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18期

 

士師記第三章至第五章

1.第三章:

從這一章開始,士師記作者逐一介紹上帝賞賜給以色列人民有士師帶領他們,這也是從約書亞之後,進入士師的時代,然後才有先知運動出現。在這章經文中,作者先介紹兩位士師,一是俄陀聶(第7至11節),二是以笏(第12至31節)。會有士師出現,都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以色列人民得罪上帝,去拜偶像神明,上帝生氣,允許外族人來欺負他們,他們才在痛苦中祈求上帝憐憫寬恕。於是上帝差派士師去帶領他們抵抗外族侵略。這樣的情況重複出現,也說明了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的忠實度相當低,這也反映出每個時代的信徒也差不多是如此,值得反省。

2.第三章16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記載在迦南地裡,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民並沒有將迦南人全部消滅,而且留下不少迦南地的原住民,這些原住民留下來,也提供了幾則重要的伏筆:一是以色列人民終究如同上帝對摩西所說的,他們將會背叛上帝,去拜偶像神明(參考申命記三十一:16-18、三十二:5-6、15-18)。二是讓以色列人民有機會繼續學習戰事。

第1至2節,這兩節說明在迦南地還留下許多原住民,上帝用這種方式訓練以色列人民的新生代學會戰事。因為以色列人民是小國,四面都是強悍的國家,學會戰事,也是一種生存之道。但在發展軍事的同時,必須謹記一件事:一個國家、民族,或是個人的生存,是要知道倚靠上帝,這才是生命的之生存之道(參考詩篇三十三:16-19)。

第3節、第5節,這兩節都記下了留在迦南地的族群,包括有非利士人的五個城市,包括有:亞實突、亞實基倫、迦薩、迦特,和以革倫等。另外在迦南地還有: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等。

第4節、第6節,這兩節提到上帝讓這些民族留在迦南地,一直成為以色列人民警惕的對象,主要是希望以色列人民能對上帝忠實,如同他們的祖先順服上帝一樣。可惜的是後來以色列人民是跟這些人通婚,拜他們的神明。

3.第三章711節:

從第7節開始,直到第十六章31節,這段篇幅都是記載有關士師的事。

這段經文介紹第一位士師--俄陀聶。他是迦勒的弟弟基納斯的兒子(第9節)。這位迦勒,就是在摩西時代,從每個支派中派出一位領袖進入迦南地去偵測實況的代表之一,是猶大支派耶孚尼的兒子(參考民數記十三:8)。他和約書亞兩個人都主張應該進入迦南地,不用害怕,以色列人民有能力征服迦南地的居民。但其他的代表都表示不可行,認為迦南人強大碩壯,根本打不贏。結果上帝生氣,只有讓迦勒和約書亞跟那些年紀未滿二十歲以上的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應許之地(參考民數記十四:26-30)。

第7至8節,這兩節可說是士師出現的固定句型。是因為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去拜偶像神明,惹起上帝憤怒,而讓外族人來侵犯以色列人民。上帝是用這種方式在懲罰,也是一種教導以色列人民必須對上帝忠實的方式。

這裡提到統治以色列人民的是「古珊、利薩田王」,這是誰?很難清楚,不過這名字的意思是指「雙倍惡毒的古珊」之意。這樣可以理解離棄上帝的結果,就是加倍痛苦。以色列人民在這王之統治下,痛苦生活了八年之久。

第9至11節,俄陀聶是上帝差派給以色列人民的第一位士師,上帝差派他,上帝的靈充滿他,使他可以每次出征都打勝仗。因此,他帶領以色列人民長達四十年,保持太平,直到他去世為止。

4.第三章1230節:

這段經文是介紹第二位士師以笏,他是「便雅憫」支族的人。這個族的名稱在字面上有「右方之民」的意思,因為他們是居住在親族「以法蓮」的南部,南部是在右手邊。換句話說,當作者用以笏人「習慣用左手」這句話時,已經在說明以笏是去做一件「根本就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第12至14節,上帝懲罰以色列人民的方式,就是讓敵人強壯,這次上帝讓摩押王伊磯倫比以色列強盛,結果摩押王就聯合亞捫人和亞瑪力人來攻打以色列人民,就這樣,以色列人民臣服在摩押人統治之下長達十八年。

第15至19節,上帝揀選以笏,他就去打一把「兩刃的劍」綁在右腿上,用衣服遮蓋起來,然後帶著禮物去見統治者摩押王伊磯倫,說有件機密的事要單獨會面。

第20至25節,以笏就利用這種單獨會面的機會,暗殺了摩押王伊磯倫,然後逃走。

第26至30節,以笏利用摩押王伊磯倫死去,無人帶領之際,率領以色列人民奮勇對抗摩押人,終於打敗了摩押人,就這樣,解救以色列人民脫離摩押人的統治。使他們的民族享有長達八十年的太平。

5.第三章31節:

珊迦是第三位士師,也是一位能力很特別的士師,很像參孫,有特殊能力可以退敵。他能用手拿「一根趕牛的刺棒打死六百個非利士人」,這種「刺棒」是長條形的木棒,通常也用來清潔犁頭。

6.第四章:

這章和第五章都是說到以色列第四位士師底波拉,以及以色列的將軍巴拉的事蹟。這段也是記載以色列人民和迦南人之間的戰爭。

7.第四章110節:

這段經文記載女先知底波拉出來領導以色列人民的經過。

第1至3節,第1節和第三章7、12節是士師記最重要的一句話。先前以色列人民曾被古珊‧利薩田統治八年,然後在摩押人手下痛苦過了十八年的奴隸生活。現在則是被迦南王耶賓壓制長達二十年,這裡特別強調說耶賓是用「殘酷暴虐」的手段統治以色列人民,使他們無法忍受,只能求助上帝的幫助。

第4至5節,底波拉,她是第一位女士師,也是士師記中唯一的女士師。她可說是一位很優秀頗受尊重的「司法官」,以色列人民都請她「主持公道」(第5節)。

第6至7節,有一天,底波拉獲得上帝的啟示,要她去找巴拉來帶領以色列人民對抗迦南王耶賓。巴拉,這名字的意思是指「閃電」。

第8至10節,巴拉的回應條件是要底波拉答應跟他一起去作戰。就這樣他們一起帶領以色列民族中的「西布倫和拿弗他利」這兩支族的人去應戰。

第11節,這節是為第17至22節先埋下一記伏筆,主要在說明和摩西有親屬關係的基尼人希百。希百的妻子雅億設計殺死迦南王耶賓的大將西西拉之經過。基尼人是和以色列人民關係相當密切的遊牧民族。

第12至16節,耶賓的手下大將西西拉派出精銳部隊準備要攻擊巴拉。但巴拉率領的以色列軍隊因為有上帝同在,因此,很快就將西西拉的軍隊打敗了,使他全軍覆沒。

第17至22節,西西拉在戰敗中逃脫,逃到希百的妻子雅億的帳棚去躲藏。就在帳棚裡,雅億用簡單的武器「錘子和木釘」將西西拉殺死。

士師記的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表示:面對最殘酷的統治者,上帝用被人看起來最軟弱的女人--雅億,她只不過是一位家庭主婦,卻可以用最簡單的武器--「錘子和木釘」,這種家庭五金用品,打死一位曾指揮九百輛鐵戰車和所有軍隊的指揮官。雅億為了幫助以色列人民,將耶賓的統帥西西拉除掉。因為這次的戰役,以色列人民享受了四十年太平的日子(五:31c)。

第23節,這節也是在回應第三章1節,表示上帝透過留下來的迦南人原住民,訓練以色列人民懂得戰事技巧。就這樣,以色列人民雖然人少,但卻是越戰越勇。

8.第五章:

這是一首讚美詩歌,每當以色列人民戰爭得勝時,就會吟詩唱歌讚美上帝(參考出埃及記十五:1-18,民數記廿一:27-30)。這裡說吟唱這首詩歌的是底波拉和巴拉,也可說是他們帶領以色列人民吟頌這首詩歌讚美上帝。

9.第五章110節:

在這段詩歌中,主要在說明以色列人民並沒有軍隊編制,都是為了要應付外來敵人的侵犯,臨時有志願軍成立。但只要有上帝同在,就算在這樣臨時成軍的狀況下,上帝還是會幫助倚靠祂的人。

第1至3節,詩歌的開始,就是從讚美上帝、頌讚上帝說起。

第4至5節,只要有上帝介入的行動,聽到的人都會懼怕,這裡用「大地震撼、天空下雨,雲層傾倒雨水」這樣的句子來形容天地變色之意。意思是指沒有任何人不懼怕上帝來臨的。

第6至8節,這三節表示以色列人民在迦南王耶賓殘酷暴虐統治之下,過著相當悲慘的生活。因為耶賓的關係,商隊不敢進來跟以色列人民貿易,城市荒涼。而第8節也說出了士師時代以色列人民的真正問題,就是背棄了耶和華上帝,結果四萬名軍隊沒有一個活下來的。所謂「四萬」也可以指「全軍」之意。這樣可表示:若是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就算能集結多達四萬軍兵也是枉然。

第9至11節,但因為有底波拉的帶領,原本會潰敗的以色列軍隊,開始有了不同的樣式出現。因為底波拉帶領以色列軍隊打敗了迦南王耶賓的統治。這裡所謂「騎白驢的、坐在馬鞍上的」,這都是指社會領袖,而「步行的」,則是一般平民。因為是凱旋歸來,大家不分階級,紛紛走到城門口去迎接。

第12至18節,在這段詩歌中可清楚看到出征的代表,除了第四章10節提到的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兩支派外,還包括了以法蓮、便雅憫、以薩迦等支派都有派出志願軍參與這場戰事。不過也同時說出呂便、迦得、亞設,和但等支族的人並沒有加入,這也說明了以色列人民之間彼此的不和諧,這些支派的人沒有積極參與此次的戰役,反而是西布倫、拿弗他利族的人「拼死奮鬥」。這正好說明了約旦河東岸與西岸兩邊的族人,彼此之間已經有了裂痕。這件事可參考約書亞記第廿二章10至34節有關河東的呂便、迦得、東瑪拿西支族的人建造一座祭壇的事件。

第19至22節,這段詩歌說明了戰事的經過,主要在說明不論擁有多少軍隊、裝備,若不是上帝允許,有這些精銳部隊,也是無濟於事。因為上帝會救助祈求祂的人。

第23節,這裡提到「米羅斯」這座城,這是位於拿弗他利境內的城鎮之一。這節已經在表示:凡是和以色列人民有關的戰爭,如果有人拒絕或是怠慢參與,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這也是在表示沒有一場戰爭,有其他的族群可以袖手旁觀(參考八:15-17、廿一:5-10)。

第24-30節,這段詩歌是描述雅億殺死西西拉的經過。雅億受到讚美的程度,正好和西西拉的母親在等待她兒子「遲遲未歸」的心境呈現強烈的對比。

第31節,這節可看見因為有底波拉成為以色列人民的士師,使以色列人民享有長達四十年的太平。

10.第六章:

從第六章開始直到第八章止,主要都是在敘述士師基甸作為以色列人民的領導者的情景。

11.第六章1至24節:

這段經文是述說基甸受到上帝呼召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而成為士師的經過。

第1至6節,這段述說米甸人勝過以色列人民的情況。主要原因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是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的緣故。米甸人夥同亞瑪力人,以及在曠野的遊牧民族聯合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民,讓他們不但無法播種,連家禽動物都被這些人奪走。第6節說以色列人民遇到困境、苦難,就出聲求告上帝。這樣的例子在聖經中俯拾即得。這樣的寫法,就是記載述說士師出現的主軸。

第7至10節,這段經文說明這次很不一樣,先差派一位先知去告訴以色列人民,為甚麼上帝讓他們受到外族入侵的苦難,原因是他們一再背棄上帝,去拜迦南地的神明,不聽從上帝的話語,才會有這種苦難的結果出現。

第11至12節,這兩節介紹基甸的家世背景。上帝的天使來到基甸的家的橡樹下,那時基甸正偷偷地在醡酒池打麥子。天使呼叫基甸。

第13至19節,這段經文是上帝和基甸說話的經過,描述上帝怎樣回應基甸所提出的問題-如果有上帝同在,以色列人民為甚麼會受到米甸人的欺負。

再者,當上帝呼召基甸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時,他承認自己是瑪拿西支族中最弱小的宗族,也是家裡最不重要的人。這種情形就像掃羅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為第一位以色列君王時所說的話(參考撒母耳記上九:21)。但上帝還是堅持要他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抵抗米甸人的侵犯。聖經的作者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只要有上帝同在,人看為最軟弱的,卻是最堅強的(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1-25)。再者,上帝要選召的僕人是謙卑的,不是自己認為堅強、偉大的人。

第20至21節,上帝讓基甸所準備的食物,用特別的方式將之「燒盡」,然後天使就消失不見,上帝以此方式來讓基甸知道,祂的呼召是真實的。

第22至24節,基甸一發現自己曾面對上帝,嚇到了,因為人一般是無法面對面見到上帝(參考創世記十六:13、三十二:30,出埃及記三十三:20),然而上帝保證不會因此使基甸喪命。為此,基甸建造一座祭壇敬拜上帝。

12.第六章25至32節:

這段經文說明上帝要基甸先做一件事,就是拆毀他父親為族人所建造的巴力祭壇,結果引起族人的憤怒,但基甸的父親約阿施為他辯護。

第25至27節,上帝要基甸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之前,要先去執行這件上帝所交代的事,就是先去拆除他父親約阿施為巴力建造的祭壇,並且將祭壇旁邊用木頭雕刻的亞舍拉神像砍倒。然後將之當作柴火放在基甸為上帝建造的那座新祭壇燒。

第28至30節,因為基甸做這件事是在晚上,因此,當隔天城裡的人發現他們所拜的巴力神明之祭壇和亞舍拉神柱被燒了之後,且知道是基甸所做的事,非常憤怒,就要求約阿施交出兒子基甸,他們要處死他,因為他們認為基甸這樣做,是褻瀆了他們所拜的偶像神明。

第31至32節,對這件事,約阿施認為那是上帝和巴力神明之間的問題,認為應該由兩位神明自己去維護自己的名譽。因為一個真正的神,必定會對那公然褻瀆他的人進行懲罰報復。

13.第六章33至40節:

這段經文說明基甸一直要明確知道,上帝是否真的有揀選他當士師。因此,在這段經文中,基甸用兩種方式來瞭解上帝的旨意。

第33至35節,這裡提到米甸人聯合亞瑪力人,和曠野的部族會師,準備要攻擊以色列人民。這時候,上帝的靈臨到基甸,他除了召集自己的族人外,也派人去召集瑪拿西族人、亞設、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等支族的人一起跟他會合,準備要和米甸聯盟對抗。這也在表示,是因為有上帝的靈和基甸同在,才使他有力量抵抗外族人聯盟侵犯以色列人民。

第36至38節,這是基甸第一次測試,要瞭解上帝是否真的差遣他。結果出現的異象是真實的。但他並不確定所顯示出來的徵兆,於是要求上帝再給他第二次的徵兆。

第39至40節,是基甸第二次測試,結果也是肯定的答案。

14.第七章:

這章描述上帝啟示基甸怎樣選帶精銳的三百個人去攻擊米甸的軍隊。

15.第七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基甸依照上帝的指示選出三百個人去攻打米甸的情形,特別是米甸人和亞瑪力人、以及曠野那些部族的人,人數多到如蝗蟲一般。上帝知道基甸心中膽怯,因為三百個人要對抗那樣多的敵方實力太懸殊,但上帝透過敵方說起夢境的現象,堅定了基甸出兵的信心。

第1至3節,這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特別在第2節,是整個揀選基甸當領袖之事件的中心思想。主旨在說明:真正倚靠上帝的人,不會認為是自己有能力成就大事,上帝知道人的內心想的是什麼。人看外表,上帝看人的內心。在跟隨基甸的人群中,雖然人數眾多,但是膽怯的卻比有勇氣的人數還要多。在三萬二千人之中,有兩萬兩千人是膽怯的,僅有一萬人有勇氣想要跟隨基甸去打仗。這種情形跟申命記第二十章8節的記載相同:「官長要對部屬說:『要是你們當中有人膽怯,驚惶,可以回去。否則,他會影響全軍的士氣。』」

第4至5節,即使有一萬人真心想要跟隨基甸,上帝還是認為太多,所以,要從這一萬人當中篩選出真正可用的人出來。因此,上帝要基甸帶一萬人去喝水,當這些人去喝水時,要基甸「把那些像狗一樣用舌頭舔水的和那些跪下來喝水的分開來」。

第6至8節,上帝用這種方式要基甸將其中三百個用手捧著水喝的人選出來,這些人只有「三百人」,讓其餘九千七百人都回家去。從三萬二千人降到三百人,這之間相差足足有一百倍。聖經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見證一件事:有上帝帶領,人的力量就不足道了。人數的多或寡,並不影響上帝的旨意和計畫。這樣,選出來的三百人手中就有足夠的補給品和號角,後來上帝就用這三百人打敗了米甸等十三萬五千人的聯軍(參考八:10)。其實,上帝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要讓基甸在以色列人民中成為真正的領袖,是上帝親自揀選,是上帝的力量在基甸的身上顯現。

第9至12節,在這段經文中,作者說米甸人、亞瑪力人,以及其他曠野的部族,「像一群蝗蟲那麼多;他們的駱駝多得像海灘上的沙粒」,雖然形容得有點過份,但將之與基甸帶領的以色列軍隊三百名相比,卻是極大的對比。這就像在迦密山上先知以利亞一個人對付四百五十名巴力的先知一樣(參考列王紀上第十八章),不是人數的問題,是上帝奇妙的作為。上帝很清楚知道基甸內心的不安,沒有足夠的勇氣,從他先前一再要求上帝證明確實是揀選他拯救以色列人民之事就可看出來。現在他心中還是懼怕,上帝知道他的軟弱,再次告訴他怎樣取得足夠的信心。而有那麼多以色列人退回去,不參與此次的戰役,也說明了這些人和基甸原有的心態是一樣的。若不是上帝一再鼓舞,以色列人民恐怕早就被敵人消滅了。這說明了聖經作者的觀點:上帝揀選的子民,上帝會在他們最軟弱的時候,幫助他們生存下去。

第13至14節,上帝鼓舞基甸的作法,就是讓基甸聽到米甸軍營中有人對話,讓基甸知道上帝確實將米甸等聯軍要交給基甸。這種對話的方式,是用夢境和解夢來表達,而作夢與解夢的人,都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他們的仇敵。換句話說,上帝不只是在以色列人中,啟示祂的旨意,也會在不信靠祂的人當中,啟示祂奇妙的作為,就像上帝透過埃及國王的夢境,使約瑟有機會解夢而從囚犯成為埃及宰相一樣(參考創世記四十一:1-46)。

16.第七章15至25節:

從第七章15節開始,直到第八章3節止,這段經文是記載基甸第一次帶兵攻擊敵人,這次出征幾乎都是上帝帶領,就如同當年約書亞帶以色列軍隊越過約旦河,進入耶利哥城一樣。上帝要約書亞怎樣做,他就照做了。結果攻打耶利哥城不用動一兵一卒就贏了(參考約書亞記第六章)。現在,也是這樣,上帝要基甸帶領那揀選出來的三百個人去進攻敵人軍營,就使敵人落荒而逃,而敵人數目之多是「像一群蝗蟲那麼多」。單單此次戰役死亡的人數高達十二萬人之多(參考八:10),而基甸帶領的三百名以色列軍人卻是毫髮無損,只不過是疲憊和飢餓而已。

第15至18節,因為聽到米甸軍營中的兵士的對話,基甸終於堅定了信心,他跪下來敬拜上帝。然後回到軍營中對那三百人說,上帝果真將敵方交給他們三百人了。他接著將這三百人編列成三隊,每隊一百人,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隻號角、一個瓶子,和一支火把等三樣裝備。然後他提醒這三百人,跟著他做,並且要大聲呼喊:「為上主!為基甸!」

第19至22節,從這段經文就可清楚看出,其實是上帝激動了米甸聯軍的軍營兵士相互殘殺。基甸下令攻擊的時間是在夜間,使用的方式,就是先在米甸等聯軍的軍營邊緣,將瓶子擊碎,然後左手拿火把,右手拿號角吹號,同時大聲吶喊著:「為上主殺敵!為基甸殺敵!」因為是在夜間,看不清楚狀況之下,米甸等聯軍突然聽到吹號角和吶喊的聲音,驚嚇到處亂竄,而嚴重的情形就是彼此殘殺。因為在深夜,根本分不清楚敵我。

第23至25節,這裡說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等支族的人都出來協助追趕米甸人,此時基甸也去號召以法蓮支族來參與此項追擊米甸人的行列。

17.第八章:

這章主要在描述基甸怎樣帶領以色列這三百個軍人持續追趕和攻擊,可用一句「大獲全勝」來描述此次的戰役。

18.第八章1至12節:

這段記載以法蓮族的人對基甸比較晚通知他們感到不悅,以及後來基甸請疏割城的人給予物資協助被拒之事。

第1至3節,由於以法蓮人並沒有被揀選直接參與攻打的行列,他們對此事頗有怨言。「搶功」,正好說出人的軟弱。基甸並不因為此次戰役成功而居功,他深知是上帝與他們一起親自作戰。因此,他用「我所做的怎能跟你們相比」來滿足以法蓮人的面子需求。在這裡,基甸很聰明說以法蓮人已經逮捕了米甸人的首領俄立和西伊伯,這比基甸族人更有功勞,只因為這句讚美的話,以法蓮人就感到滿足。其實,若將以法蓮人的事對照第十二章1至7節,就會明白以法蓮人其實是很怕戰的,常常在戰場上「落跑」。但卻喜歡搶功勞。

第4至6節,由於追打米甸人太過激烈,且路程過遠,使得基甸在補給上出現困難,因此,他在抵達疏割城時,這三百個兵士已經是筋疲力倦,需要補給食物,因為這三百個人的軍隊並不是為了要遠征或長期抗戰,而是為了要突擊。為了繼續追逐米甸逃兵,因而需要補給。於是他請求疏割城裡的人給予一些麵包。但疏割城的人認為基甸並沒有抓到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因而拒絕給予任何補給。

這裡出現米甸首領的名字和第3節所提的不相同,可能是因為資料不同之故。

第7至9節,不僅疏割城的人拒絕基甸這項請求,當基甸帶兵繼續往前追逐抵達比努伊勒時,該城的人也同疏割城的人回答相同。這讓基甸大感憤怒,而決定等他凱旋回來時,一定要消滅該城的人,並且嚴懲疏割城的居民。

第10至12節,這段經文可看出當時米甸等盟軍共計有十三萬五千人之眾,但已經有十二萬人陣亡,這是相當恐怖的慘敗。對照一下基甸的軍隊只有三百人,二者之間的差距多達四百倍,但米甸盟軍失敗了。這再次說明真正使人打勝仗的,不是倚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帝。

19.第八章13至28節:

這段經文記載基甸凱旋回來途中,他用「荊棘」懲罰疏割城的人,也如前對比努伊勒城人所警告的,要拆毀該城,他這樣做了。

第13至17節,基甸活捉了一位疏割青年,要他列出該城重要首領和長老名單,共計七十七人,然後依照前所說過的用「荊棘」懲罰該城的這些領導者,並且拆毀了比努伊勒城,並且殺了該城的人。

第18至21節,這段經文可明顯看出以血報仇的古老社群生活態度。由於米甸領導者西巴和撒慕拿曾殺害基甸宗族的人,因此,基甸原本要他的兒子親手替宗族的人報仇,但他太年輕下不了手,最後是由基甸親手報仇,將西巴和撒慕拿殺死。

第22至23節,以色列人民因為基甸帶領他們打敗了米甸盟軍,因此,請求基甸和他的家族當他們的王,但基甸拒絕這項請求。第23節清楚說出基甸心中的想法,他告訴以色列人民說:「上主要統治你們。」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他不願意當以色列人民的士師,甚至他的兒子也不當士師,真正以色列人民的王、領導者是上帝!這樣的信仰告白才是最重要的。

第24至27節,這段經文說出當時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的宗教思想,已經失去了原有摩西、約書亞時代,帶領他們與上帝立下「永遠之約」的基本信仰精神。基甸知道他能帶領以色列人民用最少的三百名軍隊擊潰敵方超過十二萬人以上的大軍,而自己連一個損傷的也沒有,這絕對不是他個人的力量所能,是上帝親自帶領。但在第27節卻說到以色列人民又回到偶像崇拜的罪行中,這一點是相當嚴重的錯誤。他這種行為很像亞倫替以色列人民製造金牛一樣,只是亞倫是在以色列人民的要求下鑄造金牛(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1-6),而此處的基甸卻自己提出要蒐集所有的耳環和裝飾品,自己用這些東西鑄造了偶像(以弗得),使以色列人民離棄了上帝。很可能原先基甸是用這種方式讓人民有一個求得上帝旨意的對象,以免他們去敬拜偶像神明,沒想到這尊偶像反而使以色列人民根本無法分別迦南的神明和上帝之間有什麼差別。因為這裡所用的「偶像」,語音是「以弗得」,若是「以弗得」,則在聖經中是指祭司穿的袍(參考出埃及記第廿八章、三十九:2-31)。不過,若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卻是重達二十公斤,顯然有點不太可能,比較像一尊偶像吧。

這段經文也看出以色列人民並非一開始就相信基甸,是在此次與米甸、亞瑪力人的戰役結束後,他們才發覺基甸確實是他們所需要的領袖。他要求以色列人民繳出他們從米甸人身上搜刮到的耳環,比較正確應該是「鼻環」(參考創世記廿四:47)。這是迦南地人普遍的一種裝飾品,在這裝飾品上有圖騰,表示有神明保護他們。

第28節,這節說明了在基甸的統治領導之下,以色列人民有長達四十年太平的生活。

20.第八章29至35節:

這段經文也是為第九章作個序言,在介紹基甸家裡的事。可看到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居住一段時間後,已經跟當地人普遍通婚,示劍原本是迦南地人,現在連基甸都是娶示劍女子為妾。這連帶的是在敬拜耶和華上帝時,會不知不覺引進了迦南地的神明崇拜的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先知運動中,非常反對異教敬拜的禮儀夾雜在耶和華宗教信仰的禮儀中的原因。也可以從這裡瞭解為什麼後來以色列人民從巴比倫返回故鄉時,尼希米和以斯拉堅決要求「種族淨化」的原因,為的就是要確確實實地建立以耶和華上帝為領導中心的思想。

再者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以色列人民在基甸死後,又離棄了上帝去拜偶像,並不記得或懷念基甸曾帶領他們脫離米甸人、亞瑪力人的殘酷對待。他們各族的人各自為政,互不相勸勉敬畏上帝。

第29至32節,這裡提到基甸妻妾很多,但主要是要介紹這位後來他在示劍的一個妾生的兒子亞比米勒,在此先下一則伏筆,作為第九章介紹亞比米勒當以色列領袖的事。

第33至35節,這裡出現「巴力‧比利土」神明的名字,這是迦南人供奉的所謂「盟約之神」。也可說是整個迦南人普遍崇拜的神明,且在示劍有座很大的「巴力‧比利土」廟。這就很諷刺地說出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的墮落了,因為當年約書亞是帶他們在示劍重新與上帝立約的,他甚至告訴以色列人民說:「如果你們不願意事奉他,那麼,今天必須決定,你們要事奉的是誰:是你們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所拜的神明,或是你們現住地的亞摩利人所拜的神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然後以色列人民齊聲宣誓說:「我們永遠不離棄上主去事奉別的神明!」(參考約書亞記廿四:15-16)曾幾何時,在同樣的地方,他們的子孫卻都改變了!

21.第九章:

這一章主要是在介紹亞比米勒這位出自基甸的兒子,當以色列人民的首領,在他治理之下的情景。

22.第九章1至22節:

為了領導權,很容易發生所謂的「宮廷內鬥」的事,嚴重的是親骨肉相互殘殺,為的就是奪權的事。亞比米勒的事件如此,大衛王死後的宮內,也發生此事(參考列王紀上第一至二章),列王紀下第九至十章也有記載關於耶戶奪取王位的事件,都在說明這種宮廷內鬥爭奪權的齷齪行徑。

這裡述說發生爭奪權力的地點背景是在示劍,這是當時重要的一個大城市,位於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肥沃的山谷,是當時巴勒斯坦的貿易中心城市,也是以色列人民看為「聖城」之一,因為亞伯拉罕曾在此看見上帝向他顯現(參考創世記十二:6-7)。

第1至3節,這段經文一開始就說明基甸家人違背了基甸當時的諾言(參考八:23)。亞比米勒和家人在示劍詢問想要誰當他們的領導者。因為基甸共生「七十個兒子」(參考八:30)。亞比米勒顯然是很有企圖心,他對示劍城的人表示,他才是他們的親「骨肉」,因為他的母親是示劍人。

第4至6節,注意第4節這裡提到亞比米勒用錢收買「一群無賴遊民跟隨他」,這是為了奪取領導權,顯然亞比米勒和他的父親基甸(參考八:23)是明顯的對比。積極想奪取領導權的人,心中不會把上帝放在眼裡,因為他想的是:只有我才是領袖。這樣的人不會問:上帝的意思怎樣?且他是用錢買票,違背信仰的基本原則,更殘酷的手段是他殺害了其他的兄弟,以阻止他們對他當領導者的威脅。還好,基甸最小的兒子約坦躲過了這次的家庭浩劫。

第7至21節,這段經文主要是記載約坦對亞比米勒殺害自己的兄弟,只為了要當以色列人民的領袖,他先向示劍人說了一則寓言,接著解釋這寓言,主要是要他們不要跟隨亞比米勒。

第7至15節,約坦說一則寓言。請注意,他這篇寓言是以「詛咒」收尾的。寓言中提到各種果樹都拒絕被選立作為樹王,每棵果樹都將自己要做的主要工作最重要,而不是當王,最後願意當王的竟然是最沒有用的荊棘,甚至語帶恐嚇的方式來表示必須由它當森林的王才可以,否則它要用火來燒毀最珍貴的香柏樹。這已經清楚在暗示著荊棘就是亞比米勒,是如同一文不值的荊棘一般。

第16至21節,這段經文是約坦在解釋寓言的內容。他說到亞比米勒並不像他們的父親基甸一樣,約坦譴責示劍人忘記他父親基甸為以色列人民所做的貢獻,竟然擁立一位殺害自己七十個兄弟的人當王。約坦甚至用鄙視的用詞說亞比米勒的母親是個婢女,意思是指如同「荊棘」一樣的卑賤。他語帶諷刺的說要祝福他們,但也提醒他們可能發生更殘酷的相殘之事會發生。他主要用意是希望喚醒所有的以色列人民拒絕接受亞比米勒當士師。他的這段話也隱喻了以色列各支族之間的領導權問題。

第22節,這裡說說亞比米勒「統治以色列三年」,比較正確的說法是他統治示劍和周圍地區三年。

23.第九章23至29節:

這段經文述說約坦所說的話果然應驗了,示劍人和亞比米勒之間有了極大的衝突。

第23至25節,「上帝使亞比米勒和示劍人互相敵視」,這句話很清楚在說明若不是出自上帝的揀選,人用手段奪取的政權,會被上帝所消滅。亞比米勒和示劍人之間決裂了,示劍人決定要採取行動暗殺亞比米勒。但這消息被亞比米勒知道了。

第26至29節,這段經文說到迦勒和他的兄弟,他們慫恿示劍城人起來背叛亞比米勒。這段也在說明示劍人想要脫離以色列人民的統治。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69