,設巴薩將這些器皿都帶回到耶路撒冷。
2.第二章:
這章主要是記錄從巴比倫返回故鄉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宗族名單總人數,這第一批人數共計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另外還有男女僕人是七千三百三十七名,以及男女歌手二百名。在尼希米記第七章也有一份相同的名單。不過兩份名單中的領袖人物不同;在以斯拉記只記載十一名,尼希米記則記載十二名,有意表明那是「十二支派」之意。再者,這份名單所提供的人數也和尼希米記第七章所提供的數目不同。
第1至2節,從這裡看到許多人打從開始就準備返鄉。這裡也提供了所羅巴伯等十一位領袖人物的名單。若是對照尼希米記第七章7節的名單,也或發現有差異,且尼希米記提供的名單是十二名,多了一位「拿哈瑪尼」,其他人名的差異,很可能是和拼音的方式有關。
第3至20節,這份名單主要是以家族單位記錄下參與返鄉行列的人數。
第21至35節,這份名單是以祖籍,也就是居住的城市作為登錄基準。
第36至54節,這段很重要,說明返鄉行列中,有一群人是專為了重建聖殿而加入了。他們是祭司和利未族人,以及聖殿的工人家族。可以這樣瞭解:整個亡國事件所要說明的意義是離棄上帝所帶來的結果。因此,返鄉最要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重建信仰。而在他們看來,重建信仰的第一步就是重建耶路撒冷聖殿,使之成為敬拜的中心。希望透過聖殿,再次連結以色列民族,並且回到上帝的面前。
第55至58節,這裡特別提到「所羅門僕人」的宗族,以及「聖殿工人」的後代,將這兩族群連結在一起,原因是當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之後,沒有消滅的迦南人。這些人包括有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等,所羅門將他們徵召當勞工,參與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的工作(參考列王紀上九:20-21)。這些人很可能都是懷有特別的技能。人數有「三百九十二人」。
第59至60節,有趣的是在這裡有一群人,他們是「無法證明自己是以色列人的後代」。但卻參與猶大人民返鄉的行列,這很像當年出埃及時,也有一群外族人跟以色列人民同行(參考出埃及記十二:38)。而現在這些人共計有「六百五十二名」。
第61至63節,這段經文是談到有關一些找不到族譜來證明他們是屬於祭司家族的人,他們是哈巴雅、哈哥斯、巴西萊等。因此,不能參與祭司的工作。因為摩西法律有很嚴格規定,「若不是亞倫的後代絕對不可以到祭壇向上主燒香」(參考民數記十六:40)。因為在摩西時代,曾發生過「可拉事件」。等到祭司透過「烏陵和土明」來證明他們確實可以參與祭司的行列才可以。
第64至67節,這段經文除了提供總人數外,也提供了運輸用的動物,包括馬、騾紫、駱駝,和驢等。這對返鄉交通有很大的幫助。
第68至69節,這裡很清楚說明他們返抵了故鄉耶路撒冷,且到已經被燒毀的聖殿舊址,必定是看見變成廢墟的聖殿,要在那荒廢的土地上重建聖殿,有著非常特別的生命意義。因此,許多族長都紛紛獻上「自願祭」的禮物,返鄉的民眾也熱烈地參與捐獻,共計有多達「金子五百公斤,銀子兩千八百公斤,還有一百件給祭司的禮服」等。從這裡也可看到這群返鄉的猶太人並不是貧窮者,應該可以說是經濟富裕的人。因此,才會有第65節所提到的「男女僕人」多達「七千三百三十七名」,佔整個返鄉人數的「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是六比一,應該是很高的比例。
第70節,這節也大略說明了返鄉後,這些不同家族和族群,就各自回去自己的故鄉、城鎮。而祭司和利未人,也有一部的人是住在耶路撒冷。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