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37期

歷代志上第七至十三章
1.第七章:
從第七章1節至第八章40節是記載約旦河西岸其他六個支族的族譜。族譜的名字有些地方的記載與其它經典的記載有差異;例如第七章6節有關便雅憫的族譜,在這裡只有記載比拉、比結、耶疊等三個名字,但在民數記第廿六章第38至39節則記載有比拉、亞實別、亞希蘭、書反、戶反等五個,就沒有比結、耶疊的名字。而在創世記第四十六章21節則記載便雅憫的兒子有十個,他們是:比拉、比結、亞實別、基拉、乃幔、以希、羅實、母平、戶平、亞勒等。這說明一件事實:亡國後的文士在蒐集祖先的資料時,有些已經遺失,且在口傳上也失去聯繫。另外,也有可能其中有些宗族已經跟其他宗族合併了。因此,不同的資料來源顯示出不同時代之間社會背景的差異。像在第七章這裡,就是介紹在軍事行動上有戰功的人為主要對象,因此,會一再強調他們是「能作戰的戰士」(第2節、第5節、第7節、第9節、第11節、第40節)。
2.第七章1至5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以薩迦的後代族譜。這段族譜可參考創世記第四十六章13節;民數記第廿六章23至25節。
第1至2節,這裡寫下了以薩迦的四個兒子,但延續記載的只有長子陀拉的後裔,說陀拉有六個兒子,且後來都成為「族長」,這些人在大衛王時代都是「英勇的戰士」。而緊接這句話的是「他們的後代有兩萬二千六百名」。表示這些人都是以能打仗的為計算人口數,且時間都是在大衛時代。
第3至5節,這段經文是延續陀拉的長子烏西,他的後代更興旺,不但「有許多妻妾和子女」,且他們的「後代中有三萬六千名能作戰的戰士」。然後在第5節作個簡單的結論,說以薩迦支族的族譜上,共計列了「八萬七千名能作戰的戰士」。將這句話對照士師記第五章15節,就會發現該支族的首領曾率領能打仗的勇士參與底波拉和巴拉聯合對抗迦南族的人。
3.第七章6至12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便雅憫支族,以及但支族的族譜。這段經文可參考創世記第四十六章21節、23節;民數第廿六章38至43節等。
第6至7節,有關便雅憫支族的族譜問題,在前面已經有提起。跟以薩迦族譜的差異,是這裡族譜把三個兒子:比拉、比結、耶疊,這三個兒子的後裔都詳細記載出來。第7節記下長子比拉的後裔,有「兩萬兩千零三十四名能作戰的戰士」。
第8至9節,這段經文是比結的後裔,也是一樣有「兩萬零兩百名能作戰的戰士」。
第10至12節a,這段是第三個兒子耶疊的後裔,也說這宗族有「一萬七千兩百名能作戰的戰士。
在第12節a句這裡出現「書品和戶品也屬於這支族」,這節在希伯來文聖經是「以珥的兒子書品和戶品」。可是找不到「以珥」是屬於便雅憫支族的資料,或是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兩宗族是屬於便雅憫的後裔。可是也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他們是屬於「但」支族的後裔。
值得注意的是,掃羅是來自便雅憫支族的人,而大衛是來自猶大支族。而這兩支族之間也因為統治權的問題,彼此間的瓜葛不少。因此,在提供族譜上和創世記的資料會有差異,確實有耐人尋味的地方。
第12節b,這裡寫著「但有一個兒子戶伸」。正確的寫法或許是:「戶伸是但的唯一的兒子。」
由於這支族是在迦南地的最北邊,也常被疏忽,也因此,在傳承族譜上可能因此而有遺珠之憾。
4.第七章13節:
這節是記載拿弗他利支族的名單。這節可參考創世記第四十六章24節;民數記第廿六章48節。而在創世記和民數記記載第四個兒子名字是「示冷」,在這裡則是寫著「沙龍」。這兩個希伯來文在母音有點差異,但卻有相同的字根。
5.第七章14至19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瑪拿西支族的族譜。這份族譜可參考民數記第廿六章29至34節,以及約書亞記第十七章1至3節。
值得注意的,是這支族被分成兩部分,一是在約旦河東岸,稱之為東瑪拿西支族;另一是在約旦河西岸,稱之為西瑪拿西支族。且在歷代志上第五章23至24節也有記載東瑪拿西支族的族譜。因此,這裡的族譜應該是只有西瑪拿西族譜的。
第14至15節,這裡非常特別,一開始就說「瑪拿西的妾」生下兩個兒子。這已經在暗示著,在東瑪拿西支族是妻子所生的後裔,而在約旦河西邊的瑪拿西支族則是由妾所生的後裔傳承下來。而持續寫下族譜是從次子瑪吉,不是從長子亞斯列。
在第15節特別有兩件事要注意,就是提起瑪吉「給戶品和書品各娶了一個妻子」,這讀起來很清楚,他是為兒子娶媳婦。在希伯來文聖經也是這樣。但在有的翻譯本,都是用瑪吉娶了妻子叫瑪迦。
另外一點,就是這節記載「瑪吉的次子西羅非哈。西羅非哈只有女兒。」這句話也為民數記第廿七章1至11節,以及第三十六章有關繼承財產的問題連結起來。
第16至17節,這裡記載瑪吉的後裔,也都是基列的後裔,回應了第14節所提到的「瑪吉生基列」,而瑪吉是瑪拿西的兒子,因此,基列就是瑪拿西的孫子。
第16至19節,這裡特別提到「基列的妹妹哈摩利吉」生下的後裔。但是聖經中沒有關於哈摩利吉的任何資料。
6.第七章20至29節:
這段經文是有關以法蓮的族譜資料。這段經文也可參考民數記第廿六章35至37節。
第20至23節,在這段經文中,不僅是提到族譜名單,更重要的是在21節特別提到以法蓮有兩個兒子「以謝和以利」,他們兩人都因為「偷了當地迦特人的牛而被殺」,簡單的一句話,說出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之後,並不是很遵守規矩,且有強欺弱的現象出現。
第24至27節,這段經文有兩件事值得注意,一是以法蓮有個女兒叫「舍伊拉」,她建造了三個城市,這也說明了舍伊拉能力之強,並不亞於男人。再者,也提到以法蓮有個孫子,名叫約書亞,他就是後來繼承摩西成為以色列人民的領袖,繼續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的。
第28至29節,這兩節說到約瑟兩個兒子,包括以法蓮和西瑪拿西所居住和控制的地區。
7.第七章30至40節:
這段經文是亞設支族的後裔族譜。資料可參考創世記第四十六章17節;民數記第廿六章44至47節等。
第30節,這節記載的資料和創世記的資料相同,但和民數記只有記載三個兒子,少了亦施瓦。但三份資料都有提到女兒西拉。
第31至39節,這些族譜的名單是從比利亞,也就是亞設的第四個兒子傳承下來,表示這個宗族最為強盛。
第40節,強調這些宗族都是能夠參與戰爭的戰士,也是傑出的領導者。雖然這樣,在底波拉和巴拉帶領以色列人民抵抗迦南人時,他們卻是在岸邊逗留觀望(參考士師記五:17),沒有積極參與救助的工作。
8.第八章:
這一章再次記載便雅憫的族譜,除了和前面第七章6節記載的三個兒子名字有差別外,也和民數記,以及創世記所提供的族譜資料不同。
這份族譜的特色是重點放在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觀點(參考第28節、第32節),因為耶路撒冷城後來成為猶大為主的以色列帝國,且在所羅門後的南國,是以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族為主要成員,另一支族是西緬已經被猶大併入。因此,便雅憫支族在南國猶大成為主要族群之一。
再者,由於掃羅是以色列人民建立君王制度後,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的第一位君王,而他是便雅憫支族基士的兒子(參考撒母耳記上九:1-2、十:1-2),因此,說便雅憫支族的族譜時,作者很自然地凸顯了掃羅的重要性。
9.第八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便雅憫後裔的族譜。
第1至7節,這份族譜中,只記下了便雅憫的長子比拉之後裔。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後代是「被迫移居到瑪拿轄」,聖經中並沒有提供資料說明被迫之因。
第8至12節,這裡特別提到沙哈達離棄了兩個妻子「戶伸和巴拉」,但戶伸有替沙哈達生下兩個兒子。
第13至16節,這段族譜實在看不出和上面所提族譜的那些後裔有何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3節這裡特別提到「他們趕走了迦特的居民」,這迦特,就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市之一,大衛曾在這裡加入該城國王的軍隊(參考撒母耳記上第廿七章)。後來,他的侍衛軍中,至少有六百個人是來自迦特的(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五:18)。
10.第八章17至40節:
這段經文記載定居在耶路撒冷的便雅憫支族的後裔,特別提到掃羅的家族。
第17至18節,這段經文是屬於以利巴力的後裔。
第19至21節,這是示每的後代。這位示每就是極力對抗大衛的領導者,他在大衛被兒子押沙龍逼宮離開耶路撒冷時,詛咒大衛。而當大衛敉平押沙龍叛亂後,在回耶路撒冷的途中,又出來請求大衛寬恕的人。後來,大衛晚年將王權移交給兒子所羅門時,交代所羅門必須殺死示每(參考列王紀上二:8-9),而所羅門也確實完成了大衛的這項遺囑(參考列王紀下二:36-46)。
第22至25節,這段經文是關於沙煞的後裔。
第26至27節,這段經文是關於耶羅罕的後裔。
第28節,從以利巴力(第17節)開始,直到耶羅罕的後裔,都是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宗族。
第29至31節,這段經文是基遍城的開拓者耶利的後裔。他和他的後裔都居住在此地。
第32節,這是米基羅和他的後代,居住在耶路撒冷。
第33至34節,這段經文是關於掃羅的族譜。這裡提到約拿單,就是大衛的好友。後來掃羅和他的前面三個兒子都同時戰死沙場(參考撒母耳記下三十一:2),只剩下伊施‧巴力,這名在撒母耳記下第二章8節其他地方都是用「伊施波設」這名字。
第35至37節,這段經文是關於米迦的後裔。
第38至39節,是關於亞悉的後裔。
第40節,這節強調便雅憫族的特長,就是弓箭高手。
11.第九章:
可以這瞭解:第九章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第3節、第4節、第7節、第9節、第14節、第17節、第34節、第38等節),以及猶大支族和便雅憫支族的後裔(包含了掃羅的後裔在內)為主要對象。作者想要表達一個思想:耶路撒冷將再次成為敬拜上帝的中心。從所羅門王去世後的分裂王國,直到主前586年亡國於巴比倫帝國之下,以色列民族是在過俘擄的生活環境下才再次結合起來。因此,也可看出亡國的苦難,在某一方面來說也看出是上帝的賜福。上帝透過以色列人民在亡國期間的苦難,也帶給他們極大的賜福──結合的民族。因此,結合後的以色列人民,返國後就稱之為「猶大」,因為猶大已繼承了雅各「長子」的名份。
再者,從北國以色列九個支族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消滅並將人民俘虜去當奴隸,以及被強迫與外族通婚之後,直到波斯帝國取代了巴比倫帝國統治迦南地,這樣歷經了將近兩百年(主前538年之後開始返鄉的浪潮),有許多以色列人民已經在外邦之地生根,甚至成為以色列人民眼中的「外邦人」了。他們因為有固定的生活,或是已經完全外族化了,並沒有隨著返鄉的人潮走。
另一方面,返國後的以色列人民,因為得到重建聖殿的機會,因此,擔任祭司角色的利未族人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也是此章經文用許多篇幅介紹利未族人的後裔和他們在聖殿中祭祀的工作之因。
這章在信仰上的意義非同小可,因為這至少說出一個重要的認識:以色列民族被擄到外國去,並不是結束,而是他們能夠生存了下來,且是重返故鄉重建家園,這點才是整個族譜記述的中心思想。這也在說明一件事:上帝和他們同在。就如同早年他們出埃及進入曠野漂流時,上帝與他們同在一樣(參考撒母耳記下七:6-7)。再者,這章也特別提到返鄉之後,第一件是就是重建聖殿,然後派利未族人護守著聖殿。因此,這章大部分篇幅就是將居住在耶路撒冷,以及定居聖殿的守衛,和其他利未族人都登錄下來。
歷代志的作者用「忠於上帝,國家就興旺;反之,國家就敗亡」這樣的觀念看整個民族的興衰。族譜也依照這個思路及方向編寫的。看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信仰內涵,卻是整本聖經的主要教訓和規則。
12.第九章1至9節:
這段經文描寫主前538年,當波斯帝國打敗了巴比倫帝國之後,波斯皇帝塞魯士決定釋放所有以色列人民讓他們返回故鄉重建家園。這裡記載最先返回家鄉的族群。
第1節,這節也為歷史下個一個重要註腳:前面第一至八章,就是這裡所說的「所有以色列人」。接著這句:「猶大人因犯罪而受懲罰,被擄到巴比倫去。」說明猶大會亡國,人民會被擄,都是和他們得罪上帝有分不開的關係。而這裡的猶大,也是在代表著整個以色列十二支族,因為剩餘的殘存人民,就是以猶大支族最多。
第2至3節,這裡說最先返回故鄉的,就是一般人民,還有就是祭司、利未人,和聖經工人。接著有「猶大、便雅憫、以法蓮,和瑪拿西支族的人住在耶路撒冷」,這表示耶路撒冷雖然在巴比倫帝國摧毀之下,已經成為廢墟,但他們仍舊將耶路撒冷當作最重要的聚集之地。
第4至6節,這裡特別提到猶大支族返鄉的宗族最多,共計有「六百九十個家族」,他們都聚集在耶路撒冷。且在他們當中有出現幾個重要的領導者,包括有烏太、亞帥雅、耶烏利等。
第7至9節,這段經文是關於便雅憫支族的人。他們共計有「九百五十六個家族住在耶路撒冷」,有幾個重要的領導者,包括有:撒路、伊比尼雅、以拉、米書蘭等。
13.第九章10至16節:
這段經文是關於返鄉的祭司、利未族人之概況。
第10至13節,這段經文是關於祭司族群返鄉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他們共計有「一千七百六十人;他們都善於處理聖殿的事務」,因此,可以很快就幫助以色列人民辦理獻祭的各項敬拜事宜。這裡記載六個家族領袖,包括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亞薩利雅、亞大雅,和瑪賽等。他們都是屬於第一批從巴比倫返鄉的祭司群。
第14至16節,這裡提供七個宗族的名稱,這七個宗族中,有四個是有家族譜系背景,包括有示瑪雅,他是屬於米拉利宗族;瑪探雅,他是屬於亞薩宗族;俄巴底,他是屬於耶杜頓的宗族;比利家,他是屬於以利加拿的宗族等,另外有三個助手,就是拔巴甲、黑勒施、迦拉等。
14.第九章17至34節:
這段經文說明定居在耶路撒冷,專門負責守衛聖殿的宗族,以及負責聖殿內部獻祭等器皿物品的利未人。
第17至21節,這是專門負責守衛著聖殿守門者,共計有四個宗族,包括有沙龍、亞谷、達們、亞希幔等,看守東西南北四方的門。這些守衛者都是居住在東門入口處,這東門就是耶路撒冷聖殿的正門,也是最重要的門。然後由可拉族的沙龍和他的兄弟,負責看守進入聖幕內的門禁。
第22至27節,這段經文進一步描述守衛的情景,包括選出來守衛聖殿的入口者,共計有「兩百十二人」,在大衛王和先知撒母耳時代就已經開始有這樣的工作。負責督導守衛的就是利未人,不僅要管理守衛人員,也要管理聖殿裡的房間和庫房,還有負責開關聖殿的門。
第28至30節,除了上述管理工作外,另外有一批利未人,是專門負責聖殿裡面禮拜時要用的各項器皿,使用前後都必須切實清點過,以免有損傷或是遺失。另外有的利未人負責保管獻祭的用品,包括麵粉、酒、橄欖油、香、香料等等,因為這些是為了獻祭而準備,因此,也有利未人負責調配香料,製作香、蠟燭、供餅等物。
第31至34節,沙龍的兒子負責預備要烤的祭物,而哥轄宗族的人則是專是負責安息日聖殿裡所需要的供餅。另外有些利未人負責聖殿音樂,這部份的人,因為每天都有獻祭禮儀,由於音樂、香、蠟燭、供餅等這些物品都不能斷,因此,負責這些工作者,就必須居住在聖殿裡專門為他們準備的房間。而他們這些都是來自不同宗族,因此,每個宗族的族長也都必須居住在耶路撒冷,以便臨時要調派人員駐進接替工作,能夠很有彈性。
15.第九章35至44節:
這段經文是掃羅的族譜。這段經文可以參考第八章28至39節,就有發現在第八章29節說:「耶利開創了基遍城,定居在那裡。他的妻子名字叫瑪迦。」而第九章的這段經文,就是重複敘述第八章29節一次。
第35至38節,這段經文先記載耶利的兒子們和下一代孫子的名字。
第39至44節,這段就記載尼珥生下基士,而基士生了掃羅。接著說掃羅有四個兒子,前面有提起過,他的四個兒子的前三個,都和他在戰場上死去,剩下伊施‧巴力,這名字後來大多被稱之為伊施波設。
16.第十章:
這章主要描述掃羅領兵在對抗非利士人的時候,他和三個兒子都因此戰死沙場。詳細的情景可參考撒母耳記上第三十一章。也可看出這一章是為第十一章的大衛王朝故事作準備。仔細將這章對照撒母耳記第三十一章所記載的,就會發現兩章的內容是大同小異,只是歷代志的作者以第13至14兩節,說掃羅王會戰死的原因,是對上帝不忠的緣故。這一點也是歷代志作者編輯此書的中心思想,和列王紀的作者態度相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對上帝忠實,才是生存的唯一之道。離棄上帝,背棄上帝的教訓,等於自取滅亡。他用掃羅「求問死人的靈,而不求問上主」來說明掃羅的家族和在他們統治之下,以色列人民遭受災難的原因。作者主要目的是要警惕後代的統治者,這一點可從作者用「因此上帝擊殺他」這句話看出來,掃羅的死,其實就是上帝的意思,為的是要懲罰他的背叛。
17.第十章1至7節:
在撒母耳記上第廿八章1節就先提起「非利士人召集軍隊攻打以色列人」,然後在第廿九章1節說:「非利士人把他們所有的軍隊集合在亞弗;以色列人在耶斯列谷的溪旁紮營。」接著在第11節又說「非利士人繼續向耶斯列進軍」。現在這裡說兩軍在基利波山打仗。而以色列人死傷慘重。
第1節,非利士人可說是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居住之後,最大的威脅,他們經常騷擾、侵犯以色列人,而且統治時的手段相當強悍。這裡說他們和以色列人民打仗,以色列軍隊是死傷慘重,大家都逃跑了。這裡說連國王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也都逃跑。
第2至3節,這兩節說掃羅在逃跑途中因為被箭射中而受了重傷,而他的三個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和麥基‧舒亞等都被非利士人殺死。
第4至7節,掃羅因為身受重傷,他不想被非利士人殺死,就請他的侍衛把他殺死,因為他怕被俘擄時,還會被凌辱。可是他的侍衛不敢對他下手,掃羅只好自己動手,他伏在自己的刀上「自殺」。就這樣結束了掃羅的統治時代,也因為這樣,耶斯列城的以色列人民都棄城逃跑,該城因此陷入非利士人手中。
18.第十章8至14節:
從這段經文可看出非利士人手段的殘酷,也難怪以色列人民向來害怕他們。
第8至10節,非利士人除了把戰死在沙場的以色列官兵之衣服剝掉外,當作戰利品外,也同時割下了掃羅的頭,然後把掃羅和三個兒子身上的戰衣、武器都拿去獻給他們的神大袞,又把掃羅的頭掛在大袞的神廟裡,用來獻祭給他們的神。這點和撒母耳記上第三十一章10節說非利士人將掃羅的屍體釘在「伯‧珊的城牆上」不同。且從撒母耳記第三十一章12節的記載來看,他們除了將掃羅的屍體釘在牆上外,連他三個兒子的屍體也一樣受到這種殘酷的待遇。
第11至12節,基列城的人聽到這消息很難過,於是他們派出勇士去將掃羅和他兒子的屍體奪回來,帶到「雅比」,並將他們葬在那裡的一棵樹下,並且禁食七天。而在撒母耳記上第三十一章12節,有提到是先將這些屍體火化之後,才將骨灰埋葬。基列雅比城的人民會這樣做,是對掃羅表達一種感恩的態度(參考撒母耳記上第十一章),因為掃羅曾經拯救該城的人脫離亞捫人的侵略。
第13至14節,這兩節是歷代志作者給掃羅下的評語,認為他會有這麼悽慘的下場,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因為他不但沒有聽上帝的話,反而是去求問死人的靈(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八:8)。因此,上帝懲罰他,並且把他的王位給了耶西的兒子大衛。
19.第十一章:
從第十一章開始,直到第廿九章止,都是記載有關大衛王朝的種種事蹟,可見無論是撒母耳記或是歷代志的作者,都對大衛王相當的重視。
前面有提起過,歷代志就是以大衛和所羅門兩位君王為主軸架構起來的。上卷以大衛王朝為主軸,下卷以所羅門建造聖殿主軸。然後才述說南國猶大歷代君王統治的情況。
20.第十一章1至9節:
這段經文可參考撒母耳下第五章1至10節。在這裡歷代志上作者只簡單記載大衛被擁護為以色列王的經過。重點放在大衛是全以色列人民共同擁護出來帶領他們的王,由於「上主──萬軍的統帥與他同在」,這句話可說是大衛一生的寫照。作者用這樣的句子有一個明顯的目的,就是君王制度固然是好,但要平衡君王的權利,只有回到信仰的層面,才能使人學習謙卑、認罪,也唯有這樣,才不會發生集大權於一身的君王濫用權柄,而是會學習知道自己的軟弱和有限,也會有犯錯的可能。大衛一生的經歷就是這樣在說明這樣的信仰認知。
第1至3節,這裡所說的「以色列所有的人」,和「所有以色列的長老」,這樣的詞句就是指北方的以色列支族。希伯崙是在耶路撒冷南邊。他們來請求大衛作為他們的王,並且在上帝面前和大衛立約,表示願意順服之意。因此,他們就「膏立」大衛作以色列的王。
第4至6節,這段經文是記載大衛率領以色列軍隊去進攻耶布斯人的城,也可看出這城在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之後,直到掃羅當政時期都還沒有被攻打下來。也因為這城剛好隔閡著南部的猶大、便雅憫和西緬支族,久了之後,就和北部支族的同胞疏遠了。大衛決定打下耶布斯人的這城,是很有智慧的。後來果真打下來,就改該城的名為「耶路撒冷」。由於耶路撒冷是在山丘上,因此易守難攻。為了鼓舞以色列軍隊攻進城去,大衛用最大的獎賞,就是誰最先打進去,誰就當統帥(有如今天的國防部長)。
第7至9節,果然,重賞之下出勇夫,約押,原本就是大衛身邊的大將,他第一個率兵攻入耶路撒冷城。因此,他當了元帥。大衛將該城整建的更堅固,且將王宮遷入該城內,因此,該城又稱之為「大衛城」。
整個大衛的事蹟,可用這句話來形容:上主-─萬軍的統帥與他同在。
21.第十一章10至47節:
這段經文記載對王朝建立有功勞者的名單。這段經文也可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廿三章8至39節。這裡,歷代志作者先給這段記事作個簡介(第10節),然後才開始逐一介紹。
第10至14節,因為大衛手下有勇士,且都是忠心耿耿的將領,因此,在上帝賜福之下,他所治理的以色列國就日漸強壯。
這段經文先介紹大衛身邊的三個重要人物,包括有雅朔班、以利亞撒,但沒有寫出第三個,這第三個應該是「沙瑪」。依照撒母耳記下第廿三章11節的記載,他才是在田裡阻擋非利士人追殺以色列人民的那位勇士,而不是以利亞撒。撒母耳記的作者說以利亞撒和大衛阻擋非利士人繼續攻擊後退中的以色列人民,且是一直不停地揮動他手中的劍,直到手僵硬了。
第15至19節,這段經文特別提起三位勇士,他們為了大衛想喝伯利恆城門邊的井水,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取水來給大衛喝,不過大衛不敢喝,因為那是勇士們用生命換取得來的。因此,他將之獻給上帝。大為如此行正表示將最好的、最珍貴的禮物獻在上帝的面前。其實,這個故事主要也在說明:大衛真正的心意是很想佔領伯利恆,因為佔領了伯利恆,就可以喝那裡的水。對當時的人來說,擁有井水,等於擁有生命的保障一樣。可是,大衛的部下並不完全明白他的意思。後來他將那些水獻給了上帝,也是在表明他要用生命的力量,攻入伯利恆。
第20至25節,在這段經文中,主要在介紹另外幾位英勇的戰士,也是領導者。他們就是約押的弟弟亞比篩,他是「三十個勇士」的首領。要注意的是「三十個勇士」,在希伯來文聖經是用「三勇士」。第二位是比拿雅,後來他就是大衛最為倚重的侍衛長。也因為他擁護所羅門繼任為王,跟約押擁護亞多尼雅分邊。後來所羅門繼任為王之後,將約押處死,升比拿雅接替約押當元帥。
作者在描述大衛的這些勇士們,不是因為力氣的強大成為勇士,而是因為他們有聰明的智慧,知道怎樣對付比他們更強大的惡勢力,例如亞比篩一個人可以對付三百個人(第20節);比拿雅可以在坑裡打死一隻獅子、殺死一個埃及巨人。
第26至47節,這就是大衛身邊三十個勇士的名單。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名單中也出現了赫人烏利亞,大衛因為愛上他的妻子拔示巴,而謀殺了這位愛將(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勇士中,並不全部都是以色列人民,除了烏利亞是赫人外,也可看到洗勒是「亞捫人」、伊特瑪是「摩押人」。可看出大衛有足夠的胸襟,接納外族人來加入他的軍團,且是讓他們領軍。
22.第十二章:
在前一章是介紹大衛的愛將,這一章則是介紹許多跟隨在大衛左右的人。這些人有的是士兵,他們甚至是掃羅原有「能征慣戰的兵士」;有的是從別的支派來投靠的勇士,這主要在說明大衛怎樣獲得一般人民的愛戴,他確實是個好的領導者,大家對他有信心。作者用「上帝的靈感動他們當中的亞瑪撒」(第18節)這句話,表示這些來投靠的人也是因為上帝的靈感動而來。換句話說,是因為上帝的幫助,才使大衛在逃亡的時候,也得到上帝特別的幫助,因為他一直是上帝忠心的僕人。
23.第十二章1至15節:
這段經文背景可以從撒母耳記上第廿七章5至7節的記載,當時大衛在逃避掃羅的追緝時,他跑到迦特城去投靠迦特王,因此,掃羅不敢再去追緝,而大衛向迦特城王亞吉請求給他管理一座城,於是他得到洗革拉城,大衛就住在非利士人的地方前後十六個月。
第1至2節,這兩節說當大衛在治理洗革拉城的時候,許多便雅憫支族的勇士紛紛來投靠大衛,而且他們都是受過很好訓練,會使用武器的兵士。
第3至7節,這裡列出了一份投靠者的名單共計有23名。但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當中有一位是基遍人以實買雅,他是傑出的戰士,也是「三十勇士的首領」,這表示不僅是他投靠而已,而是帶了他的跟隨者,且都是勇士。這就大大增加了他在洗革拉的實力。
第8至13節,這段經文說當大衛在曠野要塞的時候,有迦得支族的人,他們也都是善戰的勇士,也紛紛來加入大衛的陣營,這些人都是受過很好的軍事訓練,而且動作就像山鹿那樣敏捷。其實,這些人可說都是領袖人物,共計有11名。可以想像得到,這些人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第14至15節,就像前面所提起的,這11位來投靠的迦得支族者,都是領導人物,他們每個人可以帶領一千兵士,最少也可以領一百人衝鋒陷陣的帶兵官。從第15節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實力。
以上這些都在說明大衛之所以會日漸強壯勝過掃羅的原因,而他確實是個有能力的領袖,會吸引更多的人來接近。
24.第十二章16至22節:
這段經文談到另外又有便雅憫支族的人,和猶大支族的人,以及瑪拿西支族的人來投靠大衛。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至2節已經有提過便雅憫支族的人來投靠大衛,現在又說了一次,這表示連掃羅自己族人都喜歡大衛,可見掃羅已經失去了民心。因為他族裡的人,幾乎都喜歡站在大衛那邊,與他共創新的時代。
第16至17節,這裡說有便雅憫支族的人和猶大支族的人,聯袂來找大衛,要投靠他。大衛確實心裡有所懷疑,但他並不怕他們是假裝來投靠,然後要出賣他。他還是歡迎他們來投靠,但提醒他們知道:上帝會鑒察他們真實的內心,只要知道他們想要出賣他,上帝會作主,懲罰他們。
第18節,這些人聽了大衛的話之後,隨即有一位後來當上了三十勇士的首領,這人就是亞瑪撒,他突然被聖靈感動,而大聲高喊,說他們是大衛的人,與大衛站在一起。因此,大衛真心的歡迎他們。
第19至22節,這段經文是提到瑪拿西支族有人來投靠大衛,背景和撒母耳記上第廿九章,本來非利士人準備要打以色列,這時,原本大衛是投靠在非利士陣營的迦特王亞吉那裡,亞吉王把洗革拉城給他管理。因此,當這次非利士人要出兵打以色列人民時,非利士人看見大衛在非利士人的軍隊中,很不舒服。因為他們過去曾與大衛交戰好多次,每次都打輸。現在雖然大衛是投靠在亞吉王麾下,但就怕在最重要的關頭,他會陣前倒戈,如此的話非利士人一定會慘敗。因此,這些非利士人領袖建議把大衛差遣回去固守洗革拉城。就在他率兵返回洗革拉城途中,有瑪拿西族的人來投靠他。這裡特別強調這些來投靠大衛的,「個個都是率領千人的軍官」,都是「英勇的戰士」。
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投效大衛,因此大衛的軍隊很快就成為強大的勁旅。」這點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其實,這句話也已經在說明,來投靠大衛陣營的人是涵蓋了以色列十二支族的人,這表示以色列人民全部都支持大衛。
25.第十二章23至40節:
這段經文記載大衛尚在希伯崙的時候,就像前面所描述的,許多相當優秀的軍官、領導人才都紛紛來投靠大衛,也因此壯大的大衛的聲勢和實力。
第23至37節,這裡說出來幫助大衛取代掃羅王統治以色列功臣,其實包含了十二支族都有人來加入,而來投靠在大衛行列的這些人,都是「受過訓練的戰士」。這裡列出了十二支族來投靠大衛陣營的名單和數目,共計投靠者就多達十二萬人,且這些人都是受過訓練,能使用各種武器的人。換句話說,大衛已經有一支堅強的軍隊,不論是要攻擊哪個族群,都不是問題了。
值得注意的是來投靠者,不但有利未支族的人,而且還包括了祭司族群,有亞倫後裔,也有撒督後裔。另外,雖然前面有兩次提起便雅憫的人來投靠,但這裡特別強調,便雅憫支族的人大部分都是支持掃羅的。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提起「但」支族、「亞設」支族,以及約旦河東岸的三個支派都有相當多的投靠者,表示大衛不但在自己的猶大族群獲得支持,且在其他支族中都獲得有力的支援。
第38至40節,這段經文說明大衛的部隊實力不但強,更重要的是大衛深獲民心,因此,這些部隊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來自各支族的人提供這支強大部隊的軍需用品,特別提到以薩迦、西布倫、拿弗他利等提供的補給相當充分。這種態勢看起來,就是已經在宣告大衛就是全以色列十二支族的王。
歷代志作者的重點,就是大衛王朝的興旺,是因為大多數支持他的人,都是心無二意的人,他們團結一致地支持大衛。這一點正是上帝恩待大衛的主要原因。
26.第十三章:
從第十三章開始,直到第十六章止,都是在描述大衛如何迎接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城的事件。歷代志的作者將大衛王當成是此經書的中心人物,而耶路撒冷聖殿則是作者編撰此經書的主要題旨。
這章也可以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六章1至11節。仔細對照這兩處的記載,就會發現此章的第1至4節,在撒母耳記並沒有出現,特別是大衛強調要派人去告訴「住在各城的祭司和利未人,請他們都來這裡跟我們相聚」,主要目的是要迎接上帝的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城。換句話說,大衛要運約櫃進入耶路撒冷,有通告所有以色列人民,特別是讓祭司和利未人知道,這件神聖的大事,都必須出席,且要用舉國歡慶且神聖的大事來看待。再者,之所以需要通知利未人,是因為只有他們才可以搬移約櫃(參考歷代志上十五:2)。
第1至4節,這是大衛在執政之後,且是從原來在希伯崙作王,換到耶路撒冷城了。這時候,他認為應該將約櫃迎進耶路撒冷才對。其實,他是打算先運進耶路撒冷,然後才選個美好地方作為蓋聖殿、安置約櫃的地方。因此,他召集將領討論有關運送約櫃的事。在徵求大家同意之下,他向全國人民宣告,要運約櫃入耶路撒冷城。他又特別強調說,過去約櫃一直放在基列‧耶琳,是因為掃羅沒有重視約櫃的緣故。這句話,說明了大衛和掃羅之間的差異;大衛是重視與上帝之間立約的君王,而這一點也是歷代志作者主要強調的。
約櫃,這是用來象徵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同在。因此,有約櫃在,就表示上帝在他們當中。反之,就是沒有。因此,約櫃就成為以色列人民宗教生活的中心。
第5至8節,當決定之後,大衛就號召全國人民都跟他到基列‧耶琳去迎接約櫃入城。大衛將約櫃放在「一輛新的車上,然後由烏撒和亞希約在前面領路。依照撒母耳記下第六章3節的記載,他們是亞比拿達的兒子。然後,大衛和所地人民都盡情地歡樂慶祝,就像嘉華年會一般。
第9至11節,沒有想到,當拉車的牛差點絆倒時,烏撒趕緊伸手扶住約櫃,沒有想到上帝卻因此大大發怒,導致烏撒因此死在那裡,這件事大衛很不高興。
為什麼會造成烏撒的死亡?這是一個常被提起的問題。依照歷代志作者的觀點,大衛雖然有很好的心意,但是運送約櫃是一件非常神聖的大事,不可隨便由一般人來搬運,必須是具有祭司資格的人才可以,這一點是歷代志作者的用意,這一點可從第十五章13節大衛召集祭司、利未人來時說明的原因看出,他說:「由於前次你們(指祭司、利未人)沒有跟我們一起去抬約櫃,上主──我們的上帝懲罰了我們,因為我們沒有照規定敬拜他。」
第12至14節,由於這件意外的事件,讓大衛心生害怕,不敢繼續運送約櫃,而將約櫃暫時安置在迦特城人俄別‧以東的家裡。從第十五章21節、24節,以及第廿六章4至5節的資料來看,就可明白俄別‧以東乃是利未人。由他看守約櫃也是符合原有的用意。約櫃在這裡停留了有三個月時間,很特別的是:約櫃停留期間,上帝特別賜福給俄別‧以東。這也說明了大衛之所以要將約櫃運送入耶路撒冷城之因。因為只要有上帝同在,就是最大的福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