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27期

撒母耳記下第十五至廿一章
1.第十五章:
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大衛犯罪之後,他的家就發生了連串風暴,而這些都與大衛犯罪的事件有密切關係。約押是大衛的外甥,但也是大衛手下大將,且知道大衛設計害死烏利亞事件。因此,在約押心目中,大衛已經不是一位值得尊敬、畏懼的國王。約押設計使殺害了兄長暗嫩的押沙龍,從基述回到京城耶路撒冷,並且替他向大衛請求,使他能與大衛王見面。但押沙龍顯然並不因此感謝約押的保薦,也沒有因殺害兄長暗嫩而有悔改之意。反而在回到京城耶路撒冷後,積極進行爭奪王位的計劃。他當時會謀害長兄暗嫩,也是為了藉此獲取繼承王位的優先權。這正好說明了大衛多妻所帶來的惡果。因為妻子多,兒女眾多,大家都想要爭奪更多的利益,才會發生這種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宮廷事件。摩西法律就有教導說「王不可有許多后妃,免得被誘惑離棄上主」(參考申命記十七:17a句)。撒母耳記下第十五章就是記載押沙龍設計奪取王位的經過,以及大衛為了要保命,逃離王宮的記事。
2.第十五章1至12節:
可能由於連年戰事不斷的關係,導致大衛疏忽了民政事務,但大衛的眾多兒子們並沒有替他分擔這些國家事務,而才被寬恕回來的押沙龍,還看準了大衛這個缺失想趁機打擊;他不但沒有因為自己犯錯,獲得父親大衛的寬恕、接納,而願意好好協助父親大衛料理國政,將功贖罪。相反的,他利用這機會為大衛製造更多民怨,以爭取自己在以色列人民中的美好聲譽,為奪取王位作準備,這正好也為大衛王朝末期國政、家事變亂留下了一記伏筆。
第1至4節,從第1節來看,大衛似乎已經恢復了他的官職,因此他可以擁有「一輛戰車和許多馬匹」、「派五十個護衛為他開路」,表示他具有王儲的角色或身份。他故意利用人最多的時候出現在耶路撒冷「城門口」、並且熱心地替民眾解決糾紛,以提高他在民間的地位和聲望。他也利用機會挑撥民眾對大衛重南輕北的怨恨,而且還故意加上這句「可惜王沒有派人來聽你的訴訟」,和「多麼希望我是個法官」,這兩句話表示如果他來掌王權,一定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在暗示著他會比大衛更好,因為他可以給人民一個公道、公正的司法。這種話,其實也在暗示著:因為父親大衛的放縱,沒有讓暗嫩強暴妹妹塔瑪的事,受到應得的審判。所以押沙龍私自懲罰暗嫩--給予死刑,就是要為妹妹塔瑪討回一個「公正的審判」。
第5至6節,這兩節更可看出押沙龍為了要奪取王位,用極柔軟的身段,不但拒絕人民向他伏拜,並且「親吻」人民,讓以色列人民有個錯覺,認為他是個親民、愛民的最佳君王人選。
第7至8節,這裡說「四年後」,意思是指過了一段適當的時間。但希伯來文聖經是用「四十年」。若是這樣,押沙龍就至少已經三十多歲以上,而這時的大衛,應該也有七十多歲了。因大衛是三十歲時在希伯崙登基為以色列的王,他統治以色列共計有四十年(參考撒母耳記下五:4)。這樣,押沙龍這些動作很可能是發生在大衛執政的最後十年左右。押沙龍藉著想去「希伯崙」還他向上帝所許的「願」,請求父親大衛讓他去。他會想去希伯崙,很可能是因為當大衛將首都遷往耶路撒冷時,希伯崙的人民相當不滿意,因為大衛是在希伯崙被猶大人膏立為王(參考二:4),後來北部以色列人也是來希伯崙膏他為王(參考五:3)。結果大衛卻是在攻下了耶路撒冷之後,就離開希伯崙。因此,這多少跟希伯崙人心中不滿的情緒有關。這樣,他可以將希伯崙當作奪取王位的基地,萬一奪權計畫失敗,大衛想要捉拿他,希伯崙人或許也會支持他,或讓他有足夠時間逃離。
第9至10節,大衛怎麼想沒有想到,押沙龍是個狡猾的兒子,其實,在他謀害兄長暗嫩的事件上,應該就可看到他的這種詭計。大衛不防,允許他去希伯崙。而押沙龍就利用這次到希伯崙的機會,另派密使去各支派串連背叛大衛,擁護他在希伯崙當王。
第11至12節,押沙龍也從耶路撒冷帶了兩百個不知內情的跟隨者,以及大衛的顧問「亞希多弗」一起到希伯崙去,就這樣,押沙龍的聲勢大漲,依附者越來越多。「亞希多弗」,是大衛的「親家公」,他是拔示芭的祖父(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一:3、廿三:34),他為甚麼要參與這項政變?是否也被押沙龍欺騙而跟著去?或是他也是押沙龍參與政變的獻策者之一?並沒有資料可參考。但他確實是一個足智多謀的策士。但也因為他的獻策,使大衛感到相當懊惱和難過。
3.第十五章13至37節:
從這段經文直到第十六章,是在描述大衛帶著身邊重臣、隨從、隨扈等人逃離王宮,也從這裡可看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討厭大衛,因為他在以色列民間仍享有極大的榮譽,所謂「患難見真情」,可從大衛落難時的處境看得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大衛逃難出城時,連「約櫃」也一起抬走。而約櫃是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表示著上帝的同在。因此,這也說明了大衛雖然逃離耶路撒冷,但上帝並沒有離開他。
第13至16節,大衛一直住在深宮中,因此並不知道外面的情況,也沒聽到奇異的號角聲響,因此,當有「使者」知道這件事,特地來向他報信,說人民的心都向押沙龍了。這應該是件非常嚴重的訊號,必定讓大衛震驚,甚至措手不及。當大衛知道押沙龍既然膽敢設計殺害兄長暗嫩,也不會對其他的弟弟手軟,或是會存有任何親情之心。因此,他要所有的臣僕立即跟他離開王宮,以免遭到無故殺害。他「只留下十個妃嬪看守王宮」,其餘的臣僕、家人都跟隨著大衛,這也表示宮中的臣僕對大衛依舊忠實,沒有跟隨押沙龍叛亂起舞。從這裡也可看出宮廷內臣對於押沙龍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完全認同,否則這些大臣一定會倒戈,拒絕跟隨大衛出宮。
第17至18節,這裡提到「城郊最後一座房子」,這可能是防守耶路撒冷邊防的軍營要寨,因而大衛才會在出城之前,利用此地進行一次校閱。這對大衛來說很重要,他可以掌握身邊忠實於他的部隊數量,特別是他身邊的這些侍衛都是外籍傭兵,因侍衛長就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參考撒母耳記下八:18),他負責大衛身邊的侍衛工作。有「六百個從迦特城來」的非利士人跟隨在大衛身邊,這些人就是大衛身邊的侍衛。大衛會用外籍兵團的當貼身侍衛,也算是一種創舉,因為他們不容易受到當地政治局勢轉變的影響,此時剛好派上用場。大衛讓這些身邊的侍衛從他面前過去,像進行一場「閱兵」儀式,可說是非常重要,可強化這些人對他的忠誠。
第19至20節,這些非利士人侍衛隊領袖是「以太」,大衛他帶著部下回去留在新王那裡,其實,大衛這句話就是在測試他們是否還忠心於他。若是忠實,即使人數不多,也足以成為一股強大勢力。但設若不是,就算擁有萬計兵馬也是枉然。原因是傭兵只會在意糧餉、待遇多寡?因為傭兵打仗,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是將之當作生活和工作的一部份。現在大衛告訴以太,他連自己要「到哪裡去」都不知道。原因是押沙龍的叛變是在毫無預警之下發生,讓他措手不及。大衛這種說詞,也在表示自己的無奈,同時也在暗示著他可能有財力上的困境,跟隨他,這些侍衛兵團可能會有拿不到佣金的結果。
第21至23節,但以太和其他六百名迦特侍衛兵用發誓的方式,來表示堅持要跟隨大衛。「是生是死」他們都願意「跟隨」,這是非常難得的態度。大衛在知道這些侍衛兵團的決心之後,就不再懷疑他們,帶著他們和他們的「眷屬」遠離耶路撒冷城。當人民看見大衛離開時,已經知道發生了政變,這時「人民都放聲大哭」,可見還是有很多民眾支持著大衛。
「汲淪溪」,這是位於耶路撒冷城的東面,除了雨季外,其餘時間都是乾涸的狀況。因此,大衛他們可以順利走過這條溪,過了此溪,就是橄欖山。而且更重要的,即使押沙龍要追殺過來,剛好在耶路撒冷和橄欖山之間,有個汲淪溪這個山谷隔閡著,無論哪方要用兵,都需要花一些時間。對大衛來說,他需要重整軍伍,計劃攻擊的用兵策略,因此,來到橄欖山,可給自己有個緩衝時間和空間。然後,從這裡走往耶利哥大道,朝向東北方的巴戶琳(參考十六:5),就可以直通約旦河谷。
第24至29節,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因為連「撒督祭司」,和「抬約櫃的利未人也跟他」,他們是將約櫃抬出來跟著大衛走,這說明了大衛並沒有忘記需要上帝的帶領。因為約櫃表明了上帝的同在。只要有上帝同在,即使在苦難中也會得到力量支撐下去。而約櫃也是凝聚以色列人民心靈的最大力量。約櫃和大衛在一起,也說明了大衛有上帝的同在。這樣,即使押沙龍獲得了政權,卻失去了人民心靈力量的支撐,取得了政權,也不會有安定的心靈生活。
但另一方面,也看到大衛的看法和祭司們很不一樣,也顯示出大衛在信仰上有很明確的認識--有約櫃,並不表示有上帝同在。若不是上帝所喜歡,即使有約櫃,也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因此,他下令要把約櫃抬回耶路撒冷去。大衛說願意隨著上帝的旨意行事,而不是用約櫃當作工具,作「挾持」上帝的旨意之利器。其實,大衛要祭司們回去,顯然是有特別的用意,不僅是要他們繼續扮演著祭司的角色,甚至還有要他們當「線民」的用意。因此,這裡說「你不是先見嗎」,這句話並不是說他們是「先知」,而是說這些祭司在執行祭司職務時,會更清楚整個耶路撒冷的實況。這樣,他們可以將所得到的消息傳去給大衛。因此,他給祭司們一個會合見面的地點--曠野的渡口,這是在吉甲附近約旦河邊的渡口。就這樣,撒督和亞比亞他這兩位大祭司接受大衛的命令,就帶利未人將約櫃扛回耶路撒冷城。
第30至31節,「橄欖山」,這是過了汲淪溪之後,可遙望耶路撒冷城的一座山丘,大約海拔八百公尺的小山。這個山會取名「橄欖山」,顧名思義就是該山原本是整片山丘都種植橄欖樹,裡面有個園子稱為「客西馬尼園」(參考馬可福音十四:32)。現在大衛來到此山,可能想要先隱藏,躲過此次的叛亂風波。他用「蒙著頭」這種方式表達心中的羞愧、難過之意(參考耶利米書十四:3-4),也用「光著腳」,表示卑微、悲傷、悽慘之意(參考以賽亞書二十:2、4,以西結書廿四:17),而所有跟隨者也像他一樣的光著腳,蒙頭哭泣走上山。當他知道身邊的顧問「亞希多弗」也加入了押沙龍的叛變陣營後,必定是非常悲傷,因為亞希多弗確實是個很棒的謀士(參考撒母耳記下十六:23),因此只能祈求上帝不要讓亞希多弗的計謀得逞。
第32至37節,這裡說亞基人「戶篩」,是大衛忠實的朋友,他也是大衛朝廷中的重要官員(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五:37)。在歷代志上第廿七章33節說他是大衛的「親信」,是大衛身邊重要的參謀。他用撕裂衣服,頭蒙灰塵,這種非常悲傷的樣式來迎接大衛。大衛確實是個很聰明的領導者,他要戶篩回去耶路撒冷宮廷內,和兩位大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合作,提供情報,這樣大衛就能清楚掌握押沙龍的動態,也可以把亞希多弗可能會造成的傷害給化解掉,並且讓押沙龍誤以為大衛身邊的忠臣都歸向他、效忠他。這樣,大衛差遣回去的除了大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現在又有要臣戶篩,很容易造成押沙龍的錯覺。這樣,軍事領袖約押,以及大衛身邊的侍衛兵團願意跟隨大衛,而宗教領袖撒督和亞比亞他也支持大衛,再加上優秀的參謀戶篩也是全力的支持者,就可以看出押沙龍似乎已經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其實,真正有影響人民力量的這些代表者,卻都在大衛身邊,這是大衛成功的地方。
4.第十六章:
這章是繼續第十五章所記載的,當大衛在逃難時,過去他身邊的人的反應和態度。在這章記載中,出現三個角色,其一是洗巴,這位被大衛命令必須繼續服事他原先主人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第二位是掃羅家族的人示每;第三位是背叛他的兒子押沙龍。前二位都與掃羅的家族有關,第三位是大衛自己的兒子。但後二位可說都是在羞辱大衛,而第一位則是造謠生非。聖經作者透過這種方式說明:人在落難時,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會出現。誰才是忠心的朋友、親人?這是需要智慧才能辨別出來。
5.第十六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說大衛遇到了前掃羅家的僕人洗巴,以及掃羅的親屬示每。洗巴上次被大衛給下令必須繼續照顧掃羅的孫子-約拿單那瘸腿的兒子米非波設。不過,他顯然對大衛這樣的處理方式懷恨在心。但他有正確的判斷力,認為大衛會重掌政權。而示每的舉動正好跟洗巴完全相反的性格;他遇到大衛後,一直沿路罵大衛,會這樣的態度,是他以為大衛王朝即將消失,因此,出來咒罵大衛,且是當眾詛咒、羞辱他。
第1至2節,「洗巴」,是掃羅家的僕人。大衛命令他必須照顧米非波設(參考九:9-10)。而「米非波設」,這是大衛生死之交的朋友約拿單的兒子。現在洗巴帶來一大堆補給品要獻給大衛,這些補品包括有「兩百個餅,一百串葡萄乾,一百掛夏天的水果,和一皮袋酒」,這些對大衛來說,可說是逃難時相當重要的補給品。但問題是為甚麼是洗巴拿來,而不是米非波設帶過來?即使他瘸腿,也可以騎驢或騾。洗巴很清楚政治實況,他不是為米非波設帶這些補給物品去,而是自己準備,可見心機很深。因為他根本就瞧不起米非波設。因此,當大衛聽到洗巴說有一頭驢是要給大衛騎的時候,一定感到相當窩心。加上其它食物都是為了他和跟隨者準備的,必定讓大衛更加感動。
第3至4節,大衛隨即問起米非波設「在哪裡」?就像前面所說的,如果他也跟著出宮,大衛一定會讓他留下來,因為跛腳的他,可能會影響到大衛和跟隨者的逃走速度。但沒有表態,反而更會引起大衛的猜忌。而洗巴剛好抓到了這個機會,就亂說米非波設沒有跟著來,是因為他想以色列人會重新立他為國王。其實這是洗巴造的謠,並不是真的。因為當大衛獲得北部支派長老膏立為王時,就已經清楚說明了掃羅王朝結束,這點是非常清楚的。因此,米非波設應該不會有可以繼承王位的想法。但大衛正在逃難中,也缺乏冷靜思考的空間,因此,當洗巴奏了米非波設的「叛亂」意圖後,大衛隨即決定沒收了米非波設的財產,並且將之賞給洗巴。其實,也可以這樣了解:現在大衛作這樣的處置,等於沒有處置一樣。因為若是押沙龍決定沒收米非波設的財產,洗巴也可能一分錢都得不到。而洗巴對大衛給他這樣的犒賞當然相當高興。但這也可說是不義之財,這種財富對人的生命並沒有利益(參考箴言二十:21、廿一:6)。
6.第十六章15至14節:
這段經文記載大衛在逃難中所遇到的第二個人,就是示每;他是掃羅的親屬,看見大衛,就一直沿路罵他。這確實是件不愉快的相遇,示每的舉動正好跟洗巴完全相反。洗巴判斷大衛還是有重取政權的實力,而示每則是認為大衛王朝即將消失,因此,出來咒罵大衛,且是當眾詛咒、羞辱他。
第5至8節,大衛到「巴戶琳」的時候,遇到掃羅的一個親屬,是基拉的兒子示每」,他出來見大衛,但並不是出來迎接,而是逮住這次的機會出來羞辱大衛和他的跟隨者,因此,才會「一面走一面咒罵大衛」。而且他不但是罵,還對大衛和他的臣僕「扔石頭」,這可真的是恨大衛到極點,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動作。其實,示每是看準了大衛落難,也可說他是打落水狗。示每對大衛的恨從這裡可看出來,他不但說大衛「搶了掃羅的王國」,並且認為押沙龍起來竄奪王位,就是上帝的旨意,要懲罰大衛,這種說法可是刺痛了大衛的心。
第9至10節,「亞比篩」一直是大衛身邊的重要武官幹部(參考撒母耳記下廿三:18-19),很有勇氣,不畏懼強敵當前(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6)。他要求大衛讓他將示每斬首,以示懲罰之意。但大衛卻隱忍下來,他阻止了亞比篩的舉動。
第11至12節,這兩節看出大衛的胸襟,他向亞比篩和所有臣僕表示:示每的反應也有可能是出自上帝旨意,只是他不敢確定。但他深信上帝會賜福給他,且代替示每的咒罵。
第13至14節,示每並沒有因為大衛的忍耐而罷休,而是繼續跟著大衛「一面走一面咒罵」。他會這樣做,主要是想讓民眾看到大衛被羞辱,用此種方式來影響跟隨大衛的官兵、臣僕、民眾會因此而離棄大衛。不僅如此,他還對大衛「扔石頭和泥土」,這時候的大衛可是需要相當大的決心來「忍」,才有辦法不動怒。難怪後來大衛在晚年時,都無法忘懷此事,而要求所羅門處死示每。在第14節說大衛「到達約旦河」,這裡應該是大衛和祭司撒督、亞比亞他,以及戶篩等人約定好要互通情報之地--曠野的渡口(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五:28)。
7.第十六章15至23節:
從第十六章15節開始直到第十七章14節止,這段經文就是在描述一個從大衛身邊叛變的顧問亞希多弗,和一直忠心於大衛的身邊親信戶篩,他們二人之間的「鬥智」經過。作者最後補上了一句押沙龍的話,說:「戶篩的建議比亞希多弗的好。」就這樣說明大衛將會再次回到耶路撒冷重掌王權,而押沙龍最後則是打敗仗而死。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亞希多弗如何幫助押沙龍,讓以色列人民中知道,押沙龍確實是已經取代了大衛的王權。而他的建議是用當時中東地帶普遍流行的方式,就是將前代王朝的宮女接收成為自己的妃嬪,而這在以色列人民的信仰中,看成是一種亂倫的行為。
第15至17節,戶篩看見押沙龍跟擁護他的隨從進入耶路撒冷時,他就趕緊出去迎接,並且用很虛假的話奉承押沙龍。而押沙龍是一見面就用很諷刺的話語問他說,為甚麼不再對大衛忠誠了,意思是指戶篩為甚麼背棄了大衛。
第18至19節,這是戶篩回答押沙龍的話。戶篩說他之所以會留下來,是因為他「忠於那位被上主、人民,和所有以色列人揀選的人」,這句話聽在押沙龍的耳朵一定很感動,且會信以為真。戶篩是故意作態表示全力支持押沙龍,其實,他真實的目的是要獲取情報,他是對老主人大衛效忠,而不押沙龍。
第20至21節,押沙龍想要了解他繼承王位之後,應該做些甚麼事?他問亞希多弗的意見。亞希多弗建議押沙龍去跟父親大衛的妃嬪「睡覺」,這是當時中東地帶的慣例,表示繼承了前朝所留下來所有權,而妻妾表示全部權利(參考撒母耳記下三:7,列王紀上二:22)。亞希多弗會這樣的建議,其實就是要讓押沙龍跟父親大衛完全斷絕父子關係,這是非常殘忍的建議。但這樣的建議,已經破壞了原本摩西法律對以色列人民的教導。也可這樣說,押沙龍是擁有了政權,卻破壞了宗教信仰的規律。這種傷害比奪得政權、擁有政權,對以色列人民造成的傷害還要嚴重。
第22至23節,果然,押沙龍聽從亞希多弗的建議,就在眾目睽睽下於王宮的陽台上和大衛的妃嬪同床,這不僅是在羞辱自己的父親,也等於是宣告他和大衛之間已經完全斷絕了。作者有意說明一件重要的信仰認知:當人自以為很聰明時,在上帝看來可能是愚笨的;相對的,當人忠實於上帝的話語,在人看來可能是愚蠢的,但在上帝眼中,那是聰明的抉擇。過去大家都認為亞希多弗是很有能力、很聰明的好幕僚,因為過去在大衛王朝的時代,亞希多弗曾是朝廷中備受尊崇,現在他是受到押沙龍的倚重。但若不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人的自以為聰明可能就是愚笨。
8.第十七章:
這章可分成三個部份,第一:亞希多弗再次向押沙龍提出意見,主要目的是要「斬草除根」,務必將大衛的部隊給予剷除,這樣才能使押沙龍確保王位。不過因為押沙龍對這樣的意見有所存疑,因此轉問戶篩的看法,而這就給戶篩找到機會,讓亞希多弗的計謀沒有成功。由於戶篩提出不同的觀點且相當具有說服力,因此押沙龍和他的臣僕決定接納戶篩的策略,亞希多弗因此感到相當的挫折,並且自認已經在押沙龍的宮廷裡失寵,且可能因此讓大衛得到重回耶路撒冷掌權的機會,會造成自己生命的危險,於是自殺身亡。第二,就是描述戶篩如何取得押沙龍的接納後,趕緊要將這個情報傳送給大衛知道,在這傳送過程中,獲得一個家庭的協助,信差才得以脫離被逮捕的險境,並因而使大衛和跟隨者,有機會越過約旦河,逃過一劫。三是描述大衛還是獲得民間人士冒著生命的危險,大力支持。這整個過程都在說明上帝確實在這事件中伸出援手救助大衛。
9.第十七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描寫押沙龍身邊的兩名策士--亞希多弗和戶篩,他們對於出兵征伐大衛有了不同的意見。結果戶篩的策略被押沙龍和他的臣僕採納,主要原因是上帝介入了這項計謀中。上帝透過戶篩的獻策,瓦解押沙龍叛變,使大衛重回耶路撒冷掌權帶領以色列人民。
第1至4節,亞希多弗主動提出他的看法,認為要趁著大衛現在正在逃亡,若能趕緊追緝,效果最好,也最容易得手。他甚至表示只要將大衛殺死,押沙龍就可以更名正言順地統治以色列。亞希多弗請求押沙龍給他「一萬兩千人」,趁著大衛逃亡時的疲憊心態,他要親自帶隊去追殺大衛。「押沙龍和長老們」,這句話已經說明了押沙龍確實有取得以色列民間的支持。而他和長老們共同的看法,認為亞希多弗的意見可行。
第5至6節,押沙龍想要「聽聽」戶篩的意見。而這和第14節所說的「上主決議不讓亞希多弗的好主意被採納」,正好說出押沙龍心裡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和上帝介入這個事件有關。
第7至10節,「亞希多弗這次主意不好」,這是戶篩提出的回應,接著他說明不好的原因,他提醒押沙龍注意,他的父親大衛和他的部下都是驍勇善戰的戰士,特別是大衛,他是個非常機警的人,「晚間不跟部隊一起住宿」,這句話是戶篩要強調大衛的防衛和警覺性相當高的一種說詞。若是要討伐大衛,最好是小心為妙。戶篩特別提醒押沙龍一件事,就是大衛在軍事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在以色列人民中被視為「英雄」,戶篩的這些說詞,確實是有根據,而不是誇張之詞,也因此,動搖了押沙龍和其他臣僕的心意。因為他們都知道戶篩所說的都是不爭的事實。
第11至14節,戶篩提出他另一種別於亞希多弗的建議案:他要押沙龍親自帶兵。二是他要押沙龍集合全以色列的部隊出去討伐。讓所出動的兵力是「多得像海灘上的沙一樣」,是多到無法計算。這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以色列部隊現在可能都在押沙龍控制之下了。二是幾乎所有的部隊都傾巢而出。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押沙龍以為這樣大衛就無處可逃,上次掃羅為了緝捕大衛,是帶出三千精銳部隊(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2),現在戶篩建議的是全國部隊都傾巢而出。
其實,戶篩這樣的建議,是非常詭詐的計謀。因為即使押沙龍已經掌控了全國部隊的權力,但真要集結起來,也需要一些時間才有辦法,而時間對大衛避難是最重要的契機,要是由亞希多弗帶領一萬兩千兵員,是隨即就可以出發,這就是在第1節亞希多弗對大衛所建言的「今晚」之意。因此,戶篩這建議,顯然是要幫助大衛有充裕的時間得以逃逸。結果押沙龍和他的臣僕聽了戶篩的建議之後,認為他的建議比較好,其實這是上帝介入在這項計謀中,為的是要「降禍在押沙龍身上」,意思是指上帝將藉著這次的軍事行動,瓦解押沙龍叛亂的事。
10.第十七章15至29節:
當戶篩的計謀取代了亞希多弗之後,他在宮廷中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他知道大衛採用他的意見,隨即差密使去通報大衛知悉,好讓大衛先躲過押沙龍的追殺,同時也等於是將此計而誘使押沙龍離開耶路撒冷城,這一點才是整個計謀的重點。再者,這段經文也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信仰告白:戰爭並不在於兵員多少,武器多寡,重要的是有無上帝的幫助?大衛這一邊雖然人單力薄,但卻有上帝感動民眾主動提供補給品,這說明了以色列民眾依舊支持他,在最危急的時刻,都願意幫助他。
第15至16節,就如同大衛要戶篩回到宮廷,繼續他原先在宮廷的謀士角色,但主要目的是要成為大衛的「眼線」,將押沙龍的一舉一動通報大衛知悉(參考十五:34)。依照上次大衛交代他的,將所知道的情報轉告給兩位耶路撒冷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參考十五:35)。戶篩就照著指示做了。他同時建議給大衛,要他趕緊帶兵和所有隨從、家眷都到約旦河東邊去避難,這樣,大衛和所有跟隨者「才不至於被消滅」。因為押沙龍要集結全國大軍,尚且需要一段時間,而這為大衛爭取渡過約旦河避難的時間。
第17至20節,依照第十五章36節的記載,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和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就是負責擔任信差,跑腿傳遞消息給大衛。但他們兩人可能因為形跡可疑,終於被人發現而通報給押沙龍,押沙龍特地派去搜查,他們趕緊躲藏在「巴戶琳」一口人家的井裡。這戶人家願意收留,且將他們兩人隱藏起來,而且協助藏匿這兩位信差的,不只是先生,而是連妻子也參與有份,且很聰明地用麥子撒在井蓋上,好掩遮藏匿的地方。果然這方式奏效。押沙龍派去搜查的人,最後只好無功而返。
第21至22節,這兩位信差趕緊將所得到的消息傳遞給大衛。他們同時建議大衛「趕快渡河」,這是依照戶篩提出的建議。這裡說是「亞希多弗籌謀追擊王」,這是指此追擊大衛的計謀是亞希多弗提出來的。但押沙龍採用的卻是戶篩的策略。大衛不敢怠慢,趕緊帶領侍衛軍隊和所有跟隨的家眷、臣僕都渡過約旦河,且是連夜行動,顯示情況危急。
第23節,當亞希多弗因為這件計謀沒有被採納,就回故鄉「基羅城」(參考十五:12)去自殺。他先將死後的事辦理好,才自殺,可看出他是個思路相當細膩的人。他知道當沙龍沒有採用他的策略,而用戶篩,他就知道押沙龍必會失敗。因此,若是大衛班師回朝,重掌政權,他必死無疑,因為這等於是叛國罪。再者當押沙龍聽了他的意見之後,又去詢問戶篩,那也表示他在押沙龍的陣營中已經「失勢」。就算此次出征討伐成功,只會讓戶篩在押沙龍面前更受重視且重用,而他更可能在鬥爭中被羞辱得更多。
第24至26節,「瑪哈念」是約旦河東岸的一個市集城市,也是重要大城,現在大衛逃難來此城,以避免被押沙龍追殺。而當押沙龍聽到大衛已經渡過約旦河,他毫不猶豫地就率領大軍渡河。
第25節可說是一份簡略的族譜。作者用這份族譜在這裡,是有一個用意,是要說明同樣在大衛家族內部,因為同父異母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和諧,甚至有對立的現象,就像押沙龍殺死暗嫩的事件。
現在是兩軍分別紮營;押沙龍和他的部隊在「基列」紮營。而大衛則是在瑪哈念。
第27至29節,作者要強調一個重點:無論大衛在哪裡,都會遇到支持他的人。相對的,押沙龍並不一定是如此,巴戶琳的女人隱藏大衛的信差就是個例子。這很清楚表示出押沙龍的叛變,並不被以色列人民所支持。
亞捫族的「拉巴人朔比」是歡迎大衛的三位代表之一。他很可能就是第十章1節所記載拿轄王的兒子哈嫩的兄弟。亞捫人曾經羞辱大衛的特使,後來被大衛派兵攻打,且投降於大衛統治之下(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二:26-31),他們並沒有利用大衛落魄逃難之際,宣告獨立他去,相反的,是提供各種豐富的食物給大衛和他的跟隨者。
「羅‧底巴人亞米利的兒子瑪吉」,他曾幫助過大衛摯友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參考撒母耳記下九:4)。他應該是個富有的財主,對受難者都會伸手救助。
「基列的羅基琳人巴西萊」,第十九章31節說他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很富有,後來大衛要大大犒賞他,他婉謝了。
以上這三個人提供食物和補給品給大衛和跟隨者,這可說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因為若是押沙龍討伐大衛得勝,他們一定會有生命危險,且會遇到抄家滅族的威脅。但他們敢這樣公然支持大衛,也是在表明他們對大衛的忠心。而且他們提供的,是非常重要的軍糧,對大衛來說,若是沒有這些補給品,大衛和他的跟從者不用押沙龍來追緝,就會自告投降。
11.第十八章:
這章是記載大衛和押沙龍父子之間一場武力對決,描述押沙龍整軍出發想要消滅他父親大衛的勢力。但結果不但沒有因為擁有龐大軍伍而獲勝,相反的,連自己也在戰役中死亡。另一方面,從這章也可看到大衛在親情上有軟弱的一面,首先是長子暗嫩強暴妹妹塔瑪,大衛沒有讓他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後來押沙龍殺死哥哥暗嫩,大衛讓他逍遙法外。然後押沙龍叛變、竄奪王位,大衛卻還要所有部下將領,不得殺害這個背逆他的兒子。大衛這樣的態度,想要維護軍紀、司法的公義是很困難的。因為國王的兒子不守法也可安然無事,人民就會跟著有樣學樣。
12.第十八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是描述約押率領大衛的護衛軍隊去對抗押沙龍的以色列軍隊,結果以色列軍隊是慘敗,但許多看見押沙龍落難卡在樹枝上的人,都不敢殺死押沙龍,後來是約押看不下去,親自帶隨從去收拾押沙龍,才結束這場叛亂、竄奪王位的事件。單從這章的記事來看,記載這場戰爭的經過是非常簡略,因為重點並不在於戰爭的過程,而是在押沙龍的死。因此,有關押沙龍死亡的經過,描寫得非常清楚。
第1至2節,大衛身邊的護衛軍已經從原本六百人,增加到現在的「一千人和一百人」。大衛將之分成「一千人和一百人為單位的隊伍」,然後「每單位有軍官指揮」帶領。更重要的,他將這些護衛軍分別由三位忠心的將領帶領,這三人就是「約押」和「亞比篩」,他們是兄弟,都是洗璐雅的孩子,是大衛的外甥。另一位「以太」,他是大衛侍衛隊領袖。
第3至5節,在這段經文中,很清楚看見大衛很想親自帶軍上陣,但這些將領不同意,原因是他們認為萬一此役失敗,大衛還有後退之路,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第5節,大衛一再交代這三位將領,千萬不要殺害押沙龍。這些將領知道,萬一面對押沙龍,大衛可能出不了手,反而被押沙龍殺害。因為這些將領的阻止,大衛只好順從這些將領的建議不親自出征,但交代他們和所有兵士不要殺害押沙龍。
第6至8節,大衛軍隊的總指揮官是約押,而以色列軍隊則是由押沙龍親自率領。結果以色列軍隊慘敗,作者只簡單描述以色列軍隊是「死傷慘重」,有「兩萬人陣亡」,這是非常嚴重的慘敗。逃亡躲入叢林的死亡人數不在少數。可見實際死亡人數更多。
第9至10節,在潰敗而逃入叢林裡去躲藏的以色列官兵中,就包括了押沙龍在內。撒母耳記下第十四章26節就曾描述押沙龍的長相,有著濃厚且長的頭髮,這裡就說他的頭髮剛好「被樹枝纏住」,而押沙龍的坐騎--騾,卻逃跑他去,押沙龍因長髮纏在樹上無法解下來,就這樣被掛吊在樹上。約押的一個部屬發現了押沙龍,但他不敢殺死押沙龍,而趕緊跑去告訴約押。
第11至13節,約押聽到之後,隨即想用犒賞方式,要通報的兵士去殺害押沙龍,但因為有大衛的命令,沒有任何兵士敢違抗,他們都怕大衛追究責任。這位兵士對約押說「王一定知道,甚麼事都瞞不過他」,這句話已經說明大衛統治之下的軍紀相當嚴格。再者,也有可能因為大衛在自己的軍營中也藏有眼線。
第14至17節,約押帶著十個隨從士兵跟著他去將吊掛在樹上的押沙龍給殺了。然後將押沙龍給埋了,接著約押命令吹停止攻擊號,然後率領全軍返回陣營。
第18節,這節說押沙龍「沒有兒子」。但在撒母耳記下第十四章27節記載,說押沙龍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為甚麼有這樣的差異?這有一個可能,就是押沙龍的這些孩子都早已夭折,因此,雖然說有「三個兒子」,卻沒有記錄名字,唯有的是女兒名叫「塔瑪」。這裡也說押沙龍生前就有為自己在「王谷」立了一個碑,可惜並沒有說明此碑寫著是甚麼。
13.第十八章19至33節:
這段經文描述押沙龍的死訊傳到大衛那兒的經過。也從這段過程中可以看到大衛內心世界的矛盾。這段經文同時讓我們知道,真正了解大衛的人,就是約押,他可說是長期跟隨在大衛身邊,對大衛和他的家庭狀況相當熟悉。可能也是因為這緣故,大衛在老邁之前,還特地交代繼承王位的所羅門,一定要將約押除掉。
第19至23節,這段經文記載大衛的軍隊打敗以色列軍隊,特別是殺死押沙龍之後,這幾位帶隊官都想趕緊回去報戰勝的好消息,唯獨約押堅持反對立場,他要一位古實奴隸回去通報,但因為「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堅持要將這消息親自回報給大衛知道,約押只好同意他回去通報。原因是約押很清楚大衛的為人和心境,押沙龍死的這種戰報帶回去,絕對不會得到大衛的獎賞,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他認為應該延遲幾天才回去通報即可。
第24至28節,大衛因為沒有親自出征,他一直守衛著城牆,等候戰報。終於發現有人跑回來,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定是報好消息,意思是指打敗了以色列軍隊。果然是好消息,大衛的軍隊打敗了以色列軍隊。
第29至33節,但他所關心的更是他兒子押沙龍的生死,雖然他們都沒有正面回答「死了」,但大衛一聽就知道押沙龍也死了,就難過痛哭起來。
14.第十九章:
這章可分成三部分來看,一是第1至14節,這段經文描述約押勸大衛要振作起來,並且回耶路撒冷王宮去重掌政權、料理國政。二是第15至39節,記載在大衛回朝的途中來迎接他的人,在這些人當中,有過去看他逃難時,羞辱他的示每,也有冒著生命危險提供救助物資給他的人,大衛都對他們都有不同的回應。三是第40至43節,這段經文說猶大支派的人和北部以色列族群之間的不愉快。這段記事也為往後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接掌政權之後,北部決定分裂他去之因留下一記重要的伏筆。
15.第十九章1至14節:
戰事已經結束,大衛顯然還在為兒子押沙龍的死哀傷,這看在約押眼中很不是滋味。他敦促大衛必須趕緊回宮去料理國政。過去擁護押沙龍的城鎮也開始議論這件事,希望能趕緊看到大衛回朝廷,否則外患必定會隨之而來。其實,大衛並不是不想回去,他有許多打算,其中之一,就是要想辦法解除約押的總司令位置,這是他回去之前要深思熟慮的事。
第1至4節,原本打勝仗是件高興的國家大事,但大家卻發現大衛在為押沙龍的死而哀傷到極點。也因此沒有人感歡喜快樂,大家都靜悄悄地有如打敗仗的軍隊一樣,不敢吭聲。
第5至8節,這段經文是有人將大衛的情景告訴約押,於是約押去見大衛,並且跟他說出兩個重點:一是大衛有明顯錯誤,大家賣命救了他,和他的家庭、宮廷所有跟他出來的人,包括眷屬。但大衛連一點感恩的心也沒有,卻是一再地懷念那背叛他、想殺害他的兒子押沙龍。二是他警告大衛,若不馬上去安撫所有官兵,等到隔天,這些為他賣命作戰的官兵都將會離他而去,那時更大的災難就會跟著來到。但約押的警告,顯然對大衛造成內心的傷害,加上大衛原本就對約押違抗命令感到相當不滿,這從第13節記載大衛任命亞瑪撒取代約押,擔任元帥之職,就可看出端倪。雖然不高興約押的警告,大衛還是聽了下去,於是停止悲傷,開始出來準備視事。
第9至10節,當押沙龍帶領全以色列軍隊打敗仗之後,整個以色列國境內確實是亂成一團,謠言甚多,或是坊間傳言的話甚多,他們再次看到大衛的「雄風」依舊。如今押沙龍被殺,群龍無首,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回應大衛打勝仗的事,而在民間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這對一個社會的安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原本認為押沙龍應該會打勝仗,現在看到實況並不是這樣,因此,開始有了認識上的轉變,他們以積極的動作要「趕快去接大衛王回來」。因為他們也害怕,萬一沒有人來繼承王位,可能會再次引起外族人入侵。而大衛是過去為以色列人民建立許多功勞的君王。他們認為還是應該迎接大衛回耶路撒冷繼續當王,這就可以穩定以色列王國。
第11至14節,當大衛聽到以色列人民有這麼積極的態度,卻看不到自己族人對他的熱情歡迎,使他感到很不是滋味。於是找來兩位心腹大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要他們去向猶大的長老提醒這件事。為甚麼猶大支派的人並沒有立即回應大衛的重新復位?很可能是因為押沙龍是在希伯崙宣佈政變、竄位時,希伯崙人並沒有立即反對此項政變的陰謀,這也說明了希伯崙人默許這項政變的發生。而如今,押沙龍的政變失敗了,他們也不知道該對大衛重新復辟為王採取何種態度。但大衛希望自己族人會有明確的態度出來迎接他,公開表態。但最奇怪的是大衛竟然決定任命押沙龍指派的以色列軍隊元帥亞瑪撒,取代約押元帥的職位,很可能是他想讓以色列人民感受到他廣大的胸襟,再者,可藉此機會削弱約押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但更可能是藉此懲罰約押殺害押沙龍。只是他這樣的想法後來卻是事與願違,因為約押後來還是找到機會將亞瑪撒給殺了(參考撒母耳記下二十:8-10),而大衛只好重新任命約押為元帥(參考二十:23)。
16.第十九章15至39節:
這段經文在描述大衛決定返回耶路撒冷重掌政權途中,遇到迎接他的人的姿態。在這段經文中,特別提起屬於便雅憫支派也是掃羅的親人且曾羞辱過他的示每,他帶著「一千」便雅憫支派的人一起來,聲勢確實很浩大。再來就是洗巴,他是米非波設的僕人,也是掃羅的家僕。他帶領自己的十五個孩子和二十個僕人都來見大衛。再來就是掃羅的孫子、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以上三位都是屬於掃羅的家族,從這裡可見掃羅的家族對大衛確實有不少敵意。另外一位是在他避難時,提供豐富物資給他和部屬的巴西萊等人。
第15至17節,「猶大人到吉甲」來歡迎大衛回耶路撒冷,這不是出自他們主動,而是大衛親自派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兩人去向他們提醒之後,他們才決定表明全心支持的態度。而「示每」在大衛逃離落難時曾極盡所能地羞辱大衛,包括對大衛咒罵、丟石塊及泥土(參考撒母耳記下十六:5-6、13)。現在,他看到大衛的軍隊已經敉平了押沙龍的叛變,重掌政權,隨即趕緊出來迎接大衛,這真是牆頭草的典型人物。他帶著便雅憫支派「一千人」來迎接大衛,很有可能是尋求庇護的一種手段,要讓大衛知道,他有「千人」為後盾,也在顯示他有地方角頭的角色。「洗巴」,這位原本是掃羅家族的僕人,曾被大衛命令必須歸還掃羅所有財產給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他帶「十五個兒子和二十個僕人一起來迎接大衛。
第18至23節,當示每俯伏在大衛面前,並且承認自己過去所犯羞辱大衛的錯誤時,大衛身邊將軍亞比篩認為應該立即處死示每,但大衛不但寬恕示每,而且還當面責難亞比篩和約押,認為不需要他們的意見。其實是意有所指,暗指在押沙龍被殺害的事件上,約押公然抗命之外,更在事件之後,還語帶恐嚇的要大衛隨即班師回朝。大衛的這句「我現在是以色列的王」,很清楚在說明:若是沒有他的許可,任何人都不可以有違背他命令的舉動。大衛大概意識到,約押或是亞比篩很可能會找機會殺害示每。因此,他公開宣示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被處死殺害。大衛這樣說是很有心機的,他清楚知道示每所帶來的便雅憫支族「一千人」,就是在表明示每有能力帶領便雅憫支派的人。而便雅憫支派雖在以色列支族中是最弱小的一個支派,但卻是最有戰鬥力的一個支派,又是過去掃羅王朝的後裔。如果大衛現在出手打擊示每,很可能會讓便雅憫支派的人感到不安,這對大衛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但這並不表示大衛就真的寬恕示每。當所羅門繼承王位之前,他就特別交代所羅門,說示每曾經羞辱過他,因此,大衛要所羅門不要讓示每「逍遙法外」,一定要「想法子」把示每「處死」(參考列王紀上二:8-9)。後來所羅門穩定政權之後,果然這樣做(參考列王紀上二:46)。
第24至25節,大衛摯友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在大衛逃離耶路撒冷王宮之後,他就不曾「洗過腳、修過鬍鬚、洗過衣服」等,這在以色列人民的習俗,是一種表示一種極度哀傷的狀態,有時是家裡在辦理喪事時才有的樣子。這在表示大衛的受難,他也跟著受難。他之所以會用這樣的態度表明哀傷,是跟大衛善待他有關,也用這種方式來表明他對大衛的忠心(參考撒母耳記下九:11b-13),而他以這種沒有修整的儀容出現在大衛面前,就是一種最好的證明,正好說明了洗巴撒謊、造謠誣陷米非波設參與政變的事,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大衛一看見他,就先問他為甚麼沒有跟著逃離耶路撒冷。其實,眾人皆知米非波設是跛腳的人,若他跟大衛離宮出走,對大衛來說反而是累贅、負擔。因此,這句問話並不是大衛的本意,大衛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米非波設怎麼會跟押沙龍一起背叛他。
第26至28節,米非波設聽到大衛這樣質問,心中必定有很多無奈。這段經文也說米非波設已經知道洗巴在大衛面前奏了他一摺,因此,米非波設有必要說明自己已經遭受到冤屈的實況。他讓大衛知道自己被僕人洗巴出賣,他也相信大衛所做的每件事,都有上帝的指示,不會冤屈他人。因此,米非波設願意任由大衛處置他的事,他清楚知道自己的處境。過去王朝更替,特別是在完全不相同的朝代更替下,前代的後裔很可能都會遭遇到滅族的命運。但大衛卻因為和米非波設的父親約拿單之間有「生死之交」的約定,不但沒有殺害米非波設和他的家人,還讓他有榮譽進入王宮,且可以和大衛同桌共席。因此,現在他深知自己被家僕誣陷,他並不想再奢求大衛讓他回復到從前有那樣風光的宮廷生活。這也可看出米非波設雖然是個「殘廢」的人,但卻是個很識實務的人。他知道當大衛問他為甚麼沒有跟著出宮時,就已經知道大衛對他有很深的成見了。
第29至30節,大衛清楚了實況之後,卻也陷入窘境中,因為在大衛逃離王宮,陷入最困境時,曾有洗巴的資助(參考撒母耳記下十六:1)。因此,現在他知道洗巴撒謊,使他對米非波設有了很大的誤解,這讓他感到相當困擾,因此,他不想再聽有關洗巴欺騙的事,因為那樣會讓他感到羞愧,也同時顯露出他並不是真的「像上帝的天使一樣」。因此,他也接納米非波設的說詞,並且將原本已經答應全數給洗巴的財產,重新分配一半還給米非波設。大衛這樣的決定,正好說出他特有的個性,就是感情用事的成分比理智的多。而米非波設很聰明,他深知自己的狀況,因此,在對大衛表明忠心之外,他表示財產的事,並不是他的心思所念。因此,他認為可以將所有財產給洗巴,他只要大衛平安返抵王宮就讓他安心了,這樣的態度,正好說明米非波設確實是對大衛忠心的人,正像他的父親約拿單一樣。
第31至33節,這是大衛遇到第三位曾幫助過他的「基列人巴西萊」,他來迎接大衛回耶路撒冷。他可說是大衛的恩人。現在大衛重掌政權,大衛邀請這位年老的財主去耶路撒冷,大衛要照顧他的晚年。這也說明了大衛是個很有感情的君王。
第34至37節,這段經文是巴西萊懇辭了大衛的邀請。他說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不想再過那種榮華富貴的生活。而且年紀也大了,吃喝很有限,他還有重聽的問題。他說只希望陪大衛走一小段路就心滿意足,這是非常棒的一種態度。他只求大衛依照「妥當的」方式對待他的兒子金罕。
第38至39節,大衛給巴西萊明確的承諾,一定會好好善待巴西萊的兒子,後來也交代他兒子所羅門一定要這樣做(參考列王紀上二:7)。
17.第十九章40至43節:
撒母耳記下從第十九章40節開始,一直到第二十章止,都是談到有關以色列民族內部南、北之間支派衝突問題。這種支派間的不和諧,並不是始自大衛王朝,而是早在雅各時代就已經發生。我們從雅各對孩子的偏愛可以看出來,尤其是他對便雅憫支派的寵愛,更使以色列族群彼此之間互不信任並存在著敵意。
第40至43節這短短幾節經文,記載北部以色列支派的人,認為大衛偏袒自己猶大支派的人而有所不滿。要注意這裡的「以色列人」是指北部十個支派,並不包括猶大支族的人在內。這段經文也是為第二十章便雅憫人叛變的事件先作了預告。
第40至41節,當北方以色列族群主動表示歡迎大衛回耶路撒冷重新執政,而猶大支派的人卻是得由大衛向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提醒,再由兩位祭司轉告之後,才決定表態擁護大衛重新為王。「金罕跟王在一起」,這表示大衛確實履行了第38節所記載他對巴西萊的承諾。這次大衛要過約旦河的事,並沒有通知所有的族群,只有大衛所屬的猶大支族參與這項「護送」的任務,這事件引起以色列支派的人極度不滿,因此,北部以色列支派的人來向大衛抗議。
第42至43節,猶大支派的人聽到北部以色列支派代表不滿,回答中表明大衛是他們支派的人。再者,他們也強調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有任何「好康」,只是純粹要服事大衛王。但這種話聽在北方以色列支派代表的耳中,說服力相當薄弱。因此以色列支派的代表提出反駁的理由,一則他們人數遠比猶大支派的人多。這裡的「十倍」,意指北部有十個支派。再者,這些以色列人強調是他們最先支持大衛復辟王位的族群,而且認為猶大支派的這種作法,是藐視他們。但「猶大人的態度比以色列人更強硬」,這種態度就是所謂的「硬拗」,只會帶來更深的誤會和衝突,於事無補。而真正可以修復這個嫌隙的人,就是大衛。但他顯然放任此事滋生。
18.第二十章:
這章經文主要在描述有個便雅憫支族的人,名叫「示巴」,他鼓吹便雅憫支派的人起來反對大衛當以色列的王。於是,有不少人因此離開大衛,但要注意的,是便雅憫支派和猶大支派同樣都是在南部地區,他這樣的動作,等於是在叛變一樣。約押出來追緝示巴,後來示巴躲進「亞伯‧伯‧瑪迦」城,該城有一個聰明的婦人為了要救該城免遭約押攻破而帶來大屠殺,表示願殺死示巴,才使該城免除一場大災難。
19.第二十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介紹有一位便雅憫支族的示巴,他出來煽動北部支派的人跟從他公開反對大衛作王。由於北部支族的人原本就對大衛偏愛猶大支族的人,心早就有不平。因此,當示巴出來煽動北部以色列人時,跟從的人不少。
第1至2節,這裡特別強調示巴「是便雅憫支族」的人,他出來鼓吹大家不要跟隨大衛,表示大衛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甚至說「沒有益處」,意思很清楚,大衛當王,只會偏愛猶大支族的人。這問題就大了。因為掃羅是便雅憫支派的人,這已經在隱喻著,掃羅的後裔或是該支族的人,對大衛出來領導以色列民族頗有意見。他鼓吹的結果深受北部以色列人贊同,因此「以色列人都離開大衛」,表明他們不支持大衛當王統治整個民族。但猶大支派的人則是持續「對大衛忠心」。
第3節,可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十六章21至22節。這些宮女是被大衛命令留守耶路撒冷王宮(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五:16)。他們和押沙龍同床,也是被逼的,這些宮女若是拒絕,所得到的必定是死刑。現在大衛回宮,不再喜歡這些宮女,當然可以理解,但大衛並沒有遣返她們回鄉去過一般平民生活,反而將這些宮女貶為「活寡婦」一樣,將她們打入「冷宮」,則是很殘酷的刑罰,使這些宮女過著如同被軟禁般的生活。
第4至7節,大衛雖然以亞瑪撒取代約押,想要因此拉攏北部以色列人對他的向心力。但這裡卻說明亞瑪撒並沒有真心順服大衛的領導。因此,當便雅憫支族的比基利人示巴起來造反時,他受命去集合所有猶大的軍隊,但卻無法達成任務。這有幾個可能性:有可能他也想要支持示巴的政變。但也有可能猶大軍隊將領根本不理會亞瑪撒的元帥軍權,他們寧願接受約押的領導。大衛要他在三天之內將示巴追回來,但亞瑪撒卻沒有在時間內完成,表示他的統帥能力有問題。大衛知道這樣下去,可能會讓示巴的叛亂擴大到無法收拾。因此,他要亞比篩去追緝示巴。因為約押已經被解除了元帥職權,現在亞比篩幾乎就是大衛身邊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第8至10節,他的部隊追緝到了「基遍的大巖石」,這已經是屬於便雅憫支族的領地了。亞瑪撒看見亞比篩和約押帶著軍隊來,就出來迎接他們,約押故作鎮靜且熱情的態度往前向亞瑪撒問安。約押故意用「親嘴」來問安亞瑪謝,掩飾他即將出手殺害亞瑪撒的陰謀。其實,約押的心中是充滿著敵意,特別是亞瑪撒被大衛用來取代他的元帥職位,這點讓約押懷恨在心。在亞瑪撒完全失去心防時,他拿出暗藏在另一隻手上的劍「刺進」亞瑪撒的「肚子」,使亞瑪撒當場死亡。然後繼續他們去追趕示巴。
第11至13節,這裡並沒有提起這個約押的隨從是誰,但他確實幫助了約押,讓那些原本在亞瑪撒身邊的人知道,約押是和大衛在同一邊的,效忠大衛的人,「都應該跟著約押去」。他會這樣說,是幫助約押澄清了他被大衛解職這件事,要讓這些心神不安的軍人知道,約押和亞比篩已經去追殺示巴了,支持大衛的軍人,都應該跟著去。只要有約押在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的將軍出現。現在可說是約押掌握了軍權,他弟弟亞比篩當然不敢跟他爭權。因此,從這裡開始,亞比篩的名字不再出現。
20.第二十章14至26節:
這段經文述說有一個聰明的女人,為自己所居住的「亞伯‧伯‧瑪迦」城鎮解圍的經過,也結束了示巴叛亂的事件。
第14至15節,這句「示巴走遍以色列各支族的地區」,表明示巴的叛亂運動,確實很辛苦,也很孤獨。好不容易,他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城名叫「亞伯‧伯‧瑪迦」,這是位於以色列北部的邊界,在但的北邊。「比基利」宗族的人跟隨示巴,這宗族除了這裡出現之外,其它經文不曾出現過。他們被示巴遊說成功,跟著他進入亞伯‧伯‧瑪迦城。約押的部隊趕到此城,也開始進行攻城的工事,包括築土壘,和挖地洞等。
第16至19節,當約押和亞比篩圍攻這座城時,該城有一個既聰明又有智慧的女人,為了要拯救了整座城免遭受被屠殺的厄運,她出面在城牆上表示要和約押說話,因為居民都看到了約押的軍隊已經在進行攻城的築防工事,而示巴所帶來的人力、兵員顯然不足以捍衛該城的安全。她用說故事的方式對約押說,該城的居民向來是最和平、最忠誠的城,也因為被稱為「偉大的城」。她問約押為甚麼要毀滅該城?她提醒約押摧毀該城,等於是「消滅上主的產業」,也等於在摧毀上帝賞賜的恩典,這樣只會引起更多的不滿。婦人已經在暗示約押,摧毀該城,對約押和大衛一點兒利益也沒有,是得不償失的愚蠢策略。
第20至22節,約押聽了之後,隨即表示絕對不會摧毀該城,只要把躲藏在城內比基利的兒子示巴交出來,就會下令撤軍。而這婦人一聽,隨即表示會將示巴的頭從牆上丟下去給約押。這聰明的女人回去向城內的居民獻策,城裡的居民果真將示巴的頭砍下來丟給約押。而約押也依約率領軍隊回去。解救了該城被圍困的危機。
第23至26節,這是一份新的內閣官員名單,和上次的內閣官員名單相差不大(參考撒母耳記下八:15-18)。因為上次押沙龍叛變導致宮廷人事皆變。現在大衛重掌政權,重新整頓領導中心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撒母耳記的作者就是用內閣名單來表明大衛的政權已經穩固下來,不再有內憂外患的問題出現。
約押再次當全以色列「軍隊的元帥」。
「比拿雅」則是取代了以太成為大衛身邊的「侍衛長」。
「亞多蘭」,負責有關勞工的事務。這種「強徵」人民來當勞工,可說是大衛時代最不好的國家政策。這也是後來為甚麼北部十支派的人,會派出耶羅波安代表去向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要求減輕稅賦之因(參考歷代志下十:3-4),這裡所指的「稅」,其實就是包括了「勞力稅」在內。但這種「稅」是最不好的稅賦,因為這等於是將很重的負擔加諸在人民的身上,這種作法只有在奴隸的身上看得到,但大衛、所羅門、羅波安等卻都將之放在自己的同胞身上,結果是加速人民的生活陷入困苦中。
「約沙法作史官」,他也是繼續原本的官位(參考撒母耳記下八:16)。
「示法是王室書記」,原本在撒母耳記下第八章17節記載的是「西萊雅」,現在名字改寫成「示法」。其實是同一人。
撒督和亞比亞他都是祭司,職位沒有變。「以拉」當祭司,這個「祭司」一詞,也可當作「領袖」解釋。
21.第廿一章:
撒母耳記下從第廿一章開始直到第廿四章,可當作「附錄」看,原因是這段經文的記事,很難知道事件發生的時間,因此,在編排上,並不是依照年代發生的前後,而是根據主題來編排。而且這些事件之記錄方式,是採用對照編排法。可以將這段經文分成六個段落,就是(A)第廿一章1至14節;(B)第廿一章15至22節;(C)第廿二章;(D)第廿三章1至7節;(E)第廿三章8至39節;(F)第廿四章。
因為在編排上是採用「對照法」,因此,可以將這六段經文這樣對照來看:
(1)「A跟F」,就是「A」段的第廿一章1至14節,有關掃羅後代被處死,跟「F」段的第廿四章,大衛進行調查人口所帶來災難的事件。這兩件事都是在述說以色列發生災難,大衛怎樣去面對、處理這些災難。前者歸咎於掃羅,後者則是大衛本身。
(2)「B跟E」,就是「B」段的大衛跟非利士人之間的戰爭,跟「E」段的第廿三章8至39節,有關大衛的勇士名單。這兩段經文都在描述大衛和他身邊勇士們的戰功。
(3)「C跟D」,就是「C」段的第廿二章跟第廿三章1至7節,大衛讚美上帝的詩歌。特別是第廿二章的詩歌,也被收錄在詩篇第十八篇中。因此,引起聖詩學者的討論:到底是先有撒母耳記的詩歌,還是先有詩篇的讚美詩歌?而「D」段也是一首大衛的詩歌,那是他用詩歌寫出最後「遺言」。
從這段附錄經文也可看到所記錄的,其實都是先前已經發生過的事。為甚麼要再次重複敘述在此段長達四章的篇幅中?這也是一個聖經學者尚待處理的問題。不過,也可看出整本撒母耳記的中心主題,主要在說明上帝怎樣將以色列人民,從一個鬆散沒有組織的族群,透過先知撒母耳的帶領,讓他們藉著對上帝的忠心,重建一個有活力的民族。然後,也在先知撒母耳的手中建立君王制度,膏立掃羅為王。接著,將整個主軸放在大衛身上。也可以這樣說,整本撒母耳記上、下兩卷,可說是以大衛為中心,描述上帝怎樣帶領以色列民族,建立一個強盛的國家。但卻因為大衛沒有遵守上帝的誡命,導致他的家庭和後裔離棄上帝的越來越遠,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撒母耳記下卷就是以大衛統治全以色列國開始,到他在兒子押沙龍叛變奪取政權,到大衛重掌政權作為結束。
第廿一章主要有兩個主題,一是敘述有關掃羅後代被處死的背景;二是再次敘述在大衛領導下,以色列軍隊徹底讓非利士人不敢再次侵犯以色列的領土。
22.第廿一章1至14節:
這段有關掃羅後代被處死的事件,很可能是發生在大衛尋找掃羅後裔時,也就是撒母耳記下第九章,有關大衛詢問約拿單家族的事件之後,和處理自己兒子押沙龍叛變之前。因為先有保護了約拿單兒子米非波設,才處理其他掃羅的後裔,這樣,既保護了約拿單的家人,也算是依約承諾照顧約拿單的後裔。但對掃羅其他的家人,大衛用來當作他和基遍人之間的糾葛。這件事也反應出為甚麼便雅憫支族中掃羅家族的人示每,他會指責大衛是個「殺人的兇手」(參考撒母耳記下十六:7),應該是跟這件事有密切關係。
問題是:撒母耳記並沒有記載掃羅有過消滅基遍人的行動?或是大衛任內有發生過嚴重饑荒的事。或許有過,但沒有留下記錄。
第1至3節,巴勒斯坦的雨量本來就很少,因此,若是有長達「三年之久」沒有下雨,必定會鬧饑荒。因為這會成為國家大事,於是詢問上帝造成大災難之因,結果是跟掃羅和他的家族犯了謀殺無辜者--基遍人的罪行有關。這件事到底是在甚麼情況之下發生?沒有資料可尋。雖然基遍人是迦南地的原住民,但約書亞記第九章15節記載:「跟基遍人訂了友好條約,答應不殺他們。以色列的首領們也鄭重發誓,要遵守這條約。」在本章第26節再次強調一次。掃羅顯然有種族上的偏見,沒有遵守約書亞所立的約,因此犯下了謀害無辜者基遍人的行為,大衛因此對基遍人表示他願意「補償」他們以往所受的「迫害」。
第4至6節,基遍人對大衛的善意,但他們表明了一個最基本的生命觀:生命「不是金銀所能解決的」。再者,他們說「我們也不願意殺害以色列人」,這句話表示他們不想採用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以生命還生命(參考出埃及記廿一:12、14),其實,當時是以色列最強盛的時代,就算基遍人想要報復也難。但大衛並沒有因此而疏忽他們的意見。究竟三年嚴重飢荒已經是在表明上帝替基遍人伸冤的一種警訊,因此,大衛隨即回應說:「我該為你們做甚麼?」這句話充分表明了大衛的誠意,和積極的態度。於是基遍人提出要求:只需由掃羅後裔中「交出七個男丁」。因為掃羅和兒子都已經死去,無法從掃羅和他兒子身上尋找到負責任的人,只好往後裔中找代替者「七個男丁」。會用「七」這個數目,也是代表著象徵「全部」、「夠了」之意,他們不要「一比一」的等同懲罰只需要有代表性就夠了。他們要將這「七個男丁」在掃羅家鄉基比亞公開吊死表示懲罰,也是一種警訊要他們不可再犯。大衛立即同意他們的意見,因為若是災難不趕緊停止,死亡的人數或是引發的相關災難,比如瘟疫等,勢必更為嚴重。
第7至9節,大衛保護約拿單的後裔,但卻將掃羅妻子利斯巴所生的兩個兒子亞摩尼和米非波設當作「賠償」祭品。另外還有就是掃羅女兒「米拉」所生的五個兒子也當作賠償。原本掃羅要讓米拉嫁給大衛的,可是後來掃羅食言,將之改嫁給「米何拉人亞得列」(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八:19)。沒有想到這次卻反而被大衛當作「賠償」基遍人的祭品。因為這是大衛下的命令,沒有任何人敢反抗。這項執行的時間是在「晚春」的時候,也就是在大約四至五月,那時剛好是「開始收割大麥的季節」。特別提起這項懲罰時間,有意表明這事件一直被紀念著。也就是每當收割大麥季節來到,就會有人想起這件事。這樣,也有另一種作用:警惕。作惡,雖然沒有隨即報應臨到己身,但卻可能因此延禍到後代子孫。
第10至14節,兒子的喪生最痛心的就是母親利斯巴,她用「麻布」搭起帳棚,表示哀悼兒子的去世。「從收割大麥一直到降秋雨的時候」,這句話很清楚說明屍體必須掛在樹上,直到降下雨來之時才可以停止。而且時間相當長,這裡指出直到「降秋雨」的時候,這正好表示因為這項懲罰發生了效用,也說明了連續三年的饑荒(旱災),確實是跟這件事有關。再者,這段經文也說明了這項懲罰並非是大衛的心所願。因此,當大衛聽到利斯巴這樣的舉止時,他深受感動。決定採取具體行動,表示另一種「補償」方式。他將掃羅和約拿單的屍體從「雅比」城(參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11-13)帶回來重新埋葬。同時也將這「七個被吊死的人」之屍體,一同收殮。這可說是一種禮遇。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強調大衛只將掃羅和約拿單的屍體搬運回來,但當時掃羅的三個兒子都戰死沙場。有一種解釋,認為約拿單是長子,因此,只寫約拿單也表示三個兒子的屍體和掃羅的,都全部搬運了回來。大衛將掃羅一家人都安葬在便雅憫族人的境內,「洗拉」這地方,和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一起,表示大衛對掃羅家人一個安慰和交代,也表示大衛確實有依照他對掃羅家族的承諾(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四:21、22)。此後,以色列境內不再發生饑荒的事,也沒有大災難的事件發生(參考撒母耳記下廿四:25),因為「上帝垂聽他們為國家的祈禱」。
23.第廿一章15至22節:
有關大衛帶領以色列人民與非利士人之間的戰事,在撒母耳記中的記錄非常多,從他年少時候打倒歌利亞(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41-54)開始,接著在第十八章30節大衛每次帶兵對抗非利士人,都有「輝煌的戰果」。而當大衛繼位為以色列的王之後,非利士人隨即來挑釁,但也是被大衛打敗(參考撒母耳記下六:17-25),後來撒母耳記下第八章1節,雖然是很簡單的一節,但用了「大衛再攻擊非利士人,打敗他們,結束了他們在這塊地上的統治」這句話,說明非利士人在大衛統治期間,已經不是以色列人的主要外患了。因此,這段資料很可能就是第五章25節的延續。
第15至17節,這段經文是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戰役的總論。作者用「大衛疲乏了」這句話,說明大衛已經不再年輕力壯,尤其是面對高大強悍的非利士人,需要年輕的一代來接棒。這裡說有個「巨人」名字叫「以實‧比諾」,他很像歌利亞,他「想殺死大衛」,還好有「洗璐雅的兒子亞比篩過來協助」,好不容易地才把「以實‧比諾」殺死。後來大衛身邊的輔佐大臣要求大衛以後不要再跟他們出征,「免得以色列的燈火被熄滅」。這句「免得以色列燈火熄滅」,意思是不希望大衛王朝因此瓦解、毀滅。「燈」,表明家庭、家族,或是種族的意思。
第18至19節,這是第二場戰役,地點是在「歌伯」,這地方很靠近基色。這是另一個非利士巨人名叫「撒弗」,這巨人名字在歷代志上第二十章4節所記載的名字是叫「細派」。而第三場戰役的地點也是在歌伯,這次的主將是「伯利恆人睚珥的兒子伊勒哈難」,他殺死了一個「迦特人歌利亞」。在歷代志上第二十章5節則說,被殺的是「迦特人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
第20至21節,這是第四場戰役。地點是在「迦特」,這城是非利士人五個城市中的一個。這裡並沒有說出「巨人」的名字,歷代志上第二十章6節只說他是「古時候巨人的後代」。這個巨人來「向以色列人挑戰」,這樣就像當時歌利亞向以色列人挑釁的行動一樣(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4、16、23)。而這次出來應戰的,是「大衛的哥哥示米亞的兒子約拿單」,他將這個巨人給殺了。
第22節,這一節為這些戰役作一個總結,認為這些非利士人,都是屬於「迦特人」,他們都是「巨人的後代」。若是「巨人」所表示的是強悍壯碩,那麼,大衛身邊有迦特人作為侍衛軍(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五:18),也可想像得到,他們是大衛最好的侍衛,戰力並不輸給掃羅時代的便雅憫人。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